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好师训工作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曹玲玲[1](2021)在《江西省“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成效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程明喜[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金礼久[3](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娄亚文,潘聪绒[4](2013)在《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文中提出健全有效的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县域师训高质量的关键所在。宁海县探索的"县为中心,区域补充,基地延伸,导师负责,镇乡联动,校本落实,个体自炼"县域师训运行机制,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郑小燕[5](2010)在《“在线师训”实效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海市Y区W中心块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也被称为“在线师训”,因其有效地克服了工学矛盾,成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线师训教与学,教与评分离的虚拟特性,使培训过程存在一些低效、失效、作假等形式主义的现象,减损了教师培训的实际价值。教师培训既是教师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的权利义务,更是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在线师训实效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我是一名基层学校校长,承担着学校在线师训管理的任务;我也是一名参训者,对在线培训现实情况十分了解。故在本研究中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日常的参与性观察和体验,拥有众多事件、案例、档案等材料。为了避免个人视角的局限性,使研究更客观并具有普遍意义,本文还拓展了研究范围,运用了问卷、访谈、咨询等再次调查的方法。以Y区W中心块教师培训的个案为例,进行了大样本的调查问卷,涉及W中心块五所学校的90.6%的基层教师和领导,获得有效问卷184份,开展了教师座谈会、对学校领导、不同年龄、学校、职称教师正式访谈10人,以期材料来源、方法能够相互验证,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此外,笔者还采取了政策与文献研究法,力求得到理论上的支持。本论文客观阐述基层教师参加在线培训的现实情况,指出在线师训中存在着低效的现象,并对产生低效性的原因作了分析,从教师在线培训政策、在线培训课程与资源,在线培训特有的学习与评价方式,培训管理及技术服务,教师内在学习动力等方面分析教师在培训中出现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原因。本论文以积极的态度提出改进在线师训实效性的一系列建议,即探索建立一个外部与内部密切结合、激励与控制有机统一的动力机制,并使这个动力机制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激励、表率、约束、评价等价值导向和制度规范作用,形成教师主体参与、自主选择、适合成长需求的培训新机制。从强制性措施与激励性措施的结合点上推进教师在线师训的实效性;建立以人为本的配套管理及技术支持保证在线师训工作扎实推进;设计真正展示真实的课堂问题情境的课程,提高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促进在线学习方式由“人-机”走向“人-机-人”的学习共同体。有效实现教师从学习到实践的转变,真正提升在线师训的实效性。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6](2004)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打造教师教育新平台》文中认为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于1978年。目前,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100多万元,建有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礼堂、餐厅,配齐了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且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学校目前在岗教职工58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教师29人。为满足学校教育教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7](2002)在《树立学校发展新理念 构筑继续教育新平台》文中提出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北依齐鲁圣地,南邻苏淮平原,东连沂蒙山,西接微山湖。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人口156万。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位于市区龙山路繁华地段,创建于1978年。目前,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在岗教
招远市教师进修学校[8](2001)在《当好教育母机,培训高素质的教师——招远市教师进修学校“九五”师训工作总结》文中指出 招远市教师进修学校现有教职工40余人,担负着全市108处小学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九五”期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师训工作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方位地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小学校长培
潍坊教育学院[9](2001)在《积极实施跨世纪教师素质工程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文中研究表明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和《潍坊市跨世纪教师素质工程实施意见》,“九五”期间,我院把师训干训作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验与探索,使潍坊市作为省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10](2001)在《研培一体 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培训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加强干训师训工作,对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素质服务的宗旨,积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把干训师训工作列为我校业务工作的重心和核心,积极研究探索新的培训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定不移地贯彻教科研培训一体化的
二、抓好师训工作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好师训工作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有缘农村教师 |
(二) 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
(三) 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
(四) 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
(二)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
(三)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 |
三、概念界定 |
(一) 教师与农村教师 |
(二) 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
(三) 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与访谈 |
(三) 教育政策分析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
(一)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二) 论文框架 |
(三)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
(一)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
(三) 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
(二) 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
(三) 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
(四) “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
三、政策成效 |
(一) 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
(二) 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
(三) 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
四、政策问题 |
(一) 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
(二) 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
(三) 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
(一)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三) 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
