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格威:不做首相做广告人(论文文献综述)
倪明杰[1](2015)在《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项目节选自《塑造你的商业品牌》的序言和前八章。该书为英国一位有着30年丰富从业经验的品牌顾问詹姆斯·哈蒙德(James Hammond)所着。这是一本涵盖了营销学和心理学知识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6个模块,共17章,节选部分涉及到品牌的涵义、消费者情感与感知、“五感”品牌传播、品牌光环效应等方而的内容。纵观全书,这是一本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品牌指导手册。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翻译项目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原文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原文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翻译难点和翻译前、翻译时的准备工作。主要从文化背景类、专业领域类、中英语言差异类三方面探讨了翻译的难点。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赖斯文本类型理论以及赖斯针对感召功能文本提出的改编翻译模式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一模式指导下,灵活采用翻译技巧,使目标文本适应汉语读者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感召效果。第五部分介绍了翻译的心得体会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
张博[2](2014)在《奢侈品广告传播的受众认知心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增长,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奢侈品怀有的消费热情使奢侈品行业快速的发展。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也不例外,各大奢侈品牌纷纷进驻,在全球大概有五分之四的奢侈品牌已在中国进行营销,中国显然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占据了全球差不多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这个消费市场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还有很大的消费空间。奢侈品作为超出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范围的消费品,它的目标受众是少数群体,即社会的财富精英。奢侈品广告针对产品及受众群的特性,将产品与过硬的质量、优秀的设计理念及历史积淀、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来极力彰显产品的尊贵、与众不同之处,创造所要营造的最高境界,使奢侈品的附加价值超越了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奢侈品广告虽没有如大众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到处可见,但是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让大众难觅踪迹。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消费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对美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都促使传统的奢侈品广告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而奢侈品广告开始逐渐将受众范围从“小众”扩展为“大众”,为奢侈品的消费提供了的现实的土壤。奢侈品大多都是通过广告的设计来创造品牌文化,由于品牌文化是作为本身实用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附加在奢侈品之上的,是从奢侈品这个实物上面上看到不摸不着的,受众也很难体会的到。广告作为奢侈品的传播手段之一,则能够十分鲜明、直接的将奢侈品所指向的某种生活理念或精神价值取向明示出来,让受众受到广告中表达的信息感染,认同广告中所设计的文化感受,从而使品牌迅速得到他们的认同。无论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效应还是传播的最终目的,奢侈品广告的宗旨其实都是从受众的心理欲求出发以填补受众的个性需求和情感满足来使品牌得到受众的接受、认同并在心理上产生效应。广告传播作为奢侈品品牌传播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受众对奢侈品的感受、认知、需求以及动机等心理活动,奢侈品广告与受众的沟通改变了受众的审美态度、产生了新的生活理念以及丰富了受众的消费生活。奢侈品广告传播的效果与受众认知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众的认知心理背景、认知心理现象和认知心理效应对传播效果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从奢侈品广告的传播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受众认知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在消费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受众的认知过程,对受众心理特点对奢侈品广告传播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奢侈品广告的传播提供有效的借鉴。
袁丹[3](2014)在《基于信息诉求的身体语言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图像研究为基本线索,分析以信息诉求为目的的身体图示的表述特征、语言传达方式,以及身体图示背后的生物、社会、文化、心理是如何影响身体语言表达方式的。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身体的局部图示入手,按照设计中的实际案例作以类型上的分类。首先,以兼具生物功能与精神象征性的手部为例,分析其信息转述、形态象征与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感官聚集的头部为例,分析五官的指意和象征,面部偏爱与吸引,重点梳理头部毛发作为个性标出方面的时代流变。此部分主要就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浮现出来的外层现象问题作图像研究;第二部分,以整体的身体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图像背后的身份问题。设计中的身体图示因为具有明确的信息诉求之特性,所以在受众定位明确的前提下,通常使劲浑身解数彰显职业、阶层、种族与文化身份,以争取受众的认同。