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氧室对海拔5280米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磊[1](2021)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知能力决定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加工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效率。由于控制认知能力的大脑皮层对人体周围氧环境极其敏感,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中,外来进藏人群的认知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而目前,高原室内氧环境设计标准主要建立在满足生理安全的基础上,较少考虑室内人员的认知能力,而关于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对室内氧环境的需求更是鲜见研究。此外,虽然高原环境中旅居者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利于保障人体认知能力的室内适宜氧环境标准尚为缺乏。由于建藏援藏、商旅科考等原因,进藏人群通常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数日、数月乃至数年,而对于提供其生活、工作或学习的住宅、办公建筑等场所,应营造同时考虑进藏人群生理安全和认知能力综合需求的氧环境。本文以满足进藏人群基本生理安全与认知能力的综合需求为目标,通过机理分析、实验测试等方法,探究适宜的高海拔地区室内氧环境设计参数。首先,基于神经学理论和认知能力评价方法,建立了高海拔低氧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测评方法;其次,在青藏高原地区根据进藏时间和原驻海拔筛选72名受试者,设置3种氧浓度工况开展了认知能力与生理响应实验测试,其中,认知能力测评系统评估感觉、思维、记忆和反应四种认知能力;进而,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即不同进藏时间和海拔迁移高差两个方面剖析了进藏人群认知能力与低氧适应的变化规律,掌握了高海拔地区不同氧环境对进藏人群生理指标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并结合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习服等级评价,提出了适宜的氧环境设计参数。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迁入高原的进藏人群,随环境氧浓度的增加,四类认知能力在同等氧环境下的变化有高有低。其中,当环境氧浓度由21.03%增加至24.95%时,记忆能力的增加的幅度最大,增加了37.2%;其次反应能力与思辨能力,分别增加了35.7%和32.5%;增加幅度最小的是感知能力,增加了24.8%。(2)对于进藏人群而言,环境氧浓度并非越高越好,通过研究进藏人群的生理参数、认知能力与环境氧浓度的定量关系,发现随着氧浓度的提高,迁入人群的认知能力存在临界峰值,超过这一峰值迁入人群的认知能力会开始下降。迁入人群的生理参数与其认知能力存在相关性,心率的相关性最高,心率变异性次之,血氧饱和度相关性最低。在这3个生理参数中,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呈显着的相关性,其中心率与感知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3558、0.714和0.802,心率变异性与感知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0.527、-0.623和-0.511。(3)对于进藏人群而言,随着每日1h的持续供氧,其认知能力的变化并不均衡。持续3d供应24.95%的弥散供氧时,感知、思辨、记忆、反应四种认知能力分别增加了6.5%、13.3%、15.8%和9.9%;持续3d供应22.96%的弥散供氧时,感知、思辨、记忆、反应四种认知能力分别增加了13.7%、16.2%、34.4%和29.4%。在3天的持续供氧中,高富氧工况下人群的认知能力要高于低富氧工况下人群的认知能力。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在3天的富氧中都呈现了波动性变化,这说明弥散供氧对高原缺氧带来的不良反应有一定改善作用,且对延迟机体进行的代偿变化及习服过程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进藏人群逐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4)进藏人群的认知能力受到入藏时长和海拔来源的时间-空间尺度变化双重影响。对于入藏时间小于一个月且原驻海拔小于5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6.22%;对于入藏时间一年左右且原驻海拔小于5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3.40%;对于入藏时间小于一个月且原驻海拔500m-30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5.58%;对于入藏一年左右且原驻海拔500m-30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1.42%。本研究以保障高海拔地区人体生理安全和提升其认知能力为目标,建立了适宜于高海拔低氧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测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基于进藏人群低氧适应的环境氧浓度设计参数,进一步完善了高原室内环境设计标准,为改善高海拔地区室内氧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宜居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导。
苏青青[2](2019)在《高压氧在高原训练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简称HBO)治疗已成为临床疾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增加血管扩张和血流量,还可增加组织氧供和氧的弥散半径,具有抗菌作用和提高放射治疗敏感性。HBO还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后疲劳消除,治疗运动性损伤等;而且对各种形式的体力运动、剧烈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机体缺氧、内环境失调、不同程度的损伤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在运动医学应用上前景广阔。尤其是在高原环境下,HBO可使组织血液量增加,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肺通气功能,提高心力储备和代谢供能水平,促进自由基代谢,提高睡眠质量,以及改善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促进高原习服,提高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和健康水平。因此,加强高原训练中HBO的研究和应用,解决和避免高原训练弊端,保证高原训练质量,促进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吴天一[3](2019)在《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原医学研究中,高原现场的研究是不可取代的,随着人们不断向更高海拔进军,在很高的高度上或特高海拔,对人类的长期居住群体,或者短期急速进入的群体(军事行动或高原建设者)或少数个体(登山者或旅游者)的低氧习服-适应或损伤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充分获取资料,在高海拔建立临时或永久性的实验室或者高山研究站就显得十分必要。在世界的所有高原高山地区几乎均有高山医学-生理学的实验室或站点。在中国,早在1960年我国第一次攀登珠峰时,
