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面向21世纪工程制图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单妍炎[1](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指出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马惠仙[2](2012)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的基础课程,随着市场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制图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挑战。本课题“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研究”,结合长期从事制图的教学工作积累,使用主流的商业软件SolidWorks三维设计绘图软件,研究如何将抽象的工程制图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三维模型的表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结合教学中研发和积累的大量立体模型,将数字化的三维模型与工程制图教学体系融合,并从实用和便于维护出发,研发了数字化三维模型与多视图转化的专有工具。本论文研究中,利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将制图教学中大量的例题、习题等内容,全部做成数字化三维模型库并保存,再通过3DS Max软件将文件格式转换为3DS格式。利用Visual Studio C++.net结合OpenGL进行windows编程环境下图形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了3DS文件的读取和显示,以及对三维模型的几何变换,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应用验证,为丰富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和手段做了有益探索,是传统的工程基础课与新技术结合的有益尝试。
魏保立,王建声,苏晓慧[3](2008)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环境做简要介绍,重点介绍工程制图课程发展现状,指出制图课程发展的一些缺陷,并面向大工程观提出工程制图课程教育改革,最终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操作性思路并对其作出结论和展望。
肖银玲[4](2007)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类教材建设历史回顾》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发展过程,回顾了我国工程图学学科和课程的历史沿革,详细地介绍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各时期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教材建设的情况。回顾工程图学教材建设的历史有助于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陆国栋[5](2007)在《我与工程图学及计算机图形学》文中研究指明一、我与浙大工程图学一同发展我国工程图学课程量大面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承袭于前苏联,经过5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课
徐雷[6](2003)在《网络课件若干关键技术实现研究及其具体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同益受到重视;而网络课件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项目《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对网络课件的开发技术、实现方法及系统结构等进行了研究。 第1章介绍了CAI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CAI的发展背景、应用特点和评价指标;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介绍了网络课件开发的技术基础;归纳出歼发网络课件的几种系统实现结构。 第3章探讨了基于网络的虚拟设计关键技术:提出了开发《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的设计及制作;给出了《工程制图》矢量挂图库的关键技术实现方法。 第4章研究了网络课程的各种导航类型、导航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技术;综合多种导航技术,形成体系合理的《工程制图》网络课程导航系统,如基于星状关联的知识点导航、基于模糊匹配的关键词检索导航、基于界面内三自由度的读者位置导航等。 第5章分析了远程教学的两种网络模式的技术特点,总结出课件素材在这两种网络模式下实现的关键技术——基于时间的课件元素互控技术。根据控制及其编程原理的不同将网络课件的素材归类成简单元素对象、带接口的应用程序对象和不带接口的应用程序对象三大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件素材对象,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法。 第6章介绍了《工程制图》网络课件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和系统开发过程;详细给出了课件各个子系统的技术实现及其界面。 第7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开发工作,对未来网络课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郝诗明[7](2002)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工程制图课程教改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问题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师创教学方面 ,论述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和构想指出了该课程今后发展方向
胡国军,冯方,周海宝[8](2001)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一般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观点.
王书文[9](2001)在《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阐述了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我院土木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胡国军,冯方,周海宝[10](2001)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就一般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观点.