因此在大量的设计案例中出现了借用身份身体与对经典符号动作戏仿的情景,角色扮演、明星效应、都是建立在身份身体的能指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语艺策略。此部分主要研究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认知与设计中的身份身体符号化生成,以及借用身体的象征进行设计说服的语艺策略问题。第三部分,就身体的性别身份部分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自然主义的性态化图示,到社会建构下的性别概念,身体与性别消费、与观看心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促进强化的关系。在男性霸权的话语权下,进一步探讨身体图像的流变,女性运动和男性运动,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随着多元文化与审美趋向的出现,其性别的呈现也存在模糊性与倒错性的一面,由此引发了关于禁忌与尺度的纷争。此部分主要分析这些复杂的设计中的性别身体图像背后的观看心理与社会思潮问题。第四部分,从身体的物质性与生物性中抽离,此部分以暴露的身体为展开切口,讨论身体观念如何逐步解禁,进一步以打开的双腿为例,论证身体“打开”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着重分析在现代精神中,对于“美好的身体”的去伪观念是如何在公益宣传的设计图示中强化展示的,又是如何在以商业为诉求的设计中柔化、缓和的。最后,就藏匿身体的图示案例分析现代人的精神彷徨与自我消解现象;就网络虚拟人物的产生分析受众消费心理的变化。此部分主要探讨身体背后的价值与判断——即身体观念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审美流变问题。
韩旭华[4](2010)在《品牌的非商业化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掀起企业收购热潮以来,品牌价值走进了学者研究的视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由有形资源形态转向无形资源形态,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偏好选择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可见,品牌已经远远超越其保证品质和服务的基本功能,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她能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然而,就目前企业对品牌价值追求和有关品牌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都关注于品牌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方面,而对于品牌的非商业化价值关注甚少,由此带来的我国企业品牌短命现象和发展方向的偏离则日趋严重。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目前品牌价值研究中的这一现象而提出了品牌非商业价值的研究论题,目的是为企业、消费者、社会之间能够和谐共处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对品牌价值的研究,总结出企业在构建品牌的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品牌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的负面效应,即这种品牌唯商业化的价值追求不仅不会使品牌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下去,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如低俗的唯物质消费观念和行为、道德的渐失与沦丧、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品牌的非商业化价值意识。本文首先从品牌非商业化理论来源来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知识,提炼出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具体内涵及其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其次,根据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内涵,具体研究了非商业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分别从消费者、企业、国家和社会这几方面全面分析,说明非商业化的价值的实际意义,使其内容更加充实。最后,通过对联想品牌发展道路的分析和研究,指出非商业化的思想对一个品牌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侯瑞娟[5](2010)在《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是我国绿色食品的最大产地。其优质的乳制品,大豆制品,马铃薯制品等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家喻户晓的良好声誉。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需求方式已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随着中国加入WTO也使外国的优质农产品大举进入我国,这些都致使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只有通过走品牌经营之路才能使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以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状况为研究领域,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品牌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知识为相关理论基础,运用SWOT分析方法、USP品牌定位分析方法以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产品品牌经营的经验,结合分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找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品牌经营方面存在的诸如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系统、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准确的品牌定位;农业企业创新不足等目前存在主要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套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行之有效的品牌经营策略,主要是:大力培养农产品生产着和经营者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品牌理念;正确进行的农产品品牌定位;对农产品品牌进行创新;重视农产品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品牌的价值。最后,本文结合实际,以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为例,在总结了其品牌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找出其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利用品牌经营策略分析方法,提出了相对应得改进策略。
