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跃平,王轶凡,范厚勇,徐嘉楠,庄平[1](2021)在《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王雨[2](2021)在《拟赤梢鱼早期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功能与精子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作为东北地区土着名优鱼类“三花五罗”中的“鸭罗”,在经济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加之捕捞过度,其野生资源量日趋匮乏,亟需开展拟赤梢鱼的保护性研究工作。本研究以拟赤梢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从组织学水平探究其性腺分化、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foxl2、dmrt1、sox3、gsdf 4个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利用q RT-PCR检测了上述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和时空表达规律,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拟赤梢鱼性腺发育与分化规律;本研究还检测了拟赤梢鱼精子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拟赤梢鱼早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孵化后15 d,原始性腺初步形成;第45 d椭圆形性腺中可明显观察到卵巢腔的存在,标志卵巢的形成;75 d时,梭形性腺出现精细小管,同时观察到精原细胞,标志精巢分化。第120 d时,卵巢中卵母细胞核仁沿细胞核分布;精巢准备形成精小叶,性腺进入II期发育。卵巢发育至260 d时,部分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进入II期中期,而此时精巢中次级精母细胞数目较多。在360 d时精巢、卵巢仍处于II期。2.拟赤梢鱼foxl2和sox3克隆及时空表达特征分析。foxl2基因c DNA(1841 bp)共编码303个氨基酸,含叉头结构域。与其他鱼类foxl2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99.34%-83.12%之间,保守性较高。sox3基因c DNA全长1800 bp,共编码氨基酸299个,存在HMG结构域。拟赤梢鱼与其他鱼类sox3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98.66%-86.75%之间。foxl2基因在拟赤梢鱼卵巢中的转录水平远超精巢及其他组织水平;在性腺分化阶段,卵巢中foxl2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未分化性腺,精巢中转录水平最低。随着分化后性腺的发育,卵巢中foxl2基因表达量逐渐上调,而精巢中的转录始终处于低水平。结果表明:foxl2基因在拟赤梢鱼卵巢分化与卵巢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卵巢中sox3基因的转录水平远远超出精巢的转录水平,其转录在脑中同样检测到较高水平。在早期性腺分化阶段,卵巢中sox3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尚未分化的性腺和精巢,且精巢中的转录水平最低。在分化后卵巢的发育中sox3基因表达水平不断提高,而在精巢中持续低水平表达。结果推测sox3基因在拟赤梢鱼卵巢分化与维持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于精巢。3.拟赤梢鱼dmrt1和gsdf克隆与时空表达特征分析。拟赤梢鱼dmrt1 c DNA全长1743 bp,编码292个氨基酸,DM结构域高度保守。gsdf基因c DNA全长1485bp,编码195个氨基酸,含有TGF-β结构域。拟赤梢鱼gsdf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92.31%-38.68%区间不等。dmrt1基因在拟赤梢鱼精巢中检测到转录水平远远高于卵巢转录水平。在早期性腺分化阶段,精巢中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未分化性腺和卵巢。在分化后精巢的发育中,dmrt1基因表达量逐渐上调,显着高于同期卵巢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拟赤梢鱼dmrt1基因可能在诱导精巢分化和维持精巢发育过程发挥关键功能。gsdf基因在拟赤梢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在早期性腺分化阶段,精巢中gsdf基因转录水平显着高于未分化性腺和卵巢,且在卵巢中的转录水平最低;在分化完成后的精巢和卵巢后期发育过程中,gsdf基因表达水平不断增加,但是精巢中gsdf基因转录水平始终高于同期卵巢。结果说明,gsdf基因参与拟赤梢鱼精巢分化的同时,在精巢早期发育中可能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4.拟赤梢鱼精子特性与精子活力观察。拟赤梢鱼精液浓度为20.39±2.82%;精子密度(1.38±0.42)×1010个/m L;精浆p H为7.04±0.53,呈中性。拟赤梢鱼精子活力在p H7.0时最高;在0.02-0.14 mol/L的Na+、K+溶液中,精子激活率均在0.02mol/L时最高;而精子FT、MT和LT分别在0.08 mol/L的Na+溶液和0.10 mol/L的K+溶液中达到最高。在0.003-0.021mol/L的Ca2+、Mg2+溶液中激活受到明显抑制。在0.22 mol/L的Glu和Gly溶液中,精子FT、MT和LT均得到显着延长。
武梦斌[3](2020)在《长江鲟性别分化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性别决定和分化是性腺发育的基本前提,是物种世代繁衍的基础。在脊椎动物中,鱼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性别决定方式多样,主要包括遗传或环境因素决定,前者由性别决定基因占主导地位。目前,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大多在雄性异配型(XX/XY型)遗传系统的鱼类中被发现。除此之外,在鱼类的性腺发育过程中,性激素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鲟形目是一类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研究显示鲟鱼可能采取雌性异配型(ZZ/ZW型)遗传机制,但目前仍未鉴定出鲟鱼的性别决定基因。探索关键性别相关基因,可为揭示鲟鱼性别决定和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具有体型较小、性成熟较时间较短以及繁殖周期短等特点,且全人工繁殖技术成熟,可作为探究鲟鱼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调控机制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本文以养殖子二代长江鲟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长江鲟基因表达合适的内参基因、鉴定性别相关基因并检测血清性激素相应的变化情况,为探究鲟鱼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调控机制积累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克隆得到长江鲟β-actin、EF-1α、GAPDH、RPL8、18S rRNA、SDHA和α-tubulin 7个常用内参基因,通过qRT-PCR获得其在长江鲟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性腺和胚胎的Ct值,随后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 4个软件进行表达稳定性评估。结果显示,我们选择的7个内参基因在所检测的不同实验材料中稳定性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成鱼不同组织中为EF-1α>β-actin>SDHA>RPL8>18S rRNA>α-tubulin>GAPDH;在不同发育时期胚胎中为EF-1α>β-actin>SDHA>α-tubulin>18S rRNA>GAPDH>RPL8;在不同发育时期精巢中为EF-1α>RPL8>β-actin>SDHA>18S rRNA>α-tubulin>GAPDH;在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中为RPL8>EF-1α>SDHA>β-actin=α-tubulin>18S rRNA>GAPDH。因此,在长江鲟成鱼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精巢和胚胎中,EF-1α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在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中,RPL8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这为今后长江鲟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性腺及胚胎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奠定了基础。2.本研究利用鲟鱼特异性别DNA标记鉴定出分化时期长江鲟的性别,运用qRT-PCR探究了8个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在该时期性腺的表达水平,发现cyp19a、amh、foxl2和erβ在长江鲟性腺分化时期的表达特征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amh和erβ在雄性性腺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雌性性腺;而cyp19a和foxl2在雌性性腺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雄性性腺,且在雄性性腺中几乎不表达。