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中国食品饮料业大盘点(论文文献综述)
梁伟珍[1](2020)在《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邮轮旅游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自2006年以来,市场快速发展,我国邮轮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40%以上。在走过粗放式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后,我国邮轮产业已开始步入市场纵深拓展、产业结构完善、持续创新驱动及本土邮轮培育的另一个黄金发展机遇期。CM公司坚定看好中国邮轮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调整战略布局,主动参与高端邮轮旅游生态圈的建设,将邮轮旅游作为创新性战略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发展。邮轮船员是邮轮全产业链上最重要的支持环节之一,本文以邮轮船员管理作为切入点,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船员管理模式选择及应用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匹配公司初期、中期、远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船员管理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CM公司船队组建所需的邮轮船员队伍筹建、管理提供相应的借鉴,同时为今后的邮轮船员管理标准化制定、管理输出奠定基础。论文的逻辑脉络为:首先,通过梳理CM公司船员管理现状与邮轮船员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CM公司当前船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管理模式、选择性部分外包管理模式、自主管理模式这3种模式应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结合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4个组合维度进行匹配度分析;然后,以SWOT分析为基础,应用专家问卷调查、专家意见一致度分析等方法,对3种管理模式以雷达图的形式从5个维度进行对比,结合3种模式的成本测算,提出匹配公司初期、中期、远期发展的船员管理模式;最后,提出实施保障措施建议。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1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对邮轮产业、邮轮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及船员管理相关概念进行概述,介绍国际邮轮公司发展概况、国内外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现状。第3章是CM公司船员管理现状及邮轮船员需求分析,结合CM公司邮轮产业发展战略,剖析邮轮船员需求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第4章是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的选择,通过对3种不同的船员管理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匹配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船员管理模式最优方案。第5章是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实施保障措施,为船员管理模式最优方案的达成建立制度基础。建议建立邮轮船员全流程、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丰富邮轮船员招聘渠道、完善绩效考核及反馈机制。第6章是结论,阐明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杨朝舜[2](2020)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将对劳动就业产生深刻影响。若不处理好这一问题,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将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提出本文研究的方向,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三章是介绍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现状,结合最新文献提炼出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为第五章的研究做下铺垫;第四章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就业的影响机制;第五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构建工作岗位可替代性评价体系,利用KNN和朴素贝叶斯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岗位的可替代性进行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归纳出未来工作岗位衍变趋势的特点;第六章通过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并选取了可替代性较高的快递员岗位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快递员岗位的数量变动情况。第七章是总结本文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人工智能主要通过四个机制对劳动就业形成替代。本文对劳动经济学中多要素投入的劳动力需求模型进行拓展,将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和技术通用两大特性融入模型后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降低名义要素价格、降低要素实际价格、转变要素生产关系和改变消费者偏好,进而对劳动就业产生影响。也正由于这四个机制,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更甚于以往的技术进步。同时,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也产生了补偿效应,但两种效应所涉及的劳动力需求可能具有异质性,从而引发就业结构极化和“结构性失业”。二是替代风险较高的岗位主要分布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类,而难以替代的岗位主要分布在专业技术类岗位。基于第三章提炼的人工智能发展三方面瓶颈,本文改进了Frey等人(2013)构造的工作可替代性评价体系,利用KNN和朴素贝叶斯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从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采集到的939个有效岗位样本进行分析。对测算结果按照《中国职业分类大典》进行分类,发现替代风险较高的岗位主要分布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类,而难以替代的岗位主要分布在专业技术类。进一步地,本文结合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将未来工作岗位发展衍变的趋势归纳为工作过程去分工化、操作技能高端化、工作内容非标准化、知识结构复杂化、专业服务定制化。三是2000年至2017年期间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我国部分劳动力的平均替代弹性为-0.385。本文构建了30个省级地区2000年至2017年的省际面板模型。模型以每千用工人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作为人工智能运用的衡量指标,并作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用工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城镇化水平、外商投资水平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控制工业发展水平、劳动力供给、技术溢出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投入的增加将对工业企业的劳动者产生显着的替代效应,每千用工人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增加1%,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将减少0.385%。以快递员岗位为例,在配送机器人商业化推广时间、配送机器人保有量增速、快递员数量增速、人工智能技术未发生重大突破四个假定前提下,与无机器人影响的岗位增长路径相比,2025年和2030年快递员岗位用工需求增量分别减少57万人和86万人。
