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稻共作对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

鸭稻共作对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

一、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博,刘少君,叶新新,郜红建[1](2021)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稳产增收,粮渔共赢,同时也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显着影响。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稻-鱼、稻-虾、稻-蟹、稻-鳖和稻-鸭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变了土壤动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调节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然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可能造成土壤潜育化、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此外,不同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田粮食供给和温室气体排放功能的影响各异。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长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阐明不同稻田种养模式下土壤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过程以及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集成应用科学合理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焦文献,陈灿,黄璜[2](2021)在《稻田种养模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稻田种养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引入一种或多种动物,增加了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养殖动物与水稻互利共生,使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符合生态发展的理念。本文将稻田不同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进行比较,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种养模式的优势:对于农田土壤环境来说,稻田种养模式提高了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总孔隙度,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对于农田水体环境来说,稻田种养模式提高了其养分含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可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病虫草害来说,种养模式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比化学防治更加合理;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可减少CH4的排放量,N2O的排放量虽有上升,但综合增温潜势下降,可缓解温室效应。因此,稻田种养模式优势突出,有利于农田环境的改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之一。

纪力,邵文奇,陈富平,董青君,章安康[3](2021)在《连年规模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连年规模化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连续10年(2010—2019年)大田规模化稻鸭共养和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2组处理,调查研究了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结构、稻米品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多年稻鸭共养后土壤容重降低5.65%,0~10 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8.71%、14.29%、9.68%和8.34%,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稻鸭共养的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11.3%、2.9%和3.2%,有利于形成大穗,但有效穗减少使水稻产量降低16.4%;稻鸭田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4.8%和3.6%,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7.5%,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常规田差异不显着,总体来说稻米品质得到了改善;稻鸭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均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连年稻鸭共养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但有效穗的减少使水稻产量显着降低。

杨玲霞[4](2020)在《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稻渔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稻、渔互利共生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稻渔共作的试验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壤土上水稻及养殖生物的生长及繁殖产量的性状、养殖水体的理化性状及种养技术方面,而对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理发育特性、养分特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鲜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的实际效应,进一步阐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的直接影响,以期为低洼盐碱地区水稻安全优质高产栽培及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常信乡兰丰村和银川市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进行,从稻渔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模式下盐碱地区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养分特征、产量品质、土壤特性、生态效应几方面以及对两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相较于常规稻作,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水稻的株高、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77%~6.76%、1.86%~21.48%,共作水稻功能叶的叶面积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大于常规稻作。