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散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何氏散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一、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潘珊娜,粟胜勇,张熙,蒋芳幸,林欣颖,林媛媛,许铱杨[1](2022)在《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针灸治疗偏头痛临证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阳气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疼痛的发生与阳气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阳气分布广,阳气失调则头部最易受影响,出现头部经筋的痉挛而发生偏头痛。阳气失调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把偏头痛分为阳气虚损、阳气郁闭及阳气亢逆3种类型,通过针灸疗法以温阳化气、通阳解结及潜阳伏火,以期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思路。

赵春丽,高静,董宗辉[2](2020)在《贺氏三通法配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偏头痛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配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痰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采用贺氏三通法配合头痛宁胶囊,对照组采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一个月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贺氏三通法合头痛宁胶囊对痰瘀阻络型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用西比灵,且无不良反应。结论贺氏三通法配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偏头痛安全有效,且无副作用,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陈百骐[3](2018)在《火针与大补元煎治疗肾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偏头痛以一侧或两侧头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疼痛,疼痛有时波及眼齿,发作时疼痛剧烈,疼痛缓解时又如常人为主要临床症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痛”、“头风病”、“偏头风”等范畴。疼痛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长期的偏头痛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古代文献对于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外伤偏头痛和内伤偏头痛两大类。外伤头痛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可分为风寒、风热、风湿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则主要由情志不遂,伤及肝肾,劳倦体虚,久病瘀血入络等导致。痰,火,虚,瘀,内伤病因导致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湿头痛,瘀血头痛。偏头痛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其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时,需要口服或者注射相应药物进行止痛治疗,预防性用药治疗偏头痛主要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西医对偏头痛的非药物疗法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治疗,包括周围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心理干预等治疗方法。目前对于偏头痛的中医传统疗法主要有:中药内服治疗,针灸推拿治疗,以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其中,传统针灸治疗被WTO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偏头痛的推荐用法之一,不仅疗效确切,并且可避免头晕、胃肠道反应,头痛等药物毒副作用,能有效调节全身机体作用。火针作为一种传统针灸疗法的一种,具有较强的温通作用,对痛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在临床运用中也发现火针能减轻头痛患者的症状。因此本试验试图通过火针为干预方式,一方面观察火针对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影响,并与中药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偏头痛火针治疗方案,为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科学证据。因此,本试验以火针足少阳胆经经穴为干预方式治疗偏头痛,运用头痛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w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SQ)评价生存质量,简式麦-吉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评价疼痛程度,以尼莫地平法评判临床疗效,从不同角度评价火针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科学地评价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偏头痛火针治疗方案,为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按照诊断、纳入、排除等标准,对广州市萝岗黄陂医院针灸科门诊的偏头痛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并采用信封法进行随机数隐藏,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1)治疗组接受火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取穴:(1)主穴:取头维、率谷、阳池、丘墟、阿是穴。(2)配穴:瘀阻脑络型:取阿是穴、膈俞、合谷、三阴交;肝阳上亢型:取颔厌、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型:取中脘、合谷、丰隆;气血亏虚型: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型:取脑空、肾俞、太冲、太溪。腧穴定位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清国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针具:釆用环球牌或天协牌火针。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医者揣穴后以指甲掐印标记,在穴位处用安尔碘进行局部消毒。消毒完毕,在穴位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跌打万花油,医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捏干),右手拇、食、中三指持火针针柄(环球牌或天协牌),在接近施治部位上方约3cm处,以倾斜约45°将前部针身及针尖烧至针体下2/3通红(先烧针体后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垂直点刺,深度控制在约0.20.3cm(烧针长度必须大于点刺深度),速进速退。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片刻以减轻疼痛并防止出血,再于针孔处涂一层跌打万花油以保护创面。穴位的进针深度可根据患者肥瘦情况适当调整,双侧穴位交替治疗。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1次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满一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2)中药治疗组接受中药治疗,处方如下以大补元煎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大补元煎:党参10g,山药15g,熟地黄15g,杜仲15g,当归15g,山茱萸15g,枸杞15g,炙甘草6g。随证加减:阳气不足多寒者加肉桂、附子、炮姜等;气分偏虚者,加黄芪、白术;胃口多滞者,可不必加用;血瘀滞者,可加用川芎,去山茱萸;泄泻者,加五味子、补骨脂。加水400ml煎煮至150ml,每日一剂,饭后温服。疗程: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2天,共服用2个疗程。以2周为观察期限,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分别观察并记录相关的试验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采用头痛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MSQ量表评价生存质量,MPQ量表评价疼痛程度,以尼莫地平法评判临床疗效。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方差不齐)。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0VA)检验,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之后,采用LSD法进一步多重比较。所有统计分析均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界限。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进行头痛评分量表评分、MSQ评分以及MPQ评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资料具有可比性。2.头痛症状评分:火针组和中药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头痛症状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在减轻疼痛方面均有疗效,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即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优于中药疗法。3.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MSQ评分均有明显上升,即火针疗法与中药疗法治疗偏头痛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表明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中药疗法。4.疼痛程度评分: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SF-MPQ评分均有所下降,即火针疗法与中药疗法治疗偏头痛在减轻头痛程度方面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表明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在减轻头痛程度方面较中药疗法效果较佳。5.临床总有效率:火针疗法与中药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6.7%和76.6%,两组间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即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优于中药疗法。结论:上述研究数据均说明火针疗法和中药疗法均能有效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改善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火针疗法在头痛症状积分量表、MSQ评分、MPQ评分、临床疗效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火针疗法对于治疗偏头痛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切确,疗法较为安全无副作用,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为火针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科学证据。

