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无痛拔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辜雪[1](2021)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滴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滴定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以个体化设定丙泊酚血浆最佳靶控浓度。[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计划行无痛EGD+结肠镜联合检查的患者18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三组患者都在丙泊酚输注前2min给予芬太尼(1ug/kg),然后用TCI输液泵选择Marsh模式采用滴定法对患者进行靶控输注,并记录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时的血浆药物浓度(Cp),在入镜前将血浆靶控浓度(Cpt)调整为A组(Cp)、B组(1.5Cp)、C组(2Cp)作为维持麻醉的血浆药物浓度,当每组患者血浆药物浓度达到设定的靶控浓度后开始内镜检查,三组患者检查中均维持此设定浓度直至结肠镜到达回盲瓣时停止泵注丙泊酚。监测三组患者检查中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并记录三组患者最低MAP、最高MAP、最低HR、最高HR和最低SpO2;记录三组患者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频率、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频率、体动反应和低氧血症发生频率、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单位体重丙泊酚用量、内镜检查医生及患者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等。[结果]体动及呛咳反应比较:A组患者体动及呛咳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B组和C组(p<0.01),B、C两组患者体动及呛咳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血症比较:B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显着低于A组和C组(p<0.01),A、C两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比较: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着长于A组和B组(p<0.01),B组患者苏醒时间长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位体重丙泊酚用量比较:C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1),B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多于A组(p<0.01);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患者最低MAP、最低HR显着低于A组和B组(p<0.01),而A组和B组患者组间最低MAP、最低HR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最高MAP、最高HR显着高于B、C两组(p<0.05),B组和C组最高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最低SpO2比较,A、C组两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和C组最低Sp02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比较:内镜检查医生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B组显着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和C组内镜检查医生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三组患者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相近,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检查时间等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采用滴定法对丙泊酚进行靶控输注可以指导个体化血浆最佳靶浓度,且1.5倍于滴定的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时的血浆药物浓度最合适,此浓度下,不仅能保证合适的麻醉深度,增加内镜检查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并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也并没有显着延长。这的确为我们在无痛内镜检查的麻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浦瑞芳[2](2021)在《三种不同丙泊酚给药方式在无痛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比较间断手控推注(intermittent manual infusion,IMI)、持续输注(continuous venous infusion,CVI)及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三种丙泊酚给药方式在无痛内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安全性和内镜医生、患者满意度。[方 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150例,ASA分级1/Ⅱ级。随机分为三组,IMI组(n=50例)、CVI组(n=50),TCI组(n=50)。分别记录三组检查时间(min)、苏醒时间(min)、丙泊酚用量(mg/kg);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呛咳、呃逆、体动、低氧血症、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检查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100mm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内镜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 果]三组患者中,CVI组的患者中,丙泊酚的使用量显着多于其他两组,且苏醒时间更长;IMI组的低氧血症、体动、呛咳、呃逆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MAP的波动更大;与IMI组和CVI组相比,TCI组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稳定性更好。内镜医生对IMI组的满意度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对三种不同的镇静方式的满意度几乎无差异。[结 论]三种丙泊酚给药方式均可以达到深度镇静,其安全性、满意度都适用于无痛内镜检查。三种丙泊酚给药方式各有优势及劣势:间断给药简单快速,但呼吸抑制的几率更大,更多需要额外的开放气道或增加氧供的手段辅助;持续输注镇静过程稳定,但使用的丙泊酚总量更多,苏醒时间更长;靶控输注存在一定优势,其苏醒时间更快,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稳定性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内镜医生满意度较高,其准确性更适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
