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奶品质的简易鉴别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辉[1](2021)在《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在黄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味觉品质是液态食品的主要特征之一,与食品内在物质的组分和含量密不可分。以电化学为基础的电子舌技术,凭借其交叉响应、快速高效、全面评价的特点,在液态食品味觉品质检测领域迅速发展。但是,当前的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一般系统功能不完善、智能程度低、实用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本文研制了一台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系统,并基于QT4.8.2开发了一套功能完善的上位机交互软件。系统硬件模块可实现数据采集、自动进样、恒温加热等功能,交互软件可实现底层通讯、自动存储数据、结果判别等功能。最后,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与优化,并将其应用于黄酒类别、酒龄与甜度的检测之中,以验证系统的检测性能。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该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包括:5个主要功能模块。其中,5个主功能模块分别为:自动进样功能模块、恒温加热功能模块、仿生味觉功能模块、下位机功能模块以及上位机功能模块。仿生味觉功能模块是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的核心所在,由组合电极、转换与调理电路与16位AD7606数据采集模块构成,可有效实现对样品特征信息的全面获取。上位机是基于QT 4.8.2开发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含1个主功能界面与5个子菜单功能界面。上位机软件嵌入了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别模型,增强了系统自动化分析能力。下位机采用STM32F4系列的单片机作为底层控制中枢。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过USB数据线实时进行信息传输。(2)为了提升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的工作性能,对仿生味觉功能模块、恒温加热功能模块进行了性能测试与优化。仿生味觉功能模块经测试与优化后:采样信号幅值稳定、噪声小;组合电极在长期使用中性能稳定,在20天内,Ag、Au、Pt、Rh工作电极的特征值偏差均小于5%。在20℃~50℃范围内,模块的温场均匀度<1℃,各位点温度偏差、波动度<0.5℃,能为检测样品提供相对稳定的检测环境。(3)为验证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的检测性能,开展了对黄酒类别、酒龄与甜度的检测实验。系统采用PCA、离散小波算法有效降低了原始数据维数,并以KNN、BP、SVM算法建立判别模型,均获得较好的区分效果,说明该系统可有效用于黄酒品质的检测。此外,研究中发现样品响应信号还受到电极表面气泡以及激发脉冲信号的频率与幅值的影响,操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以获得最佳的检测效果。
丁泽贤[2](2021)在《基于多元素结合化学计量学的茯苓地理判别及元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国传统大宗药材,无论是配伍复方后药用,还是作为保健品都占有重要地位。微量元素对药材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元素含量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积累,而不同产地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差异,不同部位对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也不同,因此通过无机元素的差异研究不同地理来源的茯苓与茯苓的不同部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研究茯苓与土壤的多元素组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工具,建立合适的地理来源判别模型与探究其不同部位的元素分布规律,为茯苓的物质基础、资源综合利用与质量控制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数据。方法: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安徽省、湖北省、云南省三个省份中共计6个具体产地的土壤与茯苓中Al、V、Cr、Mn、Fe、Co、Ni、Cu、Zn、As、Se、Rb、Sr、Mo、Ag、Cd、Cs、Ba、Hg、Pb共计2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分析,包括PCA、HCA、PLS-DA、OPLS-DA、LDA等建立判别模型,比较各个模型的解释率与预测率,选出最合适的统计方法;使用相关性分析及LDA判别系数,研究茯苓与土壤中的元素关系。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安徽茯苓的茯苓皮、赤茯苓及白茯苓这三个部位的V、Cr、Mn、Fe、Co、Ni、Cu、Zn、As、Rb、Sr、Cd、Cs、Ba、Pb共计16种微量元素含量,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如Kruskal-Wallis检验、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三个部位的元素组成情况及分布规律。结果:在区分茯苓三个省份的地理信息中,OPLS-DA的解释率参数R2Y为0.790,预测能力参数Q2为0.707,区分效果良好,在对六个具体产地进行鉴别中,LDA的分类率和预测率分别为100%和96.1%,有着最好的分类性能,其中Sr,Cd,Co,Al,Fe,Cu,Rb,Mn元素具有最大识别潜力;土壤与茯苓之间部分元素的相关性不明确,通过LDA判别系数可以发现有一定联系。除Ni元素外的其他15种元素在茯苓皮中含量最高;不同部位中V、Cr、Mn、Fe、Zn、Rb、Sr、Mo、Cd、Cs、Ba、Pb元素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o、Ni、Cu、As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V、Cd、Zn、Ba元素是茯苓三个部位的特征性元素;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三个部位两两之间存在互相促进及抑制的情况。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多元指纹图谱结合LDA分析是鉴别距离较近的茯苓具体产地的有效工具;茯苓的不同部位对多种元素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部位的元素之间存在互相促进或抑制的关系。
