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诚,周之琴[1](2021)在《《二次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文中指出本文以《二次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为例,阐述利用生活中见到的拱桥辅助学生学习运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函数、方程等模型思想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郑飞[2](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下一代的生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以后生活的走向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美国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STEM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原有的STEM教育基础上加入了艺术元素从而形成STEAM教育。STEAM教育是一种学科交叉、基于问题的融合真实问题情境的教育,包含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个元素,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有研究已表明STEAM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中函数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函数自诞生以来就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密不可分,并一直服务于科学技术。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C·F·Klein,1849-1925)曾提出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思想。由此可见,函数与STEAM教育中的各个元素有密切联系。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寻找函数与STEAM教育中各元素相联系的素材,并通过分析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总结得到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函数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部分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知识点讲解、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例习题编排四个方面梳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里函数内容中的科学知识。结果发现这四部分内容当中都有科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函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数学教科书中函数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几乎都和物理学有关,很少有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笔者进而又从函数思想和函数知识点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教科书,从中选取若干实例探讨这些学科中的函数内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3)收集分析技术、工程、艺术实例,从这些例子中探讨函数与技术、工程、艺术的联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看到函数在技术、工程和艺术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文提到的这些实例,也可以自己收集或开发一些新的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函数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对函数的深入理解。(4)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上,做出STEAM教育理念下的部分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本文选取“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象”、“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四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本论文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论文通过详细的实例介绍了函数与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的联系,这些内容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函数与STEAM教育理念中各元素的联系,从而为函数与STEAM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提供知识基础。在实践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采用本文提到的一些实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
杨小芹[3](2020)在《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方法》文中指出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中考试题中考查二次函数及其相关内容的比例较大,且常在压轴题中出现.二次函数解析式是二次函数知识的基础,是解答二次函数问题的重要保证.因此,熟练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非常重要.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常有三种表达形式,即一般式、顶点式和两根式,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在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要根据题目条件,灵活地选用适当的表达形式来解题.
王小佳[4](2019)在《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的困难点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义了数学学科的六个核心素养,而解决函数问题则需要多个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函数的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难点知识,是中考重点考察内容,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学好二次函数十分必要。首先,笔者梳理和分析了相关文献,接着访谈了初中一线教师,初步了解了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的学习现状。在此基础上,调查了310名初三在校生学习二次函数的情况,初步确定了研究视角。然后结合调查结果、课标及教材,对300名初三在校生进行测试,并访谈了其中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接着对60名初中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并请他们预测了学生测试情况。最后综合调查结果,得出了九年级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困难点,并发现了师生对二次函数困难点认知的差异。通过分析,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的困难点主要表现在:对二次函数概念不理解,将概念当作公式记忆,不理解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方面,利用描点法作图时取点困难,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存在困难,由图象判断二次函数表达式y(28)ax2(10)bx(10)c(a?)0中a、b、c的情况存在困难,图象逆平移存在困难;在学习二次函数解析式方面,将一般形式变换成其他形式存在困难,选择最佳形式解析式存在困难;在二次函数综合应用方面,理解题干存在困难,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困难,在具体情境中求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知识迁移存在困难,数形结合意识差,对复杂问题数学建模困难。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针对初九年级学生在二次函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点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使教师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学生更好地完善二次函数知识体系。