顾冰[3](2020)在《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诊疗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在不同脑电双频指数反馈下,即不同麻醉深度下,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麻醉效果及短期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起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镜检科行无痛胃镜诊疗患者100例,按抽签法分为D、S两组,每组50人,采用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模式血浆靶控输注,BIS值分别选择为50±5(D组)、60±5(S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胃镜过食管入口时、诊疗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术中呛咳、反常呼吸、低氧血症、呃逆、喉痉挛及手脚运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诊疗时间、丙泊酚的用量、患者苏醒时间、出室时间、是否出现恶心呕吐、是否发生术中知晓以及术后7天认知功能评分。结果:1.D、S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胃镜过食管入口时及诊疗结束后心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胃镜过食管入口时及诊疗结束后平均动脉压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S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反常呼吸、呃逆、手脚运动发生的例数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呛咳发生的例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低氧血症及喉痉挛。3.D、S两组患者诊疗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出室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丙泊酚追加例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及恶心呕吐。4.D、S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和术后7天MMSE评分,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中,不同脑电双频指数反馈下,BIS值50±5组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门诊胃镜检查或治疗时的患者麻醉效果更好,术中不良反应少,内镜医生满意度更高。但两组患者苏醒后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后7天认知功能相当。本实验通过对既往无实验涉及的门诊无痛胃镜诊疗的闭环靶控输注研究,发现通过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维持患者麻醉深度BIS值50±5范围内,不仅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孙静静[4](2020)在《BIS监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术中镇静维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臂丛阻滞后小儿上肢骨折手术术中丙泊酚三种输注模式的临床效果,探讨最适于小儿上肢骨折手术术中镇静维持丙泊酚的输注方式。方法选择行上肢骨折手术小儿患者145例,纳入标准:年龄5-10岁,体重12-35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区组随机化分为3组:恒速组(Constant infusion,CI 组 n=48)、开环输注组(Open-loop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OLTCI 组 n=49)和闭环输注组(Closed-loop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CLTCI 组 n=48)。CI 组和OLTCI组的输注速度和剂量控制是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监测指标和临床经验手动调整参数,CLTCI组麻醉医生一般要先将患儿的基本信息如身高、体重等输入系统,设置好目标理想BIS值,手术过程中全程自动调控,将BIS值维持在理想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临床麻醉过程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阶段,麻醉诱导是指麻醉启动即丙泊酚推注开始至达到理想BIS值启动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靶控输注泵采用麻醉维持的模式启动后至丙泊酚停止输注即手术结束前5min为麻醉维持阶段。麻醉苏醒阶段是丙泊酚停药后至患者完全苏醒后的时间。靶控泵采用思路高脑电监测TCI注射泵(BCP-100型),麻醉过程中理想BIS波动范围为45~60。三组诱导后需将BIS值调控至理想的麻醉深度值后即BIS值降到60以下时,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然后麻醉维持过程中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丙泊酚输注模式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入。术中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在入睡建立监测即刻(T0)、达到设定BIS值时刻(T1)、臂丛阻滞结束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手术结束(T5)、患儿睁眼(T6)等各时间点的MAP、HR、BIS的变化情况,计算出MAP和BIS的变异度,分别用MAPV、BISV表示,三组满意镇静时间(40<BIS<60)所占时间比例及丙泊酚用量,术中靶控泵的调节频率、术后意识恢复情况等,术后随访记录是否有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MAP、HR的比较:三组之间组内比较:三组患者T1~T5的MAP、HR数值比T0和T6的数值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组间比较:,CLTCI组、OLTCI组在T2时间点的MAP值与CI组相比较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与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在T3、T4时间点的MAP、HR值与OLTCI组、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和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OLTCI组在T5时间点的MAP值与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和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BIS的变化比较:三组之间组内比较:三组患者T1~T5的BIS值比T0和T6的数值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组间比较:CLTCI组在T2时间点的BIS值与OLTCI组、CI组比较较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与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OLTCI组在T3、T5时间点的BIS值与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和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OLTCI组在T4时间点的BIS值与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和OLTCI组比较数值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LTCI组和CI组比较数值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满意麻醉时间(45<BIS<60)的所占比例及丙泊酚的用量比较CLTCI组满意麻醉时间比例明显高于OLTCI组和CI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OLTCI组和CI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靶控泵平均调节频率比较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调节频率最少。