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遥视与EMS运行的协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0)在《智慧电厂安防系统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高速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内,煤炭资源仍是我国能源的重要依靠力量。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随着智慧能源理念的提出,智慧电厂已经成为各大电厂发展的下一个战略目标。电厂生产安全是电厂关注的重点,智慧电厂安防系统建设需要重视。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智慧电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依托国电南宁660MW火电机组的智慧化整改设计项目,结合该电厂的基础设备以及电厂安防现状,对该电厂智慧安防系统进行研究以及工程设计。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电厂安防系统的设计文献以及相关国家标准,介绍了传统电厂安防系统设计的一般理论方法。然后,借鉴已建成的智慧电厂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南宁电厂的安防现状,提出智慧电厂安防总体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了智慧电厂安防的前端系统、安防一体化集成平台以及安防管理系统。前端系统包括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巡检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智能门禁及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一体化安防平台集成了现有的安防子系统。安防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安全三维可视化管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安全检查管理、智能两票管理四个子系统。最后给出了整个系统的建设的预算估算。智慧电厂的建设是一项大型工程,虽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是目前各电厂智慧程度以及建设方向都有差异,论文相关设计可以为其他电厂智慧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参考。
温钱明[2](2014)在《500KV监控中心微机防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该项目整体上分两大部分:一是微机防误操作系统软件系统功能设计;二是防误操作方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创新,主要包括:在满足现有基本逻辑防误功能的基础上,对后期分区控制功能的研究;数据共享、功能协调统一的研究,实现防误操作系统与SCADA系统的图模和实时数据的共享与联动;适应监控中心的防误策略研究,充分利用共享信息和全网全局信息,对防误逻辑判断引入新条件,加强防误策略判断,在满足单站防误的基础上,实现站际全网性防误闭锁功能。这样新型的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准确控制,防止事故的出现,使得电力公司的电网运行水平、事故处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与管理效率的大大提高,而且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大运行”、“大检修”模式下防误操作的要求。
钟佰维[3](2010)在《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的研究》文中认为电力自动化SCADA系统实现了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四遥”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但由于“四遥”仅限于对电力设备的电子监控,对于电力设备机械状况、变电站的环境及安全情况则难以涉及。在这种情况下,增加“遥视”内容,已成为电力自动化建设的趋势,“四遥”正逐渐被“五遥”所代替。在SCADA系统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进行遥控操作、巡视、事故处理时,图像监控系统保证了遥控操作的安全、巡视工作的高效及事故处理的直观。“五遥”真正让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根据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和自动化SCADA系统的建设状况,本课题试验并初步实现了惠州供电局SCADA系统与图像监控系统的互联。论文通过分析几种系统互联的方案,论证和解决了互联接口和远动数据的协议解析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得出了实现系统互联的最佳方案。结合惠州供电局实际,对其所建设的图像监控系统和SCADA系统进行介绍和联动可行性分析,并对自动化通信规约的远动数据进行了协议解析,最后基于RS-232接口,以220kV金源站做为试点,实现了图像监控系统和SCADA系统的联动。因为有防火墙的隔离,该系统互联对两个子系统的依附性弱,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课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两个系统厂家的协调,实现了图像监控系统对试验站点——220kV金源变电站的遥信、遥控等信息的联动功能,真正将图像监控系统和SCADA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国电力系统将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进行联动,尚不普及、不成熟,因此,将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进行联动和融合,这不但可以实现该局电力生产管理可视化调度,而且其研究试验成果对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促进作用。
