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游弋[1](2021)在《思政教育融入军医大学皮肤性病学教学探析》文中指出在学科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学员德才兼备优良品行,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该文结合皮肤性病学科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学科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应重点以引导学生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并探索设计科学的融合教育提纲,真正发挥思政教育在皮肤性病学科教学中强根固基的主导作用。
潘小炎[2](2013)在《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内容也随之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突出基本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任务,以满足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执行这些任务的主要力量是全科医生。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质量与全科医生队伍质量密切相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日益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研究已陆续有较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效果方面研究,侧重于对全科医生培训内容、培训需求、培训效果等的分析研究。第二类,是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三类,属于全科医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反映的仅仅是这一阶段培训要求的研究。但是,对于有关全科医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至今没有全面、综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方案。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与老百姓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增强基层卫生的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为居民提供便捷、可及性好、服务能力强的卫生服务,政府出台了多个有关支持基层卫生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和建设。但是,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要求和服务效果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全科医生职能的界定,尽管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有关的支持基层卫生服务的政策,各地赋于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对全科医生能力要求并不统一,因此,至今尚无普遍适用于各地区、专门衡量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办法,也尚无适用于某地区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本研究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开展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趋势的政策分析,二是基于文献调研和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三是基于广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同时,在深入分析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全科医生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第三章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研究,第四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第六章全文总结。研究目的本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旨在以广西为研究现场,通过对广西农村和城市社区广泛的、深入的、多元的、多形式的调查,获取可靠的、丰富的、全面的结果,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广西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评价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借鉴价值。研究目的:(1)分析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2)构建专门针对广西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3)评价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4)提出加强广西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全科医生定义为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学习(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获得政府认可的培训证书并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以下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的结合。1.研究现场与样本(1)研究现场本研究现场是根据2009年广西经济发展状况,将广西14个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本研究选取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经济状况的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等三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2)研究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研究现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群体。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总共为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乡镇卫生院的102名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共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乡镇卫生院共57名全科医生为研究样本。(3)专家遴选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遴选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熟悉、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就职于广西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各级医疗机构等有关专家50名。2.研究内容和工具(1)有关全科医生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法研究全科医生发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现状理论。(2)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102名全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全科医生对其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的认识。