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

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

一、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董可[1](2021)在《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伊朗的核问题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其演变态势是确保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以及核不扩散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更关乎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其中,美国的伊核政策对伊核问题的发展极具影响力,特别是特朗普上任后,美国的伊核政策产生了许多变化,研究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有利于分析伊核问题的现状并从大体上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的论证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伊核问题转化为伊核危机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伊核问题的实质并整理了自伊朗革命后美国政府的伊核政策演变。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伊核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总结了其伊核政策的三个特点。第三部分从国际关系因素、国内因素以及特朗普的个人特质三个方面分析了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成因。第四部分论述了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对核不扩散机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美伊关系和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针对伊核问题制定的政策与其前任奥巴马政府截然不同。特朗普的伊核政策态度更为强硬,以遏制为主线,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制裁来使伊朗妥协最终达到阻碍其开展核计划的目标。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使美伊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导致伊核问题充满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动摇以及更加混乱的中东地区局势。

樊吉社[2](2020)在《伊核问题与美国政策:历史演进与经验教训》文中研究说明伊朗核项目从发展初期迄今,美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事方。美国最初为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开始关注伊朗民用核能项目转用于军事目的的风险;从2002年8月起,伊朗开始成为国际防扩散的重要目标国家。各国围绕伊核问题进行了十余年、多个阶段的谈判,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达成了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伊核协议,伊核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谈判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美国在谈判中兼顾了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防扩散的义务,让制裁成为促谈的手段,推动主要大国统一立场积极合作,美伊两国领导人抓住谈判机遇并采取了恰当的谈判策略。特朗普执政后,美国通过退出协议以极限施压伊朗,伊朗做出强硬反击,伊核问题再度进入不确定时期。

王丽[3](2021)在《美印民用核协议达成的动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认为,美国主要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印度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而核问题是印度最迫切、最核心的利益关切,所以选择通过与印度达成《民用核协议》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明确在历史上美国与印度的核合作最主要就是安全利益的需求,导致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印度的核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妥协。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由于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受到中国崛起的安全性威胁,需要调整新的政策以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从而必须要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印度同样因为冷战后自己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同时又面临着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威胁,以及中巴关系改善的困扰,以及对能源安全的担心所以对美国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多次向美国提出想要通过核领域的合作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再次,本文通过对美、印国内因素的分析,明确了是两国的国内因素影响了该协议达成的进程,增加了该协议达成的难度。最后,因为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坚持,以及整个高级决策层的共同努力,才推动了该协议的最终达成。