黄媛媛[5](2019)在《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次函数作为初中数学学习难点之一,一直是历年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初中的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就是研究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复习课的教学。二次函数复习课不仅对学生熟练运用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为其他内容复习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和与教师的访谈,对初中二次函数复习课进行了教学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明确了初中二次函数教学现状,函数的教学策略以及数学复习课的现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基础,在分析近三年中考题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析,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试误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累积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支撑,形成了三类教学设计,分别为:二次函数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教学设计,为教师的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效果良好。
齐慧芳[6](2019)在《初中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1年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中学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二次函数在《新课标》[1]中仍然占有核心地位。二次函数内容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各省中招考试的热点。同时,函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和重要工具,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重要工具。函数的思想方法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解决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时,也常用二次函数作为建模工具。基于此,本文将研究以下三个内容:(1)对初中二次函数的地位及作用、初中生学习二次函数的认知现状、初中教材中二次函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2)研究近几年海南中考数学二次函数综合试题,结合九年级学生在二次函数综合题作答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存在的的主要问题;(3)探究关于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笔者通过对初中二次函数相关背景的研究,明确了二次函数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整理了近十年海南中考数学试卷的二次函数综合题,从分值、考点及关键解题方法三个方面来研究二次函数综合试题的命题规律。分析近五年参加海南省中招考试的学生在二次函数综合试题的得分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并且,对近三年海南中考的二次函数综合试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针对一个中学的500多名学生二次函数综合题的作答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学生在二次函数综合题作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运算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不强,不能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最后,结合以上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学的不足,关于二次函数建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选取二次函数综合题中的图形面积问题编写了一篇教学设计。本文旨在通过对二次函数综合题的分析,寻求有效且符合教学规律的二次函数综合题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有效指导二次函数教学的目的。希望能为探索符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函数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帮助,为初中教师的二次函数教学提供参考,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二次函数,探究二次函数综合题。
林佳娜[7](2017)在《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有效复习》文中指出中考数学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学生之间的能力差距大.运用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林少杰老师指出: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有主次之分,枝干之别.因此,内容的提炼与整合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削枝强干、优化结构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师应建
张春霞[8](2017)在《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文中指出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2章(二次函数)第3节(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内容,共2课时,主要是通过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探究,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灵活选用二次函数表达式的不同形式,求出函数解析式.教学中我先将教材整合讲一节课,然后练习一节,经过多次使用和修改,教学效果不错.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会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张金生[9](2016)在《要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探索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学生兴趣很浓,效率很高。现在谈谈在实际操作中的几点体会。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我根据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表现和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先将本班三十人分成ABCDEF六个层面,每个层面均有五人,老师指定A层面的五位同学为组长,再由组长从同学的友情、有利于合作探究、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等方面出发,去BCDEF五个层面各选一名同学,来组建由六人构成的学习小组,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这样
陈俊霞[10](2016)在《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前提。从教师的实践情况来看,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还存在各种问题。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历程与各种学习理论息息相关,而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信息加工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研究一开始并不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它们在指导教学设计活动时缺乏可以直接操作的具体的教学策略。马飞龙等人针对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变易理论,该理论关注建构学习内容的意义,通过变易图式的创设,帮助学生审辨到事物的关键特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有启发性意义。本文以变易理论为指导,对初中数学概念、命题以及函数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变易理论指导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关键在于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知识结构图的呈现为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外在视野;(2)运用变易理论指导数学命题教学设计,可以从命题探索、命题证明和命题运用3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在命题探索阶段,创设图形运动变化的环境,体现变易图式对比、类合的功能;在命题证明阶段,对于简单命题,可以直接举反例,体现变易图式对比的功能;复杂命题的处理,主要体现在一题多证方面。