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

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

一、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论文文献综述)

姬华悦[1](2021)在《老子养生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就会有病痛、衰老和有限的生命等烦恼,保健养生便成为人们追求的永恒话题。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养生活动便已然形成,逐步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应运产生各种养生方法。与此同时,一大批思想家都开始对养生理论以及养生方法进行探究。在诸多养生学术思想中,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便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历史在不断地更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理解也在进一步深化。我们要摒弃老子养生观中消极落后的观念,汲取其中积极合理的观念,结合当代社会的现状,不断创新、优化老子养生思想,从而使其更具普适性,更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当代社会,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研究,有助于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有助于解决养生误区等社会问题;有助于民族强盛和国家富强。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老子养生观进行阐释。第一部分论述了“养生”概念的界定以及老子养生观的形成背景。“养生”一词虽然不是老子首创,但《老子》一书中却出现了“摄生”“长生”等与“养生”有相同含义的词语。所谓“养生”,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养生措施,来维护身体的健康、长寿,对生命的延续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命关怀。老子养生观是在前人的养生实践、老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产生。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老子养生观的内容。首先,阐述了“道法自然”和“形神兼养”的主要原则,道法自然是指养生要尊重自然规律,即遵从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对此人不应该一味地追逐外物,这是与人之本性背道而驰的,要做到“自然无为”。形神兼养是指老子把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精神作为养生的关键,并提倡注重“养形”和“养神”相结合。其次,探讨了老子养形的方法,主要从贵身重生和大患如身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形”是养生之基础。再次,阐述了老子养神的方法,主要有啬宝精气、养心止欲、致虚守静和尚柔不争四个方面,第一,老子从“精、气、神”方面出发,认为养神就是要保全精气,即啬宝精气;第二,在老子看来,生命的长寿之道在于养心,养心可以使生命全生、尽年,而养心之道的核心便在“止欲”,即养心止欲。第三,老子坚持把“道”作为最高养生意旨,而“虚”是“道”的一种表现状态,“静”则是“道”在宇宙万物中的具体呈现,虚静正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环境的融合,所以老子把致虚守静作为天地万物的长养方法。第四,老子认为,生命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生命以一种柔弱的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所以,尚柔不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便成为了老子的长养方法。最后,老子阐述了其养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坚持突破自我生命的局限,从而实现长生久视的养生境界。第三部分对老子养生观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当代价值。老子养生观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养生理论贡献;由于早期社会人们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科学技术的欠发达,老子养生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总而言之,老子养生观对后世道教和传统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并且对于当代社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即有利于树立悦生惜死的生死观、有利于缓解焦虑,提高受挫能力、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老子所提出的养生方法,至今仍不过时,仍然与当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完美切合,人们可以从中汲取适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养生行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

程显扬[2](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邓延彬[4](2020)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老人的健康问题愈加突显。满足农村老年人对更高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需要,已成为我国老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从农村社区的老年健康教育现状出发,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服务,这对于维护和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Y村的老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作为资料收集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抽样抽取了8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样本,采用《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测评问卷》调查了样本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积极老龄化的总体情况;并在与样本老人的访谈过程中,总结出Y村老人对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包括了对健康生活方式、老年疾病防治、积极健康心态和良好社会参与的需要;然后,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了解到Y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也发现社区老年健康教育存在着活动频次低、形式单一和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能有效地满足社区老人对健康生活的需要;最后,本研究选择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面向Y村老年群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小组活动的互动性和灵活性,不仅能够增进老年人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便于在农村社区进行推广。在本研究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笔者选取积极老龄化作为理论视角,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的过程。“积极”强调的是老年人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并能够做出贡献。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健康教育不但要关注老年人健康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应帮助老年人培育老有所为的积极心态。在此基础上,本文确立了知识信息、行为能力与社会参与三个要素构成的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知识信息包括了老年人日常保健、常见病防治和跌倒预防等方面的健康知识与资讯;行为能力主要是指老年人应对和解决健康问题的信心与能力;社会参与即老年群体在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志愿服务和公共事务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机会和参与意愿;围绕着实践框架,社会工作者在老年小组中开展了7个环节的老年健康教育小组活动。小组结束后,笔者分别从小组满意度和工作效果两个方面对老年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了评估。研究结论表明,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农村老年健康教育服务是行之有效的,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还有助于形成合作互助的社会支持环境,增强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社工专业能力欠缺、社会资源整合效率低和组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不足之处,建议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社会力量支持和注重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改善。