(3)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创。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初步创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4)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采取专家咨询法和相关矩阵分析法,对初创指标进行筛选和优选,确定各级各个指标的权重。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5)确定指标测量标准。采用文献法结合工作实际,对指标做进一步说明,确定其测量标准。(6)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57名全科医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建议。3.资料收集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样本是全科医生和专家,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强的理解能力,我们采取的是自行填写调查表方式,回收经审核有效后进行录入。4.质量控制本研究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问卷材料附上重要参考资料,收集的信息双人数据录入等措施对调查质量进行控制。5.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EXCEL2007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资料于2011年4月12日至2012年3月28日期间收集完成。1.102名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发放调查问卷102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98%,有效率100%。回收100份资料中,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名,占60%,乡镇卫生院40名,占40%;年龄在20-30岁之间占22%,在31-40岁之间占50%,在41-50岁之间占18%,在51岁以上的占10%;工龄≥20年的占8%,工龄16-20年的占16%,工龄11-15年的占24%,工龄5-10年的占40%,工龄<5年的占12%;本科占8%、大专占73%,中专占19%;高级职称人员占8%,中级职称人员占30%,初级职称人员占62%。2.100名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认识调查情况在调查的54项构成要素中,有9项要素存在不同的意见分歧,认为不属于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范畴或认为不需要,其余的45项要素被100%的调查样本认为是全科医生需要的综合素质。针对有20%以上调查样本有意见分歧的四个方面,即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方面、卫生系统相关法学知识等,继续将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全科医生对要素赞同率越高。除对卫生系统相关法律知识这项要素认识一致外,其他三项要素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赞同率比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赞同率高。3.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情况研究共对50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专家咨询,然后遴选权威系数排名前20名专家进行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的评分,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三轮的咨询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总共有58人次提出修改建议,占总人次的58%。50名专家来自各相关利益方的代表,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师10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10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院长10名,三级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二级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基层全科医生10名。专家中研究生学历占42%,高级职称占54%,全科医生占40%,专科医生站20%,咨询内容较熟悉以上者占64%。专家个人权威系数在0.54-0.90之间,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共提出的建议共27项,其中删除二级指标1项,删除三级指标18项,增加三级指标3项,修改三级指标5项。最终将初构的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修改为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中,以技能权重最高,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三位的指标是全科医疗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伦理、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4.57名在职基层全科医生自评检验情况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57名在职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检验,寄发调查问卷57份,回收50份,回收率88%,有效率100%。回收50份的总平均分为69.22分,一级指标的态度、知识、技能三项,自评得分分别为:77.72分、66.86分、63.09分,以态度得分最高,以技能得分最低。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调查样本,其评价结果比较P<0.001,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越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年限,自评得分越高。结论1.本文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2.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全科医疗技能是全科医生执业之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全科医生执业的关键,职业道德和行为伦理是全科医生执业保证。3.评价体系说明全科医生职责不仅要承担防、治、疗等的全程化服务,还要承担教、研、管等的立体式职责。4.针对目前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提出优化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建议(1)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2)优化基层全科医学课程体系;(3)强化基层全科医生实践教学,重点是加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4)正确定位全科医生职责;(5)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等;(6)逐步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本文主要特点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广西属于首创,填补区内的空白,有向区外推广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以下三个“三结合”的特点:1.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的“三结合”在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客观性的评价体系。