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记录用磁粉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

磁记录用磁粉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

一、磁记录用磁性颗粒的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成晨[1](2020)在《CoFe2O4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与磁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成为发展的主流,从而进一步推动着纳米纤维的发展。而静电纺丝技术由于设备简单、纺丝成本低、工艺可控等优点,已成为制备纳米纤维的主要途径。本文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无水乙醇,去离子水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黏度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和水热法成功制备出CoFe2O4和CoFe2O4/ZnFe2O4纳米纤维和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CoFe2O4和CoFe2O4/ZnFe2O4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的结构、微观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与研究。(1)通过调节收集筒的转速、电场距离、结构和宽度,可以制备出不同形貌、直径和取向的纳米纤维。这是由于通过控制电场距离,可以改变前驱体的分裂和拉伸时间,得到不同直径的纳米纤维。转鼓的转速会改变前驱体对收集表面的作用力,形成两种不同形貌的CoFe2O4纳米纤维和纳米带。1000 r/min下的纳米纤维和2000 r/min纳米带的Ms和Hc分别为83.77 emu/g,616.11 Oe和75.18emu/g,1145.39 Oe该领域的研究对纳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分别采用水热法和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oFe2O4纳米颗粒和定向与非定向纳米纤维。利用滚筒收集装置收集高定向度的纳米纤维。经700℃相同退火后,发现纳米颗粒和纤维具有相似的直径。通过研究CoFe2O4纳米阵列的磁滞回线,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其中易磁化轴与纤维长轴平行。易磁化轴和难磁化轴的Hc和Mr分别为1330.5 Oe、32.39 emu/g和857.2 Oe、24.8 emu/g。而CoFe2O4纳米颗粒的Hc为979.3 Oe。利用微磁软件模拟了CoFe2O4纳米纤维阵列退磁过程中磁滞回线和磁矩的变化。模拟Hc为1480 Oe,与实验值相近。因此静电纺丝将是一种低成本制备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3)在不同退火温度下,采用静电纺丝法和水热法制备摩尔比为1:1的CoFe2O4/ZnFe2O4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复合材料。通过对磁滞回线的分析,发现当样品尺寸小于单畴临界尺寸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Ms和Hc逐渐增大。同时还发现纳米纤维具有比纳米颗粒更高的Ms、Hc和Mr这是由于纳米纤维的形状各向异性导致。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CoFe2O4/ZnFe2O4摩尔比分别为1:0.25,1:0.5,1:0.75的复合材料。发现当比例为1:0.25时其Ms要高于单一CoFe2O4纤维,并且通过开关场分布图发现该比例下软硬磁材料,具有最强的交换耦合作用。通过对材料的开关场分布曲线和δM曲线分析,发现软磁与硬磁之间存在交换弹簧行为相、纳米纤维的交换作用比纳米粒子强。

张涛[2](2019)在《冶金固废干法铁红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冶金固废干法铁红是钢铁冷轧生产过程中酸再生工序的副产品,其产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干法铁红产生于高温,表面缺乏有机功能基团,在介质中的分散性较差。因此,价格较低,适用范围较窄。寻求一种低成本、大宗量利用干法铁红的途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钢一铁厂干法铁红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础物化特性进行分析,并与湿法铁红进行对比;分别采用偶联剂法、有机酸法和电化学法进行表面改性;最后将改性后的干法铁红加入天然橡胶中,进行应用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冶金固废干法铁红的纯度99.27%,六方晶系,晶体生长不均匀,颗粒团簇现象严重;在二甲苯中分散性差,水悬浮液pH值3.16,吸油量40.0 mL/100g。湿法铁红纯度98.75%,颗粒均匀呈圆形,粒径约200nm;分别在802cm-1、893cm-1、1122cm-1三处出现-OH羟基面外弯曲振动峰;在二甲苯中分散性较好,水悬浮液pH值5.13,吸油量42.5 mL/100g。(2)偶联剂改性后干法铁红分散性有所改善,未产生新的官能团,水悬浮液pH值和吸油量也没有明显变化。有机酸改性后干法铁红分散性比偶联剂改性后的略好一些,也未产生新的官能团;样品水悬浮液pH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草酸改性样品为4.49,醋酸3.75,柠檬酸3.60。(3)电化学改性醋酸体系中,样品未出现新的官能团,分散性有所改善;水悬浮液pH值随通电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电压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草酸体系中,浓度为0.1mol/L样品在818cm-1、1317cm-1、1357cm-1处出现了新的红外吸收峰,推测可能是Fe-COOH或Fe-OH键;水悬浮液pH值随通电时间、草酸浓度、电流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吸油量均未见明显变化。柠檬酸体系中,样品在910cm-1、1047cm-1、1382cm-1左右出现新的吸收峰;分散性和吸油量均随通电时间有所提升,这可能与新功能基团的产生有关系;样品水悬浮液pH值随柠檬酸浓度、电压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已逐渐接近湿法铁红的值(5.13)。(4)电化学改性干法铁红在橡胶中的分散情况较好,分散率均在62%以上;而湿法铁红在橡胶中的分散率仅为58.91%,且分散照片中白色块状颗粒物明显。添加改性干法铁红后,橡胶的硫化性能、回弹性能、压缩应力应变和拉伸性能均比湿法铁红橡胶的有所提高;对橡胶的压缩生热性没有明显改善。

李伟[3](2019)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微磁学模拟与退磁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稀土永磁在现代社会的多个关键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永磁材料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对现有NdFeB稀土永磁进行晶界调控,优化磁体微观结构,改善磁性能或提高性价比,二是寻找下一代高性能永磁材料,包括纳米复合永磁。在永磁材料研究中,磁学理论研究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微磁学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研究工具,能系统地分析磁性材料的磁化过程和反磁化过程中的磁化矢量分布、能量变化以及退磁场变化。本文根据当前NdFeB永磁实验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运用微磁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烧结磁体中晶界相以及晶界扩散工艺对磁性能的影响、含轻稀土双主相磁体中的核壳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以及软磁相形状对纳米复合永磁体的影响。论文详细研究了退磁场在其中的变化与作用,最后提出了一种永磁材料内部的退磁场的简化分析方法,并分析了永磁材料中非金属颗粒对退磁场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晶界相以及与晶界扩散相关的微磁学模型,研究了烧结NdFeB磁体中晶界相对反磁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宏观退磁场的情况下,平行于磁化方向的晶界相因其产生的退磁场较大而对反磁化过程和磁性能影响非常显着,减小该类晶界相的薄层厚度以及饱和磁化强度能有效延缓反磁化过程。垂直于磁化方向的晶界相所在范围内的退磁场是沿原磁化方向,因此对反磁化过程和磁性能影响较小。在考虑宏观退磁场的情况下,靠近磁体磁极表面区域的退磁场较大,反磁化畴易于在此区域形核。根据模拟结果,如果采用从两个磁极表面往磁体内进行晶界扩散,在靠近磁极的区域形成磁硬化壳层,可以最有效的延缓反磁化过程、提高磁体的矫顽力。这一成果对于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正在大力研究和开发的晶界扩散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通过建立微磁学模型,研究了双主相磁体中因稀土元素分布不均而互扩散形成的双核壳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双主相磁体的组织由富Ce的(Nd0.5Ce0.5)2Fe14B主相和不含Ce的Nd2Fe14B主相以及晶界相组成。模拟结果表明,无核壳结构的双主相磁体的矫顽力比同成分的单主相磁体要低的多。原因是富Ce主相的各向异性场很低,双主相磁体的反磁化过程都开始于此主相晶粒处。对于核壳结构磁体,在富Ce主相晶粒表层存在Nd含量提高的壳层,与稀土晶界扩散工艺中形成的磁硬化层类似,这是双主相磁体磁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此类壳层因Nd含量提高,各向异性场明显提高。即使会同时提高壳层内的退磁场,但最终仍能延缓反磁化畴的形核。另一方面,不含Ce主相晶粒表层的含Ce壳层中Ce含量增加会使其各向异性场降低。即使壳层范围内退磁场也会一定程度降低,此壳层内的磁矩还是更容易反转。此外,壳层厚度对反磁化过程的影响弱于成分的影响,同时厚度的影响本身也受到成分影响。