陈亚明[3](2020)在《基于联合库存管理(JMI)的HY公司库存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ERP、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企业相互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更有效的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制造业企业中,库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资金运转,过高则增加企业的负担,过低则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订单的灵活要求,订单交货期延长,降低企业竞争力,HY公司作为快消品行业的着名制造企业,其库存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HY公司库存管理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联合库存管理(JMI)理论基础上,对HY公司库存管理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HY公司库存管理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非常规产品积压过多,供货周期不稳定,订单处理时间长,牛鞭效应导致需求变异,中心仓库选址不当和运输周期过长等等问题;其次,对JMI理论用于HY公司的可行性和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HY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的方案:成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和协调中心,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方式,并同时建设信息沟通渠道,确保需求的上下游一致,并利用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保障供需协调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将联合库存中心设计为集中库存管理中心,并进一步发展成联合物流配送中心;设立JMI合理库存和再订货点,结合仓储管理的优化,最终使JMI库存管理能充分的协调供应链上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库存,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收益。论文研究成果依托联合库存管理(JMI)理论,结合HY公司库存管理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但对现阶段HY公司的库存管理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类似HY公司的同类型制造型快消品企业,也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
陈强[4](2018)在《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重化工业体系技术停滞而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全世界产业发展的共同课题。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从发达国家转移产业和技术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由于转移产业的技术制约,产业技术相对陈旧,自我创新能力尚待强化,在国际产业体系中所处的价值链地位较低,产业链也多在低端产业形成,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耗费也更加严重。因此,在总体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早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开始日益突出,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城市吉林市为切入点,探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对策,以期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从关注微观到兼顾微观和宏观经济的不断深化过程。其中,一部分学者强调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新的观点则更强调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问题,也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制度的视野演进历程。逐步从产业价值链升级,转向整个经济视野下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再定位或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体系构建。而无论哪个角度都要求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制度选择、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选择。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选择,虽有产业政策或不需要之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市场发育不成熟的经济体来说,政府积极的调控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人才、金融、市场环境等制度保障方面。在专门针对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方面,则无论国外国内,其理论体系都不够成熟,尚处于探讨和争论之中。基于上述文献梳理和对基本理论的回顾,我们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即,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一个经济体的技术进步过程。其中,既包括技术进步从内涵上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也包括技术进步在其载体上带来的产业体系的发展。转型和升级是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不完全市场、区域异质性、开放经济、新产业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从经济、社会、政策、环境等角度梳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确立了分析的框架,并探讨了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切入吉林市经济增长现实,具体分析了吉林市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同时,借助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分析其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态势。并分别从吉林市现代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各自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吉林巿的优质能源供应相对不足,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由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市场垄断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层次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以及长期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特空间发展条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进一步证明,吉林市产业基础规模实力优势明显,但可持续发展潜力有限,与经济发达城巿相比存在差距且产业竞争力不强;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明显;科技投入、创新发展能力仍不足;劳动力供给驱动不明显。最后,结合吉林市经济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我们提出了推进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加速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化工产业高附加价值化,加强化工产业与电动车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推进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等。在政策保障方面,强调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抓好招商引资,提升发展质量;重视人才作用,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积极“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
