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丝素膜制备的纳米CdS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臻洵[1](2021)在《Cd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的一步光化学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硫酸镉、硫代硫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原料,采用波长为254 nm的8 w紫外灯辐照,经一步光化学法合成Cd 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通过XRD、FTIR、TGA等对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同时,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对材料光催化活性及光腐蚀效应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紫外光下还是在可见光下,相比于纯Cd S,Cd 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而且由于P(MMA-co-MAA)中羧基对Cd2+有螯合配位作用,使光腐蚀产生的Cd2+固定在材料上,从而降低了由于光腐蚀导致Cd2+的二次污染.
张洁静[2](2019)在《Cu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由于生活废弃物质和工厂废气废水的随意排放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资源的污染与短缺问题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以及健康,更有可能危及人类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因此,寻找一种绿色环保,成本低廉且能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水污染处理方法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氧化铜(CuO)由于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以及无毒无害,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等众多优点,在光催化领域被广泛研究。本文通过室温反应法或低温水热法制备出了负载型CuO基纳米材料并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室温反应法在金属铜(Cu)衬底上成功合成了CuO纳米线。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制备CuO纳米线进行表征。CuO纳米线的生长机理研究表明前驱物中不同的反应物比例以及反应物的种类对CuO的形貌都有影响。且Cu片在CuO生长过程中起着衬底以及提供铜源的作用。光催化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uO纳米线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为提高CuO光催化剂的性能,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在CuO纳米线上制备氧化锌(ZnO)纳米颗粒构成ZnO/CuO异质结。分别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等进行测试研究。光致发光图谱中,ZnO/CuO异质结具有比CuO纳米线更弱的发光峰,这表明CuO和ZnO形成异质结能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通过光催化实验结果可知,与CuO纳米线相比,ZnO/CuO异质结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效率。最后,利用水热法以硝酸铜为前驱物在二氧化钛(TiO2)纳米管阵列上制备了CuO纳米刺形成CuO/TiO2异质结。利用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RD、XPS等对制备出的CuO/TiO2异质结进行了表征。CuO纳米刺生长机理的研究表明OH-离子在CuO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当有大量的CuO纳米刺生成时其会发生自组装形成杨桃状的CuO纳米材料。光催化结果表明CuO/TiO2异质结具有比单一TiO2纳米管更高的光催化活性。这是由于TiO2和CuO形成的异质结能促进载流子的分离,且CuO/TiO2异质结具有更强的光吸收能力。
罗艳梅[3](2018)在《用于染料废水处理的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废水的不合格处理和排放,它们所含的污染物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污染物通常成分复杂,难以处理。在众多的污染物中,有机染料的广泛使用和不合理排放,已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威胁。从而,染料处理(降解/吸附)材料的研制和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用于光降解/吸附染料的材料。TiO2@聚合物纳米杂化薄膜因其具有上佳的光降解性能、化学稳定性和低毒等优异的性能而受到较大的关注。功能化多孔有机聚合物因其特殊官能团、比表面积大能够有效吸附有机染料而被引起极大的关注。本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了多种材料用于处理有机染料污水。其一是采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备了TiO2/PVA杂化纳米纤维膜。在此方法中,采用PVA为内相,TiO2溶胶为外相经同轴静电纺丝制得杂化纳米纤维膜。在外相纺丝液的制备中,加入了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使其水解成SH-SiO2,从而使外相成为SH-SiO2-TiO2杂化粒子。SH-SiO2的引入是为了使CdS纳米粒子以化学键牢固地连接到纤维膜上,从而使得CdS纳米粒子在纤维膜上能稳定存在。将TiO2/PVA杂化纳米纤维膜和SH-SiO2-TiO2/PVA杂化纳米纤维膜用来降解相同的亚甲基蓝溶液,结果两种纤维膜降解的效率相同,说明SH-SiO2的引入对杂化纳米纤维膜的降解效率并无影响。然后再依次把SH-TiO2-SiO2/PVA杂化纳米纤维膜浸泡到Cd2+溶液和S2-溶液中,从而得到黄色的TiO2@CdS/PVA杂化纳米纤维膜。通过调整在Cd2+溶液和S2-溶液中的浸泡次数而得到一系列CdS粒子含量不同的杂化纳米纤维膜。用这一系列的杂化纳米纤维膜催化光降解模型染料亚甲基蓝。在180min内,TiO2@CdS/PVA杂化纳米纤维膜的光降解效率最大能达到99.2%。并且这种杂化纳米纤维膜在重复利用10次后,降解效率仍能保持68.8%。这种纳米纤维膜用内相PVA作为支撑具有一定柔韧性,可以任意裁剪,并且可以很方便的重复利用。而外相的二氧化钛和硫化镉粒子的结合后对有机染料有更好的光降解的作用。其二是用两步合成的方法制备一系列的多孔共轭有机聚合物,用于吸附有机染料。第一步通过Suzhuki偶联反应制备二醛化合物,第二步用二醛化合物和水合肼通过希夫碱反应制备多孔聚合物。在反应过程中,改变反应时间和温度得到一系列的多孔共轭有机聚合物。探讨了反应时间和温度对聚合物孔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并对这一系列的多孔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这些多孔聚合物具有层状薄片结构、且有结晶性。