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兴主力担纲中国电信固网综合信息平台试验网(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1](2015)在《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之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引发的技术革命与信息革命,强烈地呼唤着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完善与优化,而对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发展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虽然投入巨大,但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创新导向性存在问题。第二,规管机构内部存在矛盾,导致利益分化。第三,新媒体技术标准发展参与者关系不稳定,这其中存在国际化和本土实力的角逐,也有联盟引发的利益纷争。第四,用户需求和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本文对CMMB,TD-SCDMA,HTML5等新媒体技术标准的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度访谈,探寻了对新媒体技术标准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其影响过程,并讨论了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新媒体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的策略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和背景以及意义。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文献探讨和理论框架。通过对新媒体技术标准相关的理论梳理以及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回顾,对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是第三章,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案例的选择依据,最后对访谈对象和信度效度评估也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是第四,五章,也是本文的研究主体,分别对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期和扩散期,从行动者网络构成,以焦点行动者为中心的行动者网络关系稳定性分析,做出了研究和总结。第五部分是第六章,对前两章的发现进行了总结,认为:行动者网络没有共享好利益;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以及无法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是行动者网络发展的重要不稳定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规管系统需要更有效配置资源,协调不同机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创新资源应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重视媒体运作和用户需求;市场系统需要遵守一定规律:关注尊重每一个参与者利益,不盲目扩张,联盟策略需注重长期利益。最后做了研究不足的补充和未来的展望。
黄春伟[2](2015)在《中国移动广东阳江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互联网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出现,使愈来愈多的人更加倾向使用手机自带的聊天应用APP免费“传达信息”,甚至还有人喜欢通过APP所带的语音传送功能,连以往惯性使用手机自带的语音通话的人也愈来愈少。在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猛然撞击下,主要电信业运营商的语音业务和非常局限的增值业务越来越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从而遭到了贬值,各家电信运营商的收入增速一直降低。如何在进一步沦为管道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另辟奇径,继续保持行业竞争优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本文就此课题进行深入有意义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移动广东阳江分公司(以下简称阳江移动)深挖管道潜力,在流量经营的市场竞争方面为研究对象。第一,主要经过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以及实施外部环境评价矩阵(EFE),对阳江移动流量经营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市场竞争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从中可以归纳得出阳江移动流量经营中的机会和威胁;第二,对阳江移动流量经营中的优劣势通过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及企业内部环境评价矩阵(IFE)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SWOT工具的分析架构,制定了可供选择的流量经营竞争战略方案,然后,又运用定量战略评价矩阵(QSPM),确定了流量经营竞争战略的具体方案;最后,本文讨论了阳江移动流量经营竞争战略实施和反馈的具体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阳江移动获得了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流量经营竞争战略。这种竞争战略及其制定过程,无论是对于阳江移动,还是对于同类其他的运营商,都是可以借鉴的。