董旭[4](2018)在《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医学上高原是指海拔3000 m以上、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的地区。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随着海拔上升,大气压逐渐下降,由此导致的PO2、氧含量降低是高原地区医学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会引起:1、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HPAH;2、血液RBC数量显着增加,严重时会导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3、右心后负荷显着增加,引起右心缺氧性心肌重塑,导致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4、分子生物学方面,Hyp、HIF-1α、RAAS中的ACE、ACE2和AngⅡ以及ET-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变化与高原慢性缺氧刺激密切相关。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以上分子表达的异常变化和心肺结构与功能的病理性变化是HAHD的基础,严重威胁着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健康。目前HAHD防治主要依赖药物干预,而作为物理手段的富氧技术对高原缺氧所致的心肺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研究开展不够广泛。因此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探索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膜法氧气机构建的局部富氧环境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作用、效果及分子生物学影响,以期为HAHD预防研究、维护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健康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目的:探索局部富氧环境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作用、效果以及分子生物学影响,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人体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小型动物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m高原慢性缺氧环境,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和大鼠IVC笼盒创新结合的方式在低压舱内构建局部富氧环境。将3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NC)大鼠于平原环境(西安400m)饲养30d,n=12;缺氧组(HH)和富氧组(HO)大鼠置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5000m缺氧环境下饲养30d(22h/d),n=12,HO组大鼠同时每天置于局部富氧环境内有效富氧8h。实验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干预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血流灌注量、心脏血流动力学测量,取大鼠左心室血进行血液细胞学测量,摘取大鼠心脏分离左右心室进行心室重量指数测量,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RT-PCR法检测左、右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左、右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碱水解法检测左、右心室Hyp含量,ELISA法检测左、右心室AngⅡ含量。结果:模拟海拔高度为5000m时,低压舱内氧浓度为20.9%vol,而局部富氧环境内的氧浓度可达28.2%vol。HH组与HO组大鼠体重在低压舱内饲养后各周均较NC组显着降低(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体重首周未增长。HH组大鼠皮肤平均血流灌注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RBC计数、Hct、Hb含量较NC组显着增高(P<0.01),HO组较HH组显着降低(P<0.05,P<0.01,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mRVSP和mPAP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三组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全心重量指数、右心室重量指数以及Hermann-Willson指数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全心重量指数和右心室重量指数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mann-Willson指数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纤维结构未见显着差异,HH组大鼠右心室壁厚度较NC组增厚、心肌纤维增粗,而HO组大鼠右心室壁增厚程度、心肌纤维增粗程度较HH组明显降低。分子生物学方面,三组大鼠左心室Col1α1和Col3α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左心室ACE、ACE2以及HIF-1αmRNA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左心室ACE mRNA表达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组大鼠左心室ACE2 mRNA表达较NC、HH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左心室HIF-1αmRNA表达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三组大鼠右心室ACE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ACE、Col1α1、Col3α1、HIF-1αmRNA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ACE、Col1α1、Col3α1、HIF-1αmRNA表达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均显着降低(P<0.01)。HH组大鼠左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P<0.05,P<0.01),HO组大鼠左心室HIF-1α、ACE蛋白表达较HH组显着降低(P<0.05),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组大鼠左心室ACE2蛋白表达较NC、HH组均显着提高(P<0.01)。三组大鼠右心室ACE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ACE、HIF-1α蛋白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ACE蛋白表达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HO组大鼠右心室HIF-1α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提高(P<0.01),较HH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左心室Hy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Hyp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Hyp含量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HO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较NC、HH组显着降低(P<0.01),NC、HH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AngⅡ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AngⅡ含量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1、大鼠进入高原缺氧环境首周体重未增长,说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需通过神经体液等系统的生理代偿性调整后才能逐步适应缺氧环境,而后体重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未对大鼠的消化代谢活动产生显着影响。2、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皮肤平均血流灌注量和血液RBC数量,有效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为大鼠适应更复杂恶劣、更高海拔的高原环境进行血液系统代偿的功能储备,显着提高大鼠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3、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mPAP、mRVSP和Hermann-Willson指数,有效预防大鼠右心后负荷过度增加,明显缓解大鼠右心室肥厚程度。