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天山航空磁异常特征及地质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河[1](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刘超[2](2019)在《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处于塔里木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北山裂谷系,一直以来北山裂谷系构造属性及成矿地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山裂谷系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甘肃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成矿区带。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之前,区内始终以铁为主要成矿种。2011年以来,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随着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矿种,如清白山铅锌矿、清白山东金矿点、聚源钨矿点、大红山铜矿等等,证明该带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因而对该区加强找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哈密磁海-黑山梁一带铜多金属矿预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系统的调查,结合室内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厘定了成矿模式10种。并通过对1:5万化探数据、1:5万航磁数据、1:25万重力数据的重新筛选、处理、成图、分析,以地质背景为基础,总结找矿标志,建立了各类矿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出12处找矿远景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3处,II级找矿远景区4处,III级找矿远景区5处。
朱卫平,朱宏伟,徐璐平,张迪硕,陈瑶[3](2019)在《新疆哈密沙泉子地区断裂构造航空重磁遥特征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研究航空物探(重、磁)及遥感在断裂构造研究中的关系,利用新疆哈密沙泉子地区开展的航空物探(重、磁)遥感调查数据,开展了该区断裂构造划分,共划分断裂构造18条。对划分的18条断裂进行了重磁遥特征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所划分的一、二级断裂均为重磁遥相关,重磁遥相关的三级断裂也是与主体构造格架方向一致的断裂;重磁、磁遥相关断裂均为三级断裂,不相关断裂也是三级断裂。总体上,利用重磁遥资料进行大断裂或主体格架断裂划分时关联性更好。
柳潇[4](2019)在《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新疆坡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镍储备基地,区内先后开展了多轮矿产勘查和成岩成矿规律研究,已发现有坡一超大型、坡十中型、罗东小型、坡东小型、坡三小型镍铜矿及多个镍铜矿点。目前区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成矿模式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坡北地区镍铜矿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还是空白,进一步的找矿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旨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坡北成矿带、新疆北山三个尺度系统总结区内镍铜矿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归纳找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对坡北地区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坡北及邻区铜镍矿的成矿模式为“深部熔离+就地熔离多期次脉动成矿”,其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岩浆岩。岩浆岩是直接控矿因素,构造通过控岩间接控矿。(2)新疆北山地区镍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区内晚石炭-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岩浆岩的控制。坡北地区找矿岩体条件为具有成矿潜力的超镁铁岩产出处,也即在找铜镍矿之前先要找到成矿超镁铁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镍铜矿的矿化类型受岩浆成分控制,辉橄岩成矿最好;(2)矿体空间分布受岩浆通道控制,即矿体多产于赋矿超镁铁岩底部;(3)成矿时间受岩浆活动阶段控制,即赋矿岩相为岩浆活动最晚旋回最晚期的超镁铁岩;(4)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成矿,适量的地壳混染有利于成矿,成矿规模最大的坡一超镁铁岩的混染程度小于坡北杂岩体的橄榄辉长岩,大于罗东的橄榄辉长岩;(5)岩浆活动控制着成矿物质迁移分配,主要表现为岩浆中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导致硫饱和,同时硫化物熔离导致剩余岩浆和早期结晶橄榄石中的Ni富集到硫化物中成矿。