此外,gsdf、ar、cyp17a1和erα在长江鲟分化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amh、erβ、cyp19a和foxl2可能在长江鲟性别分化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鉴定了长江鲟精巢的发育时期,随后利用qRT-PCR技术研究精子发生过程中amh、gsdf、ar、erα、erβ和cyp17a1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amh、gsdf和cyp17a1在有丝分裂时期的表达量最高,进入减数分裂时期后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至精子生成时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ar和erβ基因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它们在有丝分裂时期的表达水平较高,进入减数分裂后表达量显着下降,而在精子生成时期表达量又显着上升;erα在精巢分化时期和有丝分裂时期表达量较低,且进入减数分裂之后表达量进一步下降,然而精子生成时期表达量显着上升。据此推断,amh、gsdf和cyp17a1可能在精原细胞增殖起着重要作用,而ar、era和erβ可能在精子生成时期发挥重要作用。4.本研究对精子发生过程长江鲟血清中11-KT和E2水平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性别分化时期雌、雄长江鲟血清中11-KT和E2的含量较低,无性别差异。随着精巢的发育,长江鲟血清中11-KT含量显着上升,且始终高于E2,而E2仅在精巢进入有丝分裂和精子生成时期后的含量显着上升。因此,推测11-KT和E2在长江鲟精子发生的后期起着重要作用。
朱艳红[4](2020)在《中华鲟卵巢发育Ⅱ-Ⅳ期养分沉积、机体代谢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葛洲坝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以来,野生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资源,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早已开展。遗憾的是,人工繁殖中华鲟的雌性亲本性腺难以发育成熟,其背后的生理机制仍不清楚,温度、光照、营养等都可能是阻碍其性腺发育成熟的因素。本实验从亲鱼营养与代谢角度对性腺发育分别处于Ⅱ期、Ⅲ期和Ⅳ期的雌性中华鲟进行研究:首先对血清生化指标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肌肉组织学观察及相对脂滴含量分析,并分析卵巢(卵粒)组织学,卵巢能量(AMPK)代谢、脂代谢、卵黄蛋白沉积及精氨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综合这两部分研究探明中华鲟雌鱼在卵巢发育期间的养分沉积、机体代谢响应及相关机制。结果显示:1在中华鲟卵巢发育Ⅱ期至Ⅳ期过程中,血清中总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以及大量氨基酸含量都在Ⅱ期和/或Ⅲ期较高,因此卵巢营养物质的蓄积可能主要是在Ⅱ期和Ⅲ期;在性腺发育至Ⅳ期左右,血清中脂氧素、叶酸生物合成相关代谢物、丙氨酸、组氨酸以及牛磺酸含量相对较高,这些物质可能在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以及排卵方面发挥其特殊的生理功能。2在雌性中华鲟性腺发育II期至IV期过程中,卵母细胞体积剧烈增大,大量脂滴和卵黄蛋白沉积其中,同时肌肉切片中脂滴相对面积随着卵巢发育显着下降,表明肌肉中的脂滴有可能迁移到性腺。3卵巢中AMPK调控、脂代谢以及卵黄蛋白沉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证明,雌性中华鲟性腺发育II期至III期过程中,由于脂滴和卵黄蛋白的大量沉积,卵巢组织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卵母细胞中脂质生成和脂质分解都处于活跃的动态变化中,以维持整体的代谢平衡。4精氨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证明,精氨酸可能是雌性中华鲟性腺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氨基酸,这与其合成多胺类物质、合成肌酸等多种生理功能有关。本研究的开展可为探究中华鲟雌鱼性腺成熟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助于解决雌性中华鲟卵巢发育障碍。
姚俊鹏[5](2020)在《中华鲟卵黄蓄积关键基因克隆及对饲料脂肪水平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生殖洄游性鱼类,数量稀少。为更好的保护这一珍稀资源,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工作很早就已经开展。但由于养殖过程中大多数中华鲟雌性个体始终无法突破生殖障碍由II期顺利过渡到III期,这给人工增殖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研究其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影响其卵巢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地克隆了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c DNA全序列,对其分子特征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投喂中华鲟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根据卵巢的发育状况以及卵黄沉积及水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脂肪对其卵巢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关于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分子鉴定及表达分析本文首次较系统地克隆得到了6个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vtgr,atp6v1c1,atp6v1h,ctsb,ctsd和ctsl)的c DNA全长序列,对其c DNA及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我们克隆得到的6条基因(vtgr,atp6v1c1,atp6v1h,ctsb,ctsd和ctsl)的序列全长分别是3640 bp,1638 bp,1751 bp,1317 bp,1483bp和1438 bp,包括的开放阅读框分别是2568 bp,1152 bp,1434 bp,1020 bp,1191 bp和1020 bp,分别编码855,383,477,339,396和339个氨基酸。与其他脊椎动物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相似性分别为76.4-85.7%,93.2-97.1%,93-97.7%,75.9-83.2%,66.4-92.7%和71.5-87.9%,同源性分别为70.4-81.5%,88-93.5%,89.2-94.8%,68.5-78.2%,58.9-86.1%和63.2-80.5%。结构域分析显示:中华鲟VTGR的氨基酸序列含有8个半胱氨酸富集的配体结合域(LBD),5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YWTD结构域,3个类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GF),1个跨膜结构域(TM)以及1个胞内域(CD)。中华鲟ATP6V1C1的氨基酸序列包括了7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5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2个O-糖基化位点、1个酰胺化位点和1个膜螺旋。中华鲟ATP6V1H氨基酸序列包含5个重复结构和27个α螺旋结构。中华鲟CTSB氨基酸序列包含3个半胱氨酸蛋白酶的保守活性位点(C108,H278,N298),1个氧阴离子穴(Q102),1个保守的N-糖基化位点,1个GCNGG保守序列和1个闭塞环。中华鲟CTSD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前体域、1个天冬氨酸蛋白酶结构域、2个活性位点、2个保守的N-糖基化位点。中华鲟CTSL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保守ERWNIN结构域、4个催化必须残基。时空表达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Ⅱ、Ⅲ期的卵巢中表达量相对比较高,在其他各组织中这些基因也均有差异性表达。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功能结构域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华鲟和雀鳝相关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以及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总而言之,这些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对较为保守的,这为我们研究其生理功能以及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2.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中华鲟亲鱼卵巢发育的影响为研究饲料脂肪对中华鲟卵巢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分别用三种含不同脂肪水平(10%、14%、18%)的饲料进行性腺II期的中华鲟雌鱼培育。养殖一年后检测3组鱼的性腺发育推进程度以及卵黄沉积及水解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性腺分期的推进程度、卵巢厚度(d)以及卵巢区域比例(Po)都随着饲料中脂肪增加而增加,甚至在18%脂肪组中有2尾雌鱼卵巢直接进入III期。