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利用屋顶养殖金鱼(论文文献综述)
谢佳雯[1](2021)在《平原水网地区乡村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苏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师立洋[2](2021)在《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教育资源前往城市,导致农村农宅闲置现象严重。闲置农宅现已成为村庄最大的闲置资源。当下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发展态势良好,依托现有农宅发展庭院经济因其投资小、经营方便、兼顾生活等优势逐渐被重视。在此背景下,长安区抱龙村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对农宅进行合理改造,使其适宜庭院经济发展,最终达到盘活村庄闲置农宅,增加村民收入的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选取长安区抱龙村农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庭院经济导向下的农宅改造策略研究。主要包含了抱龙村农宅的改造目标与现实问题梳理、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农宅改造选型库构建及典型方案设计四部分。首先本文研究了抱龙村当下发展庭院经济市场的判断,论证了抱龙村发展庭院经济既迎合了城市人群的发展需求,又对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这在当下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农宅现状空间与庭院经济发展空间诉求的对比,分析出发展庭院经济的改造目标与现实问题,作为改造方法构建的依据。以此对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从农宅功能、室内空间扩展与整合、室外空间等方面对农宅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造策略与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分类归纳抱龙村不同农宅类型、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产业介入程度,构建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选型库,依托方案设计对每一改造类型的现实制约、改造重点及相应的改造策略手法进行说明。最后选取三个典型方案进行详细的改造设计,进一步验证了研究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终论文研究成果能够为当下及未来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提供方案借鉴与参考。本次研究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具有真实可操作性。针对不同问题的制约与挑战,改造设计方法通过建筑形式的变化提出不同的改造策略与改造中用到的技术手段,能够切实的指导农宅改造建设。农宅改造选型库的构建通过平面方案呈现功能的变化,分析由功能变化带来的空间变化以及改造限制,从改造设计方法中提取适宜的策略与技术方法,有效的指导了不同情况下的农宅改造建设。
吉雪峰[3](2021)在《基于SWMM管理模型的武山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文中指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植被,土壤被小区建筑,道路广场所替代。不透水面积比的增加导致了雨水下渗量降低,这些变化减弱了雨水在自然环境下的下渗,不仅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使生态恢复周期变长。暴雨过后城市内涝等雨水问题已经在我国各个城市凸显出来。如何实现不同阶段的雨污分流,如何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滨水绿地景观作为城市斑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憩,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对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微气候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是前所未有的,加上当前政府为应对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盲目开发,使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难以作为城市生态储备地之用。建设滨水绿地,不仅可以让滨水绿地与周边景观相互融合,也可以使人们在城市中亲近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但针对滨水绿地的LID措施作用效果的系统研究和具体规划方案尚不完整。所以本论文利用SWMM模型对LID措施的雨洪控制效果进行模拟研究。设计选用湖北武穴市武山湖滨水公园为设计对象,阐明土地的合理规划、当地植物种植设计、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运用以及游憩的规划等相关方面对湿地生态和景观方面的影响。同时利用SWMM雨水管理模型对基于SWMM模型的武山湖滨水公园设计方案与不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规划方案进行雨水管理效果评价,结果发现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设计方案在雨水径流量减少和径流水质净化方面效果显着。为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景观多样性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车衎晨[4](2021)在《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保护和发展乡村聚落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杭嘉湖平原乡村的聚落景观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但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理论体系和案例归纳总结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选取了5处杭嘉湖平原乡村进行聚景观落调研,采用进行实地调研测绘、样本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如下成果与结论,以期为今后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改造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1)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总结为:以农为核,以田为底,农田连片;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以宅为群,随田散居,田宅镶嵌,形成集“田-水-林-宅”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乡村聚落以团状、带状为主,散点状为辅,均沿着道路、水系聚集分布。农业景观是其景观的核心,植物景观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点、线、面”形态分布,凸显自然野趣。建筑保留少量的徽派风格,现代别墅成为新建民居最常见的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地域特征。历史人文深渊,具有鲜明的“水文化”同源性,且各具特色。