田坤[3](2014)在《中国电信云南丽江公司LTE混合组网方案设计和分析》文中提出2013年底工信部给三大运营商共同发布了TD-LTE牌照,LTE时代正式到来,各大运营商加快了建设的步伐。而4G网络覆盖规划是4G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各运营商发展的重点。4G网络覆盖规划包括了现网分析,业务需求分析,无线网建设,投资效益分析等。论文主要探讨LTE TDD及LTE FDD混合组网规划的一些基本原则,规划过程,规划内容及方法等。通过对丽江现有CDMA网络及业务需求的数据收集、分析,通过网络规划方法,提出2014年网络规划方案。为丽江LTE TDD及LTE FDD混合组网2014-2016年建设提供可行的参照方案。
谢焕丽[4](2014)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信设备市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行业,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其提供的是一种全球同步部署的工业品,每个区域差异较小,而且这个行业提供的是经久耐用的产品,很少频繁更新或丢弃。宏观经济的缓慢复苏,以及产业链下游产生需求的运营商由于语音业务萎缩、3G规模建设期已过,4G刚开始陆续建设、诸多业务面临OTT竞争分流等压力,整体投资持续低迷,且后续将进入稳定微增时期,这些都对电信设备商形成了压力和挑战。电信设备市场已经从之前的利润丰厚逐渐转变为微利市场,设备商从八家甚至更多家发展到如今规模的五家。市场需求稳定、目标市场接近、产品差异化缩小、新技术持续研发投入等等,面临上述问题,这五家设备商如何在红海中竞争并且能够持续发展?后续格局如何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对全球电信业的影响以及全球电信业的市场情况、新技术发展情况、各个设备商的企业战略、营销策略、产品投入等进行分析,找出市场需求特点,论证各企业的战略可行性及效果,探索新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对各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建议。
左灵超[5](2014)在《基于SCP模型的中国联通3G流量经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3G时代,随着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各种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技术和业务应用的发展,手机用户对数据流量产生了巨大需求,移动数据业务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移动运营商进入了流量经营时代。基于SCP模型,本文对中国联通的流量经营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在3G元年所处的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决定了中国联通要创新性的开展流量经营;在以引入明星终端iPhone4、对业务内容开放合作为代表的各项流量经营策略实施几年后,又给联通带来了各项经营绩效的稳步增长及行业结构的变化。最后对中国联通的流量经营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针对其中不足之处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和展望。
龙赞梅[6](2013)在《3G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研究 ——以中国联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理论上,我国通信运营商的转型内涵就是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我国电信运营商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实施内涵型和外延型增长相结合的策略。而现如今,电信管制不完善、运营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通信业务供求关系不平衡、电信用户ARPU值下降过快、运营商之间价格战争频繁,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谁先转型,谁先把型转好,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3G时代,从技术、网络、业务到产业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引发深刻的变革,并将对今后4G通信技术的到来及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电信运营商正处于再次转型的交叉路口,而在这些变化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电信运营商如何及时识别生产经营环境及转变经营理念,未雨绸缪,重新调整战略定位并适时适度进行战略转型,对我国通信企业的管理有其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提出所研究的问题,重点分析研究背景,探讨本研究的意义。其次,探讨国内外发展状况阶段,概述我国电信运营商的总体发展态势,分析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历程,理清我国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脉络;同时在借鉴法国、德国和英国电信运营商有关转型战略的成功经验的前提下,运用内外环境分析法为我国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战略提供实践基础;并分析和归纳出我国电信运营商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与威胁。再次,综合研究,提出我国电信运营商转型的战略,并给出实施途径和具体的保障措施。以中国联通为例,充分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进行实证探讨,以检验上述建议的适用性与实用性,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后总结全文,展望未来4G的发展。
