一、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徐在贵[1](2021)在《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从国家层面指明了当前学科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塑造高尚人格的教育方式,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育人指标,应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一项富有传统美学精神与美育内容的课程,具有很大的美育渗透优势。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助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发挥武术“以美育人”功能,深化武术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美育建设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跨学科研究法等,以现代美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等为理论基础,对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研究,基于当前上海市初中武术课程实施与教学现状,对“渗透什么”“怎样渗透”等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基于对武术教学特色、美育渗透特点、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刻把握,指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即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相应的渗透内容应包含三大类:可直观感知美感形式的武术形象美、需深层品味审美内涵的武术意蕴美、能潜移默化审美情感的武术精神美。其中形象美包括民族风情、传统韵味的工艺形象美,身匀体健、形美神盈的身体形象美,灵活轻巧、技为艺用的技击形象美等;意蕴美包括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演练气韵美,敬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文化意象美,情景相融、物我同一的哲思意境美等;精神美包括勇武刚强、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美,宽厚仁德、尊师重道的崇德精神美,匡扶正义、忠义爱国的侠义精神美等。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分析武术课教师的基本情况、态度与实践行为等,揭示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即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等问题。第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标指向与渗透内容特点,研究提出以下路径。(1)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等途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2)通过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等思路,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内容。(3)通过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等方式,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4)通过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等路径,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张燕飞[2](2021)在《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研究 ——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是实施生存教育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生存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各种生存体验,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受自然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生存教育的实施还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小学生的生存意识与能力令人担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研究。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生存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所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的实施现状,针对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探讨解决策略。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生存教育的理论基础并对生存教育内容进行界定。理论基础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实践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三方面进行论述;生存教育内容从个体及社会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其中个体生存教育主要从自理能力、身体素质、生命价值、安全、心理健康五方面进行论述;社会生存教育内容主要从人际交往、生态环境、法制、集体主义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分析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实施现状。具体从调查目的与对象、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调查结果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分析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家校层面、家校合作层面、社会层面对农村小学生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分析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具体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家校合作、社会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存教育问题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生存教育理念;改革学校生存教育;加强家庭生存教育;利用家校合作,优化生存教育;社会保障实施生存教育五方面进行阐释。
申文艺[3](202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选取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个例进行调查,该校为德育示范学校,办学以来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校训,曾获“临汾市第十一届‘育人杯’先进集体”、“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等荣誉。本研究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调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一个借鉴,在理论上丰富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扩充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学科的完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该校学生的体育道德现状;第二部分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观摩体育教学过程,了解该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现状,第三部分将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客观认识目前该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解析,提出相关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1)体育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体育学科德育内容包括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意志品质和尊重他人六个维度。(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程度的德育渗透,但是还存在德育渗透认知不足、德育渗透程度低、内容存在偏差,体现为以规则意识为主,意志品质、尊重他人很少涉及、出现无效渗透、缺少德育渗透方法的问题。(3)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对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需求存在偏差,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合理地渗透德育。(4)体育教学的整个环节都可以渗透德育,开始部分可渗透尊重他人与规则意识,准备部分可渗透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结束部分可渗透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在基本部分,不同的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内容侧重点不同。(5)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具有相关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完善学生的体育道德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拓宽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场地器材的配备,并定期进行维护。(2)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结合德育目标、体育教学整个环节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渗透德育。(3)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深入到学生之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保持长处,克服短处,有效渗透德育。