李伟剑[5](2017)在《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加快实现,云南茶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振兴机遇。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西部第一家直销企业,致力推行“茶生活方式”的高科技产业化集团,集茶业的种植、生产、销售、文化教育、推广于一体。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超前的“全产业链”战略布局,引领大健康产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住机遇,就必须准确分析自身发展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准确分析现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好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研究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为目的,以战略管理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和现代直销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在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展开。本文使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得到的研究结论是:一、通过进一步加大研发团队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加强对茶叶保健功效的深度研究,不断优化茶产品结构,在产品研发上实现梯次化管理,解决目前产品研发系统性不强、技术壁垒不高的问题,让大批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系列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二、在现有加盟连锁为主要营业收入贡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拥有的直销经营许可特权,积极创新探索经营模式,解决现存的经营模式太传统,无法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下,新型业态对传统行业的冲击问题,充分利用国家特许经营的权力,把握行业发展大好机遇,主动调整营销模式,增加销售渠道,扩大营业收入来源。三、通过充分利用国家各级政府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发挥自身集团化和产业化优势,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誉度,注重品牌质量创新,解决目前企业缺乏国内、国际品牌知名度的问题,达到在中国茶行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步上升;四、通过完善包括预算管控、审计、销售管理和激励在内的战略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研究开发能力欠缺、工作经验比较欠缺、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职培训投入不足等问题,从而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业务水平精湛、团队协作优良的人才队伍。最终实现打造民族生物科技产业的世界品牌的战略目标。本文研究结论的价值在于为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战略措施,促进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住机遇,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本文不仅仅只是针对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提出的很多问题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能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明[6](2017)在《中国白酒的国民幸福贡献与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白酒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白酒对国民幸福的贡献不言而喻,但观念上却主要被视为一般生活消费品。当然,酒与其他生活用品一样,首先或基本地具有生活价值,而酒及中国白酒更主要地具有增添、营造、催生、助推生活幸福的价值。中国白酒主要是国民幸福贡献的生活用品,中国白酒业是民生幸福的常青产业。人类幸福生活不能缺酒,中国全面小康建设更不能缺中国白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白酒业发展历程表明,白酒业已趋于回归"民生之饮"。这既是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也是白酒业亘古发展的基础和灵魂。
武奋超[7](2017)在《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糖不仅是世界各国居民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中国是世界食糖主要生产国及消费国之一,位居巴西、印度、欧盟之后为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位居印度、欧盟之后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居民对食糖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制糖原料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近年来食糖国际市场屡屡出现供小于求、价格波动较大的现象。针对食糖市场供小于求的状况,为维持国内食糖价格稳定及食糖相关产业安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食糖进口实施低配额和高关税措施限制,以阻止低价食糖进入国内。中国加入WTO后,依照入世承诺亦对食糖进口采取关税配额制度,与此同时国内食糖市场自2008年之后呈现出进口量高、消费量高、库存高、价格高的“四高”特点,且食糖走私现象严重。未来随着中国国内食糖消费增加,在土地资源限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甘蔗比较收益减少背景下,国内食糖大量进口势必会对中国食糖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对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这一话题的关注与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文结合中国入世后全球食糖贸易数据,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国际食糖贸易格局、中国贸易状况以及中国食糖生产、消费变化状况,并选取2008年至2015年中国食糖消费量、食糖产量、国内外食糖价差、期初库存量和人均GDP数据分析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的原因,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个变量对食糖超配额进口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对中国食糖进口影响不显着,食糖消费量、食糖国内外价差和库存量是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的主要原因,食糖产量对国内食糖进口的影响减弱。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食糖消费高、进口量大、国内食糖价格高等状况,本文提出了食糖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政府部门加强对糖料种植扶持力度以保证糖料种植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国内外食糖供给监测力度和严控走私、加强监管力度等政策建议。
易玲[8](2017)在《电子商务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文献显示,当保持原有要素投入不变时,若我国国内市场分割造成的效率损失被矫正,那么制造业的增加值将上升约5个百分点;且该数字只是大体衡量了市场分割的静态损失,一旦将动态损失考虑进去增长率会更惊人。究其根源,只有真正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国内市场的贸易壁垒才能最终被打破,要素配置扭曲才能得到矫正。互联网具有突破时空距离障碍的特性,可以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市场准入、交易规则和物流体系等来消除省际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大市场。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绕过国内市场分割进行跨省投资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我国国内市场分割和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然后查阅资料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的不同发展阶段,收集数据绘制图表系统地研究了其现状,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探讨了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进行异地投资的作用机制,之后运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针对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阶段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进行了 DID和DDD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行业层面来看,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使得制造业中服装与耐用消费品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进行异地投资的可能性增加了;从企业个体层面来看,电子商务对于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还与企业自身使用互联网的频率有关,具体表现形式较复杂;从区域层面来看,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进行异地投资的可能性相对增加了。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结果,本文最后分别从地区、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对于我国企业更好享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有所贡献。