梁彬静[7](2011)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IPTV作为典型的三网融合代表业务,势必成为电信运营商应对市场竞争的重点业务。与此同时,国内电信运营商正经历着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如何保有宽带市场,发展IPTV,提高经济效益,是国内电信运营商进行决策的关键问题。而IPTV业务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运营,让国内电信运营商对其在宽带市场中的作用、所能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经济效益坚定了信心。本文从介绍IPTV的概况、IPTV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现有IPTV产业链、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方面的详细分析研究后,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内电信运营商业发展IPTV业务的发展策略给出建议。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IPTV业务概述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IPTV业务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国外情况分析包括国外IPTV业务发展起点以及推动因素、IPTV业务发展概述、运营商运作模式分析、国外IPTV业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国内情况分析包括国内IPTV发展历程、IPTV发展现状、运作模式以及国内外IPTV业务发展的显着差异。第三章是国内电信运营商业IPTV业务发展分析。内容包括国内电信运营商肩负的转型重任以及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的动因、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运营现状、电信运营商业开展IPTV业务的SWOT分析并运用运营波特竞争模型对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进行竞争分析。第四章是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第五章是本论文的结束章节。
王彦新[8](2011)在《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随着国内电信重组方案的确定:中国移动与中国铁通组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CDMA网卖给中国电信,中国联通GSM网合并中国网通为中国联通,从而中国电信运营商均为全业务运营商,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根据电信业重组方案,3G牌照分配方式是:新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新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2009年是中国3G正式商用元年,在经历了3G发牌、5.17推广活动之后,到2009年底,以大规模用户放号为标志,中国电信企业将全面进入3G时代。随着3G的大力推广,3G业务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的渗透和使用都在加大,3G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状况,都成为相关管理机构、运营商和其他产业链成员、研究机构所关注的焦点。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TD—SCDMA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大唐移动以其在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标准——TD-SCDMA上的卓越创新为核心,以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开发系统及终端全系列产品为基础,致力于为公网和专网的客户提供应用服务和全面的解决方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唐移动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变革适应激烈的竞争?能否把握住市场方向,调整自身?因此本文以大唐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营销策略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从大唐移动公司的外部环境入手,分析了宏观环境、行业和微观环境,其中着重分析了通信行业的特点、电信运营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对手。接着,研究大唐移动的内部环境,分析出公司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发展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面分析了大唐移动的企业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建议采用加强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相结合:对于竞争战略,建议采用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而在职能战略上,主要分析营销战略的选择,具体提出实现营销战略的主要途径,即多元化和差异化战略。最后根据营销战略确定的主要途径,并结合市场渠道、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策略分析,提出了市场渠道多元化,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并给出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建议。
