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柴胡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美尼尔病5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骁汉[1](2021)在《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并探求其理论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并为之后中远期临床疗效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筋伤科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共计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13人,女性26人,年龄范围37-58岁,平均年龄54.21±4.18,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男性11人,女性28人,年龄范围35-59岁,平均年龄55.76±6.85,采用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2周),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记录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应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颈性眩晕量表总评分及其中各项评分,并对疗效做出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说明治疗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3.ESCV评分:组内比较:两组ESCV总评分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均明显提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ESCV总评分为44.76±1.46,对照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ESCV总评分为39.35±3.16。且在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ESCV量表中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组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组间比较: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ESCV总评分分别为21.21±3.64和20.62±4.1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两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比较,治疗组ESCV总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在“眩晕程度”、“眩晕频度”、“眩晕持续时间”、“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各项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眩晕程度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7.95±0.32,对照组评分为7.18±1.27,差异显着,P<0.01;眩晕频度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97±0.16,对照组评分为3.56±0.68,差异显着,P<0.01;眩晕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97±0.16,对照组评分为3.56±0.72,差异显着,P<0.01;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95±0.15,对照组评分为3.51 ±0.59,差异显着,P<0.01;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19.26±1.09,对照组评分为16.26±2.07,差异显着,P<0.01。而在“颈肩痛”及“头痛”方面,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颈肩痛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77±0.48,对照组评分为3.56±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1.88±0.24,对照组评分为1.73±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及恢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结论:(1)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以及单纯推拿手法,这两种治疗方法针对颈性眩晕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均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且在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及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在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时宜广泛应用。
张业慧[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梅尼埃病(MD)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MD主要通过听力学和双温试验等作为诊断依据。在疾病早期,MD患者症状常常不典型,这导致MD易被误诊,患者得到明确诊断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目前MD的诊断,除了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听力学双温试验等之外,耳蜗电图成为辅助诊断MD患者重要方法之一。既往的临床研究发现,痰浊中阻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而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MD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索眩得康治疗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疗效,通过客观指标(耳蜗电图,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和主观指标(DHI)评价此法对梅尼埃病恢复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60例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中医及西医诊断的患者,随机将60例M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具体干预措施为口服中药汤剂眩得康配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中药治疗,只口服西药(敏使朗)。用法用量:中药汤剂眩得康,每日1剂,早、晚饭之后后服用。敏使朗一日3次,每次2片,饭后服。治疗前、治疗1周各进行一次耳蜗电图,纯音听阈测定检查,双温试验,DHI量表评分,并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组耳蜗电图SP/AP值,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结果,DHI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耳蜗电图SP/AP值,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结果,DHI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西药治疗组(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与西药组方案均可提高患者纯音听阈测定和双温试验结果,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2两组方案短期内均可改善DHI评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疗效优于西药组。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与对照组方案均可降低患者耳蜗电图SP/AP值,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药组。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疗效总体优于对照组方案。