2、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的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1)共作条件下,水稻的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明显提升,表现为在水稻苗期-齐穗期,共作条件下水稻叶片的主要光合能力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SPAD值多数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 0.82%~12.73%、2.16%~12.51%、1.32%~45.42%、1.72%~11.76%、3.43%~12.88%,叶片的荧光参数值(F0、Fm、Fv/Fm、Fv/F0、PI)均高于常规稻作,但差异不显着;2)稻渔共作条件增强了低洼盐碱地区水稻的抗逆性,使得水稻叶片的渗透调节保护物质、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表现为共作水稻叶片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较常规稻作在苗期-齐穗期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分别提高了 5.09%~39.14%、4.55%~37.78%、6.59%~31.95%、1.43%~10.70%,叶片的 Pro(脯氨酸)含量、MDA(丙二醛)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6.95%~32.56%、2.04%~24.84%。3、稻渔共作有利于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在拔节-乳熟期,共作水稻植株地上部的N、P、K累积吸收量多数均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了 57.51%~80.83%、41.16%~55.26%、8.5%~25.02%。4、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模式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与常规稻作相比,稻渔共作降低了盐碱土壤的pH,显着提高了各生育阶段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共作水稻土壤的pH较常规稻作降低了 0.47%~2.63%,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 8.14%~15.42%、3.31%~10.47%、1.90%~16.34%、3.65%~17.83%、5.19%~21.10%、2.39%~14.76%。5、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稻谷产量的增加和稻米品质的改善。1)稻渔共作水稻的穗数与千粒重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提高了 14.36%~16.72%、3.78%~6.21%,穗粒数与常规稻作相比无明显差异;2)共作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株高、干物重、光合参数Pn、Gs等与水稻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3)共作水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有关的物理特性较常规稻作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稻渔共作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食味值、胶稠度较常规稻作分别显着提高了 1.30%~2.91%、3.12%~3.55%、3.52%~4.69%、10.14%~14.09%、6.25%~16.86%、5.29%~11.24%、2.42%~4.78%,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了 9.32%~16.14%、8.94%~16.14%、3.31%~3.69%。6、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系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生态效应较好。共作水稻较常规稻作相比,其能流、物流、价值流产投比均有所增加,经济利润增加了 34.85%~61.94%,生产力水平较高,同时减少了系统中的化肥农药施用。

罗璇[5](2019)在《稻田放养适宜鸭品种的筛选及其对稻鸭共作系统的作用》文中指出稻鸭共作作为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方式,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稻鸭共作生产中主要选用当地的地方麻鸭品种为主,但由于不同地方麻鸭的生长性能和田间劳作能力差异较大,导致稻鸭共作效果参差不齐。基于此,本文以小体型的金定鸭、“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早)和苏邮1号,以及中体型的高邮鸭和“白改鸭”等5种各有特点的鸭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鸭品种在零日龄耐水时间、育雏期成活率、田间回捕率和行为学之间的差异,分析比较稻鸭共作模式下不同鸭品种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差异,筛选出最佳适于稻田放养的鸭品种,并进一步验证所筛选的鸭品种对稻田杂草、土壤、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作用效果,研究旨在为稻鸭共作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比较不同鸭品种耐水时间、成活率和田间工作时间,在零日龄时开展耐水性试验,结果表明,苏邮1号、金定鸭和“役用鸭”的耐水时间达到30h以上,高于“白改鸭”和高邮鸭。育雏期成活率以金定鸭最高(96.93%),其次是“役用鸭”(94.17%)和苏邮1号(92.24%);田间回捕率以“役用鸭”最高(100.00%),高邮鸭最低(66.67%);将18日龄雏鸭按15只/亩放入试验田,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连续观察5 d,观察发现,“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15.75 min和314.50 min,极显着高于高邮鸭和“白改鸭”(P<0.01)。2、为分析比较不同鸭品种在稻田间的生长发育和肌肉品质差异,经田间合理补饲后,在90日龄回捕时进行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金定鸭、“役用鸭”和苏邮1号等小体型鸭体重达1.3 kg以上,中体型的高邮鸭和“白改鸭”上市体重在2.1-2.2 kg之间,各品种均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体重。屠宰性能测定发现,各品种的屠宰率达80%以上、全净膛率达60%以上,稻鸭共作模式下各个鸭品种生长发育良好。肌肉营养价值测定结果显示:“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的胸肌蛋白含量最高,而水分含量最低;pH值以“役用鸭”最高,显着高于金定鸭(P<0.05);高邮鸭的脂肪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最高。3、为了筛选出适宜于稻鸭共作的鸭品种,选择零日龄耐水时间、育雏期成活率、田间工作时间、上市体重以及田间回捕率等与稻田放养鸭性能相关的重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 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建立了稻鸭共作下鸭的综合性能评估模型:Y=0.307zx1+0.356zx2+0.296zx3-0.483zx4+0.233zx5,经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确定“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为适宜于稻鸭共作的鸭品种。4、为进一步验证所选鸭品种对稻田生态和水稻生长的作用效果,以金定鸭为试验对象,按照稻鸭共作标准技术方案及有机水稻栽培要求进行水稻和鸭的管理,经田间杂草调查发现,稻鸭共作区杂草发生为3.26株/m2,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达99.5%;稻鸭共作区土壤的碱解氮水平较对照区提高了 13.58 mg/kg,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虽有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稻鸭共作的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0.26%、2.15%、2.72%(P<0.05),水稻产量比对照组增加了 75.24 kg/亩;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高于对照组25162元/hm2。稻鸭共作对鸭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以及稻米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和改善作用。