王鹏[6](2008)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品牌竞争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各行各业竞争的主要形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中国与全球的联系越发的紧密。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和主要的消费市场。大量国际体育用品品牌纷纷涌入我国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全球化的销售渠道以及遥遥领先的品牌,进行大力的扩张,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态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也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逐步的提升自身品牌国际竞争力,与国际体育用品品牌在国内市场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竞争优势。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国际竞争力仍然逊色于国际品牌,市场份额相对较少、品牌知名度、品牌文化表现、品牌的忠诚度等一系列的品牌竞争指标都远远低于国际品牌。大多数国内体育用品品牌仍然在中低端市场徘徊,高端市场依然被国际品牌所占有,只有较少的品牌(如李宁)能够与国际品牌进行抗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将会迎来空前的繁荣,对于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发挥本土品牌的优势,立足于国内市场,放眼于国际市场,打造中国体育用品世界级品牌,真正实现中国从体育用品生产大国到体育用品品牌大国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文章在第一部分的导论,进行了问题的提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重点。回顾了目前关于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品牌国际竞争力的一些基础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的竞争状况,国内外体育用品行业现状、发展趋势。通过SWOT模型对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国际竞争环境进行研究。第四部分,利用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和文献资料,运用了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从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力、品牌市场力、贸易竞争力4个层次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和比较,特别以李宁、耐克、阿迪达斯为例进行国内外品牌的比较。第五部分根据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在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差距以及整个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提出了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和具体措施。第六部分进行了本文的总结,第一,国外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较长积累了相当丰富生产、管理、销售和品牌建设的一系列经验,形成了一批大型跨国体育用品公司,与之相比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差距较大。第二,从目前的竞争状况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形势严峻,在一些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上与国外品牌差距较大,国内高端市场几乎被国际品牌所占据。第三,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空间增长快,特别北京奥运会开阔市场空间。第四,抓住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从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品牌形象推广、贸易竞争力、销售渠道几方面着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品牌运作效率。
舒伟[7](2007)在《品牌网络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一方面,中国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海外扩张屡受挫折;另一方面,国内众多行业排头兵品牌危机四伏,中国企业进入品牌危机高发期。严峻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重建中国品牌新形象?中国企业能否参与重构全球品牌新秩序?与国际着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形象力差距较大。我国许多企业的形象与品牌意识薄弱,许多企业领导人只重视生产力和销售力,忽视形象力;只算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价值,不算企业形象与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现实中仍有许多企业把网站当作电子宣传册用,而不像纯粹的网络公司那样看重品牌网络。面对强大的国际资本与着名品牌的进攻,反映迟钝,招架无力,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忽略使许多企业与外资合资中损失惨重。与世界着名企业相比,中国大型国企的形象力太差了!国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比国外品牌认知度低。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企业在INTERNET上拥有自己的网站和博客将是必然趋势,网上形象的树立将成为企业宣传产品和服务的关键。品牌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品牌之争实际上是中国经济的命运之争。