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光温室葡萄石灰氮催芽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邱豪[1](2020)在《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葡萄是安徽省主要栽培的果树之一,其味道鲜美、外形美观、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且葡萄栽培结果早、效益快、效益高,近年来栽植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葡萄露地栽培主要品种成熟期相近,集中7~9月份上市,市场竞争压力大,销售价格低。促早栽培可以为葡萄的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并使其比露地提早萌芽与生长结果,使浆果更早成熟,实现淡季供应,提高经济效益。葡萄落叶进入休眠期后,只有满足一定的需冷量才可以结束休眠重新萌芽生长,用破眠剂涂抹休眠芽可以使葡萄休眠提前解除,同时提早扣棚升温进行促早生产。安徽省外以北地区对葡萄促早栽培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省内研究很少,有关破眠剂的使用对葡萄物候期、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夏黑早生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单氰胺涂抹冬季修剪后的休眠芽,观察并分析对物候期、生理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破眠剂在葡萄促早栽培上的规范使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便提高葡萄经济效益,进行葡萄促早栽培模式的规模化应用推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氰胺处理可以提早葡萄自萌芽期至成熟期阶段的物候期,单氰胺浓度3.6%、4.2%、5%、6.3%处理下成熟期分别较对照组(清水处理做对照)23d、25d、20d、16d,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其中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后促早效果最好,于药剂涂抹(本试验处理时间12月17日)后53天后进入萌芽期,相比对照组萌芽期提早20d,始花期早20d,坐果期早18d,转色期早40d,成熟期早25d。2.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的萌芽率分别是82.6%、80.9%、78.2%、75.3%、70.6%,试验组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萌芽整齐一致,试验组萌芽不整齐。对照组和四种处理下的果枝率分别是89.3%、88.1%、86.7%、85.3%、84.6%,差异性不显着。3.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的净光合速率(Pn)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双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与16:00,中午由于光午休现象,部分叶片气孔关闭,净光合速率下降,波谷出现在14:00。除在谷值期间,试验组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大,其次是3.6%与5%处理下净光合速率较为接近,单氰胺浓度6.3%处理下与对照组较为接近,且低于其它处理。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成正相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净光合速率成负相关。4.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是1.186mg/g、1.393mg/g、1.671mg/g、1.693mg/g、1.512mg/g,试验组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叶绿素a/b与之成负相关,差异性显着。试验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之间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叶绿素含量1.671mg/g最高,叶绿素a/b值0.987最低。5.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根系活力分别是76.86μg.g-1.h-1、86.21ug.g-1.h-1、86.28ug.g-1.h-1、84.75ug.g-1.h-1、82.46ug.g-1.h-1,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试验组组间差异性不显着。试验组之间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根系活力86.28μg.g-1.h-1最高。6.试验组四种单氰胺浓度处理与对照组在单果重、果粒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单氰胺处理后,果实着色更深,果形指数更小,口感更好,果实内在品质更高。其中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单果重5.42g、果粒纵径2.16cm、横径1.94cm、果形指数1.11、可溶性固形物15.4%、可溶性糖14.80%、可滴定酸0.48%、糖酸比30.8、维生素C含量60.4mg·100g-1,综合果实品质最佳。7.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亩产效益分别是5200元、17200元、20950元、14100元、8900元。各处理组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亩产1250kg,平均销售17元/kg,亩产效益高达20950元,对比同等促早栽培模式下无破眠处理5200元效益,效益约提高4倍。