吴晓静[9](2008)在《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作为新兴的电信运营商,面对在位的主导传统运营商,面对其高额的市场占有率和在用户心中难以取代的品牌优势,面对高速发展的通信新技术和用户不断提出的新的服务需求,面对新时期对企业管理提出的严峻挑战,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地制定、实施和评价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和战术,以使湖南省分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会、避开外部威胁,达到企业竞争的目的,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发起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基于上述考虑,笔者综合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构建了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竞争战略的研究框架:从宏观环境分析到产业结构分析;从行业内竞争对手分析到企业SWOT分析。并通过利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行业竞争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全面剖析了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湖南网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本文对相关的竞争战略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运用,目的是通过对湖南网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竞争战略的建议,同时建立一种普遍适用于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框架,以实现对理论的实证运用。
郭艳荣[10](2007)在《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和部署》文中指出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已经逐步走向商用。与传统TDM交换的不同之处是,软交换技术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软交换技术的这种结构模块化的特点使得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能够真正成为业务独立于网络的网络,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交换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软交换网络与其他网络互连的基本要求,引出了中国电信建设国际软交换网络的总体思路。本文重点对国际软交换网络建设中的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信令网关的组网设计。信令网关采用Sigtran协议,通过对Sigtran协议的介绍,提出了信令适配协议M3UA、M2UA和M2PA。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工程实施两方面对信令适配协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适配协议的特点以及优缺点比较,最终确定采用M3UA适配协议。二是与PSTN网络互连的探讨。传统TDM网络的网络组织和路由选择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引入国际软交换网络后,在软交换与TDM混合组网的情况下,需要对网络组织进行重新规定。本文结合网络割接方案,对国际普通话音业务和平台业务的网络组织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文章对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建设中的测试情况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互通测试案例和国际软交换双归属的测试。
二、中兴主力担纲中国电信固网综合信息平台试验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主力担纲中国电信固网综合信息平台试验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之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新媒体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1 技术标准的传播学研究 |
1.3.2 技术标准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
1.3.3 技术标准的自然科学研究 |
1.3.4 技术标准的科学哲学研究 |
1.4 研究视角与创新点 |
1.4.1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分析的优势 |
1.4.2 创新点分析 |
1.5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2 文献探讨和理论框架 |
2.1 文献探讨 |
2.1.1 新媒体与新媒体技术 |
2.1.2 新媒体技术标准及其形成扩散 |
2.1.3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的特殊性 |
2.2 理论框架 |
2.2.1 行动者网络理论概述 |
2.2.2 本文关键概念界定 |
2.2.3 新媒体技术标准发展的理论框架的推演 |
2.2.4 论框架说明 |
2.3 本文理论框架以及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的改进 |
3 研究设计和方法 |
3.1 研究问题以及范围界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本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及其使用 |
3.2.2 访谈的问题的得出 |
3.3 案例选择 |
3.3.1 自主产权的新媒体技术标准介绍 |
3.3.2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案例选择原因 |
3.3.3 案例分类和介绍 |
3.4 访谈对象 |
3.5 信度效度评估 |
4 形成期的研究发现 |
4.1 形成期的行动者网络构成 |
4.1.1 形成期的行动者 |
4.1.2 形成期焦点行动者的判断:规管系统和创新系统 |
4.1.3 形成期行动者网络的形成 |
4.2 形成期行动:行动者网络关系稳定性分析 |
4.2.1 焦点行动者创新系统行为及其反馈:创新导向 |
4.2.2 焦点行动者规管系统行为及其反馈 |
4.3 形成期的行动者网络角度总结 |
5 扩散期的研究发现 |
5.1 扩散期行动者网络构成 |
5.1.1 扩散期的行动者变化:市场影响力提升,用户为王 |
5.1.2 扩散期焦点行动者的判断:市场系统成为主力 |
5.1.3 扩散期行动者网络的形成 |
5.2 扩散期行动:行动者网络关系稳定性分析 |
5.2.1 焦点行动者行为及其反馈:盲目扩张 |