(3)坡北地区找矿构造条件为有二级断裂产出处,具体为矿床、矿点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构造控制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也即红柳河-依格孜塔格一级断裂是母岩浆上侵通道,白地洼-淤泥河二级断裂是派生岩浆的上侵通道,也是导矿容矿构造,岩浆房位于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交汇处。(4)坡北地区找矿地质条件中大地构造区位条件优越。地壳深部结构反演显示,新疆北山裂谷在岩石圈地幔可导通至塔里木盆地,结合区内镁铁-超镁铁岩、暗色岩墙的岩浆源区偏向于塔里木地幔源区,显示塔里木地幔柱为区内铜镍矿母岩浆源区提供了物质和能量。(5)研究区预查阶段应以找成矿超镁铁岩为主,普查阶段以找镍铜矿体为主。相应的找镍铜矿体的地质找矿标志中直接标志有:(1)地表标志:孔雀石化、镍华或铁帽;(2)矿石类型:浸染状矿石,贯入式硫化物矿体;(3)矿物学标志:镍黄铁矿。地质找矿标志中间接标志有:(1)辉橄岩、橄榄岩发育;(2)特殊地形:杂岩体内负地形盆地;(3)地表标志:伊丁石化;(4)蚀变标志:蛇纹石化。同时,汇总坡北地区成矿岩体的判别标志:(1)成岩时期:晚石炭世-二叠纪;(2)岩体分布: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3)侵入序次晚:较少被岩脉穿插,环形构造的边部;(4)母岩浆成分:母岩浆为高温高MgO的拉斑玄武岩;(5)岩浆混染程度为<5%;(6)岩浆硫饱和,橄榄石中Ni亏损;(7)矿物学标志:磁黄铁矿,含水矿物出现;(8)矿物化学标志:橄榄石Fo>80。(6)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高磁异常、低重力异常、低电阻率异常,用以指示超镁铁岩。在成矿远景区预测中以找超镁铁岩主,在矿区勘探中以解析赋矿超镁铁岩的深部结构为主。物探的。(7)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成矿元素Ni主要和Co、Cu、S、Se、Te、Bi、Fe伴生,原生晕表现为Te→Fe、Co、Cu、Ni、S、Bi→Se,其中最重要的前缘晕元素为Se,Se在地表有次生富集;Ni与Mg正相关,与Ti、Ca反相关则是受造岩矿物的组合控制;Ni与Ni/Co呈正相关性,可用Ni/Co的高值区指示高镍矿体;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反映次生晕,可圈定成矿超镁铁岩发育的区域。(8)遥感找矿标志为遥感矿石含量反演信息,表现为高Si-指数、低高岭土矿物含量和低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应于镁铁-超镁铁杂岩,杂岩体内铁染蚀变矿物含量高值区对应于超镁铁岩。(9)构建了坡北地区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并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结合数据驱动有价值变量筛选预测模型Elastic Net-Fuzzy WofE对坡北预测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圈定2个A级靶区,1个B级靶区,2个C级靶区,为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0)此外,橄榄石的Fo-Ni演化图解显示坡一主成矿期前母岩浆中有高Ni熔体的加入,这是坡一成矿规模相对大的关键。
邓震[5](2019)在《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浅覆盖区找矿空间巨大,传统的地质工作方法无法满足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浅覆盖区探测方法技术研究入手,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探测工作的单项技术准备已经充足,但缺乏有效的综合探测技术方法应用体系。鉴于此种状况,本论文选定杜热一带浅覆盖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了包含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浅钻等多方法,多信息的综合探测技术及信息解译技术的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岩石物性做了系统的分类及统计,尤其是对非常规物性认识的发现,对后续异常定性研究提供了物性基础:如研究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有较多的磁铁矿,密度相对较大,可能引起酸性侵入岩区的相对重力高异常。在技术方面,论文对比了多种常规位场分离方法,认为匹配滤波、向上延拓分别对本区磁法及重力数据的分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骨架算法”识别和提取了研究区的物性分界线,利用重磁三维物性反演技术模拟了不同物性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并结合物性分析初步搭建了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地质理论背景研究方面,论文利用区域20万重力数据,反演了研究区的Moho面深度,初步分析了深部界面与成矿间的关系。以成矿年代学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地质理论基础。