具体言之,即是对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对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任务和全科医生现状的实证分析,采用医学与“照顾医学”、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操作方法的“三结合”通过对专家问卷和专家咨询、对基层卫生部门全科医生问卷调查和评价体系试评、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三者相结合,提高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具体言之,借鉴Bloom教育目标分类技术,编制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量表,从全科医生调查中得到赞同,后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遴选一级、二级、三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再应用到全科医生中试评价,了解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3.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功能设定的“三结合”形成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借鉴功能三者相结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扩大评价体系的应用范围,提高评价体系的应用效益和效果。三个功能即为,一是卫生部门对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社会评价功能,二是全科医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诊断导向功能,三是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借鉴功能。
冯小剑,刘庆刚,燕颖军[3](2004)在《皮肤性病计算机教学诊疗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皮肤性病计算机教学诊疗系统”是以素质培养和基层部队卫生防疫工作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吻合教学与临床思维为动机,以提高学员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基层部队医生皮肤性病诊疗效率为目的而研制的一套应用性软件系统。
孙乐栋,周再高,曾抗,郭煜,刘杰[4](2003)在《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在部队院校本科生、指战员、基层医务人员三个层面开展部队常见皮肤病诊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增加了在校学员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 ,增强了部队指战员防治皮肤病的意识 ,丰富了部队基层医务人员的皮肤病知识和提高了诊治水平 ,减少了由皮肤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保障了我军的战斗力
张海龙[5](2001)在《皮肤性病远程医学的理论探讨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文明经历了四大阶段: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信息文明让全球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也从未象今天这样时刻畏惧会被时代抛弃。 网络是20世纪末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社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的新生事物,是引发信息爆炸的导火索。网络是解放生产力的一次革命,正在迅速渗透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军事等领域,使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可置疑,网络技术的应用,可全面改善医学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极大拓宽我们医疗服务的范围,全方位提高医教研的质量。如何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将网络与医学各专业学科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它已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远程医学。 一 远程医学(Telemedicin)是指应用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远程交互 式传递信息,汗展异地医疗服务,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护理、 远程教育、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5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 Telemedcine的概念,当时是应用双向电视系统、电话、卫星等通讯手段 进行远距离医疗服务,主要应用于军事及太空领域,这是第一代远程医学。 1988年美国提出Telemedicine系统应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概念, 即从广义上讲,Te lemedicine应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 技术、计算机及遥感技术,向远方患者传送医学服务或医生之问的信息交 流。这标志着第二代远程医学的汗始。美国和西欧等国家远程医学的发展 速度最快,己经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 议和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多是通过卫圣和综合业务数据网 (ISDN)进厅数据传输。Telemedicine在我国被称为远程医学,虽然仅有 儿年的时间,但发展较快,目沁主要在放射影像学、病理学、心理学、皮 肤性病学及百种疑难病例会诊方面应用较多。1997年9月,中国医学基金 会成立了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IWIC)。 远程教育门e leeducation)是现代教育的新概念,现代远程教百被 林为“第三代远程教育”,它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于 一体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问的信息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教学不受时问 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方便地共享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和有关的学习资 料,也可以将本地的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料上网,供他人学习和相互讨论。 Internet给学习者提供了主动参与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了自主式、协同式 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模式主要有:讲授式教学、独立学习模式、 交互学习模式和协同讨论学习模式。 皮肤性病学与放射线影像学、病理学类似,是一门以形象学为主的学 科,无论临床医疗还是专科教学均有大量的影像学资料,非常适合于远程 一5 一 【中国戍肤住范专竺la t口httP://WWWchnaderltNLcoltl] 一 诊断及远程教学的应旧。国外皮肤性病专业人上汗展远程医学己相当普遍, 并对这种医疗模式的可信性进行了大量的统汁分析。通过许多双盲对照试 验,面对面诊断与远程诊断有惊人的一致性,是一种斋要条件不高、费用 相对较低的医疗方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处理偏远地区、军事领域及心理 障碍等医学问题较传统医学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医学远程教育方面的 艾献报道较少,这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某些法律有关,但至少我们可以 颀见远程教汽技术介医学生的辅助教学及医学继续教斥中将发挥巨大的作 用。 经过2丰多的准备与厂发,2)()()年4月我们组建了“中国皮肤性病专 业信息呐”(网川;卜lp。八WWW.Chh;U。,m;t。。。)))、皮肤性病午业信息网内容 卜不、陪艾计茂、栏I!齐令,午业与科的共存,医疗与教学旅顾。共有4750 个贞伍j,其中文本索材:州/]余‘产,图片、动画及示,氨图20川余幅,包括 川厂教学的M络版“队性病。广、一套网络版现代皮肤组织病理学、2:gff网 络苛媒体课f十及一套方l以)()余道试题的试题库。厂设了专业新闻、知识园 地、炳案讨沦、皮肤炳理、性病防治、药物信息、医学乓吝、患苔之家、 远程医疗、医生须知、网络牙航、关于我们、国内学抒主题博览等u个栏 H,斤展了专业信息服务、远程医疗服分及远程教学。“宇业新闻”上要提 供国内外皮肤性病医、教、研最新信息和会议消息;“知识园地”是专门为 教帅及本科生的辅助教学而设汁的,其中设置了网络教程及?