经卡方检验分析,性腺分期的推进程度与饲料中脂肪添加量显着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饲料中脂肪显着上调了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初步解析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功能,为进一步探究中华鲟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可以为研究亲鱼营养以及中华鲟的繁育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赵玉柱[6](2020)在《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性腺发育特征及dmrt1在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利用组织学切片的方法研究斑石鲷性腺分化和发育的过程,二是克隆获得性别相关基因dmrt1的开放阅读框(ORF区),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斑石鲷成鱼的不同组织及在幼鱼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一、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方法观察斑石鲷性腺分化,结果表明:斑石鲷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类型,精巢属于小叶型,120日龄出现输精管原基,标志精巢开始分化,180日龄开始形成精小叶标志着精巢解剖学分化的完成,并同时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雌性90日龄原始性腺开始出现成簇发育的细胞群,后来发育为卵巢,标志卵巢解剖学分化的开始,150日龄出现卵巢腔的雏形,180日龄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由此可见雌性斑石鲷在解剖学分化上早于雄性,在细胞学分化上雌雄大致相同。二、斑石鲷精巢的发育可以分为6个时期,精子的发生可以分为5个阶段:60-90日龄为Ⅰ期精巢,外观呈透明细长的线状,无法辨别出雌雄;180日龄前后为Ⅱ期精巢,外观呈扁平带状,精原细胞开始了快速分裂,此时期精巢中出现了初级精母细胞;210-240日龄为Ⅲ期精巢,肉眼观察到精巢呈淡红色棒状,可分辨出雌雄,该时期主要以初级精母细胞为主,并开始了减数分裂产生了次级精母细胞;460日龄为Ⅳ期精巢,外观呈乳白色棒状,小叶腔中出现少量的精细胞,挤压腹部无精液流出,24月龄前后为Ⅴ期精巢,外观饱满,呈现白色块状,精小囊和输精管中出现大量的精子,轻压腹部有少量的精液流出,26月龄后为Ⅵ期精巢,精巢体积萎缩变小,呈暗红色,精子退化吸收。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子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决定了精子是逐渐成熟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卵原细胞阶段,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体积明显变大,进入卵母细胞小生长期阶段,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前期出现核仁,到中后期数量增多,并出现滤泡细胞,第Ⅳ时相卵母细胞是处在大生长期阶段的细胞,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卵黄颗粒增多,第Ⅴ时相卵母细胞细胞核溶解,核仁消失,整个细胞充满卵黄,第Ⅵ时相卵母细胞开始出现萎缩变小。三、通过克隆获得斑石鲷dmr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区),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885bp,可编码294个氨基酸,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dmrt1基因在斑石鲷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在精巢中dmrt1基因呈显性表达,在其他各组织中微量表达,甚至不表达,说明dmrt1基因与雄性性腺发育相关。通过测定dmrt1基因在斑石鲷幼鱼不同发育时期(150d、180d、210d、240d、270d)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雄性幼龄斑石鲷210d以前表达量较少,210d出现表达高峰,210d之后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在雌性幼龄斑石鲷各时期均呈现微量表达,甚至不表达。通过性腺切片实验发现幼龄雄性斑石鲷在210d出现初期精细胞,由此可见dmrt1基因对于精巢中精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以及精子细胞的形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与维持精巢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高雪[7](2020)在《施氏鲟生殖相关基因Gthα、Fshr和Kisspeptin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施氏鲟起源于白垩纪时期,是一种典型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与经济价值。施氏鲟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重要的鲟鱼养殖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殖范围广等优势。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关施氏鲟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调控等理论基础研究报道较少,缺乏有效的全雌培育技术手段,已成为以雌性施氏鲟卵生产鲟鱼子酱发展的瓶颈问题,制约了我国鲟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野生鲟鱼资源的迅速下降,对养殖鲟鱼子酱的需要日益增多,因此急需开发鲟鱼的早期性别鉴别技术和全雌培育及方法。本文以施氏鲟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核酸测序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育调控的关键分子Gthα、Fshr和Kiss等基因的cDNA全序列进行克隆,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釆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q PCR)研究施氏鲟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与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氏鲟Gthα基因的cDNA全序列长度为645bp,包含54bp的5′非编码区、348bp的开放阅读框和243bp的3′非编码区。该基因共编码115个氨基酸,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二级结构的主要元件,属于含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的亲水性蛋白质。氨基酸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THα序列一致性最高,与鲟科鱼类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thα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性腺、垂体中的表达量较高,显着高于肌肉、肠道等组织(P<0.05)。2.施氏鲟Fshr基因的cDNA全长为2696 bp,包含147 bp的5′非翻译区,1986bp的开放阅读框和608bp的3′非翻译区,共编码661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及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与小体鲟FSHR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组织分布结果显示,Fshr的表达具有广泛性,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与其他组织相比,在性腺、垂体中的表达量较高且差异显着(P<0.05)。3.施氏鲟kiss1基因的cDNA全长为522 bp,编码130个氨基酸;kiss2基因的cDNA全长为518 bp,编码149个氨基酸。其中,KISS1和KISS2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蜷曲为二级结构中的主要元件,且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分泌到细胞外的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KISS1和KISS2具有高度保守区域,与达氏鲟KISS1和KISS2蛋白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施氏鲟kiss1和kiss2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kiss1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而kiss2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4.