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邓巧珍[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 ——以抚州市三所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着外语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学界对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意识到评价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引导什么样的教学。新时期,以标准化测验为主的“考试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对素养人才培养的需求,“唯分数”现象仍未根除,“以考代教、以考代评”之风依然盛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势必造成教育事业的止步不前。因此,评价范式转型背景下国家对英语教师的评价行为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责任,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评价能力才能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而提及英语教师评价素养,不外乎拥有扎实的评价知识、娴熟的评价技能和正确的评价理念。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评价素养的文献进行梳理,把评价信念、评价知识、评价技能和评价伦理构建为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四个维度。并对这四个维度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并辅之以访谈,然后,对江西省抚州市三所高中的130位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现状展开研究。本研究利用SPSS21.0对定量数据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和频率分析,并对访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师整体评价素养水平一般(M=3.45),对课堂评价认识不足,导致对课堂评价的态度淡漠;评价理念较新,但并未将这些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对与语言能力相关的评价知识掌握较好,而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他三个维度的知识掌握严重不足;评价方法单一,主要以测试为主;评价公平性有待提升。另外,相关分析显示教师教育背景与教师评价素养水平存在相关性。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影响评价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国家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大学评价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高中学校对教师评价的培训以及教师自身的努力等因素。最后,本研究为有效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水平,主要从完善国家有关评价政策和制度、改善高校评价课程、落实中学教师在职评价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学习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
李煜[2](2021)在《英文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英文歌曲歌谣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开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特点包括鲜明的韵律、欢快的节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和基本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英文歌曲歌谣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掌握英文歌曲歌谣的现状、发现问题,其次结合已有经验提出教学改进思路并呈现教学设计示例,最后进行实验,检验歌曲歌谣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主要通过分析课堂观察记录和教师访谈记录得出英文歌曲歌谣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找出问题。第三章结合前人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思路并按照改进思路对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这四种课堂类型分别提出具体实施过程,且呈现听力课堂的教学设计示例。第四章是对比传统英文歌曲歌谣应用和笔者提出的策略指导下的英文歌曲歌谣应用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笔者选取五年级两个学习基础相似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本研究提出的教学思路来应用歌曲歌谣在实验班进行教学,按传统思路在对照班进行教学。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将近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束后,在两个班级安排英语测试并得出成绩,对比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有差异。第五章得出结论,实验班成绩稍好于对照班成绩,证明笔者提出的教学思路是有效的。并且阐述了研究的启示、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蔡其全[3](2021)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经典性、基础性、永恒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发展功能的关切。在国内,主流的教学本质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中心”和“起点”。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文献来看,人们总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或者仅仅在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将知识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或者主要途径,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事业,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极易将主要的事情当作首要的事情,把首要的事情当作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将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当做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的认识成果,也就是书本知识。现行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这种知识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生发展是知识学习的可能结果,而不是必然结果。在新时代,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授受的“大框架”,重新审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本研究综合运用思辨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澄清了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揭示和确认了知识学习存在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最终,基于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部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首先,从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学生素养的培育,人何以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本研究的缘起。然后,通过梳理与评析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了推进本研究的可能方向,也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厘清了本研究中的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关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的理解不一,是造成人们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首先从学科立场与知识类型的角度界说了本研究中的知识涵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总结出当前关于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然后基于对这两种理解的综述,确立了本研究中知识学习的概念范畴。本文中知识学习指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或手段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主要认识和观点。