马千紫[6](2021)在《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文中研究指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日趋恶化,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处境危机四伏。此时,美国对越南觊觎已久,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一时间,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南半岛。美国军机、舰船不断入侵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军民,威胁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我国制定了援越抗美政策。援越抗美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援助与合作。在援越抗美时期,中国人民发扬了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对越南人民进行医疗援助。其中以援建南溪山医院、援助医疗器械及药品、派遣援越军医、救治越南边民、对在华越南学生进行医疗保健等直接援助的方式为主。除了直接援助以外,中越双方还在探索医疗制度、学习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南民主共和国破除了殖民时期的影响,走上了以群众为主的医疗卫生道路,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制度,为日后越南的医疗卫生改革打下基础。本文以冷战为背景,探讨援越抗美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的动机、目的、具体方式和成效。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越南近代医疗卫生制度的探索之路。法国殖民者到来后,对越南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进行改造,直接导致旧有的医疗制度的崩溃。法属时期的医疗体系仅服务于殖民统治者和少部分亲法的越南精英,广大越南普通百姓并不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殖民政府在制度层面排斥东医的存在,不认可东医存在的合法性。而作为代表文明和现代化的越南西医的处境也非常尴尬。一方面,法国殖民者不允许越南西医与法国人争夺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越南百姓认为西医远离人民,是亲法的民族败类。在这样的情况下,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团结了越南东、西医,并逐渐探索出符合越南实际情况的医疗卫生道路。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对越南医疗援助与合作的原因和具体方式。中国对越南的医疗援助与合作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动机:在援越抗美政策的背景下,医疗援助是各类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共的政治理念影响,革命胜利时要外援,这是天经地义的国际主义原则,而医疗卫生作为贴近人民生活的服务,必然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医疗援助主要体现在援建南溪山医院、派遣援越军医、救治越南边民和对越南在华学生的疾病救治等方面。第三部分探讨了中越医疗合作较少关注到的另一层面——制度合作。北越建立政权后,急需打破法国殖民制度对越南的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团结人民的凝聚力,决定学习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在20世纪50-60年代,中越双方频繁互相派遣卫生代表团,进行经验共享和技术交流。第四部分论述中越医疗合作中的越南作为。越南独立后,坚持把医疗重点放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在缺乏药品和器械的战争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灭活卡介苗进行预防接种,防止疫情扩散,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展现了北越政府一定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援越抗美时期的中越医疗合作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桂绮桦[7](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张天博[8](2020)在《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试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一: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的相关论文,分别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与体质、病情严重程度、地域差异、皮损特征、用药规律、性激素、免疫指标、幽门螺旋杆菌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并对结果加以归纳与总结,探求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能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较全面的指导作用。文献综述二: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关论文,发病机制方面列举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P.acnes、免疫、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方面分别从物理疗法、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寻常痤疮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的总结以此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研究部分:目的:评价中药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安慰剂、随机、双盲的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根据入选顺序,将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给予加减祛风润面散或安慰剂,145g/袋,每日1次,疗程4周。疗效的主要指标是痤疮严重程度评分(痤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表)的有效率。疗效的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DLQI)评分的变化以及VISIA皮肤测试仪对斑点、毛孔、棕色斑、紫质和红色区的测评前后对比;SOFT皮肤分析仪检测的pH、油脂和皮肤水分测评前后对比。结果:共纳入220例患者,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10例,完成随访20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0%和31.68%。两组总有效率的95%置信区间(CI)为57.84%(39.26%-66.38%)。治疗组有2例轻度药物过敏。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DLQI评分较基线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DLQI,但治疗组疗效较好。