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鸡痘病毒吉布斯株免疫特性研究

白喉鸡痘病毒吉布斯株免疫特性研究

一、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云[1](2018)在《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禽痘是一种严重危害禽鸟的病毒性疾病。禽痘病毒自然感染约278种禽鸟,主要侵害鸡、鸽子和火鸡,引起部分濒危珍禽的生存危机。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禽痘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其中黏膜型和混合型致死率高于皮肤型。国际上对水禽痘报道比较罕见,与水禽痘病毒相关的研究几乎空白。近年来广西麻鸭痘有零星报道,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麻鸭源禽痘病毒的诊断、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一系列动物试验。2016年广西邕宁同场混养的麻鸭和阳江鹅的喙、眼睑和脚先后出现痘疹,发病率约为20%,没有死亡病例,采用q PCR方法诊断为禽痘病毒感染。痘疹样本负染电镜观察,可见大小为330 nm×280 nm×200 nm呈卵圆形的病毒粒子,且表面呈不规则管状结构;痘疹样本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囊膜内包含一个双凹核心结构,两侧凹陷中各有一个侧小体,表现为典型的痘病毒粒子形态。组织切片HE染色镜检,在病变的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嗜酸性、呈环状的胞浆包涵体,符合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特征。将痘疹样本处理后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于9~12日龄SPF鸭胚,培养64 h后观察到绒毛尿囊膜增厚水肿,胚体眼睛出现白色结节。病变的绒毛尿囊膜在研磨处理后接种DEF细胞,培养3天出现50%的细胞病变。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在细胞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病毒培养三代后用PCR方法鉴定为禽痘病毒阳性,证实分离到一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命名为YNY。国际上对禽痘病毒基因分型是根据保守的病毒粒子核心蛋白P4b基因和DNA多聚酶蛋白基因(Popr)的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来划分的。本研究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克隆邕宁麻鸭源禽痘病毒YNY、邕宁阳江鹅源禽痘病毒YNE、中国鸡痘疫苗弱毒株282E4和百色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的相应基因片段,测序后与62株禽痘病毒的相应序列进行核苷酸一致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YNY、YNE和MDUPV01/GX-2015划入A5亚群(水禽源);A5亚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分支,其中MDUPV01/GX-2015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广西百色、崇左的3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均属于A5.1分支,它们之间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9.9%~100%;而广西邕宁毒株YNY和YNE属于5.2分支,它们之间核苷酸一致性高达99.9%。上述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水禽群中至少有两种基因分支的禽痘病毒在同时流行。A5.2分支广西毒株与A5.1分支广西毒株的P4b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但它们的Popr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87.4%~87.6%,却与A1亚群的Popr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9.5%~99.8%,根据时间推测A5.2分支是由A5.1分支和A1亚群经过基因重组形成。对2015年广西百色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的痘疹样品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病毒纯化。提取病毒DNA后利用高通量Illumina测序技术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长为230805 bp的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其G+C含量为31.02%。将MDUPV01/GX-2015基因组序列与病毒数据分析资源库(Vi PR)中收录的六种禽痘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其与火烈鸟基因组相似性最高,并确定了201个开放阅读框(ORF),并将其与鸡痘病毒代表株FPVUS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和功能预测。MDUPV01/GX-2015含有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 PV)保守的90个基因,核酸总数占基因组长度的38.3%,主要位于基因组的中心区域,与病毒转录和m RNA生成、核苷酸代谢、DNA复制和修复、蛋白质修饰以及病毒的结构蛋白功能相关;鉴定了56个禽痘病毒基因家族成员,核酸总数占基因组长度的31.7%,主要位于中央编码区两端,推测其涉及病毒对宿主的免疫逃避、病毒对细胞的趋向性、免疫调节以及其他一些细胞功能。在MDUPV01/GX-2015基因组序列中未发现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序列。本研究通过动物同居感染试验发现邕宁麻鸭源禽痘病毒YNY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麻鸭、樱桃谷鸭和阳江鹅,但不能感染番鸭和三黄鸡。通过临床观察和病毒接种实验,了解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发病过程,潜伏期为5~7天;在接毒后10天进入明显期;接毒后19天进入转归期,整个病程持续1个月左右。在试验条件下,麻鸭源禽痘病毒感染麻鸭,主要出现皮肤型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周、喙、眼睑、翅膀、脚蹼出现痘疹;部分麻鸭表现混合型临床症状,除上述皮肤型症状外,在口腔黏膜、舌尖和咽喉出现痘疹;麻鸭的发病率可高达84.0%,死亡率8.0%。采用q PCR方法对发病麻鸭的597份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在多个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病毒DNA,其中以痘疹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为食管、喉头、气管。