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形似异——李斯特与圣桑的《死亡之舞》比较

《神》形似异——李斯特与圣桑的《死亡之舞》比较

一、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论文文献综述)

张盼[1](2020)在《李斯特钢琴改编曲 ——圣桑《死之舞》S.555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的欧洲乐坛涌现出众多的音乐巨匠,其中,李斯特以其卓越的钢琴艺术成就,在整个时代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钢琴改编曲数量之大,艺术性之高,使这一创作形式在钢琴创作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将其他音乐形式改编成钢琴曲来演奏,丰富了钢琴作品的创作形式,也对原作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李斯特改编的圣桑交响诗《死之舞》因其辉煌的演奏效果、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深受人们喜爱。高超的写作手法、凝练的钢琴语汇是这首作品改编成功的原因。在演奏和教学方面都极具艺术价值和经典意义。本文对李斯特改编圣桑的交响诗《死之舞》进行了演奏分析,对钢琴改编曲《死之舞》在原曲基础上与改编曲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它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内容,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结合个人学习实践论述了该曲演奏和音乐表现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王锐[2](2016)在《穆索尔斯基音乐研究 ——以声乐套曲《死亡歌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中最具个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俄罗斯音乐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更因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新颖的创作手法,为俄罗斯音乐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和分析穆索尔斯基本人以及音乐作品时就会清晰地觉察到,他在“死亡”笼罩下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死亡”情感体现出十九世纪俄罗斯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声乐套曲《死之歌舞》便是穆索尔斯基创作中具有典型代表的、突出“死亡”主题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穆索尔斯基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作品个案分析,去探寻“死亡”主题在穆索尔斯基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层意蕴。全文主体部分总共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主要从艺术歌曲体裁的角度出发,站在音乐历史学的角度对19世纪才真正确立的体裁形式-------艺术歌曲进行体裁的界定、发展脉络的总结,从而指出艺术歌曲体裁形式在俄罗斯音乐中的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价值。第二章主要从艺术歌曲在俄罗斯发展中反射出的历史文化层面进行探寻,包括深入到强力集团以及作为强力集团成员的穆索尔斯基的创作活动中,营造出在“死亡主题”下的穆索尔斯基音乐创作概观,从而为声乐套曲《死之歌舞》提供更为全面的背景依据。第三章为作品《死之歌舞》的个案研究,主要融合历史音乐学、音乐美学以及音乐作品分析等方面对音乐中所体现出的“死亡”主题进行剖析。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将穆索尔斯基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死亡”主题进一步延伸到西方文化特征的领域,并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

俞海[3](2003)在《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一桑的《死神之舞》(续)》文中研究指明 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首运用的基本旋律是相似的,但是经过两位大师不同的音乐处理,该曲调无论在音乐表现手法还是在整首乐曲情绪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节奏上看,李斯特采用二拍子,而圣一桑采用了较为活跃的三拍子舞曲节奏:从旋律形态来看,李斯特运用二分音符的连续进行,显得非常的沉重,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音乐步伐清晰而准确,象圣咏一样庄严肃穆.仿佛死神即将来临时的脚步声;圣一桑把四分音符与四分休止符结合在一起,旋律断断续续,音乐诙谐而滑稽,好象一群小鬼在相互嬉戏着跳舞,疯狂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一样。

俞海[4](2002)在《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文中认为“死神舞蹈”原为艺术史上中世纪的绘画题材 ,后经过作曲家们的加工发展被创造性地运用到音乐作品中 ,作为重要的音乐题材。同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代表作曲家李斯特与圣 -桑都曾用“死神”作为创作的主题 ,各自谱写出了杰出的交响音乐作品———《死神之舞》。这两首具有相同标题的交响性音乐作品取材来源及音乐材料是否也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

二、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论文提纲范文)

(1)李斯特钢琴改编曲 ——圣桑《死之舞》S.555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
    第一节 钢琴改编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简析
第二章 李斯特改编曲《死之舞》作品分析及音乐特征
    第一节 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创作简述
    第二节 《死之舞》曲式分析
    第三节 《死之舞》音乐特征
        一、交响化
        1、力度的对比
        2、丰富的色调
        二、形象化
第三章 李斯特改编曲《死之舞》演奏探析
    第一节 细节处理
        一、不同音型的处理
        1、震音
        2、八度音程
        3、和弦
        4、快速跑动音型
        二、丰富的情感表现
        三、踏板的使用
    第二节 整体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穆索尔斯基音乐研究 ——以声乐套曲《死亡歌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艺术歌曲在俄罗斯音乐中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19世纪俄罗斯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创作概观
    第一节 19世纪俄罗斯社会文化概况
    第二节 穆索尔斯基与“强力集团”
        一、农奴制废除之前(1839-1862年)及创作活动
        二、农奴制废除之后的第一个时期(约 1862-1870年)及创作活动
        三、农奴制废除的第二个时期(约 1870-1881年)及创作活动
第三章 声乐套曲《死之歌舞》音乐分析
    第一节 曲式分析
    第二节 创新理念及创新因素
        一、对话性原则
        二、过程性原则
        三、非确定性原则
        四、戏剧表演性原则
第四章 穆索尔斯基的“死亡”哲学观探析
    第一节 西方文化特征下的“死亡”主题
    第二节 《死之歌舞》中的“死亡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论文提纲范文)

一、取材来源
二、音乐材料
三、结语

四、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斯特钢琴改编曲 ——圣桑《死之舞》S.555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D]. 张盼.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2]穆索尔斯基音乐研究 ——以声乐套曲《死亡歌舞》为例[D]. 王锐. 西安音乐学院, 2016(08)
  • [3]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一桑的《死神之舞》(续)[J]. 俞海. 校园歌声, 2003(02)
  • [4]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J]. 俞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2(04)

标签:;  ;  ;  ;  ;  

《神》形似异——李斯特与圣桑的《死亡之舞》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