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

再造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21世纪再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田[1](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文中提出“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面貌,而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竞争力理论及其实证评价本身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部分,本文并不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和框架。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然后从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理论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国内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流程和服务内容,分析了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已有“互联网+物业”发展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显示,“互联网+物业”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物,并且适应不同物业服务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社区O2O是“互联网+物业”的具体是实现形式。物业服务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采用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各个环节的通路,通过O2O的模式,不仅为业务带来了便利,也大大提高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效率,拓宽了收益渠道。(2)通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对“互联网+”影响和推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深层规律的探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应主要致力于“三维八化”,其中“三维”指技术进步、模式升级和流程再造,“八化”则指分别从属于“三维”的八个方面,分别是从属于技术进步的管理网格化和服务智能化,以及从属于模式升级的企业规模化、竞争跨界化、业务多元化、用户平台,从属于流程再造的服务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三维八化”构成“互联网+物业”的主要发展方向。(3)分析了双寡头企业面临社区居民O2O偏好和政府物业新技术政策规制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对双寡头企业O2O行为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于O2O,结果显示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O2O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性的指导意义;物业O2O政策下,分析了不同契约模型下社区达到最优决策时,物业价格、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及社区协调决策;基于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社区O2O而需要进行流程再造的需求,企业面临着online平台搭建(自建或与委托第三方)以及运营模式(自运营与委托第三方)的决策,本节分别对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建模,并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4)研究紧扣“互联网+”时代趋势,系统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以75家主要物业服务企业2019年的公开资料为基础,对该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验证。与现有的以“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评价研究”为代表的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相比,由于本文的评价方法以价值链理论为根本依据,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也密切结合“互联网+”背景,在逻辑上更加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评价结果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包括:(1)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从探讨“互联网+”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逻辑入手,构造了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路径,提出了物业物业服务企业“三维八化”体系,并给出一个评价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基于O2O模式的“互联网+”发展框架。(2)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发展的机制设计。从互联网技术政策规制角度,研究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社区居民的O2O行为选择;在物业服务企业实施O2O技术条件下,分析完全合作、完全不合作和成本分摊三种契约模型的社区居民选择和物业服务企业行为策略;在流程再造的需求下,对物业服务企业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分析。(3)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的评价体系。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某一方面刻画物业服务企业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本论文包含图22幅,表17个,参考文献120篇。

顾冰[2](2020)在《ZY公司薪酬体系再造 ——基于母公司与子公司薪酬体系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并购浪潮持续不断增长,从传统产业向技术与金融产业进一步拓展,推动这股并购浪潮的动力俨然是来自经济规模庞大且高速增长的中国,一些跨国企业认可增长惊人的中国经济环境,想通过并购的方式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分得利益。企业并购双方通过互补、垄断及其他的融合方式,达到使得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展、人力资源提升、技术专利整合及研发能力增强等实际的最终导致公司价值或制造财富能力的提升。“人”的合并是企业并购融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包括职位设计、聘用、职业培训开发、薪酬体系和员工关系。这些因素中,薪酬体系无疑是最为聚焦的融合再造痛点,关系着企业、员工、股东的切身利益。如果在企业并购背景下的薪酬体系融合再造过程不进行科学理性的考虑和设计,则在融合再造过程中会给企业并购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被跨国公司G公司以100%控股形式并购的民营企业ZY公司,根据并购合同,G公司应整合ZY公司。本文是以G公司和ZY公司的整合为例进行说明,通过研究两家公司的薪酬及福利系统与文化差异的深层分析及整合中会出现的问题,在薪酬体系设计原则下,遵循薪酬体系设计的程序,参考企业文化、薪酬理论、奖励机制等科学方法,完成ZY公司薪酬体系融合再造研究及设计。本文通过重点解决分析出的问题,进行薪酬体系再造的设计,在遵循融合再造设计的原则下,通过对员工职位进行重新评估、薪酬结构再造设计、决定薪酬级别、销售激励策略、薪酬体系再造沟通等程序,为实施ZY公司薪酬体系的融合再造提出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结论:1.研究了并购中薪酬体系融合的内容包括融合企业薪酬文化观念、融合薪酬支付策略、融合薪酬管理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2.研究了并购中薪酬体系设计应当坚持的原则包括简化易实施、同工同酬、3P1M、绩效为先、增强激励、管控成本六大设计原则。3.通过研究实证本文给出了并购中薪酬体系融合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及持续改进建议,为薪酬体系融合再造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并保证稳定渡过融合期,关键岗位人员不流失,员工心理契约重建以及确保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本次融合再造的最理想目标。本文也希望通过对研究和实施ZY公司并购融合中的薪酬体系再造方案,来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的顺利整合,促进ZY公司良性发展。

朱婷[3](2020)在《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流程银行带来的优化运营管理效果的启发之下,自21世纪初开始,我国包括农商行银行在内的各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开启了建设流程银行的探索之旅,并颇具成效,显着地推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和银行业的高效发展。“流程银行”意味着银行的经营运作模式由传统的“部门管理”转变成以客户服务和价值创造为中心的“流程化管理”。这种全新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对整个银行的运营和管理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流程银行使得银行的业务处理流程化、集约化、规模化、效率化、风险合规化,但它的建设对商业银行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银行需要对传统的业务形式、组织架构、运营模式,风险管控,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颠覆性的调整,势必给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各种影响。流程银行建设以及与之配套其他各方面的变革均离不开“人”的主导和全方位的支撑,故人力资源管理在流程银行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M农商行,作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员工学历和能力水平低、人力资源管理作用长期不受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满足流程银行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流程银行的发展。本文在国内外流程银行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现状的背景下,以流程银行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从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现状和目标出发,运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法,考察并分析流程银行建设给M农商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在组织架构、部门设置、岗位设计、人员配置、人务管理和外部组织形式方面的变化和影响。通过总结归纳M农商行进行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服务流程银行建设及发展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缺乏与流程银行建设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及优化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管理制度和环境。