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硬件 DIY情报站(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峰[1](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整图幅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了BIM技术、三维地质建模,论述了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某1:5万图幅环境地质调查钻探资料,针对国内基于BIM技术三维地质建模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理正BIM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开展1:5万图幅三维建模尝试。论文提出了采用此建模BIM技术应用框架,以及建立BIM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和成果展示,以期探索BIM在三维地质建模中对规划建设指导的可行性。
杨云峰[2](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整图幅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介绍了BIM技术、三维地质建模,论述了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某1∶5万图幅环境地质调查钻探资料,针对国内基于BIM技术三维地质建模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理正BIM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开展1∶5万图幅三维建模尝试。论文提出了采用此建模BIM技术应用框架,以及建立BIM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和成果展示,以期探索BIM在三维地质建模中对规划建设指导的可行性。
宋铁勇[3](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指出“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孙馨彤[4](2020)在《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除传统竞争者外,支付宝、京东金融、美团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跨界金融业,凭借其雄厚的客户资源和科技实力,异军突起,竞争实力不容小觑。众多银行也开始进行改革,以谋求未来持续性发展。由于零售银行业务在改革过程中具有易执行、见效快的特点,众多商业银行将转型的重点放在了零售银行业务上。而在这其中,由于存贷差效益的进一步缩水,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本文重点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针对业务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分别从战略、产品、内部管理三方面进行说明,并结合实际与竞争的对手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对比研究。同时,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战略管理、客户管理、渠道建设、风险控制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部原因分析、内部原因分析,并通过宏观环境分析、企业内部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进行了梳理,最后利用SWOT分析模型明确战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了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差异化战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战略、客户、渠道、风险四方面管理模式的改革,最终构造跨界生态系统,实现多方合作者的互利共赢,推动银行良性发展。以期为吉林银行在未来进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时提供参考。
孙嘉唯[5](2020)在《浅析报纸新闻客户端的细分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新媒体的日益发展,深刻影响着传媒业的走向,传统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充分地体现在报刊上。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寻求向新媒体转型,传统报纸和网络媒体融合的发展模式渐渐成为趋势。数据显示,手机新闻客户端已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由于客户端众多,竞争激烈,差异化竞争趋势也逐渐显现。本文对报纸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规模、数量、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的差异化。对报纸新闻客户端的细分趋势,从本土化、功能性、创新型等不同角度研究探讨报纸新闻客户端发展的更多可能,提出在细分趋势下的实际运营中,报纸新闻客户端面对媒介融合应转变思考范式,根据细分定位,更加精准地为特定对象服务。
吴圆圆[6](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魏会洋[7](2019)在《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创新创业的发展,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图书馆服务转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客空间为用户提供材料、设备和空间,帮助用户将想法变为现实,与高校图书馆有着相通的社会价值,是用户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及思想交流的场所。高校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为研究内容,厘清创新、创业、创客空间及框架的概念,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以及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需要制定建设框架;结合用户需求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讨论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需求性,并对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用户进行基本信息、认知、需求以及需求意愿等4个方面的需求调查;随后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研、网络调研等方法选取国内外10所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设备配置、资源服务、人员配备、空间布局、建设模式及宣传方式等6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经验及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及建设原则和策略,且以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为例验证这一框架的可行性,以期对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建设创客空间提供借鉴。
