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流通的分量有多重?(论文文献综述)
高叶[1](2020)在《高中生物学以情优教策略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情优教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一种基本教学理念。从情感的角度去优化教学,开创新的格局,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来,需要进行多次探索。从素质教育再到提出核心素养,情感在教学领域中如何通过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笔者从情感的维度,将情感性教学策略与高中生物结合起来,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运用情感性教学策略,提出可操作性的指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研法、定量分析法对以情优教策略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以情优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国内外关于以情优教理论发展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对以情优教的内涵,以情优教策略理论做了介绍,并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然后,分别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情优教策略理论进行了阐述,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教师就目前情感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的四个维度进行分化教学策略:一、针对教学环境情感性处理策略,分别提出了利用积极情感因子良性积累的策略、用竞争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互助策略、以点带面利用典型事例的积极因素影响学生的典型影响策略、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期待激励的策略以及利用积极的物理环境影响学生的创设氛围策略。二、针对教学内容情感性处理策略,以学生学习心向为缘由,提出了认知匹配策略以及超出预期策略;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为缘由,提出了展示情感策略、发掘情感策略、诱发情感策略以及赋予情感策略。三、针对教学组织策略,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分配学习小组,引发积极学习情绪的灵活分组策略,建立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角色转换策略,用表情传递情感,创设积极的氛围的表情调控策略和丰富学生情绪体验的张弛调节策略。四、针对教学评价情感性处理策略,提出了在评价中成长的积极性评价策略,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的特色性评价策略,通过互评自评促进学生自由成长的主体性评价策略,和用象征物刺激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象征性评价策略。将提出的情感策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后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得出测试结果:实验班的期末成绩平均分要高于对照班,同时实验班的学习兴趣、态度、课堂情感后测明显比对照班高。研究表明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情感教学策略,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被提高,这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学习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学生对课堂情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的情知素质的和谐发展。
杨映川[2](2019)在《交界——心识愿者L21蓝樘实验档案》文中研究说明很多人在寻找外星人,这里还有很多传说涉及地球人与外星生命体的交流及对外星生命体的研究。据我所知,地球上为人类掌握的外星生命体的资料十分单薄,研究并无实质性进展,一是没有办法获取周边资源提供的佐证,也就是说,没有比对。二是掌握这些资料的很多属于极具保密性质的机构,正因为保密,它不可能实现交流,那些资
杨志才[3](2018)在《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产出增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单纯增加要素投入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亟需通过优化供给侧的要素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那么探究要素错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寻找要素错配的成因、提供政策减轻要素错配的影响就成为亟需解决和完善的工作。基于此,本文构建模型核算了 1995-2014年全国各省份劳动力和资本错配程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要素错配的成因;探寻了要素错配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并从两条路径重点研究了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各省份要素错配整体上呈现以金融危机为拐点的“U”型趋势;地区间比较,起初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程度最低,但金融危机后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2014年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程度超过中西部地区。整体上看,各省份工资差异前期较低,但增长趋势明显;与工资差异相比,产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贡献量更加突出。其次,政府干预、户籍制度、二元经济结构等制度性因素显着提高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信息交流显着降低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但金融危机后,结构性因素的凸显导致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发展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的错配程度。