罗勇,周雷,田春香[3](2020)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多个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因其检测快速、测试样品量少、操作简便及无损等特点,近年来在食品检测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掺假检测和食品品质分析两大方向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该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
黄宝莹,佘之蕴,王文敏,张娟[4](2020)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制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红外光谱(NIR)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便捷、低成本、无污染的检测方法,在乳制品快速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该文首先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并探讨了其优缺点,列举了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乳制品中掺假识别、微生物快速检测、化学成分快速检测、快速鉴定牛奶品牌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制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李俊,侯晓楠,杨明岸,欧嘉仪,张琳[5](2020)在《红葡萄酒的品质鉴定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红葡萄酒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与潜在的有害物质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包括花色苷和单宁等有效成分,以及甲醇、农残、添加剂等风险物质。汇总了不同成分指标的检测方法、路径选取和鉴定效果。通过介绍感官检验与常规的理化检测、仪器分析检测以及家庭实验检测等多样化方式,有助于向大众科普红葡萄酒的检测知识,为实现红葡萄酒品质鉴定方法的创新优化提供可行性参考。
刘源[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发酵乳检测数据与人工感官相关性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发酵乳是指牛乳等动物乳经过巴氏杀菌后,通过添加乳酸菌发酵,使之发生酶解的一类乳制品。由于其有独特的风味且具有保健养生的作用,近年来消费量持续增长。目前在发酵乳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感官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为人工感官评价。人工感官评价方法由于其具有主观性,存在难以复现、量化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发酵乳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良品率。针对人工感官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三点解决方法:1)针对人工感官评价不足以满足当前发酵乳生产需求的问题,采用电子鼻检测发酵乳样品,获得发酵乳检测数据,并通过人工感官评价对其进行标记。使用Bagging集成学习方法对其建模,降低单模型的方差,生成发酵乳电子鼻检测数据与人工感官指标的映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Bagging集成学习方法在发酵乳电子鼻检测数据集上达到96.67%的准确率,分类性能优于传统单模型,能够对发酵乳样品进行准确的感官三分类,初步实现了对发酵乳人工感官评价的辅助和替代。2)为进一步细化发酵乳感官评价模型的分类粒度,使之能够更加精确的描述发酵乳样品的感官特征,在单电子鼻检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多种额外检测手段,分别采用色差计和酸度滴定法对发酵乳样品进行检测,获取额外的感官数据维度,构建数据集。为处理更复杂的数据集,应对更精细的分类目标,使用集成性能更强的Stacking集成模型,基于k NN、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XGBoost四种异构分类器构建Stacking集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数据集特征维度增大、分类目标提升为四分类时,Stacking集成分类器仍然能达到96.55%的分类准确率,证明了融合多种检测手段、用学习能力更强的模型来提升感官评价模型性能的思路是可行的。3)针对基于数据挖掘的发酵乳感官评价模型可解释性差、无法具体描述感官与检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的问题,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度量、XGBoost特征重要性度量,综合三种不同的相关性分析角度,为奶香味、典型酸奶味、奶油味、牛奶发酸味、尖酸味和异味六种发酵乳感官找出强相关性的7个关键传感器,建立起具体感官指标与电子鼻检测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未来发酵乳生产厂家研发便携式简易电子鼻系统提供思路。
张志鹏[7](2019)在《马胚胎移植及克隆胚体外构建技术》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马业大国,但并非马业强国。马存栏量虽大,却在现代马术的国际竞技场上未见身影。现代马术用马的匮乏,成为我国马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胚胎移植技术已成熟应用于牛、羊等家畜的繁育生产,但马胚胎移植的各环节技术尚不完全成熟,相关研究与应用与马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本研究针对我国马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其发情鉴定、人工授精、非手术法胚胎采集和胚胎移植等马胚胎移植关键生物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卵巢的运输、卵母细胞采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细胞系的建立、细胞融合、体细胞核移植等马克隆胚胎体外构建技术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母马发情的准确鉴别。摸索了 3种发情方法,发现B超检查法鉴定母马发情的成功率达到100%,显着高于外部观察法(47.3%)和直肠触摸法(85%),P<0.05。2、母马发情的有效诱导。建立了母马发情和同期发情的有效诱导方法,母马排卵第5 d,肌肉注射0.2 mg PGF2α后的发情率为63.2%,高于肌肉注射1500 IU PMSG和自然发情的比例(47.2%、0),P<0.05。有效的诱导6个品种马的发情,发情周期显着缩短,分别为 11.7±3.1、12.2±2.8、11.5±1.9、12.8±2.1、11.8±2.5 和 12.7±2.3 d。注射0.2 mg黄体酮和PGF2α方法母马的同期发情率为76.4±2.6%,显着高于单纯注射黄体酮组的62.8±2.1%和对照组的16.7± 1.2%,P<0.05。3、母马排卵的有效调控。建立了母马排卵的有效调控方法,关键在卵泡发育、激素类型和剂量的选择。当卵泡直径≥30 mm,静脉注射1500 IU hCG,48 h内的排卵比例为84.3%,显着高于FSH+LH组(31.6%)和对照组(15.8%)(P<0.05),6 个品种马分别在 41.2±2.3、43.9±2.7、42.3±1.6、39.7±3.1、40.9±2.9 和 39.8±2.4 h 时排卵。