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GIS的油气勘探成果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华,郝明,张建龙,李魁星,谭富文,付修根[1](2020)在《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含油气盆地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油气盆地地质调查勘探成果数据具有空间分布和多源异构的特点,为了提供管理、查询、分析的一体化平台,结合地质研究的数据类型特点,设计了基于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开发的含油气盆地地质信息系统。系统采用Oracle做为后台数据库,以C/S结构,运用.NET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全方位管理,实现了全空间三维综合展示,并提供信息获取和分析应用功能。该系统可以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直观、便捷的信息平台和分析操作环境,也可以帮助不同业务部门协同作业,为合理部署和科学预测提供有效支撑。
黄亮亮[2](2019)在《基于云GIS的油气资源共享平台研发》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发展迅速,油气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正在稳步推进。通过针对当前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决定针对传统油气资源信息系统的弊端,开发基于云GIS的油气资源共享平台。本研究依托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油气资源管理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基于云GIS技术,结合云环境中空间数据索引算法研究,分析平台索引效率,构建适合于油气资源空间数据存储的算法,研发基于云GIS的油气资源共享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安全和智能的服务,为油气资源信息化管理研究提供支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云计算的知识、技术体系架构,包括Hadoop平台的云架构体系,HDFS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和HBASE数据库;结合云GIS的技术,分析基于云的油气资源管理平台建设需求及可行性。(2)云环境下空间数据索引算法研究。通过探讨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空间数据快速索引存在的数据存储负载不均衡、算法线程并行运行和空间查询效率低等问题,比较传统k均值、四叉树以及Hilbert曲线等算法的优缺点,设计一种适合于云环境下空间数据存储的新策略,提高空间数据索引效率。(3)油气资源共享平台研发。在研究云GIS技术和空间数据索引策略的基础上,服务端基于云架构进行系统研发,客户端通过地理图层、统计图表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统计分析。本研究结合云计算技术,同时考虑油气资源数据具有时空性的特点,设计了云环境下空间数据快速索引算法,研发了基于云GIS的油气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将油气资源管理系统搬到云上的需求,方便了多用户共享油气资源数据,发挥出了油气资源数据的最大价值。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可在如空间数据索引算法并不能在所有维度的图形中展现高效率、查询精度随着样本数据的质量变化而降低等方面进一步的改进。
郭朗[3](2018)在《基于GIS的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特别是南海-北印度洋地区的油气资源分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多、空间数据来源广、数据量大、结构类型复杂,这些特点给研究人员管理和分析盆地数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把这些数据组织起来进行高效地管理,能够达到便于检索和展示的目的,对掌握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油气地质特点,调整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功能,是空间数据集成、管理与分析的理想平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本文依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需求,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数据,对盆地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并结合实际应用构建了沉积盆地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对盆地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最后,基于ArcGIS Engine技术,选用C#开发语言,利用C/S开发框架,以Visual Studio 2012为平台,开发设计出了一套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图件管理、图层管理、数据管理、专题图制作、系统管理等功能。系统界面简洁友好,操作简单易学,易于实现后续的功能拓展,为项目研究人员提供了便捷的数据检索及可视化方式。
梁梓君[4](2018)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一直是个难点。这些成果图件大多来自于不同的软件,拥有着不同的格式,保管在不同的部门,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使得油气勘探成果图件管理朝着集成化、可视化等方向发展。目前,各大油田公司对成果图件的集成大多为电子和纸质图件并存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即容易造成图件管理混乱也不方便利用成果图件进行综合分析。利用GIS的空间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油气勘探过程中多尺度、多维度的成果图件间的空间关联。借助地理空间数据库实现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的集成管理。本文就GIS在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借助GIS的空间信息组织模式和ArcGISEngine二次开发,将油气勘探中所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地质图件组织起来,统一存储管理于大型的空间数据库中,方便信息的集成管理,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将成果图件的符号化信息转变成数据信息,方便地质研究人员进行叠加综合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1)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管理:选用GIS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油气藏多学科成果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将海量地质勘探成果图件集成管理于空间数据库中。(2)数据建模:将以颜色渲染等方式表达的成果图件转换成直接以数据方式存储的栅格数据模型,从离散数据建模、连续数据建模两个方面开展了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建模方法研究。(3)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综合一体化分析平台的研制:结合实际需求,分别从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功能、影像数据集建模功能和辅助功能三个方面设计完成了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综合一体化分析平台的搭建。论文以苏里格气田某区块的数据为例,使用该系统对研究区块的成果图件进行集成管理并建立数据模型,并提供多学科成果图件综合分析的解决方案。测试结果已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能给油气勘探人员提供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分析的平台。