再次,要素错配对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度以金融危机为界,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4年劳动力、资本错配的叠加效应分别可以解释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省份间收入差距的19.4%、27.1%、10.4%、29.0%。与实际劳动报酬份额比较,要素错配并没有改变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趋势及“U”型结构,但明显降低了各省份的劳动报酬份额。复次,要素错配加剧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2014年由于要素错配的存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水平阻碍效应提高22.1%,且经济增长缺口提高4.7%。因此可见,结构性因素的存在,导致近年来中国各省份要素错配程度有拐头上升的趋势,不仅直接影响产出的增长,也恶化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需要结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点,提出矫正我国劳动力、资本要素错配的具体路径,为我国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蔡妙玲[4](2018)在《量度形容词“轻”、“重”的不对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和“重”是一对常用的反义量度形容词。本文运用标记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原理,并借鉴前人对反义量度形容词的研究成果,从不对称和历时演变角度对“轻”、“重”这对反义词进行共时和历时层面的描写和解释。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内容:第一,共时层面的不对称。对“轻”、“重”的不对称现象从词汇、句法和使用三个方面考察并对其动因和机制进行解释。从标记理论、语用、认知等角度分析造成“轻”、“重”不对称现象可能的原因。第二,历时层面的不对称。分别对“轻”和“重”的原型义和引申义进行考察,探求“轻”和“重”的语义演变路径。进而总结出“轻”、“重”在语义引申路径、语义引申时间、语义引申速度的对称和不对称性。第三,相关问题研究。对“轻重”这一词语的语义引申路径、语义演变时间进行考察,得出“轻重”由“具体义”逐渐转化为“抽象义”这一结果。“轻重”的形成和演变一方面有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
曹宇煌[5](2017)在《我国大学课程与科研成果的相关研究 ——基于我国51所大学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提出,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大学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是科教融合的载体,大学科研成果是一种潜在而宝贵的课程资源。梳理大学课程与科研成果的关系,通过一定途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课程,有助于实现科教融合,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对深化我国大学课程改革也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大学课程与科研成果关系,探寻科研成果向课程转化的途径与机制,并提供相应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以丰富大学课程数量,提高大学课程质量。收集全国51所高水平大学的课程数量、科研成果、本科学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大学课程数量与科研成果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程度总体不高。同时,大学课程质量与科研成果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主要得出两点结论:我国大学的课程数量总量偏少和大学课程数量与科研成果呈现为一般显着相关。针对结果和结论,相应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应树立科研成果“课程化”是科研应用的一种重要途径与内容的理念;其次,建立科研成果“课程化”的评价、激励与管理机制;最后,培养与提升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进行课程创新的专门能力。
朱皓轩[6](2017)在《明英宗时期明蒙朝贡体制中蒙古贡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英宗时期,蒙古向明廷贡马规模极大。无论贡马数量,抑或是贡马频率均为有明以来之最。该段时期贡马规模有三个特点.一,蒙古贡马具有极强的持续性,贡马活动几乎没有中断。二,兀良哈三卫贡马频率高于鞑靼、瓦刺部,但数量远低于后者。三,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贡马呈明显的阶段性,即频率、数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通过统计贡马时间可发现,明英宗时期的贡马活动严格遵循着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基本时间规律。贡马马价,为贡马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明英宗时期,明廷按马匹品质优劣将蒙古贡马分成三或四个等级,并据此制定回赐马价。马价回赐内容主要以绢、纻丝、彩缎等珍贵纺织品进行支付。永乐至明英宗时期,马价较为平稳,变动不大。明英宗时期,明廷对回赐马价细节的完善是主题。通过贡马活动,明廷获得马匹这样的战略物资,缓解了境内缺马的状况;同时明廷通过经济羁縻的手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边危机。蒙古各部则通过贡马活动获得生活必需品,并对蒙古内部及明蒙格局产生一定得影响。