邱志鹏[2](2018)在《设施葡萄一年两熟不重叠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南方,夏黑葡萄通过一年两熟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产量。本文详细介绍了夏黑葡萄一年两熟的栽培技术,包括:第一次收获后的叶片黄化、落叶、修剪、刻芽、摘心、疏花疏果、套袋、采收时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其中,疏花疏果是提高葡萄品质的关键技术,在第一次果采收后,经过树体恢复并休息约一个半月可以生产品质和产量保证的第二次果。1、不同黄化剂和不同时间处理显着影响夏黑葡萄二次成花。以夏季果采果后第21天至第28天进行黄化剂处理的效果最佳,80%硫磺200倍+40%乙烯利1000倍液处理的成花率分别为195.45%显着高于40%乙烯利1000倍液的107.15%和80%硫磺200倍液的110.40%;采果后3周以80%硫磺200倍+400%乙烯利1000处理进行黄化处理的成花率可达144.75%,显着高于400%乙烯利1000倍液的97.35%和80%硫磺200倍液的86.75%;但夏季采果后3周和4周进行黄化剂处理的效果差异不显着。2、黄化处理应在夏季采果后2周-3周进行效果较佳。2014年夏季采果后2周黄化处理的成花率达207.77%高于采后3周黄化处理的193.56%,但差异不显着;2015年夏季采果后3周黄化处理的成花率达204.16%高于采后2周黄化处理的183.42%,但差异不显着。不进行黄化处理也可成花,2014和2015年的成花率分别161.25%和122.02%。3、修剪留芽数显着影响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萌芽成花。2015年冬季修剪留芽5、6、7、8个芽诱导成花数分别为144.00%、133.58%、136.63%和146.60%,显着高于留2-4个芽的修剪。夏季修剪留芽6-10个芽诱导成花数分别为 167.15%、195.23%、201.57%、211.43%、237.50%,显着高于留2-4个芽的修剪。4、破眠剂显着影响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花芽的形成。夏果和冬果均以2.5%单氰胺+2.0%包果良+0.02%省中耕处理诱导花芽的效果最佳,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夏果的花芽萌发率分别为139.3%、156%和177.3%,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合;冬果分别为127.6%、179.2%和190.5%;破眠剂诱导夏果和冬果的成花率差异不显着。5、冬季果的果穗和单果重分别为377g和5.8g,显着低于夏季果的518 g和7.4g;冬季果的可溶性固形物(TSS)为23.4%、可滴定酸含量为8.9%,高于夏季果的21.9%和8.3%,但差异不显着;冬季果花青素含量为7.51mg/g,显着高于夏季果的6.23mg/g。6、夏黑葡萄一年两熟不重叠栽培的夏果成熟期为6月1日-7月30日,冬季果成熟期为12月1日-1月31日。夏黑葡萄2年生、3年生、4年生、5年生的年产量分别为1370.2kg/亩、1670.7kg/亩、1925kg/亩、2045kg/亩;5年生以上的年产量控制在2000kg/亩,冬夏两季果产量比例应控制在2:5至3:5以保证下一年度继续两季果栽培。
李洋[3](2016)在《几个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设施栽培的引种表现》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几个新引进的鲜食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杨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品种适应性。旨在丰富该地区的鲜食葡萄品种,为引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试验品种为鲜食葡萄品种WH11-23、WH11-35、WH12-51、WH12-52、WH12-53、秋红宝、意大利、圣诞玫瑰。试验于2015年在杨凌进行,研究内容包括试验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成熟度监控、果实品质以及生长结果习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物候期方面来看,试验品种的萌芽期大多集中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温室比避雨早萌芽两周左右。温室栽培的WH11-35萌芽最早,避雨栽培的WH11-35萌芽最晚。4个品种结果,成熟最早的是温室中的WH11-35,最晚的是圣诞玫瑰。2、植物学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各品种的嫩梢、新梢、幼叶、成龄叶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4个结果品种中,3个是红色品种,1个是白色品种。3、抗病性方面,温室中仅有霜霉病发生,结果品种中,WH11-35抗霜霉病能力最强;避雨棚有白腐病发生,圣诞玫瑰抗白腐病能力较强。4、从生长结果习性看,短枝修剪的萌芽率高于长枝修剪。萌芽率最高的为WH12-52,最低的为WH11-35。结果品种中,圣诞玫瑰的萌芽率最高。结果枝率均大于50%,其中最高的为WH11-35(69.7%)。结果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圣诞玫瑰(1.5)>WH11-35(1.3)>秋红宝、意大利(1.1)。综合表现较好的是圣诞玫瑰、WH11-35。5、果实品质方面,WH11-35为红色品种,果穗紧密度适中,无副穗,穗重适中,全穗果粒整齐,果粉中,具有草莓和玫瑰香味,果肉脆,果梗与果粒难分离,耐储性好。秋红宝为红色品种,果穗适中,皮薄肉脆,具有玫瑰香味,香气浓郁。意大利果皮为黄绿色,果穗松,全穗果粒成熟不一致,果粉薄,果肉香气淡。圣诞玫瑰为红色品种,果穗为分枝形,松散,果肉较脆,有较浓的玫瑰香味,含糖量高。综上,引进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地区表现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各因素考虑,适宜在杨凌地区推广的鲜食葡萄品种为圣诞玫瑰、WH11‐35,秋红宝和意大利表现一般。
刘辰[4](2015)在《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12-2014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标本园内进行。通过池栽试验,选用大花生品种(系)365-1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设置9个试验处理:其中DN1、DN2、DN3、DN4、DN5处理分别底施石灰氮75、150、225、300、375 kg/hm2,FN处理底施尿素98 kg/hm2,FC处理底施生石灰112.5 kg/hm2,CF处理底施尿素98 kg/hm2+生石灰112.5 kg/hm2,另设不施底肥处理DN0作为对照。研究了石灰氮对花生土壤微环境、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石灰氮在实际生产中的施用量问题。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的影响1.1对花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与常规化肥相比,在相同施肥量的条件下,施用石灰氮能有效地减小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提高土壤中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碳量和活跃微生物量。并且石灰氮能改善花生土壤中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中的总菌数以及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了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改善了花生微生物区系,有利于土壤由真菌化向细菌化转变,从而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和花生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改善连作花生对土壤微环境的不良影响,缓解连作障碍。