5.2.2 焦点行动者行为及其反馈: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联盟策略 |
5.3 扩散期的行动者网络角度总结 |
6 总结和建议 |
6.1 研究发现总结 |
6.1.1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影响力分类 |
6.1.2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策略总结 |
6.1.3 总结发现的回归理论考量 |
6.2 研究建议 |
6.2.1 形成期的建议 |
6.2.2 扩散期的建议 |
6.3 不足和展望 |
6.3.1 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6.3.2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中国移动广东阳江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框架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 相关概念 |
(二) 战略管理理论 |
(三) 竞争战略的理论 |
(四) 战略理论的新进展 |
三、阳江移动外部环境分析 |
(一) 宏观环境分析 |
(二) 产业环境分析 |
(三) 阳江移动外部环境总结与评价 |
四、阳江移动内部环境分析 |
(一) 公司资源分析 |
(二) 公司能力分析 |
(三) 阳江移动内部环境总结与评价 |
五、中国移动广东阳江分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
(一) 公司现有的竞争战略SWOT分析 |
(二) 目前可选的竞争战略分析 |
(三) 最优竞争竞争战略选择 |
(四) 战略实施风险评估 |
六、中国移动广东阳江分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
(一) 战略实施保障 |
(二) 战略实施措施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中国电信云南丽江公司LTE混合组网方案设计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工程建设背景及意义 |
1.2 地区概况 |
1.2.1 地理环境 |
1.2.2 经济、人口概况 |
1.2.3 旅游资源 |
1.2.4 交通情况 |
1.3 现网情况分析 |
1.3.1 CDMA无线网现状分析 |
1.3.2 TD-LTE无线网 |
1.3.3 LTE FDD无线网 |
1.3.4 竞争分析 |
第二章 业务需求分析及预测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1.1 LTE业务介绍 |
2.1.2 LTE业务主要客户群 |
2.1.3 LTE需求区域分析 |
2.1.4 业务协同发展 |
2.2 用户数预测 |
第三章 无线网建设方案 |
3.1 总体建设原则 |
3.1.1 覆盖范围 |
3.1.2 建设原则 |
3.1.3 基础设计指标取定 |
3.2 室外基站建设方案 |
3.2.1 链路预算 |
3.2.2 站址设置 |
3.2.3 设备选型 |
3.2.4 天馈选型 |
3.2.5 建设规模 |
3.2.6 云大旅游学院 |
3.2.7 典型站点举例 |
3.2.8 仿真情况 |
3.3 室内覆盖系统建设方案 |
3.4 EHRPD升级方案 |
3.4.1 建设原则 |
3.4.2 建设方案 |
3.5 实施难点及相应的措施 |
第四章 电源与基础配套建设方案 |
4.1 电源系统建设方案 |
4.1.1 电源设备技术要求与配置原则 |
4.1.2 新建站电源系统建设方案 |
4.1.3 共址站电源系统建设方案 |
4.1.4 电源系统建设方案汇总 |
4.2 基础配套建设原则及方案 |
4.2.1 塔桅选取原则 |
4.2.2 塔桅建设方案 |
4.3 节能减排及共建共享的举措和方案 |
4.3.1 节能降耗 |
4.3.2 共建共享原则 |
第五章 其他可行性条件分析 |
5.1 工程强制性要求 |
5.1.1 电磁辐射保护 |
5.1.2 废气、废水及防治 |
5.1.3 劳动保护 |
5.2 抗震加固 |
5.3 劳动定员 |
5.4 人员培训 |
第六章 投资预算 |
6.1 预算费用取定 |
6.1.1 无线网 |
6.1.2 eHRPD |
6.2 投资估算结果 |
6.2.1 经济评价 |
6.2.2 风险分析 |
6.2.3 基础数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全球电信设备产业与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2.1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产业发展分析 |
2.1.1 世界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
2.1.2 世界宏观经济对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 |
2.1.3 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对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 |
2.1.4 全球电信市场运营商的表现 |
2.1.5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总体表现 |
2.2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技术细分领域发展分析 |
2.2.1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细分领域划分说明 |
2.2.2 移动基础设施设备市场分析 |
2.2.3 固定宽带通信设备市场分析 |
2.2.4 终端设备市场分析 |
2.2.5 新业务(OTT、云计算)设备市场分析 |
2.3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分地区发展分析 |
2.3.1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区域划分说明 |
2.3.2 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分析 |
2.3.3 亚太地区电信设备市场分析 |
2.3.4 欧洲地区电信设备市场分析 |
2.3.5 北美地区电信设备市场分析 |
第三章 全球电信设备产业领先企业的市场战略分析 |
3.1 华为 |
3.1.1 市场总体情况 |
3.1.2 企业战略分析 |
3.1.3 市场策略分析 |
3.1.4 产品投入分析 |
3.2 爱立信 |
3.2.1 市场总体情况 |
3.2.2 企业战略分析 |