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鼠mPAP与Hermann-Willson指数显着正相关(n=18,r=0.792,P<0.01),进一步验证了缺氧环境下大鼠右心室肥厚与PAP的显着提高密切相关。4、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左心室HIF-1α与ACE表达、提高ACE2表达,使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显着降低,有效缓解心肌组织缺氧状态,提高了缺氧环境下大鼠左心室心肌的适应能力。5、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右心室ACE表达,预防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过度增高,有效缓解大鼠右心室心肌纤维化程度。第二部分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肺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目的:探索局部富氧环境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肺组织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作用、效果以及分子生物学影响,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人体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小型动物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m高原慢性缺氧环境,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和大鼠IVC笼盒创新结合的方式在低压舱内构建局部富氧环境。将3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NC)大鼠于平原环境(西安400m)饲养30d,n=12;缺氧组(HH)和富氧组(HO)大鼠置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5000m缺氧环境下饲养30d(22h/d),n=12,HO组大鼠同时每天置于局部富氧环境内有效富氧8h。干预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肺动脉压测量,取大鼠右肺上叶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RT-PCR法检测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 mRNA表达,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Hyp含量,ELISA法检测肺组织ET-1含量。结果:模拟海拔高度为5000m时,低压舱内氧浓度为20.9%vol,而局部富氧环境内的氧浓度可达28.2%vol。HH组大鼠mPAP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HH组大鼠终末细支气管水平和呼吸性细支气管水平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外膜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出现典型的HPVR形态变化,而HO组大鼠肺动脉中膜增厚程度、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外膜胶原纤维增多程度较HH组均明显降低。HH组大鼠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 mRNA表达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HH组大鼠肺组织Hyp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HH组大鼠肺组织ET-1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肺组织ET-1表达,显着降低肺组织Hyp含量,有效缓解大鼠HPVR程度,限制PAP过度增高,有效预防右心后负荷过度增加,明显缓解右心室肥厚程度,对缺氧环境下大鼠心肺功能有效性与结构完好性有积极的促进与保护作用。总结基于两部分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认为局部富氧技术作为物理性干预手段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心肺结构及功能病变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具有无药理毒副作用的明显优势。课题组研制的系列高原抗缺氧装备便携性强、稳定性好,为高原地区构建局部富氧环境提供了可靠保障,为高原地区全方位、全时段供氧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目前研究结果,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探究最佳富氧浓度与时间组合,可进一步提高膜法氧气机在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的应用效能,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人体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HAHD预防研究和系列抗缺氧装备在高原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新的科学方法与实验依据。
董旭,雷涛,罗二平[5](2017)在《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在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在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评价氧气机的应用效能。方法利用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 m高原缺氧环境,利用自主研制的便携式膜法氧气机与大鼠IVC笼盒建立富氧饲养笼。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NC)、高原缺氧组(HH)与高原富氧组(HO),HH与HO组置于低压舱内饲养4周(22 h/d),HO组每天有效富氧8 h,NC组于舱外同时饲养。4周后测量各组大鼠血液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压舱实验4周后3组大鼠WBC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和HO组比较,HH组大鼠RBC显着提高(P<0.01,P<0.05)、Hb、HCT、MCV、MCH均显着提高(P<0.01),NC与H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海拔5000 m慢性缺氧环境下,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富氧能够使红细胞数量维持在平原水平,有效预防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同时可为大鼠适应更复杂恶劣、更高海拔的高原环境进行血液系统代偿的功能储备,显着提高了大鼠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李亚南,余小燕,贺颖英[6](2016)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增压辅助训练对运动员血液氧运输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中增压辅助训练手段对运动员氧运输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跟踪实验等方法以16名世居或久居高原的中长跑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4周增压辅助高原训练期及2周观察期间氧运输能力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在实验期间持续下降,并在进仓实验结束后(第4周)下降到最低值,且红细胞(RBC)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显着(P<0.05),而对照组在整个实验阶段较为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压辅助训练使机体对红细胞要求量减少,EPO的表达可能受到抑制.