当富Ce主相外的壳层Nd含量足够高时,继续增加其壳层厚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磁体的矫顽力。该理论模拟结果与现有实验结果符合的较好,也为进一步开发双主相磁体提供了方向。再次,通过建立含有不同形状和取向软磁相的纳米复合Nd2Fe14B/?-Fe永磁体的微磁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软磁相形状对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软磁相的形状和尺寸能影响硬磁和软磁相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其中主要原因是软磁相的比表面积的改变。缩小软磁相尺寸或者将软磁相设置为纳米线或者纳米薄板能增加比表面积,增强两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而当软磁相为纳米线阵列时,如果改变纳米线在硬磁相基底里的排列方向,纳米复合磁体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磁性行为。当纳米线方向与硬磁相易轴平行时,两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和静磁耦合作用使其耦合效果更好,但不能明显提高矫顽力。当纳米线方向与硬磁相易轴垂直时,反磁化方向垂直于纳米线方向,也就是形状各向异性的难磁化方向;彻底反转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因此可以提高磁体的矫顽力。与纳米线阵列类似,当软磁相由薄板阵列组成时,如果其形状各向异性的难磁化方向与硬磁相易磁化方向(也是反磁化方向)一致时,磁体的矫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一理论结果为提高纳米复合磁体的矫顽力提供了可能的实现途径。最后,在分析退磁场来源和计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分析磁性材料中退磁场的方法。分析表明,磁性材料中的退磁场具有可叠加性,将整个磁体的磁矩分布分为两个或多个磁矩分布分量,每个分量对应的退磁场叠加起来,就可以计算出原磁体总磁矩对应的退磁场。利用这一原理,以NdFeB永磁为例,简化分析了磁体中不同的非磁性颗粒对退磁场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同形状、不同尺寸的非磁性颗粒对其周围退磁场影响的最大值几乎相等,但影响区域的大小与颗粒尺寸成正比。大的影响区域意味着更容易与其他颗粒的退磁场影响区域重叠,产生更大退磁场的叠加区域,而此区域的磁矩反转所需外磁场更低,因此会显着降低磁体矫顽力。此外,长轴沿磁化方向的棒状非磁性颗粒上下端面附近的退磁场更大。因此,应该想办法减小非磁性颗粒沿磁化方向的尺寸。同时,分析了不同形状非磁性颗粒的影响,结果发现,凸形的非磁性颗粒附近的退磁场比凹形的颗粒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因此,为减小退磁场,改善磁体矫顽力,应避免在磁体中析出凸形的非磁性颗粒或第二相,应通过控制界面生长使这些非磁性颗粒沿磁化方向的上下端面保持为凹面。此外,由于退磁场的叠加性,靠近磁体磁极表面的非磁性颗粒附近的退磁场更大,应该被避免。因此,靠近磁体磁极表面的区域应该成为磁体结构优化的首要区域。以上结果对于在实际磁体制备时,有针对性地优化磁体成分和组织,改善磁性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微磁学理论研究,从微观组织的角度为烧结磁体和纳米复合磁体的工艺控制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对于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朱士猛[4](2018)在《低维磁各向异性单体的磁结构电子全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维磁性材料单体是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原因不仅在于它们呈现新奇的物理性质所具有的重要基础研究价值,而且在高密度存储、自旋电子器件、磁性纳米药物、磁性传感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低维磁性材料单体尺度一般在纳米尺度,其磁学性质,磁畴结构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其磁结构与材料磁各向异性、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认知。本文中,我们通过透射电镜、电子全息技术以及OOMMF(微磁学模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磁各向异性材料铝镍钴合金、纳米结构钡铁氧体、镍铁氧体单颗粒纳米线、钴铁氧体纳米片的磁畴结构、样品形貌、晶体结构及其与磁性能、磁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透射电镜、离轴电子全息研究了形状各向异性主导的Al NiCo合金磁结构及其矫顽力机制。AlNiCo合金在磁热处理时,调幅分解形成非磁性相α2和强磁性相α1相,棒状α1相呈棋盘状分布在基质α2相中。研究两种型号的Al NiCo合金,36Co和40Co,表明36Co中α1相具有更大的直径以及更大的体积分数。电子全息研究表明铝镍钴合金的磁性来源于α1相的形状各向异性以及α2相的磁性隔离作用,结合理论计算和微磁学模拟,表明36Co和40Co的磁化过程均为非一致翻转,α1相的几何结构以及相邻α1相之间的间距是影响铝镍钴合金磁性能的主要因素。(2)利用球差透射电镜、电子全息、微磁学模拟研究了高磁晶各向异性单轴钡铁氧体单颗粒链纳米线的磁矩分布,与纳米线形状、颗粒取向、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商业的纳米片以及静电纺丝合成的钡铁氧体单颗粒链纳米线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晶结构的纳米片呈现磁涡旋的结构,单晶的纳米片以及单颗粒链纳米线的磁力线分布均沿着易轴即[001]晶带轴。对于单轴的单晶磁性纳米材料,其磁晶各向异性决定了其磁化分布,形状各向异性基本没有影响,以上结果均在OOMMF中得到了验证。(3)研究低磁晶各向异性尖晶石立方结构NiFe2O4单颗粒链纳米线的动态磁化行为及磁结构与其形状,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利用电子全息研究了镍铁氧体动态磁化翻转过程,并得到了其对应的磁滞回线,单颗粒链纳米线的矫顽力达到450 Oe远大于粉末的200 Oe.结合微磁学模拟表明在镍铁氧体单颗粒纳米线中,形状各向异性决定其磁化分布,而磁晶各向异性起作用较小。(4)初步研究较高磁晶各向异性立方尖晶石结构CoFe2O4纳米片结构、性质以及纳米片磁结构与其尺寸,形状和磁晶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利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尝试制备了CoFe2O4纳米片,并用XRD、VSM和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其饱和磁化强度76 emu/g,矫顽力为556 Oe并具有典型的尖晶石立方结构,纳米片尺寸分布不均,分布范围80-500 nm。并利用电子全息研究了纳米片的CoFe2O4退磁态的磁化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片的磁畴结构由其磁晶各向异性和其形状各向异性共同决定。同时样品尺寸和几何结构也会对样品的磁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

田西光[5](2017)在《钴镍铜和钴镍锌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以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法所制备的铁氧体前驱丝在不同温度煅烧后得到的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以及磁学性能的变化。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制备流程可控,设备要求较低的纳米纤维制备技术,目前已经在纤维制备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通过对原静电纺丝设备的改进及调整制备出了超长连续的铁氧体纳米纤维。实验中选取金属硝酸盐作为原材料,以无水乙醇(C2H5OH)或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柠檬酸(C6H8O7·H2O)作为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络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增稠剂,通过合适的计量比制备出相应的前躯体溶胶,而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出Co0.6Ni0.3Cu0.1Fe2O4及Co0.6Ni0.3Zn0.1Fe2O4前驱丝。通过热重-差示扫描分析仪(TG-DSC)对两种前驱丝分别进行测试,获得适宜的煅烧温度,经过后续的热处理后可以得到相应的纳米纤维;并用现代材料分析表征仪器,主要有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别对制备的纳米纤维在结构、形貌、成分、磁学性能四个方面做系统的研究及对比性分析。通过TG-DSC分析发现,溶胶凝胶结合改良的静电纺丝装置所制备的Co0.6Ni0.3Cu0.1Fe2O4前驱丝在480℃完全分解,在210℃-480℃有两个明显的放热峰存在。经过SEM及XRD表征后发现在500℃,600℃下制备的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表现出良好的连续性,直径大约200nm左右,锻烧温度为700℃时制备的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表面光滑,分散度良好,直径均匀,直径大约在80-120nm之间;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连续性被破坏,颗粒感增强,部分纤维甚至发生断裂;但纤维的尖晶石结构随着粉面煅烧温度的升高逐渐趋于完整。从VSM的测试得到,制备出的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的磁滞回线明显具有硬磁材料的特征,形状宽泛,矫顽力较大。在500℃-900℃的温度区间内,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饱和磁化强度及剩余磁化强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而矫顽力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煅烧温度为700℃时其矫顽力达到最大,值为1088.87Oe;其剩磁比在700℃以上时保持在0.56左右,是作为良好的磁记录存储的突出表现。