彭志斌[4](2010)在《县级电网配调一体化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县级电网自动化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组成部分,集调度自动化与配电自动化的内容于一体,具有在电网发生小扰动和大扰动故障时仍能对用户供电而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以及优化资产的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等能力。对于这样一个小而全的自动化系统,不宜建立多个独立系统,而应该将多种功能集中在一个系统中实现。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自动化孤岛”现象,同时又可以利用县级调度有限的资金实现更多的功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更容易实现其它功能的添加,促进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本文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基于配电与调度一体化的思想对县级电网自动化系统进行设计。整个系统分为配调一体化中心、配调一体化子站和终端三层。配调一体化中心负责管理整个系统实现调度自动化、遥视与配电管理功能;配调一体化子站负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馈线自动化管理与视频信号采集功能;终端实现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节点功能。为了适应无人值班的要求,配调子站集成了遥视信号采集系统,同时在配调中心集成了遥视系统的管理层。配调中心使用协议分析机实现SCADA系统与遥视系统的互联,实现两个系统之间部分信息共享。实际运行结果表明,通过对县级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平台的统一化、数据库的一致性和数据共享。不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为调度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且减少了系统运行出错的概率。同时各个模块建立在同一个硬件平台和统一的软件平台上,节约了系统建设费用,提高了系统经济效益。
王平[5](2009)在《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电力遥视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它综合利用了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变电站内采用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图像远距离传输到调度中心或集控站(主站),使主站的运行、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对厂站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监控,以实现厂站的无人值班,保证厂站的安全生产。本文参照了国内外一些变电站遥视系统的结构形式,详细探讨了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内容、功能和要求,吸取了其中的一些优点,特别是基于电力光纤专用通信网和100M/1000M局域网,并对利用组播技术和VLAN技术实现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方式来实现变电站遥视系统的通信层进行了研究。它作为提高电能质量的技术手段之一,直接保证电力生产向着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水平,增强系统的安全性,降低运行成本有明显的效果。
李然[6](2009)在《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的互联》文中提出在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之间建立接口,使图像监控系统可以利用SCADA系统转发的远动数据,从而实现对SCADA系统的联动。在分析两套系统互联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础之上,提出了系统互联的基本模型。讨论了系统互联的关键性技术。结合工程实际,文中设计了具体技术方案。该方案对老站改造容易实现,不仅适用于当前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的互联,也适用于未来多媒体SCADA系统的实现。
范力泉,李付亮,陈芳,粟时平[7](2008)在《基于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遥视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提出了基于梯级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遥视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实现对梯级水电站现场运行环境及设备的重要安防信息的实时监测,全面研究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各子系统的功能。该系统利用已有自动化系统的主站资源和通道资源,完成信号采集、处理与传输功能,有效地改善了现有遥视监控系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自动化系统资源的缺点,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对梯级水电站实施无人值班运行及其建设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李然[8](2008)在《红外测温技术与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的融合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首先基于红外测温原理构建了系统测温模型和温度修正模型;然后根据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确定了红外测温仪的性能指标,并依据模型对仪器测温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测温精度;最后针对具体的图像监控系统,提出软硬件实现方案,并对原有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通过图像监控画面选择待测电力设备,并控制站端红外测温仪动作。系统实现简单,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高伟[9](2008)在《电力信息远传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许多大型工业生产系统,比如电力系统、石油系统、铁路系统等,组成大型工业生产系统的生产设备及生产部门多,且分散在相距甚远的广阔地区。