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滞麻醉所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体会

硬膜外阻滞麻醉所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体会

一、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田慧[1](2020)在《不同麻醉方式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产妇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15年至2019年收治的肺动脉高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47例,年龄18~39岁,ASA分级III-IV级,按施行不同麻醉方法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A组,n=11)、椎管内麻醉组(B组,n=36),收集两组产妇术前基本情况,记录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产妇在不同的麻醉方式下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肺炎、3天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1.轻度肺动脉高压产妇中A组和B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内产妇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度肺动脉高压产妇中A组和B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内产妇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肺动脉高压产妇中A组和B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内产妇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肺动脉高压产妇行全身麻醉的I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椎管内麻醉;中度肺动脉高压产妇行全身麻醉的血流动力学波动高于椎管内麻醉,ICU停留时间长于椎管内麻醉。术前评估患者无凝血功能异常、严重低氧血症等相关禁忌证时,行椎管内麻醉较为安全。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心功能状态及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母婴预后,不能认为与麻醉方式的选择有关。

苏林,于泳浩[2](2020)在《王源昶教授在世界上首创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文中研究指明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循环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有效的心肺复苏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恢复患者脑功能。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的王源昶教授于1957年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的"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之意外及其处理"一文就在世界上首先报道了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并详细描述了其应用的具体方法,这在心肺复苏术领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也是我国麻醉学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此后至1964年期间他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介绍应用此法救治心跳骤停患者的经验,这比1960年Kouwenhoven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提出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方法的文献"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更早。王源昶教授应是在世界上提出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概念、理论与方法的第一人。

吴敏芳[3](2011)在《利多卡因高敏反应致呼吸心跳骤停1例的救护体会》文中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其作用维持时间较长,穿透性急扩散性也较强,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常用于表面阻滞和硬脊膜外麻醉。用于硬脊膜外麻醉的浓度为1%2%溶液,每次用量不超过0.

敏志刚[4](2007)在《高海拔地区胆心反射致术中心跳骤停的防治探讨:附三例》文中研究指明我科近2年里胆囊切除术中发生3例由于胆心反射致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例,现报告如下。病例1.女,40岁,藏族。以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5年余,加重1周,伴恶心、呕吐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一),莫非氏征阳性。B超报告: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血常规WBC 1.2×109/L。抗炎,对症治疗3 d。术前阿托品,

王俊科[5](2006)在《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文中提出1997年,Auroy历时5个月,调查了103 730例区行域阻滞麻醉的病人(腰麻40 640例,硬膜外麻醉30 413例),其中有29例发生心跳骤停,发生于脊麻26例,发生于硬膜外麻醉3例。发生神经并发症 (根性病变、马尾综合征、瘫痪)34例,其发生率为0.047%。他们发现腰麻后发生心跳停止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放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麻醉方法。共有34例发生了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9例3个月内彻底恢复。注射局麻药后抽搐的发生率为0.022%,死亡发生率为0.007%。Scott回顾了英国1990和1991 两年内467 491例产妇,108 133例接受硬膜外麻醉,14 856例接受腰麻,22%患者接受了术后镇痛, 50%的剖宫产是在硬膜外和腰麻下完成的,有128例出现并发症,46例为神经并发症,26例阻滞平面过高,21例头痛,8例尿潴留,2例心跳骤停,1例死亡。国内1990年以来的文献报道的40余万例椎管

盛和标[6](2002)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张彦东[7](2008)在《硬膜下腔解剖和硬膜下腔注入局麻药后反应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硬膜下腔解剖结构的分析及硬膜下腔注入局麻药后的反应,使临床麻醉医生了解并掌握硬膜下腔的存在及硬膜下腔阻滞时的临床表现,从而知道如何处理硬膜下腔阻滞的方法。方法:解剖离体牛脊柱,证明在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存在腔隙——硬膜下腔。解剖活体狗的脊柱,检测硬膜下腔少量液体,观察狗的硬脊膜外膜和硬脊膜内膜,了解掌握硬膜下腔存在的意义。建立硬膜下腔麻醉动物模型,硬膜下腔置管注入局麻药1.5%利多卡因3ml,观察注药后5分钟(T1)、10分钟(T2)、20分钟(T3)、40分钟(T4)、60分钟(T5)狗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症状的处理。通过狗的硬脊膜外膜及内膜和全层的病理切片制作,来证明硬膜下腔解剖结构。结果:离体牛脊柱上硬膜下腔的分离、暴露证明硬膜下腔的存在。活体狗的硬膜下腔的暴露及置管证明硬膜下腔的存在,同时也可以观察监测狗在硬膜下腔麻醉状态下的临床意义。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从而证明硬膜下腔的存在。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硬膜下腔的解剖和硬膜下腔阻滞实验模型的建立,证明硬膜下腔是真实存在的腔隙,并有其临床表现和体征,有其自己的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硬膜下腔有了新的认识。