(2)此外,不同建设程度乡村聚落景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呈自由布局,且实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型,其植物景观丰富度与观赏性更强,其建筑形式更具地域特征,其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而建设程度中等的乡村聚落呈规则式布局;农业规模化发展,且建筑形式单一,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尚未体系化;而建设程度较低的乡村聚落仍保留着自由分布的聚落形态,在农业经济、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及文化传承发展上都未达到一定水平。(3)因此,针对上述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的特征与现状问题,提出今后的乡村聚落改造建设的优化策略:1、统筹布局聚落空间;2、转型发展农业产业;3、重点打造主题植物景观;4、统筹更新建筑风貌;5、挖掘传承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宜居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马亚男[5](2020)在《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雨洪管理是通过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蓄过程,达到防洪排涝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尤其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利用雨洪公园融合雨水管理措施和城市综合公园构建方法,在保障洪涝安全的同时,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生态化建设。本文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罗湖区更新和海绵城市规划背景下,探究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期望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维护城市雨洪安全、重整雨水资源、优化城市蓄滞洪区景观风貌,并探究兼具防洪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本文旨在探究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设计方法及要点。首先通过梳理雨洪管理、雨洪公园相关研究,包括雨洪管理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雨洪公园概念特点,功能与防洪工程,提出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兼顾洪涝安全和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设计研究方向,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设计要点。将设计要点运用到深圳洪湖公园设计实践中,提出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构建水景观和共享水休闲的设计理念,并总结雨洪公园设计步骤,首先明确雨洪淹没范围并划分防洪等级,再配置耐水湿程度不同的植物、建设生态驳岸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营建适宜性景观。然后根据实际径流特点布置雨洪设施进行雨洪调蓄。最后结合雨洪安全和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满足公园复合功能的多重需求,以探究当前城市防洪排涝与景观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城市洪涝问题依赖多学科综合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政策,城市雨洪公园体系建设应以实际洪涝问题为主,通过景观手法发挥雨洪公园防洪功能,逐步解决雨洪调蓄、适应性景观、水生态净化和休闲游憩问题。
杨柳[6](2020)在《“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少成熟的强度控制体系,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等条例,仅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做了原则性的限定,不足以指导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同时,我国湖城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风景湖泊或风景名胜区,对自然保护区涉及较少,自然保护区因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性及重要性而具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因此,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又要合理建设实现“湖城共荣”。严格的保护要求、模糊的建设强度、迫切的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现“湖城共荣”为目标,探索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案例实践4个部分。第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二,对问题的进行剖析,指出研究难点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度的模糊性及“湖城共荣”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三点。第三,针对问题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湖城共荣”,并且从强度控制和湖城互借两方面提出具体的景观规划策略。强度控制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强度上限,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保护区建设强度的基础上,从游人容量、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人类活动及社区管控5个方面进行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强度控制;湖城互借是湖泊与城市融合发展、相互因借的景观体现,在吸收国内外相关保护区湖城互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嵌入、空间互借、自然教育及设施共享4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第四,结合以上研究进行案例实践,分析衡水湖与衡水市的关系及场地现状,构建强度控制体系,结合湖城互借理论,综合指导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程璐[7](2020)在《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认为最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使得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鸟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城市化扩张侵占了大量的林地、农田、水域,导致城市水鸟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恶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先后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水鸟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正是大势所趋。