本文分别从战略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提出M农商行应对这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以确保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顺利开展,帮助M农商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效率、综合实力和行业竞争力。同时,望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包若男[4](2020)在《基于流程再造的中兴通讯财务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迄今四十余年来,我国企业抓住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成为全球创新链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汹涌而来的国内外双重竞争,企业希望能够建立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出现,能够帮助企业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不断地调整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本文以中兴通讯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兴通讯的财务转型路径。首先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借鉴核心管理理念和方法,衍生出财务流程再造理论的三个方向,即财务保障、财务运营和财务战略流程,并阐述了财务转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包括组织扁平化、资源配置、协同和竞争理论,为后文的案例分析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中兴通讯概况介绍,获悉其财务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转型前的财务流程状况,并重点分析中兴通讯公司财务转型的必要性。论文从财务战略、财务保障、财务运营三个方向具体分析了中兴通讯如何再造财务流程,实现财务转型,并分析了中兴通讯财务转型的成效。研究表明中兴通讯通过财务转型,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成本,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支撑了企业的战略扩张,提升了风险应对能力。论文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了企业在财务转型中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一是财务组织变革的及时跟进,包括内部组织变革配合财务流程再造,观念与文化配合财务流程再造;二是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三是人的转型是财务流程再造成功的关键,需要财务人员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转变;四是网络财务系统的搭建及信息安全体系的维护。在财务转型的研究中,很少有人利用流程再造的视角进行分析。本文通过运用由业务流程再造衍生出来的财务流程再造,从财务战略流程、财务运营流程、财务保障流程三个全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延伸、丰富与企业财务转型有关的理论,扩展财务转型的研究视角。其次,通过对中兴通讯财务转型的案例分析,选择财务运营流程再造的四个关键流程,进行流程再造的前后对比,并结合财务流程再造理论,提出新环境下企业的财务转型实现路径图,对于类似规模较大、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财务转型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安宝强[5](2020)在《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内企业进入快速发展壮大阶段,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企业经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集团管控力度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企业管理者当前面对的最大难题,此时,财务共享服务这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该模式将企业下属单位重复、标准化高的基础性财务业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标准流程化处理,有效解决了企业财务运营成本高、财务管理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对其他有同样需求的企业改革优化自身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日照华兴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详细了解了日照华兴集团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发现日照华兴集团财管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务管理运营成本高,财务机构重复设置,财务人员数量庞大;二是集团财务管控力度低,集团下属单位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三是资金使用效率低,部分下属单位资金盈余较多,整体资金利用率不高;四是财务价值创造性低,大部分集团财务人员只从事财务基础工作,财务工作附加值低。针对日照华兴集团目前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本文认为应根据集团实际经营情况,对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并建立新的财务管理机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从总体规划、组织架构、财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构建。其中财务信息系统设计方面,为了提高了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充分依托人工智能、云技术等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对ERP系统、影像扫描管理系统、网上报账系统、银企直连系统等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同时提高了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业务流程再造方面,本文通过实际访谈调研筛选出业务流程易于标准化的集团核心业务模块,对其进行优化再造,实现集团部分财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最后,为了保证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工作顺利进行,本文根据集团的实际经营情况,从获得高层管理者支持、加强会计核算标准化建设、加强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马青松[6](2019)在《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应用研究 ——以中建一局集团A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点管理内容,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外部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与应用,也使得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为整合优化资源,建筑工程企业开始基于企业战略的高度关注组织结构变革和项目流程改造与优化。为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改善传统项目管理决策低效、层级繁多、资源浪费、信息沟通不畅等诟病,建筑工程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大项目制。大项目制减少了管理的层级,使大项目部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力,能够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使企业组织更趋于扁平化柔性化管理。但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暴露一些弊端,如劳务人员管理问题、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的问题、施工矛盾与企业形象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建筑一局集团A子公司为案例样本,基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变革理论和流程再造与优化理论,深入探究大项目制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相关应用问题。基于大项目制的提出背景、内涵和实施现状,从宏观企业战略层面、中观企业组织结构层面和微观项目流程层面分析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1)企业战略方面:大项目制在应用实施过程中,管理观念滞缓,不能有效地把握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战略;企业对战略资源的整合优化能力有待加强,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大项目制的盈利能力较弱。企业应该革新观念,整合优化人力、营销等战略性资源;(2)组织结构层面:企业对组织管理情境敏感度较弱,受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影响,组织结构固化严重,不能很好匹配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需要优化组织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平台型组织;(3)项目流程层面:大项目制的管理、生产和配置流程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和优化。企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项目流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化自主资源配置流程。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建筑工程企业如何基于外部技术环境和商业模式新情境,通过大项目制的应用实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才正[7](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食物供应资源需求更加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使得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静态竞争演变成为动态竞争,态势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向供应链之间,供应链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动态地感知机会、把握机会、重构资源,形成一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农业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农业企业在消费升级环境下,因供应链能力丧失而竞争乏力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理论得出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模型,再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进行了识别和建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的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和确立,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出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具有积极意义在于构建了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和理论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升级环境构成的界定,逐层解析并建构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2)以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供应链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构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3)通过获取多家核心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表现数据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识别和建构,并加以验证。