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规范克隆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慧瑶[1](2020)在《培养初中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非形式推理能力,即个体对有争议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提出观点并运用理由论证观点具有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推理能力。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而良好的非形式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同时,非形式推理是公民的一项生活技能,提高非形式推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课程中存在许多有趣的开放性议题,对开放性议题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可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深入了解、讨论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因此本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与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结合,尝试设计一个专门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尝试结合非形式推理理论课程和社会性科学问题课程两种教学模式,设计了“非形式推理理论教学—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生物知识教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主题辩论”为活动流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来自广州、深圳、梅州、河源的一线初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现状,以及利用“非形式推理理论教学—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生物知识教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主题辩论”为综合实践活动流程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可行性。为验证本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性,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于2019年10月—11月,以河源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同一位生物教师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学生开展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对照班开展1课时知识讲座和3课时的自主学习。采用《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自评问卷》、《克隆技术知识测试卷》评测了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水平和克隆技术生物学相关知识水平,结合两次生物月考成绩,分析了本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本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实验班平均分由95.81提升至105.62,P<0.01。其中“论证能力、说理能力、问题兴趣、反驳能力”4个因子的得分达到了显着性差异。(2)本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议题有关生物学知识,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从4.79提升到了6.17(满分8分),P<0.01。(3)活动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业成绩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班学生的生物成绩提升幅度较对照班学生的生物成绩大,说明本综合实践活动在短期内不能显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由此得出结论:“非形式推理理论教学—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生物知识教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主题辩论”为流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活动主题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王儒[2](2020)在《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生命技术也是如此。它的出现为全人类带来了福祉,促进了人类的自我繁衍和家庭的传承、促进了人类的优生、并且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现有的生命技术主要包括: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代孕会对现有伦理关系造成冲击。其中包括代孕的商业化,子女与代孕母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代孕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模糊。精子库的滥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主要有精子的商品化问题、精子库的不当使用会出现近亲结婚、给家庭带来影响以及“名人”精子库问题。试管婴儿技术使用不当会造成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危害。克隆技术中对克隆人的争议一直不断,克隆人虽然还没实现,但其成为事实也会给各方面带来伦理问题。主要有克隆人会损害人的尊严、对传统的自然生殖造成冲击、对社会伦理关系造成挑战、还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伦理问题,主要有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造成基因的歧视、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同时“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会对其自身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等。若要使生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需要我们积极应对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并从其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案。