1.2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施用石灰氮能显着提高连作条件下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增加花生主茎绿叶数、分株数和干物质积累,缓解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施用石灰氮明显提高了连作花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能捕获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SOD、POD、CAT活性,同时增强花生根系活力。表明,石灰氮能明显促进连作花生营养生长,有效缓解连作花生的生理障碍,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改善花生生理活性,延缓后期叶片衰老。1.3对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石灰氮能显着地提高连作条件下花生的荚果产量,主要原因是石灰氮提高了花生的出苗率,保证花生足够密度,同时增加了花生的单株结果数、果重以及出仁率。施用石灰氮提高了花生籽仁中脂肪的含量及籽仁的O/L值,延长了花生的货架寿命,有利于花生的储藏和加工。表明,施用石灰氮不仅可以提高连作花生产量,而且可以改善连作花生的品质,与常规化肥相比,施用石灰氮可以明显缓解连作花生障碍,具有显着的增产增效作用。2不同石灰氮施用量对连作花生的影响不同石灰氮用量均能显着地促进连作花生营养生长,提高连作花生生理活性和产量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石灰氮最佳用量为300kg/hm2。
吴晓云,程建军,高照全[5](2014)在《日光温室棚架葡萄与草莓立体栽培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日光温室棚架葡萄与草莓立体栽培模式,提高了同一空间单位面积上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本文作者结合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定植技术、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日光温室棚架葡萄与草莓立体栽培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广大果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
吾尔尼沙·卡得尔[6](2013)在《吐鲁番设施葡萄促早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吐鲁番地区火焰无核葡萄为试材,结合常规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措施,设置不同浓度石灰氮打破休眠,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花序,坐果后修剪果穗等处理。结果如下:(1)自然条件下,火焰无核葡萄的需冷量为1280h,通过休眠日期为1月15日;恒温条件下,需冷量为1462h,通过休眠日期为12月30日。(2)20%石灰氮打破休眠的效果最好,萌芽期、展叶期、初花期分别提前了6d、5d、5d。(3)第三期花序喷施赤霉素浓度为30mg/L时,植株的理化指标达到最优值,优化效果明显;第四期花序喷施赤霉素浓度为60mg/L时,葡萄植株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对拉长花序,提高坐果率,膨大果粒效果明显。(4)第四期花序、赤霉素浓度为60mg/L,均匀喷施花序,达到果实膨大、拉长果穗,增产的目的。(5)整穗可改善果穗外观品质(包括整齐度、紧密度、大小粒等),增大果粒,增加含糖量,改进内在品质,显着地提高火焰无核鲜食葡萄产品的商品品质,同时,还能提早成熟,增大其经济效益。
王海波,王孝娣,史祥宾,王宝亮,郑晓翠,刘凤之[7](2013)在《设施果树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一设施果树栽培设施的设计与建造针对设施果树栽培设施存在的缺陷,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开展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耐用、采光和保温性能良好、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栽培设施的研究工作,在低碳、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的采光设计和保温设计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ZL2010 1 0519031x),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分别制定了中国果树所低碳高效节能Ⅰ型、Ⅱ型和Ⅲ型日光温室的建造参数。
吴强[8](2013)在《节能日光温室葡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葡萄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面积与产量均居第二。葡萄浆果柔软多汁,营养丰富,甜酸适口,风味独特,是人们喜食的时令性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葡萄晚熟品种的保鲜贮藏期可长达3-4个月,从而大大
任俊鹏[9](2013)在《夏黑葡萄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夏黑葡萄为材料,研究了葡萄在促成栽培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不同破眠剂和刻芽对枝条萌芽率的影响,GA3、TDZ、CPPU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夏黑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ABA以及环剥处理对果实品质和着色的影响;同时分析了ABA处理和环剥处理对夏黑葡萄着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晴天和阴天两种天气条件下,二层膜和一层膜内的气温均显着高于室外,且气温变化明显比室外稳定,二层膜内气温高于一层膜;两种设施内的大气相对湿度比室外高,晴天一层膜内平均湿度高于室外14.5%,高于二层膜2.8%;两种设施的太阳辐射透过率均不高,但一层膜内日平均太阳辐射透过率高于二层膜。两种模式均提早了葡萄的物候期,成熟期比露地早17天;但两种模式间并无差异。2.不同破眠剂和传统刻芽方法的比较表明:朵美滋和芽灵涂芽效果最好,刻芽后再结合涂芽,萌芽率均可达到91%以上,且提早了夏黑葡萄萌芽期,枝条抽生速度明显加快;刻芽后的萌芽效果与石灰氮涂芽相当;一定范围内石灰氮浓度越高,萌芽率则降低。10倍芽灵为最佳的破眠剂。3.不同整形方式对果实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表明:H形树形能显着提高果实大小、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提高花青苷含量,促进果实着色,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果皮中花青苷含量的大小依次为H形避雨栽培>H形露天栽培>T形露天栽培>V形露天栽培。