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定了二醛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N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等仪器分析方法对多孔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确认和测试。通过以上的分析技术可以得到比表面积和孔径等孔参数。此外,通过控制温度和反应时间的调节,可以实现孔径大小和比表面积大小的初步控制。具体而言,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温度可以使多孔聚合物孔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加。最大比表面积能够达到715.6 m2/g。此外,这种多孔聚合物用于吸附两种模型染料(罗丹明和亚甲基蓝)的研究,在5min内,最大的吸附容量能达到9.9 mg/g。其三是直接利用铃木反应合成七种微孔/介孔聚合物(MCP),这些聚合物具有吸附和电学等性能。制得的MCP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固体核磁碳谱仪、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进行了分析表征,这些聚合物呈孔状结构。他们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单体来调节其大小。通过改变不同的单体,分别得到了线状和网状两类聚合物,且网状的多孔聚合物比线状的多孔聚合物的比表面积大。由于这种特殊的孔状结构,这些聚合物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在有机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中,MCP-4对罗丹明和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最大,在30分钟内分别能达到488 mg/g和491 mg/g。在这些聚合物中,含有氮原子和硫原子的聚合物的吸附能力比不含这两种元素的吸附能力强。此外,这些聚合物还具有电学特性,在太阳能电池材料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李坚[4](2018)在《纳米C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催化分解和降解有机有毒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硫化镉(CdS)作为一种半导体催化剂,具有禁带宽度较低(2.4eV)、可吸收可见光、光催化活性较高等特点,但CdS具有光腐蚀性,限制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文针对CdS催化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制备CdS复合材料,提高其对可见光的响应和光催化效率;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荧光光谱(PL)等技术对该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其光学和可见光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PVP分散作用成功制备了 CdS纳米颗粒。XRD图谱证实CdS为立方体晶相结构,TEM确定了 CdS的量子点尺寸,粒径为4-5nm。在可见光下CdS能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采用TiO2纳米颗粒合成钛矿相结构的TiO2纳米管(TNTs),形成的中空管子直径约为10nm,长度超过l00nm。TNT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对紫外光有响应,在可见光照射下只存在吸附作用。使用化学沉淀法快速合成了 CdMoO4微米空心小球,球体直径小于1 μm。CdMoO4和TiO2在可见光下没有催化性能,但吸附性能优于TiO2纳米管。(2)采用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CdS@TNTs。XRD测试表明CdS和TiO2纳米管(TNTs)均制备成功,TEM和HRTEM图像证实CdS QDs成功附着在TNTs表面上。在模拟可见光照射下,评价了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MG)的效果。研究了不同浓度CdS量子点修饰的TNTs光催化性能,其性能从高到低的依次为 10%CdS@TNTs、5%CdS@TNTs、15%CdS@TNTs、CdS 和纯相 TNTs。其中10%CdS@TNTs的光催化活性优于其他纳米复合材料。(3)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CdS/CdMoO4空心微球复合材料,空心微球直径在lμm左右,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CdMoO4良好的光生电子转移性能使得CdS/CdMoO4空心微球复合材料具备了高的催化性能和光稳定性。该复合材料在60 min内对亚甲基蓝光降解率达98.7%,且3次光催化实验重复性好。
淡猛[5](2017)在《复合金属硫化物半导体光解H2S制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硫化物作为一种无机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因此,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从构建合适的光解H2S制氢系统和构建合适的催化剂用于光解H2S制氢这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构建一整套用于H2S吸收、分解和产物回收于一体的光催化分解H2S系统。接着,选择MnS作为光解H2S制氢的光催化剂,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具有立方块状形貌的α-MnS和棒状形貌的γ-MnS。研究了 α,y-MnS在可见光(μ>420nm)和全光谱下光解H2S制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γ-MnS在全光谱照射下实现了最大的光解H2S制氢速率,为2272.69μmol·g-1·h-1。并通过光电化学测试对α-MnS和γ-MnS光催化活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最后得出,晶体结构是影响α,γ-MnS光催化活性差异的本质原因。接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提高MnS的光催化活性,选择与具有可见光响应的In2S3进行复合。对合成的所有MnS/In2S3复合物在可见光下的光解H2S制氢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形成MnS/In2S3复合物,可以大大的增加催化剂对太阳光的利用。并且,通过光催化活性测试发现样品MnS/In2S30.7实现了最大的产氢活性为8360μmol·g-1·h-1,比α-MnS的产氢活性高出大约2090倍,比β-In2S3高出大约50倍。其在450 nm的表观量子效率为34.2%,产氢量可以达到每小时36440 μmol h-1。并通过循环实验和长时间实验得出MnS/In2S30.7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此外,通过探索H2S浓度和反应媒介对光催化制氢性能的影响,得出当H2S的浓度为3M反应媒介为Na2S-Na2SO3时具有最佳的产氢性能。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MnS/In2S3复合物光解H2S制氢活性,利用一步溶剂热法成功构建了 MnS/In2S3/CuS复合金属硫化物。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得出Cu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MnS/In2S3复合物对可见光的吸收,其中样品MIC1.2具有最好吸光性能,其吸收边为598.7 nm。对合成的不同MnS/In2S3/CuS复合物进行了光解H2S制氢活性的测试,其中MIC1.2对应的产氢速率为29252μmol·g-1·h-1。相比于MnS/In2S30.7提高了 3.5倍。因此,Cu的引入可以形成具有更高光催化分解H2S制氢性能的MnS/In2S3/CuS复合金属硫化物。