战丽阳[4](2020)在《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多元外交决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多元外交决策模式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其运作机制、理论内涵、表现形式以及突出特征,以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为主要案例,通过多个外交决策模式详细分析与总结,还原冷战结束后历届美国政府对朝鲜外交决策运作过程,将外交决策理论与外交决策实践结合在一起。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以及结论三大组成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同时通过文献分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解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章论述冷战后与美国对朝鲜外交决策的“理性行为体决策”模式。理性行为体分析模式与博弈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流派息息相关。纵观世界各国外交决策的丰富实践,“理性”原则的成功运用无疑是一个成功外交决策必备要素。本章选用的四个案例,即克林顿政府时期朝美《日内瓦框架协议》签署的“理性博弈”、小布什政府转变对朝政策背后的国内及国际“理性逻辑”、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忍耐”政策“理性考量”,以及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路径从“极限施压”转为“极限对话”的“理性运用”,都体现了美国决策者在面对朝核问题时的理性思考与理性选择。第2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外交决策的“官僚政治决策”模式。本章一方面对美国政府内部的主要外交决策行为体进行介绍与梳理,主要包括总统本人、国务院、国务卿、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另一方面集中对美国政府内部对朝政策制定权与修正权的争夺进行分析。作为“范式应用”案例包括:克林顿政府内部对“接触政策”的“官僚政治博弈”、小布什政府以“鹰式接触”取代“鸽式接触”的对朝政策转变过程中官僚政治斗争、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对朝“战略忍耐”政策“官僚政治选择”,以及特朗普政府掌握对朝政策主导权的“官僚政治竞争”等四个方面。第3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外交决策“小集团式决策”模式。“小集团式的决策”或“小集团性”是由集团内部“一致性”决定,决策集团内部“一致性”的程度越高,其“小集团性”的氛围也就越浓厚,做出失败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决策集团内部“一致性”的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最高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决策者们及最高决策者的偏好、决策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等等。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的“小集团决策模式”更具有代表性,展现特朗普本人的独断专行以及决策团队成员的妥协,排斥“异己”与“异见”等“小集团性现象”尤为显着。第4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最高领导人决策”模式。总统个人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事风格会对政策制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权力的不断扩大,更为美国的外交决策染上了浓厚的“最高领导人倾向”。本章引入了“领导人性格类型”的分析框架,分别引用总统的个人自传,以及他人所写的人物传记中的内容,同时借鉴其他资料展开对于克林顿、小布什以及奥巴马这三位总统的分析,确定其类型所属。特朗普鲜明的性格尤其被赋予了最高领导人决策模式的特征。第5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决策“国内政治决策”模式。“国内政治决策”既强调对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各方力量进行宏观考察,同时又对各组成部分中的微观要素——关键个人及社会形势的研究与分析。因此该模式在外交决策研究中至关重要且运用广泛。可以看出,反对意见绝不仅仅来自国会“政治内层”,也来自一个社会群体,媒体、智库、宗教团体、军工复合体等“政治外层”,上述“内层与外层”同样给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造成强大的压力与阻碍。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王雪婷[5](2020)在《有效多边主义视角下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探究》文中指出欧盟在介入伊朗核问题过程中始终遵循有效多边主义的理念。有效多边主义有助于增强欧盟的内部凝聚力,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为欧盟维护能源与政治安全找到新的外交手段;同时,这符合欧盟对国际合法性的一贯追求,为欧盟的权力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为此,欧盟坚持以外交谈判为主要手段,以多边国际组织为依托,加深与伙伴国家的合作,寻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2003年,英、法、德三国开始以积极、温和的态度干预伊朗核问题,迅速建立了包括欧盟高级代表参与的E3/EU机制,通过接触政策与伊朗达成了限制伊朗核能力的协议。内贾德执政后,局势再度紧张,欧盟三国与美国、中国、俄罗斯建立了P5+1机制(或E3+3机制),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欧盟开始了谈判与制裁并行的双轨政策;同时,欧盟针对伊朗实行了能源和金融的单边制裁,希望与国际伙伴切实合作改变伊朗强硬态度。2013年,伊朗与其他六方恢复谈判,并于2015年签署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逐步停止对伊朗制裁,并限制伊朗核能力。2018年,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打击了地区安全形势与欧盟的经济利益。随着美伊之间不断升级的制裁和报复行为,伊朗核问题的未来再度陷入未知。但是,有效多边主义在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过程中促进了欧盟成员国团结一致,强化了欧盟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合法性,为处理类似的国际核扩散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伊朗核问题没有发展为战争,伊朗尚未拥有核武器,欧盟的有效多边主义达到了预期目标。