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都有各自的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能够对同一命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在命题的运用阶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纯数学问题的解决和现实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要知道学习的定理是什么,还要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运用变易理论指导数学函数教学设计,从函数的概念来看,掌握函数概念的关键特征,区别无关特征的干扰;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设计围绕函数关键特征的变易环境。在变化中,结合函数图象,对函数性质进行总结思考,体现变易图式对比、类合和融合的教学功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变易图式类合的功能归纳出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函数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将文字形式的问题、图象形式的问题转化为代数形式来解决。学生在测验后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其关键特征,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利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掌握情况较好,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审辨二次函数的特殊值,观察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二、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二次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背景分析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学生情况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
1. 师生共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
2.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展示 |
3. 学生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判 |
4. 同学之间讨论 |
5. 板书,规范书写格式 |
6. 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标注 |
(三)应用练习 |
1. 学生独立审题分析,标图,尝试完成解题过程 |
2. 展示学生解题过程,师生共同评判 |
3. 思考拓展 |
(四)课堂总结 |
(五)作业 |
三、教学反思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复合型人才 |
1.1.2 STEAM教育能为个人未来生活做准备 |
1.1.3 函数的重要地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2.1.1 STEAM教育目标的探索 |
2.1.2 STEAM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
2.1.3 STEAM师资培养 |
2.1.4 函数教学研究 |
2.2 国内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第3章 STEAM教育理念下函数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3.1 STEAM教育理念下函数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概念界定 |
第4章 科学与函数 |
4.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科学有关的论述 |
4.2 数学教科书中函数中的科学内容 |
4.2.1 知识点讲解中的科学内容 |
4.2.2 阅读与思考中的科学内容 |
4.2.3 数学活动中的科学内容 |
4.2.4 习题中的科学内容 |
4.2.5 小结 |
4.3 其他科学教科书中的函数内容 |
4.3.1 生物中的函数 |
4.3.2 地理中的函数 |
4.3.3 化学中的函数 |
4.3.4 物理中的函数 |
4.4 小结 |
4.5 教学设计分析 |
第5章 技术、工程、艺术与函数 |
5.1 技术与函数 |
5.1.1 信息技术与函数教学 |
5.1.2 信息技术中的函数 |
5.2 工程与函数 |
5.3 艺术与函数 |
5.3.1 美与函数 |
5.3.2 音乐与函数 |
5.4 小结 |
5.5 教学设计分析 |
第6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函数内容教学设计 |
6.1 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流程 |
6.2 教学设计案例 |
6.2.1 案例一:变量与函数 |
6.2.2 案例二:函数的图象 |
6.2.3 案例三: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
6.2.4 案例四: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数学教科书中函数章节的习题 |
致谢 |
(3)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一般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
二、用顶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
三、用两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
(4)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的困难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2.二次函数在历年中考的地位 |
3.二次函数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
4.二次函数是师生的共同难点 |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1.二次函数概念的相关研究 |
2.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解析式的相关研究 |
3.二次函数综合应用的相关研究 |
4.二次函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设计及过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1.学生调查对象 |
2.学生测试对象 |
3.教师调查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测试卷法 |
4.访谈法 |
(四)测试题的效度、信度分析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调查与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1.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2.学生二次函数学习困难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学生应对二次函数学习困难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1.考察二次函数概念掌握情况的题目分析 |
2.考察二次函数图象、性质掌握情况的题目分析 |
3.考察二次函数解析式掌握情况的题目分析 |
4.考察二次函数综合应用掌握情况的题目分析 |
(三)教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1.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教师评估学生二次函数学习困难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
3.二次函数学习困难原因与对策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四)教师调查结果与学生调查结果的差异分析 |
五、初中生在二次函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点归纳 |
(一)二次函数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点 |
(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点 |
1.描点法画二次函数图象取点困难 |
2.灵活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存在困难 |
3.由二次函数图象判断参数a、b、c的情况存在困难 |
4.对二次函数图象进行“逆平移”存在困难 |
(三)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点 |
1.同一二次函数不同形式解析式间变换困难 |
2.选择最佳解析式存在困难 |
(四)二次函数综合应用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点 |
1.对题目的理解分析存在困难 |
2.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存在困难 |
3.对相关知识的迁移存在困难 |
4.数学建模困难 |
5.数形结合方法运用存在困难 |
六、解决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困难点的应对策略 |
(一)解决学生二次函数概念学习的困难点的对策 |
1.认清学生已有认知,重视概念生成过程 |
2.辨析典型例子,强化概念本质 |
(二)解决学生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学习的困难点的对策 |
1.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