在早期性别分化期间注射Gn RH激动剂(LHRH-A)可影响施氏鲟幼鱼性轴关键基因Gthα、Fshr和Kiss等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HRH-A抑制施氏鲟垂体组织中Gthα基因的表达量;而性腺组织中Gthα基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注射浓度为3μg/kg组的Gthα表达量,在注射后第3d达最大值,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与Gthα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施氏鲟幼鱼垂体组织中和性腺组织中Fshr m RNA的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1μg/kg组在注射3 d时性腺组织中Fshr m RNA的表达量达到最高,而3μg/kg组注射后第3 d在垂体组织中达最大值。5.在施氏鲟性别分化过程中,Kiss1和Kiss2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不同。其中,孵化后0~49 d,Kiss2的表达量显着低于Kiss1的表达量,Kiss1基因在孵化后21 d达最大峰值。孵化后64~199 d,Kiss2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孵化后139 d达到最高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而Kiss1的表达量则在孵化后184 d达最大峰值。综上表明,施氏鲟性轴关键基因Gthα、Fshr和kiss的表达均具有组织特异性。早期性别分化期间,LHRH-A可通过HPG轴调控施氏鲟Gthα与Fshr等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施氏鲟早期性腺发育与分化。此外,Kiss1和Kiss2基因参与施氏鲟早期的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但其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施氏鲟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王静[8](2020)在《花?Amh基因克隆及雌激素对其表达影响》文中提出抗苗勒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诱导苗勒氏管退化,抑制原始卵泡的生长与募集,降低对FSH的敏感性,参与调控优势卵泡的选择。大多数硬骨鱼中虽然不存在苗勒氏管,但Amh及其同源基因先后被发现。哺乳动物中Amh可作为卵巢储备的参考指标之一,而硬骨鱼中关于Amh的研究更倾向于精巢,对其在卵巢中的作用尚不透彻。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作为经济型淡水鱼,营养价值高,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生产实践中发现其受精率和孵化率低,卵子质量有待提高,具有调节卵泡发育的Amh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本实验以花?为研究对象,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卵巢分化与发育进行观察,同时克隆得到Amh基因,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在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Amh在卵巢分化与发育中的表达,最后通过雌激素处理,研究了雌二醇对卵巢的影响及Amh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如下:1.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结合扫描电镜对花?卵巢分化、发育、成熟过程进行观察。在孵化后(Day after hatching,dah)第45天卵原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分化的开始。卵巢发育分期根据解剖后观察的卵巢大小和形态,共分为5个时期:Ⅰ期卵巢呈透明状,黑斑黏膜包被在表面,扫描电镜发现卵原细胞内部结构较为致密;II期卵巢呈浅红色细线状,卵母细胞处于初级增长期;III期卵巢可观察到乳白色卵粒,卵母细胞里核仁增多,出现碱性皮质液泡,细胞膜外侧产生滤泡细胞和放射带;IV期卵巢卵粒饱满增多,卵母细胞积累卵黄物质,滤泡膜双层;V期卵巢卵粒紧密排列,透亮光润,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内部充满卵黄颗粒。2.运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Amh基因,序列拼接后c DNA全长1849 bp,编码55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61.6 Ku,理论等电点5.81,第455-460个氨基酸(RTQRAA)为纤溶酶蛋白酶裂解位点;SMART分析发现具有典型的TGF-β和AMH-N端结构域,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花?与同属于鲤科鱼类的斑马鱼(Danio rerio)和鲤(Cyprinus carpio)单独聚为一小支,同其他鱼类亲缘关系较远,这也和花?的分类学地位相一致。组织分布发现,Amh在卵巢中高表达,暗示其在卵巢中发挥作用。3.分析其氨基酸序列,扩增得到Amh抗原区段,用限制性内切酶Bam HⅠ、XhoⅠ和p ET32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 ET32a-AMH,导入表达菌株BL21,筛选阳性菌株扩大培养后,IPTG诱导蛋白表达,获得28.5 Ku的蛋白多肽;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后,结合弗氏佐剂免疫NIH雌鼠,获得抗体血清;ELISA法检测其效价为2.4×106;可为研究抗苗勒式管激素在花?卵巢中的表达提供原材料。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Amh在花?卵巢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卵巢分化时期Amh转录水平不断增加,暗示其参与卵巢分化过程;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时,Amh基因均有表达,转录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Amh m RNA高表达于卵母细胞成熟期,而AMH蛋白主要作用于卵黄蛋白原合成期;免疫荧光结果发现,AMH表达于Ⅰ期卵巢的体细胞和III期与Ⅳ期卵巢的颗粒细胞,说明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5.用不同浓度雌二醇饲喂花?幼鱼60天,发现雌激素处理后抑制了幼鱼的生长;与此同时处理组卵巢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从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外观形态呈短粗状,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从组织学研究表明,实验组卵母细胞发育较不同步且整体速度加快,说明雌激素促进了卵巢的生长与发育;q RT-PCR发现雌激素抑制了Amh的表达,且低处理组(100μg/g)抑制作用显着,进一步阐明Amh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王建[9](2020)在《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及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本身生长极其缓慢,又因受到过度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导致其自然种群资源日渐稀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拉萨裂腹鱼种群资源,试验首先测量每月其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和性腺组织发育状况;统计当年参与繁殖群体和不能参与繁殖群体的年龄、体长、全长、体重、绝对繁殖率数据;设计三种催产药物的不同组合与计量对拉萨裂腹鱼进行人工催产;对比经人工催产药物催产的繁殖亲鱼和不经人工催产药物催产的繁殖亲鱼繁殖性能;统计其不同时期的胚胎在连续震动下的死亡率,确定其了敏感时期,并分别对比胚胎敏感时期前后在流水条件下孵化的效果;最后对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的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观察其生活史,测量其在不同温度、盐度、pH下的菌丝长度,并测定8种中草药物乙醇提取物和3种渔药在离体情况下的对该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最终得到试验结果如下:1.拉萨裂腹鱼性激素和性腺组织周年变化情况拉萨裂腹鱼雌鱼血清中雌二醇含量在3月最高,9月为最低值;雄鱼睾酮含量3月最高值,7月最低。雌鱼和雄鱼在一周年内,GSI只出现一个高峰,都在4月时最高,卵巢和精巢在一个繁殖周期内都会出现5个时期。2.拉萨裂腹鱼人工催产拉萨裂腹鱼雌性亲鱼中,最小年龄样本为7龄,最大年龄为31龄,其中主要以1119龄段为主,共117尾,占总样本数的68.02%,雌鱼绝对怀卵量随年龄、体长、体重增加而增加;雄性亲鱼中,最小的年龄样本为6龄,最大年龄为29龄,各年龄段分布数量分布较均匀。当年不能参与繁殖的拉萨裂腹鱼与可参与繁殖的拉萨裂腹鱼在年龄、体重、体长、全长数据上无明显区别。使用三种催产药物(LHRH-A2+HCG+DOM),剂量分别为10 ug/kg+1500 IU/kg+10mg/kg对拉萨裂腹鱼催产时催产效果最好,其效应时间为40 h,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而催产率为80%、受精率为83.78%,孵化率为75.05%,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未注射催产药物而产卵的拉萨裂腹鱼雌鱼虽然单位体重产卵量和单位体长产卵量低于注射催产药物产卵的拉萨裂腹鱼雌鱼,但其受精率、孵化率高于后者。3.连续震动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的敏感时期与孵化方式优化在水温12℃下,在100 r/min的连续震动下拉萨裂腹鱼受精卵死亡的发育时期主要集中在肌节出现期前,即授精后96 h内,约占总孵化时间277 h的1/3,肌节出现期后死亡率极低。