发现左侧卵巢的排卵率比右侧的高,59.5%排卵发生在左侧,高于右侧的40.5%(P<0.05)。4、马精液的保存与授精。建立了马精液的常温、低温和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常温(22℃)保存20 min,HN-SD(本实验室制备)和INRA96(IMV商品)组的精子活率分别为65.6±2.3%和68.6±1.2%,显着高于脱脂牛奶组的53.5±3.2%(P<0.05)。低温(0~4℃)保存24 h,HN-SD和INRA96组的精子活率分别是65.5±2.3%和67.7±2.1%,高于脱脂牛奶组的49.5±3.4%(P<0.05)。液氮(-196℃)保存精液1d后,INRA96组的精子活率为44.3±2.2%,HN-SD组为36.2±2.3%,高于脱脂牛奶组的21.3±1.8%(P<0.05)。摸索出了最适的输精部位,发现输精的不同部位对母马受胎率的影响不同,子宫角输精的母马情期受胎率为85.4%,显着高于子宫输精(78.4%)和自然交配(25%)(P<0.05)。保鲜精液的情期受胎率为61.1%,低于鲜精的84%,但高于冷冻精液的40%(P<0.05)。5、马胚胎的非手术法采集。建立了马胚胎的非手术采集方法,选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作为冲胚液,在马受孕后5~8 d进行冲胚,采集的时间是关键环节。本研究胚胎采集成功率为72.8%。不同时间采集胚胎的成功率不同,5月份的胚胎采集成功率最高,为88.9%,10月份成功率最低,为42.9%。桑椹胚采集成功率为70.6%。6、马胚胎的非手术法移植。建立了马胚胎的非手术移植方法,选择排卵后4~7 d的受体马,选取IMV胚胎保存液进行子宫体移植。试验组HN-EHM和IMV胚胎保存液的胚胎移植成功率分别为80%和83.3%,高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试验组(75%)。胚胎低温保存24 h后,移植成功率为60%。桑椹胚移植成功率为90.9%。7、马卵巢的运输。本试验获得马卵巢体外运输过程中保存液的合适温度,夏季为33~37℃,冬季为30~35℃。8、马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的采集。抽吸法+切割法的采集成功率最高,为73.3%,高于切割法(64.6%)和抽吸法(54.8%)的成功率(P<0.05)。发现繁殖季节的卵巢中大、中、小卵泡的比例分别是20.9%、51%和28.1%,非繁殖季节的比例分别是3.1%、51.9%和45%。9、马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摸索了马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的条件,5%CO2、37℃、饱和湿度培养,紧凑型(Cp)卵母细胞培养32~36 h,扩展型(Ex)培养24~28 h。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COC其成熟率不同,不同繁殖季节,卵母细胞的成熟率也不同。繁殖季节,马扩展型(Ex)的成熟率为58.6%,高于紧凑型(Cp)的成熟率36.5%(P<0.05),非繁殖季节,成熟率分别为29.1%和49.2%(P<0.05)。添加ActA能提高紧凑型(Cp)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在繁殖、非繁殖季节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达到 47.3%和 42.2%。10、马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摸索了马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条件,本试验选取离子霉素进行孤雌激活,结果发现ActA促进马Cp型卵母细胞孤雌激活胚胎的发育,2-细胞(57.9%)、4-细胞(36.8%)的比例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的卵母细胞类型对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胚胎的发育没有影响。在马的繁殖季节,孤雌激活胚胎发育到2-细胞期、4-细胞、8-细胞和桑椹胚的比例分别是50%(42/80)、35.7%(30/84)、13.1%(11/84)和6%(5/84),高于非繁殖季节同时期的比例,(P<0.05)。在马的非繁殖季节,孤雌激活的胚胎与颗粒细胞共培养后,发育到2-细胞、4-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1.7%和2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比例(P<0.05),获得1枚桑椹胚(2.8%)。11、马体细胞克隆胚的构建及体外培养。摸索了不同融合电压对重构胚胎融合率的影响,克隆胚胎置于38.5℃、5%C0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结果发现采用140 V,20μs,融合2次,重构胚胎融合成功率达到72%。马驹成纤维细胞的融合率、2-细胞,4-8细胞和桑椹胚的比例分别为77.4%、41.5%、33.9%和15.1%,高于成年马体细胞的相应比率(P<0.05)。用非手术法将构建好的8枚桑椹胚移植到受体马的子宫体中,没有获得克隆马。通过上述研究,本研究获得成熟的马胚胎移植技术体系,为实现规范化、商业化、市场化的繁殖现代马术用马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体外诱导成熟的马卵母细胞构建克隆胚胎的技术,为我国突破马克隆技术奠定基础。
谭棕[8](2019)在《基于高灵敏振动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食品安全快速高灵敏检测新方法的研究为切入点,有机整合了振动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深入探讨了多种复杂食品体系振动光谱信号的产生机理和特点,着重研究复杂体系的光谱增敏新机制,进而在复杂基质干扰共存的条件下,显着提升了振动光谱的检测灵敏度,并建立了多种食品安全检测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结果如下:(1)提出了单滴拉曼成像技术,用于牛奶中多种痕量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论文创新性地将咖啡环效应引入样品预处理过程,将其分离富集作用与显微拉曼技术的微区分析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污染物在咖啡环沉积中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型小波变换(DWT)进行光谱预处理,有效抑制基质效应并准确提取目标物的特征拉曼信号,最终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检测结果。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对于牛奶中三聚氰胺、硫氰酸钠和盐酸林可霉素的最低可检测浓度分别为0.1 mg·kg-1、1 mg·kg-1与0.1 mg·kg-1,满足实际检测的需求。(2)开发了中药体系中马兜铃酸Ⅰ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定量分析方法。论文以银纳米棒阵列芯片为SERS基底,利用其特殊结构提供高质量的拉曼信号增强“热点”,并结合便携式拉曼光谱系统,有效采集基底不同位点的SERS信号。