经治疗,治疗组的斑点、棕色斑和红色区得分较基线下降(P<0.05),但毛孔和紫质得分无差异。对照组棕色斑、毛孔较基线减少(P<0.05),但斑点、毛孔、红色区评分无差异。治疗组各项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加减祛风润面散有利于改善面部斑点、棕色斑和红色区。同时,它的表现比安慰剂组更好。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H均较基线显着降低(P<0.01),但未发现组内差异(P=0.384);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油脂值均较基线显着降低(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P<0.01)。两组在皮肤水分的作用上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两例轻度药物过敏现象。结论: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疗效优于安慰剂,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张斌[9](2019)在《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抵御外界多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不利因素的首要屏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的需求逐渐增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污染”、“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因其导致紫外线照射量剧增,而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可对人体皮肤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晒伤、光老化及光敏性皮肤病甚至癌变等。因此,良好的皮肤屏障状态是人体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多形性日光疹(中医称为日晒疮)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光敏性皮肤疾病,为人体受日光照射后发生的光变态反应;中医认为该病主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耐或素体湿热内蕴,加之春夏季皮肤腠理不密,外受光热毒邪,内外之邪相搏于肌肤,郁久化热,毒热侵袭肌肤而发病。该病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感,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中西药可快速缓解该病的症状及皮肤屏障的修复。西药的研发具有耗时长、投入大等客观因素;而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因人施药、因症施药,故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相较于西医治疗皮肤病具有其独特优势。古书有载:“外者外治”、“在外者外治法和之”,皮肤病具有体表可征、肉眼可见的特点,而且外用药物既可以使药用成分直达病所直接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透皮吸收发挥整体治疗效用,大大增加了药物利用度,又可减轻系统用药对于肝肾功能的损伤。因此,研制一种针对此类疾病简便有效的中医药外用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蒿秦化斑方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创立人赵炳南拟方,经由多位专家的加减化裁成方。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内服蒿秦化斑方对光敏性皮肤病的疗效确切,但内服工序繁琐,而中医药内服转外用是当前临床上采用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一大需求。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挖掘中药外用治疗特定皮肤病提供临床证据,并为寻找价优、便捷、效果肯定的外用药妆提供新思路。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的多形性日光疹(日晒疮)患者。采用随机、自身双侧对照的方式分别给予患者含蒿秦化斑方的晒后修复霜(干预侧)和维生素E乳膏(对照侧)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至4周分别评估患者的总体疗效(EASI)、疾病严重性(TSS)、瘙痒严重程度(NRS)、皮肤屏障参数、面部皮肤VISIA测试、疾病控制自我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安全性。采用t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男女比为1:3;≤45岁、45岁至59岁、≥60岁的年龄比为 34:21:5;2.外用蒿秦化斑方干预侧的EASI评分、TSS评分、NR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第4周)均显着低于对照侧(P均<0.05),且各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干预侧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在治疗各观测点均显着高于对照侧(P均>0.05);3.60例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使用蒿秦化斑方干预侧的患者对疾病控制自我评价评分和耐受性评分与对照侧均无显着差异(P 均>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多形性日光疹患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与流行趋势一致;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能较快改善患者的皮损状态和瘙痒等症状,且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限于样本量及治疗时长等因素,以上结论尚需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治疗时长进行验证。
王清玉[10](2018)在《内蒙某空军驻训部队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内蒙古地区空军驻训部队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气传花粉变应原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随机方案,填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和疾病现况调查表,对罹患变态反应疾病的官兵进行过敏源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s IgE检测,数据统一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体抽样5个单位,共956人,男性95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5.65±5.41岁,变态反应性疾病总患病率为47.07%(450例),包括: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变应性哮喘(allergic asthma,AA)、变应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其中AR占39.23%(375例),AC占19.25%(184例),CU占16.63%(159例)、AA占15.79%(151例);45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发病诱因中灰尘总阳性率为36.67%(165例),蒿草总阳性率为38.00%(171例),刺激性调料总阳性率为21.33%(96例),冷空气总阳性率为21.22%(91例),其他花粉总阳性率为12.89%(58例);其中各项疾病灰尘阳性率分别为CU 47.17%、AR 37.60%、AA 40.40%、AC 42.39%,蒿草类阳性率分别为CU 39.62%、AR 41.87%、AA 47.68%、AC 48.37%;254名军民进行点刺变应原检测的结果显示,吸入性变应原中,总阳性率61.02%(155例),其中艾蒿(120例,47.24%)、菊属(91例,35.83%)、蒲公英(74例,29.13%)是最常见的;213名进行变应原血清sIgE检测军民结果显示,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其中艾蒿(122例,57.28%)、尘螨组合(屋尘螨/粉尘螨)(55例,25.82%)和葎草(45例,21.13%)是最常见的变应原。