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

车载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

一、车辆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冯阳[1](2020)在《基于嵌入式Android的车载HUD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汽车安全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而且汽车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对车内显示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HUD可将车辆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方,避免驾驶员低头,提高驾驶安全的同时扩展了车内显示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对于HUD投影单元和显示界面的研究较多,但实现方案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是基于单片机实现,功能单一。因此,本文基于嵌入式Android系统,提出了一种功能更加完善的HUD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 HUD的发展历程与产品形态,在DLP、MEMS和LCD投影技术中选择了 LCD投影方案;并结合车载网络技术、OBD接口、车联网技术等,分析用户需求,确定了包含下位机、HUD主机、云端服务器以及手机APP四个部分的HUD系统结构。其次,结合功能需求,进行了软硬件开发。以Exynos4412处理器为核心,设计了电源电路、声卡电路、PGU连接电路等;基于EST527解码芯片设计了 OBD解码电路,用于汽车CAN报文的解析;并以Capture CIS+PCB Editor+Padstack Editor交互设计的方式制作了 PCB板。基于Android系统定制了 HUD操作系统,并结合百度语音、高德地图、图灵机器人开发平台,使用Android Studio IDE开发了语音对话、地图导航、智能聊天、车辆数据的提取与显示等功能;部署了云端服务器,可通过HUD使用MQTT协议将车辆接入云端,实现状态监控、数据存储与分析等;开发了“一路友你”手机APP,可直接与HUD及云平台通信,方便驾驶员查看车辆数据。再者,针对HUD显示信息过多会对驾驶员造成干扰等问题,侧重于三维注册技术,提出了一种AR功能的实现方案。建立了 AR-HUD模型,根据虚像和实像两个成像过程确定了各个坐标系,并推导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提出了 AR-HUD三维注册方案;之后使用张正友标定法、DLT算法、旋转平移理论等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结合OpenGLES进行虚像绘制,验证了三维注册方法的有效性。最后,设计制作了 HUD样机,结合HUD的使用环境对显示效果和功能进行了测试。系统实验效果与预期目标一致,为HUD产品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及参考价值。

刘梦玉[2](2020)在《基于情境意识的视障人群出行伴护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硬件的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崛起,可穿戴电子产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为视障群体带来福音。盲人出行辅助类产品的研究,能够为盲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以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由于盲人视觉通道的缺失,盲人在出行场景中需要耗费注意力资源通过听觉、触觉等其它通道感知道路信息,对路况进行理解和预测,及时做出行为调整,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情境意识。而盲人的出行情境意识与出行产品的可用性、风险感知等用户体验要素紧密相关,需要对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提示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设计以降低盲人认知负荷,提高出行任务绩效,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盲人的出行情境意识。针对盲人出行情境下的听觉、触觉通道提示设计及其用户体验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情境意识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等研究成果,梳理了现有的国内外盲人出行辅助类产品研究,对听觉、触觉通道在盲人出行伴护产品中的设计要素和信号参数进行归纳,提出了听觉、触觉通道的设计原则,作为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了对盲人出行伴护产品整体的用户体验进行评估,结合情境意识测量方法,提出了适用于盲人出行伴护产品评估的模型框架,为评估盲人情境意识和出行伴护产品的用户体验提供思路。以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交互设计为出发点,展开课题的具体研究。采用用户行为观察、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了解盲人对于出行伴护产品的使用意向、产品期望、功能需求等,理解盲人在出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构建用户角色模型,对产品功能进行规划与分析,发现设计要点和机会点。对盲人出行情境进行研究,得出盲人出行情境层次,归纳了盲人出行情境要素分类表,总结出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流程,并按照该流程对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进行了设计。采用Python和pygame等模块完成听觉系统开发,借助振动电机、超声波传感器和树莓派等模块实现触觉系统开发。开展实验验证听觉、触觉通道提示设计策略,通过分析被试对听觉提示的感知时间、任务判断正确次数,以及对触觉提示的感知时间、方向感知任务正确率、舒适度和感知程度,得出不同声音形式、不同振动模式对用户体验和情境认知的影响,并得出合适的听觉提示方式和触觉提示方式。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听觉、触觉提示方式,结合用户调研结果和典型用户特征,归纳出产品的设计原则,实现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并对产品的形态语义偏向进行分析,推导出产品定位,用以指导产品的设计实践。开展实验评估盲人出行伴护产品总体的用户体验,实验表明,盲人出行伴护产品总体用户体验良好,具备听觉和振动触觉提示方式,能够提高盲人的任务完成效率,提升盲人的风险感知能力和决策正确率,降低盲人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了出行情境意识,满足盲人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也验证了听觉、触觉通道及整体设计的可行性。

陈艳华[3](2020)在《基于智能交互的车载语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交互模式日趋成熟。当今,车载语音交互市场的争夺战正逐渐炽热化。国际知名语音技术提供商,例如亚马逊、谷歌、科大讯飞、思必驰等,通过与各大车企的合作,从而推动着基于智能交互的车载语音系统实现“对话式”、“自然式”的全面升级。针对驾驶司机这类用户的特殊性,论文设计以智能交互方式代替传统的触摸屏幕的行为,并实现语音交互模块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功能,实现语音资讯查询模块的天气信息、股票信息、百科信息、翻译信息、古诗信息、时间和节日信息的查询功能,实现娱乐模块的音乐、节目的播放功能及搜索功能,实现导航模块的获取定位、目的地导航、地图控制功能,实现语音控制车辆模块的语音控制空调、车窗和天窗等功能,从而在保障驾驶者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行驶途中的交互体验。为了存储车载语音系统的数据信息,论文实现My SQL数据库设计,同时允许系统各模块内部对数据的访问。针对用户发起的请求,论文设计有监听器,基于接收到的消息反馈,控制用户界面执行相应的更新操作。针对系统的所有用户界面,论文均为其设置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并以XML文件的形式实现对各控件的布局设置。基于智能交互方式,论文对车载语音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系统所用到的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在需求分析阶段,论文通过设计用例图,实现对车载语音系统各功能的需求分析。同时,论文设计有系统架构图、功能结构图,实现对车载语音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语义构成、数据库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实现对车载语音系统的概要设计。在详细设计与实现阶段,论文通过设计类图、流程图,阐述车载语音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实现。针对研发完成的车载语音系统,论文设计有测试方案,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从而验证系统是否符合设计预期。针对车辆高速运行的驾驶环境,本车载语音系统能够解决驾驶司机的交互痛点。通过满足驾驶者对于“娱乐出行”的重点需求,论文设计通过全语音交互的智能交互方式,保障驾驶者在行车途中的安全,并实现语音交互价值的提升。目前,此车载语音系统已发布上线,且已达到设计预期,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在服务于驾驶者的同时,服务于企业。