在西方,古代教育的认识当中暗含着“知识等于发展”的信念;近代教育阶段,出现了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的“博弈”;现代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得到无比重视,但在实践中知识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内,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学界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与西方类似。从国内外的认识来看,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主要存在三种误解: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三章)探讨了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学生“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与“如何学”等问题的回答。因此,我们首先澄清了学生发展概念的实质,将发展概念与人的素质结构关联起来。其次,梳理了我国教育在学生发展取向上的几种类型,并指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归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实。最后,探讨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本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取向与素质发展机制的探讨,为后文分析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提供了的理论基础。第五部分(第四、五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发展局限,该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对“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的思想前提的考察,重新确立了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一是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二是知识学习对不同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归纳出知识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功能:知识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优秀学生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确认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第五章首先从知识学习对全面发展取向的悖离,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以及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四个方面,论证了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然后,揭示了知识学习对于学习本义的违背、对于学习对象的窄化、对于学习过程的简化,以及知识学习可能存在的其他“教育风险”。最后,通过对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分析、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典型“发展”案例的剖析等实证方法,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进行了确认。第六部分(第六章)澄明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由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基于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认识,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在实践层面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唐令月[5](2020)在《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国家明确提出要按照学习领域、主题等来划分,突破以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由此可见,单一的分科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优化教学已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而多学科主题教学恰好能契合这一精神内核与发展指向。然而由于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德尔菲技术法研究如何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本研究首先探讨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得出其具有整合性与学科性相结合、整体性、校本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详细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支撑。其次,确定贵州省G区G小学五年级(2)班为研究对象,聚焦研究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行动研究方案,做好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以保证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的顺利进行。其三,按照设计好的研究方案,选取了“爱国”、“民族”、“环保”三个主题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多学科主题教学效果,归纳反思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完善多学科主题教学。最后,得出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在研究结论中,得出多学科主题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形成整体视野解决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优点,且提出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此外,还指出多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的一些局限。如,需解决“多师同堂”带来的师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时安排,教师教学观念有待转变等。关于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建议,本研究认为要统筹设计,优化多学科主题教学方案;在实施教学时,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同时,推进校本研究以促进执教教师专业成长,保障多学科主题教学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顺利开展。
魏雪倩[6](2020)在《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教育公平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公平和微观公平,目前,教育公平问题已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也就是教育过程公平。而教育过程公平的发生场所主要是在课堂。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育过程公平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公正体验,要想解决当前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必须深入一线课堂,分析研究问题的起因和本质,找到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本论文遵循的研究思路为:“发现问题——归因分析——解决策略”,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切入点,从微观公平视角出发,去研究当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不仅可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行为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还可以为进一步实现教育过程公平提供参考。本文正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此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设计,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工具;第四部分是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分析与总结;第五部分是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公平缺失的原因探析,重点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第六部分是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策略探析。