综上所述,金定鸭和“役用鸭”体型较小、田间游动时间长、耐水性能好、成活率高,在回捕时可达到标准体重,能充分发挥稻田役用潜力,用于稻鸭共作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和稻田工作效果;苏邮1号活动力尚可、产肉性能良好、肌肉品质突出,对回捕稻田放养鸭的屠体有较高要求的可选苏邮1号用于稻鸭共作,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稻鸭共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刘凯[6](2019)在《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经过近年提升和优化,推广实践发展起来的新的农业模式。最早是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提出“稻渔共作”这个概念。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以粮为主、生态优化、突出了产业化发展三个特征。稻渔综合种养因养殖种类不同可以分为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蟹养殖等,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符合时代环保要求的新模式。稻渔共作系统是一种高效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动物和植物共存的综合生态系统,是强于单独水稻种植的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结合,成为水稻主产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抓手。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能够实现水稻化肥和农药减量,真正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各地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不能够轻易在其它地方实现,各地需根据生产实际,通过示范和应用实践,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种养模式。本论文中,我们以宁夏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作为试验基地,从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为人工构建的复合稻渔生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求进一步发展。一、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本研究对光明渔场基地的两套流水池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体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其中草鱼产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68.1kg/m3,2018年达到了76.8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保持良好,极少使用“底改调水”类鱼药;现代渔业物联网的应用,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逐步实现了生产区域水质监控和智能管理,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更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二、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在光明渔场基地,主要选取了稻鳅系统、稻蟹系统和稻鱼系统(对照组)三块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在58月,分5次在三块试验田中采取环沟水样、环沟底泥和稻田泥样进行研究。根据宁夏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报告,结合光明渔场基地以及周边种植户的情况,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大概为600kg/亩,水产品大概60kg/亩,收入2880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700kg,收益1820元。在相同条件下,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投入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在土地租金、水产苗种费、人工费等方面多投入11,250元/hm2,净利润也多3750元/hm2左右。本项目实现所有养殖水体在系统中循环利用,没有排放到外源环境,只通过补充黄河水源,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系统的大耦合,实现高产高生态的目标。三、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方面:本研究从银川市光明渔场的五种稻渔共作系统(稻鳅系统、稻虾系统、稻蟹系统和两个稻鱼系统)中共采样物种148尾(检测同位素88尾),生物种类10种。系统中生物δ13C值范围为-28.39‰-20.95‰,δ15N值范围为4.41‰14.49‰。其中δ15N值最低的是鲤鱼,最高的是黑鱼,都属于稻鱼系统,说明鲤鱼和黑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摄食有所不同。δ13C最低的是鲢,最高的是蟹。营养级的范围在1.584.54之间,主要集中在2.53.8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0。营养级大于2.5的鱼类占总数的79%。其中台湾泥鳅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的营养级最低;营养级大于3.0的占总数的53.4%,最高的为黑鱼,其营养级为4.54。其余营养级顺序分别为:梭鲈>鲢>蒙古红鲌>鳙>克氏原螯虾>中华绒鳌蟹>异域银鲫“中科三号”>台湾泥鳅。本研究旨在为系统中主要生物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宁夏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渔业资源营养结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稻田综合养殖结合起来,用池塘的肥水来种植水稻,用稻田净化的清水来养鱼,从而达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尾水零排放”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目标。研究表明,饲料中被有效利用的氮含量大约占2027%、磷含量大约占824%,大部分都在池塘中沉积、浪费;而稻田水稻对池塘尾水中的氮、磷的去除率非常高,均达到70%以上。经过在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两年的试验证明,我们创新的综合生产模式,是一种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新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宋广鹏[7](2019)在《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的三大主食之一,以往的水稻种植多以化肥和农药来保高产,但易引起环境污染,稻米品质安全性得不到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优质无公害大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民的追求。追求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稻鸭共作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复合种养方式,具有较高的生产和生态价值。本文利用大田田间试验,设置 0.067ha(OR1),0.200ha(OR3),0.333ha(OR5)3 种规模田块处理和对照(CK,无稻鸭共作,施用化肥),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稻鸭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田面水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不同规模稻鸭共作下农田生态效应,为水旱轮作下稻鸭共作规模优化提供参考方案。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长期稻鸭共作下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发生变化。长期稻鸭共作田块OR1、OR3和OR5处理土壤容重分别较CK低5.3%、11.5%和8.0%。