李杨[5](2018)在《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油气有利区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工作,关系着油气资源开发的成本及效用。随着数字油藏的发展,基于GIS的空间分析预测技术,在油气田中的利用初现雏形。油气有利区预测涉及到多学科成果图件的综合分析,必将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需要亟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利用GIS进行油气资源有利区预测具有自动化、快速、时效性、易于更新、减少专业人员对地质研究认识的依赖等特点。本文开展了预测多因子的自动筛选以及油气有利区自动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论文以.NET平台为基础,通过R语言与GIS技术联合开发的设计方案,研发了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系统,主要完成了如下内容:(1)创建了基于GIS油气藏多因子信息及成果图件空间数据库,建立存储有利区预测的影响因素多因子图层,完成对多信息、多源、多维、多尺度的信息以及大量的井位样本数据的存储。(2)完成了基于GIS的多学科成果图件标准化方法的研究,统一海量的不同格式的数据,实现油气资源多学科成果图件的空间参考,像元,图幅等多方面的成果图件标准化统一。(3)建立了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模型,借助大量的油气资源数据研究多种因子筛选方法以及最优的预测算法,最终选择随机森林因子筛选方法以及随机森林决策分类方案,进行系统集成开发,实现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的自动化预测。本文的测试数据主要以苏里格气田某区块为例,使用该系统通过对研究区块数百口井的样本数据和部分关键油气有利区多因子成果图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算法模型,该系统通过与专业人员预测结论进行对比,可以认为已经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希望能够帮助专业的地质勘探研究人员提供一些辅助决策参考。
谢桂[6](2014)在《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文中提出油气资源评价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油气资源评价软件系统是油气资源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实现油气资源评价定量化、动态化的重要途径和技术保障。结合东海盆地煤系地层油气资源的地质特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建立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是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GIS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所以本文将GIS技术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结合,尝试建立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通过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确立了系统的总体结构。依据数据库建库流程,设计了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数据库,为数据的存储与利用提供了数据库基础。结合MapGIS开发平台和SQLServer数据库,采用C++语言开发实现了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图形处理、空间分析、统计评价、结果输出、系统管理六大功能模块。最后,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进行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实例实践了蒙特卡罗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计算了不同概率条件下的资源储量,验证了系统评价的有效性。
刘锋[7](2013)在《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己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油田企业更是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之中。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地区级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深度持续拓展,信息化水平持续保持央企先进地位。但是,国内地区级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油田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诺兰模型的起步和蔓延期),部分开始步入中级阶段(控制和集成期),只有大庆汕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极少数开始进入高级阶段(优化和成熟期)。吐哈油田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一个地区级油田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信息技术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数字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勘探开发一体化平台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或平台先后建设并不断发展,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录井远传系统等专业数据库、源头采集及综合应用系统成功建设应用并持续优化,A1、A2、ERP等集团公司统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并创新应用。发展至今,吐哈油田的信息化成熟度已逐步上升到了第四级(IMM模型的战略支持级),开始进入高级阶段(诺兰模型的优化和成熟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信息化思想观念、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数据采集与管理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石油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吐哈油田也不例外。此外,与新疆油田等几个信息化领先的国内油田企业相比,吐哈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1)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IT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和突出。(2)公司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信息化“一把手”工程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3)信息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有效,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尚显薄弱。(4)数据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吐哈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管理刚刚起步。