(4)选取浙江、山东、辽宁省等(国省市级政府评价模式)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验证和确立。以证明有效于提升农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得以确立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实际意义。(5)通过对已确立的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与实际功效,分析并得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本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消费升级的动态特征体现为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捷性和新颖性,分布在农业企业竞争基础、供应链价值网络、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农产品和服务层面。(2)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包括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和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表现为一系列独特的组织流程。(3)“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农业企业绩效”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升级环境对于农业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检验了二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体上,供应链动态能力各维度都对农业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4)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生成途径也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匹配机制、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动力机制四方面。其中,通过农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技术核心知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驱动和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农业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开发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以及测量表,通过深入具体的管理情境,通过企业实际数据的收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知识,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静态管理研究而言有所拓展,使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基于消费升级外部环境特征和嵌入视角,以此来验证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长期驱动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机制和发展途径。(3)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核心农业集团或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和特点,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建设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多是关于农业供应链的静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方面,而对以核心企业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研究方面稍显不足的局面。

冯地林[8](2019)在《中国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世界经济依旧处于次贷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之下,恢复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际贸易关系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进一步造成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白热化。海关是国家进出口货物进出关境管理机关,其工作效率高低将对国家外贸竞争力造成重大影响,应坚持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作业流程再造,以求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营商环境,提升本国企业对外贸易竞争力。海关目前查验作业流程还比较繁琐,效率低下,极易造成通关环节矛盾集聚,拖累整体通关效率,难以满足有效监管和促进贸易便利化的需求。因此,必须借鉴国内外政府政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推进海关查验流程再造。因此,本文选择流程再造管理理论对我国海关现行的查验作业流程进行再造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对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该课题的社会环境背景和理论、现实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对国内外关于流程再造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研究,简要说明研究的思路、采取的方法和全文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依次对海关查验作业相关概念、查验作业流程再造所依赖的信息化系统的内容和流程再造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从建国以来海关查验作业模式的变迁,将海关查验作业发展归纳为三个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国内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研究和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目的、海关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等因素对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第四部分以湾仔海关为例进行实例研究,采取访谈法、实地研究法、鱼骨图法、图表法和ESEIA法等技巧对湾仔海关流程进行分析、诊断和新流程设计等进行研究,同时对湾仔海关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进行等查验作业流程再造配套措施进行再造研究,评估研究湾仔海关流程再造后新流程运行绩效和新流程后续完善措施进行研究。第五部分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湾仔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改革的经验,归纳总结现我国海关查验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其他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提出改善建议。

谭安富[9](2018)在《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模式构建与进路优化》文中提出综合执法(综合行政执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主题,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本面向。在市场监管领域,由于传统市场监管模式陷入对“碎片化”体制、“官本位”思想和“人治化”方式的路径依赖,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相对弱化,增加了市场交易的制度性成本,抑制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剧了市场失灵风险,难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三中全会先后作出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改革部署。然而,在这场中国式“整体性治理”运动过程中,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为何综合?”、“综合什么?”和“如何综合?”三个基本问题的把握依然不够清晰。本文基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三重现实背景,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在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的生成动因、基本面向、实践基础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三维+三向”模式并提出模式优化的进路,力图为改革实践提供模式遵循和对策建议。本文研究了市场监管执法模式转换的动因及综合执法模式的基本面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监管执法模式转换的动因具有二重性,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和市场监管供给侧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从需求侧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高效监管、服务监管和法治监管的时代诉求。于监管执法来说,高效监管表现为执法要实现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管理效率的诉求;服务监管表现为执法要实现民本行政、公正行政和开放行政的诉求;法治监管表现为执法要实现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和责任法定的诉求。另一方面,从供给侧来看,传统市场监管模式在满足高效监管、服务监管和法治监管的需求上存在比较突出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在监管供给效率方面,由于执法体制“碎片化”,以及“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执法重心“错位”,致使监管执法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在监管服务供给方面,传统市场监管服务的均等化、精准化和开放度不够导致监管执法服务质量提升不足;在法治监管方面,市场监管执法的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和职责法定弱化,致使市场监管法治水平和法治能力相对较低。因而,要解决市场监执法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抓住综合执法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市场监管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现执法体制由“碎片”到“整体”、执法理念由“官本”到“民本”、执法方式由“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提升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本文研究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探索过程中执法职能、执法机构和执法流程得到了一定整合和优化,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系统推进缺失,表现为“顶层设计”不够、“全面改革”不足、“统筹联动”缺位;二是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内容深度缺乏。