徐晨晨[7](2016)在《论理性思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经济新闻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公开传播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最新状态与发展趋势的信息,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理性原则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亦充分体现在经济新闻报道的三大理性特征上,即解释新闻,探析本质;揭发矛盾,提出对策;指明趋势,超前预测。而当前经济新闻“不好读”、“读不懂”,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缺乏理性思维的指导。本文从经济新闻的现状入手,着力研究经济新闻中的深度报道,分析了经济新闻中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试图提炼并归纳出经济新闻中的理性思维原则,并提出经济新闻中运用理性思维的具体思路。在经济新闻中,理性思维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片面追求趣味性而忽视对本质的深刻揭示;其二是过分强调“成绩清单”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其三是刻意追求报道的规范性而忽视思想的前瞻性。这三个缺失致使经济新闻肤浅,无法指导经济生活。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只有掌握好理性思维原则,才能探明经济现象的本质,为受众进行经济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前瞻性认识。经济新闻中必须坚守四个理性思维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证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针对经济新闻中理性思维的缺失,笔者从理性思维原则出发,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思路:一是由表及里,透过经济现象看本质;二是由此及彼,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三是以人为本,突出民生追求贴近性;四是提高理论素养,善用智力宝库找灵感。
杨巍[8](2016)在《百年木仓 安化第一茶厂的精神符号》文中提出在中茶安化第一茶厂里,有三幢全木质的茶仓,它由一幢背靠式和两幢单体式仓库组成。深褐色的木构,忠实记录着时间经过的印迹,与周围黑瓦红砖的老厂房一起,拼贴着泛黄的往事。它的涎生,原是为了贮茶。然而,不经意间,它塑造了木仓黑茶特有的品质,也收藏见证了安化茶业的百年兴衰,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且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它是安化第一茶厂的文化丰碑,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胡可[9](2015)在《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文中提出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突破俄国的革命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引兵井冈山,创建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实践探索,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石,使得星星之火最终发展成燎原之势,而且为新时期我党巩固执政地位,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个危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践启示。本文从井冈山时期党面对人心涣散、组织瘫痪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当时凝聚力下降的背景和缘由。对当时党为了将人心和组织凝聚起来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梳理。从而进一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凝聚力量的实践对于新时期党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启示。本文认为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种种措施是将井冈山军民的心集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不仅将革命的火种延续和扩大化,更是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在凝聚力量的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一,进行三湾改编,整顿组织,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第二,通过九月洗党,清除投机分子,严肃党内纪律,纯洁革命队伍;第三,通过思想整顿,对右倾悲观情绪予以严厉的教育和打击,坚定革命信念;第四,通过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和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激励军民万众一心;第五,通过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凝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力量;第六,通过土地革命、恢复红色圩场,加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改善生活。这些做法都有效地化解了当时面临的凝聚力下降的危险,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提升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推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人心涣散、组织瘫痪十分危险,它们无时无刻地都在侵蚀着我们党的凝聚力,威胁着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凝聚力量,凝聚共识,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又面临是着什么样的凝聚力下降的危险,党又需要什么样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办法、新途径来化解这些危险,凝聚新的力量,这无疑是党所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凝聚力量的历史经验,必然将会给党在新时期里如何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提供有益的时代启示。
