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加强

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加强

一、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FinTech驱动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逻辑与路径》文中认为金融科技是信息技术进步和创新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成果,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兼具两面性,在提升金融交易效率的同时也蕴藏了导致金融欺诈的潜在风险,在加速金融市场创新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存在扰乱传统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及时革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工具,积极运用金融科技的积极成果,结合地方金融试点政策建立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沙盒制度,积极构筑基于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开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政策监管与市场创新的同步改进,形成监管与创新相互包容的良性引导机制。

余雪扬[2](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张瑞媛[3](2021)在《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负债增长乏力,资产收益下降、客户需求升级等各种问题。交易银行作为一种新兴业务,具备提升客户体验、带动存款增长、节约运营成本、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等诸多优势,对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环境冲击,提升银行效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银行的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战略理论和交易银行业务相关文献综述—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制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为研究主线,运用PEST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分析交易银行业务的外部宏观环境;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研究交易银行业务的行业竞争环境;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对其具备的资源、能力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内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目标,确定其发展战略,即采取以SO增长型策略为主、ST多元化策略为辅的发展战略:发挥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以及现金管理等业务显着优势,积极拓展业务,深挖客户资源、抢占重点市场,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和业务发展优势继续扩大;紧抓科技机遇,推进场景化服务与数字化转型,在服务和产品上取得进一步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调整客户结构、优化收入结构、强化风险防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在确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六大方面的战略实施措施,并从组织、人才、科技、运营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文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有针对性、可实施的建议,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国有大行及其他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

石海城[4](2021)在《汲取百年党史智慧力量 构建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两个大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基层央行要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科学部署、扎实推进,着力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养分,着力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论述和判断中探寻指导新时期金融业发展的"良方",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前进动力和工作实效,不断提升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彰显金融作为。青海人民银行系统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弱、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短板弱项,加快构建现代化征信体系和支付结算体系,助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景欣[5](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的支付场景前瞻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法定数字货币将优化货币的支付职能,重塑国内外支付行业。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可应用于支付监管和宏观调控,促进国内外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支付发展。场景应用使央行和商业银行职能发生多元变化,央行面临监管能力、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挑战,商业银行面临业务规范、风险管理、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因此,央行和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职能变化,以数字人民币试点为契机,拓展货币支付场景,强化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完善货币业务监管体系,加强货币交易数据保护和风险防控,扩大货币应用的国际协调与监管合作,充分发挥法定数字货币对数字经济的调控作用。

余丹妮[6](2020)在《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文中指出“三农”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有力支撑。不管是国务院“一号文件”,或是银行监管文件,均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做出了要求,特别是对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要强化服务三农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国有银行作为金融经济的核心,其本身的公共性也要求国有银行承担起服务三农工作的重任。国有银行参与惠农政策执行,具有政策性动因和商业性动因,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具有特殊性和必然性。国有银行本身具有资金雄厚、网点覆盖广、乡镇网点多、产品体系丰富、风控措施强等优势,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推动国有银行落实服务三农工作。国有银行在参与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等,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农民创收增收、农业现代化转型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然而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着农村金融需求未有效满足、惠农政策执行流于形式、涉农金融产品服务不足、政府风险补偿不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差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对国有银行有效落实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更好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对国家三农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情况,本文结合公共政策执行理论、金融支农相关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借鉴国外经验等,并通过龙县国有银行服务三农的案例,具体阐述了国有银行在执行惠农政策中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惠农政策执行主体(国有银行、政府)、执行对象(农业经营主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农村信用环境)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出国有银行需从扩大服务覆盖、拓宽支农模式、加强风险管控、提升队伍素质等着手,同时要加强政府及监管推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等方面,促进国有银行更加精准、高效地执行惠农政策,更有效地服务三农。

张荣荣[7](2020)在《新兴支付方式下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拉动下,我国企业财务结算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支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汇兑结算、委托收款结算、托收承付结算、信用证结算、信用卡结算、网银转账结算等传统的结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公司发展的需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京东支付、快钱支付、电子承兑、数字货币、云信支付等新兴财务结算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应用到企业的货款结算体系。由于新兴支付结算方式不同于传统支付的使用,企业在应用中面对各种新的支付方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在企业货款结算业务开展过程中,对新兴支付方式产生的新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E公司不同支付结算方式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传统支付方式和新兴支付方式对E公司的影响,为E公司提供选择结算方式提供数据支撑。其次,通过对E公司货款结算的研究,总结出E公司货款结算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最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支付方式在E公司货款结算中实际使用情况对E公司支付结算进行工作分解和风险分解,运用工作-分解树法对E公司的结算风险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从而明确E公司货款结算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为E公司风险控制提供有效改进建议。