赵威[6](2015)在《介孔二氧化钛的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众多的半导体材料中,TiO2由于具有化学稳定性高,价格低廉、抗腐蚀性强和光电催化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在环境监测、污水治理、新能源材料研究等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此外,TiO2同样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光催化剂,但由于其自身较宽的禁带宽度,只能有效的应用于紫外光吸收,而对于可见光不能实现高效的利用,这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针对于如何提升TiO2的光催化性能,大量的研究工作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TiO2进行有效的改性可以拓展其在可见光吸收区的光催化性能,实现对其应用潜力的进一步发掘。本文将目前国内外针对TiO2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归纳和介绍,通过对创新性及可行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设计,制备了新型的TiO2复合材料,通过对材料进行一系列表征分析与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证明了对其光催化性能的高效提升。此外,针对所合成的复合材料,本文系统研究了多种改性手段对TiO2的晶型结构与表面形貌的影响,考察了其在可见光及紫外光下照射的光催化性能。首先,通过酯水解方法制备不同煅烧温度的介孔二氧化钛,并在此基础上掺杂N元素,共掺杂N和Fe元素,以及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磷钨酸负载TiO2得到不同的复合材料样品。通过XRD,SEM,TEM,红外光谱,氮气吸附脱附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一系列材料特性表征。随后选取有毒有害的工业原料罗丹明B作为吸附对象,探究了所制备的新型TiO2复合材料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对染料罗丹明B的降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工作成功制备了TiO2-N,TiO2-N-Fe,H3PW12O40/TiO2三种新型TiO2复合材料。首先得到最理想的煅烧温度为400℃,在此煅烧温度的基础上制备的TiO2-N,TiO2-N-Fe,H3PW12O40/TiO2。经分析可得,N原子和Fe原子均进入了TiO2晶格或晶格间隙,且在TiO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型相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延迟TiO2的晶相转移。双掺杂与单掺杂两种方法相比,双掺杂所制备的TiO2复合材料比表面积更大,晶粒尺寸更小。此外,光催化剂的掺杂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的照射条件下对染料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原因在于非金属氮的掺杂使TiO2的带隙变窄,这不仅提高了TiO2的紫外光活性,同时使TiO2在可见光吸收区的光催化活性得到大幅提升。而掺杂Fe3+有利于对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率的提高,从而延长了载流子寿命,最终实现对光催化反应速率的有效提高。随后,对所制备的H3PW12O40/TiO2复合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可以发现,H3PW12O40阴离子骨架结构没有发生改变。H3PW12O40均匀分散于TiO2晶格中。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孔径(5.62nm),较高的BET比表面积(180.3m2/g),磷钨酸的担载量达到19.61%。综上所述,可以发现H3PW12O40的引入提高了TiO2的比表面积。由于H3PW12O40/TiO2与罗丹明B分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以及H3PW12O40和TiO2两者的协同作用,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得到有效的限制。因而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条件下,H3PW12O40/TiO2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均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郝权明[7](2013)在《硫化镉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硫化镉(CdS)是一种典型的Ⅱ-Ⅵ族半导体材料,在常温下,CdS的直接带隙为2.4eV。由于其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效应,CdS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生物标记和光催化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的变化对其许多方面的性质都有影响,所以近些年来,调节和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已经成为纳米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本论文通过改变各种反应条件控制合成了不同形貌的CdS纳米结构,研究了影响产物形貌的因素,产物的发光、光催化等性质。(1)采用一种操作简单的水浴沉积法制备了环状的CdS纳米结构。XRD检测结果表明CdS纳米环的晶体结构为六方相。SEM和TEM观测结果显示,CdS纳米环的直径约为200-250nm,且纳米环是由尺寸更小的纳米颗粒组成的。HRTEM和SAED分析表明CdS纳米环具有多晶的性质。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CdS纳米环的发光峰位置大约在565nm。通过对反应过程中不同反应时间的产物形貌的监测和分析,提出了CdS纳米环的自组装形成机理。(2)通过调节反应物用量、反应物的浓度比和水浴温度,得到了不同形貌的CdS纳米结构。分别研究了反应物用量、反应物的浓度比和水浴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发现当四水合硝酸镉与硫脲的浓度之比为1:1,1:2.5和1:5时得到的产物分别为纳米颗粒、链状纳米结构和环状纳米结构;当四水合硝酸镉与硫脲的浓度之比为1:5,而依次增加二者的用量时,得到的产物分别为链状纳米结构、环状纳米结构和环状纳米结构;当反应温度分别为30℃,60℃和90℃时得到的产物分别为花状结构、环状纳米结构和纳米颗粒。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发现,溶液中S2-的浓度是影响产物形貌的关键因素。(3)选用罗丹明B作为目标降解物,在可见光条件下测定了CdS纳米颗粒、纳米环和花状结构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实验结果如下:(a)在有光照的条件下罗丹明B会迅速地分解,而无光照时罗丹明B不会分解。(b)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罗丹明B不会分解,而在有催化剂时罗丹明B会分解,并且增加催化剂的用量可以提高光催化反应的速率。但是当催化剂用量过多时,光催化反应的速率并不会显着地提高。(c)比较发现,以上三种形貌的CdS都表现出比商业CdS更好的光催化性能。而且在180min以内,CdS纳米颗粒的光催化反应速率最快,之后CdS花状结构的光催化反应速率更占优势。