经过两年试验后3种规模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7.6 g/kg、16.9 g/kg和19.7g/kg,其中OR1和OR3分别较试验前提高了 5.8%和9.4%,OR5较试验前降低1%,CK为14.0 g/kg,无显着差异。有效氮含量表现为增加明显,OR1、OR3和OR5齐穗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1.2%、103.1%和39.7%,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 46.8%、25.1%和42.6%,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4mg/kg、6.8mg/kg和6.8mg/kg,较试验前分别提高了36.9%、21.5%和26.0%,CK为6.8g/kg,无显着差异。而速效钾无显着差异,两年平均值分别为 140.9 mg/kg、138.5 mg/kg 和 145.3 mg/kg,显着低于对照的 179.4 mg/kg。3种规模处理下各处理的pH值和CK之间无显着差异。和CK比较,稻鸭共作期间会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OR1和OR3,OR5处理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低54.6%、106.7%和68.5%,稻鸭共作淹水过深对作物生长不利。2.3种规模稻鸭共作田块田面水平均温度显着低于CK,约降温0.4~0.9℃,且降温效果在温度较高时更明显。水体养分方面,OR1、OR3和OR5处理水体NH4+-N含量分别比对照高7.3%、19.5%和9.7%;NO3--N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1.9%、61.0%和10.9%;研究初步表明稻鸭共作存在氮流失风险。水溶性钾比对照分别低25.2%、8.1%和14.9%;水溶性磷各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另外,稻鸭共作可以提高水体溶氧量,OR1,OR3和OR5处理下水体溶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 6.0%,11.0%和0.9%。3.OR1和OR3处理的水稻齐穗期光合作用强度分别比对照低18.2%和20.3%,OR5和对照没有显着差异。OR1和OR3处理水稻齐穗期根活性和对照没有显着差异,但比OR5均高35.1%。OR1、OR3和OR5处理的作物地上生物量比对照低20.2%、13.9%和26.1%。3种稻鸭共作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低24.9%、19.7%和24.4%。3种处理中,OR3的产量最高,该处理下水稻的有效穗数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处理。

黄锦[8](2019)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稻-克氏原螯虾养殖田块水体、土壤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文中指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因其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因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之一。稻田综合种养中施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施肥模式能提高肥料使用效率、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环境,实现水稻和水产动物的高质量产出。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环境微生物和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完整的综合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在稻-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共作阶段,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水体、土壤理化性质、水体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种养环境和克氏原螯虾的影响,探索更为适合稻虾种养的施肥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水体细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稻田中主要细菌门类均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Cyanobacteria。主要优势属为Sporichthyaceae hgcIclade、Limnohabitans、Polynucleobacter、Alpinimonas。在三种模式中,施用有机肥的田块细菌丰度显着高于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的田块,细菌物种多样性显着高于施用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田块。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块水体细菌生物多样性更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机肥与腐熟鸡粪配施虽然会降低水体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但是腐熟鸡粪与有机肥配施会大大降低蓝藻细菌的丰度。通过对共作阶段6-9月份水体细菌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月份的水体细菌群落主要菌属种类没有改变,但是三个处理组6-9月共有OTU分别占总OTU的21.10%、24.37%、26.93%。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化肥组各个月份中6月份水体氨氮、亚硝态氮含量最低。6月份pH最大、硝态氮含量较高,聚球藻属与pH、硝态氮显着正相关。此时聚球藻属相对丰度最高。有机肥组各个月份7月份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最高,浮丝藻属与氨氮和亚硝态氮呈显着正相关,此时浮丝藻属相对丰度最高。2、稻田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中主要的细菌门类是主要菌门为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主要纲为Anaerolineae、Delta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Nitrospira。在三种不同施肥模式中,有机肥组细菌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大于化肥组。有机肥能够更好地提升土壤细菌的生物多样性。酸杆菌门在化肥组中相对丰度较低可能是由于化肥的施用导致土壤的酸化。共作阶段6-9月土壤细菌分析可知,化肥组6-9月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34.3%、28.33%、27.44%、24.02%。7月份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减少可能是由于水体质量变差影响了其光合作用。3、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高通量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中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共有的菌群占据了58.1%,表明克氏原螯虾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菌群。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主要菌门为Proteobacteria、Tenericutes和Firmicutes。主要菌属是Citrobacter、Mollicutes和Pseudomonas。克氏原螯虾肠道中主要菌属在池塘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肠道内也占主导地位。在化肥组克氏原螯虾肠道中柠檬酸杆菌相对丰度最高,由于其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化肥组克氏原螯虾爆发疾病的可能性更大。三个处理组中有机肥加鸡粪组中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较高可能是由于其生存的土壤环境中有着丰度较高的不动杆菌属细菌。