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构成系统的各部分必须在一个调度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协调工作。为了使调度工作既满足实时性好,又保证可靠性高,必须借助远动技术实现调度管理。本文是通过研究循环通信规约(CDT)在电力远动系统中对遥测、遥信、遥控、时间顺序记录(SOE)和电能脉冲记数值等报文数据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实现电力远动调度机构对远动终端的调度控制工作,并可以随时了解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工作情况。本设计运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NET平台应用C#语言,基于循环通信规约(CDT)的基础上进行的软件设计。而且还根据实际情况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有选择性的运用了一些适合本设计的软件调试方式和计算方法,对报文分析有着很大的帮助,也充分体现了电力远动控制技术的特点。
张灦[10](2007)在《变电站遥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变电站实施远程视频图像监视系统能够解决变电站现场的可视化及环境监视问题,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变电站遥视系统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因变电站无人值班和安全运行的需要而产生的,电力系统遥视系统的研究涉及到图像监控的关键技术,对变电站遥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无人值班已经成为变电站运行管理的主要模式,变电站无人值班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实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现自动化微机保护、数据采集、测量、设备远方遥控、遥调、参数调节及各类信号监测等功能,即通常所描述的“四遥”: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然而随着变电站运行管理要求的提高,需要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实现实时的图像监视,因此“四遥”不能满足当今变电站无人值班的全面要求。本文介绍了遥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探讨了H.264编码理论和技术特点,采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本文提出采用DSP的嵌入式平台开发基于H.264视频编码的变电站遥视系统编码服务器,设计出视频编码服务器的结构,并阐述了实现方法。本文探讨了变电站遥视信息综合传输的关键技术,研究变电站综合带宽分配方法及视频控制通信,还对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作了研究,分析了利用组播技术实现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方法。本文设计出遥视主站系统结构及技术实现方法,提出了遥视主站具有分层结构,包括遥视分站和多级遥视主站的概念、功能,研究遥视主站软件的设计、遥视主站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问题及其通信方式、通信协议,进一步研究了遥视主站系统与电力自动化EMS的接口和融合,为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遥视与EMS运行的协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视与EMS运行的协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电厂安防系统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传统安防系统设计的一般理论方法 |
2.1 引言 |
2.2 传统安防系统总体设计 |
2.3 传统电厂安防子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宁电厂安防实施总体规划 |
3.1 引言 |
3.2 电厂现有安防系统 |
3.3 南宁电厂安防系统规划原则 |
3.4 整体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宁电厂安防前端系统设计 |
4.1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
4.2 智能巡检系统 |
4.3 人员定位系统 |
4.4 智能门禁及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宁电厂安防集成管理平台设计 |
5.1 安防集成一体化平台简介 |
5.2 数据处理 |
5.3 应用平台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宁电厂安防管理系统设计 |
6.1 安全三维可视化管理 |
6.2 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 |
6.3 安全检查管理 |
6.4 两票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宁电厂安防系统设备选型及工程建设估算 |
7.1 软硬件配置 |
7.2 设计投资预算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500KV监控中心微机防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集控微机防误闭锁相关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集控主站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4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的发展的趋势 |
1.3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1.3.1 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监控中心各应用系统的功能 |
1.3.2 防误策略新要求 |
1.3.3 数字化变电站的接入策略 |
1.4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1.5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对防误的要求 |