受精卵在原肠中期死亡率最高,可达66.11±7.88%,显着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受精卵死亡原因为卵黄囊破裂。试验组出膜时间较对照组晚24 h。肌节出现期前的拉萨裂腹鱼胚胎,在圆柱形孵化器中孵化的成活率显着低于平列槽(p<0.05)。肌节出现期后,圆柱形孵化器中受精卵鱼苗出膜率、鱼苗畸形率较孵化盘中差异不显着(p>0.05)4.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试验从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上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米命名为LY01,经ITS基因测序后结合形态学特征最终鉴定该菌株LY01为为澳大利亚水霉。菌株LY01在25℃培养24 h后,可观察到水霉菌丝,48 h时菌丝内可见大量孢子;72 h时菌丝上出现新生孢子囊,并有部分孢子囊已排出游动孢子;120 h后由于水分蒸发pDA培养基开始干燥结块,菌丝上出现球形藏卵器这一性结构,同时部分菌丝已全部排出游动孢子。菌株LY01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其对盐度十分敏感,当盐度>1%时,其菌丝长度受到显着抑制;LY01菌株适应生长的pH范围为5.08.0,当p H>9时,其菌丝长度受到显着抑制。用改良的MIC法测得菌株LY01对川楝子乙醇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99 mg/L;土荆皮、五倍子乙醇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96 mg/L;羌活、丁香乙醇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为889 mg/L;苦参、菊花和射干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667 mg/L、2667 mg/L、8000 mg/L;5.结论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段的拉萨裂腹鱼适宜的人工繁殖季节为4月下旬5月中旬;雌性亲鱼应选择11龄以上,雄性亲鱼应选择珠星发育较好着;人工催产药物剂量为LHRH-A2:10 ug/kg+HCG:1500 IU/kg+DOM:10 mg/kg时催产效果最佳,其受精卵在微流水条件下孵化96 h后,可转入流水孵化桶中孵化;川楝子、土荆皮和五倍子对防治产后亲鱼发生水霉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尹敏[10](2020)在《四川华鳊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分布范围狭窄,喜栖于江河中上层,繁殖季节到水流较急的浅水石滩上产卵,而近年来,为补偿电站及航电枢纽建设等对其造成的影响,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对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迫在眉睫。实验室自2016年起开始驯养采自四川眉山的四川华鳊,基本掌握其养殖方法,并在驯养四川华鳊中挑选健康成鱼,取不同时期的性腺进行生殖细胞发生的研究;于2017年5月从四川眉山渔民处一次性购买四川华鳊1000余尾,在实验室暂养两周后,挑选健康成鱼600尾统一养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每月取雌雄鱼性腺各10尾,作为性腺周年变化研究的实验材料。本文围绕四川华鳊人工繁殖所需掌握的基础资料进行研究,利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技术对生殖细胞发育及周年内性腺发育进行观察,使用ImagePro Plus、SPSS、Origin、Adobe Illustrator等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制成图表,同时,还使用人工催产技术对其产卵类型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明确了四川华鳊卵子发生过程中结构变化特点及规律四川华鳊卵子发生可分为5个时相:卵原细胞时相(Ⅰ时相)、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和成熟卵子(Ⅴ时相),四川华鳊卵原细胞存在2种形态,分别为早期卵原细胞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卵原细胞,前者细胞核内有中央大核仁,而后者细胞核内的中央大核仁消失,核内有散乱分布的染色质;同时将早期初级卵母细胞划入Ⅱ时相,此阶段细胞核膜边缘出现多个小核仁,将其作为小生长期开始的标志,并将嗜碱性最强的阶段划为Ⅱ时相中期,卵黄核在此阶段出现;Ⅲ时相中后期卵黄泡即携带大量卵黄物质运送至细胞中央,卵黄泡尚未到达的核周区域还有大量嗜酸性卵黄颗粒,应为内源性卵黄;进入Ⅳ时相后卵黄泡开始减少用于细胞生长,卵黄物质提前积累使得卵母细胞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卵黄物质也迅速充满胞质,为卵子的成熟节约了时间。因此,当四川华鳊雌鱼卵巢内有较多的卵母细胞进入Ⅲ时相后,需为亲鱼提供更多的营养;卵母细胞发育至Ⅳ时相晚期即可进行催产。2.明确了四川华鳊精子发生过程中结构变化特点及规律在四川华鳊精子发生过程中,生精细胞嗜碱性逐渐增强,细胞体积渐小,核质比增大。精原细胞可分为两种,A型精原细胞体积显着小于B型精原细胞(P<0.05),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型精原细胞有中央大核仁,核膜清晰,而B型精原细胞核内嗜碱性物质散乱分布,细胞核外拟染色质小体明显减少;细胞质桥从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开始出现,直至精细胞变态中后期才消失,保证了同一精小囊内生精细胞的同步发育;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可观察到互相垂直的基体和近端中心粒,晚期出现中心粒附属物并在精子成熟前逐渐萎缩至消失,近端中心粒也在精子成熟时消失;四川华鳊精子头部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无顶体,核空泡小,核凹窝不发达,尾部具两侧对称的侧鳍,轴丝为“9+2”双联体微管结构。3.明确了在养殖条件下四川华鳊性腺的周年变化规律,为实现全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四川华鳊雌鱼体长、体重均极显着大于雄鱼(P<0.01)。雌鱼性腺成熟系数在一周年内出现两次峰值,分别在春季5月和秋季9月,产卵高峰分别为春季的5-6月和9-11月;组织学观察表明,4-10月均有部分雌鱼卵巢处于Ⅳ期,春季繁殖高峰期后大部分雌鱼卵巢仍处于Ⅳ期,其内有少量退化卵子,养殖条件下卵母细胞不能发育成熟,而是停留在Ⅳ时相末,需经人工催产,产后的卵巢内仍有大量早期卵母细胞,适宜条件下可发育至催产前的阶段,经人工催产后产出;11月温度降低,卵巢进入退化期,并以Ⅱ期越冬。雄鱼较雌鱼性腺成熟更早,性腺成熟系数在4月-10月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此时多为Ⅴ期精巢,超过半年的时间里都有成熟精子产生。总体而言,四川华鳊雌鱼卵巢内卵母细胞不同步发育,雄鱼精巢在发育中后期也存在不同步现象,繁殖期前后雌雄成鱼性腺系数标准差均较大,表明群体中性腺发育存在时间差,在较长的时间内鱼群可能分批次繁殖,同时,同一尾雌鱼卵巢内卵母细胞也能多次成熟,分批产卵。结论:通过本研究搞清楚了四川华鳊生殖细胞发生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性腺的周年变化规律,明确了在养殖条件下,该鱼可以达到催产条件,通过催产可以实现人工繁殖,为实现该鱼的全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并初步发现了该鱼有可能一年多次产卵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四川华鳊一年多次繁殖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鱼 |
1.2 生长情况分析 |
1.3 性腺组织影像观察及石蜡切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生长情况 |
2.2 性腺基本外观 |
2.3 性腺组织石蜡切片 |
(2)拟赤梢鱼早期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功能与精子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性腺发育与分化 |
1.1 原始性腺的形成 |
1.2 性腺分化的时间 |
1.3 性腺分化的标志 |
2 鱼类的性别决定 |
2.1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 |
2.2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3 拟赤梢鱼概述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拟赤梢鱼早期性腺分化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石蜡切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性腺的发生 |
2.2 性腺的分化 |
2.3 卵巢的发育 |
2.4 精巢的发育 |
3 讨论 |
3.1 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 |
3.2 性腺分化的方式 |
3.3 性腺分化的标志及时间 |
3.4 性腺的发育 |
4 小结 |
第三章 拟赤梢鱼卵巢发育关键基因foxl2和sox3 克隆与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样品采集 |
1.2 实验主要仪器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第一链c DNA的合成 |
2.3 foxl2 基因和sox3 基因的克隆 |
2.4 foxl2 基因和sox3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拟赤梢鱼foxl2 基因分析 |