以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电磁、地震及浅钻数据的约束,对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做了进一步详细解译:识别隐伏构造59条,详细分析了构造识别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识别隐伏岩体37处,给出了识别标志,并分析了识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构造及岩体信息,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质单元,并结合特定地质体及异常推断解译技术,初步完成研究区基岩地质图。在此基础上,对比区域成矿特征,对研究区4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初步确立找矿方向、矿种和矿床类型。并利用浅钻化探所揭示的岩性蚀变及元素异常信息分析初步圈定了找矿2个远景区,通过与邻区已知矿床(点)综合地物化异常类比,进一步圈定了5个找矿靶区。最后,通过总结以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的一套以地球物理位场方法为主体、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为约束,同时融合地球化学、浅钻等多源信息,具有穿透性的综合探测方法技术体系。
孙凯[6](2018)在《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覆盖区地质填图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领域,其目标是获取覆盖层以及下伏基岩的地质信息,包括基岩面的起伏、基岩面的地质结构、覆盖层的内部构成等。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一直是地学界讨论的热点。开展覆盖区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现代地质填图理论和方法,形成一套相应的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范和填图技术方法体系。地球物理探测是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板房沟、小柳沟、伊吾军马场、口门子幅地质填图试点项目”的目标任务,基于在研究区获取的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围绕盆地内部新生代覆盖层结构、基岩属性及其构造、地下水资源等地质目标,开展了地球物理信息提取、融合及应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利用地表地质填图获取的地层、构造等信息,以及物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分析了盆地内地球物理异常可能的成因。结合巴里坤盆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历史,利用区域重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刻画了盆地构造格架,显示该山间断陷盆地构造走向为北西向,盆地南北两侧基底凹陷区均发育厚度较大的新生代沉积层,大规模的岩浆岩主要产于基岩深处。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重磁异常线性信号的识别与提取,结合大地电磁、高密度电法和浅层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确定了盆地内断裂构造的展布,并将断裂构造进行了分类,即主干断裂、基底断裂和新生代活动断裂。通过分析认为,主干断裂与盆地的形成有关,基底断裂分布与基岩出露区构造特征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新生代活动断层则反映了新生代覆盖层的沉积特点。(2)通过提取大地电磁电阻率反演结果中第四系沉积层与古-新系沉积层的厚度信息,结合岩石物性统计结果和钻孔岩芯揭露,对重力异常进行二维约束正演模拟,获得基底地层的密度结构。参考研究区及南北两侧基岩出露区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推测新生代覆盖层下伏基岩主要为奥陶系和石炭系地层,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3)巴里坤盆地第四系与第三系沉积层结构特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以大地电磁、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等反演结果以及钻孔岩芯所揭示的第四系沉积厚度信息为控制,基于重力异常数据反演得到剖面第四系的沉积层厚度,综合已知信息与反演结果获得研究区第四系沉积层厚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将第四系相对第三系密度差异产生的重力响应去除,简化密度结构模型,并利用大地电磁电阻率结构对基岩起伏进行约束,对重力异常进行二维正演模拟获得沉积层与基底的等效密度差分布,进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基岩起伏。新生代沉积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左旋走滑构造运动环境,反映了研究区新生代的多次隆升过程。(4)从覆盖区含水层的水文地质信息出发,结合高密度电法所揭示的浅层电性结构和水井资料,对研究区含水层的分布及潜水面的埋深等进行了评估。(5)对航磁数据和地表磁数据进行了多种方法的二维和三维处理,结合大地电磁电性结构特征,获得了研究区深部隐伏岩体的空间分布和磁性变化特征。由隐伏岩体与周缘岩浆岩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推测隐伏岩体可能为早二叠世侵入岩,磁化率的差异则可以通过研究区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得到合理的解释。重磁资料与剖面地球物理资料可以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从而综合揭示覆盖层和基岩地质结构与构造信息,对覆盖区开展地质填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利用点(地质露头、钻孔、水井等)控制线(地震、电磁、电法等)、再由线控制面(重力与磁法等)、最后由岩石物性与地质理论等先验信息进行约束,可以在减少地质填图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填图质量以及填图效率。
