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加顺,刘丽[1](2021)在《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结构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结构裂缝,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为此,必须对结构裂缝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实施针对性防治措施加以解决,保障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文章主要介绍了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现阶段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探讨了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有效防治措施,以期为保障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张鹏[2](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指出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郑博[3](2021)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随着跨径的增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箱梁结构不断趋于宽箱、薄壁,在挂篮悬臂施工阶段大多出现与腹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线形拟合程度较高的斜裂缝,裂缝最深处可达预应力波纹管附近。梁体的开裂加速了钢筋的氧化锈蚀与膨胀,增大了桥梁结构的挠度,对其使用性与耐久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箱梁腹板沿管道开裂的研究不够清晰全面,无法为后续桥梁的施工提供有效借鉴。论文将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箱梁腹板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斜裂缝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方面分析了腹板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开裂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平陆运河特大桥箱梁局部有限元模型,对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的理论影响因素敏感性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⑴采用弹性力学二维平面问题求解方法,推导了集中荷载作用引起的横向拉应力计算公式,确定了纵向下弯预应力束大吨位预压应力在腹板锚固区的应力扩散效应。并从理论方面分析了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位、箱梁空间效应与横向应力效应、腹板厚度、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混凝土强度等级及箍筋配束情况对腹板沿管道斜裂缝的影响机理。⑵建立了1/8跨处的7#特征节段局部有限元模型,模拟箱梁悬臂施工状态,研究了腹板下弯预应力束张拉引起的横向拉应力对沿管道混凝土主拉应力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腹板沿管道斜裂缝的各理论敏感因素影响规律,发现腹板下弯束预压应力、竖向预压应力及腹板厚度对腹板混凝土主拉应力的影响较大。⑶建立了0#~3#节段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腹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差位置及偏差方向对管道偏差区域附近混凝土主拉应力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腹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施工定位时的最不利耦合工况;建立了0#~6#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竖向预应力筋分别采用立即张拉、整体张拉及滞后张拉工序时,腹板竖向正应力沿梁段分布规律。建议腹板竖向预应力筋采用分段张拉,且滞后张拉梁段数越少越好。⑷针对论文分析的腹板在施工阶段出现沿管道斜裂缝影响因素,结合平陆运河特大桥从设计与施工两方面提出了腹板在施工阶段沿管道开裂的防治措施建议。
田江涛[4](2021)在《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及其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西安是一个地裂缝十分发育的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典型的线性工程。在西安修建综合管廊不可避免的要穿越地裂缝,管廊结构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长期受到地裂缝错动的影响。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会产生张拉-挤压、张拉-扭剪、剪断等破坏形式及底部出现脱空现象,其中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常伴随其它破坏形式共同发生,是引起管廊结构产生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及其受力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西安某地下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为研究背景,运用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的破坏机理,得到了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针对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的防治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西安地裂缝基本特点,基于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土相互作用理论,得出了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的成因是: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与土变形不协调、不一致。其作用过程可分为共同作用、局部脱空和完全脱空三个阶段。明确了底部脱空区管廊结构的受力特性和变形机理。(2)基于管廊结构的受力特性和变形机理,应用弹性地基梁理论中的链杆法,选取半无限弹性地基和Euler-Bernoulli梁构建模型。