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证实鸡痘疫苗对麻鸭源禽痘病毒有一定保护力,保护率为64.7%。本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对麻鸭源禽痘病毒形态学和基因组认识的空白,阐述了麻鸭痘的发病经过和流行病学,为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类、遗传衍化以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孔祥伟[2](2015)在《禽痘病毒疫苗及野毒株重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研究》文中指出禽痘(Avian pox,AP)是由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禽痘病毒属中的禽痘病毒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反转录病毒科的禽网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引起的几种禽类的一群病理综合征,REV基因片段整合进FPV疫苗、基因片段甚至完整的基因组整合进FPV野毒株已成为普遍现象。研究表明,随着FPV和REV整合的不断发展,其对于痘病毒的增殖和感染都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整合对FPV的生物特性产生很大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为FPV疫苗保护力的下降;野毒致病力的增强等。本研究通过对2012-2014年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12个FPV疫苗株以及来自泰安某地区的3个火鸡痘及1个鸡痘野毒株中整合REV进行分离鉴定及其序列比较,以评估国内外当前使用FPV疫苗的缺陷、潜在风险以及FPV中REV的污染状况。12个禽痘疫苗株接种CEF传代至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提取细胞DNA,根据已发表的整合序列,PCR扩增FPV-REV 5,LTR整合区,同时分段扩增REV的LTR、Env、Gag、Pol序列,结果表明,12个禽痘疫苗株均扩增出含REV 5,LTR和FPV片段在内的产物,但未扩增到REV的Env、Gag、Pol序列。对FPV-REV 5,LTR整合区序列进行测定,经NCBI、DNA-star比对分析,其中2个国外疫苗株整合了446bp的REV-LTR序列,与中国近年分离到的REV野毒株HA9901的同源性为98%,与美国标准株SNV的同源性为94.3%;另外10个国内疫苗株整合的REV LTR片段相对较小,仅为194bp,与中国近年分离到的REV野毒株HA1101、HA9901的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6.4%,与美国标准株SNV的同源性为94.3%。10个国内疫苗株整合区与国外已发表的禽痘毒株AY255632、HP-438的同源性分别为98.6%和100%,2个国外疫苗株整合区与AY255632的同源性达到100%。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2个禽痘疫苗株只整合部分REV LTR序列,并且与REV的分离株同源性不高,但与国外禽痘分离株整合区的同源性较高。分离到的3个火鸡痘与1个鸡痘野毒株经鸡胚连续传代至出现痘斑,研磨后接种CEF传代至出现CPE,提取细胞DNA,结果除扩增到485bp的FPV-REV 5,LTR整合区以外,同时扩增到REV的Env基因(1700bp)、Gag基因(2050bp)及Pol基因(3450bp)。序列分析表明,4个野毒株的FPV-REV 5,LTR整合区同源性达99.8%-100%,且与国内疫苗株的整合区高度同源。同时选取T1毒株人工感染20只SPF鸡,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REV抗体,攻毒前REV抗体阳性率为0%(0/20),攻毒两周后阳性率为100%(20/20)。剖检发现出现免疫器官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包法氏囊萎缩出血,胸腺萎缩出血,气管出血并伴有粘液,肾脏肿大等症状,可能与FPV野毒中的REV有关,但还需进一步研究。选取3株不同厂家的整合REV-LTR的FPV疫苗(2个中国疫苗株,1个国外疫苗株)对SPF鸡进行免疫保护,人工感染整合REV全基因组FPV野毒株,结果表明,三株疫苗的免疫保护性均达到100%(保护率分别为20/20、26/26、15/15),对照组发病率为85%(18/21)。

刘文峰[3](2014)在《一起鸡痘病毒继发葡萄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是临床上常见的鸡痘的3种类型。鸡痘病毒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通常情况下,感染FPV的鸡群呈皮肤型经过时,其死亡率并不是很高(约1%),但也有单纯皮肤型鸡痘呈现出100%死亡率的报道。因此,鸡痘的死亡率与鸡痘病毒株自身的特性有密切关系。鸡葡萄球菌病(Staphylococcal in Chickens)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一种鸡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雏鸡脐炎;中雏皮肤坏死和急性败血症;成年鸡骨膜炎和关节炎等几种类型。动物对葡萄球菌的易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且极易与其他禽类疾病混合感染,如鸡痘、禽大肠杆菌病、马立克氏病等。2013年11月,内蒙古通辽市某大型肉种鸡场饲养的10万只肉种鸡,52日龄开始陆续发病,送检时已死亡5000多只,发病率约10%,死亡率为5%左右。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病死鸡极度消瘦,多处可见大面积的痘疹、痘痂。此外,部分病死鸡胸腹部、大腿内外侧和翅下等处,潴留有大量的暗红色或紫红色血样液体;病情较轻者则局部皮肤糜烂,羽毛脱落。病理剖检可见肝脏、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肠黏膜呈点状或弥漫性充血,肠壁菲薄,弹性减退;其他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亦未见纤维素性假膜。对病死鸡的多个组织器官进行组织采样后甲醛固定,制作的石蜡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组织学病变特点。结果显示,该病例最明显的病变发生于皮肤和大脑,皮肤血管充血并伴有淋巴细胞、异嗜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病变的皮肤切片可见大量的新生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其他组织器官也可见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但均为一般性病变。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病例的死亡原因,本研究对死亡鸡只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室诊断分析。