城市湿地是城市中水域和陆地相连接的区域,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境,这些不同的栖息地生境类型为城市中生活的水鸟提供了多样的、必不可少的觅食、繁衍等栖息环境。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角度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不仅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更是通过城市湿地来保护水鸟栖息地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了城市湿地公园及水鸟栖息地相关概念,总结了行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鸟类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水鸟栖息地与公园面积、水体、植物等自然因素和惊飞距离、环境噪音等人为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从项目概况、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特色、规划设计分析等四个方面对宁波生态走廊、上海张家浜公园、陕西渭柳湿地公园、山东微山湖湿地公园、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美国巴吞鲁日湖区整体规划等六个有借鉴价值的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之后,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出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水鸟栖息地规划设计策略以及城市湿地公园功能规划设计策略,尝试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将从生境营造、植物、控制人为干扰、水系设计等方面归纳出的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运用于实践,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
王界贤[8](2020)在《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下,我国对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愈加重视,建造湿地公园在多种对湿地资源的恢复重建的方法中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在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但我国早期湿地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很少体现出景观效果,而湿地本身的绿地属性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因此,如何在环境工程中加入风景园林学的景观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梳理湿地公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等相关概念,分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与其景观营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梳理出营造人工湿地景观时比较常用的手法。接着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组成、分类、净化机理和工艺流程等进行了介绍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不影响污水处理这一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营造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五种方法:分区规划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以人工湿地技术为主、水体景观与人工湿地工程类型相结合、植物规划造景突出净水等生态功能、科普景观与污水净化相结合。另外,在此基础上又对构筑物和园林小品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后期管理与维护方法。文章最后以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通过SWOT分析,发现场地人工化严重、水体存在不同程度污染等问题,并围绕水资源保护提出水环境、水生态和水休闲三方面的相关策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营建污水处理功能和园林景观表现和谐统一的人工湿地景观。
曲梦娇[9](2020)在《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化水平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入城市社会时代。城市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人口急剧增加,资源也开始短缺,进而其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向乡村蔓延,发展过快导致城市扩张无序化、无节制化,城乡界限模糊,发展步调不一致,产生两极化。因此产生的城乡矛盾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今人们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市农业则是在此背景下顺应城市发展逐渐由城郊农业发展演变而来,都市农业的产生需要城市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借助城市发展自身的同时反作用于城市发展。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矛盾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场地位于城市边缘的黑庄户乡,现今黑庄户乡的发展与北京差距极大,人口多涌入城市,产业低级,与此同时黑庄户也是北京主副城市中心与二道郊野公园环的重要节点,因此黑庄户亟需产业升级,也需要腾退土地用于建设绿色空间以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在北京市总体规划、朝阳区规划以及黑庄户乡域规划,黑庄户规划有城市农业公园群,本研究场地属于其中之一。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相关内涵、其发展现状与特点等进行学习,总结出将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简练提出都市农业景观的景观要素、应用方式,以及如何将都市农业通过景观手法应用于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用于指导本研究方案设计,作为本研究的实践验证。