高磊[10](2015)在《香港TVB警匪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所要探讨的是香港TVB警匪题材电视剧叙事话语的美学问题。警匪题材电视剧作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类型片模式,其鲜明的叙事特征就是在电视剧叙事模式的框架之内存在的犯罪与反犯罪的较量。论文借助结构主义叙事学、美学、文化诗学、符号学、以及影视艺术、电视视听语言等理论,从审美的角度来解构TVB警匪剧的叙事特点;探究其在香港“去政治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表征;并将内地与TVB警匪题材电视剧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在大的国际环境竞争中,分析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对TVB类型剧的发展有所贡献。论文的第一章将香港TVB警匪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之路进行了简要的梳理。香港TVB警匪题材电视剧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达到鼎盛,逻辑缜密案情的推理,悬疑的情节设置,再加上美女帅哥的组合,使其收视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TVB也开始走出香港,在内地、东南亚等地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在竞争与扩张的过程中,TVB警匪题材电视剧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接下来的两章内容,分别从内部叙事和外部文化两个方面对TVB警匪题材电视剧进行研究。犯罪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构成了电视剧叙事话语的基本存在方式,作为关注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艺术,如何讲犯罪,如何制止犯罪构成了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因此,论文的第二章就从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以及视听语言的表达四个层面,利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相关方法,对TVB警匪题材电视剧的内部叙事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寻其特色的故事情节;分形与重构的结构模式下所形成的的二元人物力量的对抗;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架构。然而,任何一个艺术创作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其生存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因此,TVB警匪题材电视剧作为香港文化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香港文化”的独特烙印。在殖民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文化碰撞中,TVB警匪题材电视剧形成了特定的“香港身份”,衍生出特有的世俗符号、专业的创作机制、甚至成为香港的“城市名片”。内地警匪题材电视剧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短短20年飞速发展,形成与香港TVB警匪剧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局势。论文第四章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不同地域的警匪剧呈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世俗性”越发明显;强调大团圆的结局;多种题材杂糅;娱乐美学元素渗入;并着意于偶像的力量。然而在“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之下,相比内地励志向上、人物歌颂的类型片,TVB警匪题材电视剧更突显出自身趣味性、娱乐性的特征;流水式的生产之下更注重模式化的叙事;戏剧冲突也更加剧烈;系列剧盛行,演员呈现脸谱化。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警匪叙事”的竞争中。过分强调的恐怖元素,一成不变的脸谱设计,再加上流水作业的商业复制,使TVB警匪题材电视剧在竞争中流失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因此,面对自身生产和外部竞争的压力,TVB电视台开始探索自身发展的新出路:抓住自身的制作特色,改进销售渠道,进军线下市场等等。从最根本上来说,TVB警匪题材电视剧在竞争的大环境中,要力求世俗化与文化内涵的平衡发展。娱乐性固然满足了人民的消费需求,然而,处于继往开来、飞速发展的中国,本身又需要一些正能量的指引作用,因此以“犯罪与反犯罪”为主要内容的警匪题材电视剧便无可厚非的承担起“弘扬正能量”的重任。
二、现代流通的分量有多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流通的分量有多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学以情优教策略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高中生物以情优教的内涵 |
第2章 “以情优教”的理论基础 |
2.1 “以情优教”的理论基础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
2.1.2 教学中知、情信息系统的交互作用 |
2.2 高中生物“以情优教”的实践基础 |
2.2.1 高中生的身心特点 |
第3章 高中生物教学情感因素运用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问卷结果和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物以情优教策略 |
4.1 教学环境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4.1.1 策略的内涵及体系 |
4.1.2 策略的操作要点与运用 |
4.2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4.2.1 策略的内涵及体系 |
4.2.2 策略的操作要点与运用 |
4.3 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4.3.1 策略的内涵及体系 |
4.3.2 策略的操作要点与运用 |
4.4 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4.4.1 策略的内涵及体系 |
4.4.2 策略的操作要点与运用 |