病料经研磨后提取总DNA,用实验室已有的整合有REV片段的FP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扩增结果呈现阳性,证明是整合有REV片段的鸡痘病毒。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分离培养病毒,连续盲传3代后痘斑大小稳定,整合有REV片段的FPV特异性引物进行的PCR检测呈现阳性,EID50检测病毒滴度为10-5.57/0.1ml。将病毒感染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5代后病变细胞出现典型的“拉网状”。最后对抽提的DNA质粒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中国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GQ415646)的亲缘性最近,其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同源性高达100%。确定该分离株为鸡痘病毒。从皮肤病变较严重的部位取样,触片、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下观察,可见排列成葡萄串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G+)。勾取病料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及5%兔血平板,37℃培养24h后,血平板菌落周围可见溶血环。对病原菌进行生化特性鉴定,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及甘露醇;凝固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MR为阳性;不产H2S,与质控菌株生化特性基本一致,确定该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万古霉素和氯霉素敏感。为了进一步验证所分离的病毒和细菌的致病性,将纯化的病原分别模拟临床易感途径接种于10日龄的雏鸡,逐日观察感染鸡的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先接种病毒出现痘疹后再涂布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组鸡只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单独接种病毒组和同时接种病原菌和病毒的试验组鸡只仅仅表现出一过性的皮肤型痘疹,未出现死亡病例;其他试验组均未见有发病和死亡情况。因此,动物回归试验进一步确诊该起病例为鸡痘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该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临床上确诊疑似病原感染病例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分离获得的鸡痘病毒为进一步开展鸡痘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病毒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车国喜[4](2012)在《鸡痘病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检测分析》文中认为鸡痘病毒(FPV)野毒和疫苗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全基因或基因片段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引起的生物风险分析已成为许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研究FPV野毒和疫苗毒基因组中REV前病毒序列的整合情况,对山东泰安及周边地区的14个FPV野毒分离株和国内外不同厂家的5个FPV疫苗株进行了REV前病毒整合区基因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4个FPV野毒株均整合了几乎全长的REV前病毒序列,这些序列之间高度同源,与美国分离的FPV毒株AF246698整合的REV序列同源性最高,与REV标准株同源性较低;但是,疫苗株仅整合部分或完整的REV-LTR序列,国产与进口疫苗株的整合序列长度不同,进口疫苗整合了486bp的几乎完整的REV-LTR序列,而国产疫苗整合的LTR片段普遍相对较小,仅为193bp。另外,与已报道的REV毒株相比,FPV野毒株整合的REV序列的env、gag和pol基因变异不大,但是LTR序列发生了明显变异,5’LTR长度为517bp,3’LTR长度为222bp,与国内外已知的REV毒株相比,这些整合株的3’LTR变异较大,其长度明显缩短。表明REV前病毒序列整合进FPV野毒株过程中经过了修饰,主要表现在两端的LTR序列发生明显变异、缺失,尤其是3’LTR的明显缺失。然而,疫苗株整合的REV-LTR序列虽然高度同源,且整合模式极其相似,均表现为U5区和R区全部丢失及U3区的部分丢失,未丢失部分在残余的5’LTR和3’LTR之间发生重排、缺失、突变、替换等变异现象,而且比野毒株整合的REV-LTR序列长度明显缩短。综上,所分离的山东部分地区的FPV野毒株均整合全长REV序列,整合毒株已成为FPV流行的优势毒株;疫苗株仅整合REV-LTR序列,且疫苗株的整合序列长度不同,进口疫苗整合了几乎完整的REV-LTR序列,而国产疫苗整合片断则相对较小。发生整合的FPV毒株的致病性变化,整合疫苗的安全性及对整合FPV野毒的免疫保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关于疫苗整合REV-LTR序列长度不同,在疫苗效力、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收集的国内外5个厂家的FPV疫苗通过PCR和IFA方法,进行了传染性REV病毒粒子的检测,结果表明:5个厂家的鸡痘疫苗中有一株存在REV病毒序列,并且可以在感染细胞上检测到传染性病毒粒子。该REV的env基因序列与近期分离的REV毒株同源性很高,在99.9%~100%之间;与本试验分离的FPV野毒株整合的PFV-REV-env序列的的同源性均为100%。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鸡痘疫苗中存在传染性REV病毒粒子污染的现象,鸡痘疫苗中存在传染性REV,会造成疫苗接种过程中的REV人为传播,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疫苗生产厂家及养鸡场的高度重视,疫苗生产企业应严格使用SPF鸡蛋生产疫苗,疫苗产品必须严格进行REV污染的常规检测,养鸡场应严把接种鸡痘疫苗的质量关。