孔阳[10](2020)在《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前期构建环城绿带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结构进行界定,对相关原则和相关方法进行整理和总结。首先在构建环城绿带方面,依据研究范围的现状基本资料,采取空间模型法对研究场地做出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基于此结合上位规划以及对基本农田和煤矿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明确环城绿带规划范围;在明确规划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规划目标定位、上位规划和研究区域现状,遵循环城绿带的规划原则对济宁市环城绿带进行合理总体规划。其次在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原则以及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依据研究范围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区域的采煤塌陷区进行预测和预处理,因地制宜的将土地复垦、构建人工湿地和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合理的应用在研究区域。最终达到研究区域构建环城绿带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目的,同时优化济宁市的生态格局。最后以环城绿带中的重要生态节点少康湖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承接环城绿带规划结构中对其定位,遵循采煤塌陷区的治理原则,主要采用构建人工湿地结合土地复垦、堆煤矸石山的手法对场地内预测到的采煤塌陷区进行治理,并在场地中置入休闲游憩以及农业渔业等社会、经济功能。在提升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完善场地在城市中的服务职能。将以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为环城绿带中其他生态节点的规划设计以及其他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如何利用屋顶养殖金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利用屋顶养殖金鱼(论文提纲范文)
(2)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概念释义与对象分析 |
1.2.1 庭院经济概念释义 |
1.2.2 庭院经济市场判断 |
1.2.3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庭院经济相关研究 |
1.3.2 农宅改造相关理论研究 |
1.3.3 农宅改造实践与理念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抱龙村农宅现状与改造目标分析 |
2.1 抱龙村基本概况 |
2.1.1 村落概况 |
2.2 抱龙村农宅建设现状 |
2.2.1 农宅建设基本信息 |
2.2.2 农宅情况分类汇总表 |
2.3 抱龙村农宅居住使用情况 |
2.3.1 农宅居住情况分析 |
2.3.2 农宅闲置程度分析 |
2.3.3 闲置空间类型 |
2.4 庭院经济型农宅的改造目标 |
2.4.1 案例分析 |
2.4.2 改造目标 |
2.5 抱龙村农宅现状问题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3 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 |
3.1 农宅功能调整 |
3.1.1 功能整合 |
3.1.2 改造要点 |
3.2 农宅内部空间扩展 |
3.2.1 砖混结构 |
3.2.2 砖木结构 |
3.3 农宅内部空间整合 |
3.3.1 砖混结构 |
3.3.2 砖木结构 |
3.4 农宅外部空间改造 |
3.4.1 门前空间 |
3.4.2 庭院空间 |
3.4.3 屋顶空间 |
3.5 局促空间的改造 |
3.5.1 局促庭院空间 |
3.5.2 楼梯檐下边角空间 |
3.6 乡土氛围的营造 |
3.6.1 材料的利用方式 |
3.6.2 室内风格的选择 |
3.7 现代化设施的配置 |
3.7.1 现代化洗卫空间的置入 |
3.7.2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4 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选型库 |
4.1 抱龙村农宅改造类型分析 |
4.1.1 产业占比及划分依据 |
4.1.2 改造分类汇总 |
4.2 民宿类农宅改造 |
4.2.1 完全商用 |
4.2.2 商用为主 |
4.2.3 自用为主 |
4.3 餐饮类农宅改造 |
4.3.1 完全商用 |
4.3.2 商用为主 |
4.3.3 自用为主 |
4.4 文化类农宅改造 |
4.4.1 完全商用 |
4.4.2 商用为主 |
4.4.3 自用为主 |
4.5 商铺类农宅改造 |
4.6 本章小结 |
5 典型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方案 |
5.1 案例一:特色民宿 |
5.1.1 改造对象特征分析 |
5.1.2 改造方案 |
5.1.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2 案例二:艺术创作坊 |
5.2.1 改造对象特征 |
5.2.2 改造方案 |
5.2.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3 案例三:农家餐饮 |
5.3.1 改造对象特征分析 |
5.3.2 改造方案 |
5.3.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表录 |
图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SWMM管理模型的武山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洪涝灾害屡屡发生 |
1.1.2 雨水资源大量流失 |
1.1.3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我国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设计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研究法 |
1.5.2 实地勘测调研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其概念论述 |
2.1 SWMM模型 |
2.1.1 SWMM模型概述 |
2.1.2 SWMM模型的原理 |
2.1.3 SWMM软件操作步骤 |
2.2 低影响开发理论概述 |
2.2.1 LID概念解析 |
2.2.2 LID设计目标 |
2.2.3 LID设计理念 |
2.2.4 LID主要技术 |
2.3 滨水景观概述 |
2.3.1 滨水景观相关概念 |
2.3.2 滨水景观构成要素 |
2.3.3 滨水景观基本特征 |
2.4 优秀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
2.4.1 新加坡碧山洪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
2.4.2 六盘水明湖公园 |
2.4.3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
2.4.4 小结 |
第三章 SWMM参数设置与分析 |
3.1 SWMM参数确定 |
3.1.1 LID设施参数选择 |
3.1.2 Subcatchments模块参数 |
3.1.3 土壤类型 |
3.2 降雨数据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短历时降雨数据合成 |
3.2.3 SWMM模型建立 |
3.3 结果模拟 |
3.3.1 对降雨径流量削减效应模拟 |
3.3.2 对径流水质净化效应研究 |
3.3.3 结论 |
第四章 前期分析及设计策略 |
4.1 前期分析 |
4.1.1 城市印象 |
4.1.2 地理区位 |
4.1.3 气候条件 |
4.1.4 土壤分析 |
4.1.5 场地现状 |
4.1.6 场地植物分析 |
4.1.7 周边环境分析 |
4.1.8 公共服务分析 |
4.1.9 历史沿革 |
4.1.10 人群结构分析 |
4.1.11 高程分析 |
4.1.12 坡度分析 |
4.1.13 坡向分析 |
4.1.14 文化分析 |
4.1.15 降雨分析 |
4.1.16 径流管理 |
4.1.17 swot分析 |
4.2 设计概念 |
4.2.1 设计目标 |
4.2.2 设计定位 |
4.2.3 设计原则 |
4.2.4 设计策略 |
第五章 武山湖滨水景观设计 |
5.1 总体设计 |
5.1.1 方案草图 |
5.1.2 元素提取 |
5.1.3 总平面图 |
5.1.4 功能分区 |
5.1.5 空间结构分析 |
5.1.6 道路分析 |
5.1.7 竖向设计 |
5.1.8 树种规划 |
5.1.9 市政设施分析 |
5.1.10 景观节点分析 |
5.1.11 公共设施布局 |