Co0.6Ni0.3Zn0.1Fe2O4纳米纤维的矫顽力则相对较小,由其磁滞回线可看出其磁性能偏向软磁材料特性,且其饱和磁化强度在同种温度下均高于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煅烧温度为700℃时,Co0.6Ni0.3Zn0.1Fe2O4纳米纤维形貌较好,直径在80-120nm范围内,当煅烧温度逐渐升高时,特别是在800℃时,其纤维外貌变得粗糙,颗粒感增强,在900℃煅烧后纤维发生断裂且表面更加粗糙,部分纤维形貌已经遭到破坏。Co0.6Ni0.3Zn0.1Fe2O4纳米纤维在500℃-900℃有明显的尖晶石结构的结晶峰,说明在500℃时Co0.6Ni0.3Zn0.1Fe2O4的立方尖晶石相已经形成,且随着粉面煅烧温度的升高,结晶程度越来越高,在900℃时峰型尖锐且明显,表明此时样品已经具有较纯的尖晶石相。在500℃-900℃煅烧后,Co0.6Ni0.3Zn0.1Fe2O4纳米纤维在磁学性能上面的差异表现出来,主要表现是,Co0.6Ni0.3Zn0.1Fe2O4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从500℃时的49.64emu/g增大到900℃时的67.63emu/g,矫顽力趋向于先增大后减小,700℃煅烧时矫顽力最大为545.81Oe。而两种纳米纤维在 500℃、600℃、700℃、800℃、900℃煅烧后,Co0.6Ni0.3Zn0.1Fe2O4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比Co0.6Ni0.3Cu0.1Fe2O4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增大了14.5%、7%、16%、10.7%、8%,而矫顽力则分别降低了 38%、51%、50%、46%、46.7%。

邹锦堂[6](2016)在《静电纺丝法制备镍锌铜铁氧体纳米纤维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电纺丝技术是一项简单实用制备磁性纳米纤维的一项现代技术,通过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和准确的配比各个元素之间的化学计量比配制出符合纺丝条件的前驱体溶液,可成功的制备出直径均匀,形貌良好,连续性良好的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法可以制备出单管,多管,芯-壳结构等多种符合结构的磁性纳米纤维,因此是制备纳米纤维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制备方法。本毕业论文用PVP与DMF作为配置溶液的粘稠剂和络合剂,以硝酸盐作为主要的金属离子的原料,蒸馏水和无水乙醇作为配置溶液的溶剂,并且通过静电纺丝法成功的制备出两种不同的Ni0.3Cu0.1Zn0.6Fe2O4纳米纤维和Ni0.3Cu0.1Zn0.6Sm0.05Fe1.95O4纳米磁性纤维;在不同的焙烧温度下,将两种制备出来的磁性纳米纤维Ni0.3Cu0.1Zn0.6Fe2O4纳米纤维和Ni0.3Cu0.1Zn0.6Sm0.05Fe1.95O4磁性纳米纤维做结构方面,形貌特征,热分解过程和磁学性能的对比研究。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现代材料分析手段,主要有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热重-差示扫描热量分析仪(TG-DSC)、电子显微镜(SEM)、VSM对两种制备出的磁性纳米纤维的结构、成分热分解过程、形貌特征、管状结构和磁学性能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的Ni0.3Cu0.1Zn0.6Fe2O4磁性纳米纤维,在空气气氛下经500℃900℃焙烧后,得到纯相、结晶良好、直径均匀的Ni0.3Cu0.1Zn0.6Fe2O4纳米纤维;Ni0.3Cu0.1Zn0.6Fe2O4磁性纤维在450℃完全分解,在200410℃存在两个较大放热的平台;Ni0.3Cu0.1Zn0.6Fe2O4磁性纳米纤维在低温状态下是,比如500℃和600℃时,纤维形貌较好,直径均匀,表面光滑,纤维直径大约在18nm-30nm之间,在高温状态下,制备出的Ni0.3Cu0.1Zn0.6Fe2O4磁性纳米纤维有气孔和断裂的现象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程度越好,在900℃时结晶度最好,无杂峰,表现为纯相的尖晶石结构。从VSM的表征发现,制备出Ni0.3Cu0.1Zn0.6Fe2O4纳米纤维的磁滞回线具有软磁材料特有的特征,形状细长,矫顽力很小,而且饱和磁化强度比较大。在500℃到900℃的温度区间内,饱和磁化强度依次逐渐增大,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700℃的时候,矫顽力最大为31.13Oe。Ni0.3Cu0.1Zn0.6Fe2O4进行稀土元素钐掺杂,制备出的Ni0.3Cu0.1Zn0.6Sm0.05Fe1.95O4纤维磁性能不同于Ni0.3Cu0.1Zn0.6Fe2O4纤维,其矫顽力更小,当烧结温度达到600℃时,磁性纳米纤维形貌较好,纤维直径约为60-100nm,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当800℃以后时,制备出的磁性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粗糙,且有断裂和气孔现象出现,在900℃焙烧后的纤维表面更粗糙,纤维晶粒较大。Ni0.3Cu0.1Zn0.6Sm0.05Fe1.95O4磁性纳米纤维在500℃到900℃都有明显的有结晶峰出现,说明在500℃时立方尖晶石铁氧体相已经基本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程度越来越高,在900℃时结晶锋细长,明显,呈现良好。随着焙烧温度升高(500℃-900℃),Ni0.3Cu0.1Zn0.6Sm0.05Fe1.95O4纳米磁性纤维在磁学性能上面的差异表现出来,具体来说,Ni0.3Cu0.1Zn0.6Sm0.05Fe1.95O4纳米磁性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从37.29 emu/g增加到53.30emu/g,并且矫顽力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500℃的0.76Oe增加到800℃的31.13Oe,随后又减小到20.41Oe;剩余磁化强度由0.38 emu/g增加到11.37emu/g随后又减小到8.18emu/g。

毕玉水,张晓晓[7](2014)在《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磁性氧化铁纳米粒是一种多功能材料,在药学、医学、催化化学和磁记录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几种广泛制备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的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法和模板法等,比较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还介绍了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王娟[8](2014)在《一维纳米多元氧化物材料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其性能表征》文中提出近年来,一维纳米多元氧化物材料以其新颖的微观结构(如纳米纤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带)、不同于传统块材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在基础研究和微纳米器件应用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锆钛酸铅(PZT)作为一种铁电、压电性能优异的功能性材料,具有高机电耦合系数、大剩余极化强度、高介电常数、热电效应和高的光电系数等,在传感器、制动器、结构系统、非挥发性铁电存储设备、微机电系统(MEMS)等技术领域显示出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而尖晶石相NiFe2O4铁氧体作为一种软磁材料,具有低的矫顽力、低涡流损耗和高的化学稳定性,在高密度磁记录、磁传感器、微纳功能器件、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有望得到实际应用。制备一维微/纳米结构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模板法、水热合成法、高分子辅助共沉淀法、磁场辅助自组装法和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在众多的方法中,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廉、样式多变、可大量生产等优势,更重要的是较容易实现纤维的直径可控、形貌多样化,制备的纤维直径从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长度达到宏观尺度。通过使用适当的收集器,还能够实现纤维的定向排列。本论文以高压静电纺丝技术为基础,与溶胶-凝胶技术和热处理工艺调控相结合,以铁电性材料锆钛酸铅和铁磁性材料铁酸镍为研究对象,实现了一维纳米纤维/纳米管的直径可控、形貌与相关性能的调控,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DF纤维结构,讨论了前驱体溶液的物理参数(溶液的浓度/粘度、溶剂比)和静电纺丝过程参数(施加电压、溶液流速和接收距离)等条件对所得纤维形貌和直径分布的影响,实现了PVDF纤维的直径从200nm到1.6μm可调。2、以静电纺丝法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和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直径可控、成分在准同型相界附近、具有类单晶结构的PbZr0.52Ti0.48O3纳米纤维。调节前驱体溶液的物理参数(溶液的浓度/粘度)和静电纺丝过程参数(施加电压、溶液流速和接收距离),实现了PZT纳米纤维直径从50nm到540nm可调;烧结工艺(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对PZT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相成分有显着的影响;引入分级退火制度,在400℃预烧结0.5h后,再在650℃烧结2h能够得到单一钙钛矿相的类单晶结构PZT纳米纤维,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3、以同轴静电纺丝法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和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直径可控、成分在准同型相界附近、具有类单晶结构的PZT纳米管。研究发现调节内、外层溶液的物理参数(溶液的浓度/粘度、PZT摩尔浓度)和静电纺丝过程参数(施加电压,内、外层溶液流速)能够调节凝胶纤维的直径,进而调节烧结后PZT纳米管的直径和壁厚,实现了PZT纳米管的外部直径从100nm到1.3μm可调,壁厚从50nm到~200nm可调。引入分级退火制度,在360℃预烧结0.5h再在700℃烧结2h后成功制得单一钙钛矿相的具有类单晶结构的PZT纳米管。4、以静电纺丝法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和烧结工艺,通过在不同的温度烧结,成功制备了直径约90nm的多颗粒纳米链和单颗粒纳米链NiFe2O4纳米纤维。发现烧结温度对NiFe2O4纳米纤维的形貌及其磁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单晶纳米颗粒组成的NiFe2O4纳米纤维的磁性能最优,室温下其饱和极化强度和矫顽力都比多颗粒纳米链高。这为研究NiFe2O4纳米链的尺寸效应和准一维纳米结构的磁化反转机理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