1.5.1 现有的防误系统需适应“大运行”体系的要求 |
1.5.2 防误闭锁的全面性和强制性问题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设计方案 |
2.1 集控防误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概述 |
2.2 设计目标 |
2.3 方案设计原则 |
2.4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主站和子站防误功能要求 |
2.5 防误主站系统构架 |
2.6 操作票传送方案 |
2.6.1 操作票的内容 |
2.6.2 操作票的填写 |
2.6.3 电脑钥匙 |
2.7 操作票管理 |
2.8 开票专家系统 |
2.8.1 图形模拟开票 |
2.8.2 智能自动开票 |
2.8.3 手工开票 |
2.8.4 提取典型票 |
2.8.5 提取历史操作票 |
2.9 操作票格式的设计功能 |
2.10 智能紧急解锁方案 |
2.10.1 智能解锁方案 |
2.10.2 安全解锁方案 |
2.10.3 紧急解锁方案 |
第3章 集控防误操作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 |
3.1 SCADA 系统的概述 |
3.2 系统联动技术介绍 |
3.3 多媒体主站方式 |
3.3.1 系统原理 |
3.3.2 实现方法 |
3.4 多媒体 RTU 方式 |
3.4.1 多媒体 RTU 的结构 |
3.4.2 多媒体 SCADA 系统 |
3.5 协同式监控程序系统 |
3.5.1 系统原理 |
3.5.2 基于黑板的遥视与防误操作系统的运行协同系统 |
3.6 集控微机防误操作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 |
3.7 视频监控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 |
第4章 监控中心的防误策略的研究 |
4.1 监控中心对全网防误功能 |
4.1.1 模拟操作的防误闭锁逻辑判断功能 |
4.2 防误逻辑判断新方法 |
4.2.1 背景 |
4.2.2 逻辑判断新条件 |
4.3 五防服务器功能模型 |
4.3.1 实时数据采集 |
4.3.2 虚遥信服务 |
4.3.3 站控层解闭锁服务 |
4.3.4 SNTP 时钟同步服务 |
4.3.5 过程层电动设备强制闭锁 |
4.4 闭锁防误范围 |
4.4.1 断路器闭锁 |
4.4.2 电动刀闸 |
4.4.3 手动刀闸 |
4.4.4 临时接地线 |
4.4.5 网/柜门 |
4.5 操作模式 |
4.5.1 受控站遥控操作 |
4.5.2 受控站程序操作 |
4.5.3 调度中心遥控操作 |
4.5.4 调度中心程序操作-模式 1 |
4.5.5 调度中心程序操作-模式 2 |
4.5.6 就地操作 |
4.6 系统扩展功能 |
4.6.1 智能闭锁单元 |
4.6.2 接地装置(地线)管理设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SCADA系统发展介绍 |
1.2.1 SCADA系统发展史 |
1.2.2 遥视与EMS的协同式系统 |
1.3 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的现状 |
1.3.1 电力系统中两套系统的运行现状 |
1.3.2 现状的不足 |
1.4 图像监控系统和SCADA系统联动的功能简介 |
1.5 论文内容概述 |
第二章 图像监控系统和SCADA系统的联动技术与方案 |
2.1 系统联动技术介绍 |
2.1.1 系统互联的方式 |
2.1.2 系统互联的分类 |
2.2 多媒体主站方式 |
2.2.1 系统原理 |
2.2.2 实现方法 |
2.3 多媒体RTU方式 |
2.3.1 多媒体RTU的结构 |
2.3.2 多媒体SCADA系统 |
2.4 协同式监控系统 |
2.4.1 系统原理 |
2.4.2 基于广义黑板的遥视与EMS运行协同系统 |
2.5 几种互联方法的比较 |
2.6 小结 |
第三章 惠州电力系统远动规约和协议解析的研究 |
3.1 远动信息及传输模式 |
3.1.1 远动信息内容 |
3.1.2 远动信息的传输模式 |
3.2 循环式远动规约 |
3.2.1 帧结构 |
3.2.2 信息字结构 |
3.3 问答式远动规约 |
3.3.1 帧格式 |
3.3.2 帧格式的接收校验 |
3.4 CDT规约的协议解析 |
3.4.1 接收同步 |
3.4.2 CRC冗余校验 |
3.4.3 协议解析子程序的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的实施试验 |
4.1 系统联动分析 |
4.1.1 互联后的功能描述 |
4.1.2 系统互联的模型 |
4.1.3 系统互联方式的选择 |
4.1.4 系统结构 |
4.1.5 模块划分 |
4.2 系统环境 |
4.2.1 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介绍 |
4.2.2 惠州供电局SCADA系统介绍 |
4.3 系统同步和接口设置 |
4.3.1 系统同步 |
4.3.2 接口连接 |
4.4 程序设计 |
4.4.1 主控程序 |
4.4.2 功能描述 |
4.4.3 建立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软接口 |
4.5 协议解析 |
4.5.1 模拟屏通讯规约 |
4.5.2 通讯规约的协议解析 |
4.6 联动主机设置及操作 |
4.6.1 SCADA图像联动主机的安装 |
4.6.2 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的启动 |
4.6.3 联动主机设置 |
4.7 系统性能分析 |
4.7.1 系统实时性能 |
4.7.2 系统可靠性能 |
4.8 系统的功能及扩展 |
4.8.1 系统功能 |
4.8.2 系统功能扩展 |
4.9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县级电网配调一体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电网自动化系统现状及发展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1.2.2 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1.2.3 电网配调一体化系统现状及问题 |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县级电网配调一体化总体方案 |
2.1 电网介绍 |
2.2 系统总体要求 |
2.2.1 开放性要求 |
2.2.2 可靠性要求 |
2.2.3 安全性要求 |
2.3 系统性能指标 |
2.4 系统总体方案 |
2.4.1 功能要求 |
2.4.2 整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调一体化中心设计 |
3.1 控制方案的选择 |
3.2 配调一体化中心硬件实现 |
3.3 配调一体化中心功能设计 |
3.3.1 基本的SCADA功能 |
