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 答: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守仁很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督”、“责”、“罚”的教育方法,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他对此是非常痛恨的。
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顺应儿童性情的,才能在教育中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达到教育的目的。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教育影响深远,王守仁精通,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就是教育方法的借鉴、总结和完善,利用“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开展了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使儿童在接受知识时不感到乏味,乐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问: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答: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诗、书、礼、乐便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课目。他指出:“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严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通其志也。”从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认为,“诱之歌诗”,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还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烦恼;“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还能通过行礼中的“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动作,活动了“血脉”,强固了“筋骸”,无疑便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读书”,不但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开发智能,而且还能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理想。
问: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教育方面有什么主张和贡献呢?
- 答:,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
阳明先生是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由胜转衰的转变期,同时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同时融入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阳明先生的心学思
想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
阳明先生一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开设传统的“读书”课开启学生的心智。他还提倡在教育教学方面增设加“歌、诗、礼、德”等方面的内容。类似于今天“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阳明先生在数百年前就强调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音律中学到知识,这样既有利于调节学生情感的作用,还能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特别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每天清晨都要亲自检查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合规。
阳明先生认为“乐、嬉、游”是心之
本体,教育教学既要引发学生深厚的兴趣,还要顺应学生情趣爱好之规律,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良好效果。这是当时许多想通过体制望子成龙的家长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时下的中国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们老早就给孩子小小的肩头压上了千斤重担,一个个争着给自己的小孩报上许多课外辅导班或所谓的兴趣爱好班。校内校外的老师们给孩子们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有的孩子每天晚上不到十二点都不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有的孩子一周七天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额外的负担让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孩子们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其实嬉戏玩乐原本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谁也无权剥夺孩子们玩乐的权利。家长应当正确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老师们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寓教于乐,努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