胡亚洁[3](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石维娟[4](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张楚楚[5](2020)在《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本方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现代临床将其运用于治疗诸多疾病。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以及现代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对半夏泻心汤方证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明晰理法方药,阐述辨证要点,探究古今临床规律演变。方法:全文共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是文献综述部分,对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研究的诸多文献以搜索与总结,并对现代药理研究方面的临床实验提取总结归纳。洞悉半夏泻心汤文献以及现代药理方面的成果。第二是方证理论部分,一是明晰半夏泻心汤历代演变规律,整合北宋以前部分提及半夏泻心汤的条文进行源流考证;二是对仲景所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半夏泻心汤的条文进行探讨,探析半夏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之去滓再煎其深层内涵;三是通过剖析后世医家之注,对半夏泻心汤证之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进行归纳与总结;四是结合半夏泻心汤类方对后世医家运用半夏泻心汤之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揭示其临床运用规律。第三,总结筛选现代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之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搜索CNKI、万方、VIP中从1950年至2020年3月的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医案,设定标准后将符合标准的医案录入EXCEL文档,运用SPSS22.0软件帮助统计数据。其四,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截止至2019年6月,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范围,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对其数据Meta分析。结果:(1)在临床杂病的辨治过程中,半夏泻心汤的运用颇为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有调节胃肠动力、抑制HP活性、保护胃黏膜、提高免疫力、提高耐氧气能力以及调节中枢递质等作用;(2)通过方证理论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基本病理为寒热错杂;主要病机为升降失司,虚实夹杂;辨证要点为心下痞满;(3)纳入的581例医案中,常见中医疾病有痞证、泄泻、胃痛,西医疾病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应用指征为:胃痞、纳差、便溏,舌红苔白、脉弦滑;常用加味药为白术,茯苓,枳壳,陈皮;(4)Meta分析中,录入19篇RCT文献,共记1757名患者。结果表示:半夏泻心汤加减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大幅提高临床的总有效率(OR=4.56,95%CI[3.22,6.48]。Z=9.73,P<0.00001)和 治 愈 率(OR=1.99,95%CI[1.53,2.58]。Z=5.82,P<0.00001);以及症状积分的变化(SMD=2.81,95%CI[2.44,3.19]。Z=6.32,P<0.00001)。半夏泻心汤对治疗浅表性胃炎疗效显着。结论: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进行文献综述、方证理论研究、现代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方面整合归纳,从而使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方证理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方面具有横向以及纵向理解,对古代与现代运用异同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张小颖[6](2020)在《《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金匮要略》和后世医家有关眩晕论述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医家辨治眩晕的影响作用,以继承和发扬张仲景对于眩晕的诊疗特色,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法对《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版)及记载眩晕理论相关书籍、文献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运用理论研究法,归纳、总结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并对于眩晕研究具有自身特色医家的医论、医话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各医家对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之继承及自身理论特色。结果: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为肾阳不足、肾精亏虚、肺气虚寒、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实者为风邪外袭、痰饮内停、水气上逆、湿热上犯。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中眩晕治疗原则有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阳利水、健脾利水、化气利水、渗湿利水、清热利水)、和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3.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对药物“功效”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三位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对药物“四气”分析得出,以温性药最为常用,其后依次为平性、寒性、热性、凉性药物;对药物“五味”分析得出,甘味药应用最多,其后依次为辛味、苦味、淡味、酸味、咸味药。4.《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经方有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甘草干姜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术附汤、苓桂五味甘草汤、茵陈蒿汤等15首,对后世医家治疗眩晕遣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如严用和将小柴胡汤化裁成柴胡散,治疗肝气热盛所致目眩;张景岳将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成茯苓半夏汤、六味茯苓汤、茯苓丸治疗痰饮眩晕;杨仁斋将术附汤化裁成芎术除眩汤,治疗寒湿所致头重眩晕等。5.后世医家论治眩晕虽各具特色,但多受《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的影响:隋唐时期医家,多宗《金匮要略》从痰饮、湿热、外邪乘虚、风邪论治眩晕,提出“痰热风动致眩”观点;认为外伤可作为眩晕病因;治疗时增加了导引术、中药熏洗、针刺等方法。宋金元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七情致眩”“瘀血致眩”“无痰不作眩”以及区分体质辨眩晕。明清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了“无虚不作眩”;规范了眩晕的证型分类;对眩晕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将眩晕与郁冒进行了明确鉴别。现代医家多继承《金匮要略》眩晕所论,重视“风”“痰”“虚”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眩晕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临证多从风、火、痰、瘀、虚、郁角度进行理解与实践。结论: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眩晕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和法。3.《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以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用;药性以温性药为首,药味以甘味应用最多;《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眩晕的方剂为后世医家治疗眩晕奠定了方剂学基础。4.《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论治眩晕时,对《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多有继承,同时对《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理论未论及之处给予补充,并扩大了《金匮要略》治疗眩晕方剂的治疗范围。