郑春勇[9](2012)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产业转移,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一个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的核心旨趣在于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国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总结其规律性,探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建议。自建国伊始,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转轨时期的“东锭西移”。这两次区域产业转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但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效果不甚理想。而当前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与以前的区域产业转移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付诸实践,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破解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着手的重点工作。但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再造和产业回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不仅发达国家争相到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就连我国沿海省市的产业也纷纷向这些地区转移。由此导致我国陷入了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总量减少、中西部地区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的困境。就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北上、西进和区域整合的基本态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产业转移,并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在中央政府层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相关举措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式干预特点。同时,在干预方式上,注重树立典型;在干预手段上,偏重政策引导;在领域选择上,突出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在方向顺序上,从东到西,中部试验、西部推行,中西并举。此外,在中央政府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传导路径的差异还形成了三种作用机制,大致为:中央政府——央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产业转出地政府、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表现区别较大,即使同为转出地或同为承接地,政府介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四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主动调整、被动适应、积极引进、消极承接。其中,前两种是产业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后两种是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但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又是在动态变化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会相互转化,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也会相互转化,甚至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会转化成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政府干预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政府推动本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促进部际协作、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强省部合作、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该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同时,要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另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还应该适当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孙凌超[10](2012)在《央企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自2004年国资委正式提出央企调整和重组议题,截止目前,央企数目已由2003年的196家缩减至117家。在央企以做强做大主业为目标的并购重组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第一资源,其战略选择对于并购最终能否成功至为关键。本文通过对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央企在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研究,运用系统有效的分析方法,对央企并购过程中影响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各类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更加适合这一特定企业群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对于央企并购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和人力资源战略相关理论,对央企在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较为突出的难题、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危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较为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案例,从人力资源规划、组织架构再造、培训系统升级、法律制度保障、人才机制创新、文化融合导入等人力资源战略层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央企并购行为提供人力资源专业支持。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案例、数据的分析,并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全面探讨我国央企在并购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人力资源难题,并明确相关人力资源战略决策,对央企并购整合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2001年:中国食品饮料业大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国食品饮料业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邮轮产业概述 |