黄舟子[8](2017)在《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制表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一直以来在我国国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以其特有的精密制造技术和精密计时产品长期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与新中国工业共同成长。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民族制表业现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和营销网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的我国民族制表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国际地位亟待提升。对国产民用表设计思想及设计特征的源流梳理分析,对加快推进我国民族制表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亦将为中国民族制造业其他国货产品的设计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蓝本。本文建立在国产民用表设计的现状和具体案例基础之上,解析其所处的设计语境,分析提炼其主要的设计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其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此来解读其产生及发展脉络,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绪论介绍了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范式。第二章对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制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以前,孕育期的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以及民用表在我国传播、制造和使用概况。第三至五章分别从设计语境、设计思想和设计特征三方面入手,剖析了建国至今,国产民用表设计在我国民族制表业初创、发展到创新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功能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用户与设计者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变迁是研究重点。结论试图从文化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解释路径,对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进程里的演变源流及特点分析概括,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田野[9](2016)在《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转型之道 ——以《农博士在行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为研究对象,将落脚点放在这类栏目的转型之道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文研究的整体思路,并以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典型代表——《农博士在行动》为例。此栏目是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2010年全新打造的一档日播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历经两次改版,内容成熟稳定。首先,本文总览全局,对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定义、发展历程、受众定位等进行分析;其次,以《农博士在行动》为例,从内容和经营的角度分析该栏目在选题、制作流程、主持人设置、栏目广告、内容产品等面临的问题;再次,结合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的指导方针,并以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整体发展环境为背景,提出“内容+渠道+平台”的转型战略,即构建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新型内容生产模式,变革组织力量,增强公信力变现能力,找到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新的利益增长点。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想建立起一个适合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惠农一点通”大平台。由于本文的现实意义较强,笔者先后对涉农媒体转型范例《南方农村报》和研究样本《农博士在行动》栏目进行实地调研,使文章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笔者期待从现实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转型之道。
薛羚茜[10](2015)在《安顺市西秀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城市化背景下衍生出很多问题,能源缺乏、交通拥堵、生活成本过高、房价久居不下、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元凶。因此,如何改善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将成为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本文选取贵州省中小城市典型代表安顺市西秀区为例,开展安顺市西秀区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本文基于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贵州省13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运用障碍度测算模型深入剖析导致贵州省城市人居环境变化的因素。利用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人居环境吸引力模型、logistic、Kriging等分析方法对安顺市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2013年,贵州省13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较差,贵阳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好,遵义市、铜仁市、凯里市、兴义市人居环境质量一般,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仁怀市、都匀市、福泉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赤水市很差。导致贵州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的因素包括年日照时长、失业率、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年降水量、住宅占固定资产投资、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社会保障占地方财政支出。(2)安顺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较差,在13个城市中排名第7,处于贵州省中游,基本能反映出贵州省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现状特征。选取安顺市作为贵州省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3)以安顺市中心城区——西秀区为例,利用人居环境吸引力模型,发现西秀区的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在空间上形成以安顺市政府一带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周围辐射的分布格局,其引力势能空间分布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4)安顺市西秀区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关注人文化、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城市硬件 DIY情报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硬件 DIY情报站(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整图幅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整图幅三维地质建模的概念 |
2 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建模可行性和必要性 |
3 基于BIM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 |
4 BIM技术应用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工程实例及成果 |
4.1 项目概况 |
4.2 模型创建 |
4.3 模型成果应用 |
4.4 模型转换 |
5 BIM技术应用于整图幅三维地质建模存在的问题 |
6 结论 |
(3)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4)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问题 |
2.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况 |
