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国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论全国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浅议国家助学贷款中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广锐[1](2020)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发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借款学生违约现象和风险管理始终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这个基础理论出发,以S大学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情况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进行局部考察和研究。根据S大学2010-201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数据,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情况,识别并归纳出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在风险分析环节,从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四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探索风险问题的成因,并对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贷款方式操作流程中风险产生机理的异同点。最后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在教育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上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银行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借款学生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违约风险。高校方面,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加强贷款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贷款偿还能力,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学生方面,应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增强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锻炼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个人偿还能力,从主观因素方面降低违约风险。

张盛威[2](2020)在《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助学贷款是以个人信用为保障的信用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在一定风险。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对助学贷款风险加以防范,构建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一项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展开分析研究。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对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得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探究其原因。为帮助天津GS银行有效的进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对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如:美国的“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及启示,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与启示。为天津GS银行完善与优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使天津GS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得到完善与优化。助学贷款申请阶段,完善贷款种类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加强贷款学生引导工作树立诚信意识;助学贷款发放阶段,建立针对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贷款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助学贷款还款期间,完善助学贷款还款管理机制,强化还款的联控监督机制。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天津GS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帮助,为提升商业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烨[3](2017)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正式实施以来,历经几次变迁,如今日渐完善。该制度的迅速发展表明它在帮助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具有其它资助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自2006年国家开发银行大面积介入国家助学贷款之后,放贷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解决。政策性银行的介入虽然提高了贷款流程前端的发放效率,但却无力扭转贷后还款这一环节存在的许多突出,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还贷信用依然考验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宽容度。助学贷款因为回收的困难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够完善和贷后管理参与主体的权责不清,致使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集中于贷后管理上。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仍旧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府担保的信用贷款,学生本人不需要提供其他担保,毕业后分散到全国各地,无疑加大了贷后管理的工作难度与经济道德风险,也凸显了贷后管理中伦理评价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政策性贷款,其本身所体现的伦理性毋庸置疑,单一“助”字就体现了该制度的伦理诉求与道德功能。本文针对国内有关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制度伦理和管理伦理的特定视角出发,深入分析贷后管理中出现的贷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失信违约现象较严重等问题及其诱因,尝试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实际出发,探寻贷后管理道德风险规避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实现对贷后管理制度的有效伦理强化,保障学生贷款的合理有效回收,使得还款救助机制能够得以贯彻和落实。从制度伦理和管理伦理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助学贷款贷后管理进行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一是从制度伦理出发,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内容设计,从贷款形式、还款规则和失信惩戒三个方面完善;二是从管理伦理出发,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的伦理安排,从规范贷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学生信贷档案和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等三个维度展开。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应运而生,弥补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贷款回收环节机制建设的空白。

刘新林[4](2016)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动得较快,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还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不全,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满足率不太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度偏小,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说明,金融机构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惜贷”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和违约率,导致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40%。如此多的青年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开展好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1999年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一波三折,经历了探索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改革阶段、完善阶段六个时期。随着时间的增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供给方式,即由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而贫困学生的偿债能力很低,不要求贫困学生提供担保,具有很大的风险。政府提供的补助仅限于利率优惠、还款期限优惠、贷款减免优惠,没有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为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障金融机构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安全,提高金融机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地开展,从我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就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承担义务。