张高勤[8](2007)在《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静脉、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致死的动物模型:2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的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3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分布规律;4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1动物模型1.1死后分布动物模型硬膜外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15只,随机分为一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三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三组。一倍极量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硬膜外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三倍极量组用同样方法给药3×5mg/kg,对照组给与三倍极量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蛛网膜下腔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向蛛网膜下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股静脉匀速注入布比卡因注射液3×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1.2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雄性犬18只,按硬膜外麻醉一倍极量组的方法给药,动物死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储存于-20℃、4℃和常温下。2生命体征记录方法BL-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动物从开始给药到死亡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3样品采集与处理死后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迅速进行解剖,提取大脑、侧脑室脑脊液、不同节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心、肺、肝、脾、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注射部位及其20cm以外肌肉等组织、脏器和体液,即刻检测各组织和体液中布比卡因含量。死后再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立即开始计时,分别于死后0、2、4、8、24、48、72、96、120小时同一动物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提取检材后,缝合提取部位肌肉及皮肤,恢复至提取检材前状态。样品经酸、碱化处理后,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进行定性;气相色谱检测,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结果1症状三种中毒模型实验犬的症状相类似,均为小剂量时出现流涎、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全身痉挛、肌肉抽搐、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而大剂量时则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减小,心率减慢等抑制症状。但三种模型动物的死亡时间不同,硬膜外一倍极量组动物约在给完药后11分钟内死亡,而三倍极量组则在7分钟内死亡;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动物均在6分钟内死亡,且其中2只给药完毕后当即死亡;静脉注射三倍极量组的动物中4只当即死亡,2只给药后出现明显的兴奋症状,约1小时后开始缓解,最后恢复正常。三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2死后分布模型组硬膜外腔三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骶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肾脏、大脑和侧室脑脊液,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51.62±15.65、35.49±8.03、20.51±14.68、15.34±3.25、4.09±0.67、2.93±1.71和1.60±1.67;硬膜外腔一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和侧室脑脊液,它们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70.71±29.11、53.17±59.46、48.17±50.15、37.22±56.96和6.24±5.27;蛛网膜下腔一倍极量组,除距离注射部位20cm以外的肌肉外,致死犬体内其余各脏器和体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高于周围血,其中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为:腰段脊髓、胸段脊髓、骶段脊髓、颈段脊髓、侧室脑脊液、肾脏、肝、脾和大脑,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868.49±8173.9、3300.70±4539.2、812.89±1140.3、634.34±681.02、97.55±105.53、42.98±64.76、8.71±1.58、7.57±1.07和7.12±1.72;静脉注射给药三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胆汁、肝、脾、脊髓、大脑和尿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较高,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52±0.83、2.62±1.12、2.61±0.18、2.71±0.38、1.55±0.96和1.24±0.61。3死后再分布模型组-20℃储存条件下,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中布比卡因的含量从死亡当时开始即有所升高,约4~8小时达到一个高峰并开始下降,到12~24小时到达低谷,到72小时左右到达第二个高峰,120小时后趋于稳定,其中周围血波动幅度最大,可由死亡当时的1.82±1.89μg/ml升高到死后72小时的11.18±12.97μg/m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储存条件下,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趋势与-20℃时相类似,心血中再分布的第一个高峰期较-20℃时持续时间长,肝脏中死后再分布现象不明显,大脑受到的影响很明显,可由死亡当时的3.48±0.51μg/g持续升高到72小时的24.64±3.62μg/g,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常温储存时,心血和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为复杂,肝脏中也存在一定的死后再分布现象,但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常温下大脑的死后再分布趋势与4℃时相似,仅波动幅度不同而已。结论1本文建立了布比卡因在三种途径给药情况下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两种剂量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致死犬在三种不同温度下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所建立的死后分布及再分布动物模型可用于布比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中毒时,中毒症状与给药途径、剂量及个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小剂量时表现为兴奋,而大剂量时表现为抑制。另外,经预实验研究发现,中毒量为静脉注射>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解剖及病理检验,各脏器仅见淤血、水肿等急性死亡表现的征象,未见其它特征性改变。三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详细了解病史、给药剂量、症状和体征、死亡时间等可为有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3.研究表明,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死亡犬体内的分布情况与给药途径和剂量有关。硬膜外麻醉时脊髓和脑脊液中含量较高,而静脉给药时则胆汁、肝、脾等脏器中含量较高。另外,硬膜外腔给药时,颈段和骶段脊髓中布比卡因的含量比胸段和腰段脊髓中高,而蛛网膜下腔给药的结果则相反。因此,对疑为布比卡因麻醉意外致死的案件的鉴定,应全面系统的解剖并提取各种检材,仔细分析各种检材中含量比例关系,可望为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毒物动力学依据。4.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尸体储存温度是影响死后再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脏器或体液在不同的储存温度下受到的影响大小不同,且其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心血、周围血和大脑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肝脏受到的影响较小,血液受到的影响幅度较大,且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死后再分布与保存温度有关,保存温度越高,死后再分布现象越明显,变化趋势越复杂。由研究可见,对麻醉意外案件的鉴定应及时、全面,并应考虑死后再分布的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5.本实验研究结合前期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研究提示,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虽同为酰胺类局麻药,但二者在中毒症状、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进行动态分布研究.6.实验表明,温度可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推测温度是通过影响组织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繁衍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组织脏器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死后弥散可能是发生死后再分布的一个重要机制。