各地综合执法改革实践在职能整合、机构设置、流程设计方面虽然发生了“物理结构”变化,但是由于缺乏改革深度,深层的结构性调整缺位,并未产生“化学性质”的改变,难以实现提质增效;三是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配套协同缺乏,表现为法制建设配套协同、事业单位改革协同和社会共治机制协同不足,制约了综合执法改革的整体进程。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地方改革实践对综合执法的动因理解不深、内容把握不全、进路认识不清,导致缺乏应有的改革广度和深度。因而构建基本模式和明确改革进路是深化市场监管执法改革的迫切要求。为准确把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实证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理论整合和解释。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监管法制类因素、监管职能配置类因素、监管机构设置类因素和监管流程设计类因素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影响显着。实证结果可以在理论上解释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受制于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是监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过程,是执法职能、执法机构、执法流程三个结构要素系统全面深刻的变革。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基本模式构建要全面统筹上述结构要素,是对市场监管制度结构、权力结构、组织结构、流程结构四个层次的系统性调整过程。本文以地方改革探索为实践基础,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为实证支撑,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行政自制理论,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构建并论证了“三维+三向”的基本模式。从整合维度来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的“三维”框架是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整合”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执法职能、执法机构和执法流程。市场监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主是对执法职能、执法机构和执法流程的结构性调整。从整合向度来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的“三向”框架是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三维”要素均应沿着纵向、横向和纵深三个基本方向进行“整合”。“纵向”整合是“三维”要素在纵向政府间的结构性调整;“横向”整合是指“三维”要素在同一行政层级政府职能部门间以及职能部门内部的结构性调整;“纵深”整合是指“三维”要素在政府与非政府主体间的结构性调整。本文对“三维+三向”整合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三维+三向”的基本模式为综合执法改革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从理论规范上回应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要“综合什么”的命题。本文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基于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实践研究发现的问题,以“三维+三向”模式为遵循,提出了“全面→纵深→协同”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基本进路。一是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要牢固树立全面推进改革的理念,完善细化全面推进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强化全面推进改革的央地联动。二是纵深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深入精细地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职能转变、机构调整和流程优化。三是协同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协同推进市场监管法制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共治体制机制完善。沿着上述三条优化进路,文中对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审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的角度具有创新性。本文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放在更宏观的视角加以定位,研究了综合执法模式与效能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综合执法改革分别放在职能、机构和流程三个结构层次进行了微观研究。这相对于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理解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视角更加具有系统性。二是解析市场监管执法模式转换动因与面向有创新性。本文认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是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效监管、服务监管和法治监管的强烈诉求而进行的市场监管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并指出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要实现“三个面向”。这一观点与单纯从行政体制改革(供给侧)分析综合执法改革的动因有所不同,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监管执法模式转换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变革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执法模式的价值面向也具有多元性。三是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基本模式有创新性。本文提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三维+三向”的基本模式,将综合执法视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监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结构性调整过程。这与传统研究将综合执法模式仅仅是视为职权合并或者简单拆并机构的观点不同。四是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的优化进路具有创新性。本文提出“全面、纵深、协调”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进路。这不同于将综合执法改革仅仅理解为在区县级政府层面进行单纯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考虑改革的体制内外协同)的观点。

周银坤[10](2018)在《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一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作为其对立面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在向前积极推进;但是,中国的城乡关系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当这个过程涉及社会利益改革及调整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就尤其缓慢;在现实中,“城乡差距”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二是,正是因为看到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中央政府正在从顶层设计、国家战略、政策供给等层面,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路径。同时,理论界也在讨论社会改革中的“利益让渡”等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出发,本文着力提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理论命题,试图以规范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与解释当下中国“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深入与透彻的;但是,从“利益让渡”与“社会利益让渡”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关系的文献,还显不足。因此,这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实践的角度看,“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政策及实践,也没有充分地展开,因此,它是一个新的实践任务。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提出并论证“城市利益让渡”的命题。这一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江苏为观察样本,以计量方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第二,以“社会排斥”为理论视角,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与症结何在。第三,用三章的内容,从理论资源、现实场域、资源与条件、意愿与能力、动力与阻力等方面进行这一命题的理论建构。对此,本文的研究,展开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以江苏为观察样本,计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建构奠定现实基础。本章认为,城乡差距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一是,江苏省城乡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他方面的差距;二是,对江苏省城乡关系的现实境况开展系统的描述性分析,意在揭示江苏省当下城乡关系的现实样态和现实图景。对此,本章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入手,考察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样态;(2)对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实证考察;(3)从理论上揭示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对于全国的代表性与样本性。第二章:题名为: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排斥性制度。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社会排斥”这一比较新颖的理论来探讨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关于城乡发展差距原因探讨的文章很多,但是,从社会排斥这一角度展开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章选择这一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也是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论证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本章试图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阐述“社会排斥”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对于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意义;二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设计;三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剖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现状;四是,分析了现实中城乡关系中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表现及种类。