(5)企业信息化流程重组与再造不足,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上述差距、问题和不足,有吐哈油田企业自身战略、规模、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信息化发展战略、阶段进程、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但综合研究分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水平及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后发现:影响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或问题)是缺乏系统、完整、科学、适用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和模型体系的指导和规范。正因如此,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才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才会在整体发展上与国内外信息化先进的油田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其实也是国内其他许多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结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优化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和方法,不仅对吐哈油田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将为国内其它油田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开展《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本论文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大成智慧科学及大成智慧工程等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沿着选定课题——系统梳理——现状分析——模型研究——方法论探讨——完成论文的技术路线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1)根据油田企业信息化特征规律及研究需求,借鉴已有的相关定义或解释,主要对尚未明确定义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和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等六个油田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完整、明确的新定义,为本文研究及他人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对吐哈油田企业相关信息化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类、研究和完善,并创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和实用的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体系——SMEAT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战略模型、管理模型、技术模型、实施模型和应用模型五大类模型组成。其中,战略模型(S)居于SMEAT模型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其它四大模型的纲领、方向和原则,同时,其它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战略模型;管理模型(M)、实施模型(E)、应用模型(A)和技术模型(T)四大模型则环绕在战略模型周围,在战略模型的统领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四大模型之间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3)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钱学森等的系统科学的体系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式,创新构建了一套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该方法论体系横向上从左到右,依次包含哲学、基础科学及技术科学、相关工程技术、相关工程技术方法论、油田企业信息化工程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五大部分;纵向上依次列出了各大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较系统合理地展现了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本文概括总结出五点研究认识:(1)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油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应用了一些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做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探索,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合力。(2)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国内一些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并非十分协调融合,有的信息化战略并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而制定,有的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有的出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的情况,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导致再好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无法真正有效实施。(3)油田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革命,油田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同时配套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研究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油田企业信息化本质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国内油田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4)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突出。国内油田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模型(或模式),进一步突出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集中精力和资源首先把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做强、做深、做精,然后兼顾做好其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避免全面开花、表面繁荣,却远离信息化本质目标情况的出现或持续。(5)专业人员在油田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信息”而非“技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等主专业技术人员才是对油田地质信息最了解,也是最迫切进一步认识的人员,这些“信息”的真正拥有者和使用者们才是当前信息革命的主角,主导油田企业信息化的人应该是主专业人员而非信息技术人员,显然目前的情况大多相反。展望未来,油田企业信息化充满希望,但必须着手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U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泛在化新技术己开始被国内油田企业关注和应用,但要真正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在技术、管理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突破。