彭戈[7](2017)在《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文中指出觉罗塔格构造带是新疆东天山地区重要的成矿构造带,前人在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东段地区陆续发现了香山、黄山、黄山东、镜儿泉、图拉尔根等铜镍硫化物矿床,同时在其外围或相邻地区发现了铜镍硫化物矿点、矿化点。这些矿床、矿(化)点的赋矿围岩均为基性-超基性杂岩体。而觉罗塔格构造带中西段地区则鲜有研究。2012年起,前人在觉罗塔格中段及西段地区陆续发现了白鑫滩、路北铜镍硫化物矿床,在区域找矿上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以白鑫滩铜镍硫化物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构造背景,成矿区带,控矿条件,成岩年代,地球物化场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为邻区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做出成矿远景评价。本文作为对觉罗塔格构造中、西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工作不足的重要补充,可为后续的找矿勘查、靶区圈定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区三个岩体的大地构造位置同属大南湖早古生代岛弧带,受控于大草滩断裂,火山岩以石炭世火山岩为主。时间上从泥盆纪到石炭纪均有喷发。主量元素研究表明目标杂岩体属于钙碱性—拉斑系列;Mg#与东天山其他铜镍硫化物矿床接近。氧化物相关性一致,表明存在橄榄石与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m/f值显示海豹滩东具有更大的成矿可能。微量元素方面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较亏损的特点,不同的是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的橄榄岩均有较明显的Ti正异常,且海豹滩Sr略亏损。稀土元素大部分岩性表现为右倾形式,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还具有Eu正异常。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较为接近,分别为(276.6±4.4)Ma、(279±2)Ma、(278±2)Ma,同属于早二叠世,与该地区其他典型铜镍矿床及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成岩时间一致。地球物化场套合较好,海豹滩东岩体与白鑫滩岩体特征更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海豹滩东杂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徐宇[8](2016)在《新疆哈密镜儿泉西地区高精度重磁数据对异常体边界的圈定及地质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哈密镜儿泉西位于康古儿塔格—黄山深大断裂带内,其西边和东边都形成一系列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田),获得广泛关注,研究程度高,但是对于隐伏异常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走向、倾向还没有系统的认识,而隐伏异常岩体对于矿体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找矿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基于高精度重磁法,结合钻探、槽探等多种手段,对新疆哈密镜儿泉西试验区内隐伏异常体在深部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新疆东天山基性—超基性有关的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具有重要的勘查意义。研究发现,试验区重磁数据处理共圈定重磁隐伏异常体8处,其中JE-G-3/JE-M-2、JE-G-4/JE-M-3、JE-G-5/JE-M-4和JE-G-6/JE-M-54四处为重磁综合异常,重磁异常套合程度好,异常幅值较大,磁异常强度为500 nT-700nT,重力异常强度0.4 mGal-0.6mGal,异常体的形态为条带状,走向以北西、北西西,隐伏异常体长300米-700米,宽200米-400米。在充分收集和熟悉试验区内的地质资料的前提下,结合钻探、化探、槽探等资料,运用高精度重磁勘探法,采用近、密、精确的勘探思路,对隐伏异常的边界圈定、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以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是十分有效。