根据上覆荷载、端部弯矩和地基相互作用力引起的管廊结构-土相对位移为零,建立了计算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的非线性方程组,应用MATLAB求解,得出了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3)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装置,试验中考虑模型试验的启动条件,开展地裂缝错动下不同角度的管廊结构底部脱空模型试验,得出了正交(90°)、斜交(45°)条件下的管廊结构表面应变、底部位移、管廊结构-土的接触压力和管廊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明确了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正交条件下为2.87倍到3倍管径,斜交条件下为3.125倍到3.5倍管径。(4)将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计算方法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计算方法合理有效。应用该方法计算得出了西安f3地裂缝错动下某综合管廊的底部脱空区范围,对地裂缝区域该管廊结构的防治范围进行了优化,从结构加强、地基加固和辅助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地裂缝区域管廊结构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了参考。
齐军[5](2021)在《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2020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特别提出运营隧道寿命周期成本问题、既有隧道养护便利化、维修加固技术手段标准化施工等几点理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隧道发展技术转型至“建管养”齐头并进阶段,绝大多数运营隧道进入维修周期。然而关于运营铁路隧道健康状态的评价体系中,对于某些病害因素的判定标准及多种病害作用下隧道综合健康值变化尚缺乏定量化研究。为此,本文首先建立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化分析隧道整体健康状态;其次依托松树湾隧道二衬开裂病害背景,借助ANSYS软件建立带裂缝二衬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开裂模式下对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整理各工况下开裂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最后依据加固补强原则对不同程度隧道二衬开裂病害提出防治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列举影响铁路隧道病害的5种评价指标:二衬裂缝、渗漏水、材质劣化、背后空洞、衬砌起层剥落,归纳其病害特征、成因机制及病害评定依据标准,为病害因素参数定量化提供依据。(2)引入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根据判定标准对各指标因素判定结果量化,针对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代入算例数据试算结果二者相对误差<20%,验证该综合评价体系可行性。(3)鉴于二衬开裂病害判定标准中对裂缝稳定性判据尚不完善,引入裂纹尖端稳定性安全系数K1和截面承载力安全系数K2,建立带裂缝工作的二衬结构,研究不同开裂部位、裂缝深度组合工况下对二衬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分析不同开裂模式下对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探究基于裂缝稳定性及承载力安全系数的带裂缝二衬结构综合安全性评估结果。(4)在以往隧道开裂病害整治基础上,防治结合。根据各工况下开裂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依据加固补强原则对不同类型二衬开裂病害提出优化建议整治措施。
狄琛[6](2021)在《林盘山隧道二次衬砌开裂机理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衬砌开裂会导致隧道渗漏水、钢筋腐蚀等病害,从而对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隧道二次衬砌的开裂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以在建林盘山高速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施工过程中II级围岩段衬砌开裂现象进行了现场调研,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岩层倾斜角度和岩层厚度对隧道衬砌受力特性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硬质成层沉积岩衬砌开裂的原因,建议了防止衬砌开裂的工程应对措施;最后,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监控量测,分析了围岩变形、衬砌变形、受力的变化规律,并验证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研究成果如下:(1)对在建林盘山隧道凝灰岩Ⅱ级围岩段二次衬砌开裂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裂缝开裂位置、开裂宽度、开裂深度和开裂长度等特征,并初步提出了隧道衬砌的开裂原因,即衬砌开裂是由于隧道底部不均匀沉降和倾斜层状节理的不连续变形造成的。(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节理岩层倾斜角度和节理岩层厚度对隧道衬砌受力和围岩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层倾角为55°且节理岩层厚度为0.3m时隧道两侧围岩的变形和衬砌受力差最大。(3)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林盘山隧道衬砌开裂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隧道衬砌开裂工程应对措施,即利用带仰拱的衬砌结构和锚杆支护来消除隧道底部的不均匀沉降和两侧围岩的变形差。在此基础上,对仰拱深度和锚杆支护长度进行了优化。(4)对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情况进行了现场监测,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围岩变形、衬砌内部应力、钢拱架轴力、孔隙水压力、拱底分层沉降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现场监测得到的围岩变形和衬砌受力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调研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裴利剑,施继余[7](2021)在《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危害着建筑质量,只有实现对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总结和成因的分析,才可以充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本文首先对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具体问题制定了提高混凝土裂缝问题处理质量的具体措施,以提高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水平。