研究发现:教师课堂语言行为在语言类型的分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公平性;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反馈行为以及等待行为都受到学生性别、性格以及是否担任班级职务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公平性。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一是在学校层面:立足学校文化构建,推动学校内部公平;构建使教师获得尊重和平等权益的教师评价体系;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二是在教师层面:营造平等课堂氛围,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淡化应试功利之心;教师克服认知偏见,提高教学公平意识。三是学生层面: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建立学生维权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陈广静[7](2020)在《“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生英语课外作业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对于传统英语课外作业的研究与实践显示,传统英语课外作业缺乏个性化设计,形式不够多样,缺乏趣味性。21世纪以来,国内外开始探索通过在线作业平台的应用来改变这些问题。“一起作业”平台为K12教育阶段的学生创设具有个性化、社交化的新型英语课外作业,自2011年在国内开始推广应用。然而目前国内对于“一起作业”平台应用的理论研究文献较少,“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英语课外作业中应用的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探究。因而,笔者将对“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生英语课外作业的应用进行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水平发生了何种变化?(2)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水平发生了何种变化?(3)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课外作业情感态度有何变化?本研究以笔者执教的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四年级(3)班和(4)班的89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生英语课外作业中的应用实验。实验周期为七个月。实验后,对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周期四个阶段的平台英语口语能力的发音、完整度、流利度、表达、策略的得分、英语口语周练习量的人均张口次数、人均练习单词数量、人均练习句子数量、英语口语作业完成率、正确率和规定时间完成率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水平产生何种变化;对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周期四个阶段的平台英语阅读能力的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文化意识的等级评价、英语周阅读量、英语阅读作业完成率、正确率和规定时间完成率进行了统计,从而分析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水平产生何种变化;实验前后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对传统作业和“一起作业”平台课外作业情感态度的问卷调查,实验后采用分层随机抽取4名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和访谈结果,从而分析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课外作业情感态度产生何种变化。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对学生在实验周期四个阶段平台英语口语能力得分、周练习量、作业完成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讨论,发现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得分、周练习量、作业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后,其英语口语水平不断提高。(2)对学生在实验周期四个阶段平台英语阅读能力等级评价、周阅读量、作业完成质量的变化分析与讨论,发现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等级评价、周阅读量、作业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后,其英语阅读水平不断提高。(3)对学生实验前后对传统课外作业和“一起作业”平台作业的情感态度调查结果和实验后4名学生对“一起作业”平台作业态度的访谈结果可知,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后,其对英语课外作业的情感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蒋博[8](2020)在《多元智能理论渗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人教A版必修1“集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而1983年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这一观点,它把人的智能分为九种。该理论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学科,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地显现出其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该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献中,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并没有从理论高度上全面分析。为此,本文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开展访谈调查和教学质性研究,并以“集合”单元为例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首先,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如何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访谈问卷提纲,对K市Y中学的三位数学教师进行了现场访谈实录调查。通过访谈内容分析,获取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应用的教学观点和建议。其次,基于访谈分析的结果,并且结合集合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了将多种智能融入该单元的若干教学案例片断,并且给出了每个片断的设计意图及教师点评。最后,将九种智能合理地渗透到“集合”单元进行教学质性研究,给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这些新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并且引导他们将数学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将数学回归于生活中,以便懂得数学与生活。
贺宇虹[9](2020)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状况研究 ——以长沙市Y学校及其帮扶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依托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共享发展理念的蓬勃兴起,“双师课堂”模式应运而生。“双师课堂”模式的开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缺乏,实现优质师资共享,而且还可以作为校本培训,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凭借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手段。所谓“双师课堂”,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由线上和线下两位教师共同完成,线上和线下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线上的优秀教师通过直播或录播的形式授课,线下的乡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辅助或主导教学。“双师课堂”模式具有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双师协作与同堂学生共构、线上名师与线下教师共生、优质名校与薄弱学校共进是其要义所在。本研究以访谈为主,辅以问卷调查及观察,对长沙市Y学校及其帮扶的三所乡村学校“双师课堂”的实施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对Y学校2位管理者及5位教师以及帮扶学校3位校长、3位教师、5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对所有参与“双师课堂”的46位乡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现场听课4节,观看录制课15节,在此基础上,归纳了Y学校及其帮扶学校实施“双师课堂”的成效,揭示了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困境背后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目前,长沙市Y学校的“双师课堂”已实现了部分课程的授课常态化,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实施流程,并与帮扶学校建立了较稳定的帮扶关系。