柯沐君[8](2020)在《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银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经济犯罪类型。其具有涉面广、危害大的特点,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在电信网络诈骗防治工作中,银行在诈骗资金转移环节中能起到一定的堵截作用,但是从逐年上升的案发率和银行的实际工作来看,银行的防火墙作用还是发挥的不够充分。为了更好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有关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监管。本文以广东省银行业监管为例,首先对广东省银行业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进行分析,简要说明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常见类型以及对人民、政府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列举出广东省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接着从监管主体、政策法规出发,全面梳理了广东省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归纳出目前针对广东省银行业的4项监管措施。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监管模式较为落后、信息安全监管难、个人银行账户监管不到位和支付结算管理有待完善4个政府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问题成因,包括各项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及实效性、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三个原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经历,本文提出了完善政府监管法律、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创新政府监管模式三个监管对策建议。最后,本文回顾了所作的工作,并对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的政府监管后续探究工作进行展望。

张延雷[9](2020)在《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扶贫作为一种政府脱贫减贫的手段,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充分发挥自身各项优势,积极参与到金融扶贫的实践工作中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扶贫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府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促进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DE农行作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和路径方面入手,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致贫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整理出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对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的背景、人员及组织框架、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方式较为传统、金融扶贫渠道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DE农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DE县产业结构特点,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措施,确立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物的多元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措施提升金融扶贫水平,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政策制度、专业扶贫方案、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业务流程优化等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的提升。通过本文对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有助于农业银行DE县支行能够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为DE县贫困人口的脱贫提供支持,推动DE县域内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张琦[10](2020)在《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历经数次改革,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进入转型阵痛期,银行业获取优质资产的难度在不断上升;同时,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金融监管也在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导致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经营风险却不断上升,亟需探寻改革路径。金融科技的兴起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转型动力。通过与新兴科技的有机融合,银行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突破传统业务局限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金融科技在带来改革动力的同时,也对银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兴金融业态正在持续蚕食着银行业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提升了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因此,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正面提升居多还是负面冲击居多?能否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就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风控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方面竞争力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具发展潜力。同时,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在资产不良率和净息差方面的表现,以及资本约束情况的变化,发现由制度因素推动的转型路径在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2)中国是金融科技大国,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总体而言落后于美国,本文认为底层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在战略规划、学术研究、产业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现状,本文发现中国金融科技相对于美国而言,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速度和效率远超美国,并且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金融科技相关产业比美国更具发展前景;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还是云计算,中国与美国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3)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各类传统业务经营指标的变化,本文发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上一个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负债业务领域,互联网理财分流了银行业的存款资金,尤其是住户存款受到了强烈影响,从而增加了我国银行业获取资金的成本,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在资产业务领域,互联网信贷主要针对传统金融服务覆盖较少的长尾客户群体,因此对银行业的冲击因银行类型而异: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小的影响,而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间业务领域,通过快捷高效的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抢占了银行业大量支付清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财富管理业务也受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信贷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分流影响,银行业中间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4)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处于两期叠加的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发生,但是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对银行业传统业务的改革机制后发现,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和前景正在不断显现。并且,在分析国内外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成功案例后发现,通过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业转型升级途径中的优势作用,银行业在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不断提升。(5)本文用Malmqusit指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近似反映银行业竞争力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去受到几次外界宏观因素冲击之外,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对较慢;金融科技通过优化风控水平、强化创新能力等有效途径,对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着的正面提升作用;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所不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提升效应最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提升次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提升作用不显着。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我国银行业与金融科技的有机融合,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1)在国家政策层面,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扫清银行业金融科技应用障碍,发挥基础科技研究带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扩大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2)在行业监管层面,应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立法,构建行业监管框架,深化金融监管与先进科技的有效融合,加强与国外监管机构的交流联系,学习国外先进金融科技监管理念;(3)在银行发展层面,应强化金融科技发展理念,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投资或并购金融科技企业,并且加强新型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合规科技的落地应用,提升风险控制准确性。同时,应综合发挥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深入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因行制宜确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二、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1)FinTech驱动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逻辑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挑战与机遇:Fin Tech驱动下的金融创新与监管风险
2 现实与困惑:Fin Tech驱动下地方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Fin Tech创新需求与监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2 监管思维、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建设滞后
    2.3 监管科技、监管能力和金融司法的协同亟待提升
3 转变与应对:Fin Tech驱动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3.1 深化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与革新
    3.2 建立以监管沙盒为基础的Fin Tech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3.3 形成监管与创新相互包容的良性引导机制