避雨栽培下的果实品质优于露天栽培。4.在盛花期分别以30.40、50mg/LGA3处理花穗,花后两周以30、40.50mg/LGA3分别加1、3、5mg/L TDZ处理果穗,以二次处理时50mg/L GA3+5mg/L CPPU为对照,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50mg/LGA3,花后两周50mg/L GA3+3mg/L TDZ处理效果最好,既增加了果实重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同时显着促进了果皮花青苷含量的提高,果皮的着色指标均较对照差异显着;TDZ的作用效果要优于CPPU。5.在着色初期分别使用ABA处理果实和叶片,结果表明:ABA浸果可显着提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果皮花青苷含量,使果皮颜色加深;300mg/L和500mg/L ABA浸果对果实品质和果皮颜色影响差异不显着;500mg/LABA喷叶对果实品质和果皮颜色指标影响优于300mg/L ABA。 ABA处理还显着上调了JFGT、MYBA1和MYBA2基因的表达量,MYBA1和MYBA2于ABA浸果处理后的第2周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各处理均使UFGT的相对表达高峰提前出现。6.在着色初期对主枝进行环剥,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提高最为显着;能够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果皮花青苷含量,使果皮颜色加深。另外,环剥减小了果实的单果重。环剥处理在前期显着上调了UFGT、 MYBA1和MYBA2基因的表达,MYBA2于环剥后的第3周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环剥使UFGT的相对表达高峰提前2周出现。
侯国勤[10](2013)在《几个国外引进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地区日光大棚栽培表现》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以陕西杨凌葡萄苗木中心温室引进栽培的15个鲜食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各个供试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经济学性状、果实品质和抗病性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以期为该地区鲜食葡萄品种的引进和生产提供参考。15个鲜食葡萄品种包括:从美国引进的WH11-23,WH11-24,WH11-25;由澳大利亚引进的WH11-26;从日本引进的WH11-31,WH11-32,WH11-33,WH11-34,WH11-35,WH11-36,WH11-37,WH11-38,WH11-39,WH11-40,WH11-41。所有品种均是2011年4月定植。研究结果表明:1、从物候期来看,2012年15个品种在杨凌地区15个品种的萌芽期均在2月中旬,其中有8个品种开花,开花期在4月中下旬,WH11-34、WH11-39开花最早,为4月10日;WH11-31、WH11-32开花最晚,均为4月19日。6个结果品种结果,均为晚熟和极晚熟品种。WH11-39果实成熟最早,WH11-35成熟最晚。2、从植物学性状来看,15个品种的嫩梢、幼叶、新梢性状、成熟叶片性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6个结果品种中有3个是红色品种,3个是白色品种。其中,WH11-33的平均穗重超过了300g,其他品种穗重均较小,在70-250g之间。3、从生长结果习性来看,所有品种的生长势都很强,萌芽率大于60%,WH11-39达到100%;结果枝率差异性明显,WH11-34、WH11-35、WH11-39三个品种到达100%,WH11-31仅为27%。综合来看,表现最好的是WH11-39,其次为WH11-33。4、果实品质方面,6个结果品种中有4个品种果穗整齐,穗长在10-15cm之间,WH11-33果穗最长,达到20cm以上,其次为WH11-39。WH11-41、WH11-33两个品种的果粒形状较为独特。WH11-41有浓郁的玫瑰香气,WH11-31为淡玫瑰香气,香气最特别为WH11-33有浓郁的奶香。另外三个品种香气为无或略有。WH11-39、 WH11-34为无核品种,其他四个品种含1-3粒种子。仅WH11-35为脆肉型,其他为软肉型品种。5、霜霉病抗性方面,日光温室栽培下主要病害为霜霉病。WH11-26,WH11-37两个品种高抗霜霉病,未感病。与对照品种红地球相比所有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均较强。引进的15个品种结果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WH11-33、WH11-39定植第二年已有良好表现,其他品种生长势较强,结果习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
二、日光温室葡萄石灰氮催芽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光温室葡萄石灰氮催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葡萄的栽培概况 |
1.2.1 世界葡萄的栽培概况 |
1.2.2 国内葡萄的栽培概况 |
1.2.3 安徽地区葡萄栽培概况 |
1.3 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 |
1.4 葡萄设施栽培研究进展 |
1.4.1 葡萄设施栽培研究概况 |
1.4.2 葡萄设施栽培的类型 |
1.4.3 葡萄设施栽培的意义 |
1.5 夏黑早生葡萄品种介绍 |
1.6 葡萄的经济学意义 |
1.7 促早栽培研究概况 |
1.7.1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
1.7.2 扣棚升温调控方式 |
1.7.3 肥水高效利用技术 |
1.7.4 促早栽培对果树光合生理的影响 |
1.7.5 促早栽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7.6 促早栽培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8 常见破眠剂介绍 |
1.8.1 单氰胺的使用方法 |
1.8.2 注意事项 |
1.9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葡萄品种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验内容 |
2.4.1 物候期观察 |
2.4.2 结果母枝萌芽率及果枝率观察 |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4 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
2.4.5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4.6 果皮色泽的测定 |
2.4.7 果实品质的测定 |