张钰[4](2020)在《分布式环境下的车载娱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并伴随互联网浪潮,车载娱乐系统从原先附加值不高的边缘零部件,逐渐成为车辆的卖点和营销重点,受到各汽车企业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投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各汽车企业纷纷进行不同的尝试。本项目在车厂自有系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现有功能,提出创新点,以便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本系统基于原先的单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扩展成分布式系统。与传统方式不同,分布式车载系统在车内部署多块独立的显示屏,支持前座和后座的多位乘客同时独立使用。其优点是,可以同时服务于驾驶者和乘客的不同需求,如驾驶者使用导航和蓝牙电话的同时,乘客可以观看视频、使用其他应用程序。作为一种较新的应用场景,本课题讨论了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研究目标是分布式系统不同模块间的协作方式。系统功能由分布在多台机器上的多个模块协作完成,由于每台机器的职责定位不同,需要对各模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并考虑模块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发生冲突时的协调和仲裁机制。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实现稳定高效的跨机通信,以及符合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第二个研究目标是如何在多块不同显示屏之间进行媒体文件共享,可共享的媒体文件来源包括USB、iPod等外接设备,以及手机蓝牙音乐。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设备管理和内容检索,播放控制,会话管理以及主从节点的控制策略等。与消费类电子不同,车载系统的性能要求十分苛刻,包括系统启动性能以及跨模块通信性能。因此如何设计出满足车载性能要求的系统方案,成为了本课题的第三个研究目标。针对第一个研究目标,在对消息队列和远程过程调用等分布式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和对比后,本系统根据应用场景选择了ZeroMQ和CORBA作为基础组件和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本文围绕项目的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对系统的逻辑架构、通信架构、以及系统组网策略进行了阐述,并对系统重要功能进行设计实现。重点功能包括:系统电源状态管理,音频仲裁和声音通道管理,Media播放控制,Media多屏同步管理,车载性能优化等。车载电源状态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石,将对系统的所有功能产生影响。本文详细探讨了电源状态的设计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定义并实现了11种电源状态,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每种状态下的功能约束。整车音频通道属于竞争性资源。系统存在多种使用车载音频的场景,如蓝牙通话、音乐播放、消息提醒、导航提示、语音识别等,当这些场景并发时会产生冲突。本文对音频通道进行了整体规划,建立并实现了音频通道的仲裁规则及切换机制。针对第二个研究目标,利用第三方播放引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Media播放方案。一台机器负责设备管理和内容检索,另一台机器负责播放控制。其中,Bluetooth Audio和其他Media的播放机制不同,需要分别处理。除了单独的Media播放,本文还对Media多屏同步的场景进行设计和实现。所谓多屏同步,是指在多个独立HMI模块之间共享内容,主要涉及到会话的建立和主从节点的管理。针对第三个研究目标,作为分布式系统,针对启动速度以及跨机通信效率这两方面,本文综合软件架构、通信架构、系统组网等多方面因素,对系统优化方案进行了探讨。系统通过多轮测试对软件质量进行保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多轮验收测试。本文对测试用例设计、defect记录、测试情况与验收结果进行了阐述。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系统最终成功上线。最后本文对车载娱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玉磊[5](2020)在《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车载信息技术发展,以及越来越复杂的交通道路环境和驾驶任务操作,为了应对这种状态,利用技术给予用户良好辅助和信息体验,让驾驶出行变得更加美好,研究警示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警示信号交互问题,具有良好意义,利用情境感知的方法,不断求解,构建警示信号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体验。本文对驾驶情境中车载警示信号系统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典型风险情境梳理、用户在驾驶情境中的视听特征、感知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差异的特征、警示信号在视听等构成形态上的设计及评估、警示信号在情境下的可视化评估及优化。首先,从警示系统的相关发展历史、工作原理以及警示信号进行了论述和归纳,剖析了警示信号的组成要素以及用户关注的安全要素。对警示信号与用户交互的生理、心理要素进行了阐述,在交互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利用情境感知方法进行探索。还对交互设计方法、典型场景、意象工尺等方法进行了综述。通过情境中典型场景、典型用户画像、主要驾驶任务的梳理,明确驾驶情境中的各要素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用户在驾驶场景中的视觉、视线、听觉等进行了实验探索,提炼出驾驶情境中用户的视听特征,并依据“友好情境需求”原则,以上述两个特征,总结出警示信号的设计目标。其次,将驾驶情境中的风险因子归纳为主动驾驶风险因子、非主动驾驶风险因子,探讨各种风险因子下用户在驾驶情境中所能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与客观风险程度之间的差异性,而警示信号就是对这种差异性感知的弥补,引导驾驶行为降低风险。研究者构建了用户风险程度感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提出用户不需要借助任何警示信号即能得到正确的风险程度感知,是最理想的驾驶情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警示信号在用户感知风险中的介入原则。再次,以驾驶情境中不同程度的风险因子为基础,以驾驶情境中风险感知、风险解决的基本原则提炼出意象工尺评估模型,利用工作坊的形式对视听信号中的语言描述、图形、文字、色彩、动画、声音信号分别进行探索性的设计,获取大批量的设计样本,依次对重要单元进行评估,最终对信号的复合形态进行专家视频评估,推导出警示信号交互形态的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警示信号各层次评估体系。最终整合研究中涉及的情境感知设计体系,给出了具体的情境设计方法。最后基于全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构建驾驶情境下的高、中、低风险下的警示信号系统交互设计建议。