2.注重培养学生作图能力,在画图过程中感受图象性质 |
3.加强多媒体使用,帮助学生理解 |
(三)解决学生二次函数解析式学习的困难点的对策 |
1.放慢节奏,引导学生亲历变换过程 |
2.抓住关键,寻找最佳解题方式 |
3.剖析已知条件,找出有效信息 |
(四)解决学生二次函数综合应用学习的困难点的对策 |
1.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
(五)减小师生对二次函数困难点认知差异的对策 |
七、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函数思想的重要价值 |
(二)二次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
(三)复习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
(四)二次函数在中考中的地位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数学复习课 |
(二)二次函数复习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初中二次函数学习困难研究 |
二、函数教学策略研究 |
三、数学复习课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加涅学习层次(累积)理论 |
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四章 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设计总体思路 |
(一)复习课的目的 |
(二)复习课的基本流程 |
四、二次函数基础知识复习教学设计 |
五、二次函数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
(一)专题复习一:解析式求法、对称性 |
(二)专题复习二: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
六、二次函数综合复习教学设计 |
(一)二次函数综合复习教学设计一 |
(二)二次函数综合复习教学设计二 |
第五章 教学效果测评 |
一、测试目的 |
二、测试对象 |
三、测试题的选择 |
四、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一)测试结果 |
(二)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测试题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初中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理念下二次函数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
1.1.2 初中生学习二次函数的认知现状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对二次函数及其教学的研究 |
1.3.2 国内对二次函数及其教学的研究 |
第二章 关于初中教材中二次函数相关内容的研究 |
第三章 关于海南中考二次函数综合试题的分析 |
3.1 二次函数在海南中考数学试题的重要地位 |
3.2 近十年海南中考二次函数试题的总体分析 |
3.3 近五年参加海南中考的学生二次函数综合试题的得分情况分析 |
3.4 近三年海南中考二次函数试题的具体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二次函数综合题作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九年级学生在二次函数综合题作答中的典型错例分析 |
4.2 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教学策略 |
5.1 函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
5.2 二次函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
5.3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策略 |
5.4 二次函数综合题的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二次函数综合题教学设计 |
6.1 《二次函数综合题中的图形面积问题(1)》教学设计 |
6.2 《二次函数综合题中的图形面积问题(1)》导学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有效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整合教学内容的探索 |
(一) 整体知识的发散整合 |
1. 搭架式.搭建一个“支架”, 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 |
2. 主干式.在进行每章书的复习时, 抓住知识的主干, 把枝叶部分留给学生完成. |
3. 主题式.对于具有整体效应的知识, 在复习时提出来加以类化. |
(二) 局部知识的关联整合 |
1. 一串问题, 一个知识 |
2. 一个问题 (条件) , 一串知识 |
(三)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的整合 |
1. 突出统帅作用的整合 |
2. 深刻领会细节的整合 |
3. 经历总结提高的整合 |
二、整合案例—–函数的复习 |
(一) 整体分析: |
(二) 一个课例:—–求函数的解析式 |
1. 通过函数解析式的求解, 使学生熟悉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 |
2. 理解待定系数法的实质, 能够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
3. 熟悉几类函数的对应关系, 学会“对号入座”,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
(8)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目标 |
2 教学重难点 |
3 教学过程 |
3.1 复习引入 |
3.2 初步探究 |
3.3 深入探究 |
3.4 反馈练习 |
3.5 课时小结 |
3.6 作业布置 |
4 自我点评 |
(10)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变易理论概述 |
2.1.1 变易理论的产生 |
2.1.2 变易理论的理论基础 |
2.1.3 变易理论的核心观点 |
2.2 变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1 变易理论的实践应用 |
2.2.2 变易理论与变式教学 |
2.3 小结:变易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2.3.1 学习的实质是为要认识的事物建构意义 |
2.3.2 学习的机制是审辨,审辨的关键在变易 |
2.3.3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建构各种变易图式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4 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4.1 基于变易理论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以“整式的加减”为例 |
4.1.1“整式的加减”单元教学分析 |
4.1.2“整式的加减”变易空间设计 |
4.1.3 变易理论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结果与讨论 |
4.2 基于变易理论的数学命题教学设计——以“平行四边形”为例 |
4.2.1“平行四边形”单元教学分析 |
4.2.2“平行四边形”变易空间设计 |
4.2.3 变易理论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结果与讨论 |
4.3 基于变易理论的函数思想方法教学设计——以“二次函数”为例 |
4.3.1“二次函数”单元教学分析 |
4.3.2“二次函数”变易空间设计 |
4.3.3 变易理论“二次函数”教学实践探索与结果讨论 |
4.3.4 变易理论数学函数教学设计结论 |
4.3.5 改善建议 |
5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 |
5.2.1 本研究的不足 |
5.2.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次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J]. 黄德诚,周之琴. 广西教育, 2021(29)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郑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方法[J]. 杨小芹.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0(08)
- [4]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的困难点研究[D]. 王小佳. 渤海大学, 2019(12)
- [5]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研究[D]. 黄媛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6]初中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齐慧芳. 海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有效复习[J]. 林佳娜.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17(06)
- [8]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J]. 张春霞. 数学教学研究, 2017(01)
- [9]要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J]. 张金生. 吉林教育, 2016(19)
- [10]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 陈俊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