3.2.3 市场策略分析 |
3.2.4 产品投入分析 |
3.3 阿朗 |
3.3.1 市场总体情况 |
3.3.2 企业战略分析 |
3.3.3 市场策略分析 |
3.3.4 产品投入分析 |
3.4 诺西 |
3.4.1 市场总体情况 |
3.4.2 企业战略分析 |
3.4.3 市场策略分析 |
3.4.4 产品投入分析 |
3.5 中兴 |
3.5.1 市场总体情况 |
3.5.2 企业战略分析 |
3.5.3 市场策略分析 |
3.5.4 产品投入分析 |
3.6 各企业市场竞争力综合评估 |
第四章 全球电信设备产业发展热点领域分析 |
4.1 LTE |
4.1.1 全球LTE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4.1.2 LTE市场需求及特点 |
4.1.3 各厂商方案及机会分析 |
4.2 OTT |
4.2.1 全球OTT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4.2.2 OTT市场需求及特点 |
4.2.3 各厂商方案及机会分析 |
4.3 云计算 |
4.3.1 全球云计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4.3.2 云计算市场需求及特点 |
4.3.3 各厂商方案及机会分析 |
4.4 终端产品 |
4.4.1 全球终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4.4.2 终端市场需求及特点 |
4.4.3 各厂商方案及机会分析 |
第五章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未来发展展望 |
5.1 未来三年电信设备市场形势分析 |
5.2 各大设备商的发展战略及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SCP模型的中国联通3G流量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SCP模型的理论及其含义 |
2.2 流量经营的概述 |
2.2.1 流量经营的概念 |
2.2.2 流量经营的背景和意义 |
2.2.3 流量经营常用的策略 |
第三章 国内外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案例 |
3.1 国外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案例 |
3.1.1 AT&T引入iPhone拉动数据流量剧增 |
3.1.2 Megafon的精细化流量经营 |
3.1.3 H3G开放的价值链合作 |
3.2 国内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做法 |
3.2.1 中国移动的四网协同+开放平台 |
3.2.2 中国电信积极打造智能手机产业链+八大平台 |
第四章 SCP模型下的中国联通流量经营分析 |
4.1 行业结构(STRUCTURE)分析 |
4.1.1. 第三次电信重组,发放三张3G牌照 |
4.1.2 3G用户发展开始重新洗牌 |
4.1.3 手机上网的用户开始增多 |
4.1.4 智能手机开始普及 |
4.2 企业行为(CONDUCT)分析 |
4.2.1 终端引入及捆绑策略 |
4.2.2 资费套餐及流量包策略 |
4.2.3 品牌及运营策略 |
4.2.4 业务应用及推广策略 |
4.2.5 网络建设及协同策略 |
4.2.6 用户体验和服务维系策略 |
4.2.7 系统支撑策略 |
4.3 经营绩效(PERFORMANCE)分析 |
4.3.1 3G业务及流量的发展统计及分析 |
4.3.2 收入及利润的财务指标及分析 |
4.3.3 行业指标变动分析 |
第五章 中国联通流量经营策略的总结及建议 |
5.1 联通流量经营策略的总结 |
5.1.1 联通的终端策略积极有效,靠iPhone4抢夺了大量中高端用户 |
5.1.2 流量资费和流量包初步被用户接受,但流量提供同质化、资费持续降低 |
5.1.3 在应用和内容上,合作开放的推广轻松且易成功,自主开发的进退两难 |
5.1.4 在国内三家运营商中率先积极尝试拥抱OTT |
5.1.5 3G流量经营策略成效初显,近几年业绩大幅提升,利润等指标仍旧偏低 |
5.2 对联通流量经营的三层建议 |
5.2.1 继续做好做强管道,打造开放的应用平台,和最好的SP/CP合作 |
5.2.2 向智能管道转型,提高每单位流量效益,提升管道价值 |
5.2.3 向智慧运营商转型,创新流量经营模式,发掘管道之外的新价值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3G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研究 ——以中国联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现状分析 |
3.1 通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3.2 不对称 3G 牌照发放的竞争格局 |
3.3 三大电信运营商市场营销现状 |
3.4 三大运营商的 3G 业务实力现状分析 |
3.5 三大运营商优劣势分析 |
3.6 市场格局研判 |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分析 |
4.1 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4.2 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时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4 3G 时代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方向的探讨 |
4.5 我国通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实现路径 |
4.6 运营商战略转型对运营模式和竞争模式的影响 |
第五章 以中国联通为案例的战略转型分析 |
5.1 中国联通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
5.2 中国联通五力模型分析 |
5.3 中国联通 SWOT 分析 |
5.4 中国联通转型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5.5 中国联通转型战略的施行路径 |
5.6 中国联通战略转型的成效及启发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IPTV业务概述 |
1.2.1 IPTV业务定义 |
1.2.2 IPTV的业务形态 |
1.2.3 IPTV的优势 |
1.2.4 IPTV市场规模 |
1.2.5 IPTV与三网融合的关系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体系结构 |