王一凡[8](2021)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道路桥梁整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材料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阐述相应的有效措施。此外,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进行阐述,针对道路桥梁混凝土的防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对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裂缝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
王瑞瑶[9](2020)在《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水工混凝土结构常应用在较恶劣的环境中,容易受到水流、泥沙、化学因素以及气温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混凝土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所以需要对水工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对策进行处理,确保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主要分析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姚卫忠[10](2020)在《保障房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保障性住房是改善我国普通民众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是十三五期间住房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调研国内部分保障房项目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目前大规模保障房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利用具体案例对影响较大的裂缝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关键区域的开裂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调研结果对保障房较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从不同原因造成的保障房混凝土开裂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般性的预防保障房混凝土开裂的措施。(2)对目前的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填充法、化学灌浆法、自修复法等常用裂缝修复方法的特点及修复步骤,并比较了不同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实际工程中不同部位裂缝出现的原因及对应的修复措施和效果。(3)针对保障房中的屋面、卫生间等开裂影响较大且经常接触水的区域,提出采用掺加自修复材料的方法来修复裂缝,设计并浇筑了不同渗透结晶材料掺量的再生混凝土试件,对其进行了压力荷载下的预开裂,然后经一定时间的浸水养护后,测试了裂缝修复情况和抗压强度修复情况,得出了适用于再生混凝土的最优渗透结晶材料掺量。(4)针对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为避免连续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内外温差太大造成开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配合比并在部分配合比中添加了膨胀剂,测试了其水化热,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实际工程的数值模型,并针对不同外部环境及浇筑情况分析了混凝土浇筑期间的温度变化,得出了最大内外温差,预测了浇筑过程中的开裂情况,为实际施工过程提出了建议。实际浇筑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的可靠性。本文对保障房混凝土的开裂原因、表现及常用修复方法的系统总结,可以为目前大规模开展的保障房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其施工质量。同时针对卫生间等有水环境下提出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方法以及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提出的配合比和开裂预测方法可以为保障房中的此类关键工程提供借鉴。
二、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的影响因素 |
2.1 温度影响 |
2.2 湿度影响 |
2.3 混凝土自身性能影响 |
2.4 施工影响 |
3 现阶段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 |
3.1 干缩裂缝 |
3.2 塑性收缩裂缝 |
3.3 沉陷裂缝 |
3.4 温度裂缝 |
4 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有效防治措施 |
4.1 加强材料控制,提高混凝土抗裂性 |
4.2 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稳定混凝土结构 |
4.3 优化施工工艺,管理施工过程 |
4.3.1 施工工艺的优化 |
4.3.2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
4.4 加强温度控制,做好养护工作 |
4.5 实施有效的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 |
5 结语 |
(2)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
3.1.1 地球物理勘探 |
3.1.2 活动性分析 |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
小结 |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
7.1.3 数值计算工况 |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
小结 |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
8.1.3 试验设计 |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
8.2.1 实测测试内容 |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
8.3 试验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
(3)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C箱梁桥腹板开裂研究现状 |
1.2.2 PC箱梁桥腹板开裂对策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腹板非线性分析基本理论 |
2.1 工程背景 |
2.1.1 背景桥介绍 |
2.1.2 设计标准 |
2.1.3 材料参数 |
2.2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
2.2.1 钢筋的本构模型 |
2.2.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2.3 腹板沿管道斜裂缝有限元分析 |