张春灌[9](2015)在《新疆东北部盆山构造及深部结构的地球物理约束》文中认为新疆东北部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当前表现为阿尔泰山、博格达-哈尔里克山、觉罗塔格-北山所夹持的准噶尔-三塘湖盆地、吐哈盆地组成地貌上“三山两盆”的构造格局。这些盆地是否具有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盆地受到周缘造山带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引起了地学界的重要关注。而且盆地的基底属性、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关系也是研究新疆构造演化的重要内容。地球物理学参数对于反演盆山构造及深部结构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新疆东北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试图探讨盆地的基底属性、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关系、板块间界线的位置等相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新疆东北部的构造演化。区域内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及北东东向三组断裂,主要断裂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主要断裂规模大,延伸距离长,为构成新疆东北部盆山构造单元边界的基底断裂。本区可划分为塔里木北缘构造带、北山构造区、东天山构造带、觉罗塔格褶皱带、吐哈盆地、博格达-哈尔里克褶皱带、准噶尔盆地、东准噶尔-南蒙古褶皱带、额尔齐斯-南戈壁褶皱带、阿尔泰造山带、蒙古湖区褶皱带以及图瓦-蒙古地块等12个构造单元。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呈断层接触关系。由西南向东北俯冲的克拉美丽断裂及由北向南俯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控制了准噶尔盆地的发育,并且博格达北缘断裂纵向切割较深,可能达到上地幔。由南向北俯冲的博格达南缘断裂及由北向南俯冲的康古尔塔格断裂控制了吐哈盆地的发育。三塘湖盆地两侧的逆冲断层控制了三塘湖盆地的发育,盆地深部构造受到克拉美丽断裂的影响。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的界线为阿尔泰南缘断裂带,而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的界线应为雅满苏断裂带。雅满苏断裂带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磁力化极向上延拓50km异常显示为异常梯级带,磁力化极及局部磁力异常显示阿拉塔格-雅满苏-镜泉南一线为宽约35km、长约600km近东西走向的串珠状磁异常带。阿尔泰南缘断裂带明显处于布格重力及其向上延拓异常的异常梯级带位置,并且随着向上延拓高度的增大,该异常梯级带并不消失。基于均衡重力异常的Airy均衡模型解释,结合莫霍面特征及地学断面等剖面解释结果,认为博格达山存在明显的“山根”,但是“山根”的厚度远小于理论厚度,表明博格达山现今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自西向东,博格达山的“山根”厚度逐渐变小,由博格达山西端的约8km厚向东逐渐减薄,大致在七角井以东约50km处基本消失。吐哈、三塘湖盆地具有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而准噶尔盆地基底则由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和基性、超基性物质共同构成。吐哈、三塘湖盆地的区域性高磁异常主要由磁性较强的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所引起,而区域性低重力异常则主要由密度相对较低、沉积较厚的中、新生界所引起;准噶尔盆地的区域性高磁异常主要由磁性较强的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与地幔物质进入地壳形成的基性及超基性物质共同作用引起,而区域性高重力异常则主要由密度相对较大、规模较大的地幔物质进入地壳形成的基性及超基性物质所引起。
姚卓森,秦克章[10](2015)在《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物理勘探在众多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围岩,硫化物矿石在电学、密度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质方面有着显着的差异性,产生高重力、高磁力、高极化和低电阻的地球物理异常,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造山带中铜镍硫化物矿床通常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特征,以中亚造山带的东天山和喀拉通克地区最为突出.这类矿床通常表现出复杂的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赋矿岩相和矿体空间展布,给传统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提出挑战.国外铜镍矿最大探测深度已达到4000 m,最大开采深度也达到2450 m,而我国同类矿床分别只有1600 m和900 m左右,亟待提高.以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波反射、地-井瞬变电磁法、井中重力勘探和航空电磁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新进展则为这一问题带来新思路,可能代表着铜镍硫化物矿床大深度精细勘探的发展趋势.