董雪纯[4](2021)在《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观念养成以及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教师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物课堂是贯彻“健康生活”理念的良好土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侧重“健康生活”理念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并在教育实践中付诸行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加强“健康生活”理念的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访谈法,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进行的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通过对于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生命观念现状进行调查可知,学生“健康生活”理念认知情况有待优化,生命观念不强,应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于“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所承载的“健康生活”的内容、形式和体系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生物教科书进行“健康生活”理念渗透教学的可行性。本研究从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渗透“健康生活”理念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结合三个具体案例《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分析以“健康生活”理念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教学实践的效果。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于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于学校领导、家长进行简单访谈,认识到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结合热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依靠几堂课进行“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需要教师全面提高思想,在教学的点滴中付诸实践。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健康生活”理念作为切入点,着眼于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的内容,侧重“健康生活”理念的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希冀能够为生物课堂中“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提供一些实践帮助。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观念养成、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积极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与策略,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生物教学内容,让“健康生活”理念贯穿于生物课堂。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邵永静[6](2021)在《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学校对德育工作异常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融合也成为了趋势。体育学科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锤炼学生的意志,因此体育与德育渗透成为了一对黄金搭档,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出体验式德育的实效。就目前为止,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在体育教学中所实施的德育渗透措施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以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整合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厘清了德育以及德育渗透的相关概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认真地整理与分析,发现了其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1)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还不足;(2)没有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体系;(3)德育渗透方法运用较为传统;(4)德育渗透途径未能深入挖掘;(5)多运用定性评价来对德育渗透进行评价;(6)体育教师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时不能有效达成德育渗透目标。针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相关问题,对问题产生的缘由进行了研判:(1)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内涵的了解参差不齐,没有看透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依附关系;(2)没有对德育渗透内容进行梳理,并按照合理的章法选择德育渗透内容;(3)对说服教育法和课堂常规教学途径较为依赖;(4)难以找出精准的德育渗透量化指标;(5)在常规体育课上对德育渗透目标的落实略显功利性。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精准提出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1)教育局领导要组织德育渗透方面的专家为体育教师传经送道;(2)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系统,便于体育教师遴选;(3)不断摸索出新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4)不断总结和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5)避免功利性,把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6)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吴如意[7](2021)在《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实施研究 ——以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健康的基石。现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熬夜、饮食不当、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在慢慢吞噬着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日益减退;随之被营养不良、肥胖、高尿酸、高近视率、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代替,严重危害到了儿童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将是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全面实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考核体系应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其中。本文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体育中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我国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生活方式和终身教育理论以及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实施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探讨。通过对所调查内容的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体育可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小学是培养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需要在小学学校体育中,从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睡眠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锻炼健康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效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教育。(2)东莞市部分小学生在饮食方面比睡眠方面做得好;课余活动的多样性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实施;虽然学生在体育活动前的准备情况不太理想,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的行为意识表现较不错;学生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以及预防损伤知识能够略知一二,有的甚至更多。(3)学校体育以运动实践教学为主,东莞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某些运动安全的教育,在体育教学时没有适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4)东莞市学校开展体育理论课的课时较少,存在体育课时被替代或占用的情况,体育课时的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要;并且安排体育教师进行健康教育的培训频率较少,体育教师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知识储备不够。(5)学校体育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有多种途径:一是体育课,包括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二是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有大课间、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体育教学内容与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有机整合,适时实施。
郑国栋[8](2021)在《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和弘扬势在必行。少年强,中国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开展武术运动项目,是国家提倡和实现伟大中国强国梦的重要环节。从1915年到今天近百年时间里,武术渐渐地被纳入为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课程,并被列入学校的课程目标之中。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新乡初中武术课程思政德育教育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新乡初中武术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对新乡初中武术德育进行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从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充分发挥初中武术课独特的课程思政功能。通过学校各种武术教育活动,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武术课中亲身感受到武术的文化,武术的精神,真正认识到武术课德育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更加喜欢武术文化,注重参与武术实践,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德、智、体全面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新乡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主要研究初中武术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与初中武术的对策研究,通过对现有武术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1)武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未能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2)体育教师对学生武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够全面;3)课程思政视域下,武术教师在选择德育教育内容时学情分析较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学校领导层面对武术德育教育的重视;2)完善机制促进初中武术德育教育发展;3)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需密切结合学情分析。探寻了振兴初中武术运动德育教育及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旨在为新乡初中武术教学更好的开展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及对策。