(2)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框架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简要回顾
        2.1.2 发展战略理论相关研究
        2.1.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2 交易银行业务相关理论概述
        2.2.1 交易银行业务概念
        2.2.2 交易银行业务范围
    2.3 交易银行业务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3.2.2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3.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第4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Z银行概况及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4.1.1 Z银行概况
        4.1.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4.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4.2.1 体制资源分析
        4.2.2 产品资源分析
        4.2.3 客户资源分析
        4.2.4 科技资源分析
    4.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一体化服务能力分析
        4.3.1 产品销售与实施能力分析
        4.3.2 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4.3.3 业务风险与合规能力分析
    4.4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
        4.4.2 产品线上化程度不足
        4.4.3 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
        4.4.4 风险防控水平亟需提升
    4.5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第5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5.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5.3.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备选发展战略分析
        5.3.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确定
第6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
        6.1.1 加大对公账户拓展
        6.1.2 持续加大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客户拓展力度
        6.1.3 加强客户管理,提高业务精细化程度
    6.2 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
        6.2.1 加大场景建设,提高国内结算产品创新力度
        6.2.2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现金管理推广力度
        6.2.3 做实稳外贸稳外资,巩固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优势
        6.2.4 构建金融生态系统,做强供应链金融业务
    6.3 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
        6.3.1 加快产品融合创新、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6.3.2 提高产业融合度,为客户提供嵌入式服务
    6.4 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
        6.4.1 加快建设IGTB平台
        6.4.2 打造方便快捷、丰富多样、场景开放的企业对接渠道
        6.4.3 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平台建设
    6.5 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
        6.5.1 加大国家重点区域业务挖掘
        6.5.2 紧抓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发展
        6.5.3 提升重点城市机构竞争力和贡献度
    6.6 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
        6.6.1 完善内控案防管理和监督
        6.6.2 构建金融科技风险管控机制
        6.6.3 持续加强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管控
第7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
    7.1 组织保障
    7.2 人才保障
    7.3 科技保障
    7.4 运营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汲取百年党史智慧力量 构建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基层央行重大政治任务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重大意义
    (二)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重点任务
    (三)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二、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新时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党史学习教育聚焦解决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难题
    (二)新时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三)青海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聚焦两个关键点
三、奋力建设青海现代化征信体系
    (一)征信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二)发展新阶段对征信工作提出新要求
    (三)青海建设现代化征信体系具体路径
四、健全青海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
    (一)支付结算体系基本框架
    (二)信息时代支付结算发展趋势
    (三)青海建设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路径措施