隆斌庆[9](2019)在《“一季稻+渔+再生稻”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稻田生态种养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且培肥土壤,是一种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是提升作物品质的经典技术与有效措施,对作物高效优质栽培、作物品质调控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再生稻作为一项经典的栽培技术,具有轻简、绿色、经济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头季稻+渔(鱼、泥鳅)+再生稻的栽培模式,将两项改良作物品质的经典稻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设置水稻(黄华占)+鱼+再生稻、水稻(黄华占)+泥鳅+再生稻、水稻(Y两优800)+鱼+再生稻、水稻(Y两优800)+泥鳅+再生稻4个处理,以2个水稻品种常规栽培+再生稻为对照,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土壤主要肥效和水稻实际产量表现,重点对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可增加土壤中全效养分含量,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以稻鱼处理效果明显,总体高于对照田。稻鱼模式提高土壤中氮、磷等养分的含量的效果优于稻鳅模式。头季稻与再生季两个生育期内全氮、全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全钾含量则在再生季略有下降。(2)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含量比分蘖期时有所提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稻鱼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整体表现要高于稻鳅模式。两个品种再生季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但整体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3)与常规栽培实际产量比较,稻鱼模式下黄华占头季稻实际产量提高了11.2%、Y两优800头季稻提高了10.7%;稻鳅模式下黄华占头季稻提高了7.7%、Y两优800头季稻提高了6.9%。生态种养模式下两个品种的头季稻有增产效果,再生季稻鳅模式则表现出减产现象。(4)与常规栽培比较,稻鱼和稻鳅模式提高了黄华占头季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其中稻鱼模式精米率、整精米率显着提高了0.71%、3.52%,稻鳅模式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所降低,再生季稻鱼和稻鳅模式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有所提高。稻鳅模式显着降低Y两优800头季稻的垩白粒率(降幅为6.37%)和垩白度,Y两优800再生季稻鱼模式精米率、整精米率有所提高,两个品种同一处理间再生季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整体要优于头季稻,垩白粒率与垩白度表现尤为明显。(5)与常规栽培比较,稻鳅模式、稻鱼模式皆提高了黄华占和Y两优800的胶稠度,对稻米蒸煮品质有改良效果。稻鱼模式、稻鳅模式对稻米蒸煮及营养品质有一定改善效果,但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对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等指标的影响表现不一致。两个品种相同处理间再生季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较头季稻有所提高,胶稠度、总淀粉含量比头季稻的有所下降。

张宇虹[10](2017)在《放养密度对鸭子在稻田内运动规律的影响》文中认为鸭稻共作技术利用鸭子的杂食性捕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在田间的不断活动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刺激水稻生长,并产生中耕浑水增氧效果,减少碳排放;同时利用鸭子的粪便肥田,保证鸭子不吃水稻苗,可用于生产有机稻。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是关于鸭稻共作技术以及该技术对于病、虫、草害的防治,增加产量、收入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鸭子对杂草控制和土壤肥力的作用效果为目标,构建了鸭子田间位置追踪系统,研究了了鸭子在田间的运动状态,探索了最佳的鸭子放养密度。通过对鸭子位置信息的检测与分析,研究了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时间、范围、频率和面积的影响,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杂草分布规律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鸭子位置追踪系统。由定位标签,基站和定位引擎等三部分构成了超宽带(UWB)精准定位系统,用以实时监测鸭子的田间位置。定位标签固定在鸭翅膀上,定位基站分别安装在试验地块的矩形顶点和长边的中点位置,由定位标签定时向定位基站发射脉冲信号,基站收到信号后对标签的信息进行记录,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上位机的定位引擎,引擎完成基于TDOA定位方法的计算分析与存储。系统定位追踪精度为10-20cm,定位标签数据上传频率为0.33Hz(1/3s),标签电池充电一次可持续使用时间7天。(2)放养密度对鸭子在水稻田内的活动时间有一定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在田间运动状态所用时间也随之增加。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稻田内运动状态所用的时间占鸭子在田间总时长的百分比分别为13.08%、17.89%、21.05%和21.48%。当养鸭密度为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的时长比养鸭密度为15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的时长分别增加了 60.88%和64.17%。鸭子放养密度为25-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的时间最长。(3)放养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范围具有重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鸭子田间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但当养鸭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在田间的运动范围不会再有明显的增加。以鸭子在田间位置信息的变异系数衡量鸭子在田间活动范围,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 只/660m2 和 30 只/660m2 时,变异系数分别为 25.58%、34.6%、39.49%、和 40.29%。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其对应的变异系数也是逐渐增大的。其中变异系数最小和最大之间,变异系数增加了 57.51%,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变异系数数值的增加量逐渐减小。另一方面,以鸭子在田间活动区域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来分析鸭子在田间的活动范围,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活动总区域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80.03%、89.09%、92.12%,92.24%。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在田间运动过的区域总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地块总面积的百分比也随之增加。但养鸭密度为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过的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地块总面积的百分比增加幅度微小,仅增加了 0.12%。养鸭密度为25-30只/660m2时,鸭子运动在田间的活动范围最佳。(4)放养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频次具有一定影响。