第5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以情优教”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的目的 |
5.2 实践的方法 |
5.3 实践的测试材料 |
5.4 实践的过程 |
5.5 情感策略的实施 |
5.6 实践的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交界——心识愿者L21蓝樘实验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3)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产出增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要素错配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 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 简要评述 |
3 要素错配程度的测度与分析 |
3.1. 中国省际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的测度 |
3.2. 二元经济的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的测度 |
3.3. 要素错配的空间与时间演变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要素错配的成因分析 |
4.1. 理论与假说 |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要素错配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
5.1. 要素错配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理论分析 |
5.2. 劳动力、资本错配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
5.3. 劳动力、资本错配对要素报酬份额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
6.1. 要素错配通过配置效率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
6.2. 要素错配通过收入分配差距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
6.3. 要素错配叠加影响的近似估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成果 |
(4)量度形容词“轻”、“重”的不对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量度形容词的研究 |
1.2.2 关于“轻”、“重”的个案研究 |
1.3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语料来源 |
第2章 从共时层面看“轻”、“重”的不对称 |
2.1 词汇层面的不对称 |
2.1.1 义项 |
2.1.2 构词能力 |
2.1.3 构词形式和意义 |
2.2 句法层面的不对称 |
2.2.1 句法组配 |
2.2.2 句法功能 |
2.3 使用上的不对称 |
2.3.1 使用频率 |
2.3.2 入句功能 |
2.4 “轻”、“重”不对称现象的动因 |
2.4.1 句法语义本身原因 |
2.4.2 外部原因 |
2.5 小结 |
第3章 从语义演变看“轻”、“重”的不对称 |
3.1 “轻”的语义演变 |
3.1.1 “轻”的原型义 |
3.1.2 “轻”的引申义 |
3.1.3 “轻”的语义演变路径 |
3.2 “重”的语义演变 |
3.2.1 “重”的原型义 |
3.2.2 “重”的引申义 |
3.2.3 “重”的语义演变路径 |
3.3 “轻”、“重”的语义演变比较 |
3.3.1 语义引申时间 |
3.3.2 语义引申范围 |
3.4 “轻”、“重”不对称现象的解释 |
3.4.1 语义演变速度 |
3.4.2 人类认知 |
3.5 小结 |
第4章 反义复合词“轻重”的句法语义分析 |
4.1 “轻重”的语义分析 |
4.1.1 实质义:重量的大小、用力的大小 |
4.1.2 程度义:程度的轻重、事情的主次 |
4.1.3 分寸义:指说话做事 |
4.2 “轻重”的句法分布 |
4.2.1 “轻重”作定语 |
4.2.2 “轻重”作主语 |
4.2.3 “轻重”作宾语 |
4.3 “轻重”的历时演变 |
4.3.1 “轻重”的原型义 |
4.3.2 “轻重”语义的引申与虚化 |
4.3.3 “轻重”的演变轨迹 |
4.4 “轻重”成词的动因 |
4.4.1 “轻重”成词的语义基础 |
4.4.2 “轻重”构词的认知理据 |
4.4.3 “轻重”的双音化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大学课程与科研成果的相关研究 ——基于我国51所大学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假设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科研成果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
二、教学学术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样本特征描述 |
一、51 所样本校的课程数量状况 |
二、51 所样本校的科研成果现状 |
三、51 所样本校的本科学生人数状况 |
四、51 所样本校的专任教师人数状况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我国大学课程数量与科研成果的相关分析 |
二、我国大学课程质量与科研成果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我国大学课程数量总量偏少 |
二、大学课程与科研成果为一般显着相关 |
第二节 研究结果讨论 |
一、科研成果“课程化”是科研应用的一种重要途径与内容 |
二、科研成果“课程化”需要相应的评价、激励与管理机制 |
三、科研成果“课程化”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存在的不足 |
二、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6)明英宗时期明蒙朝贡体制中蒙古贡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课题研究目的 |
(二) 课题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同期课题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相关概念内容界定 |
第一章 明英宗时期之前蒙古贡马状况 |
第一节 明英宗时期之前的明蒙朝贡体制 |
一、明蒙朝贡体制的建立 |
二、仁、宣时期明蒙朝贡关系的发展 |
第二节 明英宗时期之前蒙古贡马状况 |
一、永乐时期蒙古贡马状况 |
二、仁、宣时期蒙古贡马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英宗时期蒙古贡马的规模 |