2.1.2 邮轮船舶管理概述 |
2.1.3 国内邮轮产业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
2.2.2 船员管理相关规定 |
2.2.3 SWOT分析 |
2.3 邮轮船员管理模式 |
2.3.1 邮轮船员概述 |
2.3.2 国内外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简介 |
3 CM公司管理现状及邮轮船员需求分析 |
3.1 CM公司介绍 |
3.1.1 CM公司邮轮产业发展战略 |
3.1.2 CM公司邮轮人才培养策略 |
3.2 CM公司船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CM公司船员队伍现状 |
3.2.2 CM公司现有船员与邮轮发展需求差距分析 |
3.3 CM公司邮轮船员需求分析 |
3.3.1 邮轮甲板部船员需求分析 |
3.3.2 邮轮轮机部船员需求分析 |
3.3.3 邮轮酒店部船员需求分析 |
4 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的选择 |
4.1 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管理模式 |
4.1.1 SWOT分析 |
4.1.2 SWOT组合策略分析 |
4.1.3 与CM公司船员管理匹配度分析 |
4.2 选择性部分外包管理模式 |
4.2.1 SWOT分析 |
4.2.2 SWOT组合策略分析 |
4.2.3 与CM公司船员管理匹配度分析 |
4.3 自主管理模式 |
4.3.1 SWOT分析 |
4.3.2 SWOT组合策略分析 |
4.3.3 与CM公司船员管理匹配度分析 |
4.4 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 |
4.4.1 三种管理模式雷达图对比分析 |
4.4.2 不同管理模式成本匡算 |
4.4.3 CM公司不同阶段的船员管理最优方案 |
5 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1 建立合理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
5.1.1 建设校企合作邮轮实践基地 |
5.1.2 建设全流程职业规划与培训体系 |
5.2 丰富邮轮船员招聘渠道 |
5.2.1 院校招聘 |
5.2.2 船员代理公司推荐 |
5.2.3 社会招聘 |
5.3 完善绩效考核及反馈机制 |
5.3.1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 |
5.3.2 优化绩效反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2 全文结构安排 |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研究概述 |
2.1.1 人工智能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综述 |
2.1.2 人工智能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综述 |
2.2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
2.2.1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影响综述 |
2.2.2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岗位数量影响综述 |
2.2.3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岗位要求影响综述 |
2.3 总结与评述 |
第三章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人工智能概念简介和发展历程 |
3.1.1 人工智能的概念简介 |
3.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
3.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特点及未来趋势 |
3.2.1 机器学习技术 |
3.2.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3.2.3 来自人工智能专家的证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替代的理论分析 |
4.1 基于经验事实的描述性分析 |
4.2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替代的理论机制分析 |
4.2.1 降低要素实际使用价格 |
4.2.2 转变要素间的生产关系 |
4.2.3 改变消费者的现有偏好 |
4.2.4 更变等产量曲线的形态 |
4.2.5 影响机制总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类劳动岗位的替代可能性分析 |
5.1 前提假设和评价体系构建 |
5.2 算法选取和模型简介 |
5.2.1 朴素贝叶斯算法介绍 |
5.2.2 K临近算法介绍 |
5.3 模型处理及结果分析 |
5.3.1 模型预处理 |
5.3.2 模型结果分析 |
5.4 各类岗位替代可能性的进一步分析 |
5.4.1 风险岗位的职业分布 |
5.4.2 无风险岗位的职业分布 |
5.4.3 岗位发展的趋势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弹性测算 |
6.1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处理 |
6.1.1 计量模型构建 |
6.1.2 数据来源与变量处理 |
6.2 模型设定检验 |
6.2.1 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6.2.2 协整回归的模型设定检验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回归结果分析 |
6.3.2 稳健性和时间异质性分析 |
6.4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预测——以快递员岗位为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1 风险岗位列表 |
附录A-2 无风险岗位列表 |
后记 |
(3)基于联合库存管理(JMI)的HY公司库存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阐述 |
2.1.1 传统库存管理理论 |
2.1.2 传统库存管理方法 |
2.1.3 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 |
2.2 国外库存管理研究 |
2.3 国内库存管理研究 |
2.4 评述 |
第三章 HY公司库存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HY公司经营管理现状 |
3.1.1 发展历程 |
3.1.2 经营现状 |
3.2 HY公司库存管理现状 |
3.2.1 库存管理模式 |
3.2.2 库存管理特点 |
3.2.3 饮料快速消费品行业库存管理特点 |
3.3 HY公司库存管理现状问题的分析 |
3.3.1 非常规产品积压过多 |
3.3.2 供货时间不稳定 |
3.3.3 订单处理周期长 |
3.3.4 牛鞭效应导致库存量放大 |
3.3.5 物流运输问题影响库存水平 |
3.4 HY公司实施JMI的意义及条件基础 |
3.4.1 实施JMI的意义 |
3.4.2 实施JMI的条件基础 |
第四章 HY公司实施JMI策略 |
4.1 HY公司实施JMI目标方法 |
4.1.1 实施目标 |
4.1.2 实施方法 |
4.2 HY公司实施JMI组织模式 |
4.2.1 战略伙伴关系 |
4.2.2 JMI组织模式 |
4.2.3 HY 公司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模式设计 |
4.3 HY公司实施JMI保障机制 |
4.3.1 基于JMI的库存执行与控制流程 |
4.3.2 信息系统支持 |
4.3.3 考核机制 |
4.3.4 JMI环境下利益分配机制 |
4.3.5 HY 公司仓库管理优化 |
4.4 HY公司实施JMI步骤及保障条件 |
4.4.1 实施步骤 |
4.4.2 保障条件 |
4.5 HY公司实施JMI的预期效果 |
4.5.1 信息共享 |
4.5.2 加快现金流的周转 |
4.5.3 巩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4.5.4 提高了仓库的智能信息化 |
4.5.5 实施JMI后的数据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表 |
(4)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的界定 |
1.2.2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
1.2.3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 |
1.2.4 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1.2.5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的计量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逻辑主线和结构框架 |
1.3.1 逻辑主线 |
1.3.2 结构框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4.3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的概念界定 |
2.1.2 产业发展的概念界定 |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
2.2.1 产业成长的相关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产业体系相关理论 |