唐山茶[4](2018)在《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针灸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符合偏头痛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以循按法查找病经,寸口脉诊辨别其经脉脏腑虚实,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寒热虚实情况,以“有是脉是证用是穴”的原则拟定个体化治疗穴位处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灸学》中头痛(少阳头痛)的治疗方法辨证取穴。两组病人均每周治疗3次,12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相隔1周再予治疗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记录患者偏头痛症状计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按统一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总体疗效。结果:本研究将符合研究方案并完成治疗的6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其中治疗组(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组)各30例。(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症状,治疗组对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治疗方案对偏头痛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2)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值得研究及推广。

邢潇[5](2017)在《调督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调督通络针法对于原发性头痛的治疗效果。对比调督通络针法与常规针法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方面的疗效特点和差异。从而优化治疗原发性头痛的针刺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80名符合入组要求的原发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名患者。观察组采用调督通络针法进行治疗。首先依次取调理督脉的百会穴和大椎穴进行针刺,得气后出针,不留针。随后根据触诊情况在头颈部的痛性筋结点进行合谷刺,亦不留针;之后再取子午流注开穴,同时根据患者头痛部位使用治疗头痛的经验穴治疗:侧头痛选择风池穴、丘墟穴,前额痛选择攒竹穴、解溪穴;后头痛选择天柱穴、昆仑穴;巅顶痛选择百会穴、涌泉穴。经验穴按照先针刺下肢穴位再针刺头部穴位的针刺顺序进行治疗。经验穴及子午流注开穴均需要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5次。对照组采用《中医学》第8版教材所使用的常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辨证情况将头痛分为肾虚头痛、痰浊头痛、肝阳头痛、瘀血头痛四种类型进行针刺治疗。肾虚头痛取百会穴、听宫穴、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太溪穴均施用补法;痰浊头痛取百会穴、印堂穴、中脘穴、丰隆穴均施用泻法;肝阳头痛者先取悬颅穴、颔厌穴、内关穴补泻兼施,再取太冲穴施泻法,太溪穴施补法;瘀血头痛取阿是穴施泻法,合谷穴和三阴交穴施补法。补泻方法采用捻转补泻法,得气后操作1分钟。各穴均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5次。运用视觉模拟法(VAS)分别对两组患者首次治疗操作前和操作后即刻的头痛程度以及5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头痛程度进行评估,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治疗过程中头痛完全消除的患者人数。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以此判断和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后即刻VAS评分组内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下降3.42±2.36,对照组VAS评分下降2.25±1.56。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后即刻头痛程度VAS评分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首次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0(25%)名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除,对照组有3(7.5%)名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除,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χ2=4.5006,P<0.05)。观察组首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首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2.5%,两组首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χ2=2.1429,P>0.05)。两组患者经过5次治疗后头痛程度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VAS下降4.48±2.37,对照组下降3.41±2.37。两组患者5次治疗后头痛程度VAS评分与治疗前头痛程度VAS评分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5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5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5%,两组5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χ2=1.1470,P>0.05)。结论:调督通络针法和常规针法治疗原发性头痛均具有良好的即刻止痛效果,但调督通络针法的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法。调督通络针法在首次治疗时完全消除头痛症状的能力优于常规针法。给予5次针刺治疗后,两种针法对原发性头痛也均获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但调督通络针法的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法。因此可得出调督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疗效显着,在缓解头痛症状方面优于常规针法的结论。