赵伟强,冉义江,庞清宇,段莉梅[8](2012)在《立方相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染料废水已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废水处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氯化镉和硫化钠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立方CdS纳米材料.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测试,分析了CdS样品对罗丹明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的加入影响着硫化镉的分散程度和形貌,进而影响硫化镉的光催化活性;降解体系的pH值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有较大影响.
田轲[9](2012)在《硫化镉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彻底降解,因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CdS纳米材料由于带隙窄能够响应可见光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CdS的光量子效率、抑制其光腐蚀现象,本文采用化学水浴沉积法和多元醇法来制备CdS复合材料。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3个方面:(1)采用化学水浴沉积法制备出纯CdS纳米材料,通过XRD的检测表明CdS的结构是立方晶型和六方晶型混合存在的。该体系中研究了氨水和氯化铵的浓度对CdS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当氯化铵为1.5g而改变氨水浓度时,花状和球状CdS共同存在,并随着氨水的浓度增大球状CdS减少,而花状CdS变薄,继续增加氨水时又出现球状CdS增多的现象;当氨水的量为10mL而改变氯化铵的浓度时,CdS呈球状,随着氯化铵浓度的增大,CdS纳米粒子粒径变小,团聚现象严重。(2)通过水浴沉积法和多元醇法制备CdS/T-ZnOw复合材料。水浴沉积法制备CdS/T-ZnOw样品体系中,研究了Cd/Zn摩尔比和NH4Cl的浓度对复合材料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当氯化铵的浓度为0.017mol/L,随着Cd/Zn摩尔比的增大,CdS/T-ZnOw样品中CdS的沉积量增大,并且CdS纳米颗粒团聚越来越严重,样品的光催化性能降低;当Cd/Zn摩尔比为0.1%时,随着氯化铵浓度的增大,CdS的沉积量减小,CdS纳米颗粒分布均匀,团聚得到控制。氯化铵浓度为2.99mmol/L时,CdS/T-ZnOw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最好。通过多元醇法制备的CdS/T-ZnOw体系中,当PVP的含量为0.02g而改变Cd/Zn摩尔比时,随着Cd/Zn摩尔比的增大,CdS的沉积量增大,而且团聚严重。当Cd/Zn≤0.57%时,Cd/Zn摩尔比越大,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越好;Cd/Zn>0.57%时,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越来越差。当Cd/Zn=0.57%,PVP小于或等于0.06g时,随着PVP量的增加,样品中CdS的沉积变得均匀,光催化性能也越来越好;若PVP继续增大时,CdS纳米颗粒会变得非常细小,分布均匀,但是光催化性能反而降低。(3)采用化学水浴沉积法制备CdS/MWCNTs纳米复合材料体系,MWCNTs的质量分数和NH4Cl的浓度对材料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都有影响。当氯化铵的浓度为0.05mol/L,改变Cd2+浓度时,CdS的沉积量随着Cd2+浓度的减小而减少,并且CdS纳米颗粒团聚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当MWCNTs质量分数>9%时,样品的光催化效率降低。选择MWCNTs质量分数为9%而改变NH4Cl的含量时,随着NH4C1浓度的增大,CdS的沉积量和沉积密度减小,当NH4C1浓度≤0.064mol/L时,随着NH4C1浓度的增大,样品的光催化效率越高;继续增大NH4C1的浓度,样品的光催化效果反而降低。本文采用的水浴沉积法和多元醇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温度低等优点。对合成的不同形貌的CdS系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比较,我们认为负载量和形貌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有重要影响。
苏霞[10](2011)在《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CdS半导体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如何制备均匀分散,能够稳定存在的CdS纳米粒子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声化学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和分别经碱处理、超声波作用、TEMPO氧化预处理的纤维素为基材,原位复合制成了系列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纤维素基纳米复合材料将纳米技术与纤维素纤维功能化相结合,对开拓纤维素的应用领域和充分利用半导体纳米粒子的特性有重要意义。论文中探讨了复合工艺以及预处理对CdS粒子复合量、粒子形态结构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对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探讨纳米复合粒子对甲基橙光降解的影响,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用荧光光谱仪(PL)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表征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采用暂态光电流和循环伏安法实验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MCC/Cd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基材MCC吸附Cd2+时间为60分钟;基材MCC超声波预处理120分钟;Cd2+溶液的浓度为8mmol/L、Cd2+和S2-的摩尔比为3:1;熟化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00W,作用总时间105min,反应温度20?C。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MCC/CdS纳米复合材料的镉含量为23.75%。2.用未预处理的木棉纤维为基材制得的复合材料的镉含量为7.64%,而经碱处理、超声波预处理后的木棉纤维因表面的变化使得吸附金属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以之为基材制得的复合材料的镉含量分别为9.77%和11.38%;经TEMPO氧化后的桉木、棉浆和木棉羧基含量有较大提高,但纤维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分别以其为基材制得的复合材料的镉含量依次为10.82、13.39、10.18%,通过SEM观察可发现制得的CdS粒子有较好的均匀性,说明TEMPO氧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反应效果。