张绍强[9](2013)在《含Pr超磁致伸缩材料与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指出在先进的磁性功能材料中,稀土-铁超磁致伸缩材料(GMM)和磁性纳米材料这两类磁性材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GMM由于其优异的磁致伸缩性能以及大的机电耦合系数,在声纳换能器、防震装置、位移器等精密仪器领域有着关键的应用。而磁性纳米材料则在磁记录、磁流体、医学成像、靶向药物、催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GMM材料,其昂贵价格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磁性纳米材料来说,探索合适的制备工艺,研究其生长机理,实现纳米晶粒的尺寸与形貌的可控合成和性能调控,是当前磁性材料的研究热点与难点。基于上述问题,本学位论文成功地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Pr元素部分取代了(Tb, Dy)Fe2中的Dy元素,制备出(Tb, Dy, Pr)Fe2化合物。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尺寸小于10纳米的Fe304与CoFe2O4磁性纳米粒子,并研究其性能和晶粒生长的机理。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电弧炉法成功制备了Tbo.3(Dy1-xPrx)o.7Fe1.96(x=0,0.1,0.2,…,0.6)化合物合金锭。XRD粉末衍射结果显示了化合物的结构与晶格常数随着Pr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SEM-BSD和热磁曲线的检测结果验证了材料物相的变化。磁性能测试表明,随着Pr含量增加,化合物的居里点和磁化强度都发生了下降。本实验的结果,为TbDyPrFe材料的成分控制与性能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依据。2.首次通过籽晶引导的定向凝固区熔法,制备具有一定择优取向的Tbo.3(Dy1-xPrx)o.7Fe1.96定向凝固样品。材料检测表明,随着Pr含量的增加,化合物的取向发生变化。同时,材料的磁致伸缩性能发生下降,微分磁致伸缩系数d33逐渐下降且趋向于变为一个常数,而磁致伸缩滞后也逐渐减少。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成分范围内,热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磁致伸缩值,其λ值最高能比相应的铸态样品提高一倍。最后,论文利用SEM-BSD和能谱对铸态样品的物相结构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材料性能与结构变化的关系。本研究首次发现TbDyPrFe化合物的定向凝固参数需要根据Pr含量作适当调整,并阐明了Pr含量与定向凝固样品的磁致伸缩性能的关系,以及热处理对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影响规律。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使TbDyPrFe化合物成为实用化的新型超磁致伸缩材料。3.以Fe(acac)3和Fe粉为前驱体,在正己烷-表面活性剂体系中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不同晶粒尺寸的磁性纳米晶粒。XRD和拉曼光谱证实所制得的材料为Fe304。 HRTEM分析表明,随不同的反应时间,样品的晶粒尺寸在5.3-6.8nm之间分布。从晶粒形貌的变化对样品的生长机理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表面活性剂的调控下,纳米晶的形貌从无规则形状过渡到三角形和四边形,最后生长为六边形。磁性测量表明,所制得的样品都具有超顺磁性,最大的饱和磁化强度为62.65emu/g。本研究结果可以为Fe304磁性纳米材料的可调控制备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4.利用水热法,以Fe(acac)3和CoCl2·6H20为前驱体,分别在正己烷-水-表面活性剂(标记为A1)和乙醇-表面活性剂(标记为B1)两个反应体系中成功制备了CoFe2O4纳米粒子。利用Scherrer公式对XRD数据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样品尺寸均小于5纳米。磁性能检测表明,A1和B1样品的Ms分别为60.95emu/g和61.20emu/g,Hc分别为1860.90Oe和423.32Oe。经过热处理后,样品的Ms、Mr,Hc和剩磁比R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最后,论文初步分析了两个体系的反应机理,并讨论了反应体系对晶粒尺寸以及磁性能的影响规律。

杨程程[10](2013)在《界面混合对铁磁/反铁磁薄膜磁性质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交换偏置效应在磁记录、薄膜磁头以及磁传感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铁磁/反铁磁薄膜系统中的交换偏置效应的研究是当前自旋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交换偏置效应可以很好的解决微型存储器件中的超顺磁现象,所以铁磁/反铁磁薄膜系统中交换偏置的研究尤为重要,它将为研究新一代自旋电子器件奠定物理基础。界面粗糙程度、原子混合和稀释等都会对系统的交换偏置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经典的Heisenberg模型建立了铁磁(FM)/反铁磁(AFM)双层薄膜系统,考虑了界面中铁磁膜与反铁磁膜中自旋的混合,利用修正的Monte Carlo方法分别研究了界面铁磁混合浓度、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界面交换耦合作用以及冷却场对铁磁/反铁磁薄膜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界面混合浓度、界面交换耦合作用、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增加时,系统的转变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磁化率和磁比热的峰值均相应移动;在有场降温时,系统铁磁层的磁化强度随冷却场的增大而增强,反铁磁层出现平台处的磁化强度随着冷却场的增大而增大。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双层膜的磁滞回线。具体研究了界面层铁磁混合浓度、冷却场、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以及界面交换耦合作用对铁磁/反铁磁薄膜磁化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层的磁化状态决定系统的交换偏置,界面铁磁混合浓度的大小对磁滞回线、交换偏置和矫顽力有重要的影响。界面混合浓度增加时,交换偏置先增大后减小,矫顽力先减小后增大;当冷却场很小时,界面层的净剩磁为负产生负交换偏置现象,当冷却场达到一定值时,界面层的净剩磁为正产生正交换偏置现象;当系统在降温过程中所受的外磁场不是很强时,大的反铁磁性界面耦合作用会起主要作用,使反铁磁基底的表面经过有场降温后产生负的净剩磁,从而最终出现的是负交换偏置现象;此外随着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的增强,弱场降温后交换偏置场单调负向增大。这些现象是由于系统内交换耦合作用能尤其是铁磁反铁磁之间的层间交换耦合能、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能、以及降温过程和磁化过程中的Zeeman能之间的竞争造成的。

二、磁记录用磁性颗粒的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记录用磁性颗粒的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CoFe2O4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与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磁性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1.2.1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
        1.2.2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1.2.3 磁性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1.2.4 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研究意义
    1.3 铁氧体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铁氧体材料简介
        1.3.2 磁性纳米材料及纤维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材料表征
    2.1 静电纺丝影响参数
        2.1.1 静电纺丝技术
