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锁骨下血管损伤继发臂丛神经受压征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魏瑞鸿,庄永青,刘英男,温桂芬,柯燕娜,刘志东,陈纯玲,黄杰滔,刘兆康,徐滔,劳杰[1](2021)在《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结果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结论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崔树森[2](2021)在《中国胸廓出口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指臂丛、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于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根据受压结构分神经型、动脉型及静脉型。其中神经型比例高达90%,症状体征多变,缺乏敏感、特异的客观辅助检查,国际上至今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一直是TOS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疾病的关注持续提升,关于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NTOS)的中文文献报道逐年增多。本文旨在回顾总结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外文献的相关报道及作者诊疗团队的临床经验,对NTOS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张昕[3](2021)在《第一肋骨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原发于肋骨的骨肿瘤约占所有骨肿瘤的5%~7%,原发于第一肋骨的恶性肿瘤虽然临床工作中少见,但因肺尖部恶性肿瘤局部转移至第一肋区域引起临床症状的患者时有发现。由于肿瘤组织的持续压迫作用,常规放化疗手段常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由于第一肋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周围解剖的复杂性,且恶性肿瘤切除要求有效彻底,极大地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而切缘不足又会导致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居高不下。故第一肋骨区域的肿瘤成为肋骨肿瘤切除的相对手术禁忌症。虽然现有的第一肋骨切除常用手术入路较多,如腋下径路、颈-胸联合径路、锁骨上径路等,但是每种入路都各有优缺点。由于该类病例罕见,现今并无探索类及综述类文献对该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进行深入解读及系统归纳,使得手术不能规范。如何选择该区域手术入路是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治疗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以前方手术入路(包括锁骨上入路和颈-胸联合入路)、腋下手术入路和后侧手术入路三个部分展开,通过解剖实践,对这几种常用手术入路的损伤范围和切除范围做系统归纳,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时的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一部分:经前方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采用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尸体标本,其中男性6具,女性2具,于标本双侧锁骨上区域行切断锁骨入路,解剖并分离锁骨下动静脉、前、中斜角肌及臂丛神经、膈神经等重要组织,测量其距离骨性体表标志的距离和第一肋骨最远暴露点的位置;2.纵行劈开标本胸骨行颈-胸联合入路,解剖分离胸廓内动、静脉、主动脉弓以及喉返神经和交感干等重要组织并测距。3.结合统计学知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重要组织的位置分析该入路下的暴露范围及切除范围。结果1.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锁骨下静脉距离分别为:左侧:50.27±3.850(44.02~54.34mm),右侧:50.22±3.743(44.18~53.98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前斜角肌止点内侧缘距离分别为:左侧:60.73±3.497(55.14~64.68mm),右侧:60.65±3.699(54.98~64.38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臂丛神经内侧缘距离分别为左侧:65.60±3.539(60.22~69.06mm),右侧:65.71±3.731(60.02~69.44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锁骨下动脉距离分别为:左侧:66.70±3.323(61.68~70.14mm),右侧:66.33±3.698(60.96~70.68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分别为:左侧:76.81±3.565(71.48~80.64mm),右侧:50.22±3.743(71.72~80.52mm);第一胸肋关节胸骨外缘距胸廓内动脉距离分别为:左侧:3.63±0.518(2.98~4.36mm),右侧:3.67±0.487(3.02~4.28mm);第一胸肋关节胸骨外缘距胸廓内静脉距离分别为:左侧:6.77±0.304(6.48~7.30mm),右侧:6.65±0.530(5.92~7.50mm)。以上数据和T1-T3节段交感干距肋头的距离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两侧距离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行左侧入路时应注意主动脉弓对术区的影响,右侧应注意喉返神经的起点处(位置高于左侧)。