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王沂孙的咏物词(论文文献综述)
丁思丹[1](2021)在《论王沂孙咏物词中的“花”意象》文中提出纵观学界对宋末元初咏物词人王沂孙的研究,大多将其咏物词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且成果颇丰,但在其咏物词中,对于"花"意象的使用仍有值得探讨的空间。宋元之际的移民身份以及"花"意象的文化立意,都深刻地影响着王沂孙的创作心态,从而展现了其词以"花"抒国破家亡之痛和用"花"酬唱表无尽情谊的丰富审美内涵,使得王沂孙成为了宋末咏物词人图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紫菲[2](2021)在《宋《齐天乐》词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齐天乐》在宋代词坛上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词调。它发轫于北宋末年,成熟于南宋初期,鼎盛于南宋晚期。《齐天乐》词调为宋代大曲之摘遍,周邦彦依旧曲而制新腔,遂由颂圣之宴乐变成抒情之辞章。此调后经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人填制,词作渐繁。宋人用此调者甚众,其调势徐纡和婉,起伏有度,尤为南宋格律词人所喜用。宋人用以咏物、祝颂、羁旅、咏怀、写景等,适用题材广泛。体制为双调一百零二字,句式为上阕7644645447,下阕65444645445,全词为四、五、六、七字句构成,在整齐谐婉的基础上又呈起伏延宕之致,从节奏上给人层层递进、激越跌宕的声情美。本篇论文以宋《齐天乐》词调为研究对象,全文可分为四部分。首先,基于文献考据法,以本事溯源为思路,探讨了曲名、异名、音乐问题;其次,以体制划分,根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详细考究词调的正体和又一体问题;第三,从宏观历史为背景,梳理两宋《齐天乐》词的填制历程和题材情况。最后,总结宋《齐天乐》词调的多元艺术时,从词体文学的章法、句法、字法、用典出发,解剖《齐天乐》词调的艺术魅力。
谷卿[3](2021)在《“词深於兴”:比兴传统视阈中的南宋咏物词》文中认为文学创作日益自觉,文学批评对比兴的关注亦渐增多,前人不断强调,对"物"産生充分的想象,才能真正体现"情",而运用和强调比兴的传统与对物的体认和思考,是共同存在於诗学审美的一贯历程中的。随着词文体的兴起,咏物词很自然地渐渐成爲一类题材,北宋文人对物的关注更接近一种开放式的发掘、搜求、探索,南宋文人的体物之情则带有剖析理质、构设关联、层累意义、制造隐喻的冲动和需求,咏物词在两宋实际经历了一个由赋到比、兴的过程。对"比" "兴"的倚重作爲一种词学思想,既在十二世纪大量出现的咏物词作中得以实践,同时也体现於批评话语中。吴文英和王沂孙是风雅词派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对於词的"比" "兴"之用更臻熟稔,既工且深,梦窗词之深自是基於私密的情感与想象得其致密,碧山词之深则关乎本来客观存见的历史事件和正大沉厚的家国情怀,前者可谓"深密",後者可谓"深厚",二人将咏物词引入了全新的境地。
杨洋[4](2021)在《庄棫《中白词》及其接受研究》文中指出庄棫,同光时期常州词派重要词人,与谭献并称“庄谭”,是陈廷焯词学观念转变的关键人物。谭献、陈廷焯二人对于庄棫的评价颇高,并不是与之交好的缘故,而是三人词学理念相同,中白词契合谭献“折衷柔厚”和陈廷焯“沉郁顿挫”的词学主张。与常州词派形成初期不同,同光词坛有着强烈的宗派意识,庄棫、谭献、陈廷焯同气相求,力矫浙西词派后期侧艳饾饤之习。中白词以丙寅年为分界,前期由北宋入唐五代,学周邦彦、秦观,以闺情寄托身世之感,后期由北宋入南宋,学王沂孙,以咏物流露兴亡之叹。庄棫治经与张惠言一脉相承,尚微言大义,认可茗柯论词泝原,有复古之功。本文以中白词及其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庄棫词学观念的转变,将中白词分段研究,结合庄棫词学理念,辨析其前后期词作的不同。从词选选录情况,探究中白词沉浮的原因。第一章根据庄棫遗集、谭献日记、张文虎日记,参考朱德慈《庄棫行年考》对庄棫其人进行考察。第一节简述庄棫生平、家世,知人论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白词中的思想内蕴。第二节列戴子高、谭献、陈廷焯三人与庄棫的交游情况,通过交游看庄棫经学思想以及在同时期词人中的影响。第三节陈述庄棫着述概况,梳理中白词进行分期。第二章以丙寅年为界,将中白词分为前后两期,分析其词学观念的转变对于词作的影响。第一节归纳前期词作以闺情题材为主的特点,分析此类词作中感士不遇、美人迟暮,羁旅漂泊的情感寄托。第二节揭示后期词作以咏物题材为主的特点,分析中白词“比”、“兴”的咏物手法以及情感寄托。第三节从曲折的笔法与怨而不怒的诗教传统两方面,总结中白词低徊要眇、和平温厚的艺术风格。第三章分析常州学派与庄棫的关系,总结庄棫词学理论。第一节概论常州学派与庄棫的关系。第二节从清人词为诗之苗裔,推尊词体的理念出发,论述庄棫词源于清商曲词的观念。