2.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
2.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战略环境分析 |
3.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 |
3.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环境 |
3.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环境 |
3.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SWOT分析 |
第4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目标 |
4.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浅析报纸新闻客户端的细分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纸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
二、报纸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 |
(一)总体用户规模较大,市场逐步成熟 |
(二)报纸新闻客户端数量多,竞争激烈 |
(三)优势客户端占据多数用户,市场占有率差距大 |
(四)差异化竞争和细分趋势出现 |
三、报纸新闻客户端的细分趋势 |
(一)本土化:扬长补短 |
(二)功能性:兼容并包 |
(三)创新型:另辟蹊径 |
四、报纸新闻客户端的更多可能 |
(6)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7)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厘定 |
1.4.1 创新创业概念厘定 |
1.4.2 创客空间相关概念厘定 |
1.4.3 框架概念厘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
2.1.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述评 |
2.2 用户需求理论 |
2.3 创业教育理论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需求分析 |
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
3.2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要 |
3.3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优势 |
3.3.1 物理空间 |
3.3.2 文献信息中心 |
3.3.3 专业人才队伍 |
3.3.4 硬件设施 |
3.4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意义 |
3.4.1 促进跨学科交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
3.4.2 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
3.4.3 拓展服务内容,促进高校图书馆转型 |
3.5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用户需求调查 |
3.5.1 问卷调查的内容 |
3.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5.3 综合分析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情况调查 |
4.1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现状调查 |
4.1.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
4.1.2 调研内容 |
4.1.3 国内高校建设情况 |
4.1.4 国外高校建设情况 |
4.2 案例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2.1 设施配备 |
4.2.2 资源服务 |
4.2.3 人员配备 |
4.2.4 空间布局 |
4.2.5 建设模式 |
4.2.6 宣传方式 |
4.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经验 |
4.3.1 完善的设备及设备服务 |
4.3.2 丰富的资源及服务 |
4.3.3 合理的人员配置 |
4.3.4 适宜的空间布局 |
4.3.5 合适的建设模式 |
4.3.6 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 |
5.1 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存在问题 |
5.1.1 高校图书馆认识不足 |
5.1.2 创客空间设备单一,管理不够规范 |
5.1.3 创客空间的资源和服务不够完善 |
5.1.4 馆员参与度不高,且缺乏相关知识 |
5.1.5 创客空间的宣传工作单一且不足 |
5.2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 |
5.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原则 |
5.3.1 整体性原则 |
5.3.2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 |
5.3.3 因地制宜原则 |
5.3.4 动静分区原则 |
5.3.5 多元合作原则 |
5.3.6 艺术性原则 |
5.4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策略 |
5.4.1 引进多样化技术设备,规范设备管理 |
5.4.2 完善资源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
5.4.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4.4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
5.4.5 科学选择建设模式 |
5.4.6 丰富宣传途径,提升影响力 |
5.5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框架的应用——以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为例 |
5.5.1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外部条件 |
5.5.2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内部基础支撑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难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与近代历史溯源 |
2.1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 |
2.1.1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概念 |
2.1.2 国产民用表的基本形制 |
2.2 国产民用表的近代历史溯源 |
2.2.1 近代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2.2.2 近代民用表在我国的传播、制造和使用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创期(1950~1979):从无到有的自力更生 |
3.1 初创期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3.1.1 社会文化中浓厚的政治色彩 |
3.1.2 短缺经济时期的艰苦创业 |
3.1.3 计划体制下的统筹产销 |
3.2 初创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思想 |
3.2.1 从致用逐步走向审美 |
3.2.2 义利统一的责任意识 |
3.2.3 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 |
3.3 初创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特征 |
3.3.1 去繁就简——简洁硬朗的造型设计 |
3.3.2 以素为美——朴素平易的装饰设计 |
3.3.3 致用为本——精练单纯的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展期(1980~2000):设计的转型探索 |
4.1 发展期民族制表业的文化语境 |
4.1.1 从贫乏到丰裕:渐入消费社会 |
4.1.2 从封闭到开放:重返国际舞台 |
4.1.3 石英风暴:世界制表业的变局 |
4.2 发展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思想 |
4.2.1 从国家主导到市场主导下的用户关切 |
4.2.2 科学精神的注入与专业化建设 |
4.2.3 试错与投机的实用主义 |
4.3 发展期国产民用表的设计特征 |
4.3.1 大众文化下的民生设计 |