3.2 拟赤梢鱼sox3 基因分析 |
3.3 拟赤梢鱼foxl2 基因和sox3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4 拟赤梢鱼foxl2 基因和sox3 基因在早期性腺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拟赤梢鱼foxl2 基因时空表达特征 |
4.2 拟赤梢鱼sox3 基因时空表达特征 |
5 小结 |
第四章 拟赤梢鱼精巢发育关键基因dmrt1和gsdf克隆与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样品采集 |
1.2 实验主要仪器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2.3 dmrt1 基因和gsdf基因的克隆 |
2.4 dmrt1 基因和gsdf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拟赤梢鱼dmrt1 基因分析 |
3.2 拟赤梢鱼gsdf基因分析 |
3.3 拟赤梢鱼dmrt1 基因和gsdf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4 拟赤梢鱼dmrt1 基因和gsdf基因在性腺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拟赤梢鱼dmrt1 基因和gsdf基因序列分析 |
4.2 拟赤梢鱼dmrt1 基因时空表达特征 |
4.3 拟赤梢鱼gsdf基因时空表达特征 |
5 小结 |
第五章 拟赤梢鱼精子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精液理化特性测定 |
1.3 精子活力观察与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精液基本理化特征 |
2.2 pH对拟赤梢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
2.3 离子对拟赤梢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
2.4 葡萄糖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2.5 甘油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精液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3.2 pH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3.3 无机离子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3.4 葡萄糖、甘油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3)长江鲟性别分化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 |
1.1.1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概况 |
1.1.2 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 |
1.1.2.1 鲟鱼性别决定研究概况 |
1.1.2.2 鲟鱼性别分化研究概况 |
1.1.3 鱼类精子发生概况 |
1.2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概况 |
1.2.1 鱼类雄性分化相关基因 |
1.2.1.1 鱼类amh基因研究概况 |
1.2.1.2 鱼类gsdf基因研究概况 |
1.2.2 鱼类雌性分化相关基因 |
1.2.2.1 鱼类cyp19a基因研究概况 |
1.2.2.2 鱼类foxl2基因研究概况 |
1.2.3 鱼类性激素相关基因 |
1.2.3.1 鱼类ar基因研究概况 |
1.2.3.2 鱼类cyp17a基因研究概况 |
1.2.3.3 鱼类erα和erβ基因研究概况 |
1.3 性激素研究概况 |
1.4 长江鲟研究概况 |
1.4.1 长江鲟资源现状 |
1.4.2 长江鲟繁殖生物学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长江鲟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石蜡切片和HE染色 |
2.1.3 RNA提取 |
2.1.4 cDNA合成 |
2.1.5 候选内参基因引物筛选 |
2.1.6 PCR产物回收及纯化 |
2.1.7 连接和转化 |
2.1.8 菌液PCR及测序 |
2.1.9 标准曲线制作 |
2.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1 数据处理及内参基因表达分析 |
2.2 结果 |
2.2.1 引物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
2.2.2 内参基因表达丰度分析 |
2.2.3 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 |
2.2.3.1 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稳定性 |
2.2.3.2 内参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表达稳定性 |
2.2.3.3 内参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精巢的表达稳定性 |
2.2.3.4 内参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卵巢的表达稳定性 |
2.3 讨论 |
第三章 长江鲟性别分化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DNA提取 |
3.1.3 性别鉴定 |
3.1.4 免疫组化 |
3.1.5 RNA提取 |
3.1.6 cDNA合成 |
3.1.7 引物筛选 |
3.1.8 PCR产物回收及纯化 |
3.1.9 连接和转化 |
3.1.10 菌液PCR及测序 |
3.1.11 序列特征分析和进化树构建 |
3.1.12 标准曲线制作 |
3.1.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1.14 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 |
3.2 结果 |
3.2.1 引物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
3.2.2 长江鲟性别相关基因序列特征及进化树分析 |
3.2.3 长江鲟性别相关基因在性别分化时期的表达特征 |
3.2.4 长江鲟性别相关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
3.2.5 性别分化时期长江鲟血清中11-KT和E2的含量 |
3.2.6 长江鲟精子发生过程血清中11-KT和E2含量变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中华鲟卵巢发育Ⅱ-Ⅳ期养分沉积、机体代谢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华鲟种质资源和繁殖生物学研究 |
1.1 中华鲟物种特性 |
1.2 中华鲟资源危机 |
1.3 中华鲟性腺发育和繁殖相关研究 |
2 鱼类卵母细胞生长及成熟过程 |
3 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血液生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 |
4 鱼类性腺发育进程中的养分沉积和能量代谢研究 |
4.1 鱼类性腺发育进程中的脂肪代谢研究 |
4.2 鱼类性腺发育进程中的卵黄蛋白沉积过程研究 |
4.3 鱼类性腺发育进程中的氨基酸营养研究 |
4.4 AMPK对能量的调控作用研究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雌性中华鲟发育进程中血清生理变化特征探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养殖 |
2.2 B超鉴定性腺发育阶段和血液取样 |
2.3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2.4 血清代谢组分析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性中华鲟血清生化成分比较 |
3.2 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性中华鲟血清代谢组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鲟发育进程中卵巢养分沉积和能量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探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养殖及样品采集 |
2.2 性腺和肌肉组织学分析 |
2.3 性腺荧光定量PCR分析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性中华鲟性腺组织学特征 |
3.2 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性中华鲟肌肉脂肪含量变化 |
3.3 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性中华鲟性腺基因表达检测 |
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中华鲟卵黄蓄积关键基因克隆及对饲料脂肪水平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华鲟的资源和繁殖研究 |
1.1 中华鲟的种质资源状况 |
1.2 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以及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
2 鱼类卵黄沉积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
2.1 鱼类卵黄沉积的一般过程 |
2.2 鱼体内卵黄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