3.3.2 电网分析功能PAS |
3.3.3 配网自动化DA功能 |
3.3.4 GIS及配电管理系统 |
3.3.5 Web信息发布的网络安全隔离措施 |
3.3.6 调度管理系统DMIS功能 |
3.4 配调一体化中心软件平台实现 |
3.4.1 软件平台的选择 |
3.4.2 EpSynall组态软件简介 |
3.4.3 EpSynall实时数据库定义 |
3.4.4 EpSynall网络节点配置 |
3.4.5 其它相关支撑平台软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调一体化子站与终端设计 |
4.1 配调一体化子站硬件实现 |
4.2 配调一体化子站功能设计 |
4.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 |
4.2.2 配网功能 |
4.3 配调一体化终端及连接方式 |
4.4 配调一体化子站软件平台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遥视系统设计 |
5.1 遥视系统基本功能 |
5.2 设计思想 |
5.3 系统组成和原理 |
5.4 系统配置 |
5.4.1 配调一体化中心端 |
5.4.2 通信层与网络层 |
5.4.3 配调一体化子站端 |
5.5 系统通信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通信规约实现 |
6.1 101 规约简介 |
6.2 主站与子站的报文传输 |
6.3 通道配置、SOE驱动及数据获取函数实现 |
6.4 EpSynall 101方式接入设备驱动程序 |
6.5 EpSynall 101方式转发驱动程序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变电站遥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
2.1 变电站遥视系统结构设计 |
2.2 遥视子站的基本结构和摄像设备的选择 |
2.2.1 遥视子站的基本结构 |
2.2.2 摄像点、摄像机和镜头的选择 |
2.2.3 网络硬盘录像机功能的实现 |
2.3 遥视系统的通信需求 |
2.3.1 遥视信息流的基本特征 |
2.3.2 遥视通信的性能需求 |
2.3.3 遥视通信的服务质量 |
2.4 遥视主站的结构和配置 |
2.5 分布式遥视系统 |
2.5.1 分布式遥视系统的基本概念 |
2.5.2 分布式遥视系统的通信模型 |
第三章 遥视系统的通信层设计 |
3.1 传输遥视信息的100M/1000M局域网 |
3.1.1 快速以太网 |
3.1.2 千兆以太网 |
3.2 组播 |
3.2.1 组播的基本概念 |
3.2.2 遥视信息传输与组播 |
3.2.3 组播地址 |
3.2.4 组播转发 |
3.3 VLAN |
3.3.1 VLAN的概念 |
3.3.2 VLAN的用途 |
3.3.3 VLAN的种类 |
3.4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 |
3.4.1 采用组播技术 |
3.4.2 划分VLAN |
第四章 遥视主站系统 |
4.1 遥视主站系统软件 |
4.1.1 遥视主站软件概述 |
4.1.2 遥视主站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问题 |
4.1.3 遥视系统的信息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 |
4.1.4 遥视信息组播的实现方法 |
4.1.5 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 遥视主站系统安全概述 |
4.2.1 用户接入控制和访问权限 |
4.2.2 视频屏蔽 |
4.2.3 防火墙对视频传输的影响 |
第五章 遥视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 |
5.1 遥视系统的防雷和抗干扰 |
5.1.1 遥视系统的防雷 |
5.1.2 遥视系统的抗干扰 |
5.2 遥视系统的安装调试 |
5.2.1 遥视系统主设备的安装 |
5.2.2 辅助设备和辅助材料的安装 |
5.3 遥视系统的运行维护 |
第六章 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实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A 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画面截图 |
(6)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的互联(论文提纲范文)
1 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互联的必要性 |
2 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互联的实现模型 |
2.1 硬件实现模型 |
2.2 软件实现模型 |
3 系统互联的实现 |
3.1 系统互联的关键技术和功能 |
3.2 系统实现 |
4 结束语 |
(7)基于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遥视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梯级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2 基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遥视监控系统设计 |
2.1 设计方法 |
2.2 系统结构 |
2.3 子系统功能 |
2.3.1 设备监控子系统 |
2.3.2 环境监控子系统 |
2.3.3 门禁安防子系统 |
2.3.4 图像监控子系统 |
2.3.5 监控中心 |
2.3.6 报警通知及报警联动功能 |
2.4 通信网络的组建 |
2.5 基于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遥视方案优点 |
3 总结 |
(8)红外测温技术与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的融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红外测温基本原理及测温设备的选择 |
1.1 红外测温基本原理 |
1.2 测温设备的选择 |
2 测温模型及温度计算公式 |
2.1 测温模型的构建 |
2.2 温度计算公式的推导 |
3 红外测温仪性能指标的确定及温度修正 |
3.1 红外测温仪性能指标的确定 |
3.2 红外测温仪的测温修正 |
4 系统实现 |
4.1 系统结构 |
4.2 软件实现 |
5 结论 |
(9)电力信息远传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1.目前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主要研究内容 |
4.论文安排 |
第一章 概述 |
1.1 电力远动规约的作用 |