二、浅谈面向21世纪工程制图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面向21世纪工程制图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
1.2.3 行动研究 |
1.2.4 工科数学 |
1.2.5 社会数学规范 |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
2.1.2 活动理论观点 |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 行动研究法 |
3.1.1 教育行动研究 |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
3.2.1 课堂教育情境 |
3.2.2 研究发展过程 |
3.2.3 实施步骤 |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
4.1 观察准备阶段 |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
6.4.1 确认主题 |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
6.4.3 发现关键问题 |
6.4.4 作组织的概览 |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
6.4.6 成果展示 |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
7.3 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国内外工程制图教学状况分析 |
1.1.2 国内院校工程制图教学情况 |
1.2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论文的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三维CAD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
2.1 数字化三维模型对工程制图教学的影响 |
2.1.1 CAI技术对工程制图教学的影响 |
2.1.2 三维模型库对工程制图教学的影响 |
2.1.3 3DS三维模型在数字化模型中的地位 |
2.2 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与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关系 |
2.2.1 数字化模型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优势 |
2.2.2 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 |
2.2.3 三维模型与二维视图的相关性 |
2.3 三维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
2.3.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
2.3.2 三维技术在组合体视图中的应用 |
2.3.3 三维技术在零件图中的应用 |
2.3.4 三维技术在装配图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模型格式转换 |
3.1 三维模型文件存储格式 |
3.2 SolidWorks文件格式转换 |
3.3 3DS文件格式 |
3.4 3DS文件的读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开发工具及相应技术 |
4.1 OpenGL概述 |
4.1.1 OpenGL函数库 |
4.1.2 OpenGL体系结构 |
4.1.3 OpenGL的功能 |
4.1.4 OpenGL图形操作步骤 |
4.2 OpenGL中三维物体的显示 |
4.2.1 坐标系统 |
4.2.2 从三维物体到二维图象 |
4.3 OpenGL中的几种变换 |
4.3.1 视点变换 |
4.3.2 模型变换 |
4.3.3 投影变换 |
4.3.4 视口变换 |
4.4 Visual StudiO C++.net |
4.4.1 C++.net程序设计框架 |
4.4.2 Windows图形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 文档-视图架构的应用程序工作原理 |
5.2 基于3DS模型的多视图下几何变换的设计 |
5.3 重要类的定义 |
5.3.1 COpenGL类 |
5.3.2 COrthographic类 |
5.3.3 CTop类 |
5.3.4 CPerspective类 |
5.3.5 CInfopannel类 |
5.3.6 C3DSModel类 |
5.4 各个类在系统界面上管理的部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的具体实现 |
6.1 控制类的实现 |
6.1.1 分屏显示 |
6.1.2 控制面板设计 |
6.1.3 传递控制面板的参数 |
6.1.4 三维几何变换 |
6.2 3DS模型 |
6.2.1 3DS模型的加载 |
6.2.2 3DS模型的渲染 |
6.3 三视图的实现 |
6.3.1 正交与透视 |
6.3.2 场景绘制 |
6.3.3 三视图的绘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例验证 |
7.1 关于多视图的相互切换 |
7.2 视图的几何变换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8.1 总结 |
8.2 体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制图课程发展现状及问题缺陷 |
3 大工程观视野中的工程制图课程教育改革 |
4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操作性思路 |
4.1 课程内容设置 |
4.2 减少尺规绘图,增加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适应现代工程发展需要 |
4.3 根据专业设置要求,调整专业制图部分内容,优化制图教研室功能 |
4.4 面向大工程观,拓展制图教学的外延,与其它课程交叉互融 |
5 结语 |
(4)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类教材建设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发展历程 |
2 我国工程图学学科和课程的历史沿革[1] |
3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2] |
(1) 1954-1960年 |
(2) 1961-1976年 |
(3) 1977-1996年 |
(4) 1997-2006年 |
4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材配套资源建设 |
5 结束语 |
(5)我与工程图学及计算机图形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与浙大工程图学一同发展 |
二、我与工程图学 |
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
2. 开创新的考试模式 |
3. 引入新的教学思路 |
(1)将分析方法引入课堂教学 |
(2)将设计概念引入课堂教学 |
(3)将科研前沿引入课堂教学 |
三、我与学生拓展计算机图形学 |
四、我与工程图学教学团队 |
五、结束语 |
(6)网络课件若干关键技术实现研究及其具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件的发展概况 |
1.1.1 影响课件发展的三个理论 |
1.1.2 国内外课件的发展概况 |
1.1.3 当前课件的研究现状 |
1.1.4 将来课件的表现特点 |
1.2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课件的发展背景、特点及评价 |
1.2.1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课件的发展背景 |