“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不仅开拓了乡村学生的思维视野,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师资问题,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而且也提升了Y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了Y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双师课堂”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遭遇了课堂教学反馈获取受限,帮扶学校硬件维护滞后,线下教师发展动力不足,Y学校教务协调较困难以及线上教师工作负担增重的现实困境。结合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造成其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作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教师发展意愿薄弱且学校认识固化,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且评价机制不完善,模式本身的理论支撑较薄弱且实践探索受到限制。对此,研究从理念、参与主体、管理以及模式本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期望通过推进共享发展理念与加强模式认同,加强校际沟通与汇聚多方合力,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并完善保障体系,开展教研课堂并整合多元形式等方式,不断提高“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效率,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金成豪[10](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着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创造的思维工具。大量研究证实,思维导图对于记忆、理解、信息管理、思维激发、思维整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各行业,特别是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数学学科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部分的内容,包括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和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对思维导图的概念、本质、功能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然后对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设计,提出了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研究变量和研究方案;其次,针对初中数学新知教学、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分别基于思维导图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评估;最后,通过总结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3)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习过程的评价;(4)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联系观念的结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二、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 ——以抚州市三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基础教育国家政策的呼吁 |
二、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型 |
三、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素养 |
二、评价素养及教师评价素养 |
三、英语教师评价素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教育评价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构念框架 |
第一节 一级维度构建 |
第二节 二级指标构建及内涵 |
一、二级指标构建 |
二、二级指标内涵 |
第三章 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实施过程 |
一、问卷设计 |
二、访谈的设计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定量数据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二、教师教育背景与教师评价素养的相关分析 |
三、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调查问卷结果深度分析 |
四、问卷数据的回归分析 |
五、本节小结 |
第二节 定性数据分析 |
一、访谈提纲的编制 |
二、访谈数据分析 |
第五章 教师评价素养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外部因素 |
一、国家制度、政策的影响 |
二、社会公众的影响 |
三、学校层面的影响 |
第二节 内部因素 |
一、教师的职前教育 |
二、教师的评价观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国家政策(前提) |
一、改革高考评价制度 |
二、细化《新课标》评价建议 |
三、颁布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标准 |
四、完善教师培育制度 |
第二节 落实学校在职培训(保障) |
一、确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
二、建立支持性评价环境 |
三、完善学校培训机制 |
四、优化教师考核制度 |
第三节 加强教师专业学习(动力) |
一、理解评价本质 |
二、坚固评价信念 |
三、夯实评价知识 |
四、改进评价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预测问卷相关数据 |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英文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相关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现状分析 |
2.1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
2.2 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
2.3 小学英语课堂应用歌曲歌谣现状分析与讨论 |
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设计思路与实施 |
3.1 英文歌曲歌谣的选择 |
3.2 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改进思路与实施过程 |
3.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教学设计示例 |
4.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效果 |
4.1 实验设计 |
4.2 数据的收集与效果分析 |
4.3 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有效性 |
5.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启示和建议 |
5.1 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启示 |
5.2 课堂教学应用英文歌曲歌谣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五年级英语测试卷(前测) |
附录二 小学五年级英语测试卷(后测)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
致谢 |
(3)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现实回应: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 |
(二) 理论省察: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 |
(三) 时代诉求:学生素养的培育 |
(四) 个人旨趣:人何以发展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 |
(三) 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价值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与知识学习 |
一、知识界说 |
(一) 知识的立场与类型 |
(二) 知识的相关概念 |
(三) 本文中的知识 |
二、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 |
(二) 知识学习的涵义界定 |
(三) 知识学习的概念辨析 |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
一、西方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 |