崔建华[7](2014)在《高山病研究所高原医学研究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回顾高山病研究所近年来在高原医学研究中的工作情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急慢性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高原供氧措施研究、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措施研究、高原睡眠呼吸障碍及高原脱习服的防治研究。通过药物、营养补充剂、高压氧、供氧等措施进行干预,提出预防和治疗急慢高原病及高原脱习服的方法,确定低氧环境下提高军事作业能力的最佳药物和最佳营养补充剂,为促进高原医学研究和高原军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刘晓鹏,王桂友,肖华军,罗永昌[8](2013)在《高原富氧室供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高原富氧室的供氧方法,为指导富氧室的建设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飞行员宿舍和体能训练室氧气浓度变化规律,建立富氧室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8名志愿者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780 m),按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供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人。供氧组晚上22:00至次日8:00在富氧室休息(氧气浓度为24%27%,连续供氧8 d),对照组22:00至次日22:00在普通宿舍休息(不供氧);观察2组志愿者晨起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结果飞行员宿舍和体能训练室内实际测量的氧气浓度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呈正相关(r=0.986、0.998,P=0.000)。供氧组晨起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F=13.067,P=0.011);供氧组晨起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F=102.885,P=0.000)。结论建立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可指导高原富氧室建设。飞行员宿舍和体能训练室应采用不同的供氧方式。维持宿舍供氧生理等效高度3000 m以下。
郑求烈[9](2013)在《补充复合中药对运动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及CGRP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CGRP在心肌细胞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药是中国的国粹,在体育界一直被作为重要的抗疲劳药物。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大强度训练训练模型,观察6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和复方中药对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CGRP及CGRP mRNA含量的影响,探求该中药复合物保护心肌的机制,以期为复合中药作为一种保护心肌、抗运动性疲劳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八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安静组(A组)、安静给药组(B组)、运动组(D组)、运动中剂量组(E组)、运动大剂量组(F组)。大鼠正常饲料喂养,B组和E组大鼠以中药浓度为0.1g/kg进行灌胃,F组大鼠以中药浓度为0.2g/kg进行灌胃,其它组大鼠灌胃等量的饮用水。各运动组进行6周的递增负荷训练。6周训练后即刻,大鼠腹腔麻醉,取血和心脏待测。比色法测量血清中心肌酶损伤标志酶的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清中抗氧化酶SOD、GSH-Px的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GRP的含量,采用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CGRP mRNA的含量。结果:1.与A组相比,D组大鼠血清中ALT、LDH、a-HBDH非常显着性增高,CK显着性增高。与D组相比,E组大鼠血清中ALT、LDH非常显着降低,CK、a-HBDH显着降低,F组大鼠ALT、CK显着降低。与E组相比,F组大鼠血清中LDH显着增高,其它指标没有差异。2.各组大鼠之间血清SOD含量和GSH-Px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3. CGRP含量变化:与A组相比D组大鼠血清中有升高的趋势,但无差异,心肌组织非常显着性降低。与D组相比E组大鼠血清中显着升高,心肌中无显着差异,F组血清中非常显着升高,心肌中显着降低。E、F组之间没有差异。4.心肌中α-CGRP mRNA表达量:与A组相比B组没有显着性变化,D组大鼠显着升高;与D组相比E组非常显着性降低,F组大鼠显着降低。结论:1.6周的递增负荷训练使大鼠血清心肌标志酶活性增加,心肌出现损伤。同时使心肌组织中CGRP含量降低,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2.复合中药能够显着降低大强度训练引起的血清心肌标志酶活性,减轻大强度心率引起的心肌损伤程度;中药是通过增加血清中CGRP的含量来实现缓解大强度训练对心肌的损伤;但两种剂量之间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
张兆瑞[10](2011)在《富氧吸入对大鼠模拟急性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高原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目的:通过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建立高原肺水肿大鼠动物模型,探讨不同低氧时间对大鼠肺水肿严重程度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24h低氧组、48h低氧组。比较研究大鼠肺湿干比、肺组织匀浆中NOS、ET-1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4h低氧组与48h低氧组大鼠肺湿干比及肺组织匀浆内ET-1升高、NOS降低,差异显着(p<0.05),病理学显示为24h低氧组与48h低氧组均有肺泡间隔增宽、间质充血等间质性肺水肿表现。与24h低氧组相比,48h低氧组肺湿干比、ET-1升高,肺组织匀浆内NOS降低,差异显着(p<0.05)。结论:低压低氧可以有效诱导大鼠产生间质性肺水肿,且48h低氧大鼠肺水肿程度较24h低氧更严重。第二部分富氧吸入对大鼠模拟急性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目的:探讨富氧吸入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压低氧组、连续富氧组、夜间富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置于模拟6000m海拔高度的低压舱中48h。测定富氧干预48h后,各组大鼠的肺湿干比,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大鼠BALF蛋白浓度及肺湿干比显着升高(p<0.05)、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NO含量、NOS活性降低(p<0.05)。病理学显示HAPE组大鼠有肺泡间隔增宽、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等间质性肺水肿表现。连续富氧及夜间富氧均可降低肺泡灌洗液的蛋白浓度及肺湿干比,提高大鼠血清和肺组织内的NO含量、NOS活性,减轻肺泡间隔增厚、炎细胞浸润、肺泡出血,连续富氧组与夜间富氧组防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富氧吸入可以通过提高体内的NO含量、NOS活力来防护大鼠急进高原肺水肿,夜间富氧与连续富氧防护效果无显着差异。