二、东天山航空磁异常特征及地质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天山航空磁异常特征及地质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所属领域 |
1.2.2 选题来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认识 |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 |
2.2.2 褶皱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太古宙岩浆岩 |
2.3.2 元古代岩浆岩 |
2.3.3 古生代岩浆岩 |
2.3.4 中生代侵入岩 |
2.3.5 新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5 区域磁场特征 |
2.6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
3.1.1 古陆核的形成 |
3.1.2 古陆核的裂解 |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
3.2.1 辽吉洋俯冲 |
3.2.2 辽吉洋闭合 |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3.4.1 古亚洲洋俯冲 |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3.5.1 福洞岩群 |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4 岩浆源区 |
3.5.5 成岩构造背景 |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
4.1.1 红旗岭 |
4.1.2 漂河川 |
4.1.3 长仁-獐项 |
4.2 成岩-成矿时代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
4.4.1 岩浆源区性质 |
4.4.2 岩浆熔融程度 |
4.4.3 同化混染作用 |
4.4.4 铂族元素亏损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矿构造背景 |
4.5.2 矿床成因 |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
5.1.1 边界识别 |
5.1.2 离散小波变换 |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
5.2.1 电磁法勘查 |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
6.1 成矿模式 |
6.1.1 红旗岭 |
6.1.2 漂河川 |
6.1.3 长仁-獐项 |
6.2 综合找矿模型 |
6.2.1 地质模型 |
6.2.2 地球物理模型 |
6.2.3 找矿评价指标 |
6.2.4 找矿方向 |
6.3 找矿预测 |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交通位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预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清白山地区成矿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中天山地块 |
2.2 北山裂谷系 |
2.3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 |
2.4 塔里木陆块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前寒武系 |
3.1.2 下古生界 |
3.1.3 上古生界 |
3.1.4 新生界 |
3.2 岩浆岩 |
3.2.1 侵入岩 |
3.2.2 火山岩 |
3.3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4 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构造 |
3.5 区域物、化探特征 |
3.5.1 重力场特征 |
3.5.2 区域磁场特征 |
3.5.3 区域化探特征 |
3.6 区域矿产特征 |
3.6.1 成矿区带划分 |
3.6.2 矿产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时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 |
4.3.1 地层与成矿 |
4.3.2 侵入岩与成矿 |
4.3.3 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4 褶皱和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
4.4 成矿系列厘定 |
4.5 成矿演化及区域成矿模式 |
4.5.1 新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4.5.2 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 |
4.5.3 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4.6 清白山一带成矿潜力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清白山地区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
5.2 5万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 5万综合异常特征 |
第六章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6.1 磁测信息提取 |
6.1.1 磁场特征 |
6.1.2 磁异常特征 |
6.1.3 高精度磁法成果指示意义 |
6.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七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标志 |
7.2 找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7.3.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新疆哈密沙泉子地区断裂构造航空重磁遥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断裂构造解释与分布情况 |
2 断裂构造特征 |
3 断裂构造综合反映效果 |
4 结论与认识 |
(4)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论文 |
三、获奖、专利情况 |
四、研究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成矿预测研究及镍铜硫化物矿床勘查现状 |
1.2.4 新疆哈密北山地区地质工作现状 |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前寒武纪地层 |
2.1.2 下古生界 |
2.1.3 上古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3.3 大规模暗色岩脉 |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
2.4.1 区域重力特征 |
2.4.2 区域航磁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坡北典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特征 |