(2)如何更好地实现表达、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五位一体的可视化,充分发挥可视化技术在油田研究和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油田企业今后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3)油田企业目前在智能化方面还多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往往忽略了人的智能化,需要大力提倡“人机协同智能化”,充分体现人与计算机的综合优势。(4)信息技术是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技术,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油田还不实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还缺少有效的技术载体和方法手段,急需改进。(5)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等自动化目标一直是油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实时监控较容易实现,但实时研究分析、实时决策指挥还很不够,需要整体配套建设。(6)“两化融合”背景下,油田信息技术在与勘探开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合的同时,还需要与管理技术、核心业务人员等有效融合,但显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改进。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反复波折的过程。本文以吐哈油田信息化为例,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方法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为吐哈油田及至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更好地开展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本人深知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也十分需要国内外关注或从事油田企业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完善意见,并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郄瑞卿[8](2009)在《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油气地质条件及远景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综合评价(XQ-2004-07-06)课题支撑下完成的。以石油地质为主线,强调基础地质条件对油气形成和聚集的控制作用,综合前中生代基底构造及演化、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烃源岩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手段、多方面资料和成果信息,将大庆探区外围盆地划分为东、中、西3个含油气盆地群、6个勘探层系、7个盆地系统、5种盆地类比类型、5个成盆构造演化阶段。这一时空框架控制了研究区油气发育的基本格局。在这一时空格架下,应用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基础地质框架下油气远景评价、盆地模拟评价、多参数油气地质评价,对外围盆地进行优选排序,优选出汤原、方正、大杨树、三江、延吉、孙吴-嘉荫、漠河6个盆地作为一类远景盆地,并通过神经网络确定各参数层的权重基础上,对勘探程度较高汤原、方正、三江(西)、延吉盆地,在油气地质与评价系统(PrtroGIAS)下,应用多源信息叠合进行了有利区带预测;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大杨树、孙吴-嘉荫、漠河三个盆地,通过最新MT资料、重磁反演、地震解释结果及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并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提出主要勘探区与战略远景区。这无疑对大庆探区外围主要盆地油气勘探目标的优选创造了新的条件,对加深盆地的形成演化规律和油气勘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班毓鹏[9](2008)在《基于GIS的油田勘探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阐述了GIS在石油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的应用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GIS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简化了烦琐的表格、文字形式,可以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直观可视的查询、统计、分析和制图,为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简洁明了、方便快捷的项目研究环境。系统建设以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库模型建设为起点,通过建立勘探开发数据模型和数据基本实体关系的实现,以及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有机集成,构建起系统数据基础;并分层次介绍了系统如何对分散在各底层异构数据库数据源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地集成、管理与应用。以ArcGIS等平台二次开发技术为核心,从系统构架、数据集成、到应用功能扩展,系统通过建设多层次的数据采集、审核、发布的油田专业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实现油田专业数据及时、准确地更新入库,以满足油田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通过建设集中、共享的油田专业空间数据库,实现GIS数据的综合利用,系统建设完成后,向用户提供完整的可供业务部门使用的项目研究环境。概要介绍了适合油田勘探开发应用需求的基于Web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对可能出现若干种具体故障类别和异常数据处理提出系统的输出及处理方法,完成了系统硬件环境技术构架的设计。
要丹[10](2008)在《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自动管理与评价系统》文中提出石油地质实验数据作为油田勘探开发的井筒数据或空间地质属性数据,是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科学依据,在油田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项研究根据油田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对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需求,分析了石油地质实验数据管理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工作。以数据库为基础,深入系统研究实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技术,创建了“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G-LIMS)”,开发了“石油地质实验室数据分析评价系统(PGL-DAES)”,并进行了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实现了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应用的系统化、成果化、网络化,实现了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资源最大化共享。同时形成了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管理与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解决了石油业内普遍存在的数据库与专业应用软件集成、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的问题。