本文从伦理原则、法律、道德和管控机制出发,探索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从伦理原则上,遵循公正原则、责任原则和自主性原则。从法律上,主要有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加大法律处罚力度。从道德上,主要有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从管控机制上,主要有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和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旨在减少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使生命技术合理发展,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宋柏毅[3](2018)在《克隆技术发展的伦理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在于生物领域上进行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克隆技术作为最标致性代表科学技术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在1997年在英国爱丁堡市罗斯林研究所诞生世界上第一只人工克隆羊“多莉”,因为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意味着同样作为哺乳类动物的人类是可以被克隆的,整个世界开始对于未来克隆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等猜想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很多作家导演等利用“克隆人”为题材写出了很多自己想法的作品。科学技术发展是必然的,无论人类社会怎么样去禁止,未来的某一天终会面对要解决。在此背景下,进行克隆技术对于社会伦理的思考,反思与考虑如何面对来为人们带来启示。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在随之进步,但是由于科技伴随着伦理问题的诞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克隆技术一样,一旦涉及到人类生命的问题上就会引起社会大量的伦理争议,可技术明明可以为人类奉献极大的好处,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生物领域等等,都是能为人类造福,所以在此种矛盾下,要想方设法如何既避免了伦理问题冲击还能合理发展克隆技术发展。文章主要是分为4部分。首先进行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技术的概念认识发展,克隆人技术的分类,以及2018年1月中国克隆人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全世界首例克隆猴;其次是国内外对于克隆技术的诞生提供的观点,进行整体综合论述,对其利弊进行深度剖析;再次对其深层次探究,并论其伦理道德的相关关系,分别阐述克隆技术与社会伦理、科技伦理的相关意义,总结国内外对其观点的评析;最后探讨克隆技术的理性发展,以协调与伦理道德关系、完善法律法规、提高人类认知性与处理科学技术新成就与传统理念关系进行分析,汇总其政策与方式方法。
侯明诚[4](2018)在《克隆人技术的伦理研究》文中认为克隆技术出现得到了大范围的关注,基于其发展,人们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从科学发展来看,克隆技术的出现确实意义非凡,当然,其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克隆技术持续发展之时,人们对克隆人的讨论逐渐激烈,一是关注安全性问题,二是其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就该技术的发展来看,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而这不仅涉及到科学界,还包括了伦理学界在内。本文首先对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给予准确的概念界定,然后梳理和分析美国科幻电影作品中出现的克隆技术及情节冲突,从科学技术哲学、科技公共政策、科技管理、科技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理论剖析,从而对当代克隆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建议,规避克隆人技术的无序发展可能引发的现实问题。论文共分为五章:序言部分综述了克隆人技术伦理的研究意义,以及该论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美国科幻电影为新的切入点对克隆人技术伦理加以研究。第二章对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定义、发展和作用;克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差异和生物性差异。克隆人诞生的技术可能性和展开理论探讨伦理的必要性。第三章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为依据,从社会价值层面,就该技术予以分析,主要论述了其在科学研究、医疗研究两方面的价值体现。通过国际社会对克隆技术的态度,一些现实的发展乱象,并结合实际,分析目前所产生的克隆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第四章对一些克隆人主题科幻电影的内容进行整理,以其中克隆人和人的两种视角来传达未来社会克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反应了人类社会的身份焦虑。并结合科幻文艺理论和科技伦理学理论来分析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克隆人技术研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通过美国科幻电影,找寻其在现实中的借鉴意义。在借鉴美国科幻电影中所阐述的克隆人技术发展及应用过程中所要考虑的理论问题前提下,就该技术安全应用提供应对策略。
陈首珠[5](2015)在《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从历史视野上考量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对于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是有益的。人类的技术与伦理关系的历史演变历经了古代的“以道驭术”、近代的“道术分离”、现代的“道术冲突”的过程,时至今日,技术与伦理的矛盾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而且表现出愈加尖锐的趋势。现代学者针对不同技术领域涉及到的不同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单一视角、单一变量的分析和论证,而这种仅依靠技术行为本身或伦理精神要求的单一纬度,难以实现找寻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两者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当代技术的发展依然面临着技术与伦理关系的矛盾,若要能走出传统技术伦理的困境,必须进行新的实践即“技术-伦理实践”。