二、富氧室对海拔5280米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氧室对海拔5280米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水平的影响 |
1.2.2 室内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1.2.3 高原氧环境设计与调节标准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变化的理论机理研究 |
2.1 概述 |
2.2 低氧环境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生理基础 |
2.3 进藏人群处于低氧环境时认知能力的表现 |
2.4 认知能力评价方法总结 |
2.5 高海拔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评价方法的建立 |
2.5.1 认知能力评测项目 |
2.5.2 认知能力评测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场所与实验工况 |
3.3 受试人群 |
3.4 主观问卷设计 |
3.5 物理环境与生理参数测试 |
3.6 实验流程 |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不同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
4.1 概述 |
4.2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主观感觉的变化 |
4.2.1 人体主观热环境评价 |
4.2.2 人体主观氧环境评价 |
4.3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 |
4.3.1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
4.3.2 心率的变化 |
4.3.3 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
4.4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
4.4.1 感知能力的变化 |
4.4.2 思辨能力的变化 |
4.4.3 记忆能力的变化 |
4.4.4 反应能力的变化 |
4.5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受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影响分析 |
4.5.1 不同氧环境中人体认知能力的适应性差异 |
4.5.2 高原环境下生理参数对人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室内富氧调节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
5.1 概述 |
5.2 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 |
5.2.1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
5.2.2 心率的变化 |
5.2.3 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
5.3 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人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
5.3.1 感知能力的变化 |
5.3.2 思辨能力的变化 |
5.3.3 记忆能力的变化 |
5.3.4 反应能力的变化 |
5.4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在高海拔地区受富氧调节后的影响分析 |
5.4.1 人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适应水平对氧环境的响应特征 |
5.4.2 不同行为调节手段对人体认知能力的影响水平 |
5.5 本章小结 |
6 适宜于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室内氧环境参数设计 |
6.1 概述 |
6.2 室内环境氧浓度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6.2.1 基于认知能力的室内氧环境分级方法 |
6.2.2 环境氧浓度与认知能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
6.2.3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习服等级评价方法 |
6.3 满足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 |
6.3.1 满足进藏人群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方法 |
6.3.2 满足进藏人群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压氧在高原训练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压氧技术的研究现状 |
2 高压氧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
2.1 HBO疗法的原理 |
2.2 HBO疗法对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
2.3 HBO疗法对运动性损伤的作用 |
3 HBO在高原运动中的应用及作用 |
3.1 HBO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2 HBO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
3.3 HBO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
3.4 HBO对血气的影响 |
3.5 HBO对自由基的影响 |
3.6 HBO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3.7 HBO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
3.8 HBO运动能力的影响 |
4 结论 |
(3)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尼玛卿峰高山医学实验室 |
1.1 中日联合医学登山队 |
1.2 研究成果 |
1.2.1 高原心功能 |
1.2.2 睡眠生理 |
1.2.3 高原脑功能 |
1.2.4 其他研究[8] |
1) 高山能量消耗及体重: |
2) 微循环: |
3) 神经反应: |
4) 皮肤血管耐寒反应: |
5) 凝血功能: |
6) 高山病发病率: |
7) 高原鼠兔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oniae) : |
2 喀喇昆仑山地区高山医疗站 |
2.1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
2.2 喀喇昆仑神仙湾医疗站 |
2.3 高原病研究成果 |
3 西藏军区总医院全军高原病防治研究中心 |