佘晓彬[5](2007)在《鸽痘病毒分离株鉴定、致弱及免疫效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鸽痘是由鸽痘病毒(Pigeonpox virus, PP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常发传染病。PPV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是体积最大的一类DNA病毒。鸽痘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两种,前者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后者以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和增生性病灶。从南京市及周边肉鸽饲养场疑似患鸽痘的皮肤中分离到两株病毒,命名为NJ-18和ZJ。通过对其进行病毒分离、负染透射电镜、包涵体检查、理化特性、血清特异性、4b核心蛋白序列和动物致病性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电镜下病毒粒子椭圆形,具有囊膜,大小240330nm,表面呈桑椹样,为典型痘病毒科病毒结构特征;细胞浆中有包涵体,红色、圆形或椭圆形;两株病毒均对乙醚、氯仿、pH3.0、pH11.0均敏感、56℃30min病毒均丧失活力;血凝效价为1:16和1:32; NJ-18 EID50为10-6.67 /0.2mL,ZJ EID50为10-7.32/0.2mL;鸽痘血清对NJ-18和ZJ中和效价都为1:126,鸡痘血清对NJ-18和ZJ中和效价分别为1:4和1:8;4b核心蛋白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中,NJ-18 4b核心蛋白序列与ZJ同源性为93.4%,与India株同源性最高为99.6%,与CVL950株同源性最低为71.5%。NJ-18、ZJ 4b核心蛋白序列与已公开发表的其他禽痘病毒4b核心蛋白比较发现:NJ-18与FPV Diftosec CT同源性最高为90.9%,与CPV V同源性最低为66.8%。ZJ与FPV Diftosec CT同源性最高为90.9%,与CPVGB724-01-02同源性最低为66.9%。两株病毒都能引起1月龄鸽全身性痘疹,雏鸡致局部轻微痘疹,对金丝雀完全没有致病性;攻毒用毒株ZJ最小发痘量为50 EID50。以上结果综合证明两株病毒为鸽痘病毒。采用鸡胚连续传代方法,使PPVNJ-18分离株致弱,获得了一株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安全且纯净的鸽痘弱毒株,命名为PPVNJ-18F1-E1。结果表明:PPVNJ-18经过连传16代,CAM出现水肿和痘斑典型的鸽痘病变,且对1月龄鸽丧失致病性,说明毒力减弱;在F16代的基础上连续传E16代,鸡胚绒毛尿囊膜病变和EID50均稳定; E1、E5、E10和E16代病毒,经鸽体传5代,其毒力稳定,不返强;E1、E5、E10和E16代病毒接种鸽后,均于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痘肿,为典型免疫接种反应;对30、45、60日龄鸽保护率为100%;病毒纯净,无细菌和外源病毒污染。利用PPVNJ-18F1-E1致弱株研制鸽痘病毒弱毒冻干疫苗。该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为0.5×103.54EID50;无细菌和霉菌污染;一次单剂量接种、单剂量重复接、一次大剂量接种对鸽均安全;对30、45、60日龄的鸽子,免疫保护率为100%,且免疫期长达7个月以上。

刘文波[6](2005)在《表达ILTV gB及gD主要抗原表位基因和鸡IgY重链恒定区基因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的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theitis,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被OIE列为B类传染病。上世纪60年代,我国也发现本病。此后,相继在许多省市流行,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弱毒疫苗预防本病,但它们都存在着疫苗株毒力偏强、潜伏感染、易于返祖以及疫苗株和野毒株无法鉴别的缺点,从而不利于ILT的根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疫苗预防ILT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禽痘病毒载体是继痘苗病毒以后发展起来的又一动物病毒载体。由于禽痘病毒具有宿主范围窄,可插入较大的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能产生一过性感染,却能诱发保护性免疫应答,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使其从众多的活病毒载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前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研究的热点,并且在人和许多动物重要传染病重组疫苗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利用鸡痘病毒弱毒疫苗株282 E4株为载体,构建了表达ILTV烟台株gB及gD主要抗原表位基因和鸡IgY重链恒定区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并检测了其对鸡抵抗ILTV强毒株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烟台株TK基因的序列测定及TK蛋白结构功能初步分析 根据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美国632株TK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以烟台分离株为模板扩增了TK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包括1个108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可编码36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不同ILTV毒株之间TK基因相对保守,但与其他疱疹病毒之间同源性则比较低。氨基酸序列分析还发现,尽管与其他疱疹病毒的TK蛋白同源性较低,但ILTV TK蛋白也具有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催化结构域的保守氨基酸共有序列:-DGXXGXGK-(ATP结合结构域)和-DRH-(核苷酸结合结构域),以及5个保守的Cys残基。这些Cys残基可能是通过形成二硫键来维持TK蛋白氨基酸的功能构象,使ATP结合结构域与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在空间上相互重叠,并与底物靠近发生反应,从而发挥TK蛋白的功能。 2.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烟台株gE基因的序列测定及gE蛋白结构功能初步分析 根据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美国标准攻毒毒株gE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以烟台株为模板,PCR法扩增出1条1.5 kb的gE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至