并采用迭代离散型小波变换(IDWT)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实现了马兜铃酸Ⅰ的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1-50μg·g-1的浓度范围内,马兜铃酸Ⅰ的特征峰强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98%;本方法对于马兜铃酸Ⅰ的检测限为0.32μg·g-1;日间实验结果的RSD小于1.5%;单个样品的处理与检测耗时小于5 min。(3)提出了一种数字标记气相红外光谱法,用于工业酒精勾兑类假酒的快速甄别。本方法利用配备长光程气体池的气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FTIR)系统在负压状态下采集不同酒类样品挥发物的红外光谱,巧妙地消除了液体样品中的复杂基质干扰,并通过提升光程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标记算法,利用IDWT对G-FTIR光谱进行预处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PCA-LS-SVM)实现了勾兑类假酒的识别,LS-SVM分类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于97%,单个样品的检测可在3 min之内完成。(4)发展了G-FTIR检测技术,实现了鸡肉腐败程度的快速判别。论文首先利用配备长光程气体池的G-FTIR系统采集处于不同储存阶段的鸡肉所产生气体的红外光谱,实现了相关气体组分的高灵敏检测;然后利用PCA-SVM算法对G-FTIR光谱进行分析,建立鸡肉腐败程度与其气体释放物的G-FTIR光谱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鸡肉腐败程度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腐败程度鸡肉的预测正确率为100%,且单个样品的检测能够在3 min之内完成。综上所述,通过有机结合光谱增敏技术及化学计量学方法,显着提升了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灵敏度,有力推动振动光谱技术在食品等复杂体系中的分析应用,具备较高的科研价值与社会经济意义。
黄亚东[9](2019)在《蒙古马奶常规营养成分检测与NIR快速检测模型建立》文中提出马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倍受蒙古族等北方民族喜爱,近年来逐步商业化开发,但马奶缺乏全面系统的营养成分检测数据,目前尚无马奶营养成分的近红外(NIR)快速检测模型或系统。从内蒙古蒙古马奶主产区收集蒙古马原奶和自然发酵酸奶92份、荷斯坦牛奶44份和山羊奶27份,按国标法测定乳样蛋白质、乳糖、脂肪、水分和灰分等5种常量营养素,用一种台式NIR光谱仪和一种微型NIR光谱仪扫描乳样NIR光谱。用化学计量学软件进行NIR光谱段选择,以及光谱的导数(Derivative)、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等转换,然后将预处理后的光谱与乳样营养素值进行偏最小二乘法(PLS)校正(Calibration),建立乳样营养素的NIR光谱预测模型,主要以模型决定系数(R2)和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挑选最佳模型,用相对分析误差(RPD)和相对标准偏差(RSD%)评价模型预测精确度。结果马乳、牛乳和山羊乳营养素通用预测模型参数远不如单独建模参数理想,有必要建立马奶营养素的专用模型。台式NIR马乳常规营养素理想模型为:二阶导数光谱预处理建立蛋白、脂肪、乳糖和灰分预测模型,R2、RMSECV、RPD和 RSD%分别为:蛋白质 0.9496、0.0538、4.4715 和 2.95%;脂肪 0.9673、0.0949、5.5592 和 9.25%,乳糖 0.9710、0.2500、5.8122 和 2.86%和灰分 0.9480、0.0150、4.4101和4.91%模型;SNV+二阶导光谱预处理建立水分模型,参数为0.9514、0.4314、4.4101和0.41%。上述参数都符合较准确预测马奶营养素要求。马乳的发酵和pH值对各营养素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马奶的通用模型、原马奶模型和酸马奶模型的参数依次改善,即专用模型更准确。另发现利用NIR建模预测马奶pH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微型NIR光谱仪建立的模型不如台式机理想,还有待更细致的研究优化。
叶丽[10](2019)在《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及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奶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TB)和布鲁氏菌病(Bovine brucellosis)严重威胁着我国养牛业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2-2020)》,将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且制定了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根据《2017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农医发[2017]7号)、《全国动物疫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农医防便函[2016]322号)、《国家奶牛结核病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农医发[2017]20号)和《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农医发[2016]38号)规定的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调查方案,对贵州地区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感染情况展开调查,初步掌握了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并建立快速、准确、可靠的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二重PCR诊断方法;通过对牛奶营养安全和卫生安全的研究分析,并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定了安全评价体系的检测项目及指标,并建立可实施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以期为贵州省奶牛养殖,牛奶安全保障提供参考。1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为了解贵州省奶牛结核病的感染流行情况,2017-2018年间试验随机抽取贵州省9个州市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106场次,两年间采集抗凝血液样品20 478份进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10份,个体阳性率为0.05%(10/20 478),其中2017年检出阳性样品7份,个体阳性率为0.07%(7/10 306),2018年检出阳性样品3份,个体阳性率0.03%(3/10 172)。可见,2018年较2017年阳性率有所下降;为调查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2017-2018年间试验随机采集了全省9个州市的共106场次的奶牛全血样品27 435份,其中检出阳性样品6份,阳性率为0.02%(6/27 435),2017-2018年同一个场群连续检出阳性,2017年阳性群体为4个,2018年下降到了2个。