4.3.2 山寨文化下的仿制设计 |
4.3.3 西体中用的两种设计风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期(2001~):设计的新发展 |
5.1 当代民族制表业的文化新语境 |
5.1.1 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要求 |
5.1.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诉求 |
5.1.3 信息时代改变读时方式 |
5.2 当代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新思想 |
5.2.1 凝练:培育品牌文化 |
5.2.2 细致:倾注工匠精神 |
5.2.3 先锋:前瞻与前沿探索 |
5.3 当代国产民用表的设计新特征 |
5.3.1 中国元素的风格化运用 |
5.3.2 技术极致与概念创新 |
5.3.3 装饰传统与智能未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的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对国产民用表设计发展的研究结论 |
6.1.1 国产民用表设计的功能领域与艺术风格变迁 |
6.1.2 中西元素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上的认识与运用变迁 |
6.1.3 用户与设计者在国产民用表设计中的角色变迁 |
6.1.4 以上海牌为例——上海牌民用表的设计发展变迁 |
6.2 对国产民用表设计未来发展的展望 |
6.2.1 功能新语义与艺术的泛化 |
6.2.2 民族品牌与产品生态 |
6.2.3 用户与设计者的共生与共鸣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清单 |
(9)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转型之道 ——以《农博士在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本文创新点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理论支撑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视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概况 |
2.1 电视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概念界定与发展历程 |
2.2 电视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性质与受众定位 |
2.2.1 “科普+服务”性质的双重定位 |
2.2.2 以农民为主体的受众研究 |
2.3 电视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发展现状 |
2.3.1 媒体资源配置不足 |
2.3.2 栏目竞争力不强发展失衡 |
第3章 《农博士在行动》栏目内容解析 |
3.1 《农博士在行动》发展历程与栏目定位 |
3.2 《农博士在行动》选题中的看点与卖点 |
3.3 《农博士在行动》的内容表现方式 |
3.3.1 节目表现方式与电视画面表现力 |
3.3.2 栏目主持人“大宽”形象分析 |
3.4 内容产品的竞争力不足 |
3.4.1 栏目自我创收能力较弱 |
3.4.2 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
3.4.3 线下活动开展不足 |
3.5 面对媒介融合,应对能力差 |
第4章 对《农博士在行动》转型战略思考 |
4.1 《农博士在行动》转型必要性分析 |
4.2 构建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新型内容生产模式 |
4.2.1 内容做专:细分受众市场 |
4.2.2 形式多样:节目表现手法趣味化 |
4.2.3 针对不同媒介载体对内容进行调整 |
4.3 变革组织力量打造农业科普服务平台 |
4.3.1 思维转变:资源思维、数据思维、用户思维 |
4.3.2 流程转变:变革组织力量增强公信力变现能力 |
4.3.3 “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渠道 |
4.3.4 建立农业科普服务平台 |
第5章 《农博士在行动》“惠农一点通”平台设想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附录一:《农博士在行动》栏目组调研访谈录 |
附录二:《南方农村报》调研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安顺市西秀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3.3 国内研究进展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4.5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 贵州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现状 |
2.1 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2.1.2 人.结构 |
2.1.3 自然条件 |
2.1.4 社会经济条件 |
2.2 贵州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2.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2 评价方法 |
2.2.3 贵州省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
2.3 贵州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2.3.2 影响因素分析 |
2.4 安顺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现状 |
3 基于社区的安顺市西秀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3.1 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3.1.2 自然条件 |
3.1.3 社会经济条件 |
3.2 安顺市西秀区人居环境现状 |
3.3 数据来源 |
3.4 评价方法 |
3.4.1 问卷调查 |
3.4.2 问卷信度分析 |
3.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4 人居环境吸引力场模型 |
3.4.5 克里格插值法 |
3.5 安顺市西秀区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3.5.1 问卷满意度分析 |
3.5.2 安顺市西秀区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析 |
4 安顺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
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提升国土空间格局 |
4.2 高度关注人文化,个体的自我实现 |
4.3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建设 |
5 结论和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四、城市硬件 DIY情报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整图幅地质调查中的应用[A]. 杨云峰. 第八届BIM技术国际交流会——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协同应用创新发展论文集, 2021
- [2]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在整图幅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 杨云峰.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1(02)
- [3]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馨彤. 吉林大学, 2020(08)
- [5]浅析报纸新闻客户端的细分趋势[J]. 孙嘉唯. 潍坊学院学报, 2020(01)
- [6]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7]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D]. 魏会洋. 东南大学, 2019(06)
- [8]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D]. 黄舟子. 江南大学, 2017(02)
- [9]农业科普服务类栏目的转型之道 ——以《农博士在行动》为例[D]. 田野. 河北大学, 2016(03)
- [10]安顺市西秀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 薛羚茜. 东华理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