2.经锁骨上入路时中斜角肌止点前缘距第一肋骨暴露最远点上缘的距离为左侧:12.85±2.739(7.74~15.86mm),右侧:13.17±2.623(8.82~16.28mm),双侧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而经颈-胸联合入路时8具标本共16侧均可暴露第一肋骨全长和后方第一胸椎。第二部分:经腋下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采用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尸体标本,其中男性3具,女性2具,于标本双侧行腋下入路,解剖并分离锁骨下动静脉、前、中斜角肌及臂丛神经等重要组织,将第一肋骨向前方和后方游离,测量第一肋骨前、后最远暴露点距离前斜角肌内侧缘和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2.结合统计学知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重要组织的位置分析该入路下的暴露范围及切除范围。结果第一肋骨前端最远暴露点距前斜角肌止点内侧缘距离分别为:左侧:39.42±3.045(34.30~42.48mm),右侧:39.56±3.067(34.42~42.26mm);第一肋骨后端最远暴露点距中斜角肌止点前缘距离分别为:左侧:19.49±1.470(17.76~21.28mm),右侧:19.54±1.452(17.84~21.32mm)。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经后侧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标本同第二部分,于标本双侧行后侧入路,解剖并分离肩部及涉及的头颈部肌层,将第一肋骨向前方游离,测量第一肋骨前端最远暴露点距离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2.结合统计学知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该入路下对头颈部肌层的损伤情况和对第一肋骨区域的暴露范围及切除范围。结果1.第一肋骨前端最远暴露点距中斜角肌止点前缘距离分别为:左侧:17.54±1.590(15.24~19.16mm),右侧:17.62±1.401(15.38~18.66mm)。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2.该入路实施时可沿肌纤维走行分离斜方肌和小菱形肌,但对下方的头夹肌、颈夹肌和头半棘肌内从等有一定损伤,且重建相对困难。结论1.经锁骨上入路和经腋下入路分别能对第一肋骨前中部肿瘤和第一肋骨中部肿瘤做到有效切除:锁骨上入路对于第一前肋范围和前、中斜角肌起点处暴露更加充分,且能做到直视下操作,但是对于第一肋骨中后部的肿瘤暴露范围不足,为保障充足切缘,肿瘤后方范围不可侵及中斜角肌止点后;腋下入路相对损伤较小,但切除范围局限:后方不可超过中斜角肌止点后,前方一般不能超过前斜角肌止点内侧缘2cm。2.颈-胸联合入路拥有其他入路均无法达到的切除范围:其可在直视下切除整段第一肋骨,包括侵及胸肋关节和肋椎关节甚至部分椎体的病损,但是损伤较大,应谨慎选择。3.经后侧入路切除第一肋能良好地暴露臂丛神经的根部结构,更方便用于神经松解。但该入路切除范围较局限,仅限发生于第一肋骨后部的肿瘤,且此入路对头颈部肌从损伤较大,术后的肌肉重建困难较大。
吴钟凯[4](2021)在《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评估手术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对于我科近15年来住院手术的51例侵犯颈根部的占位性病变病人的相关病例信息进行分析,其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肿瘤27例。术前行增强CT和(或)CTA检查,了解肿瘤和/或复发灶或转移灶与颈根的无名动静脉、颈内动静脉、锁骨下动静脉、甲状颈干以及椎动脉的关系,根据术前增强CT和(或)CTA分别采用单纯颈部切口入路、内镜辅助下颈部切口入路、颈胸联合(胸锁关节切除、部分锁骨、胸骨柄切除或胸骨正中裂开)入路切除肿瘤。结果患者随访6个月到10年,24例良性病变全部完整切除。27例侵及颈根部的恶性占位有22例被完全切除,3例行次全切除术,2例姑息减瘤切除,无术中死亡病例;本组2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出现发音较术前明显嘶哑2例;甲状旁腺因手术中误切至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永久性减少1例,术后1年死于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破损1例,锁骨下动脉损伤1例,术中缝扎封闭后无明显出血;乳糜漏2例,术后及时负压吸引和加压后痊愈;胸膜顶(颈胸膜)损伤1例,术中行缝合修复后未见气胸等并发症;臂丛神经和膈神经损伤各1例。1例胸骨正中裂开后纵膈感染,3个月治疗,痊愈。结论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颈胸交界处肿瘤应根据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的结果,采用恰当的径路完全暴露病变组织,分离并保护关键结构同时有效处
文锋,张伟伟,丛铁川,沈泓,秦永,肖水芳,赵恩民[5](2020)在《73例累及颈根部肿物诊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累及颈根部肿物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3例累及颈根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入路选择、术后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73例累及颈根部肿物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物(36例)及吞咽困难(16例)。颈部增强CT或MRI及其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特别是重要血管的关系及继发改变。病理诊断良性37例,恶性36例;良性肿瘤最常见为胸骨后甲状腺肿17例,恶性肿瘤最常见为颈段食管癌15例。