谢双峥[5](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刘慧鸿[6](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黄家乐[7](2020)在《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研究 ——以S市M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不同的社会个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是不同的,而社会成员之间资源拥有量的不均衡就形成了社会分层。老年群体间亦存在社会分层,然而当前的研究中常常忽略老年群体内部结构中的层化现象,在教育领域,老年群体也由于多种因素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老年教育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只有了解不同层级的老年人具有怎样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需求的满足情况是怎样的,才能对现阶段的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并对老年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再分配。本研究以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市M区的老年人开展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1179份,以期探究不同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及学习需求的类别。本研究以基础数据统计方法和潜在类别分析为分析工具,探究老年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特征和学习需求类别,进而提出满足老年学习者多层次、多维度学习需求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1)通过对不同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交叉分析和差异性检验,不同职业背景、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支付意愿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学习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职业背景的老年人在学习评价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潜在类别分析方法是探究特定群体内样本的异质性特点的重要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行探究并且发现老年人学习需求存在明显的分组特征,在本研究中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被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三个类别的老年人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付意愿的选择上呈现异质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学习需求类别的老年人在社会经济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而具有相同学习需求类别的老年人大多具有相同的社会经济学特征。各个社会阶层的老年人在生活方式、职业需求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不同阶层对于老年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使得不同阶层的老年人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支付意愿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需求特征。基于此,老年教育应该坚持共有性和差异性原则以归类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学习者,并从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革新和推进。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尤其是底层的老年人;满足不同阶层老年人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发展补偿型教育、发展型教育和享受型教育;针对不同需求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老年教育结构;积极关注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扩大老年教育参与,促进老年教育的包容性发展。

谭华云[8](2019)在《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于旅游与迁移之间的舒适移民,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流动现象。舒适移民“美好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发展与变迁的影响,有别于一般旅游与传统移民,缺乏系统性的现象解释与理论研究,是人文地理学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引致的乡村绅士化的过程、格局、机制与效应调控,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地理尺度的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轨迹,为全球生活方式流动背景下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规律揭示提供中国语境的案例支撑。以扎根理论方法指导数据搜集与编码分析,结合文献述评,确定“舒适移民如何引致乡村社会生活空间变迁”这一学术问题。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来获取和分析多种来源的数据资料。从时空发展与人地关系的综合视角,以“人”的生活(舒适移民特征类型、日常生活与生活空间实践)--“地”的变迁(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人地”互动关系(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形成机制与效应调控)为研究主线,形成“三条主线、三大问题、六项内容”的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解释性框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舒适移民主体类型。巴马盘阳河流域的舒适移民以退休人群为主,在职业、教育、财富上具有中产阶层特征,迁移旨在过健康美好生活,表现为季节性旅游和长居生活。舒适移民主要分化为季节性旅游者、健康移民、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和度假移民等四种类型。2.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舒适移民在迁入地自发集聚,其日常生活具有近居住地和向康养景区集聚的空间特征。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分化为原生型长寿屯落、商业生活街区、田园度假村和高端养生小区,呈现出从嵌入型聚居生活空间向舒适移民飞地过渡的发展趋势。3.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乡村人口阶层、住宅类型与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景观设施、人文治理的重构与转向共同表征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通过梳理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背景与脉络,展演出绅士化发展路径的动态化和多元化趋势,映射出绅士化从散点分布向团块扩张的空间特征。萌芽阶段,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形成散点状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成长阶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扩张出散点状与团块状并置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发展阶段,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占主导地位,日益形成集聚型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4.