这种新的实践形态要求某项技术在开发伊始就始终考虑、研究相关技术伦理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也曾最早谈及该实践形态,他指出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就是该实践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付诸实践。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当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协调解决必须诉诸于新的技术-伦理实践。本文包含了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导论,涵盖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通过对“与技术相分离的伦理道德实践形态”、“与伦理道德相分离的技术实践”的分析,引出并论证了“技术-伦理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的到来。第三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西方技术与伦理之间关系问题,详实介绍了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历史生成过程,即三个阶段: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第四个部分,对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从当代工程技术-生态伦理、医疗技术-生命伦理、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等方面分析并论证了不同技术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技术-伦理实践模式。第五个部分,对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包含了原因分析、过程分析、结果分析等。第六个部分,围绕着旨在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而展开,进行了协调矛盾的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实现当代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理论构想-—当代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该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措施。最后,本文以纳米技术为例,探究了当代纳米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当代技术与伦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指导基础之上,不断开展新的实践探索。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将成为人类成功协调解决当代技术与伦理之间矛盾关系的新的实践形态。
上官丕亮,孟凡壮[6](2013)在《克隆人立法的宪法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克隆技术迅猛发展,克隆人问题的现实性日益彰显。我国秉持"禁止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的指导思想,出台了相关规章禁止克隆人。然而,目前我国克隆人的相关立法有违背宪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之嫌,存在着合宪性问题。建议全国人大根据法律保留和比例原则制定专门的《克隆技术管理法》,明确界定克隆人的相关概念,禁止任何人从事生殖性克隆,并明确规定监管机关的监管职责以及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将生殖性克隆入罪、明确立法的"落日条款",以消解当前克隆人立法的合宪性问题,实现克隆人立法的宪法规制。
潘婷婷[7](2012)在《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文中研究说明人体克隆技术可分为治疗性人体克隆技术和生殖性人体克隆技术。前者是利用克隆技术和通过对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处理,产生某些人体组织;后者是利用克隆技术和母体子宫的孕育过程,制造出完整的人或具有某些人体特征的动物体。人体克隆犯罪是指在研究与应用人体克隆技术领域,利用人体克隆技术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以及与应用人体克隆技术密切相关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人体克隆犯罪尤其是生殖性人体克隆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有必要动用刑法对这类犯罪加以规制。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针对人体克隆犯罪进行了相关刑事立法,虽然由于各个国家的人文特点、伦理观念、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各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刑事立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从大体趋势上来看,还是有许多规律可以探寻。这些域外立法经验,从立法模式、立法原则、具体制度设计方面为我国进行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打击人体克隆犯罪,使克隆技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对滥用人体克隆技术的危害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时,我国应采取单行法的立法模式。针对人体克隆犯罪进行刑事立法构建时,应当遵循科学立法、风险预防、超前立法、适当介入原则。不仅如此,我国还应当修改现行刑法,提高某些条文对于人体克隆犯罪的容纳程度。同时在单行法中增设一些人体克隆犯罪方面的新罪名,以期更加有效、更加全面地打击人体克隆犯罪。
李谡[8](2012)在《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和克隆技术的日益完善,属于其中一份子的治疗性克隆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治疗性克隆技术作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让人类突破了自然的生理极限,改变了对于传统生命意义的认识和自身需求的观念,给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那么治疗性克隆性技术究竟带来了哪些价值?产生价值二重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其产生的负向价值?这些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从科学价值、医学价值、人本价值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治疗性克隆技术带来的影响。论证了治疗性克隆技术具有价值二重性并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合理的使用该技术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些因素正阻碍它的正向价值的实现。从主体上来看是由于广泛存在的认识误解、应用中的伦理困境和相关立法的滞后性;从客体上来看是由于技术自身发展的局限和技术鸿沟问题。另外,在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伴随着负向价值的产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技术的负向价值是不可能根除的,但对某一特定的技术负向价值来看,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和范围内进行消减。本文认为针对治疗性克隆技术带来的负向价值可以从制度、法律和伦理多方面进行消减。