4 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高山站 |
5 西藏医学科学研究所实验室 |
6 西藏大学高原医学中心实验室 |
7 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高山站 |
7.1 青海高原天峻实验站 |
7.2 青海玛多高山实验站 |
8 结语 |
(4)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课题总体设计方案 |
第一部分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的建立 |
2.2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的建立 |
2.3 实验分组 |
2.4 实验条件控制 |
2.5 体重测量 |
2.6 血流灌注量测量 |
2.7 血流动力学测量 |
2.8 血液细胞学测量 |
2.9 心室重量指数和Hermann-Willson指数测量 |
2.10 心肌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
2.11 RT-PCR法检测左、右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mRNA表达 |
2.12 WesternBlot法检测左、右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 |
2.13 碱水解法检测左、右心室Hyp含量 |
2.14 ELISA法检测左、右心室AngⅡ含量 |
2.1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体重 |
3.2 血流灌注量 |
3.3 血流动力学 |
3.4 血液细胞学 |
3.5 心室重量指数和Hermann-Willson指数 |
3.6 心肌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
3.7 左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mRNA表达分析 |
3.8 右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mRNA表达分析 |
3.9 左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分析 |
3.10 右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分析 |
3.11 左、右心室Hyp含量 |
3.12 左、右心室AngⅡ含量 |
4 讨论 |
4.1 体重 |
4.2 行为学与血流灌注量 |
4.3 血液细胞学 |
4.4 血流动力学、心室重量指数与心肌组织形态结构 |
4.5 左右心室相关分子表达 |
第二部分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肺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的建立 |
2.2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的建立 |
2.3 实验分组 |
2.4 实验条件控制 |
2.5 平均肺动脉压测量 |
2.6 肺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
2.7 RT-PCR法检测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mRNA表达 |
2.8 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Hyp含量 |
2.9 ELISA法检测肺组织ET-1含量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平均肺动脉压 |
3.2 肺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
3.3 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mRNA表达分析 |
3.4 肺组织Hyp含量 |
3.5 肺组织ET-1含量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在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设备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一般设备 |
1.1.3 便携式膜法氧气机 |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1.2.1 模拟高原缺氧环境的建立 |
1.2.2 模拟高原缺氧环境下富氧饲养笼的建立 |
1.2.3 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建立 |
1.2.4 大鼠血液指标测量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6)高原低氧环境下增压辅助训练对运动员血液氧运输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2.1实验方法 |
1.2.2测试方法 |
1.2.3统计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红细胞(RBC) |
2.2血红蛋白(HGB) |
2.3红细胞压积(HCT) |
3结论 |
(7)高山病研究所高原医学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病防治 |
1.1 急性高原病防治研究 |
1.1.1 吸入一氧化氮 (NO, 10ppm) 治疗高原肺水肿的现场研究 |
1.1.2 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研究 |
1.1.3 高压氧 (HBO)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现场研究 |
1.2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 |
1.3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防治 |
2 高原供氧措施 |
2.1 高压氧预治疗抗低氧效果 |
2.2 富氧室在高原上的应用 |
2.3 车载及单兵液态氧供氧技术在高原上的应用 |
2.4 富氧水抗低氧效果 |
3 提高高原人群军事作业能力的药物和营养补充剂 |
4 海拔5 000m以上地区移居人群睡眠呼吸障碍的防治措施 |
5 高原脱习服 |
5.1 驻守海拔5 000m以上高原1年返回平原健康恢复时间 |
5.2 药物防治高原脱习服的措施研究 |
5.3 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研究 |
(9)补充复合中药对运动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及CGRP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心肌损伤及运动性心肌损伤 |
2.2 常用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 |
2.3 运动对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
2.3.1 运动对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影响 |
2.3.1.1 运动对AST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
2.3.1.2 运动对CK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
2.3.1.3 运动对LDH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