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贵州省关于奶牛结核病和布病的防控防疫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两种传染病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参照NCBI中牛结核分枝杆菌pnc A(AF212297))、布鲁氏杆菌BM 21(AL27674)等基因序列,应用相关软件各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分别用于扩增牛结核分枝杆菌pnc A基因、布鲁氏杆菌BM 21基因的部分序列,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416 bp和282bp。用合作单位提供的阳性病料,通过对2种细菌单一PCR的退火温度和敏感性进行优化和检测,得到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牛结核分枝杆菌57℃、布鲁氏杆菌59℃,由敏感性得出最低检测量分别是:牛结核分枝杆菌68 pg、布鲁氏杆菌43 pg。再选择合适的二重PCR缓冲体系及酶,优化退火温度、模板及引物浓度,得出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最佳退火温度为59℃;最后摸索二重PCR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二重PCR中两种细菌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牛结核分枝杆菌68 pg、布鲁氏杆菌43 pg,证明试验建立的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且快速检测牛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的二重PCR检测方法。应用所建立的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二重PCR检测方法对2017-2019年4月间贵州部分地区的246份病料进行检测,二重PCR检测结果表明:246份病料中检出牛结核阳性1份,感染率为0.4%(1/246);检出布病阳性2份,感染率为0.81%(2/246);牛结核和布鲁氏菌病混合感染1份,混合感染率为0.4%(1/246);二重PCR与单一PCR的符合率均为100%。由此可见,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在贵州省牛群中存在且有混合感染的情况,试验建立的二重PCR检测方法对奶牛场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快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为确保牛奶的安全,本试验通过对贵州省奶牛养殖情况的调查,牛奶营养安全和卫生安全的分析及探讨,确定了本实验安全性评价体系需检测牛奶中是否含有牛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杆菌;牛奶乳蛋白含量是否达标;铅、汞、磺胺类、氯霉素、三聚氰胺、黄曲霉素的含量是否超标。并参照国家和国际相关标准和规定,确定安全性评价体系所测项目的指标为:不得检出牛结核分枝杆菌和布鲁氏杆菌;不得检出氯霉素和三聚氰胺;乳蛋白含量不得低于2.8 g/100 g、铅含量不得高于0.05 mg/kg、汞含量不得高于0.01mg/kg、磺胺类残留不得超过0.10 mg/kg、黄曲霉素M1不得超过0.5 ug/kg,并建立可实施的评价体系。该方案首先采用本实验已建立的二重PCR检测方法检测牛结核和布病,再进行后续项目检测。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实验于2017-2019年4月间,从贵州省不同养殖场采集牛奶样品共2 123份,进行牛结核病和布病以及重金属铅、汞含量、磺胺类残留、三聚氰胺、黄曲霉素M1、氯霉素含量等检测,未检出铅、氯霉素、三聚氰胺不合格奶样,检出牛结核和布病不合格样品4份,乳蛋白含量不合格17份、磺胺类含量超标26份,黄曲霉素M1超标11份,将检测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得出针对贵州牛奶安全的建议指标。结果表明该安全性评价方案可以推广实施。
二、牛奶品质的简易鉴别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奶品质的简易鉴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在黄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感官评价技术 |
1.2.2 仪器检测方法 |
1.2.3 电子舌检测技术 |
1.3 主要章节安排 |
第2章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设计 |
2.1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2.1.1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总功能模型设计 |
2.1.2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子功能模型设计 |
2.2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整体设计 |
2.3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2.3.1 下位机功能模块 |
2.3.2 仿生味觉功能模块 |
2.3.3 自动进样功能模块 |
2.3.4 恒温加热功能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3.1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上位机程序设计 |
3.1.1 上位机功能流程 |
3.1.2 上位机功能界面 |
3.2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下位机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
4.1 电子舌检测系统便携性评估 |
4.2 仿生味觉功能模块测试 |
4.2.1 转换与调理电路测试与优化 |
4.2.2 时间对组合电极响应信号的影响 |
4.3 恒温加热功能模块测试与优化 |
4.3.1 恒温加热功能模块测试 |
4.3.2 温度对组合电极响应信号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在黄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5.1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在黄酒类别检测中的应用 |
5.1.1 基于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的不同类别黄酒的区分 |
5.1.2 溶液气泡对组合电极响应信号的影响 |
5.2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在黄酒酒龄检测中的应用 |
5.2.1 基于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的不同酒龄黄酒的区分 |
5.2.2 激发脉冲信号对电极响应信号的影响 |
5.3 便携式电子舌检测系统在不同甜度黄酒检测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多元素结合化学计量学的茯苓地理判别及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产地茯苓的地理鉴别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处理 |