随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越来越多,到现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了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等五项义务。我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在制度变迁上选择了强行性制度变迁的方式,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地安排预期制度。由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不太明确,导致制度不断地变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对以往的政策予以调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频繁地发布命令和规章,相互之间难免不和谐,有的甚至前后矛盾,相互抵触。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不具有制度的普适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实施机制的畅通性、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性,并且效用递减得特别快。无论从动态方面讲,还是从静态方面讲,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都不太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负效率。这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提高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与预期相反的推高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和拖欠率的作用。为了保证所有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有必要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予以检讨,重新设置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重新设置的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义务,要起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效率。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像我国一样,也承担义务。不过,在这些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与我国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不同,他们承担的是提供就业信息义务、代扣利息义务、代扣代缴义务、出具证明义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只有一种,少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有两种。而且,这些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履行起来,都比较容易,不太难,费用不高,成本较低,负担不太重。国外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高,与这些都息息相关。这些启示我们,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义务,应当尽量少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与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紧紧挂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分期定额还款方式,这种还款方式一出台,就受到了广泛的诟病。分期定额还款方式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外部性有效内在化,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无法使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厌恶得到克服,有强烈的变更需求。缓解国家助学贷款价格的上升,需要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全额管理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制度上的障碍已经扫清;个人所得税征收技术的进步,具备了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方式具备可行性。我国税务机关的征收组织早就已经覆盖了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税务机关基本上能够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风险,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成本低,税务机关不仅应当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而且应当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的方式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机构不必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只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大大降低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机构的管理成本。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用人单位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代扣代缴毕业生应当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了保障到国家鼓励的地区和岗位工作的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由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在毕业生申请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和出具证明义务,原来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可以废止。

陈丹蓓[5](2016)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业的“公平、公正”,对处于弱势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并根据国情不断调整我国助学贷款政策。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发展至今,曾在资助范围、资助限额、资助年限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调整,但仍面临着经办机构风险巨大、借款学生违约率过高、办理过程职责不清等问题。在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发展至今仍未出台相关法律来对贷款中各方进行约束;对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政策性性质的界定仍然不清晰;我国是否需要建立相关机构来负责助学贷款的贷前申请、贷中管理与贷后追偿;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仍需社会各界的扶持发展等。本文通过对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分析,力求通过制度改革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通过数据来分析影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以期更好的经济环境、更有力的政府支持来促进助学贷款的整体发展;通过与国外助学贷款政策比较,来指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中风险控制方面上所存在的不足。通过以上方法,提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的改革建议。

蒋进[6](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助学货款是国家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教育经费的重大措施。然而,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十多年历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商业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货款业务面临信用风险、还款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面对这一系列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思路,分析这些风险存在的根源,从而更好的规避风险,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真正为贫困生服务的同时顾及到其他方利益。本文将通过对助学贷款制度与政策、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遇到的哪些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尝试提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风险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全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然后从助学贷款的制度与政策研究、助学贷款实施现状研究以及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进行回顾,并指出贷款违约是助学贷款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接着从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出发,对风险管理的框架进行梳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围绕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四大风险类别,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行为,并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在前文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助学贷款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得到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主要风险因素的结论。