林书阳[7](2019)在《柴陈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痰湿型)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柴陈泽泻汤对痰湿型梅尼埃病患者相关量表的改善情况,从而对柴陈泽泻汤治疗痰湿型梅尼埃病进行客观的评价,观察该中药对治疗此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梅尼埃病提供一种新方法及思路,也为下一步探讨中药治疗梅尼埃病的作用机制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09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梅尼埃病(痰湿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梅尼埃病(痰湿型)的诊断标准,按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分柴陈泽泻汤组(治疗组)、敏使朗组(对照组)。7d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二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耳鸣致残量表(THI)、耳闷视觉模拟量表(VAS)及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的变化,并判断相关的临床疗效;随访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症状发作次数及病情变化情况,评估远期疗效。结果1.1 DHI量表积分方面:二组组内、组间比较DHI量表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2 THI量表积分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T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VAS量表积分方面:二组治疗前VA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眩晕、耳鸣VAS评分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闷、听力下降VAS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中医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二组组内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分析:在临床观察期间,60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本试验用药相关的不良事件,实验室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3.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成功的患者的病情发作严重程度及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结论 柴陈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痰湿型)临床疗效显着,能够减轻患者眩晕、耳鸣等症状,且优于敏使朗组,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朱梦龙[8](2016)在《眩晕方证辨证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研究眩晕六经证型及方证分布的特点,初步明确经方治疗眩晕的方证辨证规律,旨在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眩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43例眩晕患者,采集一般情况、既往史、四诊信息等相关资料,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辨证方法,得到各自的六经证型及相应的方证。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眩晕六经证型及方证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六经各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三大主症和既往病史的关系。结果1.所纳入的243例眩晕患者共出现22个六经证型,包括5个单经病证型及17个合病证型。各证型以少阳病最为常见,可见于61例患者,占25.10%,其次为少阳太阴合病(58例,占23.87%),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46例,占18.93%),少阳阳明太阴合病(27例,占11.11%),少阳阳明合病(10例,占4.12%)。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厥阴合病、厥阴阳明合病、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出现较少,各仅见1例患者,占0.4%。243例患者中,以少阳及其合病(包括少阳病、少阳太阴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等)最为多见,占89.3%(共217例)。经非参数卡方检验,眩晕六经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2.243例患者共出现88个方证,以小柴胡汤加茯苓方证最为常见,有38例;其次为小柴胡汤方证(30例)、四逆散方证(26例)、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12例)、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11例)、四逆散加茯苓方证(11例)、小柴胡汤合泽泻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10例)。其中,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合方(包括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加茯苓方证、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小柴胡汤合泽泻方证等)、四逆散及其加减合方(包括四逆散方证、四逆散加茯苓方证、四逆散合泽泻汤方证等)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共计134例、66例,占全部患者的55.14%、27.16%。3.243例患者中,最常用的加减药物为川芎、葛根、天麻、白蒺藜,分别见于156例、152例、149例、97例患者。4.经非参数检验,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的眩晕患者中,六经各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三大主症(头昏、头晕、眩晕)以及既往病史对六经各证型分布亦无明显影响。结论1.眩晕六经证型皆可见;以合病证型为主,并有主次之分;少阳及其合病是最常见证型。2.眩晕方证各异,以柴胡剂为主;单方较少,以合方居多;临床治疗可经方与专病专方(药)相结合。3.小柴胡汤加茯苓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四逆散方证为治疗眩晕的最常见方证。4.自拟四味晕痛汤为治疗眩晕的常见合用方。5.本研究初步结论因受样本限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焕[9](2016)在《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研究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临床疗效的RCT、CCT,由3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8个RCT、CCT,9715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中仅3篇Jadad记分为2分,其余研究均为1分,纳入研究质量低下。Meta分析提示: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联合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中西医结合3组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RR(95%CI)分别为4.70[3.815.80]、5.90[3.2110.83]、5.29[1.8515.12]、5.29[1.8515.12]、5.30[3.757.49]、5.42[2.7210.78],P<0.00001,6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发表性偏倚监测显示:纳入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