叶俊[9](2020)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的素质作用,融入德育、价值观、道德理想信念的元素,在体育教育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它主要是指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精神与其他课程和教学相结合。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等精神,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应作为学校教育根本任务,构建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如何深入挖掘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体育专项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体育课程教学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教育意义,能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通过体育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经过研究目前许多体育专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教育都是通过相互支持实现课程情感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之一,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部分教师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完成目标而去做,缺乏主动意识。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缺少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无法体现体育教学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探讨了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内容,能够起到育人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与实现途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课程思想”的理念让体育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逐渐从对象、目的、内容融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生动的去体验到内化为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通过加强体育教师政治素养、做好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将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发掘武术审美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
1.2.2 有助于更新武术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武术兴趣,深化学校武术教育改革 |
1.2.3 有助于完善以美育武理论,拓宽以美育人渠道,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
1.3.1.1 武术美育渗透研究 |
1.3.1.2 体育美育渗透研究 |
1.3.2 国外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阐释 |
1.4.2.1 现代美育理论 |
1.4.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2.3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内容设计 |
2.2.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2.2.3 问卷信效度检测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访谈法 |
2.2.5 跨学科研究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与基本内容 |
3.1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 |
3.1.1 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 |
3.1.2 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 |
3.1.3 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 |
3.2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
3.2.1 形象美:武术美感形式的直观感知 |
3.2.1.1 身匀体健、形美神盈:武术形体动作表现的身体形象美 |
3.2.1.2 灵活轻巧、技为艺用:武术演练格斗展现的技击形象美 |
3.2.1.3 民族风情、传统韵味:武术服饰器械呈现的工艺形象美 |
3.2.2 意蕴美:武术审美内涵的深层品味 |
3.2.2.1 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武术艺术表达蕴藏的演练气韵美 |
3.2.2.2 敬重自然、崇尚和谐:武术语言符号蕴含的文化意象美 |
3.2.2.3 情景相融、物我同一:武术审美追求蕴含的哲思意境美 |
3.2.3 精神美:武术审美情感的潜移默化 |
3.2.3.1 勇武刚强、自强不息:武术坚毅品质中的尚武精神美 |
3.2.3.2 宽厚仁德、尊师重道:武术道德情操中的崇德精神美 |
3.2.3.3 匡扶正义、忠义爱国:武术高尚情怀中的侠义精神美 |
4 初中武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
4.1 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 |
4.1.1 初中武术课教师基本情况 |
4.1.2 初中武术课教师美育渗透态度与了解程度 |
4.1.3 初中武术课教师的美育渗透实践 |
4.1.4 初中美育渗透实践结果的归因探讨 |
4.2 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困境 |
4.2.1 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 |
4.2.2 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 |
4.2.3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
4.2.4 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
5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
5.1 培养与提升初中武术课教师的审美素养 |
5.1.1 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 |
5.1.2 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 |
5.1.3 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 |
5.2 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
5.2.1 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
5.2.2 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 |
5.2.3 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 |
5.3 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 |
5.3.1 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 |
5.3.2 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 |
5.3.3 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 |
5.4 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
5.4.1 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
5.4.2 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 |
5.4.3 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研究 ——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生存教育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教育主题 |
2.国内小学生生存能力不高 |
3.农村小学生存教育重视程度低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生存教育研究现状 |
2.国内生存教育研究现状 |
3.生存教育研究总体概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生存 |
2.生存教育 |
3.小学生存教育 |
一、理论基础与生存教育内容 |
(一)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实践论 |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生存教育内容 |
1.个体生存教育内容 |
2.社会生存教育内容 |
二、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 |
1.问卷设计 |
2.访谈提纲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1.问卷调查实施 |
2.访谈实施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小学生自身生存素养现状 |
2.学校实施生存教育现状 |
3.家长对生存教育的关注情况 |
4.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存教育方面的实施现状 |
5.社会在小学生存教育方面的实施现状 |
三、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
(一)农村小学忽视学生生存素质的培养 |
1.小学生对生存教育认识不明确 |
2.小学生相关生存技能匮乏 |
3.小学生生存价值观模糊 |
(二)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缺乏系统性 |
1.学校生存教育目标未明确 |
2.学校缺乏胜任生存教育的教师 |
3.学校教学形式单一 |
4.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作用 |
(三)家校合作边缘化 |
1.家校合作意识淡薄 |
2.家校缺乏合作实践 |
3.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 |
4.家长对生存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之间差距较大 |
(四)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缺少社会的支持 |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
2.社区支持以及舆论宣传程度不够 |
四、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学生自身原因探寻 |
1.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无充足时间学习生存知识 |
2.小学生缺乏相关生存实践活动及锻炼 |
3.小学生的习俗发展水平制约着对生存教育的认知 |
(二)学校教育原因分析 |
1.学校重智育轻生存教育 |
2.农村学校经济发展受限 |
3.学校未意识到少先队活动的价值 |
(三)家庭教育原因分析 |
1.家长的文化水平低 |
2.“唯成绩论”错误思想 |
3.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
(四)家校合作方面原因分析 |
1.家庭与学校对生存教育的漠视 |
2.生存教育的内隐性制约了家校合作 |
(五)社会教育原因分析 |
1.缺乏保障条件 |
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生存教育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
五、解决农村小学生存教育问题的实施建议 |
(一)生存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
1.增强生存知识的可接受性 |
2.丰富小学生的生存体验 |
3.明确生存价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
(二)改革学校生存教育 |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生存教育 |