二、基于GIS的油气勘探成果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油气勘探成果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含油气盆地地质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研究内容和总体架构 |
1.1 系统总体设计 |
1.2 系统开发环境和关键技术 |
2 技术应用流程 |
2.1 数据收集整理 |
2.2 数据库组织 |
2.3 三维地质建模 |
2.4 可视化综合场景与应用 |
3 系统功能模块 |
4 结束语 |
(2)基于云GIS的油气资源共享平台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核心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技术理论研究 |
2.1 云环境下空间数据划分算法 |
2.1.1 基于k-means空间聚类的划分 |
2.1.2 基于四叉树的划分 |
2.1.3 基于Hilbert空间填充曲线的划分 |
2.2 建立基于改进四叉树和Hilbert曲线的划分方法 |
2.3 实验验证 |
2.3.1 实验环境 |
2.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
2.4 Hadoop相关技术 |
2.4.1 Hadoop概述 |
2.4.2 HDFS系统 |
2.4.3 HBase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总体需求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安全控制 |
3.2.2 数据管理功能 |
3.2.3 多种数据表达 |
3.2.4 地图交互查询 |
3.2.5 多维统计 |
3.3 性能需求分析 |
3.3.1 安全性 |
3.3.2 可靠性 |
3.3.3 易用性 |
3.3.4 运行效率 |
3.3.5 可维护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功能模块设计 |
4.3.1 用户管理 |
4.3.2 油气资源服务 |
4.3.3 油气动态 |
4.3.4 数据管理 |
4.4 数据存储设计 |
4.4.1 结构化数据存储设计 |
4.4.2 油气资源空间数据存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油气动态 |
5.1.1 油气新闻 |
5.1.2 通知公告 |
5.1.3 成果展示 |
5.2 油气资源服务 |
5.2.1 勘探开发信息展示 |
5.2.2 区块统计 |
5.2.3 储产量统计 |
5.2.4 规划预测 |
5.2.5 资料下载 |
5.3 数据管理 |
5.3.1 数据浏览 |
5.3.2 数据录入 |
5.3.3 操作日志 |
5.4 用户管理 |
5.4.1 用户资料 |
5.4.2 角色管理 |
5.4.3 权限管理 |
5.4.4 消息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GIS的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GIS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 |
1.2.1 GIS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1.2.2 GIS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1 GIS及其发展概况 |
2.1.2 ArcGIS、SuperMap、MapGIS功能对比 |
2.1.3 GIS的功能 |
2.2 GIS二次开发方法 |
2.3 ArcEngine二次开发技术 |
2.4 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
第3章 基于ArcGIS平台的盆地数据管理与分析 |
3.1 数据管理平台选择 |
3.2 区域概况 |
3.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据预处理 |
3.4 专题图制作 |
3.4.1 制图流程 |
3.4.2 专题图设置 |
3.4.3 绘图成果 |
3.5 沉积盆地数据分析 |
3.5.1 沉积盆地类型 |
3.5.2 沉积盆地勘探程度 |
3.5.3 沉积盆地资源潜力评价 |
第4章 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的盆地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2.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2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
4.3 系统开发环境 |
4.4 系统体系结构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5.2 数据简介 |
4.5.3 空间数据结构 |
4.5.4 属性数据结构 |
4.6 系统功能设计 |
4.7 系统功能实现 |
4.7.1 图件管理 |
4.7.2 图层管理 |
4.7.3 数据管理 |
4.7.4 专题图制作 |
4.7.5 系统管理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键技术 |
2.1 GIS技术 |
2.2 .NET编码技术 |
第3章 基于GIS的油气勘探成果图件集成方法研究 |
3.1 基于空间数据库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的解决方案 |
3.2 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方法研究 |
3.3 成果图件分类 |
3.4 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建模方法研究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5章 系统应用 |
5.1 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功能展示 |
5.2 影像数据集建模功能展示 |
5.3 辅助功能模块应用效果展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油气有利区预测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键技术 |
2.1 数学建模工具介绍 |
2.2 GIS技术 |
第3章 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研究 |
3.1 数据标准化研究 |
3.2 多因子筛选方法研究 |
3.3 预测方法研究 |
3.4 多因子预测模型建立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章节安排 |
2 系统开发环境与资源评价方法 |
2.1 系统开发环境 |
2.2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数据库设计与建立 |
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 数据库整体设计 |
4.3 属性数据库建立 |
4.4 空间数据库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5 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设置 |
5.2 系统界面 |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2.1 主要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2.1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概念辨析及研究意义 |
2.1.1 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
2.1.2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
2.1.3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
2.1.4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及方法论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