陈其超[6](2019)在《基于心智模型的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类日常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同时车联网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汽车与人之间的驾驶体验。但各种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也产生了许多体验不一的车载信息系统,许多产品在信息架构、交互体验上没有更多地关注用户,造成产品与用户认知的差异性。因此,关注用户的认知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车载人机界面的交互体验。本文从用户为中心的角度对智能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心智模型和交互设计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心智模型与交互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说明以用户为中心能够提高车载交互体验。其次,对于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人机界面关系、信息架构、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四个角度对国内外现有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相关电动汽车车载交互特点。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符合用户认知,本文从用户、环境、技术三方面对电动车载交互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车载产品现有的规范原则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用户认知的电动汽车车载界面交互规范,为后续设计实践做准备。然后,通过目标用户的确认,以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的方法收集用户相关心智信息和需求点,并以卡片分类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用户心智信息进行数据可视化,从而构建符合用户心智信息的电动车载信息架构。最后,利用获得的车载产品信息架构和设计规范进行了设计实践,优化了整个车载中控大屏的交互体验。

刘少伟[7](2019)在《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车联网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车联网车载终端是车联网系统建立的基础,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通信的桥梁,车载终端需具备多种信息交互、快速数据处理及功能扩展等功能。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现存车联网车载终端文献进行研究,在201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下,提出了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的研究。双系统为嵌入式Linux系统和Android系统,由嵌入式Linux系统为用户提供安全应用、调度应用;由Android系统为用户提供娱乐应用,双系统运行的物理环境是两块同型号实验板,并分别配备触摸屏。车载终端主要实现踏板数据有效性判定、定位数据热备、行车数据上传至云端、下载云端的交通协调信息、导航、影音播放等功能,由双系统处理器实验板、4G模块、双模定位模块、蓝牙/WiFi模块、GPS定位模块等部分构成。在车载终端设计时,首先依据ISO26262标准中的安全管理生命周期对车载终端进行分析,确定车载终端硬件架构与风险处理策略。然后对车载终端的各功能模块相关接口进行设计。之后对车载终端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定制,增添/删减嵌入式Linux系统Kernel驱动文件,使嵌入式Linux系统能够支持相关功能模块;Android系统在内核定制的前提下修改File System源码,使Android系统更符合车载环境。最后对车载终端的应用程序进行设计,在嵌入式Linux系统内通过建立进程方式实现风险处理程序和车载终端与云端的数据交互程序同时运行,并将关键信息显示在QT/E界面内;在Android系统中设计监听程序,通过对Android UI界面按键、CAN通信、串口的监听实现语音控制、定位数据热备和第三方应用的跳转,由第三方应用提供导航和娱乐服务。最后对不同系统的实验板分别进行实物测试,通过模拟车联网通信数据,验证车载终端通信能力及目标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方案可行,电路设计合理,达到预期目标,该成果对促进我国车联网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戴一康[8](2019)在《基于NUI的智能车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于汽车行业的快速渗透,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逐渐由概念变为现实。由此带来的人车交互关系的变革正在得到设计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为了匹配这种全新的人机关系,车载人机交互界面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另一方面,人车关系的变革更引入了全新的人车交互方式,更加自然的人车交互成为了广大设计者研究的热点。当前,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应用的最大挑战是接受度较低,大众对其安全性、可靠性的信任度不足。车载人机界面作为人车之间沟通的媒介,对于建立用户与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之间的信任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车载智能系统中用户信任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于智能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的影响,同时探究未来驾驶场景中手势交互可能的应用形式。本文从一款车载智能助理系统的设计入手,结合手势交互方式,以提升系统中用户信任和为目的,对该款系统进行了人机界面的设计实践与系统原型的实现开发。本文的第一部分,以智能系统用户信任的建立为出发点,结合文献研究的成果,对智能系统中用户信任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影响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智能系统中潜在的用户信任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7条对应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以及车载人机界面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结合实例分析了典型车载HMI的4种布局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载人机界面的5种发展趋势。同时,总结了基于手势的自然人机交互方式在驾驶情境中的应用特点和范围。以此为基础,分析归纳了本文的设计背景、设计目标和设计方向;本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分析了无人驾驶汽车主要目标用户的特征,结合用户研究中的用户任务分析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对目标人群进行了实地以及线上的用户调研,基于调研结果运用Kano模型法得出用户的需求项,结合卡片分类实验以及聚类分析法构建了本文智能助理系统的信息架构。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中,对于本文智能助理系统全交互流程中的所有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创新设计。结合Principle软件以及iPad平板电脑完成触屏手势交互的设计实现并结合Unity3D软件以及Leap Motion传感器对空间手势交互设计进行系统原型实现。

董莹莹[9](2019)在《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机器智能技术的提升催生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在教育、医疗、生活、工业、国防科技等领域中。目前针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算法挖掘、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偏重于计算的技术应用,鲜少有针对人工智能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且现如今大部分的界面设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界面,虽然传统界面与人工智能可视化界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界面设计方法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法,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人机交互领域中人工智能下界面设计研究的理论空缺,帮助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AI信息时,能快速找到相对应的设计策略。本文将理论研究、实例分析与验证相结合,为人工智能可视化界面设计提供方法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下,基于用户认知过程、认知特性、认知负荷、心智模型等认知理论,研究人工智能下的信息特征、界面特点、人机交互方式以及用户行为需求分析。(2)提出人工智能界面与传统界面的区别。在现有人工智能可视化界面案例基础上,分析人工智能界面与传统界面在用户需求挖掘深度、用户操作流程、界面布局、界面要素方面的改变,深入分析用户行为。(3)提出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设计策略,具体包括(a)基于用户潜在需求挖掘的设计策略;(b)基于用户操作流程优化的设计策略: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信息架构模式、辅助用户诊断错误并从错误中恢复、提取用户的重复劳动内容使其自动化、缩短用户触达目标的路径长度;(c)基于AI预测性信息标记模式的设计策略:文字标记、图标标记、分割线标记;(d)基于AI预测性信息意见反馈入口的设计策略:表示程度/原因和表示结果的意见反馈入口呈现方式。(4)将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设计策略理论研究应用于超市购物系统,通过用户超市购物场景中的潜在需求挖掘、信息架构搭建,完成超市购物系统APP的设计及可交互原型制作。