5.1.12 灯具分布及设计 |
5.2 分区设计及效果图展示 |
5.2.1 入口广场区详细设计 |
5.2.2 文化体验区详细设计 |
5.2.3 临湖觅趣区详细设计 |
5.2.4 娱乐休闲区详细设计 |
5.2.5 绿色生态区及服务区详细设计 |
5.3 专项设计 |
5.3.1 雨水花园设计 |
5.3.2 下凹式绿地设计 |
5.3.3 植草沟设计 |
5.3.4 透水铺装设计 |
5.3.5 植被缓冲带设计 |
5.3.6 雨水回用设施 |
5.3.7 雨水净化 |
5.4 导视设计 |
5.4.1 总体导览牌设计 |
5.4.2 方位指示牌设计 |
5.4.3 说明牌设计 |
5.4.4 停车场导视牌设计 |
5.4.5 警示标志牌设计 |
5.4.6 公共设施设计 |
5.5 特色小品及构筑物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不同重现期下2 小时降雨数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杭嘉湖平原 |
1.3.2 乡村聚落 |
1.3.3 乡村聚落景观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
1.4.2 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
1.4.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查阅 |
1.6.2 实地调研 |
1.6.3 访谈调查 |
1.6.4 对比分析 |
1.7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7.1 研究范围 |
1.7.2 研究对象 |
1.8 研究样地概况 |
1.8.1 荻港村 |
1.8.2 小古城村 |
1.8.3 东浜头村 |
1.8.4 普光村 |
1.8.5 三桥村 |
1.9 技术路线 |
2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及聚落形态 |
2.1.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 |
2.1.2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
2.2 荻港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2.1 空间格局 |
2.2.2 农业景观 |
2.2.3 植物景观 |
2.2.4 建筑景观 |
2.2.5 历史人文 |
2.3 小古城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3.1 空间格局 |
2.3.2 农业景观 |
2.3.3 植物景观 |
2.3.4 建筑景观 |
2.3.5 历史人文 |
2.4 东浜头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4.1 空间格局 |
2.4.2 农业景观 |
2.4.3 植物景观 |
2.4.4 建筑景观 |
2.4.5 历史人文 |
2.5 普光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5.1 空间格局 |
2.5.2 农业景观 |
2.5.3 植物景观 |
2.5.4 建筑景观 |
2.5.5 历史人文 |
2.6 三桥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6.1 空间格局 |
2.6.2 农业景观 |
2.6.3 植物景观 |
2.6.4 建筑景观 |
2.6.5 历史人文 |
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比较 |
3.1 空间格局 |
3.1.1 共性 |
3.1.2 差异 |
3.2 农业景观 |
3.2.1 共性 |
3.2.2 差异 |
3.3 植物景观 |
3.3.1 共性 |
3.3.2 差异 |
3.4 建筑景观 |
3.4.1 共性 |
3.4.2 差异 |
3.5 历史人文 |
3.5.1 共性 |
3.5.2 差异 |
4 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 |
4.1 无序扩张的空间格局,需整合资源,进行统筹布局 |
4.2 较单一化的农业景观,需转型产业,提升整体观感 |
4.3 特色缺乏的植物景观,需丰富树种,注重亮点打造 |
4.4 风貌杂乱的建筑景观,需统筹风貌,推动自我更新 |
4.5 逐渐淡化的人文景观,需挖掘凝练,实现活化传承 |
5 总结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木本植物名录 |
附录 B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水生草本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
1.1.2 城市雨洪管控的必要性 |
1.1.3 蓄滞洪区生态化建设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雨洪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 |
2.1 雨洪管理的理论体系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相关理论体系 |
2.2 雨洪管理的工程技术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3 雨洪公园 |
3.1 雨洪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
3.1.1 雨洪公园的概念 |
3.1.2 雨洪公园的特点 |
3.2 雨洪公园的功能 |
3.2.1 雨洪公园的防洪功能 |
3.2.2 雨洪公园的游憩功能 |
3.2.3 雨洪公园的生态功能 |
3.3 雨洪公园的防洪工程 |
3.4 本章小结 |
4 相关案例研究 |
4.1 渭柳湿地公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借鉴意义 |
4.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借鉴意义 |
4.3 中国台湾高雄市本和里滞洪公园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借鉴意义 |
4.4 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公园 |
4.4.1 项目概况 |
4.4.2 借鉴意义 |
4.5 金华燕尾洲公园 |
4.5.1 项目概况 |
4.5.2 借鉴意义 |
4.6 美国富士沃德公园 |
4.6.1 项目概况 |
4.6.2 借鉴意义 |
4.7 本章小结 |
4.7.1 防洪布局 |
4.7.2 游憩体验 |
4.7.3 雨洪设施 |
4.7.4 生态修复 |
5 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
5.1 设计目标 |
5.1.1 地表径流控制 |
5.1.2 雨水资源化利用 |
5.1.3 防洪排涝目标 |
5.1.4 生态安全服务 |
5.2 设计原则 |
5.2.1 流域统筹原则 |
5.2.2 科学技术原则 |
5.2.3 自然生态原则 |
5.3 设计要点 |
5.3.1 收集基础资料,充分分析现状 |
5.3.2 模拟淹没范围,建立防洪体系 |
5.3.3 建立适应性景观,提高生态功能 |
5.3.4 分布雨洪设施,完善管理流程 |
5.3.5 结合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分区 |
5.3.6 相关计算 |
6 深圳洪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6.1 项目背景 |
6.1.1 城市概况 |
6.1.2 自然资源 |
6.1.3 人文资源 |
6.1.4 历史暴雨 |
6.2 项目概况 |
6.2.1 区位概况 |
6.2.2 城市上位规划 |
6.2.3 现状分析 |
6.3 设计导则 |
6.3.1 项目定位 |
6.3.2 设计目标 |
6.3.3 设计策略 |
6.3.4 设计依据 |
6.4 总体设计 |
6.4.1 规划布局 |
6.4.2 景观结构 |
6.4.3 景观分区 |
6.5 分区与节点设计 |
6.5.1 科普展示区 |
6.5.2 溪林漫步区 |
6.5.3 湿地景观区 |
6.5.4 水畔休闲区 |
6.5.5 湖滨游览区 |
6.6 专项设计 |
6.6.1 竖向设计 |