孙源辰[6](2020)在《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将从特朗普政府就任以来美国与朝鲜、伊朗在核问题的相关互动为着眼点来论述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尝试性地构建了美国对外核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将从美国国家安全、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维护国际核机制三个角度来解读美国对外核政策调整的原因,其中美国国家安全对应“国家”层次;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对应“地区”层次;维护国际核机制对应“国际社会”层次,并将每一层次根据国家安全的主观、客观;地缘需求的战略、战术;维护国际核机制的纵向、横向各自划分出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围绕上述的六个维度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朝核政策、伊核政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进行述评。文章主体部分将分别对特朗普政府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相关表态及政策举措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利用上文确立的美国对外核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从三个层次,六个维度来分别解析特朗普政府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政策取向的成因。最后依据上文的研究成果,综合比较分析上述六个维度对特朗普政府制定及调整对外核政策的影响程度,找出其中的主导因素。通过纵向比较分析可得出:朝鲜实际核导能力在其就任后获得突破性进展是特朗普逆转以往美国政府朝核政策的主要因素;而伊朗发展核技术对中东其他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给美国的中东利益布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则是特朗普政府逆转奥巴马政府对伊核政策的显着动因。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发现:正是由于朝鲜、伊朗实际核导能力以及朝伊两国拥核对域内其他国家影响程度的不同,使得特朗普政府的朝伊核政策产生分化。不过,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使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趋向温和,后者更多的是使特朗普政府对伊政策趋向强硬。以此为据进一步推演,可以预期的是由于在美国的强硬制裁下,伊朗的核导能力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提升的可能性极小,另一方面,鉴于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相对稳定,朝鲜拥核对域内其他国家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特朗普政府对朝偏克制、偏温和的政策,对伊偏激进、偏强硬的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下去。

包佳焱[7](2020)在《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具备商品属性,更具政治属性,是二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和日本经济的复兴,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日石油外交成为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制定和调整对日石油政策,保持了对日本石油工业和石油政策的影响力,使日本经济和工业发展依赖美国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力量,维持了美国在美日关系的主导地位。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转向了以应对危机为主的石油政策,对日本的定位和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双边石油外交的范畴,美国开始积极推动日本参与美国主导的多边能源合作计划,确保日本石油供应的安全。同时,美国也发现,多边合作是消除美日石油政策分歧、缓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共识,能够有效地消除美日在石油问题上的摩擦,弥补双边外交的不足,巩固美日同盟。因此,美国开始注重以多边合作的方式塑造美日同盟关系。本文立足于第一次石油危机,通过探究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调整过程,总结政策制定、调整的原因及特点,分析政策变化对美日关系的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二战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美国对日石油政策主要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占领初期,为了根除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确保日本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和赔偿拆迁政策限制日本石油工业的发展。第二次是在1948年以后,为了实现日本经济的复兴,美国通过国际石油公司大力扶持日本石油工业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石油公司确立了对日本石油工业的垄断地位。第三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石油政策自主性的出现和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变化,美国开始推动日本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同时通过加强与日本在石油工业上游的开发与合作,维持了美国对日本石油工业和石油政策的影响力。第二章主要分析石油危机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为了维持美日同盟的团结,缓解石油禁运的压力,保障日本能源供应的安全,美国在多边和双边层面同时展开行动。一方面,美国通过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和“苦难均分”政策,缓解了日本对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减少石油禁运的压力和损失。另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安抚、访问等双边外交方式稳定日本中立立场,抵制阿拉伯国家对美日同盟的分化。然而,美国的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最终背离了美国的国际政策,导致美日关系急剧恶化。第三章主要阐述石油危机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为了避免进一步恶化美日关系,消除两国的利益冲突和政策分歧,美国淡化了与日本的双边石油联系,主张在多边层面达成合作共识,从而共同应对石油危机。美国意识到,想要缓和分歧矛盾、修复美日关系,必须为日本能源供应安全提供多边保障。对此,基辛格倡议的“能源行动小组”计划和尼克松发起的华盛顿能源会议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进而消除了美日在石油问题上的分歧,巩固和加强了美日关系。第四章主要探究美国在石油危机结束后对日政策的调整,石油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为了维持美国在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美日关系,美国积极推动日本参加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计划和长期能源合作计划。同时,美国加强了与日本的双边合作,积极与日本在能源勘探和研发领域进行合作,为日本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保障。综上而言,本文认为,美国调整对日石油政策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国际能源局势的挑战,适应美日关系中的新变化。石油危机期间,虽然美日关系一度恶化,但美国通过与日本达成多边合作共识,协调了政策分歧,拓宽了能源合作的方式和范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修复和巩固了美日同盟,使石油危机的负面影响转化为美日多边合作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层面的合作成为美日双边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美国开始注重以更多边的方式塑造美日同盟。