        2.1.2 影响因素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第3章 纳米丝结构及其形貌对磁性能的影响
    3.1 CoFe_2O_4纳米材料的合成路线
    3.2 不同形貌CoFe_2O_4纤维的表征及磁性能分析
        3.2.1 晶体结构分析
        3.2.2 形貌形态分析
        3.2.3 磁性能分析
    3.3 CoFe_2O_4纳米颗粒和定向纳米纤维的表征及磁性能分析
        3.3.1 晶体结构分析
        3.3.2 形貌形态分析
        3.3.3 磁性能分析
        3.3.4 纤维磁性能模拟分析
第4章 CoFe_2O_4/ZnFe_2O_4复合纳米纤维及颗粒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
    4.1 CoFe_2O_4/ZnFe_2O_4 纳米材料的合成路线
    4.2 CoFe_2O_4/ZnFe_2O_4纳米材料的表征及磁性能分析
        4.2.1 晶体结构分析
        4.2.2 形貌形态分析
        4.2.3 磁性能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冶金固废干法铁红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法制备氧化铁红
        1.2.2 湿法制备氧化铁红
        1.2.3 氧化铁红的应用
        1.2.4 氧化铁红的表面改性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XRF
        2.2.2 XRD
        2.2.3 SEM
        2.2.4 热重差热(TG-DSC)
        2.2.5 红外光谱
        2.2.6 表面活性剂法
        2.2.7 电化学法
第三章 干法铁红的基础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化学组成
        3.4.2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晶体结构
        3.4.3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显微结构
        3.4.4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差热分析
        3.4.5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官能团结构
        3.4.6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分散性
        3.4.7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水悬浮液pH值
        3.4.8 干法铁红和湿法铁红的吸油量
    3.5 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法对干法铁红的表面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过程
        4.3.1 偶联剂做改性剂实验步骤
        4.3.2 有机酸做改性剂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偶联剂做改性剂
        4.4.1.1 分散性
        4.4.1.2 红外光谱
        4.4.1.3 水悬浮液PH值
        4.4.1.4 吸油量
        4.4.2 有机酸做改性剂
        4.4.2.1 分散性
        4.4.2.2 红外光谱
        4.4.2.3 水悬浮液pH值
        4.4.2.4 吸油量
    4.5 小结
第五章 电化学法对干法铁红的表面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与仪器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过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醋酸做电解质
        5.4.1.1 通电时间的影响
        5.4.1.2 醋酸浓度的影响
        5.4.1.3 电压的影响
        5.4.2 草酸做电解质
        5.4.2.1 通电时间的影响
        5.4.2.2 草酸浓度的影响
        5.4.2.3 电流的影响
        5.4.3 柠檬酸做电解质
        5.4.3.1 通电时间的影响
        5.4.3.2 柠檬酸浓度的影响
        5.4.3.3 电压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改性干法铁红在橡胶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与仪器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过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分散性
        6.4.2 硫化性能
        6.4.3 回弹性
        6.4.4 压缩生热性
        6.4.5 压缩应力应变
        6.4.6 拉伸性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3)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微磁学模拟与退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代稀土永磁材料研究进展
        1.2.1 稀土永磁的种类
        1.2.2 不同制备工艺的NdFeB系永磁体
        1.2.3 NdFeB系永磁体微结构与相组成
        1.2.4 提高矫顽力的方法
        1.2.5 双主相稀土永磁体的研究进展
        1.2.6 纳米复合永磁体的研究进展
    1.3 经典磁学
        1.3.1 磁性的经典理论
        1.3.2 退磁场与退磁因子
        1.3.3 永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及相关磁性能参数
    1.4 量子磁学
        1.4.1 原子磁矩
        1.4.2 交换作用
        1.4.3 磁晶各向异性
    1.5 微磁学
        1.5.1 微磁学的产生
        1.5.2 微磁学基本概念与方程
        1.5.3 磁体中的能量项
        1.5.4 微磁学的应用
    1.6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与建模方法
    2.1 数值微磁学基本原理与软件
        2.1.1 离散方法
        2.1.2 边界条件
        2.1.3 计算软件
    2.2 计算参数分析与选择
        2.2.1 单元大小
        2.2.2 模型和晶粒
        2.2.3 磁性参数
    2.3 建模方法与应用分析
        2.3.1 立方体晶粒和核壳结构
        2.3.2 磁体扫描图建模以及周期条件
        2.3.3 不规则形状晶粒模型
        2.3.4 小结
第三章 晶界相及晶界扩散的微磁学模拟
    3.1 晶界相及晶界扩散工艺
    3.2 晶界相微观各向异性的微磁学模拟
        3.2.1 模型与参数
        3.2.2 两种晶界相厚度对磁性能的影响
        3.2.3 晶界相中的磁性参数同步变化对磁性能的影响
        3.2.4 晶界相中的磁性参数单独变化对磁性能的影响
    3.3 各向异性晶界扩散的微磁学模拟
        3.3.1 模型与参数
        3.3.2 不同扩散方式对磁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扩散方式对反磁化畴形核过程的影响
        3.3.4 晶界扩散对退磁场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主相磁体中的双核壳结构的微磁学模拟
    4.1 双主相磁体以及双核壳结构
    4.2 模型与参数
    4.3 无核壳结构的双主相磁体
    4.4 壳层的稀土成分对双主相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4.4.1 Nd_2Fe_(14)B主相晶粒表层的(Nd_(1-x)Ce_x)_2Fe_(14)B壳层
        4.4.2 (Nd_(0.5)Ce_(0.5))_2Fe_(14)B主相晶粒表层的(Nd_(0.5+y)Ce_(0.5-y))_2Fe_(14)B壳层
    4.5 壳层厚度对双主相磁体的影响
        4.5.1 不同壳层厚度的双主相磁体模型
        4.5.2 不同壳层厚度的双主相磁体的反磁化过程
        4.5.3 不同壳层厚度的双主相磁体的退磁场分析
        4.5.4 对进一步提高双主相磁体的矫顽力的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复合磁体的微磁学模拟
    5.1 纳米复合磁体中的软磁相
    5.2 软磁相形状对纳米双相磁体的影响
        5.2.1 模型及参数
        5.2.2 软磁相的尺寸的影响
        5.2.3 软磁相的形状的影响
    5.3 软磁相纳米线对纳米复合磁体的影响
        5.3.1 模型和参数
        5.3.2 Fe纳米线阵列的各向异性
        5.3.3 Fe纳米线阵列的方向对纳米复合永磁体的影响
        5.3.4 Fe纳米线阵列的尺寸与间距对纳米复合永磁体的影响
    5.4 软磁相纳米薄板对纳米复合磁体的影响
        5.4.1 模型和参数
        5.4.2 软磁相薄板方向对纳米复合永磁体的影响
        5.4.3 软磁相薄板厚度对纳米复合永磁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退磁场简化分析及非磁性颗粒对退磁场的影响
    6.1 磁性材料中的退磁场
    6.2 模拟方法和参数
    6.3 退磁场的可叠加性
    6.4 非磁性颗粒对退磁场的影响
        6.4.1 非磁性颗粒影响下的退磁场的分解
        6.4.2 非磁性颗粒的尺寸对退磁场的影响
        6.4.3 非磁性颗粒的长径比对退磁场的影响
        6.4.4 非磁性颗粒的凹凸性对退磁场的影响
        6.4.5 非磁性颗粒的位置对退磁场的影响