手术治疗70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径路选择:颈部入路61例(87.1%),颈胸联合入路9例(12.9%);完整切除肿瘤67例,姑息性切除3例。手术和胸外科合作16例,和骨科合作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6例(22.9%)。73例患者中失访7例,66例随访3个月~15年。35例良性肿瘤随访均未见复发;3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48.4%,5年生存率为32.3%。结论:颈根部解剖结构复杂,累及该部位的肿瘤病理类型多样,良性和恶性肿瘤比例相当。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应根据肿瘤的病理、大小及周围结构关系以及术者的习惯决定手术入路及方式,主要为颈部入路及颈胸联合入路。良性肿瘤多可采取颈部入路切除,颈胸联合入路适用于边界不清和重要血管神经粘连紧密的恶性肿瘤,对于大血管的妥善处理是肿瘤能否完整切除的关键。该部位手术并发症较多,术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有时需要多学科合作。
贾晓川,颜继英,李毅,刘振武[6](2020)在《不同时间锁骨下动脉缺血对大鼠臂丛神经损伤电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缺血不同时间对大鼠臂丛神经的影响。方法以大鼠锁骨下动脉损伤为实验模型。将100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只。实验组:夹闭锁骨下动脉后分别于第1、3、6、12、30小时随机抽取大鼠进行电生理、肌肉Na+-K+-ATP酶活性测定及神经组织学检查。对照组:仅暴露锁骨下动脉不做夹闭,其余操作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不同时段正中神经潜伏期较对照组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缺血第6小时与第12小时、第30小时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同时段正中神经振幅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缺血第12小时组与缺血第30小时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肌肉组织Na+-K+-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检查髓鞘数目完整。结论锁骨下动脉损伤后,臂丛神经潜伏期延长,振幅减低,证明锁骨下动脉损伤可导致臂丛神经缺血,影响神经传导功能,故提倡应早期修复损伤血管,恢复患肢血供,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刘国浚[7](2016)在《19例臂丛区域肿瘤外科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臂丛区域肿瘤少见,国内外文献罕有报道,目前尚无统一的外科分型及手术入路建议。本研究回顾分析我科7年来处理的19例臂丛区域肿瘤,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外科分区方法、对于相应的手术入路给出建议,评估手术疗效并总结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经手术治疗的臂丛区域肿瘤患者共19例。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观察肿瘤MRI冠状位、矢状位片,根据肿瘤相对臂丛主干解剖空间位置进行外科分区并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1)臂丛上方肿瘤(采用锁骨上方入路)、(2)臂丛内部肿瘤(经典臂丛前路)、(3)臂丛下方肿瘤(采用改良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4)臂丛前方肿瘤(锁骨截骨入路)、(5)臂丛后方肿瘤(后方肩胛下入路)。术后分析19例肿瘤的病理特征、手术并发症,随访了解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1.本组19例臂丛区域肿瘤患者其中16例(84.21%)有发现逐渐增大的肿块为主要首发症状病史,10例(52.63%)局部疼痛,6例(31.58%)活动障碍、无力,1例(5.26%)感觉异常。边缘切13例,囊内切6例,切缘阳性3例。术中1例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2.各外科分区中肿瘤病理类型:臂丛上方3例(滤泡样软组织肉瘤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转移性血管内皮瘤1例)、臂丛内部7例(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2例)、臂丛下方4例(血管淋巴管瘤1例,脂肪瘤1例,硬纤维瘤1例,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例)、臂丛前方3例(尤文氏肉瘤1例,血管扩张性骨肉瘤1例,硬纤维瘤1例)、臂丛后方2例(硬纤维瘤1例,血管瘤1例)。3.本组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9个月,平均24.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2例患者术后分别出现C8、T1神经根性症状,C8神经根症状患者随访29个月期间症状无明显改善,T1神经根症状患者术后1个月症状缓解。10例术前疼痛患者,其中8例术后疼痛消失,2例疼痛较严重患者术后得到缓解,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疼痛加重。3例术前感觉异常和麻木患者术后均得到缓解,术后新增1例患者感觉异常和麻木。1例术前感觉异常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新增1例感觉异常患者。6例术前活动障碍患者术后4例恢复正常,2例得到改善,新增1例活动障碍患者。良性肿瘤随访过程均无复发。交界性复发2例。