该频次是指一天内鸭子进入每个小单元格(1m2)的次数。试验结果表明,鸭子在田间活动的平均频次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鸭子到达每个小单元格的频次越大,对杂草、害虫的控制作用越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越均匀。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活动的总平均频次分别为3.62/次、4.03/次、4.53/次、4.59/次。(5)鸭子放养密度对水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土壤肥力有显着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养鸭密度的增大,稻田内四叶萍等,矮慈姑,鸭舌草,稗草等田间恶性杂草的密度明显减少,鸭子对四叶萍的防控效果尤其显着。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排泄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N、P、K的补充作用逐渐增强。在放养鸭密度为25-30只/660m2时,控草和肥田效果最好。总体上看,鸭子放养密度为25只/660m2-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的活动时间、活跃程度、运动范围比较好,鸭子对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对改进鸭稻共作技术工艺具有参考作用。

二、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 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3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1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
    3.2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4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4.1 对土壤维持粮食供给功能的影响
    4.2 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3 对农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2)稻田种养模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1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3 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1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2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农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3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农田杂草及病虫害的影响
4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田气体排放的影响
5 研究展望

(3)连年规模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2.2 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2.1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2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对土壤及稻米质量安全的影响
3 结论
4 讨论
    4.1 稻鸭共养种植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4.2 稻鸭共养种植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4.3 稻鸭共养田的土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4)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内涵及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3.3 稻渔共作对水稻植株养分特征的影响
    3.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3.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3.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3.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第四章 讨论
    4.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稻渔共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稻渔共作对水稻养分特征的影响
    4.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4.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4.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4.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稻田放养适宜鸭品种的筛选及其对稻鸭共作系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稻鸭共作的发展历程
        2.1 “稻田养鸭”的起源与发展
        2.2 稻鸭共作技术在日本的发展
        2.3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3 稻鸭共作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3.1 稻鸭共作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3.2 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3.3 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3.4 稻鸭共作对鸭生长发育及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4 当前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
        4.1 鸭品种良莠不齐
        4.2 鸭高效饲养技术缺乏
        4.3 水稻草病虫害防治仍很棘手
        4.4 稻鸭共作标准化技术亟需建立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鸭品种在稻田的生长发育与行为学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试验仪器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鸭品种耐水时间比较
        2.2 不同鸭品种育雏期成活率比较
        2.3 不同鸭品种田间行为学观察
        2.4 不同鸭品种田间回捕率比较
        2.5 不同鸭品种田间生长发育监测
        2.6 不同鸭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
        2.7 不同鸭品种常规肉品质的差异比较
        2.8 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综合性能的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鸭品种耐水性比较
        3.2 不同鸭品种育雏期成活率比较
        3.3 不同鸭品种田间行为学观察
        3.4 不同鸭品种的成鸭回捕率比较
        3.5 不同鸭品种生长性能比较
        3.6 不同鸭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
        3.7 不同鸭品种常规肉品质的差异比较
        3.8 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综合性能的比较
