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直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影响

玻璃体腔直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影响

一、玻璃体腔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超[1](2021)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Haigis及Hoffer Q公式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准确性,并探讨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断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64人(72眼),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术前均使用A型超声及IOL-Master测量眼球生物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及平均角膜曲率(Keratometry mean,Km),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均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仪,包括平均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球面镜(Sphere,Sph)及柱镜(Cylinder,Cyl),使用Haigis及Hoffer Q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预测屈光度。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记录并统计实际屈光度(Diopter,D)及屈光状态,比较Haigis及Hoffer Q计算公式预测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公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数据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亚组相关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个样本独立检验。P<0.008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人(7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男性13眼,女性59眼,平均年龄(59.00±13.00)岁,64人均分别使用Haigis及Hoffer Q公式进行IOL屈光度预测;所有入组患者术后1月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aigis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Mean error,ME)为-0.17±0.84D,绝对屈光误差(The mean of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为0.62±0.57D,绝对屈光误差中位数(Med AE)为1.41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34.7%,±0.50D为55.5%,±0.75D为69.4%,±1.00D为81.9%;使用Hoffer Q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为-0.59±0.86D,MAE为0.78±0.68D,Med AE为0.73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23.6%,±0.50D为43.0%,±0.75D为58.3%,±1.00D为66.6%。两组公式的ME、MAE及屈光误差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T与两组公式预测准确性呈负性相关,呈现LT值越大,屈光误差越小(P<0.05)。结论:Haigis公式预测效果整体优于Hoffer Q;Hoffer Q公式预测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具有近视屈光不正倾向。在Haigis及Hoffer Q公式应用中,均表现出术前LT值越大,术后屈光误差越小;短眼轴,晶状体较厚,前房较浅时,选择Haigis公式预测更准确。