在荨麻疹患者中,诱导过敏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兵龄、学历、民族、驻训地、职务、吸烟与否;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诱导过敏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兵龄、职务、婚姻、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在变应性哮喘患者中,诱导过敏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兵龄、婚姻、睡眠时间;在变应性结膜炎患者中,诱导过敏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兵龄、职务、婚姻、睡眠习惯、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结论:内蒙空军驻训战区气传花粉变应原以艾蒿、菊属、蒲公英、尘螨组合和葎草为主,诱导过敏与年龄、兵龄、学历、民族、驻训地、职务、吸烟与否、婚姻、睡眠习惯、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密切相关。应该重视当地军民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合理防治。
二、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思政教育融入军医大学皮肤性病学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皮肤性病学科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
2 在皮肤性病学科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应当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 |
3 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设计 |
3.1 着眼对党忠诚,服务备战,固牢军医初心使命 |
3.2 着眼中华文明历传承,激发融合创新动力 |
3.3 着眼救死扶伤职业需要,催生精湛专业技能 |
3.4 着眼军队医疗光荣传统,强化服务奉献责任 |
3.5 着眼皮肤性病学科特点,培塑良好医德医风 |
(2)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全科医学 |
1.2.2 全科医疗 |
1.2.3 全科医生 |
1.2.4 知识 |
1.2.5 能力 |
1.2.6 素质 |
1.2.7 评价 |
1.2.8 评价指标体系 |
1.2.9 初级卫生保健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1 量表设计 |
1.5.2 体系模型 |
1.5.3 样本选择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专家咨询法 |
1.6.3 问卷调查法 |
1.6.4 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 |
1.7 研究结果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 |
2.1 全科医学产生历史研究 |
2.1.1 人口迅速增长与老龄化 |
2.1.2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 |
2.1.3 卫生总费用持续上涨 |
2.1.4 发展基层卫生成为必然 |
2.2 全科医生素质要求 |
2.2.1 全科医生的角色 |
2.2.2 全科医生的职责 |
2.2.3 全科医生的素质 |
2.2.4 全科医生的作用 |
2.3 国内外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模式研究 |
2.3.1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
2.3.2 国内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
2.4 关于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多学科视角研究 |
2.4.1 综合素质概念的界定 |
2.4.2 医学与“照顾医学”的视角 |
2.4.3 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视角 |
2.4.4 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的视角 |
2.4.5 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的视角 |
2.5 我国全科医生能力现状研究 |
2.6 国内外医生能力评价研究 |
2.6.1 国外医师能力评价研究 |
2.6.2 国内医师能力的评价研究 |
2.7 研究不足之处 |
2.7.1 关于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广度深度不够 |
2.7.2 缺乏衡量综合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 |
3 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1 编制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问卷测量量表 |
3.1.2 抽取调查样本 |
3.1.3 实施问卷调查过程 |
3.2 结果 |
3.2.1 样本基本情况 |
3.2.2 调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全科医生素质状况 |
3.3.2 编制的调查表质量较高 |
3.3.3 各层次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全科医生对岗位综合素质要素的赞同率有差异 |
3.3.4 不同单位的全科医生对岗位综合素质要素的赞同率有差别 |
3.4 结论 |
4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对象 |
4.1.2 方法 |
4.2 研究步骤 |
4.2.1 初构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展开专家咨询蹄选指标 |
4.2.3 专家权威性分析 |
4.2.4 构造判断矩阵 |
4.2.5 确立指标权重系数 |
4.2.6 专家的协调系数 |
4.2.7 专家判断的有效性检验 |
4.2.8 专家判断的可靠性检验 |
4.3 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初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
4.3.3 专家积极系数 |
4.3.4 专家权威系数 |
4.3.5 专家咨询结果 |
4.3.6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4.3.7 检验评价指标 |
4.4 讨论 |
4.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4.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4.4.3 专家参与研究积极性高 |
4.4.4 专家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较强 |
4.4.5 专家咨询系统权威性较高,构建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
4.4.6 指标体系筛选分析 |
4.4.7 全科医疗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伦理、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根本 |
4.5 结论 |
4.5.1 初构指标体系是前提 |
4.5.2 确定指标和测量标准是关键 |
4.5.3 验证指标体系是保障 |
5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 |
5.1 资料来源 |
5.2 对象和方法 |
5.2.1 调查样本 |
5.2.2 方法 |
5.2.3 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比较 |
5.3 结果 |
5.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5.3.2 调查样本自评情况 |
5.3.3 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调查样本评价结果比较 |