3. SEM、TEM以及AFM对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的观察显示,CdS纳米粒子均匀且紧密地分布在纤维素表面,MCC/CdS纳米复合材料的CdS粒径大部分在20-70nm,预处理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的CdS粒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不等,两者均有少量的团聚。XRD的结果表明CdS为立方晶型,晶粒大小分别在3-5nm,尺寸较小引起了衍射峰的宽化。FTIR检测发现复合上CdS粒子后,MCC的羟基伸缩振动峰发生了偏移,说明极性基团羟基有可能是原位复合反应的活性位点。4.研究了MCC/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纳米复合材料与块状CdS相比,显示出较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在光照反应360分钟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86.50%。研究表明在相同反应时间内,溶液pH值为强酸或强碱性尤其是强酸性时,光催化反应具有较高的速率。出于节省成本和催化效果双重考虑,复合材料较佳用量为0.7g。从CLSM观察到了复合材料的光致荧光,而样品的荧光光谱在525nm处的较大荧光发射峰是CdS纳米粒子表面缺陷发光所致。在暂态光电流研究中纳米复合材料产生可重复的光电流响应,显示其较好的光电流稳定性;用循环伏安法测得在-0.4V和-1.25V处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说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二、用丝素膜制备的纳米CdS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丝素膜制备的纳米CdS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d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的一步光化学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原料 |
1.2 Cd S和Cd 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的制备 |
1.2.1 Cd S的制备 |
1.2.2 Cd 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的制备 |
1.3 测试与表征 |
1.3.1 结构及组成表征 |
1.3.2 光催化性能测试 |
1.3.3 光腐蚀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Cd 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组成表征 |
2.1.1 XRD表征分析 |
2.1.2 FTIR与TGA表征分析 |
2.2 Cd 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生成机理 |
2.3 光催化性能分析 |
2.4 光腐蚀效应分析 |
3 结论 |
(2)Cu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光催化反应及影响因素 |
1.2.1 光催化反应原理 |
1.2.2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1.3 纳米CuO基本性质 |
1.4 CuO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1 化学气相沉积 |
1.4.2 电化学沉积 |
1.4.3 脉冲激光沉积 |
1.4.4 热蒸发沉积 |
1.4.5 磁控溅射 |
1.4.6 静电纺丝 |
1.4.7 水热反应 |
1.4.8 化学沉积 |
1.5 CuO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 |
1.5.1 CuO光催化剂的国外研究现状 |
1.5.2 CuO光催化剂的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设备与表征方法 |
2.1 前言 |
2.2 实验所需材料及药品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样品表征方法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2 X-射线衍射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4.5 光致发光谱 |
2.4.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4.7 光催化性能 |
第3章 CuO纳米线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CuO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
3.2.1 CuO纳米线的制备 |
3.2.2 CuO纳米线的表征分析 |
3.3 反应前驱物对CuO生长的影响及其生长机理 |
3.3.1 反应前驱物浓度比及种类对CuO形貌的影响 |
3.3.2 CuO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
3.4 CuO纳米线性能的研究 |
3.4.1 CuO纳米线的光致发光性能 |
3.4.2 CuO纳米线的光催化性能 |
3.4.3 CuO纳米线的光催化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ZnO/CuO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ZnO/CuO异质结构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
4.2.1 ZnO/CuO异质结构的制备 |
4.2.2 ZnO/CuO异质结构的表征分析 |
4.3 ZnO/CuO异质结构的生长过程 |
4.4 ZnO/CuO异质结构性能的研究 |
4.4.1 ZnO/CuO异质结构的光致发光性能 |
4.4.2 ZnO/CuO异质结构的光催化性能 |
4.4.3 ZnO/CuO异质结构的光催化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uO/TiO_2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CuO/TiO_2异质结构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
5.2.1 CuO/TiO_2异质结构的制备 |
5.2.2 CuO/TiO_2异质结构的表征分析 |
5.3 CuO/TiO_2异质结构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机理 |
5.4 CuO/TiO_2异质结构性能的研究 |
5.4.1 CuO/TiO_2异质结构的光学性能 |
5.4.2 CuO/TiO_2异质结构的光催化性能 |
5.4.3 CuO/TiO_2异质结构的光催化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用于染料废水处理的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机染料废水污染状况 |
1.2 有机染料废水处理方法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光降解材料TiO_2、CdS和ZnO、ZnS的研究现状 |
1.3.1 TiO_2的研究现状 |
1.3.2 CdS的研究现状 |
1.3.3 TiO_2-CdS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4 ZnO和ZnS的研究现状 |