程文博[2](2019)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矫正近视的手术过程中即时眼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及瞳孔直径的改变;研究SMILE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顶点移位的方向及幅度。方法1.12只雌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22±0.23 kg)按照拟矫正近视屈光度分为两组,-2.00 D组和-6.00 D组,每组6只,均右眼进行SMILE手术。手术前给予奥布卡因滴眼液点术眼局部麻醉,肌肉注射盐酸赛拉嗪注射液(2 mg/kg体重)及静脉注射水合氯醛注射液(50mg/kg体重)全身麻醉,不同麻醉方式下手持式眼压计测量眼压不少于8次。麻醉充分后,双眼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厚度。SMILE术中将光纤压力感受器(OFPS)从角巩膜缘处置于玻璃体腔内记录手术全程即时(Real-Time)眼压。2.应用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EyeTurn(EyeNexo,Boston,MA)对21名受试者(42只眼),年龄18到38岁,进行测试。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分别于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对受试者眼部信息进行采集。为保证采集信息时,手机均位于双眼正前方40cm处,且无头位的倾斜或偏转,特应用手持式头部固定器固定手机及受试者头部。拍摄时,受试者被要求始终注视手机的闪光灯。所采集到的眼部信息用于分析体位变换时瞳孔中心及其直径的改变。3.共收集43例(86只眼)进行SMILE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及6个月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进行检查,获取角膜顶点与瞳孔中心的相对位置数据,分析术后角膜顶点移位量及影响因素。结果1.单纯局部麻醉后的眼压为(11.77±2.21)mmHg,明显高于全身麻醉后的眼压值(9.97±1.98)mmHg,P=0.000。12只兔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318.68±29.01)μm,其与表面麻醉后眼压成正相关(r=0.235,P=0.009),与全身麻醉后眼压及Real-Time 眼压监测系统得到的术前基础眼压无相关性(r=0.530,0.7704)。OFPS 测得两组的术前基础眼压分别为15.29±3.06mmHg(-2.00D)和15.04±1.75mmHg(-6.00 D),负压吸引前眼压分别为44.31±14.86mmHg(-2.00 D)和46.81±14.82mmHg(-6.00D),负压吸引实施时的眼压分别为83.94±23.87mmHg(-2.00 D)和89.17±22.66 mmHg(-6.00 D),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中眼压分别为 74.81±20.64 mmHg(-2.00D)和 76.94±27.43 mmHg(-6.00D),撤去负压时的眼压分别为 37.79±11.08mmHg(-2.00D)和 38.37±17.81 mmHg(-6.00D),术后基础眼压为 15.36±2.38mmHg(-2.00 D)和 15.69±1.32mmHg(-6.00 D)。两组间手术各阶段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膜基质透镜分离和取出阶段的平均眼压值为32.26±2.91mmHg,高于基础眼压值的持续时间为123.57±33.29 s,若将角膜基质透镜制作全过程中眼压升高的时间也算在内,整个SMILE手术过程中,眼压升高持续时间为166.05s(不超过3分钟)。2.在坐位时,相对于角巩膜缘中心,双眼瞳孔中心略微向鼻上方移位,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20±0.10)mm,左眼(0.20±0.07)mm,两者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差异(P=0.897)。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位置移动幅度增大。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55±0.11)mm和左眼(0.58±0.15)mm,与坐位时的矢量偏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01)。右侧卧位时,相对于坐位的瞳孔中心位置,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右侧移动,但左眼的矢量位移(0.33±0.14)mm大于右眼(0.18±0.13)mm(P=0.005)。然而左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左侧移动,矢量位移值右眼(0.30±0.19)mm也大于左眼(0.21±0.11)mm(P=0.046)。在对瞳孔直径进行分析时发现,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双眼瞳孔直径明显变小,右眼由(3.43±0.72)mm变为(2.82±0.42)mm;左眼由(3.45±0.72)mm变为(2.81±0.43)mm(P=0.09,0.08)。双眼坐位瞳孔直径与侧卧位时的瞳孔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3.角膜顶点的x轴术前右眼为(0.020±0.103)mm,左眼-(0.023±0.112)mm;术后6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312,0.071)。角膜顶点的y轴术前右眼为(0.072±0.104)mm,左眼(0.058±0.104)mm;在手术后1月增大,右眼为(0.129±0.139)mm,左眼(0.093±0.122)mm;并在术后3月及6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角膜顶点的矢量移位无明显差异(P>0.05),约0.1mm。双眼术后角膜顶点矢量位移与受试者的拟矫正近视等效球镜度曾负相关(r=-0.408,P<0.001)。结论1.用OFPS测量活体兔眼模型的SMILE术中玻璃体腔内Real-Time眼压波动,发现Real-Time眼压从负压吸引前开始升高,平均眼压不超过90mmHg水平,持续整个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撤去负压后迅速回落至基础眼压水平,在透镜分离及取出过程中眼压也有所升高。眼压升高的幅度与拟矫正屈光度及角膜厚度均无相关性。2.体位变换会导致瞳孔中心及直径的改变。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同时伴有瞳孔缩小。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会向身体侧转的方向移动,但双眼移动幅度不一致,指向鼻侧运动眼会有更大幅度的移位。因此,在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时或其他需要参考瞳孔中心的任何治疗时,应考虑到体位变换对瞳孔中心及直径的影响。特别是SMILE手术时,因术中无自动中心定位系统,当参照瞳孔中心进行中心对位调整时需注意到体位变化对其的影响。3.在SMILE术后角膜顶点发生了移位,主要向上方移动,矢量位量移约为0.1mm,且拟矫正近视屈光度越大矢量位移也越大。角膜顶点术后移位可能会引起测量误差而导致切削偏心的误判或角膜地形图测量像差时的参考轴相关的像差引入。