宋慧敏,舒适,尤艳利,钱小路,周爽[6](2015)在《火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系统疾病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中慢性病占多数,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脑卒中后遗症、偏头痛等,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在对此疾病的治疗方法中,火针疗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该文对火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资料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综述,并对治疗该病的近况进行总结,希望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方震[7](2014)在《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单纯针刺和电针取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推广一种更为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先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50例,参考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的头风篇,主穴取头维、率谷、百会、风池、太阳、合谷、三阴交,针刺组进针后平补平泻,阴阳偏胜者随症施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电针组取穴同针刺组,进针后选头维-率谷,风池-太阳两组连接韩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Hz/100Hz,强度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各组每周均治疗5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疼痛计分评定(包括头痛程度用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偏头痛PRO量表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回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回访结果,统计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安全性、依从性评价。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自身比较头痛程度(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头痛程度(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偏头痛PRO量表评分减分值大于普通针刺组,经统计检验p<0.01。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检验,总体疗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4.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及依从性良好,适合临床观察分析。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头痛指数,电针组头痛指数下降作用更优,说明电针组对无先兆偏头痛的改善作用更好。2.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偏头痛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提高心理适应性,其中电针组的疗效更明显。3.本研究表明电针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更佳,本研究对临床中偏头痛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郗亚薇[8](2014)在《“贺氏三通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试图寻找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较好的方案。[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组的时间采用中心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针刺组和对照组,由于观察过程中有5例患者脱落,最后进入实验的共61例患者,其中针刺组30例,对照组31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贺氏三通法”方案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SS-QOL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三个方面评分的变化。除上述量表外还有病例资料调查表,用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用SPSS16.0对所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在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方面的比较中,针刺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Barthel指数得分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P<0.01),表明两个治疗方案均有疗效;针刺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Barthel指数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点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得分差值比较,差异较显着(P<0.01),提示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在提高生活质量的量表评分中,针刺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SS-QOL得分相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SS-QOL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点的治疗前、后SS-QOL得分差值比较,差异较显着(P<0.01),提示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在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中,针刺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得分均有明显的差异(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有疗效;针刺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NIHSS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点的治疗前、后NIHSS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不能认为两组的疗效不同。[研究结论]1、两种疗法对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2、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两个方面,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邓耀邦[9](2014)在《体针结合气功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严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了体针及体针+气功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了气功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有效性,并从P物质角度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体针组)和治疗组(体针加气功组)各30例,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取穴率谷、风池、阳池、临泣、丘墟、太阳,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组给予体针治疗(同对照组)后,给予邓氏气功治疗,治疗时间30分钟。两组均每日接受1次治疗,5次为1疗程,共4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前、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及治疗后(试验第28天)分别对两组的头痛程度、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进行评分,计算头痛积分,记录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综合症状的评分,对两组头痛情况、全身症状的改善及疗效做评价,并对偏头痛患者的血浆P物质水平进行检测。同时使用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量表(MSQ)评估治疗前后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及治疗前的体温、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性别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偏头痛积分(1)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均能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P<0.01),且其效果相当(P>0.05)。(2)治疗前后比较,对偏头痛症状的改善,体针+气功组优于体针组(P<0.05),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治疗的后半部分(后2个疗程)(P<0.05)。(3)试验第60天随访随访,两组的偏头痛情况均与治疗结束时相当(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3、 VAS评分(1)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均能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P<0.01),且其效果相当(P>0.05)。(2)治疗后(4个疗程后)较治疗前,两组均能明显改善疼痛程度(P<0.01),而体针+气功组改善的效果较好(P<0.05)。(3)治疗后(试验第28天,4个疗程后)与治疗中期(试验第14天,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VAS评分的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前后比较,对疼痛程度的改善,体针+气功组的效果比体针组更优;治疗中期(2个疗程后),两组缓解疼痛的效果相当;治疗后半部(后2个疗程),体针+气功组的效果则比体针组好。(4)试验第60天随访随访,两组的疼痛程度均比治疗结束时均有改善(P<0.01),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4、综合评分(1)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均能有效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全身各种症状(P<0.01),且其效果相当(P>0.05)。(2)治疗后(4个疗程后)较治疗前,两组均能明显改善全身各种症状(P<0.01),而体针+气功组改善的效果较好(P<0.05)。(3)在后半部分的治疗中,体针+气功组对患者全身症状的改善优于体针组(P<0.01)。(4)试验第60天随访随访,两组的全身症状均比治疗结束时有改善(P<0.01),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5、疗效评价(1)体针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体针+气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2)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体针+气功组的疗效比体针组更优。6、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MSQ生活质量评分(P<0.01),而体针+气功组改善的效果较好(P<0.05)。(2)试验第60天随访随访,两组的MSQ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治疗结束时有改善(P<0.01),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7、血浆P物质水平(1)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均能有效降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血浆P物质水平(P<0.01),且其效果相当(P>0.05)。(2)治疗后(4个疗程后)较治疗前,两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浆P物质水平(P<0.01),而体针+气功组的效果较好(P<0.01)。(3)在后半部分的治疗中,体针+气功组对血浆SP水平的降低效果优于体针组(P<0.01)。(4)试验第60天随访随访,两组的血浆P物质水平均比治疗结束时有改善(P<0.01),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针刺或体针配合气功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有效。对于无先兆偏头痛的治疗,体针与体针加气功的短期(2周)疗效(包括总体疗效、疼痛缓解及改善综合症状等方面)相似;而进行4周的治疗后,体针+气功的疗效则较优。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体针及体针加气功治疗的疗效基本能维持,甚至在疼痛程度、综合症状、生活质量及血浆P物质水平方面较治疗结束时有所改善,而两组的这种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别。(2)针刺及气功治疗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可能与降低其血浆P物质含量有关。(3)气功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机制。