1.4 吸附材料多孔有机聚合物研究现状 |
1.4.1 多孔有机聚合物分类 |
1.4.2 多孔有机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TiO_2@CdS/PV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模型有机染料降解性能的研究 |
2.1 主要内容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纳米纤维膜的表征 |
2.3.1 纤维膜的形貌和基本组成 |
2.3.2 X射线衍射(XRD) |
2.3.3 TiO_2/PVA杂化纤维膜上TiO_2的量的控制 |
2.3.4 TiO_2@CdS/PVA膜上CdS的数量的控制 |
2.3.5 漫反射分析 |
2.4 杂化纳米纤维膜对模型有机染料光降解性能的研究 |
2.4.1 TiO_2@CdS/PVA膜对亚甲基蓝的光降解性能 |
2.4.2 杂化纳米纤维膜对染料亚甲基蓝降解动力学研究 |
2.4.3 杂化纳米纤维膜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
2.5 小结 |
第3章 纳米多孔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3.1 主要内容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中间单体4″-醛基-1,1′4′,1″-三联苯-4-甲醛(compound1)和6-[4(-5甲醛-吡啶)-苯基]-吡啶-3-甲醛(compound2)的制备 |
3.2.3 多孔聚合物P1和P2的合成 |
3.3 表征 |
3.3.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3.3.2 高分辨质谱分析(HR-MS)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3.4 元素分析 |
3.3.5 聚合物P1和P2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6 中间单体和多孔聚合物热稳定性分析 |
3.3.7 多孔聚合物的Zeta电位分析 |
3.3.8 多孔聚合物的孔结构分析 |
3.4 有机多孔聚合物对模型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
3.4.1 P1和P2对RhB的吸附 |
3.4.2 P1和P2对MB的吸附 |
3.5 小结 |
第4章 微孔/介孔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对模型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4.1 主要内容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MCPs的合成 |
4.2.3 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CPs的合成 |
4.3.2 MCPs的形貌和多孔结构 |
4.3.3 MCPs对模型有机染料的吸附 |
4.4 MCPs的电学性质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4)纳米C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2.1 固相烧结合成法 |
1.2.2 溶胶/凝胶合成法 |
1.2.3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1.2.4 超声化学合成法 |
1.2.5 熔盐合成法 |
1.2.6 化学气相沉淀法 |
1.3 硫化镉(CdS)光催化剂催化原理 |
1.4 CdS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 |
1.4.1 半导体的禁带宽度 |
1.4.2 光催化稳定性 |
1.4.3 量子点尺寸 |
1.5 催化剂性能的提高 |
1.5.1 掺杂离子 |
1.5.2 半导体复合材料 |
1.5.3 形貌及尺寸调控 |
1.6 纳米CdS的实际应用 |
1.6.1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
1.6.2 光催化降解的应用 |
1.6.3 在传感器的应用 |
1.6.4 在发光材料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纯相单体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制备CdS纳米颗粒 |
2.1.3 制备TiO_2纳米管(TNTs) |
2.1.4 制备CdMoO_4微球 |
2.1.5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纳米CdS颗粒分析 |
2.2.2 TNTs纳米材料分析 |
2.2.3 CdMoO_4空心微球分析 |
2.2.4 光催化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dS@TNTs复合材料新方法制备与催化性能表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2 在TNTs上修饰CdS |
3.1.3 孔雀石绿光降解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XRD分析 |
3.2.2 CdS QDs颗粒尺寸的控制 |
3.2.3 XPS分析 |
3.2.4 TEM和HRTEM分析 |
3.2.5 孔雀石绿光降解效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dS/CdMoO_4空心微球复合材料的化学沉淀法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2 制备CdS/CdMoO_4微球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产物的XRD分析 |
4.2.2 产物的形貌分析 |
4.2.3 XPS能谱分析 |
4.2.4 荧光分析 |
4.2.5 微球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合成机理 |
4.2.6 光催化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复合金属硫化物半导体光解H2S制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H_2S分解技术的研究 |
1.2.1 直接高温分解法 |
1.2.2 催化热分解法 |
1.2.3 电化学分解法 |
1.2.4 光催化分解法 |
1.3 光催化分解硫化氢(H_2S)的基本原理 |
1.3.1 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机理 |
1.3.2 半导体光催化剂分解硫化氢制氢的机理 |
1.4 金属硫化物的研究 |
1.4.1 复合金属硫化物 |
1.4.2 金属硫化物的制备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5.1 选题依据与存在问题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MnS光解H_2S制氢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用品及仪器 |
2.2.2 样品制备 |
2.3 光催化分解H_2S制氢系统的搭建与测试 |
2.4 光电测试实验 |
2.5 材料表征及分析方法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结构,形貌和组成 |
2.6.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2.6.3 光催化分解H2S制氢性能研究 |
2.7 光电性能测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MnS/In_2S_3复合金属硫化物的构建及光解H_2S制氢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用品及仪器 |
3.2.2 MnS/In_2S_3样品制备 |