(一) 古代教育中的认识 |
(二) 近代教育中的认识 |
(三) 现代教育中的认识 |
二、国内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解 |
(一) 民国初期:“死读书”与“学做合一 |
(二) 建国之后:“知识至上”与“开门办学”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学习的超越 |
三、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
(一) 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 |
(二) 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 |
(三) 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 |
第三章 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
一、学生发展的实质 |
(一) 发展概念述评 |
(二) 学生发展的实质 |
二、学生发展的取向 |
(一) 知识取向与发展取向 |
(二) 学生发展的取向类型 |
(三) 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向 |
三、学生发展的机制 |
(一) 发展的本能与可能 |
(二) 学生发展的机制 |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 |
一、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立论基础 |
(一)知识学习的双重功能 |
(二) 为什么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 |
二、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结构剖析 |
(一) 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 |
(二) 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功能 |
(三) 知识学习对不同素质的发展功能 |
三、知识学习在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表现 |
(一) 知识学习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 |
(二) 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 |
(三) 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 |
(四) “优秀学生”的成长透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功能的案例剖析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 |
一、理论分析: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 |
(一) 全面发展取向的背离 |
(二) 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 |
(三) 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 |
(四) 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 |
二、现实表征:知识学习具有哪些发展局限 |
(一) 坍缩学习的本义 |
(二) 窄化学习的对象 |
(三) 简化学习的过程 |
(四) 知识学习的可能风险 |
三、实证分析:知识学习发展局限的确认 |
(一) 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 |
(二) 中西方学生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
(三) 典型的“发展”案例 |
第六章 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 |
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
(一) 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
(二) 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
(三) 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
二、如何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
(一) 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 |
(二) 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 |
(三) 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 |
三、基于知识学习发展功能与局限的教改启示 |
(一) 观念转变:更新知识观与学习观 |
(二) 实践变革: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2.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的需要 |
3.弥补分科教学分离学生完整性的需要 |
4.多学科思维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础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主题教学 |
2.多学科主题教学 |
3.多学科主题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 |
(二)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特征 |
1.整合性与学科性相结合 |
2.整体性 |
3.校本性 |
4.多样性 |
(三)多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分析 |
1.多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完整发展,形成整体视野 |
2.多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
3.多学科主题教学有益于学校特色发展 |
(四)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选取研究对象 |
1.学校情况 |
2.班级情况 |
3.合作教师情况 |
(二)聚焦研究问题 |
1.如何设计整合多学科主题教学内容 |
2.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多学主题教学 |
3.如何优化多师同堂的教学方式 |
(三)设计研究方案 |
1.选择研究内容 |
2.设计教学流程 |
3.制定研究计划 |
4.行动研究准备 |
三、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实施过程及反思 |
(一)第一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计划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二)第二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方案改进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三)第三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方案改进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多学科主题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6)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教育微观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追求 |
2.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 |
3.当今小学教师公平意识薄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微观公平 |
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
(二)理论依据 |
1.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3.霍耐特的承认正义理论 |
二、调查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工具 |
1.课堂观察表 |
2.学生问卷 |
3.访谈提纲 |
三、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分析与总结 |
(一)小学教师课堂语言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语言类型 |
2.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方式 |
(二)小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提问对象 |
2.教师课堂提问类型 |
3.教师课堂提问区域 |
4.教师课堂叫答方式 |
(三)小学教师课堂反馈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类型 |
2.教师课堂反馈行为对象 |
(四)小学教师课堂等待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等待行为类型 |
2.教师第二等待行为 |
3.小组合作环节的教师第一等待行为 |
(五)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总结 |
四、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公平缺失的原因探析 |
(一)学校大环境的制约 |
1.校园公平文化氛围营造不足,难以创造公平的环境 |