3.1 坡一、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 |
3.1.1 坡一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3.1.2 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3.1.3 坡一坡十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3.1.4 坡一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
3.2 红石山镍铜硫化物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矿区蚀变及风化特征 |
3.2.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3.2.6 红石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2.7 红石山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
3.3 新疆北山镍铜矿成岩成矿特征分析 |
3.3.1 赋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2 赋矿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3 赋矿岩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3.3.4 矿体的结晶温度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坡北成矿带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
4.1.1 区域重力分解与地质分析 |
4.1.2 区域航磁分解与地质分析 |
4.1.3 重磁反演结果佐证 |
4.2 新疆北山镍铜矿岩浆侵位通道分析 |
4.2.1 罗东-坡北杂岩带深部岩浆通道分析 |
4.2.2 红镍山-红石山岩带岩浆通道分析 |
4.2.3 新疆北山岩浆通道对镍铜成矿作用的控制 |
4.3 坡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4.4 坡北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解译 |
4.4.1 坡北地区重力特征 |
4.4.2 坡北地区航磁特征 |
4.5 坡北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5.1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分析 |
4.5.2 单元素异常 |
4.5.3 组合异常 |
4.6 坡北成矿带遥感地质信息分析 |
4.6.1 遥感数据 |
4.6.2 遥感线环构造解译 |
4.6.3 遥感矿物含量提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坡北地区镍铜矿成矿预测 |
5.1 镍铜矿的控矿因素 |
5.1.1 构造控矿 |
5.1.2 岩浆岩控矿 |
5.2 坡北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
5.2.1 坡北成矿带区域综合找矿模型 |
5.2.2 成矿远景区预测 |
5.3 坡北铜镍矿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
5.3.1 坡北镍铜矿矿区综合找矿模型 |
5.3.2 坡北镍铜矿矿区深部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1 |
附图2 |
(5)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成矿规律研究 |
2.1 杜热地区地质背景 |
2.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2.3 岩石物性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
3.1 区域场与局部场划分 |
3.2 物性边界信息提取 |
3.3 地质体空间形态信息提取 |
3.4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基岩地质填图 |
4.1 隐伏构造信息提取 |
4.2 隐伏岩体信息提取 |
4.3 地质单元划分与特定地质体推断解译 |
4.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区找矿预测 |
5.1 研究区成矿地质单元划分 |
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
5.3 技术方法体系集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巴里坤盆地研究现状 |
1.2.2 覆盖区地质调查现状 |
1.2.3 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1.4.1 论文取得的成果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钻孔 |
2.1.5 岩石物性 |
2.2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
2.3 小结 |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
3.1 引言 |
3.2 地面重力测量 |
3.3 地面高精度磁测 |
3.4 大地电磁测深 |
3.5 高密度电法 |
3.6 浅层地震 |
3.7 小结 |
第四章 覆盖区线性构造特征提取 |
4.1 基于重磁异常数据的线性构造提取 |
4.1.1 线性特征提取方法原理 |
4.1.2 计算结果 |
4.2 构造特征揭示及分析 |
4.2.1 多尺度边缘检测 |
4.2.2 电-震剖面构造特征揭示 |
4.2.3 构造特征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覆盖区地质结构特征 |
5.1 基底地层单元划分 |
5.2 研究区沉积厚度估计 |
5.2.1 密度界面反演基本原理 |
5.2.2 第四系沉积层厚度估计 |
5.2.3 古-新近系沉积层厚度反演 |
5.2.4 巴里坤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变化的含义 |
5.3 覆盖层含水层特征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覆盖区隐伏岩体分布特征 |
6.1 隐伏岩体三维形态 |
6.1.1 三维欧拉反褶积 |
6.1.2 Tilt梯度 |
6.1.3 三维磁化率成像 |
6.2 二维正演模拟 |
6.2.1 磁性体参数估计 |
6.2.2 二维磁异常建模 |
6.3 地质意义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1.3.2 镁铁—超镁铁岩研究现状 |
1.4 区域工作及研究程度 |
1.4.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
1.4.2 综合研究及科研工作 |
1.5 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石 |
2.2 区域矿产特征 |
2.2.1 成矿带区划 |
2.2.2 区域物理场特征 |
2.2.3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第3章 白鑫滩杂岩体特征 |