恶性肿瘤1例术后8个月因肺转移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以经典入路为基础,根据肿瘤与臂丛的关系进行外科分区:臂丛上方、臂丛下方、臂丛内部、臂丛前方、臂丛后方,此分区方法简单易交流,同时以此分类为参考可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张轩[8](2016)在《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解剖特点,为内窥镜技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开展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探索锁骨上手术入路和操作平面,以降低损伤邻近血管、神经组织的风险,并提供临床手术入路。方法:首先,5具10侧国人福尔马林浸泡标本逐层解剖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的解剖结构,分离暴露臂丛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确定内窥镜手术操作平面。其次,在2具4侧标本测量臂丛神经的体表投影,确定最佳内窥镜入路点,测量入路点距离颈横动脉距离。然后,在1具双侧国人人体标本上模拟内窥镜手术,观察组织层次及探查松解臂丛神经,确定内窥镜下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最佳手术入路点、操作平面及手术步骤。最后,将此微创手术方式应用于临床患者。结果:1.5具标本10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至乳突长度为13.78±0.94cm,胸锁乳突肌后缘与臂丛颈5神经根上缘交界处,距胸骨头长度为7.79±0.60cm,臂丛C5神经根上缘至胸骨头的距离占胸锁乳突肌全长比例均值为56.58±2.78%。2.2具标本4侧颈部标本验证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作为内窥镜手术入路点,距离臂丛神经0.99±0.20cm,距离颈横动脉1.44±0.40cm。3.最佳手术入路点设计:水平放置标本,胸锁乳突肌后缘,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作为手术入路点,头偏向健侧60度,纵行切口1cm,该切口作为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进行模拟手术。4.在1具2侧国人新鲜人体标本上行内窥镜模拟手术,内窥镜从头侧进入颈阔肌下层面进行操作,松解臂丛神经。5.胸廓出口综合患者应用内窥镜微创治疗2例,成功缓解上肢麻木、乏力等症状,肌肉萎缩无进展,术后随访半年,未发现疾病复发。结论:解剖研究、模拟手术及临床手术证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可行并且取得满意疗效,具有创伤小、疤痕小、愈合时间快等优点。
贺振年,封志云,郭方,徐三中,黄志丹,陈中[9](2014)在《锁骨上窝区多发伤临床诊治分型》文中认为每年因创伤致死的人数至少十万,致伤约百万,已经成为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因[1-2]。其中以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造成的高能量损伤为主,而伴随锁骨上窝区高能量损伤也逐年增加。它可造成锁骨上窝区的疼痛、肿胀、畸形,上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功能丧失等,部分患者因为血管损伤导致上肢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3-6]。锁骨上窝解剖结构复杂,有重要的血管神经贯通,高能量损伤造成的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骨折等多发
裘卫东[10](2012)在《疼痛门诊注意事项》文中研究指明疼痛问诊9要素:疼痛的发生过程、部位、性质、强度、诱发因素、加重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发病以来的治疗情况,饮食睡眠精神体重大小便情况。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部位范围,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发作时间,疼痛加重缓解因素,疼痛的伴随
二、锁骨下血管损伤继发臂丛神经受压征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锁骨下血管损伤继发臂丛神经受压征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解剖学实验 |
1.1.2 临床研究 |
1.2 方法 |
1.2.1 解剖学观察 |
1.2.2 临床手术 |
1.2.3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解剖研究结果 |
2.1.1 锁骨上入路点 |
2.1.2 标本模拟手术 |
2.2 临床应用效果 |
2.3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
3.2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要点 |
3.2.1手术入路点选择 |
3.2.2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
3.3 胸廓出口综合征内窥镜手术应用进展 |
(3)第一肋骨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经前方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测量工具 |
1.2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 |
2 锁骨上切断锁骨入路 |
2.1 显露 |
2.2 数据测量 |
2.3 确定显露范围及数据分析 |
2.4 手术区域重要结构的解剖 |
2.5 结果 |
3 颈-胸联合入路 |
3.1 显露 |
3.2 数据测量 |
3.3 确定显露范围及数据分析 |
3.4 手术区域重要结构的解剖 |
3.5 结果 |
4 讨论 |
4.1 临床手术方法 |
4.2 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分析及优缺点 |
5 小结 |