中国要从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成为品牌大国将有一段崎岖、艰苦、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我们首先找准制约中国品牌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才能寻找出一条超越竞争的捷径。那么,什么是造成“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差的关键因素呢?通过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整个行业还是具体到每个企业,都缺乏形象力,品牌形象差。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品牌网络的建设已越来越显得迫切,国内企业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传统离线品牌的塑造。本文首先纠正了当前社会各界对形象的片面理解,提出了基于形象的品牌内涵,同时创造性的提出了与企业CIS设计相统一的“BNIS”品牌网络识别设计标准模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品牌网络识别设计(BNIS)”的概念,文章主体分别从品牌网络识别设计的五个层面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的品牌识别设计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在写作过程中,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注重实证性的研究,结合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期望能给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有所参考。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品牌竞争形势,介绍了本论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意义,同时评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品牌与网络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品牌新定义;第三章系统介绍了品牌网络理论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原则等,并区分了目前相对混乱的品牌网络与网络品牌概念;第四章突破了通常的品牌识别设计仅停留在视觉识别设计的局限,建构起包括品牌网络理念识别、品牌网络行为识别、品牌网络听觉识别、品牌网络视觉识别及品牌网络文本识别在内的完整体系,并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层次的内容;第五章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采取的一些具体可行的网络品牌战略对策。
朱建中[8](2006)在《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社会形象决定企业获得资源的多寡,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企业形象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从哲学视角研究企业形象的本质、功能、机制及其创新战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形象的本质,把企业形象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呈现及其意义,是企业独特价值创造模式的表现和表达。企业形象是对企业这个有生命的活着的机体的独特性的体现,是对企业生命整体的独特本性的表达,是企业独特的智力、体力和情感的融合。通过追述企业形象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企业形象产生和发展的企业组织生存根源,概括了企业形象的历史阶段性特点,描述了欧美、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然后,论述了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和企业形象的体现形成方式。企业形象的体现方式有两种:自然式体现和塑造式体现,分别形成企业的“自然形象”和企业的“塑造形象”。企业塑造形象成功的标志,是企业品牌的形成。 最后,论文分析了企业形象创新的含义及其必然性,概括了企业形象创新的内容与类型,分析了品牌创新的条件和途径。还对中国企业形象创新战略的原则、思路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保护和壮大民族品牌的战略意义,并对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朱立[9](2005)在《品牌文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一品牌概念虽早已有之,然而对品牌价值的认识却从未停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在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源于标识,源于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它作为产品的附属物依附于产品而存在。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品牌超越产品演变为企业的市场符号,成为独立于产品的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而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具市场优势的品牌。品牌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基业常青的根基。产品可能过时,技术也许被淘汰,而品牌将长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是企业成功的旗帜,是企业获取顾客的标志。失去品牌,企业将不复存在。品牌无处不在,一切皆品牌。1、企业的基本职能是营销着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说过,企业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市场营销和创新。“营销是一个组织的灵魂,而不仅仅是其体系中的一部分”;营销是企业的基本职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营销的特质是竞争。经济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营销,重新分析营销构建的基础。2、营销的旗帜是品牌品牌营销改变了产品营销阶段以品质、价格和服务为单一手段的营销要素策略,品牌战略整合了企业的产品品质、服务、广告、形象、促销、公关等诸多营销要素,并以消费者满意为目标,着力塑造品牌资产价值,以品牌资产价值为核心推动企业整体营销的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第一,品牌是消费者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第二,品牌是企业的“市场符号”;第三,品牌资产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Scott Davis说,“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品牌,任何事情都成为可能。你可以从价格上获取额外的收入,推出比竞争对手价格更低的新产品,更早地收回开发成本,减少新顾客获得成本,提高单位顾客收益率,对分销渠道施加更多的控制,更容易获得与其它品牌合作及行使许可权的机会,使你的品牌满足更多目标群体的需要”。品牌是营销的旗帜。3、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品牌是一个价值积累过程。品牌价值是品牌的市场价值,是品牌在市场竞