2.2 标准品待测溶液的制备 |
2.3 ICP-MS主要工作参数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线性关系考察 |
2.4.2 仪器检出限 |
2.4.3 精密度考察 |
2.4.4 重复性考察 |
2.4.5 生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检测 |
2.5 数据分析 |
2.5.1 元素含量特征 |
2.5.2 PCA |
2.5.3 HCA |
2.5.4 PLS-DA |
2.5.5 OPLS-DA |
2.5.6 LDA |
2.5.7 茯苓与土壤的联系 |
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茯苓不同部位16 种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样品采集 |
2 方法 |
2.1 ICP-MS主要工作参数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标准品待测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线性关系考察 |
2.4.2 仪器检出限 |
2.4.3 精密度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生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2.5.1 探索性分析 |
2.5.2 因子分析 |
2.5.3 相关性分析 |
3 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与总结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的地理鉴别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多个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特点 |
2 低场核磁共振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 |
2.1 食用油脂 |
2.2 乳制品 |
2.3 肉制品 |
2.4 其他食品 |
3 低场核磁共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3.1 粮食 |
3.2 水果 |
3.3 水产品 |
4 展望 |
(4)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制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近红外光谱技术 |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 |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
1.2.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主要优点 |
1.2.2 近红外光谱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 |
2.1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 |
2.2 主成分回归法 |
2.3 偏最小二乘法 |
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制品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3.1 掺假识别 |
3.2 微生物快速检测 |
3.3 化学成分快速检测 |
3.4 快速鉴定牛奶品牌 |
4 小结 |
(5)红葡萄酒的品质鉴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指标的选取 |
1.1 正作用有效成分的检测指标 |
1.1.1 花色苷 |
1.1.2 单宁 |
1.1.3 其它 |
1.2 负作用风险成分的检测指标 |
1.2.1 甲醇 |
1.2.2 组胺 |
1.2.3 农残物质 |
1.2.4 添加剂 |
1.2.5 微生物检验 |
2 检测方法的选取 |
2.1 感官检验与常规的理化检测 |
2.2 仪器分析检测 |
2.3 家庭实验检测 |
2.3.1 碱面法 |
2.3.2 纸巾法 |
2.3.3 牛奶法 |
2.4 商品载体检测 |
3 评价与展望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发酵乳检测数据与人工感官相关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实验数据获取方法 |
2.1.1 人工感官评价 |
2.1.2 电子鼻检测 |
2.2 分类方法 |
2.2.1 BP神经网络 |
2.2.2 支持向量机 |
2.2.3 随机森林 |
2.2.4 XGBoost |
2.4 集成方法 |
2.4.1 Bagging方法 |
2.4.2 Stacking方法 |
2.5 模型性能评估标准 |
2.5.1 K折交叉验证 |
2.5.2 精确率、召回率和F1度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agging的发酵乳感官质量评价模型 |
3.1 实验数据准备 |
3.1.1 电子鼻检测数据获取 |
3.1.2 感官评价数据获取 |
3.1.3 数据预处理 |
3.2 单一分类模型构建 |
3.2.1 BP神经网络构建 |
3.2.2 kNN模型构建 |
3.2.3 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 |
3.3 Bagging集成分类器构建 |
3.4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tacking和多检测方法的发酵乳感官质量控制模型 |
4.1 实验数据获取 |
4.1.1 电子鼻检测数据获取 |
4.1.2 色差检测数据获取 |
4.1.3 酸度数据获取 |
4.1.4 感官评价数据获取 |
4.2 数据降维 |
4.3 基分类器构建 |
4.3.1 随机森林调参 |
4.3.2 XGBoost调参 |
4.4 Stacking集成分类模型构建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鼻检测数据与感官属性相关性研究 |
5.1 基于相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
5.2 基于树模型的相关性分析 |
5.2.1 随机森林相关性指标 |
5.2.2 XGBoost相关性指标 |
5.3 相关度整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本文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马胚胎移植及克隆胚体外构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马业现状 |
1.1.2 我国马业现状 |
1.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马的生殖生理特点 |
1.2.1 生殖活动 |
1.2.2 生殖行为 |
1.2.3 生殖激素的调节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马胚胎移植技术 |
1.3.2 精液冷冻与授精 |
1.3.3 胚胎冷冻与移植 |
1.3.4 体外受精(IVF) |
1.3.5 单精子卵胞浆显微注射技术(ICSI) |
1.3.6 卵母细胞成熟 |