孟凡壮[9](2012)在《立法禁止克隆人的合宪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有关此类克隆技术能否用于克隆人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国际及区域立法相继出台禁止克隆人,以扞卫人的尊严。一时间,禁止克隆人成为各国的立法趋势,但立法禁止克隆人涉嫌侵犯科研自由和生育权等基本权利,其合宪性遭受质疑。其实,立法禁止克隆人有助于避免科研自由的负面效应、维护婚姻和家庭秩序、保护克隆人的生命权、扞卫人的尊严,并能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具有宪法上的正当性。我国政府对克隆人也持一种基本否定的态度,并于2003年通过两部规章明确禁止克隆人。但目前我国克隆人的相关立法有违背宪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之嫌,存在合宪性问题。全国人大应根据法律保留和比例原则制定专门的《克隆技术管理法》,明确界定克隆人的相关概念,禁止任何人从事生殖性克隆,并明确规定监管机关的监管职责以及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将生殖性克隆入罪、明确立法的“落日条款”,以消解当前克隆人相关立法的合宪性问题。
陈首珠,章龙胜[10](2011)在《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克隆技术发展迅速,但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选择了治疗性克隆技术作为研究的方向,但也面临着伦理的挑战。治疗性克隆技术的是与非将随着人类的技术—伦理实践过程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要有效解决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人类还需要建立伦理评估机制,加强科学家职业道德自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并加大执法力度,从而使克隆技术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中国规范克隆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规范克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初中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非形式推理能力是公民的一项生活技能 |
1.1.3 生物学科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具有优势 |
1.1.4 综合实践活动为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综合实践活动 |
2.1.2 非形式推理能力 |
2.1.3 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半结构化访谈法 |
2.3.3 问卷调查法 |
2.3.4 实验研究法 |
第三章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3.1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可行性 |
3.1.1 教师访谈 |
3.1.2 实习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 |
3.2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 |
3.2.1 设计意图 |
3.2.2 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计 |
3.2.3 教学模式 |
3.2.4 议题的选择 |
3.2.5 教学安排 |
3.3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 |
3.3.1 实施对象 |
3.3.2 实验控制 |
3.3.3 实施时间 |
3.3.4 测量工具 |
3.3.5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
第四章 活动实施效果的结果与分析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活动对学生生物学业成绩的影响 |
4.1.2 活动对学生克隆技术生物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
4.1.3 活动对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影响 |
4.2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自评问卷 |
附录2 克隆技术知识测试卷(A卷) |
附录3 克隆技术知识测试卷(B卷) |
附录4 对照班克隆技术讲座教学设计 |
附录5 克隆技术相关观点教学资料 |
附录6 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会议 |
(2)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生命技术及其发展 |
2.1 生命技术相关概念 |
2.1.1 生命技术定义 |
2.1.2 生命技术类型 |
2.2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
2.2.1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 |
2.2.2 生命技术发展历程 |
2.3 生命技术发展的意义 |
2.3.1 促进了家庭的传承和人类的自我繁衍 |
2.3.2 促进了人类的优生 |
2.3.3 为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
3 生命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
3.1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
3.1.1 代孕会对伦理关系造成冲击 |
3.1.2 滥用精子库会导致社会伦理关系混乱 |
3.1.3 试管婴儿会对母体和胎儿以及人口性别比例带来危害 |
3.2 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
3.2.1 克隆人损害了人的尊严 |
3.2.2 克隆人对自然生殖造成冲击 |
3.2.3 克隆人对社会伦理提出挑战 |
3.2.4 克隆人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 |
3.3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