2.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缺乏评价的广泛性 |
3.班级规模过大,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 |
(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
1.教师课堂公平意识淡薄,对课堂公平认识不足 |
2.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教书育人意识 |
3.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认识 |
(三)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 |
1.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
2.小学生公平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 |
五、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策略探析 |
(一)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是学校 |
1.立足学校文化构建,推动学校内部公平 |
2.构建使教师获得尊重和平等权益的教师评价体系 |
3.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 |
(二)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是教师 |
1.营造平等课堂氛围,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
2.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
3.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淡化应试功利之心 |
4.教师克服认知偏见,提高教学公平意识 |
(三)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落脚点在学生 |
1.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维权意识 |
2.建立学生维权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生英语课外作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课外作业 |
2.1.2 “一起作业”平台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输入假说理论 |
2.2.2 形成性评价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3 国内外关于课外作业与在线作业平台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关于课外作业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外关于在线作业平台与“一起作业”平台的研究综述 |
2.3.3 研究评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实验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一起作业”平台 |
3.4.2 调查问卷 |
3.4.3 访谈提纲 |
3.5 研究过程 |
3.5.1 前期准备阶段 |
3.5.2 实施阶段 |
3.5.3 后期问卷调查与访谈阶段 |
3.6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水平的变化 |
4.1.1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能力评分的变化 |
4.1.2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周练习量的变化 |
4.1.3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作业完成质量的变化 |
4.1.4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口语水平变化的讨论 |
4.2 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水平的变化 |
4.2.1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能力等级评价的变化 |
4.2.2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周阅读量的变化 |
4.2.3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作业完成质量的变化 |
4.2.4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阅读水平变化的讨论 |
4.3 小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课外作业情感态度的变化 |
4.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访谈记录结果分析 |
4.3.3 学生使用“一起作业”平台英语课外作业情感态度变化的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发现 |
5.2 对“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应用的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生对英语课外作业情感态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生对“一起作业”平台英语课外作业态度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8)多元智能理论渗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人教A版必修1“集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
1.1.2 “集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3 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于集合单元教学中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 |
1.3.1 研究计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文献的收集途径 |
2.2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概述 |
2.2.1 理论产生的背景 |
2.2.2 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3 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2.3 多元智能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1 语言智能 |
2.3.2 逻辑数学智能 |
2.3.3 空间智能 |
2.3.4 身体动觉智能 |
2.3.5 音乐智能 |
2.3.6 人际智能 |
2.3.7 内省智能 |
2.3.8 自然探索智能 |
2.3.9 存在智能 |
2.3.10 多种智能综合 |
2.4 集合单元教学的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访谈设计 |
3.1 访谈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访谈工具与流程 |
3.3.1 访谈工具 |
3.3.2 访谈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访谈结果分析 |
4.1 整体结果分析 |
4.1.1 整体结果 |
4.1.2 整体结果分析 |
4.2 语言智能 |
4.3 逻辑数学智能 |
4.4 空间智能 |
4.5 身体动觉智能 |
4.6 音乐智能 |
4.7 人际智能 |
4.8 内省智能 |
4.9 自然探索智能 |
4.10 存在智能 |
4.11 多种智能结合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元智能理论渗透“集合”的教学片断设计 |
5.1 语言智能 |
5.2 逻辑数学智能 |
5.3 空间智能 |
5.4 身体动觉智能 |
5.5 音乐智能 |
5.6 人际智能 |
5.7 内省智能 |
5.8 自然探索智能 |
5.9 存在智能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元智能理论融入“集合”的教学设计 |
6.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6.1.1 教学内容 |
6.1.2 教学目标 |
6.1.3 教学重、难点 |
6.1.4 教学用具 |
6.1.5 教学过程 |
6.1.6 板书设计 |
6.1.7 教学反思 |
6.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6.2.1 教学内容 |
6.2.2 教学目标 |
6.2.3 教学重、难点 |
6.2.4 教学用具 |
6.2.5 教学过程 |
6.2.6 板书设计 |
6.2.7 教学反思 |
6.3 《集合的基本运算(1)》 |
6.3.1 教学内容 |
6.3.2 教学目标 |
6.3.3 教学重、难点 |
6.3.4 教学用具 |
6.3.5 教学过程 |
6.3.6 板书设计 |
6.3.7 教学反思 |
6.4 《集合的基本运算(2)》 |
6.4.1 教学内容 |
6.4.2 教学目标 |
6.4.3 教学重、难点 |
6.4.4 教学用具 |
6.4.5 教学过程 |
6.4.6 板书设计 |
6.4.7 教学反思 |
6.5 预期教学效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总结与创新之处 |
7.1.1 总结 |
7.1.2 创新之处 |
7.2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7.2.1 学生的智能调查 |
7.2.2 教案的实施与教学效果检验 |
7.2.3 根据实际融入多元智能 |
7.2.4 访谈不够全面 |