5.麻醉恢复情况和术后麻醉并发症比较CLTCI组的苏醒时间较CI组、OLTCI组明显缩短,OLTCI组较CI组缩短明显(P<0.05)。术后知晓发生情况,CI组有1例,OLTCI组有1例,判定为可疑术中知晓。结论(1)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可以应用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2)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系统与开环靶控输注系统和恒速靶控输注系统相比更有优势,在丙泊酚用量上更精确。(3)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麻醉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麻醉苏醒更快,更加适合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镇静的麻醉维持。
陶玉竹[5](2020)在《不同配比依托咪酯与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利用靶控输注方式(TCI)探讨不同配比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于全麻患者的临床效果,探寻能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睡眠及恢复状态良好的最佳配伍剂量,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2h以内妇科腔镜手术患者128例,ASA分级I~II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P组,EP1:2组,EP1:1组,EP2:1组四组。设置血浆浓度给药参数。麻醉诱导阶段,四组均予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3μg/kg,P组予丙泊酚3μg/ml TCI,EP1:2组予依托咪酯0.2μg/ml TCI,丙泊酚2μg/ml TCI,EP1:1组予依托咪酯0.3μg/ml TCI,丙泊酚1.5μg/ml TCI,EP2:1组予依托咪酯0.4μg/ml TCI,丙泊酚1μg/ml TCI,予罗库溴铵0.6mg/kg,肌松药完全起效后置入喉罩,予以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阶段,四组均保持诱导时相同输注剂量,并予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静脉持续输注,切皮前予舒芬太尼0.3μg/kg,术中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手术缝皮时停止靶控输注,保持瑞芬太尼持续输注直至手术结束,予氟比洛芬酯5mg、托烷司琼2mg;待自主呼吸恢复后,予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氟马西尼0.3mg。主要观察指标:(1)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入室(T0)、诱导后1min(T1)、插管后1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10min(T4)、切皮后30min(T5)、切皮后1h(T6)、手术结束时(T7)(2)患者眼睑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3)不良反应(4)术前(D0)及术后1天(D1)、2天(D2)、3天(D3)、7天(D7)睡眠时间、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D0及D7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8例研究对象,每组32例,每组各有2位病人失访,最终共有120例患者完成本项研究,每组病例为30例。1、血流动力学变化:EP2:1组T1、T2时MAP、HR变化最小(P<0.05),T3至T7时数值升高,而EP1:2组MAP、HR变化幅度最小(P<0.05);EP1:1组和EP2:1组T2至T7时BIS值均明显低于P组(P<0.05)。2、眼睑反射消失、苏醒、拔管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EP2:1组各项均明显高于P组(P<0.05)。P组与EP1: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良反应:P组与EP1: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EP1:1组与EP2:1组肌阵挛、躁动和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组(P<0.05)。4、术后睡眠时间:EP1:2组、EP1:1组和EP2:1组患者术后D1、D2天睡眠时间明显长于P组(P<0.05),且EP2:1组睡眠时间最长;EP1:1组与EP2:1组患者D7睡眠时间与D0时比较明显减少(P<0.05),EP1:2组与P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5、FSS评分:D1至D3时,EP2:1组FSS评分均明显高于P组(P<0.05),EP1:1组和EP2:1组FSS评分较D0时也明显提高(P<0.05);EP1:2组与P组FSS评分变化无差异(P>0.05)。6、QoR-40评分:EP1:2组与P组评分变化无差异(P>0.05),EP2:1组在D2、D3时明显低于P组(P<0.05)。PSQI评分:EP2:1组在D7时PSQI评分明显高于D0,且明显高于同时间点P组(P<0.05)。结论 通过探讨不同配比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发现依托咪酯与丙泊酚1:2比例(即依托咪酯0.2μg/ml TCI,丙泊酚2μg/ml TCI)联合靶控输注应用于全麻妇科腔镜手术,能够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当延长术后早期睡眠时间,降低疲劳,加快恢复。