2.2.4 产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产业空间理论 |
2.2.6 产业政策理论 |
第3章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探讨 |
3.1 研究的前提 |
3.2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
3.2.1 产业转型的概念界定 |
3.2.2 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 |
3.2.3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
3.3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
3.3.1 需求的分类与特征 |
3.3.2 需求的决定性作用 |
3.4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要素 |
3.4.1 经济要素 |
3.4.2 社会要素 |
3.4.3 政策要素 |
3.4.4 环境因素 |
3.5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问题 |
3.5.1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 |
3.5.2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集聚 |
3.5.3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 |
3.6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机理 |
第4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
4.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 |
4.1.1 经济增长 |
4.1.2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特征 |
4.2 产业转型升级态势 |
4.2.1 第一产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升级 |
4.2.2 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升级 |
4.2.3 第三产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升级 |
4.3 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4.3.1 产业发展的问题 |
4.3.2 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5.1 模型的建立 |
5.1.1 指标的选取 |
5.1.2 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 |
5.2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
5.2.1 变量与数据 |
5.2.2 单位根与协整关系检验 |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2.4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
5.3 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3.1 变量与数据 |
5.3.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6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 有利因素 |
6.1.1 资源禀赋 |
6.1.2 地理与区位优势 |
6.1.3 基础设施优势 |
6.1.4 产业集聚优势 |
6.2 不利因素 |
6.2.1 产品市场与市场垄断 |
6.2.2 人才短缺与流失 |
6.2.3 产业结构因素 |
6.2.4 政府与体制因素 |
6.3 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
6.3.1 指标的选取 |
6.3.2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
6.3.3 模型的的检验 |
第7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
7.1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 |
7.1.1 国际产业发展 |
7.1.2 国内经济动态 |
7.1.3 区域经济环境 |
7.2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
7.2.1 以市场机制构建新产业体系 |
7.2.2 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7.2.3 以需求关联性推进产业创新 |
7.2.4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
7.3 政府政策建议 |
7.3.1 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
7.3.2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
7.3.3 重视人才作用,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 |
一、战略分析 |
二、战略选择 |
三、战略实施与控制 |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 |
第三节 现代直销理论 |
第四节 PEST分析模型 |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五节 SWOT分析模型 |
一、优势——机会(SO)组合 |
二、弱点——机会(WO)组合 |
三、优势——威胁(ST)组合 |
四、弱点——威胁(WT)组合 |
第三章 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一、产品开发问题 |
二、营销模式问题 |
三、品牌构建问题 |
四、人才梯队建设问题 |
第四章 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PEST分析 |
一、政治法律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矩阵 |
第五章 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 |
第一节 总体战略 |
一、战略目标 |
二、实施步骤 |
第二节 发展策略 |
一、产业升级策略 |
二、营销拓展策略 |
三、产品提升策略 |
四、品牌推广策略 |
五、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
第六章 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
第一节 实施路径 |
一、产业升级路径 |
二、营销拓展路径 |
三、产品升级路径 |
四、品牌推广路径 |
五、人力资源优化路径 |
第二节 保障措施 |
一、制度保障 |
二、人力保障 |
三、财务保障 |
四、采购保障 |
五、物流保障 |
六、研发保障 |
七、服务保障 |
八、文化保障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白酒的国民幸福贡献与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白酒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酒及中国白酒的生活幸福贡献认知现状与原因 |
2 中国白酒的生活幸福贡献与产业地位 |
2.1 中国白酒的基本生活价值地位 |
2.2 中国白酒的生活幸福或幸福生活价值地位 |
2.3 中国白酒业的幸福产业地位 |
3 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白酒业发展及建议 |
3.1 改革开放以来白酒业发展及评析 |
3.1.1 改革开放以来白酒业发展 |
3.1.2 改革开放以来白酒业发展评析 |
3.2 回归“民生之饮”白酒业发展 |
3.2.1 白酒业发展回归“民生之饮”的基础及前提 |
3.2.2 白酒业发展回归“民生之饮”的政策支持 |
3.2.3 白酒业发展回归“民生之饮”的方向 |
3.2.4 回归“民生之饮”白酒业发展的建议 |
(7)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大宗农产品超配额进口相关研究 |
1.3.2 食糖进口与食糖关税配额相关研究 |
1.3.3 食糖进口与全球食糖贸易格局及竞争力研究 |
1.3.4 食糖进口与中国食糖供求及价格波动研究 |
1.3.5 食糖进口需求与甜味剂替代品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汉密尔顿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1.2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1.3 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食糖 |
2.2.2 配额 |
3 全球食糖市场与中国食糖进口状况 |
3.1 国际食糖市场状况 |
3.1.1 国际食糖供需波动增长 |
3.1.2 国际食糖出口国集中度高于进口国 |
3.2 中国食糖市场状况 |
3.2.1 食糖产量呈波动变化趋势 |
3.2.2 食糖价格受生产成本影响升高 |
3.2.3 食糖消费量逐年增加,工业消费增长快 |
3.3 中国食糖进口状况 |
3.3.1 中国食糖进口额状况 |