谢丽红,许文婷[10](2014)在《中医治疗梅尼埃病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梅尼埃病(原称美尼尔氏综合征)通常发病较急,近年来其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中医治疗此病有较好疗效。从中医文献分析,该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风火痰瘀为其标,治疗上侧重于化痰,临床医生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二、小柴胡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美尼尔病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柴胡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美尼尔病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颈性眩晕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
2.1 颈本体感受器学说 |
2.2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2.3 椎动脉压迫学说 |
2.4 偏头痛相关性学说 |
2.5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
3 颈性眩晕的西医治疗进展 |
3.1 手术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3.3 牵引治疗 |
4 小结 |
综述二 颈性眩晕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机 |
2.1 脏腑失调 |
2.2 筋骨失衡 |
3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进展 |
3.1 中药治疗 |
3.2 手法治疗 |
3.3 针灸治疗 |
3.4 针刀治疗 |
3.5 综合疗法 |
4 小结 |
综述三 小柴胡汤相关研究进展 |
1 小柴胡相关理论研究 |
1.1 小柴胡汤的组成及煎服法 |
1.2 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及应用 |
2 小柴胡汤的临床研究 |
2.1 小柴胡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 |
2.2 小柴胡汤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治疗方案 |
1.4 样本量估算 |
1.5 观察指标 |
1.6 评价方法 |
1.7 总体疗效评估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评价指标对比 |
2.3 总体疗效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小柴胡汤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探讨 |
1.1 从“少阳为枢”认识颈性眩晕的病机 |
1.2 基于小柴胡汤方药组成的机制分析 |
2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小柴胡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优越性 |
2.1 基于中医整体观理论 |
2.2 基于经脉与经筋的辩证关系 |
3 试验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ESCV量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梅尼埃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
1. 秦汉时期 |
2. 晋唐时期 |
3. 宋金元时期 |
4. 明清时期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
1. 药物炮制 |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2. 药物的剂量 |
2.1 泽泻的剂量 |
2.2 白术的剂量 |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
1. 配伍规律 |
2. 方证特点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
3. 讨论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4)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
1.1 唐代及以前 |
1.2 金元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
1 采用的软件 |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图表分析 |
2.3 关联分析 |
2.4 黄金分割法 |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古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治法结果 |
2.3 用方结果 |
2.4 用药结果 |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现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症状结果 |
2.3 治法结果 |
2.4 用方结果 |
2.5 用药结果 |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
1 营卫的功能 |
2 营卫的关系 |
3 营卫的运行 |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
2 营卫的病理 |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
3.2 三纲鼎立学说 |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
2.1 桂枝汤 |
2.2 桂枝汤相关方 |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
3 小结 |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4 小结 |
结语 |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5)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
1 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运用 |
1.1 脾胃系统疾病 |
1.2 肺系疾病 |
1.3 肝胆系疾病 |
1.4 内分泌系统疾病 |
1.5 肿瘤系疾病 |
1.6 儿科疾病 |
1.7 口腔系疾病 |
1.8 皮肤系疾病 |
1.9 神经系疾病 |
1.10 肾系疾病 |
1.11 妇科疾病 |
小结 |
2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
2.1 调节胃肠动力 |
2.2 抑制HP活性 |
2.3 保护胃肠道粘膜 |
2.4 提高免疫力 |
2.5 提高耐缺氧能力 |
2.6 调节中枢递质 |
2.7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方证理论研究 |
1 半夏泻心汤的源流考 |
1.1 《脉经》引半夏泻心汤条 |
1.2 《外台秘要》引半夏泻心汤条文 |
1.3 《备急千金要方》中半夏泻心汤条文 |
2 半夏泻心汤相关条文辨析 |
2.1 《伤寒论》第149条分析 |
2.2 《金匮要略》中半夏泻心汤相关条文分析 |
3 方证理论探讨 |
3.1 半夏泻心汤证机理分析 |
3.2 半夏泻心汤症状分析 |
3.3 半夏泻心汤方药分析 |
4 半夏泻心汤“方后注” |
4.1 病机 |
4.2 临床表现 |
4.3 方药 |
4.4 药性药量 |
5 半夏泻心汤类方、治疗痞证及治疗寒热错杂证之应用 |
5.1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