        6.4.6 对非磁性颗粒调控优化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低维磁各向异性单体的磁结构电子全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磁性及磁性材料)
    1.2 材料磁性的分类
    1.3 磁性材料基本性质介绍(磁滞、矫顽力、磁各向异性等)
        1.3.1 磁滞回线
        1.3.2 矫顽力
        1.3.3 磁各向异性(形状各向异性和磁晶各向异性)
        1.3.4 磁畴及其观测方法
        1.3.5 磁化翻转机制
    1.4 本文立意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结构和磁结构表征分析方法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
        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2.1.2 透射电子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2.2 透射电镜洛伦兹显微术(LorentzTEM)
        2.2.1 洛伦兹模式
        2.2.2 菲涅尔模式和傅科模式
    2.3 电子全息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2.3.1 电子全息技术的发展
        2.3.2 电子全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条件
        2.3.3 电子全息重构的基本理论
        2.3.4 电子全息技术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
        2.3.5 电子全息技术在非磁材料中的应用
    2.4 透射电镜其他分析测试方法
        2.4.1 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areaelectrondiffraction,SAED)
        2.4.2 X射线能谱(EDS)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2.4.3 高角环形暗场像(High-AngleDark-Field,HAADF)
    2.5 微磁学模拟分析
        2.5.1 微磁学中涉及的能量
        2.5.2 微磁学静态Brown方程和动态LLG方程
        2.5.3 常用的模拟软件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形状各向异性主导的AlNiCo合金磁结构和矫顽力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AlNiCo合金的表面形貌和基本结构
        3.3.2 数值计算
        3.3.3 AlNiCo合金的微磁学模拟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磁晶各向异性对单轴BaFe12O19纳米结构微观磁结构调控
    4.1 引言
    4.2 BaFe_(12)O_(19)晶体结构
    4.3 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钡铁氧体纳米结构模型选择及其晶体结构分析
        4.4.2 钡铁氧体纳米单体的微观磁结构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镍铁氧体纳米线动态磁化及其与形状、磁晶各向异性的关系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镍铁氧体单颗粒纳米线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5.3.2 镍铁氧体纳米线动态磁化过程的原位观测
        5.3.3 微磁学模拟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钴铁氧体纳米片磁结构与其形状、磁晶各向异性的关系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钴铁氧体纳米片的结构和磁性表征
    6.4 钴铁氧体纳米片电子全息表征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钴镍铜和钴镍锌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氧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铁氧体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1.2 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制备
        1.1.3 铁氧体纳米材料的特性
    1.2 铁氧体的结构及其磁性来源
        1.2.1 尖晶石型铁氧体
        1.2.2 磁铅石型铁氧体
        1.2.3 石榴石型铁氧体
        1.2.4 钙钛矿型铁氧体
    1.3 铁氧体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
        1.3.1 铁氧体纳米纤维的研究
        1.3.2 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2章 前驱丝的制备及分析
    2.1 静电纺丝法制备铁氧体前驱丝
        2.1.1 静电纺丝的改进装置
        2.1.2 溶胶及电纺参数的优化分析
        2.1.3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2.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2.2 Co_(0.6)Ni_(0.3)Cu_(0.1)Fe_2O_4前驱丝的制备流程
        2.2.1 Co_(0.6)Ni_(0.3)Cu_(0.1)Fe_2O_4溶胶的配制及电纺
        2.2.2 Co_(0.6)Ni_(0.3)Cu_(0.1)Fe_2O_4前驱丝的TG-DSC分析
    2.3 Co_(0.6)Ni_(0.3)Zn_(0.1)Fe_2O_4前驱丝的制备流程
        2.3.1 Co_(0.6)Ni_(0.3)Zn_(0.1)Fe_2O_4溶胶的配制及电纺
        2.3.2 Co_(0.6)Ni_(0.3)Zn_(0.1)Fe_2O_4前驱丝的TG-DSC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制备
    3.2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XRD分析
    3.3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3.3.1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3.3.2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成分分析
    3.4 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磁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制备
    4.2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XRD分析
    4.3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4.3.1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4.3.2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成分分析
    4.4 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磁性能分析
    4.5 Co_(0.6)Ni_(0.3)Cu_(0.1)Fe_2O_4和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磁性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静电纺丝法制备镍锌铜铁氧体纳米纤维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
        1.1.1 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
        1.1.2 尖晶石铁氧体结构
    1.2 磁性纳米材料
        1.2.1 磁性纳米纤维的效应
        1.2.2 磁性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
        1.2.3 磁性纳米纤维的研究意义
    1.3 铁氧体的磁性来源
        1.3.1 超交换相互作用
        1.3.2 磁各向异性理论
    1.4 NiCuZn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1.4.1 溶胶凝胶自蔓延法
        1.4.2 微乳液法
        1.4.3 化学共沉淀法
        1.4.4 氧化物法
    1.5 课题选择和研究内容及目的
        1.5.1 课题选择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目的
第2章 Ni_(0.3)Cu_(0.1)Zn_(0.6)Fe_2O_4和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前驱体的制备
    2.1 静电纺丝技术
        2.1.1 静电纺丝装置和原理
        2.1.2 静电纺丝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2.1.3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2.1.4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2 Ni_(0.3)Cu_(0.1)Zn_(0.6)Fe_2O_4前驱体的制备过程
        2.2.1 Ni_(0.3)Cu_(0.1)Zn_(0.6)Fe_2O_4前驱体制备
        2.2.2 Ni_(0.3)Cu_(0.1)Zn_(0.6)Fe_2O_4胶丝的TG-DSC分析
    2.3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前驱体的制备过程
        2.3.1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前驱体的制备