3.3.1 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 |
3.3.2 基因编辑技术会带来基因歧视 |
3.3.3 基因编辑技术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 |
3.3.4 “基因编辑婴儿”对婴儿本身和社会造成冲击 |
4 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 |
4.1 生命技术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
4.1.1 公正原则 |
4.1.2 责任原则 |
4.1.3 自主性原则 |
4.2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法律措施 |
4.2.1 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
4.2.2 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
4.2.3 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 |
4.3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道德措施 |
4.3.1 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 |
4.3.2 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 |
4.3.3 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 |
4.4 强化生命技术管控机制 |
4.4.1 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 |
4.4.2 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 |
4.4.3 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克隆技术发展的伦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主要内容 |
一、克隆技术与克隆人技术概述 |
(一) 相关概念 |
(二) 克隆技术发展历程 |
(三) 克隆人技术的分类 |
二、克隆技术正负效应 |
(一) 克隆技术的诞生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范围 |
(二) 克隆技术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 |
(三) 克隆技术诞生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三、克隆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诠释 |
(一) 克隆技术与社会伦理的解析 |
(二) 克隆技术与科技伦理的关系阐明 |
(三) 国内外关于科技伦理主要观点评析 |
四、促进克隆技术合理发展的理性思考 |
(一) 协调科技突破与伦理道德关系 |
(二) 完善克隆人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
(三) 不断提升人类对克隆技术的认知能力 |
(四) 正确处理传统伦理观念与当代科技新成就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克隆人技术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克隆人技术的伦理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克隆人技术的伦理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学科交叉法 |
1.4.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5.1 方法新 |
1.5.2 视角新 |
2 克隆技术与克隆人的概念界定 |
2.1 克隆技术的相关概念 |
2.1.1 克隆技术的定义 |
2.1.2 克隆技术的发展 |
2.1.3 克隆技术的作用 |
2.2 克隆人的相关概念 |
2.2.1 克隆人的定义 |
2.2.2 克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差异 |
2.2.3 克隆人与人之间的生物性差异 |
2.3 克隆人诞生的可能性与问题探讨的必要性 |
2.3.1 克隆人诞生的技术可能性 |
2.3.2 克隆人技术探讨的必要性 |
3 克隆人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 |
3.1 克隆人伦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
3.2 克隆人技术发展的社会价值 |
3.2.1 科学研究价值 |
3.2.2 医疗研究价值 |
3.3 克隆技术现实发展的伦理冲突 |
3.3.1 克隆人技术发展乱象 |
3.3.2 克隆人技术伦理争议 |
4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克隆人技术伦理问题 |
4.1 美国克隆人主题的科幻电影分析 |
4.1.1 克隆人主题科幻电影内容 |
4.1.2 克隆人主题科幻电影情节共性 |
4.1.3 克隆人主题科幻电影视角分析 |
4.2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克隆人伦理问题 |
4.2.1 技术安全与隐患 |
4.2.2 宗教伦理的冲突 |
4.2.3 人伦关系的混乱 |
4.2.4 人的尊严的侵犯 |
5 克隆人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 |
5.1 科幻电影的借鉴意义 |
5.2 克隆人技术安全应用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克隆人技术的伦理研究和评价 |
5.2.2 完善克隆人技术的法律规范 |
5.2.3 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关系 |
5.2.4 加强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技术-伦理实践”概念:一种新实践形态的提出 |
第一节 与技术相分离的伦理实践 |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
二、伦理实践的内涵 |
三、伦理实践的功能 |
第二节 与伦理相分离的技术实践 |
一、弗兰西斯.培根的实践哲学 |
二、技术实践的概念 |
三、技术实践的特点 |
第三节 技术—伦理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的内涵 |
一、实践形态界说 |
二、技术—伦理实践的缘起 |
三、技术—伦理实践的概念 |
第三章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历史生成 |
第一节 历史上对技术与伦理关系的思考 |
一、中国古代的技术伦理思想 |
二、古代西方的技术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孕育阶段 |
一、中国“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孕育阶段的理论分析 |
二、西方“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孕育阶段的理论分析 |
三、“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孕育阶段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萌芽阶段 |