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格局。构建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评价体系,以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自然村/街区/小区)为单元,对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型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汇析,发现舒适型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和微观地理区位的分异特征,并呈现出集聚化和非均质发展的空间特征。5.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以推拉、供需和利益相关者为理论视角分析多元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形成机制。城乡背景环境的推拉力因素主要作用于舒适迁移现象的发生;需求供给因素主要作用于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多元化发展;利益相关者行动主要作用于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类型和空间差异,三者共同驱动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6.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效应与调控。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具有综合性,积极效应包括乡村“租金差”得以实现,常住人口增长,乡村经济复兴,社区福祉增进,乡村重焕生机;负面效应包括“癌症村”负面形象、生态环境退化、生活空间冲突和长寿文化的“去地方化”变迁。应秉持“统筹发展、共生共荣、主客共治、环境关照”的理念,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调控策略来引导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实践和乡村社会空间的和谐发展。

崔宁[9](2019)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年人健康需求呈多样化、高水平发展趋势,以治疗为主的传统健康管理已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追求高质量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目标。目前,老年疾病成为阻碍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需要为老年人提供自我健康管理的建议和支持,才能使之更好地维护并改善其健康状况。基于老年人现实健康状况与健康预期存在差距的基础,论文对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试图解决老年人在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较弱的情况下,提升其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进而探索上海市自我健康管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促进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论文运用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对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进行研究。首先梳理自我健康管理的发展沿革,以长宁区和崇明区的自我健康管理发展实践做案例分析,通过现状总结和调研结果分析得出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存在制度实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老年群体缺失健康管理技能、生活习惯限制健康行为养成、固有观念影响健康意识提高四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计算得出自我健康管理行为和教育对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影响程度较强。再次,针对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存在问题结合指标体系计算结果,构建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支持系统。最后,借鉴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自我管理支持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从制度、教育、行为和意识四个角度提出提升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实现上海市老年人健康长寿目标,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推进积极老龄化进程。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通过加强政策评估以完善制度实效,完善社区建设以丰富教育体系,优化生活方式以改善自我行为,建设支持环境以提升健康意识等利于老年人掌握自我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逐步改善不良行为,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加快全民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对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王天鑫[10](2018)在《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之一。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据2016年社会服务和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1382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达到总人口的16.7%。我国的人口金字塔已经呈现明显的铃铛型,人口红利式微。中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还伴随着平均寿命增加所导致的高龄化、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所导致的空巢化趋势更加明显,高龄老人在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多个方面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势必需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报告将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医养结合为研究视角,首先对国内外养老服务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回溯了人类社会的养老服务形成和演进,以及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养老服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三个时间节点分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和2012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就是在第四阶段萌芽发展并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试图从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深入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的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内容和特点,英国的社区化养老服务、美国的机构型养老服务产业和养老金融服务业、日本的居家介护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借鉴意义。其次对养老服务需求分两章进行分析。第四章运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背景、需求特点进行描述分析,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进行总量和趋势预测,根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分析得出了我国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和分年龄、分地区、分层次的健康状况,根据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分析和空巢老人现状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养老服务家庭功能弱化的结论。