(一)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
(二) 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
(三) 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
(一) 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
(二) 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
(三)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
(四)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
(五) 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
四、政策成效 |
(一) 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
(二) 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
(三) 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
(四) 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
五、政策问题 |
(一) 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
(二) 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
(三) 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一) 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
(三)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
(二) 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
(三) “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
三、政策成效 |
(一) 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
(二) 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
(三) 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
四、政策问题 |
(一) 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
(二) 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
(三) 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
(二) 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
(三) 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
(一) 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
(二) 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
(三) 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
(一) 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
(二) 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
(三) 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4)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意义 |
1. 贯彻落实省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精神的需要 |
2. 加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需要 |
3. 不断提高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实效的需要 |
二、机制构建 |
1. 县为中心, 统筹管理 |
2. 区域补充, 规范运行 |
3. 基地延伸, 协同运作 |
4. 导师负责, 增强实效 |
5. 乡镇联动, 上承下达 |
6. 校本落实, 惠及全员 |
7. 个体自炼, 巩固成效 |
三、成效分析 |
1. 管理网络完善, 上下关系顺畅 |
2. 组织层级分明, 各方履职自觉 |
3. 整合多方资源, 凸显培训实效 |
4. 全员素质提升, 深得学员欢迎 |
5. 师训能力增强, 逐步形成品牌 |
(5)“在线师训”实效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海市Y区W中心块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 研究范围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关于"在线师训"的界定 |
(二) 对于教师培训的实效的界定 |
第二章 对Y区"在线师训"实效的调查 |
一、对在线培训"有效与否"评价标准的认识 |
(一) 关于不同当事人评判倾向的思考 |
(二) 基于教师视角的评价标准 |
二、政府"增加培训机会"与教师有没有该需求的问题 |
(一) 理论上在线师训大大增加了培训机会 |
(二) 教师对机会的需求度并没有同步增加 |
三、孤独:人机对话抑或人机间离 |
(一) "人-机"对话中的教师学习 |
(二) "人-机学习"是以"人际疏离"为代价的 |
四、虚拟形态中的"行为/替代"、"点击率/时间"等现象 |
(一) 虚拟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
(二) 在线师训中存在"替代","抄袭"等应付学习的现象 |
五、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实在性"问题 |
(一) 网络资源丰富有余,让教师参训者难以选择 |
(二) 网上的课程与资源针对性不强 |
(三) 网上课程资源实践指导性不够 |
第三章 "在线师训"存在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
一、"在线学习"制度行政意图的单向性 |
(一) 制度安排与单纯的效率主义观点 |
(二) 缺乏对Y区教师学习需求与积极性的调查 |
(三) 过分重视虚拟评价的统计,轻视真实的效用 |
二、教师学习的需求与动机分析 |
(一) 在线培训是一个统一权威的大课堂 |
(二) 疲于应付异化了"在线"沟通、交流价值 |
(三) 网络技能能力不足奠定了"逃学"的负性学习状态 |
(四) 职业倦怠感使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责任感 |
三、配套管理与技术支持的问题 |
(一) 远距离的后台管理"解不了近渴" |
(二) 网络管理的若干技术问题 |
第四章 改进教师"在线师训"效果的对策建议 |
一、行政出发点:关于学习动力与技术手段的思考 |
(一) 让政策保障并激励教师学习 |
(二) 配套管理与技术服务尽可满足教师的需求 |
二、让"在线师训"真正结合真实的课堂问题情境 |
(一) 分析教师培训需求 |
(二) 了解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
(三) 展现课堂真实的情景,提高教师"理论—实践"的应用能力 |
三、"受益者评价"的启示——一种展示激励的手段 |
(一) 一则培训受益者的案例 |
(二) 受益者评价的启示 |
四、从"人-机"关系走向"人-机-人"关系:学习共同体 |
(一) 建立现实和虚拟双重的学习共同体 |
(二) 从"人-机"到"人-机-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应有之义 |
(三) 从"人-机"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
结语 |
附录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在线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二:Y区关于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文件 |
附录三:访谈提纲 中小学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情况的访谈提纲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抓好师训工作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成效的现状调查研究[D]. 曹玲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金礼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4]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J]. 娄亚文,潘聪绒. 领导科学论坛(理论), 2013(11)
- [5]“在线师训”实效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海市Y区W中心块的实证调查[D]. 郑小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坚持科学发展观 打造教师教育新平台[A].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7]树立学校发展新理念 构筑继续教育新平台[A].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2
- [8]当好教育母机,培训高素质的教师——招远市教师进修学校“九五”师训工作总结[A]. 招远市教师进修学校. 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 2001
- [9]积极实施跨世纪教师素质工程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A]. 潍坊教育学院. 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 2001
- [10]研培一体 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培训工作[A]. 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 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