穆春唤[8](2020)在《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是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必然要涉足的重点区域。美国自冷战时起,就试图通过和中东地区各种类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美国始终关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武装组织,并根据自己与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所在国家的关系或局势,来制定针对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不同政策。本文主要是从威胁认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在规避威胁、遏制威胁以及消灭威胁等动机的驱使下,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多元的。既有正向关系的支持、合作以及接触,也有反向关系的打压与制裁。在此基础上,政策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差异。而这些政策的形成与差异的产生,都和美国的威胁认知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首先,威胁认知是导致美国对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开展合作、支持和接触,或是打压、打击和制裁等基本政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合作政策,主要源于美国对冷战时期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伊拉克的影响,还有伊拉克极权主义政权在海湾地区的扩张以及穆斯林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的增长等一系列威胁认知。同样,美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感受到了叙利亚内战中“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崛起在中东地区对美国构成的巨大威胁。小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安全威胁,而与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进行了接触。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威胁评估显着下降,同时对库尔德武装组织自由生活党的威胁认知相对上升,因此,将该组织列入了恐怖主义组织名单进行制裁。对于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美国主要是考虑到与土耳其的同盟关系,因而支持土耳其政府镇压库尔德工人党,并将该组织列入恐怖主义名单予以制裁。其次,威胁认知对美国的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具有限制作用。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追求的违反国家主权原则的民族分离主义目标,影响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因此,美国在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采取支持与合作政策时,谨慎把握对这些组织的支持限度,尽量降低库尔德民族主义对地区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威胁。最后,威胁认知也影响到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就美国与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而言,考虑到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和伊拉克什叶派威胁的长期存在,因而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政策更具有战略性;而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威胁的短期性和非关键性,因此美国基于反恐战争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形成的合作关系则侧重于战术性。本文通过威胁认知理论对美国针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所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作为国家行为体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制定政策时的威胁认知考量。并从中认识到美国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待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并非是为了支持库尔德民族的自治与独立,而是从威胁认知出发来更加有效地维护美国自身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论文研究的创新来说,这种研究的视角和研究结果,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魏斯莹[9](2016)在《政策失灵:不对称互动视角下的美国对朝战略研究(1993-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美国没能使朝鲜弃核?这一问题来源于美国对朝政策目标与朝鲜半岛核问题实际发展路径的反差,是对外政策效用的衍生问题。基于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结构性矛盾,现有研究多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将解释方法锁定于国内——国际双层路径上,强调美国国内因素、美国与盟国关系、朝鲜特殊性、第三方影响等是造成美国促使朝鲜弃核政策失灵的原因。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问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解释,但是却多是静态分析或场景性分析,缺少对历史性互动的把握,在战略过程意义上有所欠缺。针对上述研究问题与现有解释的不足,本文以美朝不对称战略互动为出发点,将结构性矛盾作为论述的背景性知识,着眼于两个决策者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异位现象,认为美国政策失灵的原因是没能使正常化成功转变为常态化。究其根本,是因为在不对称战略互动中,大国和小国之间对彼此的关注是不对称的,大国对小国往往存在关注不足的情况,而小国对大国通常存在关注过度,这与国家体量密切相关,是脆弱性决定下国家权力的表现,体现在不对称战略互动过程中,就是对彼此行动预期估计的差异,容易导致双方对彼此的承诺以及履行承诺的程度产生不满,出现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造成双方政策都不成功的状况。本项研究采取过程追踪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二十年来美国与朝鲜关于核问题的不对称互动,将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等三个时期按照战略内容在同一光谱上归位,具体观察每位美国总统任内美朝围绕核问题不对称互动过程中的认知异位现象。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朝达成《朝美框架协议》,缓解了第一次朝核危机,但是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却没能化解认知分歧,常态化努力失败;在小布什政府时期,虽然六方会谈使美朝双方以多变协议的方式达成弃核共识,但是缺少常态化所需要的制度保障,认知异位现象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期间努力也多以失败告终;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朝采取战略忍耐的态度,双方缺少走向合作的基本承诺,无法实现正常化,更勿论常态化。