第三章:题名为:“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因此,从这一章开始的连续三章,都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即对“城市利益让渡”进行学理论证。而第三章是把本文的主题点明了,也试图把“利益让渡”与“城乡关系”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对接”起来。在第三章中,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理上寻求“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这既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资源,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还包括当今中国学术界的理论资源。二是,探讨当下中国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即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在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对“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进行理论建构与论证。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问题,即模式、资源与能力等等。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总结了当下中国社会实践中具有“城市利益让渡”性质的三种模式,即“资源三下乡”、南京“为民服务专项基金”与项目制。二是,探讨了城市利益让渡中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以及各种具体的资源类型。三是,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性意愿与客观能力等相关问题。第五章:题名为“‘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在这一章中,没有采用对策建议或政策建议类题名,是因为,本文认为“城市利益让渡”作为一个命题需要论证与建构,它需要学术、社会与政府的认同与认可,换言之,它离对策建议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不妨我们先来探析它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这一章,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其动力因素,是从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三个方面展开的;而阻力因素,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与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四个方面展开的。

二、21世纪再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再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论文架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研究现状
        2.1.1 ”互联网+”的基础研究
        2.1.2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1.3 ”互联网+”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影响研究
    2.2 企业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企业价值链基础理论研究
        2.2.2 物业服务企业价值链研究
    2.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2.3.1 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学派
        2.3.2 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学派
        2.3.3 企业竞争力的综合研究
    2.4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
        2.4.1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2.4.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5 O2O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2.5.1 O2O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2.5.2 O2O商业模式业务元素分析
        2.5.3 O2O在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传统物业服务的“互联网+”转型
    3.1 物业服务内容
        3.1.1 物业服务企业的基本活动
        3.1.2 物业服务企业的辅助活动
    3.2 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3.2.2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充分问题
    3.3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转变
        3.3.1 “互联网+物业”的服务模式转变
        3.3.2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对竞争力的主要影响
        4.1.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
        4.1.2 “互联网+”对融合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影响
    4.2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逻辑
        4.2.1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逻辑
        4.2.2 “互联网+”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的基本逻辑
        4.2.3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逻辑
    4.3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4.3.1 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
        4.3.2 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
        4.3.3 加快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
    4.4 本章小结
5 物业新技术要求对物业O2O行为选择的影响
    5.1 物业新技术要求与竞争发展
    5.2 问题描述与假设
    5.3 模型构建与求解
        5.3.1 MSI模式
        5.3.2 MSII模式
        5.3.3 MSIII模式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物业O2O模式分析与机制设计
    6.1 问题描述与假设
    6.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6.2.1 完全合作契约模型
        6.2.2 完全不合作契约模型
        6.2.3 参与成本分担契约模型
    6.3 三种契约模型比较分析
        6.3.1 三种契约模型下的比较分析
        6.3.2 社区协调契约设计
    6.4 数值仿真
        6.4.1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6.4.2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6.4.3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协调机制影响
        6.4.4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6.4.5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6.4.6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协调机制影响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O2O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策略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假设
    7.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7.2.1 自建且自运营
        7.2.2 委托建设且自运营
        7.2.3 自建且委托运营
        7.2.4 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
    7.3 模型比较分析
        7.3.1 模式一VS模式二
        7.3.2 模式一VS模式三
        7.3.3 模式一VS模式四
    7.4 数值仿真
    7.5 研究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的评价
    8.1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
        8.1.1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价值链分析逻辑
        8.1.2 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维度
    8.2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8.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8.2.3 评价方法及其特点
    8.3 物业服务企业O2O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8.3.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8.3.3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网格
附录 B
附录 C 已上市主要物业服务企业基本情况
表索引
图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ZY公司薪酬体系再造 ——基于母公司与子公司薪酬体系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薪酬与薪酬管理
        2.1.2 薪酬体系再造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相关理论综述
3 ZY公司薪酬体系再造设计分析
    3.1 并购背景及薪酬体系现状
        3.1.1 并购背景
        3.1.2 并购前的薪酬体系
    3.2 两家公司薪酬体系的比较分析
    3.3 薪酬体系再造设计目的
        3.3.1 强化激励机制
        3.3.2 加强人才引进
        3.3.3 重塑心理契约
    3.4 薪酬体系再造设计原则及流程
        3.4.1 设计原则
        3.4.2 设计流程
4 ZY公司薪酬体系再造的具体设计
    4.1 岗位等级设计
        4.1.1 岗位分析
        4.1.2 岗位等级设定
    4.2 薪酬市场调研
    4.3 薪酬体系再造设计
        4.3.1 薪酬支付策略
        4.3.2 薪酬组成
        4.3.3 薪酬结构
        4.3.4 薪酬等级
        4.3.5 绩效主导浮动薪酬
        4.3.6 薪酬文化
    4.4 再造后全面改善福利
5 ZY公司薪酬体系再造方案推行及保障措施
    5.1 薪酬体系推行
        5.1.1 薪酬体系方案
        5.1.2 绩效主导调薪
        5.1.3 薪酬体系再造后的反馈及响应
    5.2 薪酬体系推行的必要措施