2.3.1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2.3.2 有限元分析的迭代收敛标准 |
2.3.3 有限元ANSYS分析建模关键技术 |
2.4 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 |
3.1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预压应力效应分析 |
3.1.1 腹板在弹性工作阶段应力状态分析 |
3.1.2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预压应力对主拉应力的影响机理 |
3.1.3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预压应力扩散效应研究 |
3.2 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张拉引起的等效径向力敏感性研究 |
3.2.2 箱梁空间效应与横向应力效应敏感性研究 |
3.2.3 腹板厚度敏感性研究 |
3.2.4 下弯预应力束管道附近混凝土强度等级敏感性研究 |
3.2.5 腹板锚固区箍筋配束情况敏感性研究 |
3.3 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有限元分析 |
3.3.1 施工阶段腹板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应力分布规律 |
3.3.2 基于ANSYS的腹板沿管道开裂理论敏感因素研究 |
3.4 腹板开裂的理论敏感因素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位和竖预应力筋张拉工序影响分析 |
4.1 腹板纵向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位影响分析 |
4.1.1 单一长度范围内管道向板外的横向偏差影响研究 |
4.1.2 管道向板内的横向偏差开裂研究 |
4.1.3 偏差区域位置对腹板沿管道开裂影响规律 |
4.1.4 管道最不利偏差工况组合研究 |
4.2 竖向预应力筋张拉工序影响分析 |
4.2.1 分段立即张拉对腹板应力影响规律 |
4.2.2 整体张拉对腹板应力影响规律 |
4.2.3 滞后张拉对腹板应力影响规律 |
4.2.4 三种竖向预应力筋张拉工序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斜裂缝防治措施研究 |
5.1 设计方面的防治措施建议 |
5.1.1 优化箱梁应力计算模式 |
5.1.2 增大沿管道箍筋配筋率 |
5.1.3 增大锚垫板尺寸 |
5.2 施工方面的防治措施建议 |
5.2.1 控制混凝土原材料品质 |
5.2.2 严格控制梁段混凝土施工质量 |
5.2.3 严格控制下弯预应力束管道的施工线形 |
5.2.4 保证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 |
5.2.5 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 |
5.3 腹板已有沿管道斜裂缝修补措施建议 |
5.3.1 面处理法 |
5.3.2 涂膜法 |
5.3.3 压浆法 |
5.3.4 粘贴加固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及其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复杂条件下地下工程的研究现状 |
1.2.1 复杂条件下地下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2.2 地裂缝研究 |
1.2.3 地裂缝作用下地下工程研究方法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及其对管廊结构影响分析 |
2.1 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 |
2.1.1 西安地裂缝分布特征 |
2.1.2 西安地裂缝运动特征 |
2.1.3 西安地裂缝活动情况 |
2.2 地裂缝对管廊结构的影响 |
2.2.1 地裂缝区域管廊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受力特性 |
2.2.2 地裂缝对管廊结构影响形式 |
2.2.3 管廊结构底部脱空成因 |
2.3 本章小结 |
3 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范围计算方法 |
3.1 地裂缝区域地下结构计算理论 |
3.1.1 地基模型的选择 |
3.1.2 梁计算模型的选择 |
3.1.3 链杆法求解地下结构的思路 |
3.1.4 半无限平面体的沉陷 |
3.2 地裂缝作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范围计算模型 |
3.2.1 地裂缝作用下地铁隧道计算模型 |
3.2.2 建立计算模型 |
3.2.3 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计算推导 |
3.3 管廊结构内力计算 |
3.3.1 上盘管廊结构内力 |
3.3.2 下盘管廊结构内力 |
3.4 本章小结 |
4 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模型试验研究 |
4.1 试验原型 |
4.2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 |
4.2.1 相似定理 |
4.2.2 系统参量确定 |
4.2.3 相似判据推导 |
4.2.4 相似比的确定 |
4.3 相似材料的选择 |
4.3.1 模型土的配制 |
4.3.2 模型管廊材料 |
4.4 模型试验装置及测试内容 |
4.4.1 模拟试验装置 |
4.4.2 模型试验错动 |
4.4.3 测试内容 |
4.5 模型试验启动判定条件 |
4.6 试验程序 |
4.7 试验结果分析及脱空区讨论 |
4.7.1 正交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7.2 斜交试验结果分析 |
4.7.3 管廊结构内力分析 |
4.7.4 脱空区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5 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的预防措施 |
5.1 管廊结构底部脱空模型试验和脱空范围计算方法结果对比 |
5.2 西安某管廊穿越地裂缝时管廊底部脱空范围计算 |
5.2.1 工程概况 |
5.2.2 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区范围计算和结果讨论 |
5.3 地裂缝区域管廊结构底部脱空预防控制措施 |
5.3.1 结构防治措施 |
5.3.2 地基加固措施 |
5.3.3 其他辅助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二 MATLAB 程序代码 |
(5)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
1.2.1 既有运营铁路隧道现状 |
1.2.2 运营隧道安全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既有隧道衬砌开裂病害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病害诊断方法 |
2.1 建立铁路隧道常见二衬病害诊断指标体系 |
2.1.1 铁路隧道二衬开裂病害 |
2.1.2 既有隧道渗漏水病害 |
2.1.3 既有隧道二衬材质劣化病害 |
2.1.4 既有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病害 |
2.1.5 既有隧道二衬起层、剥落病害 |
2.1.6 既有铁路隧道整体健康等级划分 |
2.1.7 既有铁路隧道健康状态评价体系 |
2.2 计算参数选取与评价模型确定 |