在前述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好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加强助学贷款管理、降低环境风险等措施,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助学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丁立波[7](2014)在《助学贷款风险防范视角下的县级资助中心员工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一种,是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发放的助学贷款,由学生和家长向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办理,目的是支付学生在校期间所需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最基层的运行机构,是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评审发放等资助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五年运行实践表明,中央政府推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各项资助政策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各项政策的顺利运行也得益于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有效运转。政府干预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政策性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优势是由政府承担了部分信贷风险,使金融机构有积极性参与到国家政策。但实践证明,政府干预下原本仅涉及政府、银行、高校、学生等主体的助学贷款产生了更多利益主体并形成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员工就是新政中最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由于多个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及其机会主义倾向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导致更多的不确定性,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阻滞。在此不确定环境下,居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链条最末端的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员工接受多方委托从事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多种学生资助任务,员工的激励问题成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其中,激励机制设计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是解决委托代理主体道德风险问题的基本思路。文章通过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产生背景介绍,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借鉴博弈理论和实证方法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道德风险的产生及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员工激励缺陷与扭曲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政府干预能够有效纠正老机制助学贷款市场失灵,但同时使借款学生道德风险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传递并演变为员工道德风险。其次,多个贷款管理主体的道德风险、多角色属性员工面临的多任务、多委托人问题是激励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基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主体道德风险防范视角的员工激励是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运用博弈理论对员工规避借款学生道德风险的政府干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员工顺利完成各项资助任务扫清道路。研究认为,借助政府规制力量引入信用因素,既能对借款学生的威胁变得可以置信,又能在信号传递博弈中促使借款方说实话,解决由借贷双方构成的博弈系统自身无法规避的风险。通过政府干预,最大程度地降低借款学生道德风险向员工的传递是防范助学贷款信贷风险的前提。其次,借鉴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助学贷款管理主体道德风险下的员工多任务、多委托人激励机制。研究表明:政府现有绩效考核措施不存在激励功能,政府应进行额外支付以满足机构运转基本条件,将银行收益因素考虑在内有利于激励机制实施;相对业绩排序法能够帮助银行有效防范地区环境差异下各地员工是否付出努力的道德风险,规定业绩指标激励合约能够防范银行不兑现承诺的道德风险。对难于监督的员工助学贷款管理任务应实施单独激励,或将两项任务分别专业化细分为“内勤”和“外勤”任务进行重新组合后,分别交由不同员工负责更利于政府监督。多委托人问题研究表明:政府和银行对助学贷款效果的关注存在偏好,政府关注能够获得贷款的学生数量,银行关注借款学生的还款数量。研究认为,员工的努力及其可观察性、任务的可替代性是委托人激励强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员工基于委托人偏好进行努力分配的前提条件。独立激励模式会引导员工过分注重贷款学生数量而忽略催还贷款任务,不利于国家资助政策长效实施;政府应选择银行所偏好的竞争共同代理模式吸引银行积极参与政策。文章还从机制设计层面申明了催还贷款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催还贷款激励、进行任务合理安排的政策建议。通过设计正式经济契约能够使委托代理方各自利益与设计者规定目标相一致,但要实现对具有多角色属性员工的有效激励,还必须了解员工内心“不言而喻”的、从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更大提升、获得更大成就感、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感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契约内容。论文借鉴心理契约理论开展员工激励扭曲纠正研究,设计并修订针对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员工群体具有较好的测量作用和科学性的心理契约量表,用以解决员工以“公务人”角色承担银行经济活动中的激励扭曲问题,并结合基于委托代理与心理契约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论文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局限与不足,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菡菡[8](2013)在《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探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理论知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在着力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然而也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国家助学贷款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自实施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了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大学梦”,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并且有仅凭信用即可贷款的这一特点,倘若大学生出现违约行为,势必影响该政策的可持续性。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成为亟需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此问题,围绕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主体,政府、银行、家庭、高校、学生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并从五个方面提出防范诚信缺失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文章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公平理论、高等教育成分分担理论和违约风险理论。第三部分:梳理我国助学贷款政策的演进过程,为研究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在分析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引发风险的影响及就诚信缺失进行分阶段介绍缺失表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法律体系不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定位不清晰;银行审核体系不完善,投入成本较大,后续跟踪管理不及时;家庭诚信教育缺乏,对孩子良好影响教育不到位;高校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诚信制度建设滞后,助学贷款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学生存在赖账逃债心理,对未来还贷信心不足。第五部分:从政府、银行、家庭、高校、学生五大方面提出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防范对策。主要包括:从政府方面,优化社会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健全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继续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补偿金,提高银行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并采取必要奖励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针对不同阶段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从银行方面,完善审核体系,从简贷款手续和主动为满足贷款条件的学生服务;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开展,推进国家教育发展;开展多样的还款方式,加强贷后跟踪管理。