岳汉景,周凤梅[10](2015)在《美国在伊朗核权利上的渐次让步与伊核问题初步破局》文中提出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其本质是美伊关系,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伊朗的核权利问题。实际上,自从伊核问题产生以来,美国在伊朗核权利上逐渐让步:小布什政府由最初禁止伊朗进行铀转化活动和核电站建设,后退到后来的禁止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并默认伊朗的核电站建设;奥巴马政府更进一步,公开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允许伊朗进行较小规模、受到限制的铀浓缩活动。由于一方面核计划关涉伊朗的民族自豪感、国家安全利益、政权的统治合法性等,要求伊朗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美国维持对伊经济制裁机制的成本或使冲突升级为战争的成本都过高,美国不得不在伊朗核权利上逐渐让步。这种让步是伊核问题初步破局的重要背景原因之一。

二、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美国伊核政策的演变
    (一)伊核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伊朗核计划的诞生
        2.伊核问题到伊核危机的演变
        3.伊核问题的实质
    (二)特朗普上任前美国的伊核政策演变
        1.以支持伊朗核计划为主的伊核政策
        2.坚决遏制伊朗核计划的伊核政策
        3.遏制与缓和并存的伊核政策
二、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一)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主要内容
        1.退出《伊核协议》
        2.制造外交舆论
        3.实施经济制裁
        4.加强军事威慑
    (二)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主要特点
        1.较强的冒险性
        2.具有“反建制主义”倾向
        3.强调“整体性”
三、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因素
        1.遏制伊朗的地区崛起
        2.阻遏俄罗斯在中东地区与伊朗“合流”
        3.兼顾其盟友以色列的利益
    (二)国内因素
        1.保障本国油气利益不受损失
        2.美国国内反伊立场坚定
    (三)特朗普的个人因素
四、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影响
    (一)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影响
        1.对核供应国集团的影响
        2.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影响
    (二)对美伊之间关系的影响
    (三)对其他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伊核问题与美国政策:历史演进与经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与伊朗民用核项目
    (一)伊朗民用核能项目:美伊从合作到纷争
    (二)伊朗核问题与欧盟三国的外交努力
美国与伊核问题:谈判、制裁与伊核协议
    (一)小布什总统第二任期:谈判和制裁并举的双轨政策
    (二)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大力促谈,进展有限
    (三)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美伊相互妥协,伊核协议达成
伊核谈判的经验与教训
    (一)采取以“止损”为目的的“次优选项”:兼顾和平利用核能权利与防扩散义务
    (二)善用制裁:制裁成为服务于谈判的政策手段
    (三)推动大国协调与合作:统一立场并兼顾各方利益
    (四)美伊态度:抓住谈判机遇并采取恰当策略
    (五)“更好协议”的教训:从防微杜渐到亡羊补牢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新”战略与伊核问题前景
    (一)美国极限施压伊朗:伊核谈判的成功经验转为失败教训
    (二)三大问题塑造伊核问题前景

(3)美印民用核协议达成的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基本思路
第一章 美印核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历史上美、印的核诉求及政策
    第二节 美国对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美印民用核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二章 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对印度核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美国对国际形势的认知
    第二节 美印核协议中的美国国内影响性因素
    第三节 美印核协议中领导者层面的影响性因素
第三章 辛格时期印度的核政策
    第一节 印度对国际形势的认知
    第二节 美印核协议中印度国内的影响性因素
    第三节 美印核协议中领导者层面的影响性因素
第四章 美印核协议签订后的影响
    第一节 美印民用核协议签订后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美印签订民用核协议后对美印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美印签订民用核协议后分别对美、印的影响
    第四节 对全球核不扩散秩序及亚太安全的影响
结语
缩略表
参考文献