王子成[6](2020)在《不同配比的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或丙泊酚单药对全麻腹部腔镜手术患者循环及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配比的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物与单独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部腔镜手术患者术中、术后各项生理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并从中发现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最佳使用配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择期下行3h内全身麻醉腹部腔镜外科手术患者160例,ASA分级I/II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EP1:2、EP1:1、EP2:1、P四组(每组40例)。术前均禁食禁饮6h,均不予术前药。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建立静脉通路后推注咪达唑仑1mg,并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1μg/kg,泵注时间10min(如出现一过性高血压可减慢输注速度),之后调低泵速至麻醉维持时泵速,麻醉维持泵速为0.2-0.7μg/kg·h,麻醉诱导均提前6 min缓慢给予舒芬太尼0.3-0.6μg/kg,给药时间2 min,提前2.5 min注射罗库溴铵0.6mg/kg,提前1.5 min EP1:2组给于依托咪酯0.2ug/ml TCI,丙泊酚2ug/ml TC;EP1:1组给于依托咪酯0.3ug/ml TCI,丙泊酚1.5ug/ml TCI;EP2:1组给于依托咪酯0.4ug/ml TCI,丙泊酚1ug/ml TCI;P组给于丙泊酚3ug/ml TCI。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肌松完全、各诱导药物起效,完成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潮气量6-8ml/kg,调节氧流量至2L/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在35-45mm Hg之间;麻醉维持EP1:2组给于依托咪酯0.2ug/ml TCI,丙泊酚2ug/ml TC;EP1:1组给于依托咪酯0.3ug/ml TCI,丙泊酚1.5ug/ml TCI;EP2:1组给于依托咪酯0.4ug/ml TCI,丙泊酚1ug/ml TCI;P组给于丙泊酚3ug/ml TCI。四组均维持BIS40-60,根据BIS值相应调节丙泊酚与依托咪酯泵入浓度,且四组均同时输注瑞芬太尼0.06-0.1μg/kg·min,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追加舒芬太尼使用,术中维持气腹压8-10mm Hg。手术结束前40min停止输注右美托咪定。术毕常规给予止吐药。手术结束前15 min使用舒芬太尼5μg作为术后镇痛起始量,并连接镇痛泵;手术结束前5-10 min停用丙泊酚/EP混合,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停药前至少连续手控膨肺3-5次(APL阀30 cm H2O)。记录指标:(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舒芬太尼用量、住院天数。(2)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T0--基础值、T1--诱导后2min、T2--切皮时、T3--手术开始后10min、T4--手术开始后1h、T5--手术结束时、T6--拔管后2min。(3)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4)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恶心呕吐、RSAS评分、OAA/S评分、VAS评分)。(5)术后并发症。结果:同一时间点EP1:2组、EP1:1组、EP2:1组与P组的MAP相比较在T1~T5时间点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组别,各时间MAP与T0时间点比较,EP1:2组、EP1:1组在T1~T2时间点血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2:1组在T1时间点血压较低,在T3~T5血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在T1~T5血压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点心率:EP1:2组、EP1:1组、与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P2:1组与P组相比较在T3~T5时间点心率较快,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组别,与T0时间点比较EP1:2组、EP1:1组、与P组在T1~T5时间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药EP2:1组比P组使用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1:1组、EP2:1组与P组相比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较长,舒芬太尼使用量较大,肌阵挛、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EP2:1组与P组相比OAA/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配比依托咪酯与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维持均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以依托咪酯0.2ug/ml TCI复合丙泊酚2ug/ml TCI与单独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相比术中循环稳定性更好,与依托咪酯0.3ug/ml TCI复合丙泊酚1.5ug/ml TCI和依托咪酯0.4ug/ml TCI复合丙泊酚1ug/ml TCI两种配比相比较,术后苏醒较平稳、拔管时间短、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赵明[7](2020)在《丙泊酚复合氢吗啡酮行老年患者ERCP麻醉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氢吗啡酮行老年患者ERCP麻醉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自愿接受全身麻醉下ERCP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FP组(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HP组(氢吗啡酮10.0μg/kg+丙泊酚)。观察患者进入介入手术室时刻(T0)、麻醉诱导结束后时刻(T1)、十二指肠镜进入口腔时刻(T2)、乳头切开时刻(T3)、网篮取石时刻(T4)、呼之能应时刻(T5)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靶控输注浓度;观察术中体动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60minVAS镇痛评分和LOS镇静评分;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呛咳、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T5的平均动脉压,FP组分别为(103.7±8.21)mmHg、(78.47±5.83)mm Hg、(92.67±6.37)mmHg、(102.13±5.11)mmHg、(84.4±4.89)mmHg、(106.77±12.51)mmHg;HP组分别为(101.98±8.63)mm Hg、(82.79±6.14)mmHg、(92.6±5.54)mmHg、(97.99±4.99)mmHg、(86.79±4.48)mmHg、(101.7±10.15)mmHg;HP组平均动脉压在T1时刻明显高于FP组,P<0.05;在T3时刻,HP组比FP组有更低的平均动脉压,P<0.01。两组患者不同时刻的心率变化情况比较,FP组T0、T1、T2、T3、T4、T5的心率分别为(80.97±6.87)次/min、(74.31±7.17)次/min、(85.52±5.58)次/min、(88.28±3.47)次/min、(75.1±5.23)次/min、(81.55±15.48)次/min;HP组T0、T1、T2、T3、T4、T5的心率分别为(81.13±6.6)次/min、(74.5±7.44)次/min、(85.73±5.66)次/min、(88.27±4.6)次/min、(75.43±3.75)次/min、(81.5±12.07)次/min;HP组心率在T3时刻明显低于FP组,P<0.05;两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靶控输注浓度、术中体动次数、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FP组术后60min的VAS和LOS评分分别为(3.14±0.94)分、(1.66±0.54)分;HP组分别为(1.77±0.67)分、(2.37±0.80)分;HP组显着优于FP组,P<0.01。FP组呛咳反应、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2例(6.67%)、2例(6.67%)、1例(3.33%)、3例(10%),总发生率26.67%;HP组分别为0例(0.00%)、1例(3.33%)、1例(3.33%)、0例(0.00%),总发生率6.67%,HP组对于FP组来说,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比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ERCP的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