3.3 光催化分解H2S实验 |
3.4 材料表征及分析方法 |
3.5 光电测试实验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结构,形貌和组成 |
3.6.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3.6.3 光催化分解H_2S制氢性能研究 |
3.6.4 机理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MnS/In_2S_3/CuS复合金属硫化物的构建及光解H_2S制氢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用品及仪器 |
4.2.2 实验过程 |
4.3 光催化分解H_2S实验 |
4.4 材料表征及分析方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MnS/In_2S_3_0.7复合物最佳合成条件 |
4.5.2 结构,形貌和组成 |
4.5.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4.5.4 光催化分解H_2S制氢性能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介孔二氧化钛的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介孔材料概述 |
1.1.1 介孔材料 |
1.1.2 介孔结构的形成机理 |
1.1.3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1.1.4 介孔材料的应用 |
1.2 TiO_2的光催化研究 |
1.2.1 TiO_2的光催化研究现状 |
1.2.2 TiO_2光催化机理 |
1.2.3 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1.3 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 |
1.3.1 贵金属沉积 |
1.3.2. 复合半导体 |
1.3.3 离子掺杂 |
1.3.4 共掺杂 |
1.3.5 表面光敏化 |
1.3.6 超强酸化 |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2 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N 掺杂及 Fe, N 共掺杂 TiO_2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 |
2.1 前言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2 介孔 TiO_2 的制备 |
2.2.3 N 掺杂 TiO_2 的制备 |
2.2.4 Fe,N 共掺杂 TiO_2的制备 |
2.2.5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扫描电镜 |
2.3.3 透射电镜 |
2.3.4 红外光谱分析 |
2.3.5 N_2吸脱附测试 |
2.3.6 光催化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_3PW_(12)O-(40)/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 |
3.1 前言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2 样品的制备 |
3.2.3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ICP -AES 分析 |
3.3.2 X 射线衍射分析 |
3.3.3 扫描电镜 |
3.3.4 透射电镜 |
3.3.5 红外分析 |
3.3.6 N_2吸脱附 |
3.3.7 光催化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硫化镉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纳米材料概述 |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1.1.3 纳米材料研究中常用的表征方法 |
1.2 CdS 纳米材料 |
1.2.1 CdS 的晶型结构 |
1.2.2 CdS 纳米材料的性质 |
1.2.3 CdS 纳米材料的应用 |
1.2.4 制备 CdS 纳米材料的常用方法 |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CdS 纳米环的制备及形成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CdS 纳米环的制备 |
2.2.4 CdS 纳米环形成机理的探究实验 |
2.2.5 产物形貌和结构的表征及性能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的 XRD 表征结果及分析 |
2.3.2 产物的 EDS 表征结果及分析 |
2.3.3 CdS 纳米环的 SEM 表征结果及分析 |
2.3.4 CdS 纳米环的 TEM 表征结果及分析 |
2.3.5 CdS 纳米环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 |
2.3.6 CdS 纳米环的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形貌可控的 CdS 纳米结构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不同形貌的 CdS 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 |
3.2.4 CdS 纳米结构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反应条件下所得产物形貌的总结 |
3.3.2 CdS 纳米结构的 SEM 表征结果及分析 |
3.3.3 CdS 纳米结构的 XRD 表征结果及分析 |
3.3.4 CdS 纳米结构的 TEM 表征结果及分析 |
3.3.5 反应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3.3.6 不同的反应条件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3.3.7 CdS 纳米结构的吸收光谱表征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dS 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罗丹明 B 标准曲线绘制 |
4.3.2 光照对罗丹明 B 降解实验的影响 |
4.3.3 催化剂的用量对罗丹明 B 降解实验的影响 |
4.3.4 不同形貌的 CdS 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4.3.5 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立方相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实验试剂:氯化镉、硫化钠、聚乙二醇400、罗丹明B(RB)、无水乙醇等,以上药品均为分析纯. |
1.2 实验内容 |
1.2.1 Cd S纳米材料的制备 |
1.2.2 光催化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XRD分析 |
2.2 TEM分析 |
2.3 纳米Cd S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
3 结论 |
(9)硫化镉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原理 |
1.2.1 半导体能带结构 |
1.2.2 半导体光催化过程 |
1.3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改性处理 |
1.3.1 半导体材料的改性方法 |
1.3.2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
1.4 硫化镉半导体光催化剂 |