(4)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多元外交决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一)有关外交决策模式理论研究
        (二)有关期刊文章及博士学位论文
        (三)中国方面关于美朝关系研究
        (四)有关网络文献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1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理性行为体决策”
    1.1 理性行为体决策之“理性博弈”
        1.1.1 理性行为体决策的内涵
        1.1.2 理性行为体决策的特征
        1.1.3 理性行为体决策的优劣
    1.2 冷战后美国对朝“理性行为体决策”案例
        1.2.1 克林顿政府:美朝“理性博弈”
        1.2.2 小布什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理性逻辑”
        1.2.3 奥巴马政府:“战略忍耐”的“理性考量”
    1.3 特朗普政府:“极限政策”的“理性原则”
        1.3.1 “极限施压”的“理性思维”
        1.3.2 “美国优先”的“理性目标”
        1.3.3 “拉打结合”的“理性运用”
    小结
第2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官僚政治决策”
    2.1 “官僚政治决策”之形态
        2.1.1 官僚政治决策模式的内涵
        2.1.2 官僚政治决策模式的特征
        2.1.3 官僚政治决策模式的缺陷
        2.1.4 美国官僚政治决策的主要行为体
    2.2 冷战后美国对朝官僚政治决策案例
        2.2.1 克林顿政府:对朝“接触政策”的官僚政治博弈
        2.2.2 小布什政府:对朝“鹰式接触”的官僚政治竞争
        2.2.3 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忍耐”的官僚政治选择
    2.3 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中的官僚政治斗争
        2.3.1 特朗普本人
        2.3.2 蓬佩奥与博尔顿
    小结
第3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小集团式决策”
    3.1 “小集团式决策”之理论内涵
        3.1.1 小集团模式的提出及发展
        3.1.2 小集团模式的理论要点及特征
    3.2 美国对朝“小集团式决策”的经典案例
        3.2.1 冷战后美国对朝决策中的“小集团魔咒”
    3.3 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中的“小集团思维”
        3.3.1 “特朗普式”的“排除异已”
        3.3.2 “内部一致”的“鹰派属性”
        3.3.3 “极限施压”的“边缘决策”
    小结
第4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最高领导人决策”
    4.1 “最高领导人决策”的理论内容
        4.1.1 “最高领导人决策”的缘起
        4.1.2 “最高领导人决策”的要义
        4.1.3 “最高决策者”的性格类型
    4.2 领导人性格影响美国对朝决策的案例分析
        4.2.1 克林顿:“主动积极型”的对朝决策者
        4.2.2 小布什:“被动积极型”的对朝决策者
        4.2.3 奥巴马:“守成强迫型”的对朝决策者
    4.3 特朗普:“独断争斗型”的对朝决策操盘者
        4.3.1 特朗普的性格特征
        4.3.2 “特朗普主义”与非“建制派属性”
        4.3.3 特朗普对朝决策的“个性表现”
    小结
第5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国内政治决策”
    5.1 国内政治决策的“内层与外层”
        5.1.1 国内政治决策中的“组织过程”
        5.1.2 “政治内层”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
        5.1.3 “政治外层”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
    5.2 冷战后美国对朝“国内政治决策”案例
        5.2.1 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的“国会阻力”
        5.2.2 小布什政府:对朝政策“外层阻滞”
        5.2.3 奥巴马政府:“战略忍耐”政策的“内外反应”
    5.3 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政治外圈”的影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5)有效多边主义视角下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欧盟的有效多边主义理念
    第一节 欧盟有效多边主义的缘起与发展
        一、多边主义的内涵
        二、欧盟有效多边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三、欧盟有效多边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 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动机
        一、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内部目的
        二、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战略意图
    第三节 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途径
        一、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方式
        二、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手段
第二章 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的过程
    第一节 欧盟与伊朗的关系
        一、欧洲与伊朗的交往历史
        二、战后欧洲与伊朗的交往
        三、伊核问题爆发前欧盟与伊朗的关系
    第二节 欧盟对伊朗核问题的初步介入
        一、伊朗核问题的爆发
        二、欧盟在E3/EU机制下接触伊朗核问题
        三、E3/EU机制的失败
    第三节 欧盟在P5+1 机制下介入伊朗核问题
        一、制裁与谈判并行:2006-2010
        二、欧盟的单边制裁:2010-2013
        三、《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达成:2013-2015
第三章 伊核协议的走向与欧盟在伊核问题中作用的评估
    第一节 伊朗核协议生变
        一、美国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
        二、伊朗核协议近期走向
        三、伊朗核问题前瞻
    第二节 美国退约对欧盟的挑战及其应对政策
        一、欧盟面对的挑战
        二、欧盟的应对政策
    第三节 欧盟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上的作用评估
        一、欧盟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上的作用
        二、欧盟的作用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美国国家安全的研究