第三章 金定鸭对“稻鸭共作”系统效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4 测试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鸭共作对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2.2 稻鸭共作对鸭肌肉常规肉品质的影响
        2.3 稻鸭共作对鸭胸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 稻鸭共作对鸭胸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5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影响
        2.6 稻鸭共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7 稻鸭共作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2.8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9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稻鸭共作对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3.2 稻鸭共作对鸭肉品质的影响
        3.3 稻鸭共作对鸭肉氨基酸的影响
        3.4 稻鸭共作对鸭肉脂肪酸的影响
        3.5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影响
        3.6 稻鸭共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7 稻鸭共作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3.8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9 经济效益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稻鱼共生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2 稻蟹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3 稻虾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1.2.4 稻渔共生系统的整合和展望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宁夏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光明渔场基地介绍
        2.1.2 系统组成
        2.1.3 池塘工程化建设内容
        2.1.4 设备安装
        2.1.5 鱼种放养
        2.1.6 饲养投喂及水质管理(养殖旺季)
        2.1.7 水质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流水槽养殖草鱼产量
        2.2.2 水质变化
    2.3 讨论
        2.3.1 流水槽产量情况
        2.3.2 流水槽水质变化情况
        2.3.3 流水槽污染处理问题
第三章 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稻鱼共生单元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塘口布局和生产情况
        3.1.2 采样和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稻鱼系统pH值变化
        3.2.2 三种稻鱼系统盐度变化
        3.2.3 三种稻鱼系统三态氮的变化
        3.2.4 三种稻鱼系统全磷和钾的变化
        3.2.5 稻鱼共生系统的水体其它水质变化
        3.2.6 不同稻渔工作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
    3.3 小结
第四章 银川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处理
        4.1.3 稳定同位素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养殖系统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4.2.2 各塘口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4.2.3 各养殖系统中生物营养级情况
        4.2.4 同一系统不同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4.2.5 不同系统中同一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4.3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流水池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
    5.2 稻渔共作系统下环沟水化学指标和土壤指标的分析方面
    5.3 稻渔共作系统中同位素特征方面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2 研究进展
        1.2.1 稻鸭共作系统对稻田环境的影响
        1.2.2 不同规模稻鸭共作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提出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取样及测定
        2.5.1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2.5.2 田面水指标测定
        2.5.3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2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pH的影响
        3.2.3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4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2.6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2.7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pH的影响
        4.2.2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温的影响
        4.2.3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溶性氮的影响
        4.2.4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溶性磷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溶性钾含量的影响
        4.2.6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田面水溶氧量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水稻齐穗期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5.2.2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水稻齐穗期根活性的影响
        5.2.3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水稻成熟期生物量的影响
        5.2.4 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主要结论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施肥模式下稻-克氏原螯虾养殖田块水体、土壤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田综合种养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研究现状
        1.1.2 稻田综合种养中水体环境的研究
        1.1.3 稻田综合种养中土壤的研究
        1.1.4 微生物在稻田综合种养中的地位及影响因素
        1.1.5 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1.2 肥料在稻田综合种养中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稻-克氏原螯虾田块水体微生物群落研究
    2.1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虾水体微生物初探