孙倩[10](2019)在《机场飞行区车载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制约空中交通管理的瓶颈逐渐从航路转移到机场,而机场场面拥堵是影响航空运输系统可用容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常用的地图类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如高德和百度地图,均未对机场飞行区域开通导航功能,这给机场飞行区特种车辆的导航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机场飞行区导航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价值。本课题的目的是开发一款适用于飞机引导车且能在机场飞行区进行导航工作的导航系统,考虑到系统的便携性,以及当前Android系统的普遍性,拟将该导航系统在安卓平台下开发。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快速获取机场跑道出口到目的停机位的路线和语音导航。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利用图论对机场滑行道进行道路拓扑网络建模,并用邻接链表存储。对航图标定获取机场区域道路节点的经纬度信息,并用轻型数据库(SQLite database)对其进行存储。为方便用户无网络时使用,本文将地图设计了离线和在线两版。(2)利用Dijkstra经典算法进行路径规划,结合机场的滑行特点,对算法进行优化,让其实现最优滑行路径的规划。利用路段表示的向量之间的顺时针夹角大小来判断转弯行驶方向,并生成行驶指令。设计了语音导航的发声规则,实现语音引导功能。对机场滑行道建立了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利用维特比(Viterbi)算法求解车辆最可能行驶的路径,将已规划的路径与利用HMM求解的路径进行比较,实现路径匹配功能。(3)在Android开发平台上,开发本文所设计的导航系统。最后,通过设计的测试用例,对导航系统软件进行功能测试,得出的测试结果,均达到预期结果,符合需求分析的要求。

二、车辆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辆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Android的车载HUD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抬头显示器概述及研究意义
    1.2 HUD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HUD发展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HUD相关技术及系统架构设计
    2.1 HUD投影技术
    2.2 车载网络系统
        2.2.1 OBD接口
        2.2.2 CAN总线协议
    2.3 HUD系统架构设计
        2.3.1 HUD需求分析与设计理念
        2.3.2 HUD功能设计
        2.3.3 操作系统选择
        2.3.4 Exynos4412 处理器
    2.4 HUD系统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HUD硬件设计
    3.1 HUD结构设计
    3.2 HUD成像系统设计
        3.2.1 HUD成像结构
        3.2.2 图像生成单元选择
    3.3 HUD主机硬件设计
        3.3.1 主机硬件整体框架
        3.3.2 电源电路设计
        3.3.3 声卡电路设计
        3.3.4 HUD主机底板设计
        3.3.5 PGU连接设计
    3.4 HUD下位机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HUD软件设计
    4.1 操作系统移植
        4.1.1 Android 系统源码目录结构
        4.1.2 搭建编译环境
        4.1.3 系统修改
        4.1.4 系统编译
        4.1.5 系统烧写
    4.2 HUD应用软件开发
        4.2.1 软件开发环境
        4.2.2 软件功能模块
        4.2.3 语音交互
        4.2.4 地图导航
        4.2.5 智能聊天功能开发
        4.2.6 可视化界面设计
        4.2.7 应用软件流程及框架
    4.3 手机APP开发
    4.4 云平台部署
    4.5 本章小结
5 AR功能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2 AR-HUD模型
        5.2.1 AR-HUD模型结构
        5.2.2 AR-HUD数学模型
        5.2.3 AR-HUD虚实注册方法
    5.3 模型求解与AR实现
        5.3.1 OpenGL ES
        5.3.2 矫正图像畸变
        5.3.3 模型参数求解
    5.4 三维注册仿真与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样机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HUD样机制作
    6.2 HUD显示效果测试
    6.3 HUD功能测试
    6.4 AR效果测试
    6.5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HUD主控类部分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情境意识的视障人群出行伴护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盲人出行产品研究
        1.3.2 情境意识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理论研究
    2.1 情境意识概述
        2.1.1 情境意识定义
        2.1.2 情境意识理论模型
        2.1.3 情境意识测量方法
        2.1.4 情境意识影响因素
    2.2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
        2.2.1 盲人出行辅助产品分类
        2.2.2 智能伴护产品概述
        2.2.3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
    2.3 感官通道设计研究
        2.3.1 听觉通道
        2.3.2 触觉通道
    2.4 情境意识理论应用于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思考
    2.5 盲人出行场景下的情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2.5.1 用户情境
        2.5.2 任务情境
        2.5.3 环境情境
        2.5.4 构建盲人出行情境意识理论模型
    2.6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用户体验评估
        2.6.1 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6.2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用户需求与功能分析
    3.1 目标用户
        3.1.1 盲人群体生理特征
        3.1.2 盲人群体感知特征
        3.1.3 盲人群体心理特征
        3.1.4 盲人群体行为特征
        3.1.5 盲人群体出行特征
    3.2 用户调研
        3.2.1 调研介绍
        3.2.2 用户行为观察
        3.2.3 用户访谈
        3.2.4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问卷调研及功能属性划分
        3.2.5 调研总结
    3.3 用户角色模型
        3.3.1 主要用户角色模型
        3.3.2 次要用户角色模型
    3.4 产品功能规划与设计机会点
        3.4.1 产品功能规划
        3.4.2 产品设计机会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开发
    4.1 盲人出行情境研究
        4.1.1 盲人出行情境层次
        4.1.2 盲人出行情境要素分类
        4.1.3 盲人出行风险感知
    4.2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流程
    4.3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听觉通道设计