3 饲料中的脂肪对亲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分子特征及时空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鱼养殖及样品采集 |
2.2 实验试剂 |
2.3 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2.3.1 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 DNA的合成 |
2.3.2 目的基因cDNA核心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
2.3.3 目的基因cDNA3’和5’末端的克隆及测序 |
2.4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2.5 目的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全长分析 |
3.2 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分析 |
3.4 中华鲟卵黄沉积及水解关键基因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中华鲟性腺发育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1.1 实验饲料 |
2.1.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2.1.3 体检及样品采集 |
2.2 样品分析 |
2.2.1 样品常规分析 |
2.2.2 样品组织学分析 |
2.2.3 样品表达水平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中华鲟卵巢发育状况的影响 |
3.3 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中华鲟卵黄沉积以及水解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
致谢 |
(6)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 |
1.1 原始细胞的起源 |
1.2 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 |
2、硬骨鱼类性腺的分化 |
2.1 性腺分化的标志 |
2.2 性腺分化的类型 |
2.3 性腺分化时间 |
3、雄性硬骨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
3.1 精巢的形态结构 |
3.2 精巢的类型 |
3.3 精巢的发育分期 |
3.4 精子的发生 |
4、雌性硬骨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
4.1 卵巢的形态结构 |
4.2 卵巢的发育分期 |
4.3 卵子的发育和时相划分 |
5、dmrt1基因的研究现状 |
6、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斑石鲷的性腺分化过程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器材和试剂 |
2、方法 |
2.1 性腺的采取 |
2.2 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3、结果 |
3.1 原始性腺 |
3.2 精巢的分化 |
3.3 卵巢的分化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章 :斑石鲷性腺发育过程的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3.1 精巢的发育与分期 |
3.3 卵巢的发育与分期 |
4、讨论 |
4.1 各发育阶段精细胞的组成 |
4.2 精巢的发育特征 |
4.3 卵巢的产卵类型 |
第四章 :斑石鲷dmrt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鱼 |
1.2 器材和试剂 |
2、方法 |
2.1 总RNA提取 |
2.2 cDNA的合成 |
2.3 引物设计 |
2.4 dmrt1 ORF区的克隆 |
2.5 dmr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
3、结果 |
3.1 dmrt1的ORF区 |
3.2 dmrt1在成年雌雄斑石鲷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
3.3 dmrt1在幼龄雌雄斑石鲷各时期的表达分析 |
4、讨论 |
4.1 斑石鲷dmrt1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4.2 斑石鲷dmrt1不同时期中的表达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施氏鲟生殖相关基因Gthα、Fshr和Kisspeptin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
1.1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 |
1.2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 |
1.2.1 Sox基因家族 |
1.2.2 Dmrt1基因 |
1.2.3 芳香化酶与Fox12基因 |
1.3 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因素 |
1.3.1 温度 |
1.3.2 光照和PH |
1.3.3 激素 |
2 促性腺激素的研究进展 |
3 鲟鱼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施氏鲟促性腺激素α亚基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用鱼及样品采集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施氏鲟总RNA的提取 |
2.2 施氏鲟第一链cDNA的合成 |
2.3 施氏鲟Gthα基因的克隆 |
2.3.1 Gthα核心序列的扩增 |
2.3.2 Gthα基因5′和3′端的扩增 |
2.3.3 Gthα基因的序列分析及进化分析 |
2.4 Gthα基因的荧光定量(RT-q PCR)表达分析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施氏鲟Gthα的 c DNA序列分析 |
3.2 施氏鲟GTHα的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
3.3 施氏鲟Gthα基因m RNA的表达模式 |
3.3.1 Gthα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3.3.2 LHRH-A注射后Gthα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 |
4 讨论 |
第三章 施氏鲟促Fsh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调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鱼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总RNA的提取和c DNA的合成 |
1.2.2 Fshr基因的克隆 |
1.2.3 Fshr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进化分析 |
1.2.4 Fshr基因的半定量及荧光定量(RT-q PCR)表达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施氏鲟Fshr基因的序列特征 |
2.2 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
2.3 施氏鲟Fshr基因的表达模式 |
2.3.1 Fshr基因的组织分布表达 |
2.3.2 LHRH-A注射后Fshr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 |
3 讨论 |
第四章 施氏鲟kisspeptin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鱼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1.2.2 Kisspeptin基因的克隆 |
1.2.3 Kisspeptin基因的序列分析及进化分析 |
1.2.4 Kisspeptin基因荧光定量(RT-q PCR)表达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Kiss1与Kiss2 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 |
2.2 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2.3 KISS1与KISS2 的系统进化分析 |
2.4 施氏鲟Kiss1与Kiss2 基因的表达模式 |
2.4.1 Kiss1和Kiss2 基因的组织表达分布 |
2.4.2 Kiss1和Kiss2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分析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投稿及发表情况 |
致谢 |
(8)花?Amh基因克隆及雌激素对其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鱼类卵巢分化及发育成熟过程 |
1.2 抗苗勒式管激素在卵巢中的研究进展 |
1.2.1 Amh基因简介 |
1.2.2 Amh在哺乳动物卵巢中的表达与作用 |
1.2.3 Amh在鱼类卵巢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花?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材料获取 |
2.1.3 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组织包埋与石蜡切片 |
2.2.2 HE染色 |
2.2.3 形态学观察与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花?卵巢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