        5.2.1 上层管理者强力支持
        5.2.2 完善制度和流程
        5.2.3 薪酬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进阶
    5.3 薪酬体系再造后ZY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5.3.1 调查目的
        5.3.2 问卷调查
        5.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4 薪酬体系再造后续改善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3)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流程银行的研究
        1.2.2 与流程银行建设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流程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2.1.1 流程银行的概念
        2.1.2 流程银行的原则和特征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2.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2.2 与流程银行建设相关的主要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2.3 流程银行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机理
        2.3.1 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的影响机理
        2.3.2 对岗位设计和人员配备的影响机理
        2.3.3 对人务管理的影响机理
        2.3.4 对业务组织形式的影响机理
第3章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3.1 M农商银行的发展概况
    3.2 M农商行的流程银行建设概况
        3.2.1 构建原理
        3.2.2 发展目标和规划
    3.3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第4章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
    4.1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设计
        4.1.1 实地调查设计
        4.1.2 访谈设计
    4.2 研究结果
        4.2.1 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的影响
        4.2.2 对岗位设计和人员配备的影响
        4.2.3 对人务管理的影响
        4.2.4 对业务组织形式的影响
        4.2.5 流程银行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影响
    4.3 调查结论与讨论
        4.3.1 调查结论
        4.3.2 讨论
第5章 M农商行应对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5.1 应对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调整
        5.1.1 M农商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目标
        5.1.2 建立与流程银行建设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5.1.3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规划管理
    5.2 应对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5.2.1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5.2.2 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5.2.3 健全人才激励与甄选制度
        5.2.4 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拓展业务外包规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流程再造的中兴通讯财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程再造相关研究现状
        1.2.2 财务转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业务流程再造
        2.1.1 战略流程
        2.1.2 运营流程
        2.1.3 保障流程
        2.1.4 业务流程再造方法
    2.2 财务流程再造
        2.2.1 财务战略流程
        2.2.2 财务运营流程
        2.2.3 财务保障流程
        2.2.4 财务流程再造方法
    2.3 财务转型与财务共享
        2.3.1 财务转型
        2.3.2 财务共享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组织扁平化理论
        2.4.2 资源配置理论
        2.4.3 协同理论
        2.4.4 竞争优势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兴通讯财务转型背景与必要性分析
    3.1 中兴通讯公司概述
    3.2 中兴通讯财务转型前状况
        3.2.1 财务组织架构
        3.2.2 人员配置
        3.2.3 财务流程
    3.3 面临的财务转型问题
        3.2.1 难以满足信息共享需求
        3.2.2 财务流程效率低且成本高
        3.2.3 缺乏对业务的支持和战略推进能力
    3.4 财务转型问题的根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兴通讯财务转型与成效分析
    4.1 财务战略流程再造分析
    4.2 财务保障流程再造分析
        4.2.1 建立“扁平化”的财务组织机构
        4.2.2 重塑财务的基本职能
        4.2.3 战略财务、业务财务、财务共享服务的协同合作
        4.2.4 财务人员再造
        4.2.5 财务信息系统再造
    4.3 财务运营流程再造分析
        4.3.1 资金管理流程再造
        4.3.2 采购到付款流程再造
        4.3.3 订单到收款流程再造
        4.3.4 总账到报表流程再造
    4.4 财务流程再造的成效分析
        4.4.1 财务管理成本降低
        4.4.2 财务处理效率提高
        4.4.3 集团管控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提升
        4.4.4 推进价值管理,支撑企业的战略扩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兴通讯财务转型的关键因素及转型路径分析
    5.1 中兴通讯财务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5.1.1 财务组织变革的及时跟进
        5.1.2 融合以财务为核心的业务财务流程
        5.1.3 人的转型是财务流程再造成功的关键
        5.1.4 网络财务系统的搭建及信息安全体系的维护
    5.2 财务转型实现路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
3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3.1 日照华兴集团概况
    3.2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3.3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4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可行性分析
4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
    4.1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总体规划
    4.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4.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构建
    4.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再造
    4.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
5 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保障措施
    5.1 获得集团高层管理者支持
    5.2 加强会计核算标准化建设
    5.3 加强人员管理
    5.4 持续完善信息系统
    5.5 加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安全运行管理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日照华兴集团财务管理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应用研究 ——以中建一局集团A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建筑工程企业
        2.1.2 大项目制
    2.2 企业战略理论
    2.3 组织结构变革理论
        2.3.1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2.3.2 平台型组织
    2.4 流程再造与优化理论
        2.4.1 流程再造理论
        2.4.2 流程优化理论
3 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的现状分析
    3.1 中建一局集团A子公司简介
    3.2 大项目制的基本概况
        3.2.1 大项目制的提出背景
        3.2.2 大项目制的主要特征
    3.3 大项目制的实施现状分析
        3.3.1 大项目制与传统项目制的差异分析
        3.3.2 大项目制与传统项目制的优势分析
4 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战略层面
        4.1.1 管理观念滞后
        4.1.2 战略资源整合配置低效
        4.1.3 大项目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4.2 组织结构层面
        4.2.1 缺乏组织管理情境敏锐度
        4.2.2 组织结构固化
    4.3 流程再造与优化层面
        4.3.1 管理流程冗杂
        4.3.2 项目流程不规范
5 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应用的优化建议
    5.1 战略层面优化建议
        5.1.1 观念与时俱进
        5.1.2 人力资源优化管理
        5.1.3 营销战略优化
    5.2 组织结构层面
        5.2.1 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5.2.2 打造平台型组织
    5.3 流程再造与优化层面
        5.3.1 利用大数据解决最后一公里
        5.3.2 完善大项目制的流程再造
        5.3.3 优化自主资源配置流程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研究意义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
        2.1.2 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的融合
        2.1.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2.2 消费升级研究述评
        2.2.1 消费升级研究现状与动因
        2.2.2 国内外食物消费升级研究
    2.3 农业企业能力研究评述
        2.3.1 农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2.3.2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2.3.3 供应链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3.1.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3.1.2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