        4.3.1 设计目标和需求
        4.3.2 听觉提示的声音形式
        4.3.3 听觉提示的声音功能
        4.3.4 语音与非语音提示划分
        4.3.5 语音提示设计
        4.3.6 非语音提示设计
    4.4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触觉通道设计
        4.4.1 设计目标和需求
        4.4.2 分层振动提示设计
        4.4.3 方向振动提示设计
    4.5 听觉提示系统开发
        4.5.1 技术平台与工具
        4.5.2 素材整理与编辑
        4.5.3 音频整合
    4.6 触觉提示系统开发
        4.6.1 振动提示装置
        4.6.2 超声波传感器角度分布设计
        4.6.3 振动点分布设计
        4.6.4 振动提示系统脚本开发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与认知实验
    5.1 听觉提示实验目的
    5.2 听觉提示实验设计
        5.2.1 样本与时间
        5.2.2 实验环境
        5.2.3 实验任务
        5.2.4 实验数据收集
    5.3 听觉提示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3.1 听标提示实验
        5.3.2 耳标提示实验
        5.3.3 实验结论
    5.4 振动提示实验目的
    5.5 振动提示实验设计
        5.5.1 研究假设
        5.5.2 样本与时间
        5.5.3 实验环境
        5.5.4 实验任务
        5.5.5 实验数据收集
    5.6 振动提示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6.1 间隔与强弱分层振动提示实验
        5.6.2 动态与静态方向振动提示实验
        5.6.3 实验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设计实现与评估
    6.1 设计原则
        6.1.1 安全性
        6.1.2 简单易用
        6.1.3 指导性和有效性
        6.1.4 舒适性和便利性
        6.1.5 愉悦的情感体验
    6.2 功能模块实现
        6.2.1 定位导航
        6.2.2 障碍物测距
        6.2.3 障碍物识别
        6.2.4 语音交互
        6.2.5 其他模块
    6.3 产品形态语义偏向
        6.3.1 造型语义
        6.3.2 色彩语义
        6.3.3 材质语义
    6.4 产品定位
    6.5 方案设计
        6.5.1 草图与三维造型设计
        6.5.2 尺寸结构与功能说明
        6.5.3 佩戴方式说明
        6.5.4 使用场景
        6.5.5 样机制作
    6.6 用户体验评估测试
        6.6.1 实验目的
        6.6.2 样本与设备
        6.6.3 实验任务及数据收集
        6.6.4 实验结果分析
        6.6.5 讨论与建议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智能交互的车载语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主要工作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车载语音系统相关理论及技术综述
    2.1 车载语音系统简介
    2.2 关键理论和技术
        2.2.1 语音识别原理
        2.2.2 语音识别方法
        2.2.3 语音合成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车载语音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综述
        3.1.1 用户特征分析
        3.1.2 系统特点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语音交互功能
        3.2.2 语音资讯查询功能
        3.2.3 娱乐功能
        3.2.4 导航功能
        3.2.5 语音控制车辆功能
    3.3 本章小结
4 车载语音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语义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实体描述
        4.4.2 E-R图
        4.4.3 数据库表
    4.5 本章小结
5 车载语音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语音交互模块
        5.1.1 语音交互模块的总体设计
        5.1.2 语音识别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1.3 语音合成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1.4 语音交互模块的实现
    5.2 语音资讯查询模块
        5.2.1 语音资讯查询模块的类设计
        5.2.2 语音资讯查询模块的流程设计
        5.2.3 语音资讯查询模块的实现
    5.3 娱乐模块
        5.3.1 娱乐模块的总体设计
        5.3.2 本地音乐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3.3 在线音乐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3.4 本地电台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3.5 在线节目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3.6 娱乐模块的实现
    5.4 导航模块
        5.4.1 导航模块的总体设计
        5.4.2 获取定位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4.3 目的地导航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4.4 地图控制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5.4.5 导航模块的实现
    5.5 语音控制车辆模块
        5.5.1 语音控制车辆模块的总体设计
        5.5.2 语音控制空调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5.3 语音控制车窗和天窗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车载语音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方案
        6.1.1 测试环境
        6.1.2 功能性测试
        6.1.3 非功能性测试
    6.2 测试结果分析
        6.2.1 功能性测试的结果分析
        6.2.2 非功能性测试的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分布式环境下的车载娱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分析
    2.1 异步通信
        2.1.1 消息队列
        2.1.2 各种消息队列产品对比
        2.1.3 消息队列ZeroMQ特点分析
    2.2 远程过程调用
        2.2.1 远程过程调用基本原理
        2.2.2 CORBA和 Web Services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
        3.1.1 功能性需求
        3.1.2 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架构
        3.2.1 逻辑架构
        3.2.2 通信架构
        3.2.3 系统组网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重要模块的设计
    4.1 车载系统电源状态
        4.1.1 电源状态设计因素
        4.1.2 电源状态定义
        4.1.3 电源状态迁移
    4.2 音频仲裁和声音通道管理
        4.2.1 车载音源分类
        4.2.2 音频仲裁设计
        4.2.3 逻辑音频通道设计
        4.2.4 逻辑音频通道仲裁规则
    4.3 媒体播放控制
        4.3.1 CSM端设计
        4.3.2 HMI端设计
    4.4 媒体多屏同步管理
        4.4.1 多屏同步播放
        4.4.2 同步播放会话
        4.4.3 码流提供端
        4.4.4 码流接收端
        4.4.5 当前播放的音源
    4.5 车载性能优化
        4.5.1 系统启动性能优化
        4.5.2 系统组网与数据传输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重要模块的实现