侯雪[8](2020)在《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HM)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Laryngeal mask airway,LMA)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eroptic bronchoscopy,FB)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行FB的患者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A组(氢吗啡酮0.005 mg/kg+丙泊酚)、中剂量B组(氢吗啡酮0.01 mg/kg+丙泊酚)、高剂量C组(氢吗啡酮0.015 mg/kg+丙泊酚),每组20例。观察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 min(T1)、诱导后3 min(T2)、进镜至隆突时(T3)、术中(T4)、清醒(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观察FB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60min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三组患者低氧血症、呛咳、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的发生率及舒适满意度评分。结果:各组心率、血压各个时段与组内T0相比,A组T2心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心率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T4心率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T5心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3血压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血压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T4明显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SpO2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咳嗽体动显着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检查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苏醒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VAS评分显着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舒适满意度明显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低氧血症、呕吐情况发生,恶心、咽部不适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吗啡酮0.01mg/kg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延长麻醉苏醒时间,患者满意度高,术后镇痛效果优良,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郭晓明[9](2019)在《羟考酮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第一部分:低、中、高剂量羟考酮联合丙泊酚TCI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ERCP术中的随机双盲比较,探索羟考酮在ERCP手术镇静中的合适配伍剂量。第二部分:探索联合羟考酮时抑制ERCP手术入镜反应的丙泊酚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方法第一部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我院诊断为胰胆管疾病拟择期行内镜下手术的非老年受试者120人,计算机随机分为四组(n=30),即舒芬太尼组(S组)、低剂量羟考酮组(L组)、中剂量羟考酮组(M组)、高剂量羟考酮组(H组)。所有受试者均实施丙泊酚TCI镇静。镇静开始前5分钟,L、M、H组受试者分别静脉注射0.08 mg/kg、0.1 mg/kg、0.12 mg/kg羟考酮;S组受试者静脉注射0.1μg/kg舒芬太尼。观察指标:丙泊酚Ce、MAP、HR、丙泊酚消耗量、手术持续时间、受试者意识恢复时间。观察时间点:镇静开始前(O1)、内镜入镜前(O2)、内镜入镜时(O3)、内镜进入oddi括约肌时(O4)。记录试验全程:低氧血症、低心率、低血压、非自主体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第二部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我院诊断为胰胆管疾病拟择期行内镜下手术受试者120人,根据年龄段分为四组(n=30),分别为青年组(A组)、中年组(B组)、低剂量老年组(C组)、中剂量老年组(D组)。所有受试者均实施丙泊酚TCI镇静。在镇静开始前5分钟,A、B、D组受试者均静脉注射0.1 mg/kg羟考酮,C组受试者静脉注射0.08 mg/kg羟考酮。丙泊酚Ce从1.0μg/ml开始增加,以0.2μg/ml的固定梯度递增滴定每位受试者的丙泊酚致意识消失时效应室浓度(Ce1)和致入镜反应阴性时效应室浓度(Ce2),并记录术中镇静相关不良事件:低血压、低心率、低氧血症。结果第一部分:在O2O4观察时间点L组的丙泊酚Ce高于其它三组,在O3和O4观察时间点L组的MAP和HR高于其它三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L组丙泊酚消耗量大于其它三组,H组的丙泊酚消耗量小于其它三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H组受试者意识恢复时间大于其它三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受试者ERCP手术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A、B、C、D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95%CI)分别为:3.50(3.423.57)、3.41(3.333.45)、3.12(3.043.19)和3.09(3.013.16)μg/ml。与A组或B组比,C和D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均显着下降。A组和B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无显着性差异;C组和D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也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受试者Ce2与Ce1均成正相关,A、B、C、D组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86、0.81、0.77。四组受试者术中低血压、低心率、低氧血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静脉注射0.1 mg/kg羟考酮联合丙泊酚TCI镇静在非老年患者ERCP手术中镇静效果满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2.对比非老年人,老年人ERCP术中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显着降低。3.联合0.1mg/kg羟考酮时青年人、中年人的抑制入镜反应的丙泊酚效应室EC50(95%CI)分别为:3.50(3.423.57)μg/ml、3.41(3.333.45)μg/ml。4.在ERCP手术中老年人羟考酮推荐剂量为0.08mg/kg,对应丙泊酚抑制入镜反应的效应室EC50(95%CI)为3.12(3.043.19)μg/ml。5.联合羟考酮时,丙泊酚在致意识消失和致入镜反应阴性这两个效应上,所需的效应室浓度存在正相关。