1.3.7 马的体细胞核移植(SCNT)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试验一: 马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动物饲养 |
2.1.3 试剂 |
2.1.4 试验设备 |
2.1.5 试剂制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马的选择 |
2.2.2 母马发情鉴别 |
2.2.3 母马发情调控 |
2.2.4 排卵调控 |
2.2.5 精液品质检测 |
2.2.6 精液的保存 |
2.2.7 人工授精 |
2.2.8 非手术法冲胚 |
2.2.9 胚胎的鉴定与保存 |
2.2.10 胚胎移植 |
2.2.11 妊娠诊断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母马的发情检查结果 |
2.3.2 不同激素诱导母马发情的试验结果 |
2.3.3 不同激素调控马排卵的比例 |
2.3.4 不同精液稀释液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
2.3.5 不同输精方式对母马受孕率的影响 |
2.3.6 不同冲胚液对胚胎收集效率的对比与应用 |
2.3.7 不同胚胎移植方法的成功率 |
2.3.8 桑椹胚的收集与移植结果 |
2.3.9 不同妊娠诊断方法的比较 |
2.4 讨论 |
2.4.1 种马的选择 |
2.4.2 发情与卵泡生长的关系 |
2.4.3 超数排卵 |
2.4.4 采精与授精 |
2.4.5 马的胚胎移植 |
2.5 小结 |
3 马克隆胚胎体外构建技术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对象 |
3.1.2 试剂 |
3.1.3 设备 |
3.1.4 试剂制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卵巢的采集 |
3.2.2 马卵巢卵母细胞的收集 |
3.2.3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
3.2.4 成纤维细胞培养 |
3.2.5 孤雌激活 |
3.2.6 体细胞核移植 |
3.2.7 构建胚胎的移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季节卵巢的最佳运输温度 |
3.3.2 马、驴卵巢、COCs形态的对比 |
3.3.3 COCs回收率 |
3.3.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
3.3.5 不同年龄马的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
3.3.6 孤雌激活胚胎的成功率 |
3.3.7 马体细胞核移植的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4.1 卵巢体外运输 |
3.4.2 母体的营养情况对卵母细胞成熟率的影响 |
3.4.3 ActA对卵母细胞的作用 |
3.4.4 体细胞系的建立 |
3.4.5 体细胞核移植 |
3.5 小结 |
4 全文总结 |
4.1 全文结论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4.3.1 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 |
4.3.2 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 |
4.3.3 克隆胚胎的构建与体外发育 |
附录 |
1 胚胎移植马的选择标准(LH-201-2018) |
2 胚胎移植马选择结果 |
3 马人工授精技术规程(LH-202-2018) |
4 马胚胎移植技术规程(LH-203-2018)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高灵敏振动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 |
1.3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
1.3.1 色谱检测方法 |
1.3.2 质谱检测方法 |
1.3.3 生物检测方法 |
1.3.4 光谱检测方法 |
1.4 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及其研究进展 |
1.4.1 拉曼光谱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4.2 红外光谱技术及气相红外光谱技术 |
1.5 化学计量学与振动光谱技术 |
1.5.1 化学计量学概述 |
1.5.2 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 |
1.5.3 化学计量学在振动光谱中的应用前景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单滴拉曼成像技术在牛奶多种痕量污染物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咖啡环效应 |
2.3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2.3.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3.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基底的选择 |
2.4.2 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去除 |
2.4.3 目标检测物的拉曼光谱 |
2.4.4 DWT光谱预处理 |
2.4.5 咖啡环沉积的拉曼成像分析 |
2.4.6 目标物在咖啡环沉积中的分布规律及机理探讨 |
2.4.7 咖啡环沉积的拉曼成像半定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中药成分马兜铃酸Ⅰ的快速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马兜铃酸Ⅰ的特征SERS光谱 |
3.3.2 IDWT光谱预处理 |
3.3.3 实际样品中马兜铃酸Ⅰ的定量分析 |
3.3.4 方法实用性评估 |
3.3.5 加标回收率评价 |
3.3.6 方法可重复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标记气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假酒快速甄别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甲醇和酒类的G-FTIR光谱 |
4.3.2 加标酒类样品的G-FTIR光谱 |
4.3.3 G-FTIR光谱的IDWT预处理 |
4.3.4 PCA-LS-SVM法鉴别勾兑类假酒 |
4.3.5 PO-CARS变量筛选与PLS定量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鸡肉腐败程度判别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鸡肉挥发性成分的G-FTIR光谱 |
5.3.2 常温储存鸡肉样品变质过程中挥发性气体的变化趋势 |
5.3.3 冷藏储存鸡肉样品变质过程中挥发性气体的变化趋势 |
5.3.4 鸡肉腐败程度PCA-SVM判别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蒙古马奶常规营养成分检测与NIR快速检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马奶 |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 |
1.2.1 近红外技术原理 |
1.2.2 近红外光谱仪器 |