    5.1 电源状态的实现
    5.2 音频仲裁的实现
    5.3 媒体播放控制的实现
        5.3.1 内容检索服务
        5.3.2 播放控制服务
    5.4 媒体多屏同步管理的实现
        5.4.1 依赖的服务
        5.4.2 对外接口
        5.4.3 不同屏幕的播放状态迁移
        5.4.4 会话状态迁移
        5.4.5 多屏同步管理流程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用例设计
    6.2 故障记录
    6.3 测试情况与验收结果
    6.4 产品界面原型图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基础
        1.2.1 驾驶员研究现状
        1.2.2 情境感知研究现状
        1.2.3 车载信息警示系统现状
        1.2.4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
        1.2.5 面向自动驾驶的驾驶体验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第2章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概述
        2.1.1 车载警示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2.1.2 车载警示系统的原理
        2.1.3 警示系统中的信号系统
    2.2 驾驶者人机要素
        2.2.1 人机工程中的身体要素
        2.2.2 驾驶者心理、知识要素
    2.3 交互设计与情境感知理论
        2.3.1 交互设计理论
        2.3.2 情境感知理论
    2.4 论文相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驾驶情境下的特征分析
    3.1 驾驶情境中的典型场景
        3.1.1 司机驾驶场景实验
        3.1.2 驾驶场景结论及典型用户画像
        3.1.3 驾驶任务分析
        3.1.4 驾驶过程中的情境感知路径
    3.2 驾驶场景中的视听实验
        3.2.1 驾驶员视觉信号实验
        3.2.2 驾驶员听觉信号实验
        3.2.3 驾驶过程中视线跟踪实验
    3.3 驾驶员的视听警示信号感知和视线下的信号设计要求
        3.3.1 警示信号形态组成和分析
        3.3.2 情境感知下的警示信号设计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境中风险因子及警示信号感知研究
    4.1 驾驶情境中风险因子研究
        4.1.1 主动驾驶风险研究
        4.1.2 非主动驾驶行为风险
    4.2 用户感知驾驶风险程度研究
        4.2.1 风险因子与风险程度感知关系分析
        4.2.2 典型驾驶情境中风险度感知研究
    4.3 视听警示信号研究
        4.3.1 现有车载警示信号梳理
        4.3.2 视听警示信号与驾驶风险度感知关系
    4.4 警示信号的认知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境感知下的警示信号形态设计研究
    5.1 基于风险情境的警示信号设计方法
        5.1.1 基于风险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求解思路
        5.1.2 风险情境转换和整合方法
        5.1.3 情境感知下风险处理行为对警示信号的需求
        5.1.4 警示信号内容与形态设计方法
    5.2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框架
        5.2.1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流程
        5.2.2 现有警示信号分析与信号功能
        5.2.3 警示信号系统概念与框架
    5.3 驾驶情境中的警示信号形态认知设计
        5.3.1 警示信号中描述语言设计
        5.3.2 警示信号中的视觉符号认知设计
        5.3.3 警示信号中的听觉符号认知设计
        5.3.4 驾驶情境中警示信号的多通道装配设计
    5.4 情境中的警示信号的设计评估
        5.4.1 评估方法
        5.4.2 评估测试指标
        5.4.3 评估测试过程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6.1 面向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框架
        6.1.1 以情境为中心的数据捕捉信号采集系统
        6.1.2 符合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系统
        6.1.3 文化背景下的警示信号认知系统
        6.1.4 警示系统中用户反馈行为搭建
        6.1.5 高效清晰的警示信号阈值系统设计
    6.2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6.2.1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方法框架
        6.2.2 驾驶情境中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工作总结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实验志愿书
附录2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的相关问卷调查
附录3 :车载警示系统提示语评估问卷调查
附录4 :车载警示系统警示图标评估问卷调查
附录5 :车载警示信号可用性指标列表
附录6 :车载警示信号情境适应性指标列表
附录7:其它(序号标注按照原有章节中图片的标准格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心智模型的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车联网技术下车载信息系统设计存在不足
        1.1.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车载信息系统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研究现状
        1.2.2 心智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框架
第2章 心智模型与交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心智模型的相关研究
        2.1.1 心智模型的概念
        2.1.2 用户心智模型的分类
        2.1.3 用户心智模型的构建方法
        2.1.4 用户心智模型的特殊性
    2.2 交互设计的相关研究
        2.2.1 交互设计的概念
        2.2.2 交互设计的要素
        2.2.3 交互界面的信息分层
    2.3 心智模型与交互设计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的现状研究
    3.1 电动汽车智能车载信息系统的概述
        3.1.1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的简介
        3.1.2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的原理介绍
        3.1.3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
    3.2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典型案例分析
        3.2.1 电动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构成
        3.2.2 电动汽车车载系统交互界面案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影响因素和规范
    4.1 电动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1.1 用户因素
        4.1.2 环境因素
        4.1.3 技术因素
    4.2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规范
        4.2.1 车载信息架构方法
        4.2.2 车载界面布局规范
        4.2.3 车载交互设计规范
        4.2.4 车载视觉设计规范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用户心智模型的构建
    5.1 确定目标
        5.1.1 确定企业目标
        5.1.2 确定目标用户
    5.2 目标用户的特征分析
        5.2.1 用户分类
        5.2.2 用户的人物模型
        5.2.3 用户典型场景
    5.3 目标用户的心智信息收集过程
        5.3.1 问卷调查
        5.3.2 用户访谈
    5.4 对心智信息的分析过程
        5.4.1 卡片分类法