罗慧榕[10](2019)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依托咪酯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联合依托咪酯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300例,年龄18-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成Ⅰ组(丙泊酚组)、Ⅱ组(0.1mg/kg依托咪酯+丙泊酚组)、Ⅲ组(0.15mg/kg依托咪酯+丙泊酚组),每组100例。Ⅰ组:设置TCI泵起始效应室靶浓度3ug/ml,根据检查需要以0.5ug/ml逐步升高靶浓度。Ⅱ、Ⅲ组分别使用0.1mg/kg、0.15mg/kg依托咪酯缓慢静脉注射,注射完毕后予丙泊酚TCI,其余步骤同Ⅰ组。同步记录术前至术后不同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效应室浓度(CeLOC)、诱导使用丙泊酚剂量、检查使用丙泊酚总量。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效应室浓度(CeROC)。记录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体动、注射痛、肌阵挛、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术中知晓及术后24h回忆术中知晓发生率。分别记录患者、内镜检查医师、麻醉医师三方满意度及其原因。结果Ⅲ组患者在麻醉后至恢复时各时间点SBP、DBP、MAP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在麻醉后SBP、麻醉后至苏醒DBP及MAP高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胃镜结束时HR高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低血压、呼吸抑制、注射痛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诱导使用丙泊酚剂量、检查使用丙泊酚总量、CeLOC、CeROC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诱导时间较其他两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恢复时间较其他两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时间、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动过缓、体动、肌阵挛、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知晓及术后24h回忆术中知晓发生率,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在患者、内镜检查医师及麻醉医师三方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丙泊酚TCI联合0.1mg/kg或0.15mg/kg依托咪酯均可完成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而丙泊酚TCI联合0.15mg/kg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循环及呼吸影响相对较小,注射痛发生率更低,麻醉过程安全、平稳,患者满意度高,适合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推广应用。
二、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无痛拔牙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无痛拔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滴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三种不同丙泊酚给药方式在无痛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痛内镜中发生呼吸循环系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诊疗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对照 |
临床评价意识状态——改良观察者觉醒/镇静评分(MOAA/S) |
术后认知功能由 MMSE 进行评分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静脉麻醉输注系统的发展 |
2.2 靶控输注系统的组成 |
2.3 靶控输注技术的分类 |
2.4 靶控输注技术的优点 |
2.5 靶控输注技术的不足 |
2.6 靶控输注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药物与仪器 |
3.5 麻醉准备与方法 |
3.6 术中不良反应处理 |
3.7 观察指标 |
3.8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
4.3 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比较 |
4.4 两组患者诊疗过程及苏醒时间比较 |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BIS监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术中镇静维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研究与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不同配比依托咪酯与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分组情况 |
1.2 试验药物及材料 |
1.2.1 试验药物 |
1.2.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术前访视 |
1.3.2 麻醉前准备 |
1.3.3 麻醉诱导 |
1.3.4 麻醉维持 |
1.3.5 麻醉苏醒 |
1.3.6 麻醉事件处理 |
1.3.7 观察指标 |
1.3.8 镇静与疼痛评估方法 |
1.3.9 统计学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 |
2.2.1 平均动脉压(MAP)及其变化 |
2.2.2 心率(HR)及其变化 |
2.2.3 BIS及其变化 |
2.3 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 |
2.4 眼睑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及镇静(OAA/S)、镇痛(NRS)评分 |
2.5 不良反应 |
2.6 术后恢复情况 |
2.6.1 术后睡眠时间 |
2.6.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 |
2.6.3 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 |
2.6.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
三、讨论 |
3.1 血流动力学 |
3.2 不良反应 |