孙仲[10](2000)在《奥格威:不做首相做广告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奥格威:不做首相做广告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格威:不做首相做广告人(论文提纲范文)
(1)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目标 |
1.3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原作背景 |
2.1 关于作者 |
2.2 关于原文 |
2.2.1 主要内容 |
2.2.2 原文特点 |
第三章 翻译难点与翻译准备 |
3.1 翻译难点 |
3.1.1 文化背景类 |
3.1.2 专业领域类 |
3.1.3 中英语言差异类 |
3.2 准备工作 |
第四章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介绍与指导 |
4.1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介绍 |
4.2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 |
4.3 改编翻译模式指导下翻译技巧的运用 |
4.3.1 增译法 |
4.3.1.1 增加原文省略的部分 |
4.3.1.2 增加语境下省略的信息 |
4.3.1.3 增加文化背景信息和专业背景信息 |
4.3.2 省译法 |
4.3.3 重复法 |
4.3.4 重组法 |
4.3.4.1 单词重组 |
4.3.4.2 句子重组 |
4.3.5 拆分法 |
4.3.5.1 拆离单词 |
4.3.5.2 拆分短语或从句 |
4.3.6 转化法 |
4.3.6.1 成分转化法 |
4.3.6.2 物主、人主转化法 |
4.3.6.3 主动、被动转化法 |
4.3.6.4 正、反转化法 |
第五章 总结 |
5.1 翻译经验与教训 |
5.2 仍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译文和原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奢侈品广告传播的受众认知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题研究的背景 |
1.2 论题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题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奢侈品广告的传播模式 |
2.1 奢侈品广告的表现策略 |
2.1.1 知觉层表现极致化 |
2.1.2 叙事层情感互动化 |
2.1.3 表意层理念彰显化 |
2.2 奢侈品广告的传播媒介 |
2.2.1 小众精英媒体 |
2.2.2 大众权威媒体 |
2.2.3 新兴网络媒体 |
2.3 奢侈品广告传播的诉求效应 |
2.3.1 准确表达品牌信息 |
2.3.2 树立品牌形象,引导消费 |
2.3.3 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
3 受众对奢侈品广告传播的认知过程 |
3.1 奢侈品广告传播信息的获知 |
3.1.1 诉诸感觉,形成印象 |
3.1.2 产生知觉,加深认识 |
3.1.3 进行学习,加强记忆 |
3.2 奢侈品广告传播信息的加工 |
3.2.1 引起注意 |
3.2.2 激发想象 |
3.2.3 触动情绪 |
3.3 对奢侈品广告传播信息的态度 |
3.3.1 产生认知 |
3.3.2 情感建立 |
3.3.3 意动反应 |
4 受众心理对奢侈品广告传播认知的影响因素 |
4.1 奢侈品广告的受众心理特征 |
4.1.1 受众的气质 |
4.1.2 受众的性格 |
4.1.3 受众的能力 |
4.2 受众对奢侈品的需求 |
4.2.1 归属需求 |
4.2.2 尊重需求 |
4.2.3 自我实现需求 |
4.3 受众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 |
4.3.1 社会导向动机 |
4.3.2 个人导向动机 |
4.3.3 功能导向动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信息诉求的身体语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1.3 文献准备 |
1.4 方法与结构 |
第二章 身体的局部释义——设计中的特写图示 |
概述 |
2.1 手部的语言 |
2.1.1 手势的信息转述 |
2.1.2 手部的形态象征 |
2.1.3 手部的情感表达 |
2.2 头部的象征 |
2.2.1 五官的指意与象征 |
2.2.2 毛发的个性标出 |
2.2.3 面部偏爱与吸引 |
2.3 肢体的表意 |
2.3.1 肢体局部的表意方式 |
2.3.2 肢体动作的类型与模式 |
2.3.3 肢体动作的定格与联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身体的整体象征——设计中的身份表述 |
概述 |
3.1 姿势流露身份信息 |
3.1.1 基本姿势类型分析 |
3.1.2 姿势流露身份信号 |
3.2 身份显示的形式变迁 |
3.2.1 阶层身份显示的淡化 |
3.2.2 着装与身体的身份展示 |
3.3 身份的身体设计策略 |
3.3.1 明星身体对应设计概念 |
3.3.2 无名模特凸显产品特质 |
3.4 身份的戏仿与扮演 |
3.4.1 经典符号身份的戏仿 |
3.4.2 变身的角色扮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身体的性别消费——设计中的吸引法则 |
概述 |
4.1 从自然主义性别到社会建构性别 |
4.1.1 自然主义之生理性别 |
4.1.2 社会建构之心理性别 |
4.2 性感身体图示的消费模式 |
4.2.1 男性的目光与女人的身体 |
4.2.2 女性的消费与男色营销 |
4.3 性别的观照与公众尺度 |
4.3.1 以性的名义吸引观看 |
4.3.2 女性运动影响的身体设计策略 |
4.3.3 性策略图示的禁忌与尺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身体的观念流变——设计中的伦理与审美 |
概述 |
5.1 身体观念的开放与身体审美的多元 |
5.1.1 退却的羞耻感与暴露的身体 |
5.1.2 打破的古典与开放的双腿 |
5.1.3 真实的直视与设计的柔化 |
5.2 身体在社会中的藏匿与虚拟 |
5.2.1 藏匿的身体形象 |
5.2.2 虚拟的网络身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4)品牌的非商业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 |
1.1.2 我国品牌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预期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2.1 品牌价值的内涵 |