第五章主要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对全样本的二元Logit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城乡、婚姻状况、照料人等因素都会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选择,随后分别对城乡、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第二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运用Logit向后回归法实证检验影响老年人入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意愿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等。再次对我国养老服务进行供给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先分别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盘点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虽有增长但仍显不足。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床位数、社工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养老服务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需求带动供给的转变。再次,运用1999年至2016年的宏观数据,对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和人口老龄化的综合评估指数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协调发展的系数进行测算,得出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17年间的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及演变规律,即养老服务供给始终落后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四个角度分析了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最后通过养老服务宏观非均衡分析,结合老年人健康非均衡和城乡照料非均衡的具体体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非均衡的改进建议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首先,分别从总量上、结构上、价格上三个层次对养老服务进行非均衡分析,指出了各个层次非均衡的体现。其次运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11年和2014年的数据,通过QWB综合指标来衡量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的程度,并且对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实施分解,从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等多个因素来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进行重点计算。随后运用CLHLS2014年的数据分城乡计算失能老年人中照护需求完全满足、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的需求比例及规模,并进一步分失能程度、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安排)、资金支持是否充足以及地区分别比较城乡失能老年人未满足的照护需求比例,结果表明满足度与老年人收入、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正相关,与失能程度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定性定量分析,从供给侧提出了宏观政策的具体建议,并以需求为导向提出考虑健康、地区、收入异质性的市场细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未来发展的三个层次,即对健康、低龄、非独居的老年人应实现社区医养结合的基本覆盖,对失能、独居、高龄的老年人尽量降低医养结合机构的门槛,对高收入、活力老人提供注重消费品质的新型养老方式。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发展医养结合能扩大对潜在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第二,养老服务需求异质性的原因在于影响因素的差异;第三,养老服务供给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第四,医养结合服务供求非均衡应考虑健康不平等;第五,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要根据需求异质性进行市场细分。

二、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1)老子养生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 “养生”概念的界定及老子养生观的产生背景
    (一) “养生”概念的界定
    (二)老子养生观的产生背景
        1.前人的养生实践
        2.社会历史背景
        3.思想文化背景
二、老子养生观的内容
    (一)养生的原则
        1.道法自然
        2.形神兼养
    (二)养形的方法
        1.贵身重生
        2.大患如身
    (三)养神的方法
        1.啬宝精气
        2.养心止欲
        3.致虚守静
        4.尚柔不争
    (四)养生的目的
三、老子养生观的评价及其当代价值
    (一)老子养生观的理论贡献及局限
        1.理论贡献
        2.理论局限
    (二)老子养生观的历史影响
        1.对后世道教的影响
        2.对传统中医养生的影响
    (三)老子养生观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树立悦生惜死的生死观
        2.有利于缓解焦虑,提高受挫能力
        3.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健康
        3.1.2 健康服务业
    3.2 相关理论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2 理论模型构建
        3.3.3 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5.2.1 经济发展水平
        5.2.2 政策规划
        5.2.3 人口年龄结构
        5.2.4 城镇化水平
        5.2.5 科技创新
        5.2.6 疾病谱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6.2.1 美国
        6.2.2 德国
        6.2.3 加拿大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
        1.3.1 健康
        1.3.2 积极老龄化
        1.3.3 健康教育
    1.4 研究现状
        1.4.1 积极老龄化的研究现状
        1.4.2 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资料收集方法
        2.2.1 问卷法
        2.2.2 无结构访谈
        2.2.3 参与式观察
    2.3 农村老年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2.3.1 理论基础:积极老龄化
        2.3.2 实务方法:小组社会工作
        2.3.3 实践要素:知识信息、行为能力和社会参与
        2.3.4 实践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Y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的调查
    3.1 社区概况
    3.2 社区老年人生活现状与健康教育需求
        3.2.1 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总体情况
        3.2.2 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需求
    3.3 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3.3.1 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3.3.2 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4.1 健康教育老年小组的前期准备
        4.1.1 小组工作的目标设定
        4.1.2 小组工作的资源筹备
        4.1.3 小组成员的招募
    4.2 健康教育老年小组的活动过程
        4.2.1 “小组融入活动”
        4.2.2 “健康初体验”
        4.2.3 “健康知识学习”
        4.2.4 “健康九九,活力重阳”老年趣味运动会
        4.2.5 “社区志愿服务”
        4.2.6 “健康帮帮团”
        4.2.7 “结组活动”
第五章 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评估
    5.1 组员对老年健康教育小组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5.2 老年健康教育小组工作的效果评估
        5.2.1 组员健康意识的变化
        5.2.2 组员社会参与的变化