第三节,结合庄棫中白词,论“比兴柔厚、飘渺之音”的内涵、表现以及中白词的含蓄蕴藉。第四节论述庄棫对于“离合之法”的提倡。第四章选取同光时期三部词选以及同光以后六部词选,分析中白词的接受情况。第一节统计中白词在《词则》《箧中词》《清词综补》《艺蘅馆词选》《清词选集评》《全清词钞》《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金元明清词选》《清词三百首》中的选录情况,从入选数量、比重看中白词历史地位的沉浮,从入选篇目的频次,看中白词重点篇目的分布。第二节论庄棫前期词作的接受有以下影响因素:一、陈廷焯《词则》及《白雨斋词话》,二、同光词坛闺情题材与复古倾向。第三节论中白词的接受及其经典化,同光时期是中白词接受高峰,原因有三:一、同光词坛对于“比兴寄托”的文化认同,二、“庄谭”齐名,带给庄棫的捆绑效应,三、庄棫被纳入常派统序,成为典范,借助群体文化的强势,推动中白词的接受。
何兰[5](2021)在《朱彝尊咏物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朱彝尊是清代着名的文学家、学者,诗、词、文兼擅,在经、史方面也有卓越的学术成就,是浙西词派的领袖。康熙十七年,朱彝尊将《乐府补题》携至京师,掀起了一场大唱和,带来了咏物词的创作热潮,朱彝尊也于此时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词。本文在前人对朱彝尊词与词学观念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文本,对朱彝尊咏物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首先就朱彝尊词学观念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探究。通过细读朱彝尊咏物词文本,笔者发现朱彝尊咏物词题材非常丰富,除了对传统题材的书写,还加入了一些新的题材,扩大了咏物词的表现内容。朱彝尊凭借其创新精神,和对前人咏物词的继承发展,使自己的咏物词呈现出醇雅清新、体物入微、寄托深微等特点,发展了咏物诗“禁体物语”的表现手法。笔者通过对宋代咏物词词牌与朱彝尊咏物词词牌的对比分析,发现朱氏咏物词词牌运用呈自由化。《乐府补题》的复出,在清初词坛掀起了一场大唱和,朱彝尊大部分咏物词创作于此后。因此,本文就朱彝尊咏物词对《乐府补题》的接受、朱彝尊咏物词与《乐府补题》词作差异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考察,通过纵向对比,发现朱氏咏物词对《乐府补题》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风格醇雅清空、描摹物态遗貌取神,寄情隐曲委婉等方面。
陶友珍[6](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许兴宝[7](2020)在《王沂孙《眉妩·新月》考论》文中认为王沂孙的《眉妩·新月》词,从生成的背景来看,是在知悉杨太妃辅佐帝昺抵抗元蒙进攻形势的前提下创作出来的;从表现主题的方式来看,是通过创造新月意象来加以实现的;从表现对杨太妃辅佐帝昺抵抗元蒙进攻形势的前景判断上来看,"叹谩磨玉斧,难补金镜"是最为关键的句子,因为其中隐含着抗战复国难成的哀叹;从南宋形成的抗战文学大趋势来看,王沂孙通过创造新月意象来渗透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信息,具有与潮流相吻合的必然性。因此,王沂孙的《眉妩·新月》词,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有为创作,词中的新月一指刚成最新半壁的南宋版图,源于东南沿海的条形状与新月弯半环状外形相似的事实;其二指杨太妃,源于宋词中直接以月亮喻女性的创作事实。
徐亚玲[8](2020)在《南宋遗民咏梅词析论——以碧山、草窗为例》文中指出王沂孙与周密均为宋末词坛大家,二人的咏梅词书写了末世文人的生命体验,弥漫着浓郁的末世情怀,张扬着末世遗民的文化品格;王沂孙词幽深奇幻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周密工于词藻、工于造句,注重字句的锤炼。通过对二人咏梅词的探析,可以掌握时代氛围与人格精神的互动,窥见末世文人的生命体验与行止出处。
陈舒昕[9](2019)在《从《乐府补题》咏物词四首探论王沂孙的词学风格》文中指出《乐府补题》是宋末元初一批南宋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之合集。本文即试图以王沂孙入选其中的咏物词四首探赏其词中所吟咏的物象的包蕴性内涵,以期透视其咏物手法的归指,体味其寄慨遥深,婉转多讽的词作风格,深入考察文本建构背后词家自我身影的存在,在繁复的意象中更为精准地体悟渗透其间的时代沧桑感与个体的凄凉无端等种种复杂情感——进而参悟其惝恍迷离,题旨隐晦而哀感无端的词学风格。