2.优化教师队伍,丰富课程资源 |
3.完善课程体系 |
4.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 |
(三)加强家庭生存教育 |
1.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 |
2.家长要对孩子的生存教育进行有效的干预 |
(四)利用家校合作,优化生存教育 |
1.开辟多样化的家校交流平台,建立家校合作网络 |
2.家校共同开发生存教育内容 |
3.学校指导家长意识到生存教育的显性作用 |
(五)社会保障实施生存教育 |
1.完善生存教育实施纲要,加大财政收入 |
2.借助舆论的力量,引起公众对生存教育的重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
1.1.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1.1.4 学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可行性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体育教学 |
2.1.2 德育 |
2.1.3 德育渗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简要评述 |
2.3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理论基础 |
2.3.1 知行合一理论 |
2.3.2 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
2.4 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维度总结 |
2.4.1 相关政策、文件蕴含的体育学科德育内容 |
2.4.2 不同阶段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德育要求 |
2.4.3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
2.4.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观察法 |
3.2.5 数据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体育道德现状 |
4.1.1 学生的体育学科德育认知 |
4.1.2 学生体育道德行为 |
4.2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现状 |
4.2.1 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的认知 |
4.2.2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行为 |
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对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影响 |
4.3.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关联分析 |
4.3.2 实证分析 |
4.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
4.4.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认知不足 |
4.4.2 体育教师德育目标设立数量少、质量不佳 |
4.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内容存在偏差 |
4.4.4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方法单调 |
4.4.5 学生体育成绩组成因素不完善 |
4.5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学校缺乏规定,缺少教师培训 |
4.5.2 教师认知不足,行为存在偏差 |
4.5.3 体育课时不足,教学任务紧张 |
4.5.4 场地器材缺乏,教学形式局限 |
4.5.5 师资配置失衡,教师权益缺失 |
4.5.6 教学环境多变,失控现象频发 |
4.6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
4.6.1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 |
4.6.2 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 |
4.6.3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 |
5 研究结论 |
6 研究建议 |
7 不足与展望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学生体育道德行为情况的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的调查(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1) |
附录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2) |
附录5 学生随堂体育道德体验问卷 |
(4)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物学核心素养与生命观念 |
2.1.2 “健康生活”理念 |
2.2 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学教育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2.2.3 对以往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学教育的研究评述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情境学习理论 |
2.3.2 生活教育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初中生物学中“健康生活”内容分析 |
3.1 基于“健康生活”培养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 |
3.2 基于“健康生活”培养的教科书分析 |
3.2.1 内容分析 |
3.2.2 形式分析 |
3.2.3 体系分析 |
4 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的编制 |
4.4 调查实施 |
4.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5.1 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 |
4.5.2 学生生命观念的现状 |
5 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实践 |
5.1 研究的目的 |
5.2 研究的对象 |
5.3 研究的方法 |
5.3.1 文献法 |
5.3.2 调查问卷法 |
5.3.3 访谈法 |
5.3.4 课堂观察法 |
5.4 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
5.4.1 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教学设计 |
5.4.2 侧重膳食营养的教学设计 |
5.4.3 侧重保健卫生的教学设计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5.5.1 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分析 |
5.5.2 家长调查结果分析 |
5.5.3 学校领导与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6 “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 |
6.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2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
6.3 结合热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生物学的生命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C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家长版) |
附录D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E 访谈提纲 |
致谢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3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
3.1.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 |
3.1.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遴选情况 |
3.1.3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使用情况 |
3.1.4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选择情况 |
3.1.5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使用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情况 |
3.1.6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达成情况 |
3.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 |
3.2.1 聘请专家开展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培训 |
3.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密切结合学情遴选德育渗透内容 |
3.2.3 不断开辟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
3.2.4 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 |
3.2.5 维持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 |
3.2.6 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开展德育渗透培训,使体育教师拥有正确的德育渗透认知 |
4.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使之形成系统,选择要有层次性 |
4.2.3 不断开辟新的德育渗透方法与途径 |
4.2.4 德育渗透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
4.2.5 关注常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达成度 |
4.2.6 以中招体育加试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B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7)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实施研究 ——以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 |
1.1.2 健康传播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
1.1.3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是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3.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内容与现状,为本论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
1.3.2 访谈、发放问卷,了解收集本研究的教学情况、现状以及实施具体措施。 |
1.3.3 根据有关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构思教学案例、实施教学。 |
1.3.4 统计数据,分析实施结果,总结结论并提出建议。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中健康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
1.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3 生活方式国内外研究 |
1.4.4 健康生活方式国内外研究 |
1.4.5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国内外发展研究 |
1.4.6 国内外学校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
3.1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理论性分析 |
3.1.1 生活方式相关的课程教学 |
3.1.2 生活方式教育的学科渗透 |
3.1.3 课外体育活动对生活方式教育的促进作用 |