        5.2.3 组员生活质量的变化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积极老龄化测评问卷》
    附录二 :小组工作评价表
    附录三 :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
致谢

(5)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研究 ——以S市M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分层研究
        (二)老年学习需求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可行性分析
    五、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老年人
        (二)老年学习
        (三)学习需求
        (四)社会分层
    二、概念的分析维度和分析方法
        (一)老年人口社会分层标准的选取
        (三)社会分层影响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的结果变量
        (三)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三、问卷的设计
    四、问卷的发放
第三章 社会分层视角下老年人学习需求实证调查
    一、调查总体情况
        (一)被调查老年人总体背景信息
        (二)老年群体学习需求总体特征
    二、不同类型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列联分析
        (一)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二)不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三)不同可支配月收入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三、老年人学习需求潜在类别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模型的适配性检验
        (二)最佳模型选择与潜在类别结果讨论
    四、不同社会阶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潜在类别分析
        (一)不同潜在类别学习需求老年人的社会学特征
        (二)我国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层化现象分析
第四章 社会分层视角下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策略探究
    一、引导不同阶层老年人树立科学的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
        (一)转变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给老年人赋能増权
        (二)转变低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的教育观念,由颐养向乐学有为转变
    二、根据不同阶层老年人学习需求构建多类型的老年教育发展体系
        (一)开展补偿型老年教育,满足低学历老年人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开展发展型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再社会化的能力
        (三)开展享受型老年教育,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发展需求
    三、创新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充分重视互联网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促进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
        (二)重视老年人的自我导向学习,激发老年人的学习自信心
        (三)加强代际学习,逐渐消除老年人“剥夺感”
    四、积极关注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
        (一)关怀社会底层老年人的教育权利,扩大老年教育参与
        (二)精准识别弱势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实现包容性发展
        (三)政府加强教育关怀,实施教育减免政策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老年群体总体学习需求状况
        (二)不同层次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潜在类别分析
        (三)老年人学习需求层化现象的影响机制
        (四)基于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层化现象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局限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方法
        (三)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舒适移民成为新的流动现象
        1.1.2 “流动中的美好生活”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1.1.3 绅士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概念界定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章节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舒适移民
        2.1.1 舒适移民概念厘析
        2.1.2 迁移动机
        2.1.3 生活实践
        2.1.4 聚居生活空间
        2.1.5 目的地影响效应
    2.2 绅士化
        2.2.1 绅士化概念辨析
        2.2.2 绅士化的类型特征分析
        2.2.3 绅士化的理论解释
        2.2.4 绅士化的地域空间效应
    2.3 乡村绅士化
        2.3.1 乡村绅士化概念辨析
        2.3.2 乡村绅士化特征
        2.3.3 乡村绅士化影响效应
        2.3.4 乡村绅士化形成机理
    2.4 研究述评
        2.4.1 舒适移民乡村生活实践有待系统深入研究
        2.4.2 生活方式流动下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研究可借鉴绅士化理论
3 研究区域与研究实施
    3.1 研究区域
    3.2 调研过程
    3.3 调研说明
        3.3.1 “圈层”式调研
        3.3.2 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3.4 扎根理论编码
        3.4.1 实质性编码
        3.4.2 理论性编码
4 舒适移民主体类型
    4.1 舒适移民主体特征
        4.1.1 客源地
        4.1.2 性别、年龄与婚姻
        4.1.3 健康
        4.1.4 教育与职业
        4.1.5 财富与阶层
    4.2 舒适移民居停生活特征
        4.2.1 居停动机
        4.2.2 居停次数与时长
        4.2.3 陪伴状态与出行方式
        4.2.4 消费水平
    4.3 舒适移民类型
        4.3.1 季节性旅游者
        4.3.2 健康移民
        4.3.3 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
        4.3.4 度假移民
    4.4 本章小结
5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
    5.1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
        5.1.1 居住
        5.1.2 饮食
        5.1.3 购物
        5.1.4 医疗保健
        5.1.5 休闲游憩
        5.1.6 社交公益
    5.2 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类型
        5.2.1 原生型长寿屯落
        5.2.2 旅游商业街
        5.2.3 田园度假村
        5.2.4 高端养生小区
    5.3 本章小结
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
    6.1 乡村绅士化的时序分析
    6.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时序分析
        6.2.1 乡村原生社会空间形态(1994 年前)
        6.2.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萌芽阶段(1995-2005 年)
        6.2.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成长阶段(2006-2012 年)
        6.2.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发展阶段(2013 年- )
    6.3 本章小结
7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