    3.2 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演进
        3.2.1 消费升级环境的演进过程
        3.2.2 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
        3.2.3 新零售诞生与农业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
    3.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变革
        3.3.1 政治环境的变革
        3.3.2 经济环境的变革
        3.3.3 社会环境的变革
        3.3.4 技术环境的变革
    3.4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4.1 农业企业竞争基础
        3.4.2 农业企业供应链价值网络
        3.4.3 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
        3.4.4 农产品及服务
        3.4.5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特征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4.1 农产品流通向企业主导供应链模式演进
    4.2 农业供应链重构模式演进
        4.2.1 早期探索(1978-1996)
        4.2.2 初步实践(1996-2008)
        4.2.3 推广试行(2008-2012)
        4.2.4 深化实施(2012-至今)
    4.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识别
        4.3.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4.3.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
    4.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4.4.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界定
        4.4.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识别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测度
    5.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机制的理论框架
        5.1.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5.1.2 农业企业绩效的维度构成
        5.1.3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框架
    5.2 供应链动态能力维度的构成内容
        5.2.1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的维度构成
        5.2.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
        5.2.3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的维度构成
        5.2.4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维度构成
        5.2.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整合
    5.3 供应链动态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5.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3.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3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4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5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4 供应链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分析
        5.4.1 问卷设计
        5.4.2 抽样和数据收集
        5.4.3 因子分析
        5.4.4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总体测度指标体系
    5.5 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农业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过程
        5.5.1 克服供应链学习惯性与补充知识缺口
        5.5.2 供应链战略模式转换与价值锚定
        5.5.3 供应链优势整合与顾客价值创新
        5.5.4 供应链核心流程改变与要素重构
    5.6 本章小结
6 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
    6.1 关系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6.1.1 消费升级下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6.1.2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6.2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初始建模
        6.2.1 分析变量设置
        6.2.2 初始路径依赖与假设关系
    6.3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理论模型的调整与确定
        6.3.1 农业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
        6.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3.3 初始模型的拟合性分析
        6.3.4 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6.3.5 模型的最终确定
        6.3.6 总体路径系数分析
        6.3.7 拟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
    7.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
        7.1.1 供应链动态能力形成分析
        7.1.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模型
    7.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7.2.1 供应链动态能力主体的培育
        7.2.2 供应链的学习机制选择
        7.2.3 匹配机制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
    7.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强化与提升
        7.3.1 互补资源的甄选和获取
        7.3.2 供应链动态能力缺口与重构机制
        7.3.3 供应链组织文化培育
        7.3.4 供应链成员激励制度建设
        7.3.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3.1 夯实理论构念的维度
        8.3.2 深化消费升级的环境前因及其理论基础
        8.3.3 优化研究设计
        8.3.4 扩展研究情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因素变量对应表
附录2 农业企业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测量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中国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二、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基本理论
    (一) 海关查验作业基本内容
    (二) 海关查验作业信息系统
    (三) 流程再造基本理论
    (四) 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五) 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的可行性分析
三、我国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发展历程及再造分析
    (一) 建国初期至1999年期间海关查验作业流程
    (二) 1999年至2007年期间海关查验作业发展
    (三) 2007年至2011年期间海关查验作业流程改革与发展
    (四) 2011年至2017年海关查验作业流程现状分析
四、湾仔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个案研究
    (一) 流程再造战略需求
    (二) 流程再造计划部署
    (三) 流程分析诊断
    (四) 流程再造实施
    (五) 人力资源及组织架构再造
    (六) 流程再造效果评估及后续完善建议
五、我国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的若干建议
    (一) 构建以查验作业流程再造为中心的通关改革模式
    (二) 深入透析查验作业流程再造存在的阻碍及其缘由
    (三) 优化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环境
    (四) 完善新海关查验作业流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9)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模式构建与进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总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文献述评
        一、研究相关的国外文献回顾
        二、研究相关的国内文献回顾
        三、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第二节 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市场监管的概念界定
        二、行政执法的概念界定
        三、综合执法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行政自制理论
第二章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动因及面向
    第一节 市场监管执法模式变迁的历史逻辑
        一、市场监管执法模式变迁的阶段分析
        二、市场监管执法模式变迁的二重动因
        三、市场监管执法模式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二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需求侧动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效监管的需求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监管的需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监管的需求
    第三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供给侧动因
        一、市场监管的整体效能提升不够
        二、市场监管的服务质量改进不够
        三、市场监管的法治能力提升不够
    第四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基本面向
        一、市场监管执法体制:“碎片”到“整体”
        二、市场监管执法理念:“官本”到“民本”
        三、市场监管执法方式:“人治”到“法治”
第三章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样本来源
        一、研究设计
        二、样本来源
    第二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实践的进展分析
        一、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职能配置分析