6.6.2 雨洪管理设计 |
6.6.3 交通设计 |
6.6.4 种植设计 |
6.6.5 驳岸设计 |
6.6.6 铺装设计 |
6.6.7 服务设施 |
6.6.8 标识系统 |
6.7 经济技术指标 |
7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纸目录 |
附件 |
(6)“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解析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难点 |
1.1.3 研究思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相关基础研究 |
2.1 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
2.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
2.1.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 |
2.2 生态旅游的概念 |
2.3 “湖城共荣”的概述 |
2.3.1 “湖城共荣”的含义 |
2.3.2 “湖城共荣”的意义 |
2.3.3 “湖城共荣”案例分析 |
2.3.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
2.4 小结 |
3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3.1 强度控制 |
3.1.1 游人容量 |
3.1.2 生态环境保护 |
3.1.3 设施建设 |
3.1.4 人类活动 |
3.1.5 社区管控 |
3.2 湖城互借 |
3.2.1 文化嵌入 |
3.2.2 空间互借 |
3.2.3 自然教育 |
3.2.4 设施共享 |
3.3 小结 |
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 |
4.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历史沿革 |
4.1.3 自然环境 |
4.1.4 资源条件 |
4.1.5 生态旅游潜力 |
4.2 上位规划解读 |
4.2.1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
4.2.2 城市总体规划 |
4.2.3 湖城关系解读 |
4.3 现状分析 |
4.3.1 场地现状 |
4.3.2 现状问题总结 |
4.4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纲要 |
4.4.1 规划范围 |
4.4.2 规划目标 |
4.4.3 规划性质 |
4.4.4 规划策略 |
4.4.5 强度控制 |
4.4.6 规划结构与布局 |
4.4.7 总体规划 |
4.5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专项规划 |
4.5.1 保护规划 |
4.5.2 竖向规划 |
4.5.3 道路系统规划 |
4.5.4 游赏规划 |
4.5.5 种植规划 |
4.5.6 设施规划 |
4.5.7 土地利用规划 |
4.6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节点设计 |
4.6.1 梅花岛景观设计 |
4.6.2 荻芦荡景观设计 |
4.6.3 桃花港景观设计 |
4.7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游人容量的经验参考 |
附录 B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
附录 C 风景名胜区分区设施控制 |
附录 D 风景名胜区分区活动控制 |
附录 E 种植规划参考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表目录 |
设计图纸 |
(7)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水鸟栖息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城市湿地公园 |
2.1.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
2.1.2. 城市湿地公园特征 |
2.2. 水鸟栖息地 |
2.2.1. 鸟类 |
2.2.2. 水鸟 |
2.2.3. 水鸟栖息地 |
2.3.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3.1. 行为生态学理论 |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3. 鸟类生态学理论 |
2.3.4.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水鸟栖息地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3.1. 不同生态类群水鸟生态习性 |
3.2. 自然因素相关性 |
3.2.1. 公园面积相关性 |
3.2.2. 水体相关性 |
3.2.3. 植物相关性 |
3.3. 人为因素适应性 |
3.3.1. 惊飞距离 |
3.3.2. 环境噪音 |
3.4. 本章小结 |
4.相关案例分析 |
4.1. 宁波生态走廊 |
4.1.1. 项目简介 |
4.1.2. 借鉴意义 |
4.2. 上海张家浜公园 |
4.2.1. 项目简介 |
4.2.2. 借鉴意义 |
4.3. 陕西渭柳湿地公园 |
4.3.1. 项目简介 |
4.3.2. 借鉴意义 |
4.4. 山东微山湖湿地公园 |
4.4.1. 项目简介 |
4.4.2. 借鉴意义 |
4.5.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
4.5.1. 项目简介 |
4.5.2. 借鉴意义 |
4.6. 美国巴吞鲁日湖区整体规划 |
4.6.1. 项目简介 |
4.6.2. 借鉴意义 |
4.7. 本章小结 |
5.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
5.1. 规划设计原则 |
5.2. 水鸟栖息地规划设计策略 |
5.2.1. 不同水鸟对栖息地生境的需求 |
5.2.2. 生境营造 |
5.2.3. 种植设计 |
5.2.4. 水系设计 |
5.2.5. 引鸟设施 |
5.3. 城市湿地公园功能规划设计策略 |
5.3.1. 划定功能分区 |
5.3.2. 园路设计 |
5.3.3. 科普教育设施设计 |
5.3.4. 观鸟设施设计 |
5.3.5. 服务设施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6.1. 项目解读 |
6.1.1. 项目背景 |
6.1.2. 项目区域概况 |
6.1.3. 上位规划 |
6.1.4. 场地分析 |
6.2. 规划愿景 |
6.2.1. 规划思路 |
6.2.2. 规划依据和原则 |
6.2.3. 规划定位和目标 |
6.2.4. 规划策略 |
6.3. 总体规划设计 |
6.3.1. 规划结构 |
6.3.2. 规划总平面图 |
6.3.3. 规划总鸟瞰图 |
6.4. 分段规划设计 |
6.4.1. 自然生态段 |
6.4.2. 城市活力段 |
6.5. 专项设计 |
6.5.1. 水鸟栖息地设计 |
6.5.2. 竖向设计 |
6.5.3. 水系设计 |
6.5.4. 道路设计 |
6.5.5. 种植设计 |
6.5.6. 服务设施设计 |
6.6. 经济技术指标 |
7.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8)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1.1 湿地 |
2.1.2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 |
2.1.3 湿地公园 |
2.1.4 人工湿地景观 |
2.2 湿地污水净化和景观营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案例分析 |
2.3.1 成都活水公园 |
2.3.2 上海梦清园 |
2.3.3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
2.3.4 台湾打鸟埤人工湿地 |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
3.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