2.2.1 单因素评价矩阵(相对隶属度) |
2.2.2 确定病害中各因素的权重 |
2.2.3 一级准则层间权重向量 |
2.2.4 单因素下属二级指标层间权重向量 |
2.2.5 建立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2.3 算例分析 |
2.3.1 准则层单因素下属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
2.3.2 一级准则层模糊综合评价 |
2.3.3 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二衬开裂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 |
3.1 断裂力学经典理论及有限元计算方法 |
3.1.1 结构断裂模式及应力强度因子(SIF)数解计算理论 |
3.1.2 应力强度因子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
3.2 既有隧道带裂缝二衬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 |
3.2.1 裂纹尖端稳定性系数K_1 |
3.2.2 截面承载力安全系数K_2 |
3.3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1 工程概况 |
3.3.2 计算模型 |
3.3.3 计算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4 既有铁路隧道衬砌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 |
4.1 二衬结构单一部位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
4.1.1 拱顶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1.2 拱腰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1.3 墙腰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1.4 墙脚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 二衬结构两个部位出现裂缝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
4.2.1 拱顶、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2 拱顶、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3 拱顶、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4 拱腰、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5 拱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6 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 二衬结构三个部位出现裂缝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
4.3.1 拱顶、拱腰、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2 拱顶、拱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3 拱顶、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4 拱腰、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既有铁路隧道衬砌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 |
5.1 既有隧道二衬开裂病害预防措施 |
5.2 既有隧道二衬开裂病害一般治理措施介绍 |
5.3 松树湾隧道二衬开裂病害的整治措施建议 |
5.3.1 局部拆换 |
5.3.2 结构补强 |
5.3.3 局部修补 |
5.4 小结 |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A:拱顶、拱腰、墙脚部位裂缝(工况1)命令流 |
(6)林盘山隧道二次衬砌开裂机理及治理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二次衬砌开裂原因研究现状 |
1.2.2 二次衬砌开裂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项目背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2 林盘山隧道二次衬砌开裂调查及其成因分析 |
2.1 林盘山隧道概况 |
2.1.1 隧道工程简介 |
2.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2.1.3 隧道设计及施工情况 |
2.2 隧道衬砌开裂调查 |
2.2.1 隧道衬砌裂缝调查方法 |
2.2.2 衬砌裂缝的分类 |
2.2.3 隧道衬砌裂缝调查 |
2.3 隧道衬砌开裂成因初步分析 |
2.3.1 裂缝成因分类 |
2.3.2 林盘山工程特点及开裂成因的初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的隧道衬砌开裂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3.1 数值分析基本原理 |
3.2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确定 |
3.2.1 岩土材料的分析 |
3.2.2 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3.2.3 岩体及隧道施工材料参数 |
3.2.4 数值计算模型 |
3.3 不同角度倾斜节理对隧道受力结构的数值分析 |
3.3.1 围岩位移影响性分析 |
3.3.2 不同围岩条件下二衬位移影响性分析 |
3.3.3 不同围岩条件下初支内力影响性分析 |
3.3.4 不同围岩条件下二衬内力影响性分析 |
3.4 节理岩层厚度对隧道结构受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
3.4.1 围岩位移影响性分析 |
3.4.2 二衬位移影响性分析 |
3.4.3 初支内力影响性分析 |
3.4.4 二衬内力影响性分析 |
3.5 隧道衬砌开裂的应对措施研究 |
3.5.1 增加仰拱措施及其影响分析 |
3.5.2 不同锚杆长度支护隧道受力数值模拟分析 |
3.6 裂缝治理措施 |
3.6.1 裂缝治理原则 |
3.6.2 预防衬砌开衬砌开裂措施建议 |
3.6.3 修补裂缝措施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4 林盘山隧道衬砌开裂段现场监测及分析 |
4.1 现场监测方案及实施 |
4.1.1 监测方案确定 |
4.1.2 监测内容的实施 |
4.2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3 衬砌结构的内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1 混凝土内部应力 |
4.3.2 混凝土内部钢筋轴力 |
4.3.3 围岩对衬砌的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3.4 边墙底部围岩对边墙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3.5 围岩内部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 拱底分层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4.5 衬砌裂缝的开裂过程监测及分析 |