第二部分:经腋下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测量工具 |
1.2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 |
2 结果 |
2.1 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结果 |
2.2 可显露范围 |
2.3 该入路周围重要解剖结构 |
3 讨论 |
3.1 临床手术方法 |
3.2 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分析及优缺点 |
4 小结 |
第三部分:经后侧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
1.2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 |
2 结果 |
2.1 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结果 |
2.2 可显露范围 |
2.3 该入路周围重要解剖结构 |
3 讨论 |
3.1 临床手术方法 |
3.2 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分析及优缺点 |
4 小结 |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第一肋骨切除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入路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4)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及选择标准 |
3.术后并发症 |
3.1 出血 |
3.2 咽瘘 |
3.3 喉返神经损伤 |
3.4 乳糜漏 |
3.5 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3.6 其他 |
4.结果 |
5.讨论 |
5.1 颈根部解剖 |
5.2 颈根部肿物类型 |
5.3 临床表现 |
5.4 CT和CTA |
5.5 治疗 |
5.6 并发症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颈根部肿物检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73例累及颈根部肿物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2.1 病理诊断 |
2.2 治疗方式选择 |
2.3 手术并发症 |
2.4 随访 |
3 典型病例报告 |
4 讨论 |
4.1 颈根部解剖 |
4.2 影像学评估 |
4.3 手术方式选择 |
4.4 术后并发症 |
(6)不同时间锁骨下动脉缺血对大鼠臂丛神经损伤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模型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 |
1.3 检测指标 |
1.3.1 神经电生理测量: |
1.3.2 光镜检查: |
1.3.3 肌肉Na+ -K+-ATP酶活性测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潜伏期及最大运动诱发电位振幅 |
2.2 神经组织学观察 |
2.3 肌肉Na+-K+-ATP酶活性测定 |
3 讨论 |
(7)19例臂丛区域肿瘤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 |
1.4 影像学检查 |
2. 研究方法 |
2.1 臂丛区域肿瘤外科分区方法 |
2.2 手术方法 |
2.2.1 锁骨上方入路 |
2.2.2 经典臂丛前路 |
2.2.3 改良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
2.2.4 锁骨截骨入路 |
2.2.5 后方肩胛下入路 |
结果 |
1. 肿瘤病理特征 |
2. 术中情况 |
3. 随访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和展望 |
6.参考文献 |
7.附图 |
8.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8.1 发表论文 |
8.2 参与课题 |
9.致谢 |
四、锁骨下血管损伤继发臂丛神经受压征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J]. 魏瑞鸿,庄永青,刘英男,温桂芬,柯燕娜,刘志东,陈纯玲,黄杰滔,刘兆康,徐滔,劳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04)
- [2]中国胸廓出口综合征研究进展[J]. 崔树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2)
- [3]第一肋骨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探索[D]. 张昕.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D]. 吴钟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73例累及颈根部肿物诊疗分析[J]. 文锋,张伟伟,丛铁川,沈泓,秦永,肖水芳,赵恩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12)
- [6]不同时间锁骨下动脉缺血对大鼠臂丛神经损伤电生理研究[J]. 贾晓川,颜继英,李毅,刘振武. 河北医药, 2020(10)
- [7]19例臂丛区域肿瘤外科治疗体会[D]. 刘国浚.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8]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张轩. 暨南大学, 2016(02)
- [9]锁骨上窝区多发伤临床诊治分型[J]. 贺振年,封志云,郭方,徐三中,黄志丹,陈中.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03)
- [10]疼痛门诊注意事项[A]. 裘卫东. 2012年浙江省疼痛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