3.3 术后睡眠时间、疲劳程度、恢复情况及睡眠质量 |
四、小结 |
4.1 课题小结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 |
4.4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麻醉药物对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不同配比的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或丙泊酚单药对全麻腹部腔镜手术患者循环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2.1.2 主要药物 |
2.2 临床病历资料 |
2.2.1 伦理审查 |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分组 |
2.3 麻醉方案及观察指标 |
2.3.1 术前访视 |
2.3.2 麻醉前准备 |
2.3.3 麻醉诱导 |
2.3.4 麻醉维持 |
2.3.5 复苏 |
2.3.6 麻醉事件处理 |
2.3.7 观察指标 |
2.3.8 相关评分定义 |
2.3.9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4、讨论 |
4.1 依托咪酯与全身麻醉 |
4.2 丙泊酚与全身麻醉 |
4.3 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依托咪酯在静脉麻醉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丙泊酚复合氢吗啡酮行老年患者ERCP麻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资料和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术前准备 |
2.2.3 麻醉方法 |
2.2.4 评价标准 |
2.2.5 名词定义 |
2.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不同时刻MAP变化情况 |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刻异丙酚的靶控输注浓度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中体动、手术及麻醉恢复时间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VAS镇痛评分和LOS评分情况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
4.2 本研究给药剂量与给药方式的理论依据 |
4.3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MAC方案在ERCP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资料和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术前准备 |
2.2.3 麻醉方法 |
2.2.4 评价标准 |
2.2.5 名词定义 |
2.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
3.2 三组患者不同时刻心率变化情况 |
3.3 三组患者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变化情况 |
3.4 三组患者在FB检查过程中体动咳嗽、检查及麻醉恢复时间 |
3.5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3.6 三组患者术后VAS镇痛评分与舒适满意度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
4.2 结果分析 |
4.2.1 HM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LMA在 FB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2.2 HM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LMA在 FB中的麻醉镇痛效果 |
4.2.3 HM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LMA在 FB中的安全性评价 |
4.2.4 HM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LMA在 FB中的患者满意度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羟考酮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低、中、高剂量羟考酮联合丙泊酚TCI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ERCP术中的随机双盲比较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联合羟考酮时抑制ERCP手术入镜反应的丙泊酚EC50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依托咪酯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材料、药品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2.2 三组患者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对比 |
2.3 麻醉药物用量及各项时间对比 |
2.4 不良事件对比 |
2.5 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3.1 循环系统 |
3.2 呼吸系统 |
3.3 不良事件 |
3.4 满意度 |
3.5 内镜检查效率 |
3.6 不足及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无痛拔牙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滴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D]. 辜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三种不同丙泊酚给药方式在无痛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D]. 浦瑞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诊疗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 顾冰. 吉林大学, 2020(08)
- [4]BIS监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术中镇静维持的临床研究[D]. 孙静静. 山东大学, 2020(02)
- [5]不同配比依托咪酯与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D]. 陶玉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不同配比的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或丙泊酚单药对全麻腹部腔镜手术患者循环及预后影响的研究[D]. 王子成.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丙泊酚复合氢吗啡酮行老年患者ERCP麻醉的临床研究[D]. 赵明.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D]. 侯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羟考酮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D]. 郭晓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依托咪酯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D]. 罗慧榕.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