(5)法定数字货币的支付场景前瞻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支付功能与应用场景
    1.法定数字货币的支付功能
    2.法定数字货币支付的优势
    3.法定数字货币支付的场景化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宏观场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法定数字货币的宏观场景
        第一,支付监管。
        第二,宏观调控。
    2.宏观场景中央行职能的变化
        第一,央行职能的变化。
        第二,央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责与义务。
    3.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第二,数字货币对支付系统的潜在威胁。
        第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国际竞争。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微观场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法定数字货币的微观场景
        第一,微观场景的特点。
        第二,行业发展趋势。
    2.微观场景中商业银行职能的变化
        第一,流通载体职能的变化。
        第二,中介职能的变化。
    3.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缺少业务规则安排。
        第二,新兴支付领域风险管理。
        第三,交易数据和隐私保护的取舍。
四、开拓法定数字货币支付场景的对策
    1.积极适应职能变化,丰富数字货币支付场景
    2.夯实货币应用基础,优化基础设施管理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优化支付基础设施监管。
    3.注重货币应用普惠性,加强货币业务监管
        第一,注重法定数字货币应用的普惠性。
        第二,完善法定数字货币的应用监管体系。
    4.加强交易数据保护,强化应用风险防控
        第一,规范货币的合理应用和技术研发。
        第二,处理好数据交易与隐私保护的关系。
        第三,强化法定数字货币应用风险管理。
    5.增强国际监管协调,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6)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惠农政策
        2.1.2 金融支农
        2.1.3 国有银行
        2.1.4 企业社会责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理论
        2.2.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4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必然性和举措
    3.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必然性
        3.1.1 国有银行服务宗旨的特殊性
        3.1.2 中央对国有银行的具体要求
        3.1.3 国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3.2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举措
        3.2.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总体情况
        3.2.2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势
        3.2.3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举措
第四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涉农金融有效覆盖不广
        4.1.2 惠农政策执行流于形式
        4.1.3 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单一
        4.1.4 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4.1.5 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不足
        4.1.6 涉农贷款违约风险较高
        4.1.7 农村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4.2 原因分析
        4.2.1 惠农支农积极性不强
        4.2.2 银行同业竞争日益加剧
        4.2.3 涉农保险保障体系不全
        4.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4.2.5 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第五章 国外银行经验借鉴
    5.1 国外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经验
        5.1.1 以农业经营主体为本的美国经验
        5.1.2 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法国经验
        5.1.3 凸显政府主导作用的印度经验
    5.2 国外银行金融支农经验的启示
        5.2.1 构建多层次、覆盖广的涉农金融体系
        5.2.2 提供针对性、高效性的涉农金融服务
        5.2.3 政府为银行金融支农提供强有力支持
        5.2.4 注重发展农业保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第六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建议
    6.1 优化银行网点布局,扩大惠农金融覆盖
    6.2 丰富惠农产品体系,增强执行政策能力
        6.2.1 拓宽支农模式,丰富涉农产品体系
        6.2.2 改进担保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6.3 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惠农支农可持续
        6.3.1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支农信贷管理能力
        6.3.2 加强平台合作,实现风险分散风险转移
        6.3.3 发展农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6.4 提升支农队伍素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6.4.1 提升支农队伍素质,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6.4.2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银行内生动力
    6.5 加强政府监管扶持,提升国有银行支农动力
        6.5.1 加强政府监管扶持,保障银行合理利益
        6.5.2 统筹政银担保合力,加大涉农扶持力度
    6.6 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改变农业经营主体弱势地位
    6.7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确保惠农政策精准执行
        6.7.1 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农户法律意识
        6.7.2 推行区域管理,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6.7.3 管理民间借贷,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龙县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新兴支付方式下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
    2.1 传统支付理论
        2.1.1 传统支付的种类
        2.1.2 传统支付的发展现状
    2.2 新兴支付理论
        2.2.1 新兴支付的概念
        2.2.2 新兴支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3 第三方支付结算概述
        2.3.1 第三方支付结算的性质
        2.3.2 第三方支付结算的业务本质
    2.4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4.1 风险管理理论
        2.4.2 风险控制理论
    2.5 风险控制方法研究
        2.5.1 风险识别方法
        2.5.2 风险评价方法
第3章 E公司货款结算方式现存问题
    3.1 E公司介绍
        3.1.1 E公司的起源
        3.1.2 E公司的发展现状
    3.2 E公司不同支付方式情况分析
        3.2.1 传统支付方式使用情况
        3.2.2 新兴支付方式使用情况
        3.2.3 不同结算方式分析对比
    3.3 E公司货款结算存在的问题
        3.3.1 管理缺失导致结算的形式化
        3.3.2 风险认识与结算方式发展不符
    3.4 E公司货款结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闭环管理
        3.4.2 未持续关注不同结算方式风险识别和评价
    3.5 加强E公司新兴支付结算管理的重要性
        3.5.1 提高资金回流量降低坏账风险
        3.5.2 减少管理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第4章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识别与评价
    4.1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识别
        4.1.1 工作分解树构建
        4.1.2 风险分解树构建
        4.1.3 风险识别矩阵构建
        4.1.4 风险识别结果
    4.2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评价
        4.2.1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2 比较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查
        4.2.3 风险评价结果
第5章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控制建议
    5.1 监管风险控制建议
        5.1.1 资金沉淀风险与控制
        5.1.2 流动性风险与控制
    5.2 系统风险控制建议
        5.2.1 网络安全风险与控制
        5.2.2 系统稳定性风险与控制
    5.3 内控风险控制建议
        5.3.1 流程制度风险与控制
        5.3.2 客户结算执行力风险与控制
    5.4 操作风险控制建议
        5.4.1 操作失误风险与控制
        5.4.2 操作监管缺失风险与控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银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综述的启示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电信网络诈骗
        2.1.2 银行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银行监管有效性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分析
    3.1 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与类型
        3.1.1 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
        3.1.2 广东省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3.1.3 广东省新型电信诈骗类型
    3.2 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性
        3.2.1 对公民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害