2.5 亩产效益的分析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萌芽数量及质量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6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7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皮色泽的影响 |
3.8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主要内在品质的影响 |
3.9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萌芽数量及质量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 综合讨论 |
5 结论 |
5.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5.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萌芽数量及质量的影响 |
5.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5.4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5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
5.6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5.7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
5.8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设施葡萄一年两熟不重叠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葡萄生产研究现状 |
1.2.1 世界葡萄生产研究现状 |
1.2.2 我国葡萄生产研究现状 |
1.3 葡萄一年多熟栽培研究现状 |
1.3.1 葡萄“一年两熟”的“两代同堂”模式 |
1.3.2 葡萄“一年两熟”的“两代不同堂(夏果冬果)”模式 |
1.4 打破休眠的主要方式和物质 |
1.4.1 物理破眠 |
1.4.2 化学破眠 |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地点的基本情况 |
2.1.2 试验基础和现状 |
2.1.3 供试品种 |
2.1.4 主要药品及仪器 |
2.2 栽培方法与步骤 |
2.2.1 试验基地大棚、架势、树型及整形方法 |
2.2.2 主要栽培步骤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不同黄化药剂不同处理时间对夏黑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 |
2.3.2 夏果采收黄化处理后不同恢复时间对冬果花芽分化的影响 |
2.3.3 不同修剪方法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萌芽成花的影响 |
2.3.4 不同破眠剂对葡萄打破休眠效果的影响 |
2.4 数据测定和记录 |
2.5 测定方法 |
2.5.1 萌芽率 |
2.5.2 叶芽率 |
2.5.3 花芽率 |
2.5.4 结果系数 |
2.6 花青素含量测定 |
2.7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黄化药剂和不同时间处理对夏黑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 |
3.1.1 40%乙烯利1000倍液不同黄化时间对夏黑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 |
3.1.2 80%硫磺200倍液不同黄化时间对夏黑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 |
3.1.3 80%硫磺200倍+40%乙烯利1000倍液不同黄化时间对夏黑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 |
3.1.4 不同黄化剂不同处理时间影响夏黑葡萄二次成花的小结 |
3.2 夏果采收黄化处理后不同恢复时间对冬果花芽分化的影响 |
3.2.1 2013年夏果采收后黄化处理不同恢复时间对冬果花芽分化的影响 |
3.2.2 2014年夏果采收后黄化处理不同恢复时间对冬果花芽分化的影响 |
3.2.3 2015年夏果采收后黄化处理不同恢复时间对冬果花芽分化的影响 |
3.2.4 夏果采收黄化处理后不同恢复时间对冬果花芽分化的影响的小结 |
3.3 不同修剪方法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萌芽成花的影响 |
3.3.1 冬季不同修剪方法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萌芽成花的影响 |
3.3.2 夏季不同修剪方法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萌芽成花的影响 |
3.3.3 不同修剪方法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成花的影响 |
3.4 不同破眠剂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花芽率和叶芽率的影响 |
3.4.1 不同破眠剂处理对夏黑葡萄夏果花芽率和叶芽率的影响 |
3.4.2 不同破眠剂处理对夏黑葡萄冬果花芽率和叶芽率的影响 |
3.4.3 不同破眠剂处理对夏黑葡萄一年两熟的影响 |
3.5 不同挂果量对夏黑葡萄冬果成花的影响 |
3.5.1 2014年夏黑葡萄夏果产量和冬果成花的影响 |
3.5.2 2015年夏黑葡萄夏果产量和冬果成花的影响 |
3.6 夏季和冬季破眠至各物候期天数的比较 |
3.7 夏季和冬季果实的品质及产量的比较 |
3.7.1 设施葡萄(夏黑)一年两熟的亩平均产量比较 |
3.7.2 夏季和冬季果实的产量及品质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黄化处理达到模拟“历冬”效果 |
4.2 修剪促进开花 |
4.3 破眠剂的作用 |
4.4 夏季果与冬季果物候期差异原因分析 |
4.5 夏季果与冬季果的果实品质和产量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叶片黄化处理显着影响夏黑葡萄二次成花 |
5.2 修剪留芽数显着影响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花芽的形成 |
5.3 破眠剂显着影响夏黑葡萄一年两熟花芽的形成 |
5.4 冬季果和夏季果在各项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 |
5.5 设施葡萄(夏黑)一年两熟的亩平均产量控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3)几个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设施栽培的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鲜食葡萄栽培概况 |
1.1.1 我国鲜食葡萄栽培历史 |
1.1.2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1.3 葡萄产业发展前景 |
1.2 鲜食葡萄品种选育概况 |
1.2.1 我国鲜食葡萄品种选育现状 |
1.2.2 葡萄品种育种方法 |