一、中国“技术—伦理实践”形态萌芽阶段的理论基础 |
二、西方“技术—伦理实践”形态萌芽阶段的理论基础 |
三、“技术—伦理实践”形态萌芽阶段的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形成阶段 |
一、形成阶段的理论分析——以克隆技术为例 |
二、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 |
三、人类协调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 |
第四章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典型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工程技术—生态伦理的实践模式 |
一、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
二、当代工程技术的生态伦理纷争 |
三、“工程规划(?)生态伦理(?)项目建设”实践模式 |
第二节 当代医疗技术—生命伦理的实践模式 |
一、生命伦理思想概述 |
二、当代医疗技术的生命伦理纷争 |
三、“医疗技术(?)生命伦理(?)技术进步”实践模式 |
第三节 当代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的实践模式 |
一、信息伦理思想概述 |
二、当代网络技术的信息伦理纷争 |
三、“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网络新技术”实践模式 |
第五章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分析 |
第一节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当代技术与伦理的差异性 |
二、当代技术的高风险 |
三、当代社会伦理精神的缺失 |
四、科学的技术伦理观的或缺 |
五、价值的多元化 |
第二节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过程分析 |
一、伦理规范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
二、伦理难以为技术划禁区 |
三、技术伦理机制存在缺陷 |
第三节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结果分析 |
一、单弱不协调的社会形态 |
二、双弱不协调的社会形态 |
三、单强不协调的社会形态 |
第六章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应对路径 |
第一节 协调问题的可能性分析 |
—、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理论依据 |
二、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事实依据 |
第二节 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构建 |
—、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内容及模型 |
二、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组成要素 |
三、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目标 |
四、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 |
第三节 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实践过程 |
一、组建相关技术的伦理委员会 |
二、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伦理监督机制 |
三、加强伦理建设,强化技术主体的伦理责任 |
四、加强科技立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五、加强多方合作,构建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 |
六、吸收公众的智慧,构建公共参与决策机制 |
第四节 当代技术—伦理协同建构:以纳米技术为例 |
一、纳米技术—伦理问题 |
二、纳米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
三、纳米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目标与限度 |
四、纳米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克隆人立法的宪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我国克隆人立法的现状 |
(一) 原则上禁止克隆人 |
(二) 规定了违法从事生殖性克隆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
(三) 强调对生殖性克隆的相关技术发明不授予专利 |
三、目前我国克隆人立法的合宪性问题 |
(一) 有违法律保留原则 |
(二) 有悖比例原则 |
四、克隆人立法的宪法规制构想 |
(一) 全国人大应当尽快制定专门的《克隆技术管理法》 |
(二) 建议明确《克隆技术管理法》的核心内容 |
(三) 建议将生殖性克隆入罪 |
(7)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人体克隆引发的刑法问题概述 |
2.1 人体克隆的概念 |
2.2 刑法规制人体克隆的必要性分析 |
2.3 我国对于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缺位 |
2.3.1 我国关于人体克隆的立法现状 |
2.3.2 我国对于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缺位及其后果 |
第3章 国外对于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及评析 |
3.1 国外对于人体克隆的刑事立法规定 |
3.1.1 国际公约中有关人体克隆的法律规定 |
3.1.2 主要发达国家关于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定 |
3.2 评析国外对于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定 |
3.2.1 国外规制人体克隆犯罪所采取的立法模式 |
3.2.2 国外规制人体克隆犯罪采取的立法原则 |
第4章 我国对于人体克隆的刑事立法构建 |
4.1 我国规制人体克隆应采取的刑事立法模式 |
4.2 我国规制人体克隆应采取的刑事立法原则 |
4.2.1 科学立法原则 |
4.2.2 风险预防原则 |
4.2.3 超前立法原则 |
4.2.4 适当介入原则 |
4.3 我国人体克隆刑法规制的对策 |
4.3.1 提高现行刑法条文对于某些犯罪的容纳程度 |
4.3.2 完善我国现行的单位犯罪刑罚体系 |
4.3.3 设立单行法,增设人体克隆犯罪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5 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的释义 |
1.5.1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溯源 |
1.5.2 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的含义 |
第二章 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的表象 |