7.3 结论及教学建议 |
7.3.1 论文研究结论 |
7.3.2 注重培养学生自然探索智能 |
7.3.3 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智能 |
7.3.4 注重培养学生内省智能 |
7.3.5 存在智能也需要培养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9)共享发展理念下“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状况研究 ——以长沙市Y学校及其帮扶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双师课堂”模式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共享发展理念 |
二、“双师课堂”模式 |
第二节 “双师课堂”模式的形式 |
一、直播形式 |
二、录播形式 |
第三节 “双师课堂”模式的要义 |
一、“双师协作”与“同堂学生”共构 |
二、“线上名师”与“线下教师”共生 |
三、“优质名校”与“薄弱学校”共进 |
第二章 长沙市Y学校及其帮扶学校“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设计与实施 |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三)辅助性资料获取 |
第二节 “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现状 |
一、校情简介 |
(一)Y学校简况 |
(二)帮扶学校简况 |
二、实施简况 |
第三节 “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成效 |
一、学生:开拓了思维视野,提升了学习兴趣 |
二、帮扶学校:改善了师资问题,提升了办学水平 |
三、线下教师:获取了发展机会,增进了专业素养 |
四、Y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增强了综合实力 |
五、线上教师:拓展了发展空间,坚定了专业信念 |
第三章 长沙市Y学校及其帮扶学校“双师课堂”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归因 |
第一节 “双师课堂”模式的实践困境 |
一、课堂教学反馈获取受限 |
二、帮扶学校硬件维护滞后 |
三、线下教师发展动力不足 |
四、Y学校教务协调较困难 |
五、线上教师工作负担增重 |
第二节 “双师课堂”模式的困境归因 |
一、参与主体:线下教师发展意愿不强与学校认识固化 |
二、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
三、模式本身:理论支撑薄弱与实践探索受限 |
第四章 提高“双师课堂”模式实施效率的建议 |
第一节 理念更新:推进共享理念与加强模式认同 |
一、积极倡导共享发展理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
二、正确解读“双师课堂”模式,提高模式认同感 |
第二节 多方协同:加强校际沟通与汇聚多方合力 |
一、健全校际之间协同运行体系 |
二、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赢机制 |
第三节 管理优化:明确职责划分与完善保障体系 |
一、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各类部门的职责范围 |
二、完善网络设备运行、教师发展的保障体系 |
第四节 模式探索:开展教研课程与整合多元形式 |
一、开设学科教研课程满足多元需求 |
二、多种形式双师课堂模式协同开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Y学校网络联校教学情况登记表》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汇总 |
致谢 |
(10)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
1.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思维导图 |
2.1.2 思维导图的本质 |
2.1.3 思维导图的功能 |
2.1.4 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脑科学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3.1.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增进师生思维过程的交流 |
3.1.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变量 |
3.4 研究方案 |
第4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 |
4.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设计 |
4.1.1 教学目的 |
4.1.2 教学原则 |
4.1.3 教学策略 |
4.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实施 |
4.2.1 样本背景特征 |
4.2.2 微型实验设计 |
4.2.3 教学过程实录 |
4.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检测 |
4.3.1 测验结果分析 |
4.3.2 调查问卷分析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 |
5.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设计 |
5.1.1 教学目的 |
5.1.2 教学原则 |
5.1.3 教学策略 |
5.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实施 |
5.2.1 样本背景特征 |
5.2.2 微型实验设计 |
5.2.3 教学过程实录 |
5.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检测 |
5.3.1 测验结果分析 |
5.3.2 调查问卷分析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 |
6.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
6.1.1 教学目的 |
6.1.2 教学原则 |
6.1.3 教学策略 |
6.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实施 |
6.2.1 样本背景特征 |
6.2.2 微型实验设计 |
6.2.3 教学过程实录 |
6.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检测 |
6.3.1 测验结果分析 |
6.3.2 调查问卷分析 |
6.3.3 访谈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1.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
7.1.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
7.1.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
7.1.4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联系观念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反思 |
7.3.1 基于思维导图教学功能的反思 |
7.3.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
7.4 建议 |
7.4.1 更新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
7.4.2 建立深层高位的学习目标 |
7.4.3 创设激发思考的问题情景 |
7.4.4 设计有针对性的反馈练习 |
7.4.5 构建有创造性的意义联系 |
7.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新知课5分钟小检测 |
附录 B:新知课对比试验组学生前、后测成绩 |
附录 C:新知课教学应用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D:习题课5分钟小检测 |
附录 E:习题课学生前、后测成绩 |
附录 F:习题课教学实践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G:复习课学生前、后测成绩 |
附录 H:复习课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学生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 ——以抚州市三所高中为例[D]. 邓巧珍.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英文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 李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2)
- [3]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D]. 蔡其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D]. 唐令月.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D]. 魏雪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一起作业”平台在小学生英语课外作业的应用研究[D]. 陈广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多元智能理论渗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人教A版必修1“集合”为例[D]. 蒋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共享发展理念下“双师课堂”模式的实施状况研究 ——以长沙市Y学校及其帮扶学校为例[D]. 贺宇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D]. 金成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