1.5 论文使用相关理论 |
第二章 IPTV业务国内外发展情况研究 |
2.1 国外IPTV业务发展状况 |
2.1.1 国外IPTV业务发展起点以及推动因素 |
2.1.2 国外IPTV业发展概述 |
2.1.3 业务与资费 |
2.1.4 国外IPTV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2.2 国内IPTV业务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问题 |
2.2.1 国内IPTV发展的背景 |
2.2.2 中国IPTV监管政策发展趋势以及IPTV产业发展历程 |
2.2.3 国内IPTV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2.2.3.1 中国IPTV市场发展现状 |
2.2.3.2 中国IPTV业务发展中存在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2.2.4 国内IPTV商业模式分析 |
2.2.5 国家三网融合政策对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的影响 |
2.2.6 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代表-上海IPTV经营情况 |
第三章 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战略 |
3.1 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 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的战略分析 |
3.2.1 我国IPTV运营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3.2.2 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的SWOT分析 |
3.2.2.1 广电开展IPTV业务的SWOT分析 |
3.2.2.2 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的SWOT分析 |
3.2.3 IPTV业务五力分析 |
3.2.3.1 行业内企业竞争 |
3.2.3.2 替代产品 |
3.2.3.3 潜在的进入者 |
3.2.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5 顾客议价能力 |
3.2.4 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合作分析 |
3.3 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战略 |
3.3.1 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 |
3.3.2 整合IPTV产品链的策略分析 |
3.3.2.1 与广电部门合作策略分析 |
3.3.2.2 与内容提供商合作策略分析 |
3.3.2.3 与设备提供商合作策略分析 |
3.3.3 结合三屏融合,创新IPTV商业模式 |
3.3.4 推进lpvT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及健康持续发展 |
第四章 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的市场策略 |
4.1 IPTV业务定位与目标市场细分 |
4.2 产品策略 |
4.2.1 产品优化 |
4.2.2 客户体验改善 |
4.3 渠道策略 |
4.4 资费策略 |
4.5 促销策略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公司及3G移动通信 |
2.1 公司介绍 |
2.2 3G移动通信简述 |
第三章 大唐移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
3.1 大唐移动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分析 |
3.2.1 概述 |
3.2.2 产业结构分析 |
3.2.3 行业竞争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唐移动内部环境分析 |
4.1 环境分析 |
4.1.1 大唐移动主要产品 |
4.1.2 大唐移动运营状况及战略 |
4.1.3 大唐移动的组织结构及职能 |
4.1.4 大唐移动人力资源 |
4.1.5 大唐移动的企业文化 |
4.2 大唐移动核心竞争力 |
4.3 大唐移动竞争优势 |
4.3.1 技术优势 |
4.3.2 国家、大唐集团支持 |
4.3.3 战略合作优势 |
4.4 大唐移动劣势 |
4.4.1 产品单一 |
4.4.2 产品成本高 |
4.4.3 营销渠道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唐移动企业战略 |
5.1 大唐移动SWOT分析 |
5.2 大唐移动战略调整 |
5.2.1 战略定位调整——从研究所向设备供应商转变 |
5.2.2 管理战略调整——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
5.2.3 产品战略调整——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唐移动营销策略 |
6.1 产品差异化策略 |
6.1.1 系统设备技术领先策略 |
6.1.2 新产品策略 |
6.2 市场渠道策略 |
6.2.1 大唐移动直销渠道策略分析 |
6.2.2 大唐移动战略合作渠道策略 |
6.3 服务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2.1 我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法律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文化环境 |
2.2.4 自然地理环境 |
2.2.5 技术环境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供应商分析 |
2.3.2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2.3.3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2.3.4 替代品分析 |
2.3.5 买方分析 |
第3章 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战略分析 |
3.1 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SWOT分析 |
3.1.1 优势分析 |
3.1.2 劣势分析 |
3.1.3 机遇分析 |