        2.3.2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胶丝的TG-DSC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
    3.1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制备
    3.2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晶体结构分析
    3.3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3.3.1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3.3.2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成分分析
    3.4 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磁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4.1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制备
    4.2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晶体结构分析
    4.3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4.3.1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4.3.2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成分分析
    4.4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磁性纳米纤维的磁性能分析
    4.5 Ni_(0.3)Cu_(0.1)Zn_(0.6)Sm_(0.05)Fe_(1.95)O_4和Ni_(0.3)Cu_(0.1)Zn_(0.6)Fe_2O_4磁性纳米纤维的磁性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制备技术
    1.1溶胶-凝胶法(Sol-gel法)
    1.2沉淀法
        1.2.1共沉淀法
        1.2.2氧化沉淀法
        1.2.3还原沉淀法
    1.3微乳液法
    1.4水热法
    1.5有机物模板法
    1.6物理方法
2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应用
    2.1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2.1.1磁共振成像
        2.1.2肿瘤靶向治疗和药物载体
        2.1.3基因载体
        2.1.4免疫磁性纳米粒和免疫磁性微球
    2.2在磁记录材料方面的应用
    2.3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2.4在磁流体方面的应用
3展望

(8)一维纳米多元氧化物材料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一维纳米材料的分类与制备方法
        1.2.1 气相生长法
        1.2.2 液相生长法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静电纺丝技术的装置与原理
        1.3.2 影响纺丝形貌和直径的工艺参数
        1.3.3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1.4 一维纳米铁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4.1 PZT的晶体结构
        1.4.2 一维PZT纳米结构的合成进展
        1.4.3 一维PZT纳米结构的器件化应用
    1.5 一维纳米铁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5.1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征
        1.5.2 尖晶石铁氧体
        1.5.3 磁性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的原料、设备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
    2.2 实验主要设备仪器
    2.3 电纺纤维的测试分析方法
        2.3.1 红外分析(FTIR)
        2.3.2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3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
        2.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光谱分析
        2.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与X射线能谱仪(EDS)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8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
第三章 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PVDF纤维形貌的影响
    3.1 PVDF溶胶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3.2 PVDF纳米纤维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
        3.3.1 溶胶性质对PVDF纺丝直径的影响
        3.3.2 电纺过程参数对PVDF纺丝直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直径可控的类单晶PZT纳米线
    4.1 PZT前躯体溶液的合成与纳米纺丝的制备
        4.1.1 PZT前躯体溶液的合成
        4.1.2 PZT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烧结过程
    4.2 PZT纳米纤维的直径可控制备
        4.2.1 聚合物浓度对纤维直径的调控
        4.2.2 前驱体PZT摩尔浓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4.2.3 推进速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4.2.4 施加电压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4.3 烧结工艺对PZT纤维的晶体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4.3.1 PZT凝胶纤维的热分解
        4.3.2 烧结温度对PZT纤维的形貌与晶体结构的影响
        4.3.3 保温时间对纤维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4.3.4 升温速率对PZT纤维的形貌与晶体结构的影响
    4.4 分级退火制备类单晶PZT纳米纤维
        4.4.1 热分解温度对纤维形态和结晶性的影响
        4.4.2 热分解时间对纤维形态和结晶性的影响
        4.4.3 类单晶PZT纳米纤维的形成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锆钛酸铅纳米管的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及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PZT纳米管的制备过程
    5.3 同轴静电纺丝工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5.3.1 内、外层溶液的互溶度对纳米管直径和壁厚的影响
        5.3.2 外层溶胶的粘度对纳米管直径和壁厚的影响
        5.3.3 外层溶胶中摩尔浓度对纳米管直径和壁厚的影响
        5.3.4 内层溶液粘度对纳米管直径和壁厚的影响
        5.3.5 外层溶液流速对纳米管直径和壁厚的影响
    5.4 PZT纳米管的表征分析
        5.4.1 热重分析(TG/DSC)
        5.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5.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5.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HRTEM)和元素含量(EDS)
        5.4.5 拉曼(Raman)分析
        5.4.6 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酸镍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制备与铁磁性能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2.1 实验装置及药品与试剂
        6.2.2 铁酸镍前驱体溶胶的配置及静电纺丝
        6.2.3 纳米纤维的烧结
    6.3 铁酸镍纳米纤维的表征分析
        6.3.1 热重分析(TG/DSC)
        6.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6.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6.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和元素含量(EDS)分析
        6.3.5 拉曼(Raman)分析
        6.3.6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分析
    6.4 铁磁性能表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9)含Pr超磁致伸缩材料与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铁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研究现状
        1.1.1 磁致伸缩简介
        1.1.2 稀土-铁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发展