    7.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7.1.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评价维度与指标构成
        7.1.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指标体系
    7.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指数
        7.2.1 人口阶层变化指数
        7.2.2 住房结构条件指数
        7.2.3 经济生产变化指数
        7.2.4 景观设施变化指数
        7.2.5 人文治理变化指数
    7.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空间差异
        7.3.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单项指标分析
        7.3.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指标汇析
        7.3.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差异
        7.3.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地理空间分异
        7.3.5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ArcGIS核密度特征
        7.3.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冷热点集聚特征
    7.4 本章小节
8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
    8.1 舒适移民现象出现的“推拉”机制
        8.1.1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成为舒适移民现象发生的基础推力
        8.1.2 乡村舒适的康养环境是舒适移民现象形成的基础拉力
    8.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多元化发展的“供需”机制
        8.2.1 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实践推动乡村绅士化多元化发展
        8.2.2 资源环境“租金差”诱致多方供给,驱动乡村绅士化多元发展
    8.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差异的“利益相关者”机制
        8.3.1 多元力量主导下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阶段差异
        8.3.2 多元力量主导下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8.4 本章小结
9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与调控
    9.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
        9.1.1 “租金差”得以实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
        9.1.2 乡村经济日渐复兴,内生式发展乏力
        9.1.3 乡村社区重焕生机,生活空间冲突浮现
        9.1.4 乡村“再地方化”,何方是长寿归途?
    9.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效应调控
        9.2.1 “统筹发展”:丰富舒适移民公共设施与服务供给
        9.2.2 “共生共荣”:多类型绅士化和谐发展
        9.2.3 “主客共治”:营造可依恋的美好生活空间
        9.2.4 “环境关照”:促进迁入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讨论及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舒适移民引致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需要新的解释性框架
        10.1.2 舒适移民主体类型
        10.1.3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类型
        10.1.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
        10.1.5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格局
        10.1.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
        10.1.7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与调控
    10.2 讨论
        10.2.1 舒适移民群体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异同
        10.2.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表征比对
        10.2.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机制异同
        10.2.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比较
    10.3 创新
        10.3.1 探索了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测度方法
        10.3.2 丰实了生活方式流动背景下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机理解释
        10.3.3 完善了舒适移民和乡村绅士化研究的微观地域系统性
    10.4 不足与展望
        10.4.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有待更长的历时性分析
        10.4.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空间格局分析有待深入
        10.4.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影响因素有待精确剥离
参考文献
附录 A:舒适移民/(“候鸟旅游”)日常生活问卷调查
附录 B:舒适移民/(“候鸟人”)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 C:乡村社会空间变迁问卷
附录 D:村屯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提纲
附录 E: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老龄化持续且预期寿命延长
        1.1.2 老年人口患慢性病比例增加
        1.1.3 健康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自我健康管理研究综述
        1.3.1 宏观自我健康管理研究
        1.3.2 微观自我健康管理研究
        1.3.3 国外自我健康管理发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设计方案
第二章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自我健康管理学理性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积极老龄化
        2.1.2 健康管理
        2.1.3 自我健康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3.1 我国自我健康管理政策概况
        3.1.1 我国自我健康管理政策总体情况
        3.1.2 上海市自我健康管理政策历史沿革
    3.2 上海市自我健康管理发展实践
        3.2.1 上海自我健康管理总体状况
        3.2.2 中心城区实践:长宁“三减三健”主题活动
        3.2.3 城郊社区实践:崇明“一对一”健康咨询
    3.3 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发展特点
        3.3.1 自我健康管理制度初步确立
        3.3.2 自我健康管理教育渐成体系
        3.3.3 自我健康管理支持初具规模
        3.3.4 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日益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问题分析
    4.1 实证调研分析
        4.1.1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制度实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4.2.2 老年群体缺失健康管理技能
        4.2.3 生活习惯限制健康行为养成
        4.2.4 固有观念影响健康意识提高
    4.3 国内外自我健康管理发展经验借鉴
        4.3.1 南京“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4.3.2 英国自我管理支持体系实践
        4.3.3 加拿大社区健康教育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我健康管理影响因素指标模型构建