王云峰[7](2005)在《表达多种外源基因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FPV)在病毒学、免疫学和疫苗学研究领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在禽类疾病的控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不少的禽类病原保护性抗原基因在鸡痘病毒表达系统中获得了表达,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中,构建了一系列重组鸡痘病毒(Recombinant fowlpox virus, rFPV),分别表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S1基因(rFPV-IBVS1)、表达鸡γ-干扰素(Chicken interferon gamma, ChIFN-γ)基因(rFPV-ChIFNγ)、共表达IBV S1基因和ChIFN-γ基因(rFPV-ChIFNγS1)、共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F基因(rFPV-gBF),并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和重组病毒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将112只4周龄SPF鸡分为7个组,分别免疫S-FPV-017株亲本鸡痘病毒、rFPV-IBVS1、rFPV-ChIFNγS1、rFPV-ChIFNγ、IB弱毒疫苗、rFPV-ChIFNγ和IB弱毒疫苗(rFPV-ChIFNγ+H120,分点同时接种),并设PBS对照,免疫后4周,用IBV LX4株攻击。结果,15/16的鸡免疫rFPV-ChIFNγS1后能够获得保护,其次是rFPV-ChIFNγ+H120组,14/16免疫鸡能够获得保护,rFPV-IBVS1免疫组和IB弱毒疫苗免疫组的保护率分别为12/16和13/16;rFPV-ChIFNγS1和rFPV-ChIFNγ+H120免疫后能够缩短IBV呼吸道排毒时间及病毒抗原在肾脏组织中存在时间,仅在攻毒后的4~6d和7~10d可分别在喉拭子和肾脏组织中检测到病毒和病毒抗原,比rFPV-IBVS1免疫组和IB弱毒疫苗免疫组分别缩短了2d和3d。IB弱毒疫苗和重组鸡痘病毒免疫组肝、脾、肾、肺和气管的病理变化轻微,rFPV-ChIFNγS1免疫组和rFPV-ChIFNγ+H120免疫组仅能在攻毒后的第7~10d观察到病理变化,比rFPV-IBVS1免疫组和IB弱毒疫苗免疫组攻毒后病变持续时间短了3d。试验鸡的血清学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表明,疫苗接种后3周全部试验鸡均为IBV抗体阳性,其中,IB弱毒疫苗免疫组抗体水平最高,其次是rFPV-IBVS1免疫组和rFPV-ChIFNγ+H120免疫组,rFPV-ChIFNγS1免疫组的抗IBV抗体水平是最低的:除了rFPV-ChIFNγS1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攻毒前下降较为明显,TCRγδ+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是最高的外,其余各组外周血TCRγδ+、CD4+和CD8+T淋巴细胞变化均比较平稳。上述结果说明,ChIFN-γ促进CD8+T细胞的成熟,抑制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量,提高了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限制了机体B淋巴细胞的活化以及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与此同时,ChIFN-γ还能抑制活疫苗免疫接种引起的试验鸡增重降低作用,含有ChIFN-γ基因的免疫组试验鸡的增重没有受到疫苗接种的影响,与rFPV-IBVS1免疫组、IB弱毒疫苗免疫组有显着差异(P<0.05)。 为了评估rFPV-gBF的免疫效果,将74只4周龄SPF鸡分为6个组,分别免疫rFPV-gBF、ND弱毒疫苗(La Sota株)、S-FPV-017、ILT弱毒疫苗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rFPV-ILTVgB),并设立PBS对照,免疫4周后分别用NDV F48E9株和ILTV WG株进行攻击,比较基因工程疫苗与常规弱毒疫苗对ILT和ND的保护效果。结果,rFPV-gBF免疫SPF鸡后能够抵抗NDV和ILTV强毒的攻击,其对ILTV的保护效果与ILT弱毒疫苗和rFPV-ILTVgB相当,对NDV的死亡保护也达到4/6。以不同剂量的rFPV-gBF免疫试验鸡后,在50PFU到

郭建顺[8](2005)在《鸡痘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鸡痘发病的新特点以及FPV 以其独特的优越性作为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株之一使其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建立FPV 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探讨其在鸡体内的分布、消长规律以及长期毒性,特进行了本研究。试验首先根据已发表的FPV 4b 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2 对引物,通过对影响PCR 扩增因素的优化,建立了特异、敏感的FPV 的PCR 检测法。同时试验也对环境中rFPV 的浓缩及PCR 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回收FPV 4b 核心蛋白基因1 361 bp 的片段,与pMD18-T 载体连接(重组质粒pMD18-T-4b)进行测序。Blast 软件分析表明,该序列与模板DNA(AF198100)的碱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9.5%,只有7 个碱基差异。结果表明,FPV 4b 核心蛋白基因具有很强的保守性,是制备基因探针非常理想的材料。用EcoRⅠ酶切重组质粒pMD18-T-4b 后得到1 个约360 bp 大小的DNA 片段,以其为模板制备了地高辛标记的cDNA 探针。特异性、敏感性检测和初步应用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检测FPV 的基因探针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试验通过两侧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刺种和气管内(滴鼻、点眼)的途径给10 日龄商品蛋公鸡接种FPV JL 弱毒疫苗株,利用PCR 的方法检测了其在鸡体内的分布、消长规律以及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2 种接种方法均能在刺种部位皮肤、心、肝、脾、肺、肾、法氏囊、脑内检测到病毒DNA,消长规律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毒性试验表明,FPV JL 弱毒疫苗株通过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刺种存在导致全身皮肤感染出痘的危险,滴鼻、点眼途径接种比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刺种免疫效果更确实,使用更安全。上述结果表明,FPV JL 弱毒疫苗株毒性弱,使用安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朱庆虎,黄骏明,王翠兰[9](2001)在《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良好增殖 ,接种后 12 0小时 ,绒毛尿囊膜明显水肿 ,且有淡黄色痘斑 ,其毒价达到 10 5.2 5~ 10 5.83EID50 / 0 .2ml。用 10倍稀释的病毒悬液肌肉注射 13日龄雏鸡 ,无任何不良反应。用 10 0倍稀释病毒悬液皮下刺种免疫 14~ 40日龄鸡 ,接种后 3~ 6天 ,接种局部出现痘痂。接种后 14天 ,用 10倍稀释的Gibbs株病毒液二次皮下刺种或用鸡痘野毒株经腿部毛囊涂擦 ,免疫鸡未见任何局部反应或其它异常 ,保护率达 10 0 %。免疫后 16 5天 ,保护率仍达80 %。试验结果证实该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二、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第1章 前言