马彬[10](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针灸治疗偏头痛临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阳思想概述
2 偏头痛与阳气失调的关系
    2.1 阳气失调是偏头痛的核心病机
    2.2 偏头痛阳气失调类型
        2.2.1 阳气虚损型偏头痛
        2.2.2 阳气郁闭型偏头痛
        2.2.3 阳气亢逆型偏头痛
3 基于重阳思想针灸治疗偏头痛诊疗思路
    3.1 温阳化气为主
    3.2 通阳解结为主
    3.3 潜阳伏火为主
4 病案举隅
5 结语

(2)贺氏三通法配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偏头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2)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治疗组:
        (2)对照组:
    1.6 观察项目
        (1)安全性观测指标:
        (2)疗效性观测指标:
    1.7 观察疗效判定标准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2.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讨论

(3)火针与大补元煎治疗肾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中医的命名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的辨证分型
        1.4 中医对偏头痛的治疗概况
    2.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入标准
        2.1.5 脱落、中止标准
        2.1.6 安全性评价
        2.1.7 随访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治疗方法
        2.2.4 注意事项
        2.2.5 观察方法
        2.2.6 疗效判断
        2.2.7 统计学处理
        2.2.8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基线比较
        2.3.3 临床疗效比较
        2.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事件观察
    2.5 讨论
        2.5.1 治疗偏头痛的方案探讨
        2.5.2 火针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2.5.3 研究结果分析
        2.5.4 创新之处
        2.5.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标准
        1.2.6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1.3 穴位压痛评级标准
    1.4 病经纳入标准
    1.5 病经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组: 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组
        2.2.2 对照组: 常规针灸治疗组
        2.2.3 材料选择
        2.2.4 疗程时间
        2.2.5 穴位定位
        2.2.6 不良事件的处理
    2.3 观察指标
        2.3.1 偏头痛症状计分法
        2.3.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统计学结果及分析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计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4 文献研究与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1.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4.2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2.1 古代中医文献对偏头痛病名的认识
        4.2.2 古代中医文献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4.2.3 现代中医文献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现代针灸对偏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4.3.1 辨证
        4.3.2 治疗
    4.4 相关的经络理论
        4.4.1 十二经别理论
        4.4.2 六阳经“根、溜、注、入”理论
        4.4.3 络脉及络穴理论
        4.4.4 五腧穴相关理论
    4.5 具有针灸特色的辨证方法
        4.5.1 经络辨证
        4.5.2 脏腑辨证
        4.5.3 经络脏腑辨证
    4.6 针灸治疗疾病的原则
    4.7 本课题研究分析
        4.7.1 寸口脉诊辨别十二经脉虚实的依据
        4.7.2 寸口脉诊辨别十二经脉虚实的方法
        4.7.3 经络检查
        4.7.4 选穴配方分析
        4.7.5 安全性评价
        4.7.6 临床评价
5 存在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调督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来VAS法评价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火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2面肌痉挛
3脑卒中后遗症
4其他
    4.1三叉神经痛
    4.2偏头痛
    4.3失眠