2.3.2 花?卵巢发育组织学观察 |
2.3.3 花?卵巢发育超微结构观察 |
2.4 讨论 |
2.4.1 花?卵巢分化特点 |
2.4.2 花?卵巢发育过程特征分析 |
第三章 花?Amh基因的c DNA全长克隆与表达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总RNA提取 |
3.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及中间片段扩增 |
3.2.3 3′UTR与5′UTR的克隆 |
3.2.4 序列拼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5 半定量PCR |
3.3 实验结果 |
3.3.1 总RNA的提取 |
3.3.2 花?Amh基因的c DNA全长克隆 |
3.3.3 花?AMH同源性分析及进化树的构建 |
3.3.4 花?Amh的组织分布 |
3.4 讨论 |
第四章 花?AMH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
4.2.2 重组蛋白的纯化 |
4.2.3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4.2.4 多克隆抗体制备 |
4.2.5 效价检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目的片段的扩增及双酶切验证 |
4.3.2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4.3.3 重组蛋白的鉴定 |
4.3.4 抗体血清的效价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Amh在花?卵巢中的表达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RNA的提取 |
5.2.2 反转录cDNA的合成 |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4 免疫荧光 |
5.2.5 Western blot |
5.3 实验结果 |
5.3.1 Amh mRNA在花?性腺分化时期的表达 |
5.3.2 Amh mRNA在花?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 |
5.3.3 AMH蛋白在花?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 |
5.3.4 AMH在性腺分化中的细胞定位 |
5.3.5 AMH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定位 |
5.4 讨论 |
5.4.1 Amh基因的时空表达 |
5.4.2 Amh在卵巢中的表达 |
第六章 雌二醇对 Amh 表达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药品及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雌二醇饲料的处理与取材 |
6.2.2 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6.2.3 组织切片及HE染色 |
6.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6.3 实验结果 |
6.3.1 雌二醇处理后对花?生长的影响 |
6.3.2 雌二醇处理后对花?卵巢形态学的影响 |
6.3.3 雌二醇处理后对花?Amh mRNA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雌二醇与幼鱼生长的关系 |
6.4.2 雌二醇对卵巢形态学的影响 |
6.4.3 雌二醇对Amh mRNA表达的刺激作用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及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鱼类繁殖生物学研究概况 |
2.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概况 |
3.水霉病研究概况 |
4.拉萨裂腹鱼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引言 |
1.选题背景与意义 |
2.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三章 拉萨裂腹鱼性激素与性腺组织的周年变化情况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拉萨裂腹鱼规模化人工催产 |
第一节 拉萨裂腹繁殖亲鱼的选择 |
第二节 拉萨裂腹鱼不同催产药物剂量与组合下的催产结果比较 |
第三节 拉萨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效果验证 |
第五章 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的敏感时期探究及孵化方式改良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小结 |
第六章 拉萨裂腹鱼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拉萨裂腹鱼水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
第二节 八种中草药物乙醇提取液对LY01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学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10)四川华鳊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四川华鳊简介及研究进展 |
1.1.1 简介 |
1.1.2 研究进展 |
1.2 辐鳍鱼类卵黄积累过程 |
1.2.1 卵黄积累前的物质准备 |
1.2.2 卵黄积累过程 |
1.3 辐鳍鱼类精子发生超微结构及其多样性 |
1.3.1 精子发生过程中重要结构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
1.3.2 辐鳍鱼类成熟精子超微结构多样性 |
1.4 辐鳍鱼类产卵类型的判定 |
1.4.1 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
1.4.2 产卵类型的判定依据、划分标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卵原细胞(Ⅰ时相) |
2.2.2 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母细胞) |
2.2.3 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母细胞) |
2.2.4 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卵母细胞) |
2.2.5 成熟卵子(Ⅴ时相) |
2.3 讨论 |
2.3.1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时相划分 |
2.3.2 卵黄核 |
2.3.3 皮层小泡的形成 |
2.4 小结 |
第3章 四川华鳊精子发生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生殖细胞形态学指标 |
3.2.2 精原细胞 |
3.2.3 初级精母细胞 |
3.2.4 次级精母细胞 |
3.2.5 精子细胞 |
3.2.6 精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四川华鳊性腺周年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雌雄差异 |
4.2.2 四川华鳊雌鱼性腺周年变化 |
4.2.3 四川华鳊雄鱼性腺周年变化 |
4.3 讨论 |
4.3.1 四川华鳊产卵类型 |
4.3.2 四川华鳊精巢发育及时期划分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
四、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J]. 郑跃平,王轶凡,范厚勇,徐嘉楠,庄平. 海洋渔业, 2021(03)
- [2]拟赤梢鱼早期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功能与精子特性的初步研究[D]. 王雨.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长江鲟性别分化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研究[D]. 武梦斌.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4]中华鲟卵巢发育Ⅱ-Ⅳ期养分沉积、机体代谢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 朱艳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中华鲟卵黄蓄积关键基因克隆及对饲料脂肪水平的响应研究[D]. 姚俊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赵玉柱.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施氏鲟生殖相关基因Gthα、Fshr和Kisspeptin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高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花?Amh基因克隆及雌激素对其表达影响[D]. 王静.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8)
- [9]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及产后亲鱼水霉病的初步研究[D]. 王建.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四川华鳊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D]. 尹敏.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