3.3.2 中国食糖进口国分布状况 |
4 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
4.1 食糖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经济水平对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影响 |
4.1.2 国内食糖产量对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影响 |
4.1.3 价格对中国食糖进口的影响 |
4.1.4 食糖消费对中国食糖进口影响 |
4.1.5 国内食糖期初库存量对食糖进口影响 |
4.2 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模型建立 |
4.2.3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国内食糖消费是食糖超配额进口的直接原因 |
4.3.2 中国食糖产量对食糖进口影响减弱 |
4.3.3 国内外食糖价差大是食糖超配额进口的重要因素 |
4.3.4 期初库存量与食糖进口呈负相关关系 |
4.3.5 人均GDP对中国食糖进口没有显着影响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降低食糖生产成本,提升本土食糖竞争力 |
5.1.1 改良糖料品种,提高糖料产量和含糖量 |
5.1.2 发挥区域优势进行合理化产业布局,降低生产成本 |
5.2 加强对大型农户和企业扶持,保证种植和生产积极性 |
5.2.1 加大对大型农户的扶持力度 |
5.2.2 适度降低糖料收购价格,发挥市场定价机制 |
5.2.3 适度降低大型制糖企业的税费 |
5.3 优化国内食糖消费结构,本土食糖为主进口为辅 |
5.4 加强国内外食糖供给监测 |
5.5 严禁走私,加大监管力度 |
5.6 发展多元化食糖进口市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电子商务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三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我国国内市场分割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电子商务与企业异地投资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析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使用与企业异地投资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二节 电子商务使用对企业异地投资的作用机制 |
第四章 电子商务使用与企业异地投资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模型 |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检验 |
第五章 电子商务使用与企业异地投资关系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分行业双重差分回归分析 |
第二节 分行业与企业使用互联网频率的三重差分回归分析 |
第三节 企业互联网使用频率具体分层下的分行业DID回归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研究 |
二、 国内的研究 |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启示 |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启示 |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启示 |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
二、 促进部际协作 |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
四、 加强省部合作 |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
(10)央企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央企并购理论基础与主要模式 |
2.1.1 并购概念与央企并购理论基础 |
2.1.2 我国央企并购采用的主要模式 |
2.2 人力资源战略内涵与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概念内涵 |
2.2.2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
2.3 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现状及评价 |
2.3.1 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现状 |
2.3.2 人力资源战略研究评价 |
3 央企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分析 |
3.1 央企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
3.1.1 并购同类央企的人力资源特点 |
3.1.2 并购地方国企的人力资源特点 |
3.1.3 并购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特点 |
3.1.4 并购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特点 |
3.2 因并购产生的人力资源困境及原因分析 |
3.2.1 并购先行而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
3.2.2 轻组织结构再造人员管理混乱 |
3.2.3 缺乏信息沟通整体凝聚力减弱 |
3.2.4 缺少法律风险防范使制度失灵 |
3.2.5 人才机制僵化致核心人才流失 |
3.2.6 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融合艰难 |
4 中粮集团并购整合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
4.1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并购情况简介 |
4.1.1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要介绍 |
4.1.2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并购历程 |
4.2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探析 |
4.2.1 并购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
4.2.2 新中粮整合人力资源战略及其制定 |
4.2.3 新中粮整合人力资源战略实施分析 |
5 央企并购整合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案 |
5.1 央企并购中人力资源战略创新与整合路径 |
5.1.1 并购人力资源战略整合创新 |
5.1.2 并购人力资源管理整合路径 |
5.2 央企并购过程中整合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 |
5.2.1 做好整合期的人力资源规划 |
5.2.2 重视组织结构再造增强管控 |
5.2.3 加强培训沟通促进企业凝聚 |
5.2.4 防范法律风险和谐员工关系 |
5.2.5 创新人才机制实施战略激励 |
5.2.6 注重思想建设加强文化融合 |
5.3 央企并购中整合人力资源战略评估与控制 |
5.3.1 并购整合人力资源战略评估 |
5.3.2 并购整合人力资源战略控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2001年:中国食品饮料业大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 梁伟珍.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2]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影响研究[D]. 杨朝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3]基于联合库存管理(JMI)的HY公司库存管理策略研究[D]. 陈亚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陈强. 吉林大学, 2018(12)
- [5]L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伟剑.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国白酒的国民幸福贡献与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白酒业发展[J]. 张明. 酿酒科技, 2017(09)
- [7]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D]. 武奋超.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电子商务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D]. 易玲. 南京大学, 2017(09)
- [9]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郑春勇. 南开大学, 2012(07)
- [10]央企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 孙凌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