1.2.3 我国鲜食葡萄引种概况 |
1.3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
1.3.1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
1.3.2 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
1.4 鲜食葡萄栽培模式及关键技术 |
1.4.1 设施栽培及关键技术 |
1.4.2 露地栽培及关键技术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与试剂 |
2.2.1 供试品种 |
2.2.2 仪器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物候期调查 |
2.3.2 植物学性状调查 |
2.3.3 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2.3.4 成熟度监控 |
2.3.5 果实品质评价 |
2.3.6 抗病性调查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引种品种的物候期调查结果 |
3.2 植物学性状描述 |
3.2.1 嫩梢性状 |
3.2.2 新梢性状 |
3.2.3 幼叶性状 |
3.2.4 成龄叶性状 |
3.3 生长结果习性 |
3.3.1 不同修剪方式对萌芽率的影响 |
3.3.2 生长结果习性 |
3.4 试验品种的成熟度监控 |
3.4.1 WH11-35 成熟度监控 |
3.4.2 秋红宝成熟度监控 |
3.4.3 意大利成熟度监控 |
3.4.4 圣诞玫瑰成熟度监控 |
3.5 果实品质评价 |
3.5.1 果穗、果粒性状 |
3.5.2 果实感官特性 |
3.6 抗病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杨凌气候条件下各新品种的适应性 |
4.2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措施 |
4.3 不同物候期栽培管理工作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石灰氮研究现状 |
1.2.3 花生氮素营养研究现状 |
1.2.4 花生钙素营养研究现状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生育动态分析 |
2.3.2 生理指标 |
2.3.3 土壤指标的测定 |
2.3.4 花生产量的测定 |
2.3.5 花生籽仁品质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3.1.1.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土壤容重以及孔隙度的影响 |
3.1.1.2 石灰氮对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碳量以及活跃微生物量的影响 |
3.1.1.3 石灰氮对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影响 |
3.1.2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营养生长的影响 |
3.1.2.1 对花生主茎高及主茎绿叶数的影响 |
3.1.2.2 对花生侧枝长及分枝数的影响 |
3.1.2.3 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3.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绿素含量影响 |
3.1.3.2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片气孔导度影响 |
3.1.3.3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1.3.4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4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4.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1.4.2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4.3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后期衰老的影响 |
3.1.5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6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
3.1.6.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籽仁中脂肪、脂肪酸组分和 O/L 值的影响 |
3.1.6.2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和含糖量的影响 |
3.2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2.1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营养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2.1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2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3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3.1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3.2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3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后期衰老的影响 |
3.2.4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花生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5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4.1.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营养生长的影响 |
4.1.2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2.0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2.1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4.1.2.2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根系活力的影响 |
4.1.2.3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植株衰老特性的影响 |
4.1.3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4.1.3.1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4.1.3.2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比例的影响 |