曹雅超[10](2018)在《论王沂孙的咏物词》文中研究说明王沂孙是宋末词坛着名的骚雅词人、爱国词人,他的词集碧山词,存词64首,其中34首为咏物词,体现了文小旨大、类迩义远的艺术特点。碧山感怀家国,无力回天,在异族严酷统治下深切的家国之痛,不能尽情抒发,咏物之作都托之于"一草一木",寓"孽子孤臣之感"、"身世飘零"之恨,将咏物之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因此,研究王沂孙的咏物词,解读分析王沂孙咏物词的创作概貌及题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宋元易代之际传统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感和时代心理,以及末世文学的特有风貌。
二、论王沂孙的咏物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王沂孙的咏物词(论文提纲范文)
(1)论王沂孙咏物词中的“花”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沂孙咏物词中“花”意象背后的创作心态 |
二、王沂孙咏物词中“花”意象的审美内涵 |
(一)以“花”烘托,抒国破家亡之痛 |
(二)以“花”酬唱,表达无限之情谊 |
三、王沂孙咏物词中“花”意象的独特意义 |
(2)宋《齐天乐》词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及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齐天乐》词调溯源 |
(一)《齐天乐》本事溯源 |
(二)《齐天乐》曲名之辨 |
(三)《齐天乐》异名问题 |
(四)《齐天乐》音乐问题 |
二、《齐天乐》词调体制 |
(一)《齐天乐》的正体 |
(二)《齐天乐》的又一体 |
三、《齐天乐》词调的题材情况 |
(一)《齐天乐》的填制历程 |
(二)《齐天乐》的题材分布 |
(三)《齐天乐》的主要题材 |
四、《齐天乐》词调的多元艺术 |
(一)《齐天乐》词的章法 |
(二)《齐天乐》词的句法 |
(三)《齐天乐》词的字法 |
(四)《齐天乐》词的用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全宋词》中《齐天乐》词统计 |
附录二 《齐天乐》又一体详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4)庄棫《中白词》及其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庄棫生平交游及着述 |
第一节 生平 |
第二节 交游 |
第三节 着述 |
第二章 庄棫《中白词》艺术特征 |
第一节 托志帷房,眷怀身世 |
第二节 触物有怀,念乱忧生 |
第三节 低徊要眇,和平温厚 |
第三章 庄棫词学理论与常州学派 |
第一节 庄棫与常州学派的关系 |
第二节 诗词一体,词源自清商三调 |
第三节 比兴柔厚,飘渺之音 |
第四节 反复缠绵,离合之法 |
第四章 庄棫词的接受及其经典化 |
第一节 庄棫词选录情况 |
第二节 庄棫前期词作的接受 |
第三节 同光时期庄棫词的接受及其经典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朱彝尊咏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朱彝尊词学观 |
第一节 尊体观 |
第二节 崇尚“醇雅” |
第二章 朱彝尊咏物词题材研究 |
第一节 植物类 |
第二节 日常事物类 |
第三节 饮食类 |
第四节 鸟兽虫鱼类 |
第五节 自然物象类 |
第六节 女性身体类 |
第三章 朱彝尊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擅用典故,以故为新 |
第二节 体物入微,穷形尽相 |
第三节 寄托深微,隐曲婉转 |
第四节 醇雅清空 |
第五节 “禁体”手法 |
第六节 词牌的独特运用 |
第四章 《乐府补题》与朱彝尊咏物词 |
第一节 朱彝尊咏物词对《乐府补题》的接受 |
第二节 朱彝尊咏物词与《乐府补题》词作差异的成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
一、别集 |
二、选集 |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
二、钱曾所藏宋刻 |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
一、唐宋词集丛刻 |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
二、宋词别集重刻 |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
(一) 《梅苑》 |
(二) 《草堂诗余》 |
(三) 《绝妙好词》 |
(四) 《乐府补题》 |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
(一) 字句勘误 |
(二) 作者考订 |
(三) 格律辨析 |
(四) 版本考证 |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
(一) 名物掌故笺释 |
(二) 词人生平考证 |
(三) 词人词作评价 |
(四) 其他词作增补 |
(五) 文字内容校勘 |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