    1.1 禽痘病毒简介
        1.1.1 禽痘病毒分类
        1.1.2 禽痘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1.1.3 禽痘病毒遗传进化
    1.2 禽痘病毒流行病学
        1.2.1 水禽感染禽痘病毒情况
        1.2.2 临床症状
        1.2.3 危害
    1.3 禽痘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1.3.1 病毒的分离培养
        1.3.2 电镜观察
        1.3.3 组织病理学观察
        1.3.4 诊断
    1.4 禽痘病毒的疫苗及保护情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样本和SPF鸭胚来源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引物序列
        2.2.5 参考序列
        2.2.6 试剂配制
        2.2.7 Taq Man qPCR诊断
        2.2.8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和染色
        2.2.9 病毒粒子电镜检查
        2.2.10 鸭胚绒毛尿囊膜接种
        2.2.11 鸭胚成纤维细胞接种
        2.2.12 间接免疫荧光
        2.2.13 基因克隆
    2.3 结果
        2.3.1 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
        2.3.2 病料诊断
        2.3.3 电镜观察
        2.3.4 包涵体检查
        2.3.5 鸭胚绒毛尿囊膜接种
        2.3.6 鸭胚成纤维细胞接毒
        2.3.7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3.8 克隆基因的测序拼接
        2.3.9 进化树分析
        2.3.10 一致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麻鸭源禽痘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来源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试剂配制
        3.2.5 病料的诊断
        3.2.6 病毒纯化
        3.2.7 纯化病毒的检测
        3.2.8 纯化病毒的核酸纯度和浓度检测
        3.2.9 电镜观察
        3.2.10 全基因组测序
        3.2.11 基因补缺
        3.2.12 基因预测与分析
    3.3 结果
        3.3.1 病料TaqMan qPCR诊断
        3.3.2 纯化病毒的核酸浓度和纯度检测
        3.3.3 电镜观察
        3.3.4 基因组测序
        3.3.5 基因补缺并拼接到基因组
        3.3.6 基因注释
        3.3.7 基因分析
        3.3.8 基因功能预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动物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动物
        4.2.3 同居感染试验
        4.2.4 接毒试验
        4.2.5 组织嗜性试验
        4.2.6 保护力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同居感染试验
        4.3.2 接毒试验
        4.3.3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组织嗜性研究
        4.3.4 鸡痘疫苗对麻鸭源禽痘病毒的保护试验
    4.4 讨论
        4.4.1 麻鸭源禽痘病毒的接毒试验结果
        4.4.2 麻鸭源禽痘病毒可能是一种新的禽痘病毒
        4.4.3 麻鸭源禽痘病毒防控措施的探讨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讨论
        5.1.1 病毒分离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讨论
        5.1.2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讨论
        5.1.3 动物试验研究分析讨论
    5.2 全文创新点
    5.3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禽痘病毒疫苗及野毒株重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禽痘病毒的研究进展
        1.1.1 FPV的病原学
        1.1.2 FPV的流行病学
        1.1.3 临诊诊断
        1.1.4 防治
    1.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REV病原学
        1.2.2 REV的流行病学
        1.2.3 发病机理
        1.2.4 鉴别诊断
        1.2.5 防治措施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SPF鸡胚
        2.1.3 仪器设备
        2.1.4 分子生物学试剂
        2.1.5 相关试剂
    2.2 方法
        2.2.1 鸡痘疫苗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整合情况
        2.2.2 火鸡/鸡痘野毒株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整合情况
        2.2.3 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
3 结果
    3.1 禽痘疫苗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整合情况
        3.1.1 禽痘疫苗整合区PCR扩增结果
        3.1.2 禽痘疫苗整合区测序结果及分析
    3.2 禽痘野毒株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整合情况
        3.2.1 FPV感染火鸡的临床症状
        3.2.2 FPV野毒株的分离
        3.2.3 FPV野毒株REV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2.4 FPV野毒株FPV-REV 5,LTR整合区测序结果及分析
        3.2.5 动物回归实验结果