    5.5 形成用户心智模型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电动汽车车载系统交互设计实践
    6.1 电动汽车车载系统的项目背景
    6.2 电动汽车车载中控信息架构设计
    6.3 电动汽车车载中控内容布局
    6.4 电动汽车关键功能的流程设计
        6.4.1 电动汽车车载导航流程
        6.4.2 电动汽车智能语音流程
        6.4.3 其他功能流程说明
    6.5 原型界面设计
        6.5.1 主界面首页设计
        6.5.2 智能语音
        6.5.3 车载导航
        6.5.4 车载音乐
        6.5.5 车载空调
        6.5.6 车载通讯
        6.5.7 车控车设
    6.6 可用性测试
        6.6.1 可用性测试的介绍
        6.6.2 测试准备
        6.6.3 测试过程
        6.6.4 测试结果
        6.6.5 改进意见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问卷调查表
附录B 用户访谈脚本
附录C 卡片分类数据表
附录D 设计说明书
附录E 学术成果

(7)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车联网概述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架构
    2.1 车载终端安全管理生命周期分析
    2.2 硬件架构设计方案论证
        2.2.1 车载终端的硬件架构
        2.2.2 车载终端硬件选取
    2.3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论证
        2.3.1 车载终端软件架构
        2.3.2 ASIL等级判定
        2.3.3 风险处理策略
    2.4 系统设计开发涉及的关键技术
        2.4.1 嵌入式Linux系统及NFS服务器
        2.4.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
        2.4.3 其他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3.1 车载终端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1 调试串口电路设计
        3.1.2 OTG接口介绍
    3.2 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3.2.1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2.2 蓝牙/WiFi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3.2.3 4G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 定位模块接口设计
        3.3.1 双模定位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2 GPS定位模块接口设计
    3.4 影音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1 音频编码/解码电路设计
        3.4.2 语音识别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3 摄像头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4 触摸屏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3.5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开发平台搭建
    4.1 车载终端开发环境需求
    4.2 宿主机环境搭建
        4.2.1 Ubuntu系统搭建
        4.2.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2.3 NFS服务器搭建
    4.3 车载双系统编译
        4.3.1 Bootloader编译
        4.3.2 Kernel定制
        4.3.3 File System定制
    4.4 车载终端环境搭建
        4.4.1 车载双系统初始移植
        4.4.2 车载终端系统调试移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5.1 车载终端通信协议
        5.1.1 CAN总线通信协议
        5.1.2 NMEA-0183协议
        5.1.3 双模定位模块命令协议
        5.1.4 4G模块命令协议
        5.1.5 语音识别模块命令协议
    5.2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程序分析
        5.2.1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函数介绍
        5.2.2 A/D误差校正
        5.2.3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串口初始化
    5.3 风险处理程序设计
        5.3.1 功能层程序设计
        5.3.2 数据处理层程序设计
        5.3.3 控制层程序设计
    5.4 车载终端对云端的交互程序设计
        5.4.1 交互程序设计
        5.4.2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及开机自启
    5.5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程序设计
        5.5.1 程序设计环境
        5.5.2 蓝牙/WiFi程序设计
        5.5.3 监听程序设计
        5.5.4 开机自启APP设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测试
    6.1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测试
        6.1.1 风险处理功能层程序测试
        6.1.2 数据处理层和控制层程序测试
        6.1.3 车载终端对云端的交互程序测试
        6.1.4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整体测试
    6.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测试
        6.2.1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程序UI跳转测试
        6.2.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监听程序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坐标系建立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NUI的智能车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1.1 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以及飞速发展
        1.1.2 无人驾驶技术所带来的车载HMI的创新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NUI)研究现状
        1.2.2 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论文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车载智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研究
    2.1 智能系统中的信任
        2.1.1 智能系统中信任的定义
        2.1.2 智能系统中信任的本质
        2.1.3 智能系统中信任的形成过程
        2.1.4 影响智能系统中信任的因素
        2.1.5 存在问题
        2.1.6 提升用户信任的途径与方式
    2.2 车载人机界面研究
        2.2.1 车载智能HMI的形式
        2.2.2 智能车载HMI的发展趋势
    2.3 人车交互中的手势交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智能助理系统用户调研
    3.1 目标用户分析
    3.2 目标用户调研
        3.2.1 用户任务分析
        3.2.2 用户初始需求项识别
        3.2.3 初始需求项用户调研
    3.3 需求项Kano类型识别
        3.3.1 Kano模型的定义
        3.3.2 用户调研
        3.3.3 信息架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智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4.1 车载智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布局设计
    4.2 车载智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视觉设计
        4.2.1 系统人机界面视觉设计原则