3.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分类 |
3.2.1 按湿地内污水流动方式分 |
3.2.2 按湿地植物系统分类 |
3.3 净化机理 |
3.3.1 有机物的去除 |
3.3.2 氮的去除 |
3.3.3 磷的去除 |
3.3.4 硫化物的去除 |
3.3.5 重金属的去除 |
3.4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 |
3.4.1 预处理单元 |
3.4.2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 |
3.4.3 后处理单元 |
4 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4.1 特点 |
4.1.1 与常规湿地公园景观不同 |
4.1.2 植物规划更偏向净水功能 |
4.2 污水处理导向下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设计方法 |
4.2.3 设计内容 |
4.3 后期管理与维护 |
4.3.1 湿地构筑物 |
4.3.2 湿地水质与水位 |
4.3.3 湿地水生植物 |
5 实践案例——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条件 |
5.1.2 生态环境概况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5.2 湿地现状与存在问题 |
5.2.1 生物资源现状 |
5.2.2 景观资源现状 |
5.2.3 文化资源现状 |
5.2.4 湿地存在的问题 |
5.3 规划设计思路 |
5.3.1 规划设计依据 |
5.3.2 规划定位 |
5.3.3 规划策略 |
5.4 总体规划 |
5.4.1 景观结构 |
5.4.2 功能分区 |
5.4.3 空间结构 |
5.4.4 总平面 |
5.5 以水资源为基础的湿地公园分区设计 |
5.5.1 水环境方面 |
5.5.2 水生态方面 |
5.5.3 水休闲方面 |
5.6 其他专项规划 |
5.6.1 驳岸专项 |
5.6.2 栖息地恢复专项 |
5.6.3 构筑物专项 |
5.6.4 服务设施专项 |
5.6.5 用地平衡表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设计图册 |
(9)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城市问题使人居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
1.1.2 城市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与生活追求的转变 |
1.1.3 都市农业对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为园林景观提供更多可能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都市农业相关概念 |
2.1.1 都市农业 |
2.1.2 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农区农业 |
2.1.3 都市农业景观 |
2.1.4 都市农业的特征与功能 |
2.2 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
2.2.1 国外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
2.2.2 我国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
2.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都市农业带来的启示 |
2.3 郊野公园相关概述 |
2.3.1 郊野公园 |
2.3.2 郊野公园的功能 |
2.4 郊野公园发展概述 |
2.4.1 国外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
2.4.2 国内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
2.4.3 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小结 |
3 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3.1 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
3.1.1 景观生态学 |
3.1.2 有机疏散理论 |
3.1.3 需求层次理论 |
3.1.4 色彩心理学 |
3.1.5 可持续景观理论 |
3.2 都市农业景观的应用类型 |
3.2.1 农业公园 |
3.2.2 庭院园艺 |
3.2.3 都市农业园区 |
3.2.4 森林公园 |
3.2.5 农业观光园 |
3.3 郊野公园使用情况研究 |
3.3.1 使用人群分析 |
3.3.2 使用需求分析 |
3.4 基于都市农业理念进行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意义 |
3.4.1 郊野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2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发展的优势 |
3.4.3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
3.4.4 都市农业理念运用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
3.5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的发展前景 |
3.5.1 经济角度 |
3.5.2 社会角度 |
3.5.3 生态角度 |
3.5.4 城市角度 |
4 相关案例分析 |
4.1 嘉北郊野公园 |
4.1.1 项目背景 |
4.1.2 规划设计分析 |
4.1.3 可借鉴之处 |
4.2 衢州鹿鸣公园 |
4.2.1 项目背景 |
4.2.2 规划设计分析 |
4.2.3 可借鉴之处 |
4.3 天津西青郊野公园 |
4.3.1 项目背景 |
4.3.2 规划设计分析 |
4.3.3 可借鉴之处 |
4.4 底特律都市农业广场(Lafayette Greens) |
4.4.1 项目背景 |
4.4.2 规划设计分析 |
4.4.3 可借鉴之处 |
4.5 库肯霍夫公园 |
4.5.1 项目背景 |
4.5.2 规划设计分析 |
4.5.3 可借鉴之处 |
4.6 小结 |
5 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
5.1 规划设计原则 |
5.1.1 生态性原则 |
5.1.2 地域性原则 |
5.1.3 参与性原则 |
5.1.4 景观连续性原则 |
5.1.5 可持续性原则 |
5.2 规划设计策略 |
5.2.1 构建流畅的交通体系与完善的游览体系 |
5.2.2 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场地记忆 |
5.2.3 坚持生态优先,营造可持续景观 |
5.2.4 复合场地功能,提高公众参与性 |
5.3 规划选址与规模 |
5.3.1 选址 |
5.3.2 郊野公园规模与其设施的设置 |
5.4 借鉴都市农业景观要素的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
5.4.1 农田景观 |
5.4.2 植物迷宫 |
5.4.3 观光温室 |
5.4.4 生态餐厅 |
5.4.5 生态停车场 |
5.4.6 可移动温室 |
5.4.7 立体农业 |
5.4.8 五彩果园 |
5.4.9 垂钓园 |
5.5 基于都市农业的郊野公园前期规划建设与后期管理 |
5.5.1 前期规划建设 |
5.5.2 后期管理 |
6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鲁店公园设计方案 |
6.1 背景与上位规划研究 |
6.1.1 场地区位 |
6.1.2 项目背景 |
6.1.3 上位规划 |
6.1.4 周边交通 |
6.1.5 周边协作功能 |
6.2 场地解读 |
6.2.1 现状用地 |
6.2.2 现状地形 |
6.2.3 现状水系 |
6.2.4 现状建筑 |
6.2.5 现状植被情况 |
6.2.6 场地文化 |
6.3 设计愿景与策略 |
6.3.1 设计定位 |
6.3.2 设计愿景 |
6.3.3 设计策略 |