    3.3 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比较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一起鸡痘病毒继发葡萄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痘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定义和分类
        1.2 病毒的宿主范围
        1.3 流行病学
        1.4 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
        1.5 病毒培养
        1.6 鸡痘病毒的致病性
        1.7 鸡痘病毒的诊断
        1.8 防治
        1.9 鸡痘病毒疫苗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鸡葡萄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和分类
        2.2 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
        2.3 流行病学
        2.4 致病性
        2.5 临床症状
        2.6 病理变化
        2.7 诊断
        2.8 预防和治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自然死亡肉种鸡的病理形态观察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自然死亡肉种鸡的病原分离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鸡痘病毒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内感染试验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鸡痘病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鸡痘病毒的研究进展
        1.1.1 FPV的生物学特征
        1.1.2 FP的发病机制
        1.1.3 FP的流行病学特征
        1.1.4 FPV基因组的基本特点
    1.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REV病原学
        1.2.2 REV的流行病学
        1.2.3 REV的致病机制
        1.2.4 REV的遗传学特点
        1.2.5 REV引起的免疫抑制
        1.2.6 REV的经济及公共卫生意义
    1.3 REV在疫苗中的污染现象
    1.4 REV与FPV基因整合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FPV野毒株整合REV序列的研究
        2.2.2 FPV疫苗株整合REV序列的研究
        2.2.3 鸡痘疫苗被REV污染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FPV野毒株整合REV序列的研究
        3.1.1 FPV野毒株的分离
        3.1.2 FPV野毒株整合REV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1.3 FPV野毒株整合区基因分析
    3.2 FPV疫苗株整合REV序列的研究
        3.2.1 FPV疫苗株整合REV序列的扩增结果
        3.2.2 FPV疫苗株的整合区基因分析
    3.3 鸡痘疫苗被REV污染的研究
        3.3.1 鸡痘疫苗REV-env基因的扩增结果
        3.3.2 鸡痘疫苗中REV-env序列的基因分析
        3.3.3 鸡痘疫苗中REV感染性病毒粒子的鉴定结果
4 讨论
    4.1 FPV野毒株整合的REV序列
    4.2 FPV疫苗株整合的REV序列
    4.3 REV在鸡痘疫苗中的污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鸽痘病毒分离株鉴定、致弱及免疫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论文研究一 鸽痘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研究二 鸽痘病毒NJ-18 鸡胚化致弱及纯净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研究三 PPVNJ-18F1-E1致弱株弱毒疫苗制备和免疫效力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表达ILTV gB及gD主要抗原表位基因和鸡IgY重链恒定区基因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及其研究进展
        1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历史及分类
        2 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机理
        3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进展
        4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5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的诊断
        6 传染性喉气管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禽痘病毒表达载体研制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
        1 禽痘病毒的基本特性
        2 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
        3 外源基因在重组禽痘病毒中的表达
        4 禽痘病毒表达载体的优越性
        5 重组禽痘病毒疫苗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烟台株TK基因的序列测定及TK蛋白结构功能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四章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烟台株gE基因的序列测定及gE蛋白结构功能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五章 目的片段的选取及重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EF-gB-gD和pEF-gB-gD-IgY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六章 目的片段在重组鸡痘病毒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七章 重组鸡痘病毒对SPF鸡的免疫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Curriculum vitae

(7)表达多种外源基因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禽痘病毒载体适合于外源基因表达
        1.1 禽痘病毒的基本特性
        1.2 鸡痘病毒的基因组与基因表达调控元件