        1.1.3 含Pr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研究进展
        1.1.4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
    1.2 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现状
        1.2.1 磁性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能
        1.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3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1.3 本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本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工作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原理
    2.1 电弧炉法制备Tb_(0.3)(Dy_(1-x)Pr_x)_(0.7)Fe_(1.96)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能
        2.1.1 实验原料与使用仪器
        2.1.2 实验流程
    2.2 定向凝固法制备Tb_(0.3)(Dy_(1-x)Pr_x)_(0.7)Fe_(1.96)材料的热处理、结构与磁致伸缩性能
        2.2.1 实验原料与使用仪器
        2.2.2 制备工艺流程
        2.2.3 样品的检测
        2.2.4 磁致伸缩测量方法
    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性能与形貌分析
        2.3.1 方案的制定
        2.3.2 制备工艺流程
        2.3.3 实验原料
        2.3.4 主要仪器设备与检测
        2.3.5 样品尺寸的测定与不确定度计算
    2.4 CoFe_2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
        2.4.1 方案的制定
        2.4.2 实验原料
        2.4.3 制备工艺流程
        2.4.4 主要仪器设备与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弧炉法制备Tb_(0.3)(Dy_(1-x)Pr_x)_(0.7)Fe_(1.96)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XRD物相分析
        3.3.2 样品晶格常数的变化
        3.3.3 Tb_(0.3)(Dy_(1-x)Pr_x)_(0.7)Fe_(1.96)化合物的物相分析
        3.3.4 磁化强度和磁晶各向异性
        3.3.5 化合物的热磁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向凝固法制备Tb_(0.3)(Dy_(1-x)Pr_x)_(0.7)Fe_(1.96)材料的热处理、结构与磁致伸缩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稀土烧损情况
        4.3.2 定向凝固样品的取向
        4.3.3 低场磁致伸缩性能
        4.3.4 定向凝固样品的结构与物相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性能与形貌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XRD衍射与拉曼光谱结果分析
        5.3.2 HRTEM测试结果分析
        5.3.3 Fe_3O_4纳米晶生长机理分析
        5.3.4 Fe_3O_4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能
        5.3.5 磁性测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oFe_2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XRD衍射分析
        6.3.2 FTIR谱分析
        6.3.3 SEM结果分析
        6.3.4 纳米粒子的磁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界面混合对铁磁/反铁磁薄膜磁性质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物质磁性及纳米磁性材料
        1.1.1 磁学发展简述及物质磁性分类
        1.1.2 纳米磁性材料及其物理特性
    1.2 磁记录技术简介
        1.2.1 磁记录存储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2.2 典型的磁记录模式
    1.3 交换偏置
        1.3.1 交换偏置效应的基本现象
        1.3.2 混合磁性薄膜中交换偏置和矫顽力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2.1 理论模型
        2.1.1 海森堡模型
        2.1.2 混合体系的哈密顿量
    2.2 磁体中存在的主要作用能
        2.2.1 交换作用能
        2.2.2 磁各向异性能
        2.2.3 塞曼能
    2.3 Monte Carlo方法
        2.3.1 本论文所采用的修正的Metropolis算法
        2.3.2 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2.3.3 周期性边界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磁/反铁磁薄膜系统的热力学性质
    3.1 界面混合浓度对热力学量的影响
        3.1.1 界面混合浓度对磁化强度和磁化率的影响
        3.1.2 界面混合浓度对内能和磁比热的影响
    3.2 冷却场对热力学量的影响
        3.2.1 冷却场对磁化强度的影响
        3.2.2 冷却场对内能的影响
    3.3 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对热力学量的影响
        3.3.1 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对磁化强度的影响
        3.3.2 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对内能和磁比热的影响
    3.4 界面耦合作用对热力学量的影响
        3.4.1 界面耦合作用对磁化强度和磁化率的影响
        3.4.2 界面耦合作用对内能和磁比热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磁/反铁磁薄膜系统的磁化过程
    4.1 界面混合浓度对系统磁化过程的影响
        4.1.1 界面混合浓度对磁滞回线的影响
        4.1.2 界面混合浓度对交换偏置和矫顽力的影响
    4.2 冷却场对系统磁化过程的影响
        4.2.1 冷却场对磁滞回线的影响
        4.2.2 冷却场对交换偏置和矫顽力的影响
    4.3 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对系统磁化过程的影响
        4.3.1 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对磁滞回线的影响
        4.3.2 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对交换偏置和矫顽力的影响
    4.4 界面耦合作用对系统磁化过程的影响
        4.4.1 界面耦合作用对磁滞回线的影响
        4.4.2 界面耦合作用对交换偏置和矫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磁记录用磁性颗粒的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CoFe2O4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与磁性能研究[D]. 成晨.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冶金固废干法铁红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张涛.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3]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微磁学模拟与退磁场分析[D]. 李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低维磁各向异性单体的磁结构电子全息研究[D]. 朱士猛. 兰州大学, 2018(11)
  • [5]钴镍铜和钴镍锌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D]. 田西光.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
  • [6]静电纺丝法制备镍锌铜铁氧体纳米纤维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 邹锦堂.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7]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制备与应用[J]. 毕玉水,张晓晓. 材料导报, 2014(S1)
  • [8]一维纳米多元氧化物材料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 王娟. 浙江大学, 2014(08)
  • [9]含Pr超磁致伸缩材料与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D]. 张绍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 [10]界面混合对铁磁/反铁磁薄膜磁性质影响的模拟研究[D]. 杨程程. 东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磁记录用磁粉临界尺寸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