3.1.4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体系的探讨 |
3.2 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实施途径 |
3.2.1 小学体育学科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实施现状 |
3.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实施途径 |
3.3 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设置、案例设计及实施结果 |
3.3.1 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设置 |
3.3.2 体育课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实施的设计 |
3.3.3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在体育理论课中实施的案例设计 |
3.3.4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在体育实践课中实施的案例设计 |
3.3.5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的案例设计 |
3.3.6 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的实施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件二: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三: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四: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实施研究的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五:体育理论课学生自我评价表 |
附件六:体育实践课学生自我评价表 |
(8)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
3.1.1 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
3.1.2 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分析 |
3.1.3 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分析 |
3.1.4 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分析 |
3.2 初中武术课的开展及教学中德育教育情况分析 |
3.2.1 武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视度 |
3.2.2 教师对学生武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及评价体系 |
3.2.3 武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原理分析比较薄弱 |
3.3 提升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对策 |
3.3.1 提高学校领导层面对武术德育教育的重视 |
3.3.2 完善机制,促进初中武术德育教育发展 |
3.3.3 武术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情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依据 |
4.1.2 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3 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
4.2 建议 |
4.2.1 构建教育理论与践行体系 |
4.2.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4.2.3 树立榜样促进教育 |
4.2.4 建立建全武术德育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 |
附录 B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D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9)“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研究 |
2.2.3 关于体育教育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 |
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主要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案例分析法 |
3.3.3 问卷调查研究法 |
3.3.4 访谈法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要求 |
4.1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价值 |
4.1.1 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理想信念融合 |
4.1.2 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 |
4.2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因素 |
4.2.1 体育价值观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
4.2.2 体育教学中的育人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
4.2.3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形式 |
5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
5.1 “课程思政”指导理念在体育教育育人的意义 |
5.1.1 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5.1.2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需要 |
5.2 “课程思政”理念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 |
5.2.1 遵守道德规范价值 |
5.2.2 心理调节价值 |
5.2.3 核心凝聚价值 |
5.2.4 广西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
6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
6.1 “课程思政”是体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升华 |
6.1.1 体育教学模式更具多样性 |
6.1.2 体育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 |
6.1.3 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多样性 |
6.2 体育教育可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
6.2.1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
6.2.2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
6.2.3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
6.3 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角色的体验 |
7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
7.1 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 |
7.1.1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了解情况 |
7.1.2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
7.1.3 体育教学目标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
7.1.4 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表现情况 |
7.1.5 体育教学评价中“课程思政”教育因素价值 |
7.2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
7.2.1 爱国主义教育 |
7.2.2 合作精神教育 |
7.2.3 竞争意识教育 |
7.2.4 规则意识教育 |
7.2.5 意志品质塑造 |
7.3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7.3.1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渗透意识不强 |
7.3.2 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效性不高 |
7.3.3 体育教学中融合方法过于单一 |
7.3.4 体育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提高 |
8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
8.1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
8.1.1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
8.1.2 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
8.1.3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
8.1.4 建立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
8.2 发挥课余体育活动对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用 |
8.2.1 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自我教育 |
8.2.2 提高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
8.2.3 课余体育能够使大学生更明确地认识自我 |
8.3 在体育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8.3.1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建设 |
8.3.2 发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
8.3.3 教师以身示范,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
8.3.4 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 |
8.3.5 运用榜样效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
8.3.6 拓宽学校体育文化宣传途径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3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徐在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研究 ——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D]. 张燕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D]. 申文艺.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D]. 董雪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D]. 邵永静.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小学体育中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实施研究 ——以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小学为例[D]. 吴如意.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8]初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郑国栋.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9]“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D]. 叶俊.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