(三) 词作的审视 |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
(一) 品评与赏析 |
(二) 笺注与阐释 |
(三) 辨讹与纠谬 |
(四) 纪事与述闻 |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
(一) 小众化 |
(二) 碎片化 |
(三) 趣味化 |
(四) 深度化 |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
余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
一、诗、词之异同 |
二、词、曲之异同 |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
一、南北宋之争 |
二、正变之论 |
三、本色论 |
四、雅俗之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
一、和韵 |
二、集句 |
三、效体 |
四、櫽栝 |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
(二) 追和十大词调 |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
(二) 追和十大词人 |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王沂孙《眉妩·新月》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者对王沂孙《眉妩·新月》词意蕴的判断 |
二、王沂孙是在知悉杨太妃辅佐帝昺抵抗元蒙进攻形势的前提下创造了新月意象 |
三、王沂孙创造新月意象渗透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信息是紧跟时代潮流而为 |
四、王沂孙《眉妩·新月》词中新月意象的全部意蕴 |
五、新月意象渗透关心国家命运精神信息的必然性 |
(8)南宋遗民咏梅词析论——以碧山、草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兴亡之叹, 故国之思 |
2 身世之忧, 追怀之苦 |
3 高洁人格, 坚定气节 |
(9)从《乐府补题》咏物词四首探论王沂孙的词学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咏物词四首初探 |
(一)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词牌为[天香]。 |
(二)浮翠山房拟赋白莲,词牌为[水龙吟]。次首犹胜,故此只说一首。 |
(三)馀闲书院拟赋蝉,词牌为[齐天乐]。 |
(四)紫云山房拟赋莼,词牌为[摸鱼儿]。 |
二、咏物词四首的特征指归 |
(一)象征意象的拟人化。 |
(二)今昔对比手法与“谩”字的情感发覆。 |
(三)意深味厚,沉郁顿挫。 |
(10)论王沂孙的咏物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的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
(一) 摹形绘态。 |
(二)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
(三) 托物言志、寄寓身世。 |
二、王沂孙咏物词的创作概貌及题材内容 |
(一) 创作概貌。 |
(二) 题材内容。 |
1. 时令季节类。 |
2. 动物类。 |
3. 植物类。 |
三、王沂孙咏物词的艺术成就 |
(一) 比兴寄托, 借物言志, 用比兴之体, 寓“君国之忧”是其主要特点。 |
(二) 缘情体物, 浑融一体。 |
(三) 幽深遥指的奇幻色彩, 清劲沉郁的艺术风格。 |
四、王沂孙的咏物词的影响及地位 |
四、论王沂孙的咏物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王沂孙咏物词中的“花”意象[J]. 丁思丹. 汉字文化, 2021(16)
- [2]宋《齐天乐》词调研究[D]. 王紫菲.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词深於兴”:比兴传统视阈中的南宋咏物词[J]. 谷卿. 中国文化, 2021(01)
- [4]庄棫《中白词》及其接受研究[D]. 杨洋. 扬州大学, 2021(09)
- [5]朱彝尊咏物词研究[D]. 何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7]王沂孙《眉妩·新月》考论[J]. 许兴宝.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8]南宋遗民咏梅词析论——以碧山、草窗为例[J]. 徐亚玲. 福建茶叶, 2020(01)
- [9]从《乐府补题》咏物词四首探论王沂孙的词学风格[J]. 陈舒昕. 文教资料, 2019(36)
- [10]论王沂孙的咏物词[J]. 曹雅超. 文存阅刊,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