5.2 旋覆代赭石汤 |
5.3 黄连汤 |
5.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5.5 大黄黄连泻心汤 |
5.6 附子泻心汤 |
5.7 五苓散 |
5.8 大柴胡汤 |
5.9 桂枝人参汤 |
5.10 瓜蒂散 |
5.11 柴胡桂枝干姜汤 |
5.12 乌梅丸 |
5.13 十枣汤、甘遂半夏汤、桂枝生姜枳实汤 |
6 后世医家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
6.1 《温病条辨》 |
6.2 《临证指南医案》 |
6.3 《普济方》 |
6.4 《证治准绳》 |
6.5 《景岳全书》 |
6.6 《医学原理》 |
第三章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半夏泻心汤证治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收集标准 |
1.3 资料提取 |
1.4 资料规范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名统计 |
2.3 症状统计 |
2.4 舌象统计 |
2.5 脉象统计 |
2.6 半夏泻心汤医案用药统计 |
3 讨论 |
3.1 半夏泻心汤汤临床应用范围 |
3.2 半夏泻心汤之应用指征 |
3.3 半夏泻心汤之化裁用药规律 |
4 小结 |
第四章 半夏泻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研究方案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半夏泻心汤的疗效评价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眩晕的概述 |
1 眩晕的概念 |
2 眩晕的范围 |
3 眩晕病名探究 |
第二部分 《金匮要略》对眩晕的研究 |
1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 |
1.1 虚证眩晕 |
1.1.1 肾阳不足证 |
1.1.2 肾精亏虚证 |
1.1.3 肺气虚寒证 |
1.2 实证眩晕 |
1.2.1 痰饮内停证 |
1.2.2 水气上逆证 |
1.2.3 湿热上犯证 |
1.3 虚实夹杂证眩晕 |
1.3.1 肝肾不足,风湿上犯证 |
1.3.2 阴虚阳厥,外感寒邪证 |
2 《金匮要略》治疗眩晕用药应用分析 |
3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小结 |
3.1 眩晕病因病机 |
3.1.1 因虚致眩 |
3.1.2 痰饮致眩 |
3.1.3 水气致眩 |
3.1.4 湿热致眩 |
3.1.5 风邪致眩 |
3.1.6 外邪乘虚致眩 |
3.2 眩晕治疗原则 |
3.2.1 辨证论治 |
3.2.2 治病求本,调和阴阳 |
3.2.3 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 |
3.2.4 注重顾护脾胃 |
3.3 眩晕治疗方法 |
3.3.1 利水法 |
3.3.2 和法 |
3.3.3 温补法 |
3.3.4 平冲降逆法 |
3.3.5 和胃降逆法 |
3.3.6 汗法 |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
1 《金匮要略》对隋唐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
1.1 医家举隅 |
1.1.1 巢元方 |
1.1.2 孙思邈 |
1.2 小结 |
2 《金匮要略》对宋金元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
2.1 医家举隅 |
2.1.1 严用和 |
2.1.2 杨士瀛 |
2.1.3 张从正 |
2.1.4 朱丹溪 |
2.2 小结 |
3 《金匮要略》对明清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
3.1 医家举隅 |
3.1.1 周之干 |
3.1.2 龚廷贤 |
3.1.3 张介宾 |
3.1.4 秦昌遇 |
3.1.5 汪文绮 |
3.1.6 李用粹 |
3.2 小结 |
4 《金匮要略》对现代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
4.1 眩晕的现代理论研究 |
4.1.1 眩晕应辨外感、内伤 |
4.1.2 眩晕病因以痰湿多见 |
4.1.3 眩晕多从虚辨证论治 |
4.1.4 眩晕病机复杂,难守一法 |
4.2 《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方剂的临床应用 |
4.2.1 苓桂术甘汤 |
4.2.2 五苓散 |
4.2.3 甘草干姜汤 |
4.2.4 小柴胡汤 |
4.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4.2.6 茵陈蒿汤 |
4.3 《金匮要略》方治疗眩晕的临床运用 |
4.4 小结 |
5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研究概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柴陈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痰湿型)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一) 分组情况 |
(二) 盲法 |
(三) 治疗方法 |
1. 方法 |
2. 合并用药规定 |
(四) 观察指标 |
1. 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 |
2. 耳鸣致残评定量表THI评分 |
3.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
4. 中医症候评价 |
5. 治疗后三个月患者病情复发次数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六) 安全性评价指标 |
(七)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病例资料 |
(二) 临床疗效 |
(三) 随访 |
(四) 安全性分析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传统及现代医学对梅尼埃病的认识 |
(二) 研究结果分析 |
1. DHI量表积分分析 |
2. THI量表积分分析 |
3. VAS量表积分分析 |
4. 中医证候分析 |
5. 随访结果分析 |
(三) 柴陈泽泻汤浅析 |
(四) 单味中药药理作用分析 |
(五) 对照药物选择原因 |
(六)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眩晕方证辨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治疗眩晕常用经方概述 |
1 太阳病眩晕 |
2 阳明病眩晕 |
3 少阳病眩晕 |
4 太阴病眩晕 |
5 少阴病眩晕 |
6 厥阴病眩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眩晕现代研究概况 |
1 概念 |
2 分类 |
3 常见病因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及结果整理 |
2.2 文献的质量评价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文献检出结果 |
2 文献评价结果 |
3 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 Meta-分析结果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中医治疗梅尼埃病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脏腑论治 |
1.1 从肝论治 |
1.2 从脾论治 |
1.3 从少阳论治 |
2 多脏腑论治 |
2.1 从心脾论治 |
2.2 从肝脾论治 |
2.3 从肝脾肾论治 |
3 讨论 |
四、小柴胡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美尼尔病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骁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业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D]. 张楚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D]. 张小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柴陈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痰湿型)的临床疗效研究[D]. 林书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眩晕方证辨证规律研究[D]. 朱梦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D]. 张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中医治疗梅尼埃病临床研究概况[J]. 谢丽红,许文婷. 江西中医药,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