2.1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科学价值二重性 |
2.1.1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科学正向价值 |
2.1.2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科学负向价值 |
2.2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医学价值二重性 |
2.2.1 治疗性克隆技术医学正向价值 |
2.2.2 治疗性克隆技术医学负向价值 |
2.3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人本价值二重性 |
2.3.1.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人本正向价值 |
2.3.2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伦理负向价值 |
第三章 治疗性克隆技术产生价值二重性的原因 |
3.1 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具有合规律性 |
3.1.1 治疗性克隆技术符合技术发展规律 |
3.1.2 治疗性克隆技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趋势 |
3.1.3 治疗性克隆技术全球合法化的诉求已经出现 |
3.2 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具有反规律性 |
3.2.1 治疗性克隆技术违背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 |
3.2.2 治疗性克隆技术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 |
3.2.3 人类角色因治疗性克隆技术发生改变 |
3.3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合目的性 |
3.3.1 作为技术本身的治疗性克隆技术的目的可以实现 |
3.3.3 治疗性克隆技术符合救死扶伤的原则 |
3.4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不合目的性 |
3.4.1 主体目的多样性导致治疗性克隆技术容易脱离技术价值的目标 |
3.4.2 主体错误的价值观导致治疗性克隆技术的违背了技术发展的初衷 |
3.4.3 主体认识的局限和滞后性导致了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不合目的性 |
第四章 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的实现 |
4.1 阻碍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主体性因素 |
4.1.1 广泛存在的认识误解 |
4.1.2 应用中的伦理困境 |
4.1.3 相关立法的滞后性 |
4.2 阻碍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客体性因素 |
4.2.1 治疗性克隆技术自身发展的局限 |
4.2.2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受益鸿沟” |
4.3 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对策 |
4.3.1 正确引导公众促进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实现 |
4.3.2 合理完善技术促进治疗性克隆技术正向价值实现 |
第五章 治疗性克隆技术负向价值的消减 |
5.1 治疗性克隆技术负向价值的制度消减 |
5.2 治疗性克隆技术负向价值的法律消减 |
5.3 治疗性克隆技术负向价值的伦理消减 |
5.3.1 传统伦理应跟上时代的进步 |
5.3.2 建构和谐可持续发展技术价值观,放弃盲目的技术理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立法禁止克隆人的合宪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论证思路 |
第一章 生物科技中的克隆人及其立法趋势 |
一、 克隆人的相关概念 |
(一) 词源学上的克隆 |
(二) 克隆人和相近概念的辨析 |
二、 从克隆羊到克隆人 |
(一) 动物克隆技术的最初发展 |
(二)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及其影响 |
(三) 克隆人的初步尝试 |
三、 禁止克隆人的立法趋势 |
(一) 国际及区域立法 |
(二) 各国立法 |
第二章 立法禁止克隆人的合宪性之争 |
一、 立法禁止克隆人是否侵犯科研自由? |
二、 立法禁止克隆人是否侵犯生命权? |
三、 立法禁止克隆人是否侵犯人的尊严? |
四、 立法禁止克隆人是否侵犯生育权? |
第三章 我国克隆人立法的合宪性问题之消解 |
一、 我国克隆人立法的指导思想及立法成果 |
(一) 原则上禁止克隆人 |
(二) 规定了生殖性克隆的法律责任 |
(三) 对克隆人相关技术发明不授予专利 |
二、 目前我国克隆人立法的合宪性问题 |
(一) 违背法律保留原则 |
(二) 违背比例原则 |
三、 关于消解目前我国克隆人立法合宪性问题的建议 |
(一) 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克隆技术管理法》 |
(二) 建议明确《克隆技术管理法》的核心内容 |
(三) 建议将生殖性克隆入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 |
(一) 困境之一:治疗性克隆技术的是与非 |
(二) 困境之二:克隆人技术难以抵挡 |
二、对策 |
(一) 构建技术伦理评估机制, 建构普世伦理, 协调差异 |
(二) 加强科学家职业道德自律 |
(三) 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加强执法力度 |
三、结语 |
四、中国规范克隆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养初中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 肖慧瑶. 广州大学, 2020(02)
- [2]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 王儒.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3]克隆技术发展的伦理探析[D]. 宋柏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克隆人技术的伦理研究[D]. 侯明诚.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7)
- [5]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D]. 陈首珠. 东南大学, 2015(08)
- [6]克隆人立法的宪法规制[J]. 上官丕亮,孟凡壮. 北方法学, 2013(03)
- [7]人体克隆的刑法规制[D]. 潘婷婷. 南昌大学, 2012(05)
- [8]治疗性克隆技术价值二重性研究[D]. 李谡. 广西大学, 2012(03)
- [9]立法禁止克隆人的合宪性分析[D]. 孟凡壮. 苏州大学, 2012(10)
- [10]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J]. 陈首珠,章龙胜.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