从家庭方面,加强孩子诚信教育,提升家庭自身素质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孩子良好影响教育;从教育孩子“做人”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孩子进入大学后,坚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从高校方面,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一课;增加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加强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桥梁作用;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档案。从学生自身方面,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学习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合理定位,清晰就业观。第六部分:总结,总结全文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妹如[9](2013)在《浅析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信用缺失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专门针对在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政策贴息贷款,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贫困生获得资助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部分大学生信用问题缺失,拖欠、逃避等违约行为日益凸显,已经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大学生信用缺失现象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法律机制、建立全国大学生征信系统、做好大学生信用管理,营造大学生守信氛围等若干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孔丹[10](2013)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要求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条件保障,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学有所教取得新进展,保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因此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推行以来,受到党、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进入高等学府难的矛盾,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梗阻,产生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政策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内涵、政策的变迁及作用,着重以实证法、文献法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政策利益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学生)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逐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身的构成要素;日益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外部环境,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浅议国家助学贷款中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国家助学贷款中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与实践
    2.1 国家助学贷款定义及分类
    2.2 国家助学贷款行为主体
    2.3 国家助学贷款基础理论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教育公平理论
        2.3.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3.4 风险管理理论
    2.4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
        2.4.1 试点探索阶段(1999年6月-2000年8月)
        2.4.2 全面推广阶段(2000年8月-2004年6月)
        2.4.3 突破发展阶段(2004年6月-2015年7月)
        2.4.4 成熟完善阶段(2015年7月至今)
第三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考察
    3.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3.1.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3.1.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3.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典型案例
        3.2.1 一朝疏忽终后悔-重视程度不够
        3.2.2 恶意拖欠,自酿苦果-契约精神匮乏
        3.2.3 就业难引发的失信—偿还能力不足
    3.3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表现
        3.3.1 信用风险
        3.3.2 管理风险
        3.3.3 社会风险
        3.3.4 政策风险
第四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析
    4.1 基于事故树法的风险成因分析
        4.1.1 学生视角风险成因
        4.1.2 高校视角风险成因
        4.1.3 银行视角风险成因
        4.1.4 政府视角风险成因
    4.2 基于流程图法的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4.2.1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4.2.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4.2.3 两种贷款方式的对比分析
    4.3 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1.1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5.1.2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5.1.3 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
    5.2 以银行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2.1 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
        5.2.2 提高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5.2.3 完善贷款偿还机制
    5.3 以高校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3.1 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
        5.3.2 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
        5.3.3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5.4 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4.1 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
        5.4.2 提高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5.4.3 提高个人偿还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助学贷款
        2.1.2 国家助学贷款特性
        2.1.3 信贷风险
        2.1.4 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3.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
        3.1.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3.1.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流程
        3.1.3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情况
        3.1.4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质量
    3.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3.2.1 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2.2 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2.3 从高校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3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3.3.1 贷前调查风险防范现状
        3.3.2 贷中审查风险防范现状
        3.3.3 贷后风险防范管理现状
第4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4.1.1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风险防范不全面
        4.1.2 贷中审批不完善
        4.1.3 贷后风险管理不到位
    4.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原因
第5章 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案例启示
    5.1 美国“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及启示
        5.1.1 “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
        5.1.2 “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的启示
    5.2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与启示