1.2.2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课件诞生的直接原因 |
1.2.3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课件的特点 |
1.2.4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课件的评价 |
1.3 国内典型的基于B/S结构的网络课件介绍 |
1.3.1 清华大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网络课件介绍 |
1.3.2 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制图》课件介绍 |
1.3.3 清华大学的《机械原理》介绍 |
1.4 课题研的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网络课件开发相关技术与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网络课件开发的相关技术 |
2.3 网络课件体系结构 |
2.3.1 体系结构概述 |
2.3.2 “ADO/ASP”的体系结构 |
2.3.3 “动态多媒体集成与交互式”的体系结构 |
第3章 网络课件中的虚拟设计技术 |
3.1 引言 |
3.1.1 虚拟现实在互联网中的发展 |
3.1.2 互联网中网络虚拟现实的常见类型: |
3.1.3 虚拟现实相关技术 |
3.2 建模技术 |
3.2.1 体积元建模技术 |
3.2.2 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 |
3.2.3 混合建模技术 |
3.2.4 基于动态参数的生长模型技术 |
3.3 实时渲染引擎技术 |
3.3.1 虚拟现实显示技术简介 |
3.3.2 渲染引擎技术的实现原理及类型 |
3.4 交互技术 |
3.4.1 虚拟场景内部节点之间的交互 |
3.4.2 虚拟场景内部节点与外部世界的交互 |
3.5 《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的设计技术及实现 |
3.5.1 《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的设计思想 |
3.5.2 《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的设计技术 |
3.5.3 《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的实现 |
3.6 《工程制图矢量挂图库》的关键技术实现方法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网络课件中的学习导航技术 |
4.1 引言 |
4.2 网络课件的导航类型 |
4.2.1 学习位置导航 |
4.2.2 学习过程导航 |
4.2.3 关键词导肮 |
4.2.4 关联知识点导航 |
4.2.5 相关课程、知识导航 |
4.2.6 基于测试结果的辅导导航 |
4.2.7 基于题解过程的辅导导航 |
4.3 网络课件导航的表现形式 |
4.4 《工程制图》网络课件导航系统的设计思想 |
4.5 《工程制图》网络课件导航系统的技术实现 |
4.5.1 基于知识点的树状目录结构导航 |
4.5.2 基于界面内三自由度的读者位置导航 |
4.5.3 基于星状关联的知识点导航 |
4.5.4 基于Internet的相关网站导航 |
4.5.5 基于模糊检索的关键词导航 |
第5章 异构网络下的课件素材控制技术 |
5.1 远程教学的网络模式 |
5.2 课件的异构网络结构和技术实现分析 |
5.2.1 课件的异构网络结构分析 |
5.2.2 异构网络下的课件技术实现分析 |
5.2.3 基于时间的课件元素互控技术 |
5.3 简单元素对象在异构网络模式下的实现 |
5.4 不带接口的应用程序对象在两种异构模式下的实现 |
5.5 带接口的应用程序对象在异构网络模式下的实现 |
5.5.1 Java小程序在异构网络模式下的实现 |
5.5.2 ActiveX组件在异构网络模式下的实现 |
第6章 《工程制图》网络课件的系统实现 |
6.1 系统开发及使用环境 |
6.1.1 系统开发环境 |
6.1.2 系统使用环境 |
6.2 系统开发过程 |
6.3 课件子系统的实现 |
6.3.1 主题讨论系统和关键词模糊查询系统的实现 |
6.3.2 习题及详解系统的实现 |
6.3.3 课件其它系统的实现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致谢 |
(7)面向二十一世纪工程制图课程教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目前工程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1 传统工程制图教学方式的分析和调整 |
2.2 不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
2.3 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
3 当前工程制图教育的改革思路 |
3.1 总学时数大幅度的减少, 教学要求必要提高 |
3.2 对工程制图的整体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
3.3 多思路、多模式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
3.4 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
3.5 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实践环节 |
4 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工程制图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
5 结束语 |
(9)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
(一)转变观念,面向未来 |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
(一)教材建设 |
(二)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建设 |
三、教学管理的改革 |
(一)教师队伍建设 |
(二)教学活动的管理 |
四、浅谈面向21世纪工程制图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研究[D]. 马惠仙.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3]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析[J]. 魏保立,王建声,苏晓慧.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 [4]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类教材建设历史回顾[J]. 肖银玲. 工程图学学报, 2007(05)
- [5]我与工程图学及计算机图形学[J]. 陆国栋. 中国大学教学, 2007(07)
- [6]网络课件若干关键技术实现研究及其具体应用[D]. 徐雷. 浙江大学, 2003(04)
- [7]面向二十一世纪工程制图课程教改探讨[J]. 郝诗明. 长沙大学学报, 2002(02)
- [8]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胡国军,冯方,周海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7)
- [9]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讨[J]. 王书文.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10]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胡国军,冯方,周海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