第一节 明英宗时期蒙古贡马的数量 |
一、正统时期蒙古贡马数量 |
二、景泰、天顺时期蒙古贡马数量 |
第二节 明英宗时期蒙古贡马的频率 |
一、蒙古贡马的次数 |
二、蒙古贡马的时间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英宗时期蒙古贡马之马价 |
第一节 明英宗之前蒙古贡马之马价 |
一、兀良哈三卫贡马之马价 |
二、瓦剌、鞑靼贡马之马价 |
第二节 英宗时期蒙古贡马之马价 |
一、瓦剌、鞑靼部贡马马价 |
二、明英宗时期马价回赐内容及运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蒙古贡马对明蒙交流之影响 |
第一节 蒙古贡马对明廷之影响 |
一、明廷获得战略物资 |
二、蒙古贡马对明廷北部边防的影响 |
第二节 贡马活动对蒙古之影响 |
一、蒙古获得生活必备品 |
二、贡马活动对蒙古格局之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论理性思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经济新闻中理性思维的基本内涵及表现形式 |
第一节 经济新闻中理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理性思维在经济新闻中的表现形式 |
一、解释新闻 探析本质 |
二、揭发矛盾 提出对策 |
三、超前预测 指明趋势 |
第二章 经济新闻中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 |
第一节 片面追求趣味性而忽视对本质的深刻揭示 |
一、经济新闻娱乐化碎片化现象普遍 |
二、对事实的发掘常止步于现象的真实 |
第二节 过分强调“成绩清单”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度剖析 |
一、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揭示不够 |
二、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指导性不强 |
第三节 刻意追求报道的规范性而忽视思想的前瞻性 |
一、思维创新在传统“框架”中被桎梏 |
二、专业素养在“高深莫测”的外衣下被消解 |
第三章 经济新闻中几种主要的理性思维原则 |
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建构思维框架的基础 |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二、树立宏观意识 |
第二节 实证性原则:评判思维效用的坐标 |
一、打破印证思维模式 |
二、树立实证思维方法 |
第三节 前瞻性原则:引领思维前进的动因 |
一、发挥思维的超前性 |
二、科学预测发展趋势 |
第四节 动态性原则:追踪报道的第一法宝 |
一、打破静态思维 |
二、紧跟事实进程 |
第四章 经济新闻中运用理性思维的具体思路 |
第一节 由表及里:透过经济现象看本质 |
一、从现象真实到本质真实 |
二、从素材选择到报道角度 |
三、从注重叙事到注重解读 |
第二节 由彼及此: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 |
一、从故事模式中展示经济背景 |
二、从市场信号中洞察发展趋势 |
三、从特殊个案中发现共同规律 |
第三节 以人为本:突出民生追求贴近性 |
一、注重人的活动,加强人文情怀 |
二、以小见大,注重针对性 |
三、运用群众语言,经济问题形象化 |
第四节 提高理论素养:善用智力宝库找灵感 |
一、以经济的眼光看非经济现象 |
二、以非经济的眼光看经济现象 |
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中的辩证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凝聚力量的理论来源与内涵 |
2.1 凝聚力量的理论来源--集体主义价值观 |
2.2 凝聚力量的内涵 |
2.2.1 凝聚的内涵 |
2.2.2 凝聚力的内涵 |
2.2.3 政党凝聚力的内涵 |
第三章 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概况 |
3.1 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面临的严峻挑战 |
3.1.1 反革命叛变 |
3.1.2 武装起义陆续失败 |
3.1.3 井冈山条件的恶劣 |
3.1.4 反动派的不断围剿 |
3.2 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下降的表现和危害 |
3.2.1 来自井冈山内外的悲观情绪 |
3.2.2 八月失败 |
3.2.3 投敌叛变的共产党员 |
第四章 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实践探索及其成效 |
4.1 增强组织的整合力和纪律的约束力,从组织纪律层面上凝聚力量 |
4.1.1 进行三湾改编 |
4.1.2 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 |
4.1.3 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
4.1.4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
4.1.5 九月洗党 |
4.2 构建共同理想的驱动力,从理想信念层面上凝聚力量 |
4.2.1 天心圩整编 |
4.2.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4.3 提升文化的软实力,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凝聚力量 |
4.3.1 官兵一致,和衷共济 |
4.3.2 红色歌谣的力量 |
4.3.3 士委内设置娱乐科 |
4.4 加强统战政策的亲和力,从统一战线层面上凝聚力量 |
4.4.1 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 |
4.4.2 与范石生的合作 |
4.4.3 毕占云起义 |
4.4.4 给中小商人一个舞台 |
4.5 扩大群众的基本队伍,从人民群众层面上凝聚力量 |
4.5.1 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
4.5.2 从人民群众中选拔草根干部 |
4.5.3 群众性组织 |
4.6 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取得的成效 |
第五章 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现实启示 |
5.1 组织纪律是党凝聚力量的根本保证 |
5.1.1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 |
5.1.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5.2 共同理想是党凝聚力量的政治基础 |
5.3 精神文化是党凝聚力量的重要支撑 |
5.3.1 用现代传媒架构起沟通桥梁 |