1.4.1 硫化镉粒子简介 |
1.4.2 硫化镉的制备 |
1.4.3 硫化镉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硫化镉粉末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2.2 样品制备 |
2.2.3 光催化性能检测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1 不同氨水的浓度对CdS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NH_4Cl含量对CdS性能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硫化镉复合四针状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3.2.2 样品制备 |
3.2.3 光催化性能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浴法制备条件下不同Cd/Zn摩尔比的影响 |
3.3.2 水浴法制备条件下不同NH_4Cl含量的影响 |
3.3.3 多元醇法制备条件下Cd/Zn摩尔比的影响 |
3.3.4 多元醇法制备条件下不同PVP含量的影响 |
3.3.5 CdS/T-ZnOw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碳纳米管负载纳米硫化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4.2.2 样品制备 |
4.2.3 光催化性能检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MWCNTs质量分数的影响 |
4.3.2 不同氯化铵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纳米半导体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概念和性质 |
1.3 CdS 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研究进展 |
1.3.1 LB 膜技术 |
1.3.2 分子自组装法(SA 法) |
1.3.3 聚合物分子网络复合法 |
1.4 纤维素纤维的原位复合应用 |
1.5 CdS 纳米粒子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1.5.1 光电材料 |
1.5.2 催化性能 |
1.5.3 生物医学和检测材料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晶纤维素/CdS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复合材料的镉含量 |
2.2.5 电镜观察 |
2.2.6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2.2.7 X 射线衍射分析 |
2.2.8 红外光谱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基材吸附Cd~(2+)时间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3.2 基材超声预处理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3.3 反应溶液浓度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3.4 Cd~(2+)和S~(2-)的含量配比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3.5 超声波作用时间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3.6 超声波功率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3.7 反应温度对复合反应的影响 |
2.4 复合材料的表征 |
2.4.1 复合材料电镜观察 |
2.4.2 复合材料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2.4.3 复合材料X 射线衍射分析 |
2.4.4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纤维复合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预处理方法 |
3.2.4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3.2.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复合材料的镉含量 |
3.2.6 光学显微镜观察纤维形态 |
3.2.7 X 射线衍射分析 |
3.2.8 扫描电镜观察 |
3.2.9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EMPO 氧化对纤维复合特性的影响 |
3.3.2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木棉纤维复合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光催化性能研究实验 |
4.2.2 荧光光谱分析 |
4.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4.2.4 光电流性能研究实验 |
4.2.5 电催化性能研究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3.2 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4.3.3 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用丝素膜制备的纳米CdS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dS/Poly(MMA-co-MAA)复合材料的一步光化学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 黄臻洵.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Cu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张洁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用于染料废水处理的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罗艳梅. 西南大学, 2018(01)
- [4]纳米C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李坚. 安徽大学, 2018(09)
- [5]复合金属硫化物半导体光解H2S制氢的研究[D]. 淡猛.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6]介孔二氧化钛的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赵威. 吉林大学, 2015(09)
- [7]硫化镉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郝权明. 湖南大学, 2013(04)
- [8]立方相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J]. 赵伟强,冉义江,庞清宇,段莉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9]硫化镉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田轲.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纤维素/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苏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