        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机构调整分析
        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流程优化分析
    第三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实践的局限分析
        一、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缺乏系统设计
        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缺乏内容深度
        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缺乏配套协同
第四章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市场监管效度的衡量标准
        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度的影响因素假设
        一、法律法规因素
        二、权力配置因素
        三、权力运行因素
        四、执法保障因素
        五、执法干扰因素
        六、风俗文化因素
        七、企业行为因素
        八、社会诉求因素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描述
    第四节 因子分析及理论解释
        一、因子分析概述
        二、原始数据处理
        三、因子分析的过程
        四、公共因子的理论整合及解释
第五章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三维+三向”模式
    第一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整合维度
        一、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职能转变
        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机构调整
        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流程优化
    第二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整合向度
        一、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向度的理论基础
        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纵向整合
        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横向整合
        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纵深整合
    第三节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
        二、精简高效
        三、权责一致
        四、行政法治
第六章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进路优化
    第一节 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
        一、牢固树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完善细化全面推进改革的顶层设计
        三、着力强化全面推进改革的央地联动
    第二节 纵深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
        一、纵深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职能转变
        二、纵深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机构调整
        三、纵深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流程设计
    第三节 协同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
        一、协同推进市场监管法制体系建设
        二、协同推进市场监管事业单位改革
        三、协同推进社会共治体制机制改革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10)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考察”
        二、国内研究内容考察:研究主题分类
        三、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的总体评述与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二、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证考察——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第一节 问题的提起: 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一、城乡发展中的“两个现象”
        二、观察样本选择江苏省的理由
        三、本章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江苏城乡发展差异的现实样态基于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
        二、江苏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其他方面的差距
    第三节 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变化趋势的实证考察
        一、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基于两种实证分析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四、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节 城乡关系的逻辑: 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第二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 社会排斥
    第一节 社会排斥: 城乡关系的一个分析视角
        一、社会排斥: 一个富有解释力的概念
        二、社会排斥用于中国城乡关系分析
    第二节 资源配置型排斥
        一、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屏障
        二、排斥性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第三节 公共服务型排斥
        一、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二元性的医疗卫生制度
        三、城乡分割的二元义务教育制度
    第四节 城乡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一、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历史考察
        二、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现实考察
        三、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政治安排
        四、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
        一、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反哺农业”的理论阐述
        三、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支持乡村”的探索
    第二节 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
        一、当下中国现实场域的复杂性
        二、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
        三、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四、社会发展大趋势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论证与建构
        一、“城市利益让渡”问题的提出
        二、从权利让渡到“利益让渡”
        三、“社会利益让渡”是否可能
        三、“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辩护
第四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模式、资源与能力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实践模式解读
        一、“资源三下乡”模式
        二、“项目制”模式
        三、“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模式——南京的个案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资源类型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两种资源: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资源分类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意愿与能力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意愿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客观能力
第五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因素
        一、城市利益扩展: 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
        二、乡村资源优势: 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
        三、宏观社会背景: 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阻力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三、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
        四、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
结语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21世纪再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D]. 高文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ZY公司薪酬体系再造 ——基于母公司与子公司薪酬体系融合的研究[D]. 顾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0(08)
  • [3]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D]. 朱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基于流程再造的中兴通讯财务转型研究[D]. 包若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日照华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D]. 安宝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大项目制在建筑工程企业应用研究 ——以中建一局集团A子公司为例[D]. 马青松. 河南大学, 2019(02)
  • [7]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才正. 浙江大学, 2019(02)
  • [8]中国海关查验作业流程再造研究[D]. 冯地林. 厦门大学, 2019(08)
  • [9]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模式构建与进路优化[D]. 谭安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D]. 周银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再造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