        1.2.2 关于美国地缘战略需求的研究
        1.2.3 关于维护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
        1.2.4 关于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比较分析框架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的朝核政策
    2.1 特朗普政府朝核政策的梳理
        2.1.1 大选期间关于朝核问题的表态
        2.1.2 以“极限施压”为主
        2.1.3 “极限施压”与“接触”并存
    2.2 国家安全层次
        2.2.1 美国对朝鲜国家属性的归类
        2.2.2 朝鲜实际的核导能力
    2.3 地缘战略需求层次
        2.3.1 美国对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
        2.3.2 朝鲜拥核对域内国家的影响
    2.4 维护国际核机制层次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
    3.1 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梳理
    3.2 国家安全层次
        3.2.1 美国对伊朗国家属性的归类
        3.2.2 伊朗实际的核导能力
    3.3 地缘战略需求层次
        3.3.1 美国对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
        3.3.2 伊朗发展核技术对域内国家的影响
    3.4 维护国际核机制层次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逆转性分化的主导因素
    4.1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逆转的主导因素
    4.2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分化的主导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7)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二战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演变(1945-1973)
    第一节 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确立(1945-1962)
    第二节 美国对日本石油政策的调整(1962-197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油危机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第一节 美国领导下的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和“苦难均分”政策
    第二节 美国的中立建议与日本的石油困境
    第三节 基辛格访日与美日关系的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油危机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寻求与日本建立多边合作共识的原因
    第二节 “基辛格计划”与日本的反应
    第三节 “第二次石油冲击”对美日达成多边合作共识的影响
    第四节 华盛顿能源会议与美日关系的缓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危机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美国主导下的“综合应急计划”与能源节约计划
    第二节 美日能源研发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
    六、结构内容
第一章 研究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威胁认知理论与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一、对外政策研究的认知方法
        二、威胁、威胁认知的内涵
        三、影响威胁认知的一般因素
        四、影响威胁认知变化的因素
        五、应对威胁的三种策略:规避威胁、制衡威胁和消灭威胁
        六、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第二节、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
        一、非国家行为体的内涵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组织性
        三、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意识形态
        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治目标
        五、库尔德武装组织的跨国影响
    第三节、影响美国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宗教价值观
        二、民主思想
        三、人权价值观
        四、主流意识形态
        五、国际法观念
        六、盟友因素
        七、历史因素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政策
    第一节、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暴力革命在伊拉克的兴起
        三、遏制威胁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第二节、海湾战争后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一、美国对萨达姆政权的威胁认知
        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在海湾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性合作关系的确立
        一、“9·11事件”与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合作
        四、伊拉克战后格局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
    第四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关系的限度
        一、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七十年代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有限支持政策
        三、美国反对库尔德自治区独立公投
    第五节、威胁特点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
        一、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
        二、伊拉克战后形势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建立战略性合作的必要性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术性合作政策
    第一节、叙利亚内战前库尔德运动组织的发展
        一、内战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生存状况
        二、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建立与演变