4.6 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7)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状况 |
1.1 混凝土承载受力裂缝 |
1.2 混凝土收缩产生裂缝 |
1.3 混凝土温差产生裂缝 |
2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
2.1 混凝土防裂缝方案设计存在不足 |
2.2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成因 |
2.3 季节更替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
3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
3.1 提高混凝土防裂缝方案的设计水平 |
3.2 完善混凝土浇筑养护方案 |
3.3 提升混凝土配料的搭配合理性 |
4 结论 |
(8)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
1.1 影响道路桥梁主体结构稳定性 |
1.2 混凝土裂缝导致建筑钢筋材料暴露 |
1.3 混凝土裂缝缩短道路桥梁使用寿命 |
2 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
2.1 道路桥梁荷载影响 |
2.2 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
2.3 温度变化 |
2.4 养护工作不足 |
3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
3.1 合理的设计荷载 |
3.2 严格控制材料 |
3.3 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
3.4 做好养护工作 |
3.5 裂缝的修补 |
4 道路桥梁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
5 结语 |
(9)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
1.1 混凝土凝结过程收缩不良引发的裂缝 |
1.2 温度因素所造成的混凝土裂缝 |
1.3 沉陷问题造成的裂缝 |
1.4 养护不当引发的裂缝 |
2 水工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对策 |
2.1 温度裂缝的防治措施 |
2.2 干缩裂缝的防治措施 |
2.3 塑性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 |
2.4 沉陷裂缝的防治措施 |
3 结束语 |
(10)保障房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保障房混凝土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
1.2.2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研究现状 |
1.2.3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 荷载裂缝 |
2.1.1 荷载裂缝的开裂原因 |
2.1.2 荷载裂缝的防治措施 |
2.2 收缩裂缝 |
2.2.1 收缩裂缝的开裂原因 |
2.2.2 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 |
2.3 温差裂缝 |
2.3.1 温差裂缝的开裂原因 |
2.3.2 温差裂缝的防治措施 |
2.4 沉降裂缝 |
2.4.1 沉降裂缝的开裂原因 |
2.4.2 沉降裂缝的防治措施 |
2.5 构造裂缝 |
2.5.1 构造裂缝的开裂原因 |
2.5.2 构造裂缝的防治措施 |
2.6 施工裂缝 |
2.6.1 施工裂缝的类型 |
2.6.2 施工裂缝的开裂原因 |
2.6.3 施工裂缝的防治措施 |
第三章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分析 |
3.1 填充法与化学灌浆法修复裂缝 |
3.1.1 填充法 |
3.1.2 化学灌浆法 |
3.1.3 填充/灌浆法相关的工程应用 |
3.2 表面处理法与结构加固法修复裂缝 |
3.2.1 表面处理法 |
3.2.2 结构加固法 |
3.2.3 表面处理/结构加固法相关的工程应用 |
3.3 自修复法修复裂缝 |
3.3.1 自修复混凝土简介 |
3.3.2 结晶自修复 |
3.3.3 胶囊自修复 |
3.3.4 微生物自修复 |
3.3.5 自修复法相关应用 |
3.4 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比较 |
第四章 水环境下开裂混凝土自修复效应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及材料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配合比 |
4.2 试件制备及试验过程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CCCW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开裂时间对再生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4.3.3 养护龄期对再生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4.3.4 预压程度对再生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4.3.5 CCCW改性再生混凝土裂缝修复及微观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障房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开裂预测 |
5.1 工程简介 |
5.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 混凝土基本性能测试 |
5.4 混凝土水化热测试 |
5.4.1 水化热试验 |
5.4.2 水化热试验数据分析 |
5.5 大体积底板混凝土开裂预测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J]. 李加顺,刘丽. 散装水泥, 2021(05)
- [2]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3]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及防治措施[D]. 郑博. 广西大学, 2021(12)
- [4]地裂缝错动下管廊结构底部脱空及其受力性能研究[D]. 田江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D]. 齐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林盘山隧道二次衬砌开裂机理及治理措施的研究[D]. 狄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 裴利剑,施继余. 河南科技, 2021(02)
- [8]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 王一凡. 四川建材, 2021(01)
- [9]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王瑞瑶. 低碳世界, 2020(09)
- [10]保障房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D]. 姚卫忠. 江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