5.4 讨论 |
5.4.1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 |
5.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情况分析 |
5.4.3 优化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
5.5 结论 |
6 全文总结 |
6.1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情况 |
6.2 本研究特点 |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的“三结合” |
6.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操作方法的“三结合” |
6.2.3 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功能设定的“三结合” |
6.3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表 |
附录2: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3: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4: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间两两重要程度调查表 |
附录5: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自评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部队皮肤病发病及防治的基本情况 |
2 部队常见皮肤病防治教学的具体措施 |
2.1 加强部队院校本科生对平战时部队常见皮肤病的教学力度 |
2.1.1 教学内容安排 |
2.1.2 教学方法改进 |
2.2 做好对部队指战员预防皮肤病的健康教育 |
2.3提高部队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皮肤病的诊治水平及知识更新 |
3结论 |
(5)皮肤性病远程医学的理论探讨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远程医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远程医学概况及在皮肤科的应用 |
一、 国外远程医学的由来及近况 |
二、 我国远程医学的开展及现状 |
三、 远程医学较传统医学的优势 |
四、 远程医学存在的问题 |
五、 远程医学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
远程医学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探讨 |
一、 远程教育发展史 |
二、 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
三、 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 |
四、 实现远程教育的硬件环境及运作方式 |
五、 远程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 |
六、 远程教育在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情况 |
远程教育参考资料 |
第二部分 中国皮肤性病学专业信息网的组建与应用 |
第一节 中国皮肤性病学专业信息网的建设及经验 |
一、 总体技术路线 |
二、 准备工作 |
三、 网站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
四、 网站发布及维护 |
五、 网页图像处理技巧 |
六、 利用PHP编程结合数据库记录交互性测试的路径 |
七、 网络建设及维护的一些经验方法 |
第二节 中国皮肤性病专业信息网的应用情况 |
一、 网站特点及栏目简介 |
二、 专业信息网的运作情况 |
三、 网络建设与应用的进一步深化 |
四、 积极推广专业网络建设技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
致谢 |
附: 张海龙博士生期间工作情况 |
(6)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社会动荡与传统医疗体系的崩溃:越南医疗的现代化探索 |
一、法属时期的越南医疗卫生 |
(一)医学与教育 |
(二)预防保健和全民医疗 |
二、在曲折中探索:国家主义影响下的越南医疗事业 |
(一)被歧视的越南东医 |
(二)越南的现代西医 |
三、在革命中整合的越南医学 |
(一)胡志明对越南医学的观点 |
(二)越盟领导下的东西医 |
第二章 中国对越医疗合作的原因与方式 |
一、中国对越医疗合作的原因 |
(一)医疗在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作用 |
(二)援越抗美政策下的疾病流行隐患 |
(三)援越抗美政策下的医疗技术交流 |
二、中越医疗合作的具体方式:以直接援助为主 |
(一)援建南溪山医院 |
(二)援越军医 |
(三)对越南学校学生的医疗保健 |
(四)针对越南边民的人道主义医疗援助 |
第三章 制度、技术合作:中越医疗合作的另一层面 |
一、制度学习:越南学习中国爱国卫生运动背后的政治意图 |
二、经验传授: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中国经验 |
三、面对共同的敌人:应对“细菌战”的经验共享 |
四、团结中(东)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经验与技术交流 |
(一)传统药材的种植与应用 |
(二)中西结合医治疗技术交流——以治疗眼疾为例 |
第四章 中越医疗合作中的越南作为 |
一、制度层面:越南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
(一)越南省、县及乡以下各级医疗机构的规模 |
(二)县(市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规模 |
(三)乡以下各级卫生组织概况 |
(四)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方法 |
二、越南南北方在越战时期在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对比——以传染病防治为例 |
(一)南越的鼠疫、霍乱疫情 |
(二)越南北方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
(三)中国对越南经验的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病例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
2.2.5 研究流程图 |
2.2.6 样本量估算 |
2.2.7 随机方法 |
2.2.8 盲法 |
2.2.9 治疗方法 |
2.2.10 观察指标 |
2.2.11 访视方式 |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
2.2.13 知情同意书 |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2.16 统计分析 |
2.3 实验基线情况 |
2.3.1 试验整体情况 |
2.3.2 患者基本情况 |
2.4 评价指标结果 |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4.7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一般资料讨论 |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
3.1.8 安全性分析 |
3.1.9 综合分析 |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
3.6 创新点 |
3.7 不足和展望 |
3.7.1 研究对象 |
3.7.2 评价标准 |
3.7.3 治疗时间 |
3.7.4 干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寻常痤疮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1.1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1.2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体质关系 |
1.3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
1.4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地域差异 |
1.5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皮肤损害特征关系 |