        1.3 禽痘病毒载体的优越性
    2 重组病毒的构建
    3 禽痘病毒载体与禽痘病毒载体疫苗
        3.1 禽痘病毒载体在禽类中的应用
        3.2 禽痘病毒载体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
    4 干扰素及其对重组禽痘病毒免疫效果的影响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1.3 亲本鸡痘病毒及重组鸡痘病毒的培养与病毒含量的测定
        1.4 重组病毒构建
        1.5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1.6 重组病毒表达外源基因情况的检测
        1.7 IB重组鸡痘病毒动物接种试验试验设计
        1.8 ILT和ND重组鸡痘病毒动物接种试验试验设计
        1.9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2 结果
        2.1 重组鸡痘病毒的鉴定与外源基因的体外表达
        2.2 IB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3 IB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诱导的T细胞亚群的变化
        2.4 IB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免疫鸡对IBV攻击的保护作用
        2.5 重组干扰素对疫苗接种鸡体重的影响
        2.6 rFPV-gBF与rFPV-ILTVgB免疫效果的比较
        2.7 rFPV-gBF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
        2.8 rFPV-gBF基因工程疫苗反应剂量
        2.9 rFPV-gBF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产生时间
        2.10 rFPV-gBF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持续时间
    3 讨论
        3.1 FPV作为基因工程疫苗载体有许多优势
        3.2 表达ChIFN-γ和IBVS1基因重组鸡痘病毒对SPF鸡的免疫保护作用
        3.3 共表达ILTVgB基因和NDVF基因重组FPV对SPF鸡的免疫保护作用
        3.4 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接种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鸡痘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文献综述
    鸡痘病毒的研究进展
        1 FPV 的一般生物学特点
        2 FPV 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
        3 诊断
        4 预防
        5 FPV 的分子生物学
        6 重组FPV 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7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鸡痘病毒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FPV 4b 核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探针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FPV 弱毒疫苗株在鸡组织内的分布、消长规律及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录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9)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
        1.1.1 Gibbs株:
        1.1.2 HL株:
    1.2 试验用鸡胚
    1.3 试验鸡
    1.4 鸡痘病毒Gibbs株传代与增殖
    1.5 Gibbs株鸡痘病毒悬液毒价测定
    1.6 Gibbs株病毒最小免疫剂量测定
    1.7 Gibbs病毒株安全性试验
        1.7.1 对雏鸡的安全性:
        1.7.2 对鸡胚的安全性:
    1.8 Gibbs株免疫效力试验
    1.9 免疫期试验
2 结 果
    2.1 Gibbs株鸡痘病毒在CAM上传代与增殖
        2.1.1 在SPF鸡胚上传代与增殖:
        2.1.2 在非免疫鸡胚上传代与增殖:
    2.2 Gibbs株鸡痘病毒毒价测定
    2.3 Gibbs株最小免疫剂量测定
    2.4 Gibbs株安全性试验
        2.4.1 对雏鸡的安全性:
        2.4.2 对鸡胚的安全性:
    2.5 Gibbs株免疫效力试验
    2.6 免疫期试验
3 小结和讨论

四、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实验研究[D]. 张红云.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2]禽痘病毒疫苗及野毒株重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研究[D]. 孔祥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3]一起鸡痘病毒继发葡萄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D]. 刘文峰. 吉林大学, 2014(10)
  • [4]鸡痘病毒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检测分析[D]. 车国喜.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5]鸽痘病毒分离株鉴定、致弱及免疫效力研究[D]. 佘晓彬. 扬州大学, 2007(06)
  • [6]表达ILTV gB及gD主要抗原表位基因和鸡IgY重链恒定区基因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的研究[D]. 刘文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7]表达多种外源基因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学评价[D]. 王云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8]鸡痘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郭建顺. 吉林大学, 2005(06)
  • [9]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免疫特性研究[J]. 朱庆虎,黄骏明,王翠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白喉鸡痘病毒吉布斯株免疫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