(7)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方法
        1. 随机分组
        2. 对照
        3. 盲法
    (二) 治疗方法
        1. 穴位的选定
        2. 具体操作
    (三) 临床观察方法
        1. 疼痛计分评定
        2. 偏头痛PRO量表评分标准
    (四) 安全性和依从性评价
        1. 安全性
        2. 依从性
    (五) 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基线资料比较
        1. 性别、年龄、病程的基线分析
        2. 两组年龄分布的基线分析
        3. 两组病程分布的基线分析
    (二) 治疗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比较
        2. 偏头痛PRO量表评分比较
        3. 临床总体疗效评定
        4.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偏头痛辨证分型、临床症状及治法
    (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 偏头痛病因
        2.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3. 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 无先兆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5. 偏头痛西医治疗
    (三) 选穴依据
    (四) 电针的作用机理
    (五) 量表的选择
    (六) 关于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和安全性的讨论
        1. 临床研究的规范化
        2.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
    (七) 研究小结
    (八)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贺氏三通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古代中风病的针灸治疗
    2 中风病的针灸治疗现状
        2.1 体针
        2.2 电针
        2.3 头针
        2.4 腹针
        2.5 眼针
        2.6 项针
        2.7 腕踝针
        2.8 舌针
        2.9 透刺法
        2.10 经筋刺法
        2.11 灸法
        2.12 放血疗法
        2.13 其他疗法
    3 “贺氏三通法”及其在中风病的临床应用
    4 总结
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1 诊断标准
        1.2 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
        2.4 资料收集方法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间性别的比较
        1.2 两组间的年龄比较
        1.3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
        1.4 两组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比较
        1.5 两组间脑卒中分型比较
        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2.1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3 不良事件观察及脱落病例分析
    讨论
        1 “贺氏三通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基础
        1.1 “三通法”的理论内涵
        1.2 穴位功效分析
        1.3 分期分法治疗
        2 结果分析
        2.1 “贺氏三通法”可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2 “贺氏三通法”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贺氏三通法”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3 问题与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致谢
个人简历

(9)体针结合气功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偏头痛的西医研究现状
        一、流行病学特点
        二、发病机制研究
        三、西医治疗概况
    第二节 偏头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中医古籍关于偏头痛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四、气功疗法与痛症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实验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分析
        二、偏头痛积分
        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四、综合评分
        五、疗效评价
        六、偏头痛生活质量
        七、实验室指标
    第三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偏头痛选穴的文献依据与针灸理论基础
        二、体针配合气功治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探讨
        三、P物质与偏头痛
        四、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与P物质关系的探讨
        五、气功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探讨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点
    三、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10)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针灸治疗偏头痛临证探析[J]. 潘珊娜,粟胜勇,张熙,蒋芳幸,林欣颖,林媛媛,许铱杨.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 [2]贺氏三通法配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偏头痛效果观察[J]. 赵春丽,高静,董宗辉. 智慧健康, 2020(24)
  • [3]火针与大补元煎治疗肾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百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基于切按法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山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12)
  • [5]调督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疗效观察[D]. 邢潇.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6]火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 宋慧敏,舒适,尤艳利,钱小路,周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1)
  • [7]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震.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1)
  • [8]“贺氏三通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D]. 郗亚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体针结合气功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邓耀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何氏散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