        3.2.2 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3.2.3 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3.3 广东省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
第四章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现状
    4.1 监管主体及监管政策法规
        4.1.1 监管主体
        4.1.2 政府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4.1.3 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监管政策新规
    4.2 广东省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监管措施
        4.2.1 建立电信诈骗网络违法犯罪监测分析工作机制
        4.2.2 强化联动机制,开展企业账户排查工作
        4.2.3 建立应急机制,快速堵截涉诈资金
        4.2.4 构建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全民反诈氛围
第五章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监管模式较为落后
        5.1.2 信息安全监管难
        5.1.3 个人账户监管不到位
        5.1.4 支付结算管理有待完善
    5.2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各项法律法规缺乏针对及实效性
        5.2.2 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
        5.2.3 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第六章 完善广东省政府监管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政府监管法律法规
        6.1.1 对电信诈骗犯罪单独立法
        6.1.2 完善银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6.2 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
        6.2.1 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6.2.2 搭建大信息共享平台
        6.2.3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6.2.4 强化个人银行账户监管
        6.2.5 加强支付结算业务监管
    6.3 创新政府监管模式
        6.3.1 创新监管手段和方法
        6.3.2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2.1.2 金融扶贫的内涵
        2.1.3 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
        2.1.4 金融扶贫的经济学含义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2.2.3 金融减贫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DE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3.1 DE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3.1.1 DE县概况
        3.1.2 DE县扶贫工作概况
    3.2 DE农行的金融扶贫现状
        3.2.1 DE农行概况
        3.2.2 金融扶贫组织架构及扶贫方式
        3.2.3 主要金融扶贫产品介绍
        3.2.4 DE农行金融扶贫实效
    3.3 DE农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扶贫客户结构失衡
        3.3.2 传统业务模式影响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3.3.3 金融扶贫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4 DE农行SWOT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4.1 DE农行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金融扶贫工作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4.2.1 总体目标
        4.2.2 总体思路
        4.2.3 支持重点
    4.3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路径
        4.3.1 优化金融扶贫客户结构
        4.3.2 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4.3.3 渠道优化升级
5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5.1 资源配置保障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5.2 政策制度保障
        5.2.1 强化金融扶贫优惠政策落实
        5.2.2 强化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设计
    5.3 风险控制保障
        5.3.1 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5.3.2 坚持依法合规
    5.4 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保障
        5.4.1 设立金融扶贫专项业务指标
        5.4.2 设立专职统计监测岗位
    5.5 业务流程优化保障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10)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科技研究综述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2.1.2 金融科技的功能
        2.1.3 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2.2 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1 银行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银行业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2.3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2.3.1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正面影响
        2.3.2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竞争力的演化
    3.1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
        3.1.1 我国银行业二元化改革时期
        3.1.2 我国银行业多元化改革时期
        3.1.3 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时期
    3.2 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2.1 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2 我国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
        3.2.3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能力分析
        3.2.4 我国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我国银行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科技的内涵、细分领域和我国发展现状
    4.1 金融科技内涵、发展和业务模式
        4.1.1 金融科技的内涵
        4.1.2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4.1.3 金融科技的参与主体和业务模式
    4.2 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
        4.2.1 大数据
        4.2.2 人工智能
        4.2.3 区块链
        4.2.4 云计算
    4.3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4.3.1 中美金融科技比较综述
        4.3.2 各类底层技术的中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科技影响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5.1 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冲击
        5.1.1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负债业务的冲击
        5.1.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资产业务的冲击
        5.1.3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冲击
    5.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5.2.1 大数据与银行分析能力升级
        5.2.2 人工智能与银行经营能力提升
        5.2.3 区块链与银行业务创新
        5.2.4 云计算与银行信息系统升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2 变量描述
    6.3 研究样本与统计性描述
        6.3.1 研究样本
        6.3.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6.4 基准回归结果
    6.5 异质性检验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国家政策层面
        7.2.2 行业监管层面
        7.2.3 银行发展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FinTech驱动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逻辑与路径[J]. 张倩.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1(05)
  • [2]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瑞媛. 山东大学, 2021(02)
  • [4]汲取百年党史智慧力量 构建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J]. 石海城. 青海金融, 2021(04)
  • [5]法定数字货币的支付场景前瞻及对策建议[J]. 景欣. 经济体制改革, 2021(02)
  • [6]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D]. 余丹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7]新兴支付方式下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与控制研究[D]. 张荣荣.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8]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银行业为例[D]. 柯沐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延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张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支付结算监管亟待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