        2.1.1 材料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2 稻虾共作阶段水体微生物变化研究
        2.2.1 材料及方法
        2.2.2 结果及分析
        2.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稻-克氏原螯虾田块微生物群落研究
    3.1 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初探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共作阶段土壤微生物变化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设计及地点
        4.1.2 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样品采集及处理
        4.1.3 肠道微生物总DNA提取
        4.1.4 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高通量结果及多样性分析
        4.2.2 不同施肥模式下的肠道细菌组成
        4.2.3 优势菌属分析
        4.2.4 群落相似性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一季稻+渔+再生稻”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稻田生态种养概述
        1.1.1 国内外稻田生态种养发展概况
        1.1.2 稻田生态种养的研究价值
    1.2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的影响
    1.3 再生稻栽培与稻米品质关系
        1.3.1 头季稻的栽培管理
        1.3.2 再生稻留桩高度
        1.3.3 再生稻的稻米品质
    1.4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4.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1.4.2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碾磨品质的影响
        1.4.3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蒸煮品质的影响
        1.4.4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养分及实际产量
        2.3.2 稻米品质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模式(鱼、泥鳅)下大田土壤主要肥效及水稻实际产量
    3.2 不同模式(鱼、泥鳅)处理的实际产量
    3.3 不同模式(鱼、泥鳅)处理的稻米品质
        3.3.1 稻米碾磨品质及外观品质
        3.3.2 稻米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模式(鱼、泥鳅)对土壤主要肥效及实际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模式(鱼、泥鳅)对稻米碾磨品质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4.3 不同模式(鱼、泥鳅)对稻米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放养密度对鸭子在稻田内运动规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鸭稻共作技术研究现状
    1.3 动物行为监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定位追踪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2.1 定位追踪技术的确定
    2.2 UWB定位系统设计要求
    2.3 UWB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2.3.1 UWB实现方式的确定
        2.3.2 UWB信道模型的确定
        2.3.4 UWB定位原理的确定
        2.3.5 TDOA定位算法研究与确定
        2.3.6 UWB定位系统框架构建
    2.4 UWB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2.4.1 系统主要部件硬件选择
        2.4.2 处理器模块的设计
        2.4.3 无线收发模块的设计
        2.4.4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3.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分析
        3.1.1 基站软件设计
        3.1.2 标签软件设计
    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养鸭密度下鸭子田间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4.1 试验条件
        4.1.1 试验方案安排
        4.1.2 数据采集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不同放养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规律的影响研究
        4.2.1 养鸭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时间研究
        4.2.2 养鸭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范围影响研究
        4.2.3 养鸭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频次影响
        4.2.4 养鸭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面积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养密度对杂草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方法
        5.2.2 杂草与土壤信息采集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不同放养密度对杂草控制效果的影响
        5.3.2 鸭子田间活动频率对杂草控制效果的影响
        5.3.3 不同放养密度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李文博,刘少君,叶新新,郜红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10)
  • [2]稻田种养模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 焦文献,陈灿,黄璜. 作物研究, 2021(04)
  • [3]连年规模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纪力,邵文奇,陈富平,董青君,章安康. 中国农学通报, 2021(13)
  • [4]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D]. 杨玲霞. 宁夏大学, 2020(03)
  • [5]稻田放养适宜鸭品种的筛选及其对稻鸭共作系统的作用[D]. 罗璇. 扬州大学, 2019
  • [6]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D]. 刘凯.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不同规模田块的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效应分析[D]. 宋广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不同施肥模式下稻-克氏原螯虾养殖田块水体、土壤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D]. 黄锦.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一季稻+渔+再生稻”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D]. 隆斌庆.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放养密度对鸭子在稻田内运动规律的影响[D]. 张宇虹.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鸭稻共作对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