牛志强[3](2018)在《云南省白、彝、汉族农村50岁以上人群眼生物学参数与青光眼患病率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云南省白、彝、汉族农村50岁以上人群眼生物学参数差异[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中国西南农村白、彝、汉三个民族在眼部生物学参数上的民族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6504名(2183例汉族、2202例彝族和2119例白族)5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每一名调查对象都接受标准化的眼部检查及访谈式问卷调查,以便进行风险因子评估。使用超声角膜厚度测量仪和A型超声检查仪分别对双眼生物学参数,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CD)和晶状体厚度(LT)。进行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以检验各组生物学参数与民族或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样本所获得的各民族成年人眼部生物学参数以均数进行描述,分别按照白、彝、汉族的顺序为,中央角膜厚度(CCT):536.4±34.2μm、532.1±32.1μm、529.6±32.7μm;眼轴长度(AL):23.15±1.23mm、23.04±1.03mm、22.95±1.21mm;前房深度(ACD):3.42±0.54 mm、2.98±0.38mm、2.86±0.40mm;玻璃体腔深度(VCD):15.35±1.35mm、15.73±1.02mm、15.70±1.26mm;晶状体厚度(LT)4.35±0.62mm、4.48±0.43mm、4.47±0.48mm。[结论]通过对超过6500名多民族调查对象的研究,在所有族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央角膜厚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中央角膜厚度(CCT)有着。明显的民族差异,与其他民族相比,汉族的中央角膜厚度是最薄的(P<0.001),白族的眼轴更长(P<0.001),前房更深(P<0.001),但玻璃体腔却更浅一些(P<0.001)。而各族群间的晶状体厚度是没有差异的。前房深度(ACD)还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在白、彝、汉三个民族中,虽然认为三个民族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因为文化和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眼部生物学参数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第二部分云南省白、彝、汉族农村5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差异[目的]了解云南省青光眼患病率以及白、彝、汉三个民族在青光眼患病率以及患病类型上的民族差异。[方法]本研究从2011年持续到2014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策略对云南省大理市及石林彝族自治县8174名5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进行标准化的访谈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除视力外,还需要测量眼压以及眼部生物学参数,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CD)和晶状体厚度(LT)。对于眼内压超过21mmHg或在眼底检查中观察到青光眼性改变的可疑调查对象,均进行眼底照像及视野检查。[结果]实际完成青光眼检查的调查对象是6546人(白族2133人、彝族2205人和汉族2208人),应答率80.1%,青光眼总患病率是2.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病率为1.8%,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病率为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白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中,彝族的青光眼总患病率是4.2%,其主要类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3.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只有0.4%。汉族的青光眼总患病率是2.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病率是1.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病率是0.4%。白族的青光眼总患病率最低(2.0%),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O)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接近1.29:1,但是白族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病率(0.7%)是三个民族中最高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青光眼患者对青光眼的知晓度只有18%。[结论]云南省的青光眼总体患病率是2.6%,与国内大多数研究结果相比并没有显着差别,但是发病的主要类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提示原发性青光眼的疾病构成正在发生一些改变。白族、彝族、汉族的青光眼患病率存在民族差异,各民族容易罹患的青光眼类型也不一样。云南省的青光眼防治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彝族老年男性人群,加强青光眼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青光眼认知度。

李函[4](2016)在《常熟地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屈光状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常熟地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眼前节相关生物学参数测量,观察这些患者中不同屈光状态的分布比例,分析其眼球结构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01月至2015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青光眼门诊就诊患者100例,包括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眼底镜、房角镜、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检查。按验光结果,测量正视眼、近视眼、远视眼者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及角膜曲率(K),比较不同屈光状态患者生物学参数在三组间的差异。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00例100眼中近视眼组18眼(占18%),正视眼组21眼(占21%),远视眼组61眼(占61%)。三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角膜曲率均无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具有显着差异(P<0.05):近视眼组的眼轴长度显着高于远视眼和正视眼(P<0.05),远视眼和正视眼的眼轴长度则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大部分患者为远视状态,部分患者的眼轴长度较长呈现近视状态。

杜萍瑞,吴西西,雷蕙,孟宪实[5](2016)在《眼生物学参数对近视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视眼是全国范围内最广泛最常见的眼病之一,而我国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亿近视眼患者,青少年中近视发病率则高达50%60%,居世界第二[1],了解近视发生机制进而控制近视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近视形成的光学机制已经明确,而单纯强调调