1.6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用药规律关系 |
2. 实验研究 |
2.1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性激素关系 |
2.2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免疫指标关系 |
2.3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
1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
1.1 P.acnes与发病机制 |
1.1.1 P.acnes与皮脂分泌的关系 |
1.1.2 P.acnes与毛囊皮脂腺角化过度的关系 |
1.1.3 P.acnes与炎性反应的关系 |
1.1.4 P.acnes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关系 |
1.2 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发病机制 |
2 寻常痤疮的治疗 |
2.1 物理治疗 |
2.1.1 激光 |
2.1.2 光动力疗法 |
2.1.3 果酸 |
2.2 系统药物治疗 |
2.2.1 抗生素 |
2.2.2 维A酸类药物 |
2.2.3 激素类药物 |
2.3 局部治疗 |
2.3.1 维A酸 |
2.3.2 过氧苯甲酞 |
2.3.3 抗生素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情况 |
1.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病例剔除标准 |
1.2.5 脱落标准 |
1.3 随机双盲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4.1 试验组 |
1.4.2 安慰剂组 |
2 疗效评价标准 |
2.1 主要疗效指标 |
2.2 次要疗效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数据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2.1 痤疮严重程度评分的有效率 |
3.3 次要疗效标准 |
3.3.1 DLQI评分 |
3.3.2 VISIA皮肤检测仪评分 |
3.3.3 SOFT皮肤分析仪评分 |
3.4 随访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寻常痤疮概述 |
4.2 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 |
4.3 寻常痤疮的中医外治法概述 |
4.4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
4.5 导师经验 |
4.5.1 病因病机 |
4.5.2 辨证论治 |
4.5.3 治则治法 |
4.6 组方分析 |
4.7 疗效分析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件1 痤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附件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 |
附件3 寻常痤疮证候分型调查问卷 |
附件4 患者治疗前后照片对比 |
(9)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多形性日光疹的中西医认识 |
1.1 西医的多形性日光疹的认识 |
1.1.1 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
1.1.2 临床分型 |
1.1.3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对本病的理解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认识 |
1.2.3 中医辨证分型 |
1.2.4 中医治疗 |
1.2.5 现代新兴外用剂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病例准入标准 |
3.1.4 病例排除标准 |
3.1.5 病例的剔除退出与处理 |
3.1.6 知情同意及声明 |
3.2 研究方法 |
3.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3.2.2 干预措施 |
3.2.3 临床观察指标 |
3.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人口学基本资料 |
4.1.2 其他疾病病史或合并病症 |
4.1.3 治疗前及治疗中合并用药情况 |
4.2 临床观察指标 |
4.2.1 多形性日光疹总体疗效评估 |
4.2.2 疾病总体严重性评估 |
4.2.3 瘙痒严重程度评分 |
4.2.4 患者皮肤屏障评估结果 |
4.2.5 患者面部VISIA皮肤测试结果 |
4.2.6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
4.2.7 患者疾病控制自我评价 |
4.2.8 安全性评估 |
第五部分 讨论 |
5.1 人口学资料分析与不足 |
5.2 临床疗效 |
5.2.1 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评分 |
5.2.2 总体严重性评分 |
5.2.3 瘙痒严重程度自我评分 |
5.2.4 皮肤屏障测试 |
5.2.5 VISIA皮肤分析仪结果分析 |
5.2.6 患者疾病控制自我评价 |
5.2.7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 |
5.2.8 安全性指标 |
5.3 蒿秦化斑方治疗光敏感性疾病的中药分析 |
5.3.1 蒿秦化斑方的源流 |
5.3.2 蒿秦化斑方用药分析及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可能性分析 |
5.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各评分表 |
附录二 部分患者照片撷取 |
致谢 |
(10)内蒙某空军驻训部队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驻训部队军民上述四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罹患率 |
3.2 驻训部队军民上述四种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时间分布 |
3.3 驻训部队军民上述四种过敏性疾病的常见症状、诱因 |
3.4 驻训部队军民对上述四种过敏性疾病的认知、诊治情况 |
3.5 上述四种过敏性疾病对驻训部队军民日常及工作的影响 |
3.6 驻训部队军民上述四种过敏性疾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 |
3.7 驻训部队军民变应原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国北部战区常见气传花粉变应原简介 |
1 简介 |
2 中国北部战区常见气传花粉种类 |
3 变应原命名方法 |
4 三种中国北部常见气传花粉变应原介绍 |
4.1 豚草 |
4.2 葎草 |
4.3 北艾 |
5 三种杂草的国内外分布差异 |
5.1 豚草(短豚草)与巨大豚草、西方豚草 |
5.2 蒿属植物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政教育融入军医大学皮肤性病学教学探析[J]. 游弋.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05)
- [2]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潘小炎. 中南大学, 2013(02)
- [3]皮肤性病计算机教学诊疗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冯小剑,刘庆刚,燕颖军.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4(04)
- [4]部队常见皮肤性病防治教学研究[J]. 孙乐栋,周再高,曾抗,郭煜,刘杰.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 [5]皮肤性病远程医学的理论探讨与应用[D]. 张海龙. 第四军医大学, 2001(01)
- [6]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D]. 马千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D]. 张天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内蒙某空军驻训部队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D]. 王清玉.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