3.1 宏观地质特征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矿床地质特征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4 地球化学特征 |
3.4.1 主量元素分析 |
3.4.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
3.5 同位素测年 |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7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3.8 矿床成因 |
3.9 找矿标志 |
第4章 海豹滩杂岩体特征 |
4.1 宏观地质特征 |
4.2 岩相学特征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分析 |
4.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
4.4 同位素测年 |
第5章 海豹滩东杂岩体特征 |
5.1 宏观地质特征 |
5.2 岩相学特征 |
5.3 地球化学特征 |
5.3.1 主量元素分析 |
5.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
5.4 同位素测年 |
第6章 成矿远景评价 |
6.1 岩体特征对比 |
6.1.1 岩体及围岩 |
6.1.2 岩石地球化学 |
6.1.3 物理化学场特征 |
6.2 远景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新疆哈密镜儿泉西地区高精度重磁数据对异常体边界的圈定及地质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 选题来源、依据和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3 研究程度 |
1.4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 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试验区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地层 |
2.1.2、岩浆岩 |
2.1.3、变质作用 |
2.1.4、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 试验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侵入岩 |
2.2.3、变质岩 |
2.2.4、构造 |
2.3 小结 |
第三章 重磁勘探的应用及数据采集 |
3.1 物性特征 |
3.2 数据采集和质检 |
3.2.1 仪器试验 |
3.2.2 重力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技术 |
3.2.3 测点重力数据预处理 |
3.2.4 质检及精度要求 |
3.3、磁法测量 |
3.4、小结 |
第四章 异常体的特征及地质解释 |
4.1 重磁异常特征 |
4.2 异常体三维模型及地质解释 |
4.2.1 异常体三维模型 |
4.2.2 地质解释 |
4.3、工程验证结果 |
4.3.1 探槽工程 |
4.3.2 激电和航磁验证 |
4.3.3 钻孔验证 |
4.4 岩心样品物性测试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5.1 结论 |
5.2 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9)新疆东北部盆山构造及深部结构的地球物理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缝合带 |
2.2 哈萨克斯坦板块 |
2.2.1 区域构造特征 |
2.2.2 区域地层特征 |
2.2.3 区域岩浆岩特征 |
2.3 塔里木板块 |
2.4 西伯利亚板块 |
第三章 地球物理数据及处理 |
3.1 资料来源及使用情况 |
3.1.1 物性数据 |
3.1.2 重力数据 |
3.1.3 磁力数据 |
3.1.4 电法资料 |
3.1.5 地震资料 |
3.1.6 其他资料 |
3.2 数据处理方法 |
3.2.1 纯球坐标系内重力校正 |
3.2.2 重磁异常稳定运算及分解 |
3.2.3 重磁异常相关分析 |
3.2.4 2.5D剖面重磁震拟合 |
3.2.5 层面埋深及横向物性参数分布反演 |
第四章 重磁场及断裂构造特征 |
4.1 重力场特征 |
4.1.1 布格重力异常 |
4.1.2 布格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异常 |
4.1.3 布格重力向上延拓异常 |
4.2 磁力场特征 |
4.2.1 磁力化极异常 |
4.2.2 磁力化极垂向二阶导数异常 |
4.2.3 磁力化极向上延拓异常 |
4.3 断裂构造特征 |
4.3.1 断裂构造推断依据 |
4.3.2 主要断裂特征 |
第五章 深部结构特征 |
5.1 居里面特征 |
5.1.1 居里面深度反演 |
5.1.2 居里面分区特征 |
5.1.3 居里面与盆地、造山带关系 |
5.2 莫霍面特征 |
5.2.1 莫霍面深度反演 |
5.2.2 莫霍面分区特征 |
5.2.3 莫霍面与盆地、造山带关系 |
5.3 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 |
5.3.1 准噶尔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 |
5.3.2 哈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 |
5.3.3 三塘湖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 |
第六章 构造分区特征 |
6.1 划分依据 |
6.2 构造分区特征 |
6.3 对板块界线的再认识 |
第七章 博格达山“山根”及盆地基底属性问题的讨论 |
7.1 关于博格达山“山根”问题的认识 |
7.1.1 均衡重力异常特征 |
7.1.2 对博格达山“山根”的认识 |
7.2 关于盆地基底属性的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东天山航空磁异常特征及地质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2]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3]新疆哈密沙泉子地区断裂构造航空重磁遥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 朱卫平,朱宏伟,徐璐平,张迪硕,陈瑶. 地质力学学报, 2019(S1)
- [4]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D]. 柳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D]. 邓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D]. 孙凯.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D]. 彭戈.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8]新疆哈密镜儿泉西地区高精度重磁数据对异常体边界的圈定及地质解释[D]. 徐宇. 新疆大学, 2016(02)
- [9]新疆东北部盆山构造及深部结构的地球物理约束[D]. 张春灌. 西北大学, 2015(03)
- [10]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A]. 姚卓森,秦克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