2.1.1 国内外对品牌价值内涵的界定 |
2.1.2 品牌价值的体现 |
2.2 国内外品牌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分析 |
3.1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研究理论来源 |
3.2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概念的界定 |
3.2.1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内涵 |
3.2.2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特点 |
3.3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表现形式 |
4 品牌非商业化价值的构建 |
4.1 针对消费者的构建方法 |
4.1.1 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
4.1.2 注入品牌情感 |
4.1.3 构建品牌文化 |
4.2 针对企业-构建企业文化 |
4.2.1 企业文化的构成因素 |
4.2.2 企业文化的构建方法 |
4.3 针对国家的构建方法 |
4.3.1 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品牌可持续发展 |
4.3.2 构建国际品牌,推动国家实力增长 |
5 案例分析-联想品牌的非商业化价值 |
5.1 联想公司的发展历程 |
5.2 针对消费者的表现形式 |
5.2.1 高质量的产品引领国际品质 |
5.2.2 以一流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
5.2.3 体验产生情感 |
5.3 针对企业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 |
5.3.1 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 |
5.3.2 和谐的员工管理方式 |
5.3.3 诚信正直,一直不变的信仰 |
5.3.4 创业创新,企业进步的动力 |
5.4 针对国家的表现形式 |
5.4.1 联想的社会责任 |
5.4.2 国际化道路 |
5.5 本章小节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2 基础理论 |
2.1 品牌的解析 |
2.1.1 品牌的内涵 |
2.1.2 品牌的特征 |
2.1.3 品牌的功能 |
2.2 农产品品牌解析 |
2.2.1 农产品的界定 |
2.2.2 农产品品牌的特殊性 |
2.3 农产品品牌经营的相关理论 |
2.3.1 品牌经营 |
2.3.2 品牌经营模式剖析 |
2.3.3 农产品品牌经营的重要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SWOT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的优势分析 |
3.1.1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优势 |
3.1.2 黑龙江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
3.1.3 黑龙江省已具有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优势 |
3.2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的劣势分析 |
3.2.1 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并且品牌意识淡薄 |
3.2.2 农产品企业创新不足及产品老化 |
3.2.3 农业企业品牌定位的失策 |
3.2.4 "短视营销"使品牌做不大、做不强 |
3.3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机会分析 |
3.3.1 国家的政策扶持 |
3.3.2 世界农产品需求格局的转变 |
3.3.3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的出台 |
3.3.4 黑龙江省"大豆振兴和奶业振兴计划"的实施 |
3.4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的威胁分析 |
3.4.1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威胁 |
3.4.2 假冒品牌农产品带来的威胁 |
3.4.3 农产品市场结构及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
3.4.4 自然风险带来的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的策略 |
4.1 培养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品牌经营意识 |
4.1.1 培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市场营销观念 |
4.1.2 培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营销意识 |
4.2 树立正确的农产品品牌定位 |
4.2.1 农产品品牌定位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思路 |
4.2.2 农产品品牌定位的方法 |
4.3 鼓励农产品品牌创新 |
4.3.1 农产品产品要创新 |
4.3.2 组织创新是品牌创新的前提 |
4.3.3 农业技术创新是品牌创新的支撑 |
4.4 重视农产品品牌营销 |
4.4.1 转变营销职能 |
4.4.2 营销竞争要转型 |
4.4.3 培育营销能力 |
4.5 全力促使农产品品牌增值 |
4.5.1 品牌增值解析 |
4.5.2 实施农产品品牌增值的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5 北大荒集团品牌经营策略实证分析 |
5.1 北大荒集团品牌经营基础 |
5.1.1 北大荒垦区的自然资源 |
5.1.2 北大荒集团的经济结构 |
5.1.3 北大荒集团的组织结构 |
5.1.4 北大荒集团品牌发展情况 |
5.2 北大荒集团品牌经营问题分析 |
5.2.1 品牌资源布局不规范 |
5.2.2 没有统一的品牌管理体制 |
5.2.3 品牌形象不统一 |
5.2.4 缺乏对品牌文化的宣传 |
5.3 北大荒集团品牌经营改进策略 |
5.3.1 完善管理制度并且整合内部资源 |
5.3.2 明确品牌定位以及扩大品牌影响力 |
5.3.3 加强对品牌的建设 |
5.3.4 大力发展名牌产品 |
5.3.5 制定品牌远景规划和文化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重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
2.1 品牌 |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 |
2.3 品牌竞争力 |
3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竞争环境分析 |
3.1 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竞争分析 |