2.1.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
§2.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2.2.1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览 |
2.2.2 国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况 |
2.2.3 国内油田企业基本特征概述 |
2.2.4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分类情况综述 |
2.2.5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概述 |
§2.3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综述 |
2.3.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概览 |
§2.4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 |
2.4.1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2 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3 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4 大成智慧学及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研究 |
§3.1 吐哈汕田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3.1.1 油田简介 |
3.1.2 发展简史 |
3.1.3 战略演变 |
3.1.4 组织机构特征 |
3.1.5 主要业务及工程技术 |
3.1.6 信息分类及特征研究 |
§3.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论 |
3.2.1 信息化建设历程梳理 |
3.2.2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2.3 主要信息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研究 |
3.2.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 |
§4.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剖析 |
4.1.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研究现状 |
4.1.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
4.1.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研究现状 |
4.1.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研究现状 |
4.1.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研究现状 |
§4.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优化与重构 |
4.2.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优化与重构 |
4.2.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完善 |
4.2.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抽象简化 |
4.2.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优化与完善 |
4.2.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优选 |
§4.3 一般油田企业信息化参考模型体系的构建 |
§4.4 实例解剖——以吐哈油田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为例 |
4.4.1 项目背景 |
4.4.2 项目模型体系组成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
4.4.3 解剖认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 |
§5.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分析 |
§5.2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2.1 硬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2.2 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2.3 其它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2.4 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3 信息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4 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4.1 主题信息管理法的应用情况 |
5.4.2 信息交互本体法的应用情况 |
5.4.3 信息分析综合法的应用情况 |
5.4.4 行为功能模拟法的应用情况 |
5.4.5 系统整体优化法的应用情况 |
§5.5 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5.1 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5.5.2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情况 |
5.5.3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应用情况 |
§5.6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构建 |
5.6.1 方法论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
5.6.2 方法论体系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
5.6.3 方法论体系的推广应用前景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认识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主要研究认识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油气地质条件及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单元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3 中、新生代火山作用 |
2.4 盆地基底特征 |
2.5 地层特征 |
第3章 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盆地特征 |
3.1 中、新生代盆地群的演化及成盆机制 |
3.2 中、新生代盆地类型 |
3.3 中、新生代盆地特征 |
第4章 盆地群基础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
4.1 中、新生代盆地的时空格架 |
4.2 含油气盆地群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
第5章 外围盆地优选评价 |
5.1 盆地优选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5.2 基础地质框架下的盆地优选评价 |
5.3 盆地模拟优选评价 |
5.4 多参数油气地质条件盆地优选排序 |
5.5 盆地综合优选排队 |
第6章 多源信息叠合评价方法 |
6.1 多源信息叠合评价方法 |
6.2 评价原则 |
6.3 评价参数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
6.4 油气评价模型的建立 |
6.5 空间信息的叠合 |
第7章 重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有利区带评价优选 |
7.1 汤原-方正断陷 |
7.2 大杨树盆地 |
7.3 三江盆地 |
7.4 延吉盆地 |
7.5 孙吴—嘉荫盆地 |