1.2.3 近红外技术的优缺点 |
1.2.4 近红外光谱处理方法 |
1.3 近红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1 乳及乳制品 |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粮食中的应用 |
1.3.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中的应用 |
1.4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指纹鉴别技术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乳样信息 |
2.1.2 药品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营养素测定方法 |
2.2.3 数据整理和统计 |
2.2.4 NIR光谱扫描 |
2.2.5 模型建立和优化 |
2.3 PLS模型建立 |
2.3.1 PLS的基本方法 |
2.3.2 主因子数的确定 |
2.3.3 模型光谱预处理的选择与参数的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种家畜乳通用NIR模型 |
3.2 马奶NIR模型 |
3.2.1 马奶常量营养素正态性检验 |
3.2.2 台式NIR光谱仪马奶通用模型优化结果 |
3.3 马奶pH对模型预测影响 |
3.4 两种NIR光谱仪最优模型对比 |
4 讨论 |
4.1 通用模型的可行性 |
4.2 马奶模型的优化 |
4.2.1 常规营养素的影响 |
4.2.2 台式NIR通用模型的优化 |
4.3 发酵和pH对模型的影响 |
4.4 微型NIR光谱仪的使用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及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牛结核病概述 |
1.1 牛结核分枝杆菌原学特征 |
1.2 牛结核病主要临床症状 |
1.3 流行病学研究 |
1.4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2 牛布鲁氏菌病 |
2.1 牛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3 牛奶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概述 |
3.1 牛奶质量安全的国内外现状 |
3.2 牛奶安全存在的问题 |
3.3 影响牛奶安全的因素 |
3.4 牛奶安全应对策略探讨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 |
1.1 样品来源 |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 方法 |
2.1 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 |
2.2 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TB) |
2.3 试管凝集实验(SAT) |
3 结果 |
3.1 奶牛结核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
3.2 奶牛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 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建议 |
5 结论 |
第三章 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 |
1.1 病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细菌核酸的提取 |
2.3 细菌核酸的PCR扩增 |
2.4 目的基因的鉴定 |
2.5 单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2.6 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 |
3.1 单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3.2 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 |
1.1 样品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牛奶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
2.2 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 |
2.3 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应用 |
3 结果 |
3.1 结核杆菌和布氏杆菌的二重PCR诊断结果 |
3.2 重金属污染物检测结果 |
3.3 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3.4 药物和添加剂残留的检测 |
3.5 真菌毒素的检测结果 |
3.6 所有检测项目结果 |
3.7 检测项目建议指标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部分检测数据 |
致谢 |
四、牛奶品质的简易鉴别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伏安型电子舌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在黄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D]. 张辉辉.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元素结合化学计量学的茯苓地理判别及元素分布规律研究[D]. 丁泽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多个应用研究[J]. 罗勇,周雷,田春香. 广东化工, 2020(21)
- [4]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制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黄宝莹,佘之蕴,王文敏,张娟. 中国酿造, 2020(07)
- [5]红葡萄酒的品质鉴定研究进展[J]. 李俊,侯晓楠,杨明岸,欧嘉仪,张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0(03)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发酵乳检测数据与人工感官相关性模型研究[D]. 刘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7]马胚胎移植及克隆胚体外构建技术[D]. 张志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基于高灵敏振动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D]. 谭棕. 天津大学, 2019(06)
- [9]蒙古马奶常规营养成分检测与NIR快速检测模型建立[D]. 黄亚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贵州省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及牛奶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D]. 叶丽. 贵州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