3.2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3.3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的SWOT 分析 |
4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
4.1 国内外品牌价值的基本情况 |
4.2 品牌市场力分析 |
4.3 品牌文化力分析 |
4.4 贸易竞争力分析 |
4.5 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品牌之比较 |
5 如何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 |
5.1 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 |
5.2 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
6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品牌网络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写作思路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品牌与网络 |
2.1 传统品牌理论综述 |
2.1.1 传统品牌理论的沿革与发展 |
2.1.2 品牌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
2.1.3 品牌的构成要素 |
2.1.4 品牌的特征 |
2.2 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发展 |
2.2.1 四次信息传播革命 |
2.2.2 互联网的发展 |
2.2.3 "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新媒体 |
2.3 网络对品牌的三大冲击 |
2.3.1 对传统品牌宣传优势的冲击 |
2.3.2 对强势品牌价格优势的冲击 |
2.3.3 对品牌渠道优势的冲击 |
第3章 品牌网络 |
3.1 品牌网络的概念 |
3.2 品牌网络的特点 |
3.3 品牌网络的作用 |
3.4 网络的品牌贡献值和因素贡献值 |
3.5 品牌网络的原则 |
第4章 品牌网络形象设计 |
4.1 品牌识别设计的沿革与发展 |
4.1.1 历史上CI的出现 |
4.1.2 在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差异 |
4.1.3 网络时代的品牌识别理论的扩展 |
4.2 品牌网络形象设计的五个层次 |
4.2.1 品牌网络理念识别系统设计(BNMI) |
4.2.2 品牌网络行为识别系统设计(BNBI) |
4.2.3 品牌网络视觉识别系统设计(BNVI) |
4.2.4 品牌网络听觉识别系统设计(BNAI) |
4.2.5 品牌网络文本识别系统设计(BNTI)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企业品牌战略实施对策 |
5.1 网络广告 |
5.2 企业网站 |
5.3 企业博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形象的界定 |
1.2.2 企业形象创新 |
1.2.2 文献的分析与评价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形象的本质功能和历史演变 |
2.1 企业形象的传统理解分析 |
2.1.1 企业形象的传统理解面面观 |
2.1.2 企业形象传统理解的缺失 |
2.2 企业形象的本质和特性 |
2.2.1 企业形象的本质内涵 |
2.2.2 企业形象的基本性质 |
2.3 企业形象的构成与功能 |
2.3.1 企业形象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
2.3.2 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 |
2.3.3 企业形象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约束 |
2.4 企业形象及其塑造的历史演变 |
2.4.1 企业形象的起源 |
2.4.2 欧洲早期的企业形象设计 |
2.4.3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形象开发 |
2.4.4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引进与创新 |
第三章 企业形象的体现与形成方式 |
3.1 企业形象体现的技术支持 |
3.1.1 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涵义 |
3.1.2 企业形象形成的技术条件 |
3.1.3 技术创新对企业形象体现的支持 |
3.1.4 企业形象体现方式的两种类型 |
3.2 企业形象的自然式体现和形成 |
3.2.1 企业形体的直观形象表达 |
3.2.2 企业活动的内涵形象体现 |
3.3 企业形象的塑造式体现和形成 |
3.3.1 CIS导入的作用与局限 |
3.3.2 企业形象塑造的本质和原则 |
3.4 企业形象塑造成功的标志——品牌的形成 |
3.4.1 品牌的本质内涵 |
3.4.2 品牌的形象特征与价值 |
3.4.3 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演变阶段 |
3.4.4 品牌的塑造阶段与形象识别 |
第四章 企业形象创新和品牌创新 |
4.1 企业形象创新的缘由与内容 |
4.1.1 企业形象创新的内涵和必然性 |
4.1.2 企业形象创新的目标与步骤 |
4.2 企业形象创新的基本类型 |
4.2.1 形象初始型创新 |
4.2.2 形象丰富型创新 |
4.2.3 形象转换型创新 |
4.2.4 形象恢复型创新 |
4.3 企业形象创新的决策与组织 |
4.3.1 企业形象创新的决策内容 |
4.3.2 企业形象创新的建制机构 |
4.3.3 企业形象创新的实施评估 |
4.4 品牌创新的条件与路径 |
4.4.1 品牌创新成功的条件 |
4.4.2 品牌创新的路径和层次 |
4.4.3 国际品牌创新发展新趋势 |
第五章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现实选择 |
5.1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实践中的问题 |
5.1.1 企业形象创新理解与行动的表面化 |
5.1.2 品牌创新实践中的误区 |
5.2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原则与思路 |
5.2.1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
5.2.2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思路 |
5.3 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策略 |
5.3.1 壮大保护民族品牌的战略意义 |
5.3.2 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意义 |
5.3.3 中国品牌自主创新路径 |
5.3.4 品牌创新的文化支持 |
5.3.5 品牌创新的团队建设 |
5.3.6 品牌创新的“三化”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品牌文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企业的基本职能是营销 |