6.3.4 设计依据 |
6.4 总体方案 |
6.4.1 景观结构 |
6.4.2 功能分区 |
6.4.3 景点布局 |
6.5 分区规划 |
6.5.1 农林体验区 |
6.5.2 休闲鱼塘区 |
6.5.3 浪漫田园区 |
6.5.4 滨湖游乐区 |
6.5.5 森林游憩区 |
6.6 专项设计 |
6.6.0 交通设计 |
6.6.1 铺装设计 |
6.6.2 竖向设计 |
6.6.3 水系设计 |
6.6.4 都市农业景观设计 |
6.6.5 植物种植设计 |
6.6.6 园林景观小品设计 |
6.6.7 配套设施设计 |
6.6.8 照明设计 |
6.6.9 智慧公园设计 |
6.6.10 公园活动策划 |
6.7 技术经济指标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10)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文明已上升至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 |
1.1.2 城市问题治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
1.1.3 采煤塌陷区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采煤塌陷区治理研究进展 |
1.2.2 环城绿带相关研究及其实践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采煤塌陷区相关研究概述 |
2.1 定义界定 |
2.1.1 采煤塌陷区 |
2.1.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
2.1.3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
2.1.4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
2.2 我国采煤塌陷区现状 |
2.3 采煤塌陷区存在的问题 |
2.3.1 自然生态 |
2.3.2 生态系统 |
2.3.3 景观环境 |
2.3.4 社会经济 |
2.4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原则 |
2.4.1 因地制宜原则 |
2.4.2 创新发展原则 |
2.4.3 绿色发展原则 |
2.4.4 协调发展原则 |
2.5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5.1 采煤塌陷区的预测和预治理 |
2.5.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环境修复技术 |
2.5.3 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构建技术 |
2.5.4 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 |
2.6 小结 |
3 环城绿带及其规划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环城绿带 |
3.1.2 环形绿带 |
3.1.3 楔形绿带 |
3.2 环城绿带的功能 |
3.2.1 生态功能 |
3.2.2 社会功能 |
3.2.3 经济功能 |
3.3 环城绿带规划范围划定方法 |
3.3.1 数学模型法 |
3.3.2 空间模型法 |
3.3.3 景观生态模型法 |
3.4 小结 |
4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总体概念性规划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区位交通 |
4.1.2 自然地理 |
4.1.3 历史人文 |
4.1.4 经济社会 |
4.1.5 矿产资源 |
4.1.6 综合评价 |
4.2 研究区域规划背景 |
4.3 规划范围研究与评价论证 |
4.3.1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原则 |
4.3.2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方法 |
4.3.3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结果分析与评价 |
4.4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规划定位与结构 |
4.4.1 规划目标 |
4.4.2 规划定位 |
4.4.3 规划结构 |
4.5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针对性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
4.5.1 济宁市环城绿带煤矿塌陷地存在的生态问题 |
4.5.2 济宁市生态绿带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策略 |
5 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5.1 前期研究分析 |
5.1.1 项目区位 |
5.1.2 场地基础资料 |
5.1.3 项目背景 |
5.1.4 环城绿带的构建 |
5.1.5 现状用地分析 |
5.1.6 现状交通分析 |
5.1.7 现状水体分析 |
5.1.8 现状驳岸分析 |
5.1.9 现状竖向分析 |
5.1.10 现状植被分析 |
5.1.11 现状煤矿塌陷预测分析 |
5.1.12 现状生物多样性分析 |
5.1.13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
5.1.14 SWOT分析 |
5.2 相关案例分析 |
5.2.1 美国密歇根州克罗斯温茨湿地展示保护区 |
5.2.2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 |
5.2.3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
5.2.4 微山湖湿地公园 |
5.2.5 徐州九里湖湿地公园 |
5.3 设计目标与原则 |
5.3.1 设计目标 |
5.3.2 设计原则 |
5.4 总体设计策略 |
5.5 总体设计 |
5.5.1 景观结构 |
5.5.2 规划分区 |
5.6 专项设计 |
5.6.1 生态之湖 |
5.6.2 活力之湖 |
5.6.3 智慧之湖 |
5.6.4 其他设计 |
5.7 经济技术指标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 |
四、如何利用屋顶养殖金鱼(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原水网地区乡村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苏州为例[D]. 谢佳雯.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D]. 师立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SWMM管理模型的武山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D]. 吉雪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D]. 车衎晨.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5]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D]. 马亚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D]. 杨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程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 王界贤.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D]. 曲梦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7)
- [10]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D]. 孔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