        4.2.2 界面视觉元素设计
        4.2.3 智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手势交互的车载智能助理系统设计实现
    5.1 触屏手势交互的实现
        5.1.1 Principle软件概述
        5.1.2 基于Principle软件的触屏交互设计实现
    5.2 空间手势交互的实现
        5.2.1 Leap Motion传感器概述
        5.2.2 Unity3D概述
        5.2.3 基于Leap Motion传感器的手势识别
    5.3 基于LeapMotion以及Unity3D的空间手势交互设计实现
        5.3.1 基于LeapMotion以及Unity3D的空间手势交互实现实际效果
        5.3.2 桌面端应用的实际效果
        5.3.3 手势交互方案的用户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A 第一轮关于基础需求项的目标用户调研问卷
附录B 第二轮基于Kano模型的目标用户调研问卷
附录C 手势交互方案的用户评价问卷

(9)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
        1.1.2 人工智能对人机交互的影响
        1.1.3 人工智能产业架构
        1.1.4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现状
        1.2.2 界面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文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研究
    2.1 人工智能概述
        2.1.1 人工智能定义
        2.1.2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2.2 以用户为中心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2.2.1 用户认知过程
        2.2.2 用户认知特性
        2.2.3 用户认知负荷
        2.2.4 用户心智模型
    2.3 人工智能下用户行为需求分析
        2.3.1 用户需求动机分析
        2.3.2 用户行为分析
    2.4 人工智能下的信息特征及界面特点
        2.4.1 人工智能下的信息特征
        2.4.2 人工智能下的界面特点
    2.5 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方式
        2.5.1 基于语音的人机交互方式
        2.5.2 基于视觉的人机交互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界面与人工智能可视化界面的对比分析
    3.1 传统界面与人工智能界面的区别
        3.1.1 用户需求挖掘深度的改变
        3.1.2 用户操作流程的改变
        3.1.3 界面布局的改变
        3.1.4 界面要素的改变
    3.2 传统界面与人工智能界面的案例解析
        3.2.1 视频类可视化界面
        3.2.2 工具类可视化界面
        3.2.3 生活类可视化界面
        3.2.4 监控类可视化界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4.1 基于用户潜在需求挖掘的设计策略
    4.2 基于AI技术下用户操作流程优化的设计策略
        4.2.1 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信息架构模式
        4.2.2 辅助用户识别、诊断并从错误中恢复
        4.2.3 提取用户的重复劳动内容使其自动化
        4.2.4 缩短用户触达目标的路径长度
    4.3 基于AI预测性信息标记模式的设计策略
        4.3.1 文字标记
        4.3.2 图标标记
        4.3.3 分割线标记
    4.4 基于AI预测性信息意见反馈入口的设计策略
        4.4.1 程度/原因的意见反馈呈现方式
        4.4.2 结果的意见反馈呈现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智能下用户超市购物主题可视化界面设计实践
    5.1 基于人工智能购物系统的设计思路
    5.2 用户超市购物场景中的潜在需求挖掘
        5.2.1 问卷调研分析
        5.2.2 人物模型建立
        5.2.3 系统功能归纳
        5.2.4 购物流程构建
    5.3 人工智能购物系统的信息架构搭建
    5.4 人工智能下超市购物系统交互设计
    5.5 人工智能购物系统视觉设计
        5.5.1 色彩搭配
        5.5.2 界而展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智能下用户购物需求调研问卷调研结果
作者简介

(10)机场飞行区车载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载导航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滑行路径规划算法研究现状
        1.2.3 路径匹配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字化机场飞行区地图生成
    2.1 机场场面道路网络构建
        2.1.1 道路拓扑网络构建
        2.1.2 节点的分类
    2.2 机场地图信息经纬度提取
        2.2.1 航图坐标标定
        2.2.2 坐标系转换
    2.3 机场地图信息存储
        2.3.1 SQLite数据库存储
        2.3.2 道路网络拓扑存储
    2.4 机场区域地图呈现
        2.4.1 机场区域在线地图
        2.4.2 机场区域离线地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径导航算法研究
    3.1 机场滑行规则
    3.2 路径规划算法
        3.2.1 最短路径问题描述
        3.2.2 Dijkstra算法流程
        3.2.3 Dijkstra算法优化
    3.3 路径引导算法
        3.3.1 路径引导问题描述
        3.3.2 行驶指令生成
        3.3.3 发声条件判断与音频信息生成
    3.4 路径匹配算法
        3.4.1 路径匹配算法简介
        3.4.2 隐马尔可夫模型
        3.4.3 Viterbi算法简介
        3.4.4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路径匹配算法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性分析
    4.2 导航系统总体架构
    4.3 导航系统开发
        4.3.1 Android开发平台
        4.3.2 百度API
        4.3.3 Android基本组件
        4.3.4 功能模块实现
    4.4 系统测试与结果展示
        4.4.1 测试环境
        4.4.2 测试用例与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车辆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Android的车载HUD系统设计与开发[D]. 冯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情境意识的视障人群出行伴护产品设计研究[D]. 刘梦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智能交互的车载语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艳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分布式环境下的车载娱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D]. 刘玉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基于心智模型的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研究[D]. 陈其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D]. 刘少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基于NUI的智能车载助理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 戴一康. 东南大学, 2019(05)
  • [9]人工智能下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 董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5)
  • [10]机场飞行区车载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孙倩.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车载导航系统语音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