4.1.3.3 对连作条件下花生土壤土壤微生物碳量、活跃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
4.1.4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1.5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
4.2 不同石灰氮施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4.2.1 不同石灰氮施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不同石灰氮施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3 不同石灰氮施用量对连作条件下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5.2 不同石灰氮用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日光温室棚架葡萄与草莓立体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立体栽培模式下葡萄栽培技术 |
品种选择 |
品种选择原则 |
适宜品种 |
栽植技术 |
架式选择及栽植密度 |
定植沟挖掘 |
定植 |
整形修剪技术 |
架式 |
整形修剪 |
解除休眠 |
肥水管理技术 |
基肥 |
追肥 |
环境调控技术 |
温度调控 |
湿度调控 |
温湿度调控措施 |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 |
虫害防治 |
立体栽培模式下草莓栽培技术 |
品种选择 |
整地作畦 |
土壤消毒 |
整地作畦 |
定植 |
草莓定植时的适龄壮苗标准 |
定植时间 |
定植密度 |
及时扣膜保温 |
覆膜后的管理 |
温度管理 |
水肥管理 |
植株整理与疏花疏果 |
辅助授粉 |
主要病害防治 |
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种类 |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6)吐鲁番设施葡萄促早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葡萄设施栽培现状 |
1.2 吐鲁番地区葡萄栽培概况 |
1.3 吐鲁番地区设施葡萄栽培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赤霉素在设施葡萄栽培中的应用 |
1.5 石灰氮在打破葡萄休眠上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吐鲁番设施葡萄需冷量及打破休眠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花前赤霉素处理对火焰无核葡萄外观、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整穗对设施栽培火焰无核葡萄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节能日光温室葡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宜品种的选择 |
1.1 选择原则 |
1.2 适宜品种 |
1.2.1 京秀 |
1.2.2 京亚 |
1.2.3 紫珍香 |
1.2.4 矢富罗莎 (兴华1号) |
1.2.5 金星无核 |
1.2.6 凤凰51 |
1.2.7 乍娜 |
1.2.8 里扎马特 |
2 架式、行向和株行距的确定 |
2.1 篱架 |
2.1.1 单壁篱架 |
2.1.2 双壁篱架 |
2.2 小棚架 |
2.2.1 倾斜式小棚架 |
2.2.2 水平式小棚架 |
3 定植 |
3.1 定植沟的准备 |
3.2 苗木的准备 |
3.2.1 选择壮苗定植, 其标准是 |
3.2.2 修剪 |
3.2.3 浸水 |
3.3 定植方法 |
3.3.1 定植时间 |
3.3.2 定植方法 |
4 扣棚期与升温期 |
5 催芽 |
5.1 石灰氮催芽 |
5.1.1 处理部位 |
5.1.2 浓度 |
5.1.3 处理时间 |
5.1.4 处理方法 |
5.2 高温催芽 |
6 温湿度调控 |
6.1 扣棚后至升温前 |
6.2 升温后至萌芽前 |
6.3 新梢生长初期 |
6.4 开花期 |
6.5 幼果膨大期 |
7 整形修剪 |
7.1 生长期修剪 |
7.1.1 从定植到扣棚前的修剪 |
7.1.2 扣棚后的修剪 |
7.2 休眠期修剪 |
7.2.1 篙架直立式整形修剪 |
7.2.2 小棚架龙干形整形修剪 |
8 花果管理 |
8.1 提高坐果率 |
8.1.1 始花期 |
8.1.2 于花 |
8.1.3 当新梢 |
8.2 调节适宜负载量 |
8.2.1 疏花序及花序整形 |
8.2.2 疏粒 |
8.3 促进浆果着色和成熟 |
8.3.1 摘叶 |
8.3.2 环割 |
8.3.3 在浆果 |
9 土肥水管理 |
9.1 土壤管理 |
9.1.1 扣棚后 |
9.1.2 在生长期 |
9.1.3 若进行间作生产 |
9.1.4 揭棚和浆果 |
9.2 施肥 |
9.2.1 9月上旬 |
9.2.2 扣棚后 |
9.2.3 果实采收后 |
9.3 灌水 |
9.3.1 萌芽水 |
9.3.2 催花水 |
9.3.3 幼果膨大期 |
9.3.4 浆果着色初期 |
9.3.5 采果后 |
9.3.6 冬水 |
9.3.7 注意 |
10 病虫防治 |
10.1 病虫害种类 |
10.2 防治措施 |
(9)夏黑葡萄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设施栽培环境因子调控研究进展 |
1.1 设施内的光照与调节 |
1.2 设施内的温度与调节 |
1.3 设施内的空气湿度与调节 |
1.4 设施内的二氧化碳与调节 |
1.5 设施内小气候研究现状 |
2 果树打破休眠的研究进展 |
2.1 休眠的概念 |
2.2 休眠的分类 |
2.3 影响果树休眠的因素 |
2.4 打破果树休眠的方法 |
3 葡萄栽培中架式、树形的研究进展 |
3.1 葡萄栽培常用架式 |
3.2 葡萄栽培常用整形方式 |
4 葡萄生产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应用 |
4.1 生长素类 |
4.2 赤霉素类 |
4.3 细胞分裂素类 |
4.4 脱落酸类 |
4.5 烯类 |
4.6 其他类 |
5 环剥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
5.1 环剥时期、部位、宽度对果树的影响 |
5.2 环剥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
5.3 环剥对成花的影响 |
5.4 环剥对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南京地区葡萄促成栽培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设施条件下气温日变化规律 |
2.2 不同设施条件下3月气温的总体变化规律 |
2.3 不同设施条件下空气湿度日变化规律 |
2.4 不同设施条件下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 |
2.5 不同设施条件对夏黑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破眠剂和刻芽对夏黑葡萄萌芽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刻芽与涂芽的效应比较 |