1.2 电力系统远动的功能 |
1.3 远动信息的传输模式 |
1.3.1 远动信息内容 |
1.3.2 远动信息的传输模式 |
1.3.3 远动信息的编码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远动信息传输规约 |
2.1 远动信息系统通信方式 |
2.2 串行通信的方式 |
2.2.1 异步通信 |
2.2.2 同步通信 |
2.3 远动信息的循环式传输规约 |
2.3.1 循环式通信规约(CDT) |
2.3.2 帧结构 |
2.3.3 帧结构的变化 |
2.4 远动信息的信道编译码 |
2.4.1 抗干扰编码的基本原理 |
2.4.2 最小距离与码的检错、纠错能力 |
2.4.3 信道编码的代数基础 |
2.4.4 远动信息的CRC 校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报文分析软件系统的实现 |
3.1 需求分析 |
3.2 软件功能实现 |
3.2.1 软件工作流程 |
3.2.2 软件的串口通信部分 |
3.2.3 数据的具体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DT 规约报文分析的工具开发 |
4.1 系统软件的开发 |
4.2 CDT 规约的实际应用 |
4.2.1 接收同步字 |
4.2.2 CRC 冗余校验 |
4.2.3 帧组态数据的存储 |
4.2.4 帧发送 |
4.3 系统软件的数据通信 |
4.3.1 数据的接收 |
4.3.2 系统数据采集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庆油田电力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5.1 系统结构 |
5.2 系统功能 |
5.3 系统软件实现 |
5.3.1 系统数据采集传输 |
5.3.2 数据再现和系统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 |
详细摘要 |
(10)变电站遥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遥视系统的产生和发展 |
1.2.2 遥视系统的作用 |
1.2.3 遥视系统的技术特点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遥视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基础 |
2.1 遥视系统的组成 |
2.1.1 遥视主站系统结构 |
2.1.2 遥视子站系统结构 |
2.2 遥视系统研究的技术基础 |
2.2.1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2 网络通信技术 |
2.2.3 实时视频传输技术 |
2.3 遥视系统视频编码 |
2.3.1 数字视频图像 |
2.3.2 视频图像数字化 |
2.3.3 视频压缩编码 |
3 遥视系统视频编码器的实现和信息的传输 |
3.1 H264编码 |
3.1.1 H.264编码器结构 |
3.1.2 H.264预测编码模式 |
3.1.3 H.264编码自动判决准则 |
3.1.4 H.264整数DCT变换 |
3.1.5 H.264码流格式和特点 |
3.2 视频压缩编码器的DSP开发 |
3.2.1 DSP实现H.264编码原理图 |
3.2.2 遥视系统视频编码服务器的设计 |
3.3 遥视系统信息的传输实现 |
3.3.1 信息传输的原则 |
3.3.2 信息传输的技术条件 |
3.3.3 信息传输的方法 |
3.4 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 |
3.4.1 组播技术 |
3.4.2 合理划分VLAN |
4 遥视主站系统实现 |
4.1 遥视系统的分层结构 |
4.2 遥视主站系统的功能体系 |
4.2.1 视频管理服务器 |
4.2.2 监控工作站 |
4.3 遥视主站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遥视主站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2 采用面向对象语言设计遥视主站系统 |
4.3.3 遥视信息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 |
4.3.4 遥视信息的组播实现 |
4.3.5 计算机操作平台的选择 |
4.4 遥视系统与EMS的接口和协同工作 |
4.4.1 遥视系统与EMS的接口方式 |
4.4.2 遥视系统与EMS的协同工作 |
4.5 遥视主站系统的安全 |
4.5.1 用户控制 |
4.5.2 视频屏蔽 |
4.5.3 防火墙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遥视与EMS运行的协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电厂安防系统研究及工程设计[D]. 王鑫. 广西大学, 2020(07)
- [2]500KV监控中心微机防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温钱明. 南昌大学, 2014(05)
- [3]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的研究[D]. 钟佰维.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
- [4]县级电网配调一体化系统设计[D]. 彭志斌. 中南大学, 2010(02)
- [5]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D]. 王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03)
- [6]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的互联[J]. 李然. 农村电气化, 2009(02)
- [7]基于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遥视监控系统研究[J]. 范力泉,李付亮,陈芳,粟时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8(14)
- [8]红外测温技术与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的融合研究与实现[J]. 李然. 电网技术, 2008(14)
- [9]电力信息远传系统[D]. 高伟.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10]变电站遥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张灦. 重庆大学, 2007(06)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电力传输论文; 图像编码论文; 环境监控系统论文; 编码转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