2.3.2 运动引起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的机制 |
2.4 中药对心肌酶的影响 |
2.5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基本特性 |
2.5.1 CGRP的结构特性 |
2.5.2 CGRP的分布和受体 |
2.5.3 CGRP的合成、释放和降解 |
2.5.4 CGRP的生物学作用 |
2.6 运动与CGRP的关系 |
2.6.1 CGRP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
2.6.1.1 CGRP与运动性心脏 |
2.6.1.2 CGRP对心率的作用 |
2.6.1.3 CGRP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
2.6.1.4 CGRP对骨骼肌的作用 |
2.6.1.5 CGRP的血流动力学作用 |
2.6.1.6 CGRP对血压的影响 |
2.6.1.7 CGRP对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2.6.1.8 CGRP的心血管调节机制 |
2.6.2 调节心脏CGRP释放的因素 |
2.6.3 运动训练对CGRP的影响 |
2.6.3.1 一次性运动训练对CGRP含量的影响 |
2.6.3.2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对CGRP含量的影响 |
2.6.3.3 运动中刺激CGRP含量变化的因素 |
2.6.4 CGRP发挥作用可能与之相关的物质 |
2.6.4.1 CGRP与NO的关系 |
2.6.4.2 CGRP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
2.6.5 运动过程中CGRP保护心血管的机制 |
2.7 CGRP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
2.8 运动界常用中药的作用及对CGRP的影响 |
2.9 中药对CGRP含量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3.1.1 分组和运动干预 |
3.1.2 给药方案 |
3.1.3 运动方案 |
3.2 宰杀取材 |
3.3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 |
3.3.1 实验用药 |
3.3.2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3.3.3 主要实验仪器 |
3.4 测试指标和方法 |
3.4.1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 |
3.4.2 血清抗氧化酶的测定 |
3.4.3 血清和心肌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测定 |
3.4.4 心肌组织中CGRP mRNA的含量 |
3.4.4.1 引物设计合成 |
3.4.4.2 RNA提取和质检 |
3.4.4.3 逆转录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情况的变化 |
4.2 各组大鼠血清抗氧化酶的情况 |
4.3 各组大鼠血清和心肌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变化 |
4.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GRP表达的情况 |
4.4.1 rACTb、CGRP的扩增曲线&溶解曲线 |
4.4.2 各组大鼠CGRP mRNA-α型的表达结果 |
4.4.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GRP-α型mRNA表达的定性分析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6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心肌酶活性、抗氧化酶和CGRP蛋白及基因的影响 |
5.1.1 6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血清中心肌酶活性的影响 |
5.1.2 6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1.3 6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血清、心肌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及其基因的影响 |
5.2 补充复合中药对大鼠心肌酶活性、抗氧化酶和CGRP蛋白及基因的影响 |
5.2.1 补充复合中药对大鼠心肌酶活性的影响 |
5.2.2 补充复合中药对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3 补充复合中药对大鼠血清、心肌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及其基因的影响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索引(ABBREVIATION)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富氧吸入对大鼠模拟急性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高原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富氧吸入对大鼠模拟急性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 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富氧室对海拔5280米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D]. 黄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高压氧在高原训练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J]. 苏青青. 青海科技, 2019(05)
- [3]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J]. 吴天一. 高原医学杂志, 2019(01)
- [4]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董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5]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在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J]. 董旭,雷涛,罗二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17(12)
- [6]高原低氧环境下增压辅助训练对运动员血液氧运输能力的影响[J]. 李亚南,余小燕,贺颖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7]高山病研究所高原医学研究回顾[J]. 崔建华. 高原医学杂志, 2014(03)
- [8]高原富氧室供氧方法研究[J]. 刘晓鹏,王桂友,肖华军,罗永昌.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4)
- [9]补充复合中药对运动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及CGRP含量的影响[D]. 郑求烈.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0)
- [10]富氧吸入对大鼠模拟急性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D]. 张兆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