二、营销的旗帜是品牌 |
三、品牌的核心是文化 |
第二节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一、品牌的基本释义 |
二、品牌资产分析 |
三、品牌管理 |
四、品牌的经济学分析 |
五、国外品牌理论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思路、理论创新与分析框架 |
一、基本思路 |
二、品牌文化研究的意义 |
三、分析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品牌文化界定 |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
一、关于文化的解释 |
二、文化的特征 |
三、文化、经济与管理 |
第二节、品牌文化界定 |
一、传统品牌理论的文化缺失 |
二、对品牌的再认识 |
三、品牌文化界定 |
四、品牌文化与品牌的文化性 |
五、品牌文化的特征 |
六、品牌文化的功能 |
第三节 品牌文化的构成 |
一、品牌物质文化 |
二、品牌精神文化 |
三、品牌行为文化 |
第四节 企业文化的新范式:品牌文化与管理文化 |
一、企业文化开创管理思想新时代 |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三、传统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 |
四、企业文化研究的新范式 |
五、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
六、文化整合:对品牌相关文化的整合 |
第三章 品牌文化:品牌的价值核心 |
第一节 品牌文化的演进逻辑 |
一、品牌文化演进的逻辑思路 |
二、品牌文化的动态发展观 |
第二节 品牌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
一、品牌建立的基础 |
二、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
三、品牌文化促进消费者心智模式的转变 |
第三节 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 |
一、品牌个性体现品牌文化 |
二、品牌文化与品牌人性化 |
三、品牌个性塑造品牌形象 |
四、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品牌文化表现 |
第四节 品牌文化的价值效应 |
一、品牌文化的晕轮效应 |
二、品牌文化扩散效应 |
三、品牌文化同化效应 |
四、品牌文化的市场协同效应 |
五、品牌文化效应的理论基础:认知差异性 |
第四章 品牌文化战略模型 |
第一节 基于文化的顾客品牌关系模型 |
一、关系营销与品牌文化 |
二、基于文化的顾客--品牌互动关系模型 |
三、品牌关系中的交换关系与公共关系 |
第二节 品牌文化战略 |
一、品牌文化战略的价值模式 |
二、品牌文化定位与品牌差异化 |
三、品牌文化价值传播 |
四、品牌文化价值体现:品牌忠诚 |
五、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的三个层次 |
第三节 品牌文化战略的影响因素 |
一、顾客与企业互动对品牌文化的影响 |
二、竞争者对品牌文化的影响 |
三、社会公众对品牌文化的影响 |
四、价格竞争对品牌的影响 |
第四节 品牌文化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一、品牌文化战略的优势 |
二、核心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三、文化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 |
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品牌文化竞争力 |
第五章 品牌文化战略(一):愿景、情感和制度 |
第一节 品牌愿景 |
一、品牌愿景 |
二、品牌价值观 |
三、品牌伦理 |
第二节 情感品牌:品牌文化物质层面的情感构建 |
一、产品人性化 |
二、赋予品牌以情感价值 |
三、品牌要素营造品牌情感体验 |
第三节 品牌文化的制度建设 |
一、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文化 |
二、品牌管理模式 |
三、品牌管理模式的新挑战 |
第六章 品牌文化战略(二):品牌传播、全球化 |
第一节 品牌文化营销传播 |
一、现代品牌传播的困境 |
二、品牌的广告传播 |
三、品牌的公共关系策略 |
四、口碑营销与品牌文化 |
第二节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营销 |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趋同 |
二、品牌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 |
三、品牌全球化中的品牌文化战略 |
第七章 品牌文化战略中的创新与控制 |
第一节 品牌文化创新 |
一、品牌的老化和衰亡 |
二、品牌发展与文化创新 |
三、品牌再定位 |
第二节 品牌文化的管理与控制 |
一、品牌文化管理 |
二、品牌延伸与品牌控制 |
三、品牌危机管理 |
四、执行比计划更重要 |
第三节 品牌文化常青: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 |
一、企业发展宿命论 |
二、控制力与创新力 |
三、基业常青: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的管理哲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奥格威:不做首相做广告人(论文参考文献)
- [1]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D]. 倪明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2]奢侈品广告传播的受众认知心理研究[D]. 张博. 武汉纺织大学, 2014(12)
- [3]基于信息诉求的身体语言设计研究[D]. 袁丹.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4]品牌的非商业化价值研究[D]. 韩旭华. 兰州商学院, 2010(05)
- [5]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研究[D]. 侯瑞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6]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王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7]品牌网络形象设计研究[D]. 舒伟. 山东大学, 2007(04)
- [8]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D]. 朱建中. 东北大学, 2006(12)
- [9]品牌文化战略研究[D]. 朱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5(12)
- [10]奥格威:不做首相做广告人[J]. 孙仲. 现代技能开发, 2000(01)
标签:企业形象论文; 品牌文化论文;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论文; 品牌理论论文; 广告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