        5.1.1 指标构建方法
        5.1.2 各层次元素选择依据
        5.1.3 指标体系设计
    5.2 指标体系各层次因素权重计算
        5.2.1 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5.2.2 指标层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5.3 各层次因素对老年人自我管理影响分析
        5.3.1 准则层各因影响分析
        5.3.2 指标层各因素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支持系统构建
    6.1 支持系统设计的目标模型
        6.1.1 支持系统的设计
        6.1.2 支持系统的内容
    6.2 支持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6.2.1 持续循环原则
        6.2.2 健康为本原则
        6.2.3 信息共享原则
    6.3 支持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6.3.1 自我健康管理的制度保障
        6.3.2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6.3.3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上海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策评估以完善制度实效
        7.1.1 构建完备制度支持
        7.1.2 优化政策评估机制
    7.2 完善社区建设以丰富教育体系
        7.2.1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7.2.2 培养健康管理人才
    7.3 优化生活方式以改善自我行为
        7.3.1 培育良好生活方式
        7.3.2 改善不良行为习惯
        7.3.3 加强慢性疾病管理
    7.4 建设支持环境以提升健康意识
        7.4.1 规范健康管理小组
        7.4.2 倡导健康管理文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数据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养结合
        2.1.2 养老服务业
        2.1.3 养老服务需要与养老服务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老年需求理论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需均衡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养老服务演进过程回顾
    3.1 人类社会养老服务形成与演进的基本轨迹
        3.1.1 农业社会的养老服务
        3.1.2 工业社会的养老服务
    3.2 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3.2.1 萌芽孕育期(1949 年-1977 年)
        3.2.2 探索发展期(1978 年-1998 年)
        3.2.3 体系建立期(1999 年-2011 年)
        3.2.4 快速发展期(2012 年至今)
    3.3 主要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历程
        3.3.1 英国的养老服务
        3.3.2 美国的养老服务
        3.3.3 日本的养老服务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1 养老服务需求宏观背景
        4.1.1 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4.1.2 养老服务的经济背景
        4.1.3 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4.2 养老服务需求特点
        4.2.1 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比例较大
        4.2.2 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普遍
        4.2.3 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提高
    4.3 基于宏观数据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3.1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3.2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
        4.3.3 人口现状和趋势预测
        4.3.4 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5.2 描述性分析
        5.2.1 健康状况
        5.2.2 家庭支持
    5.3 计量分析
        5.3.1 总体样本的二元Logit回归
        5.3.2 城乡异质性分析
        5.3.3 性别异质性分析
        5.3.4 年龄异质性分析
        5.3.5 婚姻状况异质性分析
    5.4 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4.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6.1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
        6.1.1 居家养老服务
        6.1.2 社区养老服务
        6.1.3 机构养老服务
    6.2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灰关联排序
        6.2.1 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2.3 灰关联分析
    6.3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系数测算
        6.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3.2 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的综合指数测算
        6.3.3 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的演进逻辑
    6.4 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6.4.1 政府失灵现象导致效率损失
        6.4.2 市场失灵现象限制产业发展
        6.4.3 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不足
        6.4.4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非均衡分析
    7.1 我国养老服务供求非均衡分析
        7.1.1 总量上的非均衡
        7.1.2 结构上的非均衡
        7.1.3 价格上的非均衡
    7.2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非均衡分析
        7.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定
        7.2.2 模型选择
        7.2.3 描述性分析
        7.2.4 计量分析
    7.3 我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照料非均衡分析
        7.3.1 数据与方法
        7.3.2 城乡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料需求满足度
        7.3.3 城乡不同群体的失能老年人未满足需求差异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
        8.2.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
        8.2.3 发展多层次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子养生观研究[D]. 姬华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中的小组工作实践[D]. 邓延彬. 兰州大学, 2020(01)
  • [5]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研究 ——以S市M区为例[D]. 黄家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D]. 谭华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研究[D]. 崔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10]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D]. 王天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自我保健是健康长寿的财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