7.6 漠河盆地 |
第8章 值得关注的重要勘探层系 |
8.1 石炭-二叠系勘探层系 |
8.2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勘探层系 |
8.3 中侏罗统勘探层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基于GIS的油田勘探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应用现状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应用发展趋势 |
2.2 油田应用需求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核心数据库模型设计 |
3.3 系统结构设计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用户接口 |
4.2 数据层设计实现 |
4.3 GIS 设计 |
4.4 出错处理设计 |
4.5 硬件技术框架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自动管理与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庆油田分析化验数据库建设的四个阶段 |
1.2.2 实验室大型仪器数据传输与评价系统研究 |
1.2.3 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评价系统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石油地质实验室数据评价研究 |
1.3.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石油地质实验信息化建设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数字地球概念及内涵 |
2.2 数字油田及信息化的作用 |
2.2.1 石油企业信息化及石油信息特点 |
2.2.2 数字油田的起源及在企业中的战略意义 |
2.2.3 数字油田含义及内容 |
2.2.4 数字油田的架构 |
2.2.5 数字油田关键技术 |
2.3 石油地质实验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 |
2.3.1 中石油信息建设规划及A1A2 库建设 |
2.3.2 勘探协同工作平台 |
第三章 石油地质实验信息数字特征 |
3.1 石油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
3.1.1 烃源岩地化评价 |
3.1.2 原油性质分析 |
3.1.3 天然气特征分析 |
3.1.4 地层水评价 |
3.1.5 油层物性分析 |
3.1.6 储层评价 |
3.2 油气勘探信息分类与标准 |
3.2.1 油气勘探信息标准与标准化 |
3.2.2 勘探信息分类 |
3.2.3 大庆油田勘探信息分类与编码 |
3.3 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库建设现状 |
3.3.1 大庆油田勘探数据库现状 |
3.3.2 实验室数据库现状 |
第四章 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评价技术 |
4.1 可视化与GIS 技术 |
4.1.1 可视化技术的概念 |
4.1.2 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
4.1.3 GIS 导航技术 |
4.1.4 可视化和和GIS 技术在本项研究中的应用 |
4.2 石油地质实验图文信息可视化查询技术研究 |
4.2.1 研究内容 |
4.2.2 总体设计 |
4.2.3 图像库管理系统 |
4.2.4 图文信息可视化查询功能实现 |
4.2.5 技术特点 |
4.3 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价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 |
4.3.1 研究内容 |
4.3.2 总体设计 |
4.3.3 系统功能特点 |
4.3.4 应用效果 |
4.3.5 数据分析与评价系统的技术应用创新 |
4.4 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组件技术研究与实现 |
4.4.1 组件技术 |
4.4.2 系统组件功能设计 |
4.4.3 系统组件功能模块 |
4.4.4 系统组件与Web PG-LIMS 的集成 |
4.4.5 技术特点 |
第五章 石油地质综合柱状图自动生成技术 |
5.1 石油地质实验综合柱状图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
5.1.1 研究内容 |
5.1.2 总体设计思路和原则 |
5.1.3 软件实施方案 |
5.1.4 系统功能模块 |
5.1.5 应用效果 |
5.1.6 技术特点 |
5.2 地质综合柱状图自动生成系统研究与实现 |
5.2.1 系统设计原则 |
5.2.2 系统框架及流程 |
5.2.3 系统功能特点 |
5.2.4 应用效果 |
第六章 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
6.1 LIMS 概述 |
6.2 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型 |
6.3 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梳理与再造 |
6.4 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立 |
6.4.1 基本信息定义 |
6.4.2 工作流程定义 |
6.4.3 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模板定义 |
6.4.4 统计报表与查询定义 |
6.4.5 仪器控制与数据采集 |
6.4.6 质量记录控制 |
6.4.7 权限控制 |
6.4.8 确定编码规则 |
6.4.9 外部系统整合 |
6.4.10 PG-LIMS WEB 动态监控及查询系统 |
6.4.11 系统容错与灾难恢复 |
6.4.12 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G-LIMS 的应用意义 |
第七章 石油地质实验信息管理和分析评价的系统集成应用 |
7.1 概述 |
7.2 相关应用系统 |
7.2.1 勘探开发信息提供系统 |
7.2.2 勘探电子信息汇交管理系统 |
7.2.3 勘探信息清单汇交管理系统 |
7.2.4 勘探项目库 |
7.2.5 PG-LIMS 的集成应用 |
7.2.6 数据集成技术 |
7.2.7 集成应用 |
7.3 PGL-DAES 的应用集成 |
7.3.1 应用集成技术 |
7.3.2 集成应用 |
7.4 PG-LIMS 与PGL-DAES 一体化集成应用 |
7.4.1 PG-LIMS 与PGL-DAES 的软件集成 |
7.4.2 石油地质实验信息一体化应用实例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基于GIS的油气勘探成果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含油气盆地地质信息系统研究[J]. 王振华,郝明,张建龙,李魁星,谭富文,付修根. 测绘地理信息, 2020(02)
- [2]基于云GIS的油气资源共享平台研发[D]. 黄亮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3]基于GIS的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D]. 郭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油气勘探多学科成果图件集成方法研究[D]. 梁梓君. 长江大学, 2018(12)
- [5]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D]. 李杨. 长江大学, 2018(12)
- [6]煤系地层油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D]. 谢桂.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7]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8]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油气地质条件及远景评价[D]. 郄瑞卿. 吉林大学, 2009(08)
- [9]基于GIS的油田勘探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D]. 班毓鹏. 吉林大学, 2008(07)
- [10]石油地质实验信息自动管理与评价系统[D]. 要丹.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