2.2 不同破眠剂的效应比较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树形对夏黑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树形对葡萄果实生长指数的影响 |
2.2 不同树形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树形对葡萄果皮着色程度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GA_3和TDZ对夏黑葡萄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GA_3和TDZ浓度处理对夏黑葡萄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GA_3和TDZ浓度对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3 不同GA_3和TDZ浓度对夏黑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GA-3和TDZ浓度对夏黑葡萄果皮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GA_3和TDZ浓度对夏黑葡萄果皮颜色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脱落酸对夏黑葡萄果实着色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夏黑果实单果重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夏黑葡萄果皮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色差指数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对夏黑葡萄果皮UFGT、MYBA1和MYBA2基因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七章 环剥对夏黑葡萄果实着色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环剥对夏黑果实单果重的影响 |
2.2 环剥对夏黑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3 环剥对夏黑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4 环剥对夏黑葡萄果皮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
2.5 环剥对夏黑葡萄果实色差指数的影响 |
2.6 环剥对夏黑葡萄果皮UFGT、MYBA1和MYBA2基因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情况 |
致谢 |
(10)几个国外引进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地区日光大棚栽培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鲜食葡萄产业的发展 |
1.1.1 我国鲜食葡萄产业发展历史 |
1.1.2 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现状 |
1.1.3 鲜食葡萄发展趋势 |
1.1.4 陕西鲜食葡萄发展现状 |
1.2 日光温室促成栽培的研究进展 |
1.2.1 日光温室促成栽培的优势 |
1.2.2 日光温室促成栽培的应用 |
1.3 日光温室大棚的栽培管理要点 |
1.3.1 日光温室栽培品种和架势整形方式的选择 |
1.3.2 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的控制 |
1.3.3 日光温室栽培的技术要点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品种与试验园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2.1 物候期调查 |
2.2.2 植物学性状调查 |
2.2.3 果实品质 |
2.2.4 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2.2.5 抗病性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物候期 |
3.2 植物学性状 |
3.2.1 嫩梢、幼叶及新梢 |
3.2.2 成熟叶片 |
3.3 生长结果习性 |
3.4 果实品质 |
3.4.1 果穗性状 |
3.4.2 果实外观品质 |
3.4.3 果实内在品质 |
3.5 抗病性调查 |
第四章 讨论 |
4.1 日光大棚栽培模式下引进品种表现 |
4.2 落花落果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日光温室葡萄石灰氮催芽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邱豪.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设施葡萄一年两熟不重叠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邱志鹏.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3]几个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设施栽培的引种表现[D]. 李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4]石灰氮对连作条件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刘辰.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5]日光温室棚架葡萄与草莓立体栽培关键技术[J]. 吴晓云,程建军,高照全.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4(02)
- [6]吐鲁番设施葡萄促早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D]. 吾尔尼沙·卡得尔.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7]设施果树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A]. 王海波,王孝娣,史祥宾,王宝亮,郑晓翠,刘凤之. 全国现代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3
- [8]节能日光温室葡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吴强. 青海农技推广, 2013(02)
- [9]夏黑葡萄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任俊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10]几个国外引进鲜食葡萄品种在杨凌地区日光大棚栽培表现[D]. 侯国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