杜萍瑞[6](2016)在《7-12岁正视、近视学龄儿童屈光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了解7-12岁正视、近视学龄儿童屈光要素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屈光度的相关关系,为学龄儿童建立动态屈光发育电子档案,以期进一步探讨近视发病机制及推广个性化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本院视光中心就诊的7-12岁学龄正视及近视儿童共107例(214只眼),其中男生52例,女生55例,正视眼组35例(70只眼),近视眼组72例(144只眼)。按不同屈光度将近视眼组分为低度近视组45例,中度近视组20例,高度近视组7例。所有受检儿童均测量其裸眼视力、静态屈光度、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角膜屈光力(水平角膜屈光力K1、垂直角膜屈光力K2及平均角膜屈光力Kv),晶状体厚度(L)及玻璃体腔深度(V),同时为所有受检儿童在我院视光中心建立屈光发育电子档案。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眼别的屈光要素差异性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男女性别间的屈光要素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龄屈光要素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屈光度组间屈光要素的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以及lsd多重比较。屈光度和屈光要素的相关分析以及眼轴长度(AL)和平均角膜屈光力(Kv)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屈光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眼别组间屈光要素比较,右眼眼轴长度较左眼长,右眼较左眼近视程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组间屈光要素比较,男生视力较女生好,男生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深度较女生大,男生角膜屈光力较女生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12岁不同年龄组间屈光要素比较,随年龄增加视力及等效球镜度逐渐降低,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屈光度组间屈光要素比较,视力在总体及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深度在总体上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除正视组与低度近视组无明显差异外其它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垂直角膜屈光力在总体上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正视组与中度及高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与中度及低度近视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在总体上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除低度与中度近视组无明显差异外其它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5、屈光度与裸眼视力呈正相关性(r=0.816,p<0.01),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性(r=-0.592,p<0.001)。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水平角膜屈光力k1、垂直角膜屈光力k2及平均角膜屈光力kv)呈负相关性(r1=-0.296,p=0.002;r2=-0.306,p=0.001;rv=-0.204.p=0.035),屈光度与前房深度呈负相关性(r=-0.237,p=0.014),屈光度与玻璃体腔深度呈负相关性(r=-0.362,p<0.001)。6、屈光度与眼轴长度(al)及平均角膜屈光力(kv)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d=86.129-1.422*al-1.249*kv。7、眼轴长度与平均角膜屈光力在不同屈光度组间的相关关系:在低度近视组中,眼轴长度与平均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性(r=-0.345,p<0.05)。在中度近视组中,眼轴长度与平均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性(r=-0.217,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眼轴长度与平均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p>0.05)。结论:1、7-12岁正视及近视学龄儿童中,近视高发于同一个体的右眼及女生。2、8-9岁可认为是学龄儿童由正视向近视化发展的活跃期。3、在正视眼、低度近视及中度近视组眼内各屈光参数可通过相互调节匹配等自身代偿机制延缓近视进展,而在高度近视眼组该代偿机制被打破,尤其以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的相互匹配关系最为重要。4、7-12岁学龄儿童的屈光度可以根据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值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将预测值与实际验光度数进行比较,推导出该儿童近视进展程度,合理预防近视。5、建立儿童屈光发育电子档案有利于新的正常屈光参数数据库的建立,同时对于儿童近视的防控及个性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7](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

宋圳,姜俭[8](2012)在《屈光参差形成机制及对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屈光参差是指双眼屈光状态的不同,包括屈光性质和(或)屈光程度存在差异。屈光参差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一般认为生理性屈光参差为双眼屈光度等效球镜差值小于2.0D,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对视觉效果影响不大。

侯跃芳[9](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海英[10](2006)在《屈光参差的生物学参数及视功能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生物学测量了解屈光参差的发生机理,并探讨在基因相同的情况下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了解屈光参差与主导眼的关系;分析垂直屈光参差对垂直融像度的影响以及屈光参差全矫后视功能的变化。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验光配镜中心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中心就医的患者,正式检查前,进行了预试验,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屈光参差调查表》对受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一般性资料,父母相关眼病及屈光不正史、既往眼病史,眼部检查(远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情况、立体视、眼睑、结膜、角膜、瞳孔、晶状体屈光状态,玻璃体、视网膜情况等),双眼视功能的检查等。 经眼部检查排除:各种斜视、屈光间质混浊、眼底疾病、眼外伤、眼手术等眼病史,要求患者符合双眼等效球镜差≥1.0D,矫正视力≥0.8,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抽取70名,男27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19.16±5.6岁;同期选取双眼等效球镜差低于1.0D的患者35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20.97±5.66岁。 收集的数据用频数描述各组的生物学测量因子及眼动参数的分布情况,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各组生物学测量因子及眼动参数的均值是否有差异;x2检验各组双眼视功能有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探讨屈光参差度与双眼生物学测量因子之差及双眼的垂直屈光参差度与垂直融像度的关系。