        三、新世纪以来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发展
        四、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反恐战争与美国和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军事合作
        一、美国对“伊斯兰国”组织威胁认知的形成
        二、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战争中的盟友困境
        三、内战前美国与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关系
        四、美国与库民联党在反恐战争中的军事合作
    第三节、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一、美国对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第四节、“伊斯兰国”威胁特点与美国和库民联党的战术性合作
        一、“伊斯兰国”威胁的短期性与美国对库民联党的战术性支持
        二、美国的叙北撤军计划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接触与制裁政策
    第一节、影响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历史因素
        二、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文化因素
        三、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伊朗对美国威胁的构成
        一、伊朗的地缘地位
        二、伊朗支持政治伊斯兰运动
        三、构建和扩张什叶派势力范围
        四、发展核技术
    第三节、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变化
        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威胁认知的构成
        二、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双重政策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打压政策
    第一节、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
        一、土耳其的地缘重要性
        二、冷战时期美土同盟关系的建立
        三、冷战后美土关系的曲折发展
        四、中东剧变以来美国与土耳其的紧张关系趋势及其根源
    第二节、库尔德工人党运动对土耳其的影响
        一、土耳其早期的库尔德问题与政策
        二、库尔德工人党在土耳其的崛起及其运动发展
        三、库工党问题对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影响
    第三节、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基本政策
        一、美国对库工党的威胁认知
        二、美国支持土耳其打击库工党
        三、美国协助土耳其抓捕奥贾兰
        四、美国制裁打压库工党
    本章小节
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美国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作用与影响
    三、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对库尔德运动发展的影响
    四、库尔德运动对中东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9)政策失灵:不对称互动视角下的美国对朝战略研究(1993-201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常见术语字母缩写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构安排
第一章 解释框架——认知不对称的战略互动
    第一节 战略互动与博弈: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的“不对称冲突”理论
    第三节 国家间认知不对称的战略互动分析——一种解释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克林顿政府的“选择接触”与朝美不对称互动
    第一节 朝美不对称互动背景(1993-2001)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的“选择接触”战略分析
    第三节 朝美不对称互动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什政府的“鹰派接触”与朝美不对称互动
    第一节 朝美不对称互动背景(2001-2009)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的“鹰派接触”战略分析
    第三节 朝美不对称互动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忍耐”与朝美不对称互动
    第一节 朝美不对称互动背景(2009-2015)
    第二节 奥巴马的“战略忍耐”实施分析
    第三节 朝美不对称互动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案例总结:不对称互动与政策失灵
    二、研究价值:理论进步与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关于朝核问题的朝美互动时间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美国在伊朗核权利上的渐次让步与伊核问题初步破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伊朗应有怎样的核权利
二、美国在伊朗核权利上渐次让步的表现
三、美国在伊朗核权利上让步的原因
结语

四、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探析[D]. 董可.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伊核问题与美国政策:历史演进与经验教训[J]. 樊吉社. 西亚非洲, 2020(04)
  • [3]美印民用核协议达成的动因研究[D]. 王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多元外交决策模式研究[D]. 战丽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5]有效多边主义视角下欧盟介入伊朗核问题探究[D]. 王雪婷. 外交学院, 2020(07)
  • [6]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D]. 孙源辰. 延边大学, 2020(08)
  • [7]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D]. 包佳焱.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D]. 穆春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政策失灵:不对称互动视角下的美国对朝战略研究(1993-2015)[D]. 魏斯莹. 外交学院, 2016(08)
  • [10]美国在伊朗核权利上的渐次让步与伊核问题初步破局[J]. 岳汉景,周凤梅.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5(04)

标签:;  ;  ;  ;  ;  

伊朗的铀浓缩僵局可能导致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