3.1.4 威胁分析 |
3.2 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的发展定位 |
第4章 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
4.1 战略目标 |
4.1.1 湖南网通发展愿景和使命 |
4.1.2 湖南网通企业战略目标 |
4.1.3 湖南网通市场竞争战略 |
4.2 战略方案的制订 |
4.2.1 总体战略构想 |
4.2.2 湖南电信行业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
4.3 战略方案的选择 |
4.3.1 市场发展战略 |
4.3.2 业务发展战略 |
4.3.3 技术发展战略 |
4.3.4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4.4 湖南网通选择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的优势 |
第5章 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观念更新 |
5.2 建立前后端型扁平的组织架构 |
5.3 继续精细化管理 |
5.4 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提高营销能力 |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6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和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软交换网络概述 |
2.1 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网络的概念 |
2.2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
2.3 软交换网络的特点 |
2.4 软交换网络发展的现实意义 |
2.5 软交换网络与其他网络互连的基本要求 |
2.5.1 软交换与 PSTN 互通 |
2.5.2 软交换与 No.7 网互通 |
2.5.3 网络互联的基本要求 |
第3章 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信令网关的组网设计 |
3.1 网络现状 |
3.1.1 国际电话网的组网现状 |
3.1.2 国际信令网的组网现状 |
3.1.3 本次国际软交换网络建设的总体思路 |
3.2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中信令网关的组网方案设计 |
3.2.1 SIGTRAN 协议体系 |
3.2.2 SS7与 IP 互通的方式 |
3.2.3 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建设中对 SG 的整体考虑 |
3.2.3.1 信令适配层协议的理论分析 |
3.2.3.2 信令网关组网方式 |
3.2.3.3 信令网关的工程实施分析 |
第4章 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与 PSTN 网络互连的探讨 |
4.1 基本的话务理论及工程中的参数设置 |
4.2 目前国际 PSTN 网络的路由管理 |
4.3 国际电话网网络割接过程中的整体考虑 |
4.3.1 国际软交换业务割接整体思路 |
4.3.2 国际软交换业务割接步骤 |
4.3.3 国际 ISC3 与国际 ISC1 间的际中电路 |
4.4 引入软交换后近期网络的组织方案的探讨 |
4.4.1 国际普通话音业务 |
4.4.1.1 国际来话选路 |
4.4.1.2 国际去话选路 |
4.4.2 国际平台业务 |
4.4.2.1 国际平台业务的简介 |
4.4.2.2 国际平台业务的路由组织 |
第5章 国际软交换网络建设中的案例分析 |
5.1 国际软交换网络互通测试案例 |
5.1.1 成功的呼叫测试 |
5.1.2 不成功的呼叫测试 |
5.2 软交换 SS 之间的容灾测试 |
5.2.1 中兴软交换 SS 之间的容灾测试 |
5.2.1.1 中兴软交换 SS 之间的容灾技术 |
5.2.1.2 中兴 SS 容灾测试过程 |
5.2.2 华为公司软交换 SS 之间的双归属测试 |
5.2.2.1 华为软交换 SS 之间的双归属技术 |
5.2.2.2 华为 SS 双归属测试过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四、中兴主力担纲中国电信固网综合信息平台试验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之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D]. 刘倩. 武汉大学, 2015(01)
- [2]中国移动广东阳江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黄春伟. 兰州大学, 2015(01)
- [3]中国电信云南丽江公司LTE混合组网方案设计和分析[D]. 田坤.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4]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分析[D]. 谢焕丽.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5]基于SCP模型的中国联通3G流量经营策略研究[D]. 左灵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6]3G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研究 ——以中国联通为例[D]. 龙赞梅. 南华大学, 2013(02)
- [7]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内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梁彬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8]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王彦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中国网通湖南省分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吴晓静. 中南大学, 2008(01)
- [10]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和部署[D]. 郭艳荣.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