        5.2.1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5.2.2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的成功启示
第6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对策
    6.1 助学贷款申请阶段的防范
        6.1.1 完善贷款种类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
        6.1.2 加强贷款学生引导工作树立诚信意识
    6.2 助学贷款发放阶段的防范
        6.2.1 建立针对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
        6.2.2 引导贷款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6.3 助学贷款还款期间的防范
        6.3.1 完善助学贷款还款管理机制
        6.3.2 强化还款的联控监督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

(3)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架构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伦理考量
    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制度伦理
        2.1.1 制度伦理
        2.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伦理
        2.1.3 贷款政策演变中的制度伦理日益凸显
    2.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管理伦理
        2.2.1 管理伦理
        2.2.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管理伦理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问题及诱因的伦理分析
    3.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1 贷后管理机制不健全
        3.1.2 失信违约现象较严重
    3.2 贷后管理呈现问题诱因的伦理分析
        3.2.1 从制度伦理角度分析
        3.2.1.1 贷后管理的行政法规法律效力不足
        3.2.1.2 政策与商业运作之间存在矛盾
        3.2.2 从管理伦理角度分析
        3.2.2.1 忽略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3.2.2.2 忽略硬件和软件管理相结合——信息化建设滞后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伦理构建
    4.1 从制度伦理构建——完善贷后管理的制度内容设计
        4.1.1 贷款形式的多元化
        4.1.2 还款规则的灵活化
        4.1.3 失信惩戒的明确化
    4.2 从管理伦理构建——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的伦理安排
        4.2.1 确立政府机构在贷后管理主体中的主导地位
        4.2.2 规范学校、银行和学生三方角色的权责
        4.2.3 完善信息化建设、建立学生信贷档案
        4.2.4 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律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建立的伦理评价
    5.1 还款救助机制的基本概述
    5.2 还款救助机制的操作流程
        5.2.1 申请办理
        5.2.2 资格初审与复审
        5.2.3 资金划付
    5.3 还款救助机制的伦理性
        5.3.1 救助的伦理关怀特性
        5.3.2 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的权责划分
    5.4 还款救助机制的伦理功能
        5.4.1 对借款大学生个人的伦理要求和行为约束
        5.4.2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4)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主要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及用人单位的义务
    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
        2.1.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强制性变迁
        2.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过程
    2.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具体内容
        2.2.1 催收义务
        2.2.2 告知义务
        2.2.3 接受联系义务
        2.2.4 代偿义务
        2.2.5 曝光附带义务
第3章 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分析
    3.1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变迁的现象
        3.1.1 路径依赖
        3.1.2 连锁效应
        3.1.3 时滞
    3.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静态效率分析
        3.2.1 普适性分析
        3.2.2 制度设计合理性分析
        3.2.3 制度实施机制分析
        3.2.4 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促使制度履行完善程度分析
    3.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动态效率分析
        3.3.1 动态效率表现
        3.3.2 动态效率成因
第4章 部分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 用人单位在分期定额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1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2 韩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3 印度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 用人单位在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2.1 泰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2 匈牙利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3 南非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 用人单位在混合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2 英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3 澳大利亚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4 加纳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4 部分国家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经验
        4.4.1 用人单位义务的特点
        4.4.2 用人单位义务的启示
第5章 重构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5.1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的选择
        5.1.1 还款方式的优缺点
        5.1.2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
        5.1.3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选择的有关方案
        5.1.4 国家助学贷款应当选择的还款方式
    5.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选择
        5.2.1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
        5.2.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选择的有关方案
        5.2.3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方案的分析
        5.2.4 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方式
    5.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新设想
        5.3.1 承担代扣代缴义务
        5.3.2 不承担现有的五项义务
        5.3.3 承担出具证明义务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策建议
        6.2.2 建议实施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综述
        0.2.2 国内文献综述
        0.2.3 研究评析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
1 国家助学贷款理论范畴与我国的实践
    1.1 国家助学贷款及政策体系的含义
        1.1.1 国家助学贷款的界定
        1.1.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体系构成
        1.1.3 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
    1.2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相关理论
        1.2.1 人力资本理论
        1.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1.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1.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1.3.1 开展与试点阶段
        1.3.2 推广与改进阶段
        1.3.3 完善与发展阶段
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模式及风险因素
    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本模式
        2.1.1 市场化经营模式
        2.1.2 行政主导经营模式
    2.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现状及问题