黎菊新[9](1999)在《26例手术麻醉期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毕好生,李成晖,金士翱[10](1988)在《胸外心脏按压时应用屈氏位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胸外心脏按压术自1957年王源昶和1960年Kouwenhoven先后倡用以来,由于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任何场合均可采用而不需特殊设备,可为早期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是为心肺复苏术的首选方法。作者在1985—1986年期间曾参加了7例心跳骤停的抢救工作,病人先在平卧位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历时3~5分钟后,心脏不能复跳,改为(垂头仰卧)屈氏

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麻醉方式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产妇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产妇的围术期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平面脊麻或全脊麻
    1.1 麻醉平面
    1.2 预防和处理
2 低血压
3 误入血管
4 心搏骤停
5 硬脊膜外腔出血致血肿伴发截瘫
6 导管拔出困难及折断
7 呃逆、恶心、呕吐
8 神经损伤
9 霍纳氏综合征

(7)硬膜下腔解剖和硬膜下腔注入局麻药后反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目前对硬膜下腔概念的认识
    1.2 本文的实验基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器材与药品
第三章 结果
    3.1 牛脊柱实验结果
    3.2 狗的实验结果
    3.3 狗的病理图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综述

(8)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分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再分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麻醉方式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产妇预后的影响[D]. 田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2]王源昶教授在世界上首创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J]. 苏林,于泳浩.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1)
  • [3]利多卡因高敏反应致呼吸心跳骤停1例的救护体会[J]. 吴敏芳. 社区医学杂志, 2011(08)
  • [4]高海拔地区胆心反射致术中心跳骤停的防治探讨:附三例[J]. 敏志刚.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02)
  • [5]椎管内麻醉并发症[A]. 王俊科. 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 2006
  • [6]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盛和标.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05)
  • [7]硬膜下腔解剖和硬膜下腔注入局麻药后反应的分析[D]. 张彦东. 延边大学, 2008(03)
  • [8]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D]. 张高勤.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9]26例手术麻醉期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体会[J]. 黎菊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S1)
  • [10]胸外心脏按压时应用屈氏位的体会[J]. 毕好生,李成晖,金士翱.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88(02)

标签:;  ;  ;  ;  

硬膜外阻滞麻醉所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