5.3.2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
5.4 统一战线是党凝聚力量的重要法宝 |
5.4.1 “三同心”思想 |
5.4.2 建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
5.5 人民群众是党凝聚力量的力量源泉 |
5.5.1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
5.5.2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香港TVB警匪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意义 第一章 香港 TVB 警匪电视剧的发展之路 |
第一节 香港本土电视业的竞争与发展 |
第二节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
一、 脱胎于职业剧的警匪剧 |
二、 警匪剧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三十年沧桑演变 |
一、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的萌芽时期 |
二、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的鼎盛发展 |
三、 新世纪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探索新鲜元素 |
第四节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在大陆及海外的发展 第二章 香港 TVB 警匪电视剧的内在叙事分析 |
第一节 叙事情节的设计 |
一、 “冲突”推动故事的重构 |
二、 中国传统叙事技巧的继承 |
三、 具有特色的情节设计模式 |
第二节 叙事结构的安排 |
一、 分形与重组的结构方式 |
二、 双重的结构行程 |
三、 固定的结局程式 |
第三节 叙事人物的分析 |
一、 正面审美力量的反犯罪人 |
二、 反面审美力量的犯罪人 |
三、 中间无辜力量的受害者 |
四、 角色变异的叙事 |
五、 二元对立的美学意义:正邪双方高智商较量 |
第四节 叙事语言的多样 |
一、 镜头的纪实性与抒情性 |
二、 画面造型的多变 |
三、 从记述到宣传的主题歌 |
四、 多变的蒙太奇处理 第三章 香港 TVB 警匪电视剧叙事特征的文化解读 |
第一节 特殊发展背景下形成的香港文化态势 |
一、 特殊的“去政治化”的历史语境 |
二、 传统意识与商业精神的交融 |
第二节 TVB 警匪电视剧的独特叙事“符号” |
一、 特殊背景的法律符号 |
二、 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 |
三、 大众熟知的面孔符号 |
第三节 TVB 警匪电视剧的社会价值 |
一、 逐渐形成强调世俗的市民娱乐 |
二、 催生专业的市场创作机制 |
三、 打造专业的造星工厂 |
四、 展现独特的香港精神 |
五、 成为宣传形象的“城市名片” 第四章 香港 TVB 与内地警匪剧的叙事特征比较 |
第一节 TVB 与内地警匪题材电视剧艺术的共同特征 |
一、 教化主旨弱化,“世俗性”明显 |
二、 美与丑的碰撞下强调圆满的结局 |
三、 法的体制内尝试多种题材类型和表达 |
四、 叙事手法多样,娱乐美学元素渗入 |
五、 着意于偶像叙事的力量 |
第二节 TVB 与内地警匪题材电视剧艺术的不同特色 |
一、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主旋律”意识模糊 |
二、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为突出 |
三、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更注重模式化叙事和流水式生产 |
四、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演员脸孔化,热衷系列的制作播出 |
五、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更加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冲突 第五章 香港 TVB 警匪电视剧的挑战与发展 |
第一节 TVB 警匪题材电视剧面临的困境 |
一、 流水化的生产造成了产品的经验复制 |
二、 过分强调感官的快感和刺激 |
三、 盗版 DVD、网络点击率的冲击 |
四、 来自其他地区剧集的竞争日益激烈 |
第二节 借鉴他人优秀制作经验努力寻求新的卖点 |
一、 重磅出击内地市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
二、 不断改进销售渠道 |
三、 合理利用旗下明星资源 |
四、 海外优秀之作经验的借鉴和引入 |
第三节 力求世俗化与文化内涵的平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电视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
四、现代流通的分量有多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学以情优教策略应用的研究[D]. 高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交界——心识愿者L21蓝樘实验档案[J]. 杨映川. 花城, 2019(01)
- [3]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产出增长的研究[D]. 杨志才. 厦门大学, 2018(06)
- [4]量度形容词“轻”、“重”的不对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蔡妙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我国大学课程与科研成果的相关研究 ——基于我国51所大学的实证分析[D]. 曹宇煌.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明英宗时期明蒙朝贡体制中蒙古贡马研究[D]. 朱皓轩.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7]论理性思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运用[D]. 徐晨晨.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百年木仓 安化第一茶厂的精神符号[J]. 杨巍. 茶道, 2016(02)
- [9]井冈山时期党凝聚力量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D]. 胡可. 华东交通大学, 2015(11)
- [10]香港TVB警匪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研究[D]. 高磊.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大学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