        2.2.1 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2.2.2 政策性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2.2.3 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风险
        2.3.1 助学贷款实施过程的管理风险
        2.3.2 助学贷款申请人员的信用风险
        2.3.3 法律欠缺所导致的风险
        2.3.4 助学贷款自身特点所导致的风险
    2.4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4.1 模型的选取
        2.4.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2.4.3 回归分析
3 美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
        3.1.1 美国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
        3.1.2 美国控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主要做法
    3.2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
        3.2.1 日本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
        3.2.2 日本控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主要做法
    3.3 启示与借鉴
4 防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对策建议
    4.1 选择恰当的助学贷款发放机构
    4.2 不断调整助学贷款政策
        4.2.1 设置灵活的资助标准
        4.2.2 优化偿还方式
    4.3 增强对借款学生的制约与扶持
        4.3.1 立法制约机制
        4.3.2 贷后扶持机制
    4.4 政府与社会共同助力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国家助学贷款
        1.2.2 风险与信用风险
        1.2.3 风险管理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制度政策梳理及文献综述
    2.1 关于助学贷款的制度与政策研究
        2.1.1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内容及发展过程
        2.1.2 世界其他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
    2.2 关于助学贷款实施现状的研究
    2.3 关于助学贷款风险的研究
        2.3.1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因素及成因的研究
        2.3.2 关于化解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对策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识别
    3.1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步骤分析
        3.1.1 风险识别
        3.1.2 风险评价
        3.1.3 风险处置
    3.2 助学贷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因素识别
        3.3.1 信用风险
        3.3.2 政策风险
        3.3.3 管理风险
        3.3.4 环境风险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评价
    4.1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
        4.2.1 构建判断矩阵
        4.2.2 确定指标权重
        4.2.3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5.1 提高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5.1.1 提升信用意识
        5.1.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5.2 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5.2.1 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
        5.2.2 助学贷款期限和偿还方式的多样化
        5.2.3 推广家庭与生源地贷款制度
        5.2.4 尝试助学贷款市场化改革
    5.3 加强助学贷款的管理
        5.3.1 加强政府的管理
        5.3.2 加强银行的管理
        5.3.3 加强高校的管理
        5.3.4 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体系
    5.4 出台配套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助学贷款风险防范视角下的县级资助中心员工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2.4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规制理论
        1.3.2 博弈理论
        1.3.3 激励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的道德风险与员工激励问题
    2.1 政府干预下借款学生道德风险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传递
        2.1.1 借款学生贷后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的传递
        2.1.2 借款学生贷前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传递
    2.2 贷款管理主体的道德风险与员工激励
        2.2.1 地方政府和银行道德风险与员工激励缺陷与扭曲
        2.2.2 员工的多重角色属性与激励不足
    2.3 本章小结与研究启示
第三章 员工规避学生道德风险的政府干预机制研究
    3.1 员工规避学生贷后道德风险的政府干预
        3.1.1 基于信用因素的学生贷后风险规避模型分析
        3.1.2 信用因素控制学生违约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3.2 员工规避学生贷前道德风险的政府干预
        3.2.1 学生贷前隐藏信息下“应贷”对象甄别合同设计
        3.2.2 学生贷前风险控制中的政府规制
    3.3 本章小结与管理启示
        3.3.1 本章小结
        3.3.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员工规避学生道德风险的措施
第四章 基于贷款管理主体道德风险的员工激励研究
    4.1 贷款管理主体道德风险与员工努力
    4.2 基于员工最优努力水平的激励机制研究
        4.2.1 模型假设与说明
        4.2.2 政府对员工激励失灵的原因分析
        4.2.3 员工努力不可观察时的激励合约设计
        4.2.4 模型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4.3 基于银行收益影响的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4.3.1 模型假设与说明
        4.3.2 模型求解
        4.3.3 模型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4.4 多地区贷款管理中银行道德风险下的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4.4.1 银行道德风险下的多代理人问题与锦标机制
        4.4.2 锦标机制模型假设与说明
        4.4.3 基于相对业绩的奖励合约
        4.4.4 规定业绩指标的激励合约
        4.4.5 锦标机制在风险防范与员工激励中的管理启示
    4.5 本章小结与管理启示
第五章 员工多任务道德风险下的激励机制研究
    5.1 政府对员工多任务的监督困境
    5.2 两项任务的员工努力成本相关时的激励研究
        5.2.1 模型假设与说明
        5.2.2 模型求解
        5.2.3 两任务模型中的激励合约设计
    5.3 基于工作设计原理的政府监督与激励研究
        5.3.1 助学贷款与助学金管理任务中的工作设计
        5.3.2 基于工作设计原理的员工专业化分工激励
        5.3.3 基于工作设计原理的员工工种设计与任务重组激励
    5.4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5.4.1 基于员工风险偏好强化其贷款管理任务激励的建议
        5.4.2 基于专业化分工与任务重组的机构重设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基于多委托人目标偏好道德风险的员工激励研究
    6.1 政府和银行贷款目标存在偏好的合作困境
    6.2 基于政府和银行贷款目标偏好的激励模型假设与说明
    6.3 模型建立与求解
        6.3.1 独立代理模式
        6.3.2 政府和银行竞争性共同代理模式
        6.3.3 政府和银行合作性共同代理模式
    6.4 代理模式效率比较与数值分析
        6.4.1 相关结论
        6.4.2 数值分析
        6.4.3 基于政府和银行目标偏好的代理模式选择与管理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多角色属性员工激励扭曲的纠正研究
    7.1 多重角色员工的心理契约内容
    7.2 员工心理契约问卷设计
        7.2.1 问卷设计思路
        7.2.2 研究假设与测量工具选取
        7.2.3 初始问卷的形成
    7.3 问卷测试与分析
        7.3.1 预测、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7.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7.3.3 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态度因素分析
    7.4 研究总结与管理启示
        7.4.1 研究总结
        7.4.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与不足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概述
    2.1 国家助学贷款定义
    2.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成本分担理论
        2.2.3 违约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进过程
    3.1 国家助学贷款的萌芽时期(1986 年 7 月—1999 年 6 月)
    3.2 国家助学贷款的快速发展阶段(1999 年 6 月-2004 年 6 月)