二、玻璃体腔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体腔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术前检查
    3.植入材料
    4.手术方法
    5.术后复查及回访
    6.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情况
    2.视力及屈光状态
    3.Haigis与 Hoffer Q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短眼轴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变化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及用品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全身麻醉及表面麻醉对兔眼压的影响
        1.2.2 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的关系
        1.2.3 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测量
    1.3 讨论
        1.3.1 应用动物及尸体眼模型研究角膜屈光手术的术中Real-Time眼压波动
        1.3.2 角膜屈光手术术中眼压波动的可能相关术后并发症
        1.3.3 眼压测量相关影响因素
    1.4 实验局限性
    1.5 小结
二、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移位及瞳孔直径变化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坐位时瞳孔位置
        2.2.2 仰卧位瞳孔中心位置
        2.2.3 侧卧位双眼瞳孔中心位置
        2.2.4 瞳孔横径在躺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人眼光学系统
        2.3.2 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对中心研究
        2.3.3 瞳孔直径及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
    2.4 实验局限性
    2.5 小结
三、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判断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前及手术后各时间点角膜顶点坐标轴x及y的变化规律
        3.2.2 术后角膜顶点的矢量位移
        3.2.3 角膜顶点矢量移位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Pentacam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3.3.2 角膜顶点的移位
        3.3.3 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3.4 实验局限性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眼压的评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云南省白、彝、汉族农村50岁以上人群眼生物学参数与青光眼患病率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云南省白、彝、汉族50岁以上农村人群眼生物学参数差异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云南省白、彝、汉族50岁以上农村人群青光眼患病率差异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常熟地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屈光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7-12岁正视、近视学龄儿童屈光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知情同意
    1.3 研究内容及检查方法
    1.4 检查项目
        1.4.1 裸眼远视力
        1.4.2 静态屈光度检查
        1.4.3 眼轴长度(AL)及前房深度(ACD)
        1.4.4 角膜屈光力(水平角膜屈光力K1、垂直角膜屈光力K2及平均角膜屈光力Kv)
        1.4.5 晶状体厚度(L)及玻璃体腔深度(L)
    1.5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1.6 相关判定标准
    1.7 质量控制
        1.7.1 人员配置
        1.7.2 仪器配置
        1.7.3 数据录入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左右眼别屈光要素的差异
    2.2 男女性别屈光要素的差异
    2.3 各屈光要素与年龄的关系
    2.4 不同屈光程度屈光要素的差异
    2.5 屈光度与屈光要素的相关分析
    2.6 建立屈光度与各屈光要素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2.7 眼轴长度(AL)与平均角膜屈光力(K)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屈光要素与眼别的关系
    3.2 屈光要素与性别的关系
    3.3 屈光要素与年龄的关系
        3.3.1 视力及屈光度与年龄的关系
        3.3.2 眼轴长度(AL)与年龄的关系
        3.3.3 角膜屈光力与年龄的关系
        3.3.4 前房深度与年龄的关系
        3.3.5 晶状体厚度与年龄的关系
        3.3.6 玻璃体腔深度与年龄的关系
    3.4 屈光要素与屈光度的关系
        3.4.1 眼轴长度与屈光度的关系
        3.4.2 角膜屈光力与屈光度的关系
        3.4.3 前房深度与屈光度的关系
        3.4.4 晶体厚度(L)与屈光度的关系
        3.4.5 玻璃体腔深度与屈光度的关系
    3.5 眼轴长度(AL)与角膜屈光力(K)在近视儿童中的协调关系
    3.6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电子档案的初探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屈光参差形成机制及对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
2 影响因素
3 病因学研究
4 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5 屈光参差与优势眼
6 屈光参差与弱视

(10)屈光参差的生物学参数及视功能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四、玻璃体腔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D]. 刘云超. 汕头大学, 2021(02)
  • [2]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D]. 程文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云南省白、彝、汉族农村50岁以上人群眼生物学参数与青光眼患病率差异[D]. 牛志强.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6)
  • [4]常熟地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屈光状态分析[D]. 李函. 苏州大学, 2016(06)
  • [5]眼生物学参数对近视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杜萍瑞,吴西西,雷蕙,孟宪实.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 [6]7-12岁正视、近视学龄儿童屈光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D]. 杜萍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8]屈光参差形成机制及对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宋圳,姜俭.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2)
  • [9]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10]屈光参差的生物学参数及视功能的调查研究[D]. 王海英. 天津医科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玻璃体腔直径对原发性屈光不正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