    3.3 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调整发展时期(2004 年 6 月-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风险及影响
        4.1.1 资金提供方——银行
        4.1.2 中间方——高校
        4.1.3 资金还贷方——学生
        4.1.4 外部环境——社会大环境的不良风气
    4.2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不同阶段的表现
        4.2.1 贷前准备阶段
        4.2.2 贷中实施阶段
        4.2.3 贷后管理阶段
    4.3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法律体系不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定位不清晰
        4.3.2 银行:审核体系不完善,投入成本较大,后续跟踪管理不及时
        4.3.3 家庭:诚信教育缺乏,对子女良好影响教育不到位
        4.3.4 高校: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诚信制度建设滞后,队伍建设不足
        4.3.5 学生:赖账逃债心理,对未来还贷信心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防范对策
    5.1 政府方面
        5.1.1 优化社会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5.1.2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健全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5.1.3 增加风险补偿金力度,政府成为风险承担者
        5.1.4 制定划分风险等级,分级管理层层落实
    5.2 银行方面
        5.2.1 从简贷款手续,完善审核体系
        5.2.2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为潜在客户
        5.2.3 开展多样还款方式,加强贷后跟踪管理
    5.3 家庭方面
        5.3.1 加强对子女的诚信教育,提升家庭自身素质水平
        5.3.2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子女良好影响教育
        5.3.3 从教育子女“做人”入手,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观念
        5.3.4 子女进入大学后,坚持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关注
    5.4 高校方面
        5.4.1 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一课
        5.4.2 增加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5.4.3 加强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桥梁作用
        5.4.4 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档案
    5.5 学生方面
        5.5.1 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
        5.5.2 学习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5.5.3 学生合理定位,清晰就业观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问卷调查
    二、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三、攻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

(9)浅析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信用缺失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大学生信用的缺失
    1. 申请助学贷款的材料失真
    2. 使用助学贷款的资金失信
    3. 履行助学贷款的还贷失约
二、大学生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历史因素
    2. 社会因素
    3. 家庭因素
    4. 学生自身因素
    5. 银行自身因素
三、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信用危机的防范对策
    1. 政府机构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律制度
    2. 建立遍及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加强法律保障体系
    3. 构建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体系
    4. 引入国家助学贷款保险机制
    5. 高校做好学生信用管理, 开展诚信教育
    6. 净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大学生守信的氛围

(10)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变迁及作用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供给不足的教育财政的需要
        二、不断攀升的大学学费
        三、贫困生上学难
    第二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变迁
        一、“旧政策”阶段(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
        二、“新政策”阶段(2004年6月至今)
    第三节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的作用
        一、为贫困生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保障
        二、缓解高校拖欠学费的矛盾,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三、银行提高放贷的积极性
        四、市场机制的引入,借款学生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成本补偿理论
    第二节 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理论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身存在的弊端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条款设计不完整
        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本身的系统性不合理
    第三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手段不到位
        二、政策执行中的不平衡
        三、信贷风险增加,违约率高
        四、政策实施难以形成合力
        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中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
        二、政策执行主体追求各自利益和缺乏沟通
        三、政策运行体制不健全和运行环境不佳
第四章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建议
    第一节 政策相关利益主体互相配合
        一、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与作用
        二、经办银行转变认识
        三、高校明确管理责任
        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节 国家助学贷款自身要素逐步完善
        一、区分“生活需求贷款”和“发展需求贷款”
        二、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和还款时间
        三、设置灵活多样的还贷方式
        四、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认证体系
        五、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
    第三节 国家助学贷款的外部环境日趋优化
        一、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法制环境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系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三、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
        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相关制度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议国家助学贷款中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杨广锐.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张盛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伦理问题研究[D]. 刘烨.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
  • [4]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D]. 刘新林. 武汉大学, 2016(06)
  • [5]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D]. 陈丹蓓. 辽宁大学, 2016(02)
  • [6]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D]. 蒋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7]助学贷款风险防范视角下的县级资助中心员工激励研究[D]. 丁立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12)
  • [8]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探究[D]. 王菡菡. 湖北工业大学, 2013(S1)
  • [9]浅析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信用缺失现象[J]. 张妹如. 湘潮(下半月), 2013(04)
  • [10]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孔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论全国助学贷款信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