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种子市场亟待整顿(论文文献综述)
苏加前[1](2020)在《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推行切实可行的农作物良种推广是推动苍南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苍南县特色农副产业的重要保障。苍南县自“十一五”以来,苍南县农业局通过农作物良种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从而显得对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就变得很必要,而且在新时代以及智能时代苍南县的良种推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苍南县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也能给其他与苍南县存在类似情况的县市提供有用的借鉴。本文以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各种理论结合参考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林产品良种推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对苍南县良种推广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苍南县推广农作物良种的背景和工作,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苍南县良种推广现阶段的表现以及问题成因,提出了促进种子生产、管理及种业体系创新的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苍南县的种业体系,为苍南县的种业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一九i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来源。第二部分阐述了良种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还有国内外的良种推广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分析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包含苍南县水稻、番茄及蔬菜的良种推广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以及苍南县以及做出的措施对策。第四部分是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大量的数据研究,当前苍南县在开展农作物良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产品。第五部分是经过分析,得出种业体系不健全;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等是当前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文章第六部分认为,为进一步推动苍南县农作物良种的推广和提升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效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等措施建议。通过相应的措施能够最终形成苍南县种业体系合理的市场环境。
范传猛[2](2018)在《LP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营种子企业逐渐退出市场,民营企业已然成为种子市场的主体,中国的种子供求走向市场化发展轨道。种业市场的开放极大地推动了育种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种子的商品化速度。中国加入WTO后,种子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尤其在近几年,中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种业“走出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国种业企业在国际种子市场所占的份额仍旧不大,种业“走出去”障碍重重。特别是在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种子企业必然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LP公司是一家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蔬菜种业为核心业务的种子公司,拥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体系。作为我国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之一,该企业凭借其良好的信誉和服务,在我国种子行业明星企业中排名第一。目前它的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杂交玉米种子处在全国第一梯队之列,杂交辣椒种子推广面积位列全国第一,黄瓜种子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品牌。虽然LP公司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发展之中尚存在着瓶颈,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中国种子企业的“通病”,对LP公司的研究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映射到我国种子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本论文采用文献查阅法,以企业战略、种子企业发展战略为理论依托,综合运用PEST、EFE、IFE和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管理相关研究方法与工具,深入剖析LP公司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同时运用SWOT矩阵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LP公司自身的优劣势条件及所面对的机遇与威胁进行了透析,并根据其目前经营状况,运用GM(1,1)模型对其发展进行了相关预测,为该企业制定可选择的发展战略整体方案,然后将总体战略分解到业务、管理和功能战略各个模块并形成详细的战略部署,从市场化竞争、科技化提升、集团化发展、国际化接轨几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方案。最终从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细化战略目标、贯彻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李素平[3](2016)在《翼城县种子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之后,通过对县域内种子市场经营主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农作物种子经营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本县农作物种子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群众利益,针对种子市场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白晓磊[4](2016)在《江苏种业市场现状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世界种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的品种突破都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育种创新要先行。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我国结束了长期的政府垄断时期,市场化的改革道路给了种子企业自由发展的空间。2016年新种子法的实施,提出了要以种子企业为核心,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群,中国种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期。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取得粮食“十一连增”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6%,但是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育繁推脱节的问题却仍然阻碍着江苏种业做大做强。本文首先查阅大量文献,对世界乃至中国种业的发展是进行大体了解,并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江苏种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江苏种业市场结构进行定性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江苏省种业种植结构的分析,发现江苏省还是以自身的优势作物水稻为主,小麦的种植面积紧随其后,二者占据了江苏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但是油菜以及棉花种植面积成下降趋势;江苏省种子市场整体供给大于需求,企业长期有种子库存,种子商品化率大大提高,种子产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利用集中度的衡量,发现江苏省种业市场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企业自身规模小,育繁推以及大企业还未形成气候,销售额水平不高,全国销售额前十的企业还未出现江苏省的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数量不够,硕士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占比偏低,科研投入经费不足,导致大部分种子企业仅仅停留在买品种进行销售的环节,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行为;产品差异化程度小,使江苏省种业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售卖假种现象存在;进入壁垒实际上很低,而退出壁垒很高。这种市场结构决定了江苏种子企业定价具有完全竞争定价特性,并且市场绩效整体水平较低。通过上面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创新财政支种方式,二是提升种子市场监管能力,三是完善商业化育种政策体系,四是升级种子产业化结构,五是发挥种业协会服务作用。
李万君,李艳军[5](2014)在《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种业科技在种业发展乃至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了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种业发达国家比较,探析我国种业科技水平较为低下的原因。并重点就各相关主体如何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构建符合现阶段实情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而推进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霍玉刚[6](2013)在《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推动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孕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我国种业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绩进行回顾总结;在实地调研50多家种业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种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在国际种业企业大举进军中国,“种业新政”颁布实施的大环境下,如何推进我国种业企业发展壮大提出建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种业产业,种子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种业市场体系已经建立;选育出了玉米品种农大108、郑单958,水稻品种汕优63、Y两优1号水稻等一大批优良新品种;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各大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良种繁育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农作物品质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成;种子企业的规模不断加大,市场上出现了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企业,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种业新政”实施以后,对我国种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种业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科研资源集中在国家事业单位,企业科研实力弱;行业分散,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集团;国际种业巨头大举进军国内种业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民族种业企业节节败退;行业调控管理不到位,市场环境差,种子案件频发;种子市场化以后加工环节被忽视,发展严重滞后。针对我国种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参考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国种子产业,种业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抵御国际种业巨头残酷市场竞争,需采取以下发展战略和措施:修改完善《种子法》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改革现有管理模式,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大型骨干种业企业重点扶持,改革现有科研投入体制,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种业企业自身要转变观念,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重视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加大科研投入,有实力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整合。
李剑英[7](2013)在《对千阳县发展现代种业的思考》文中提出2012年全国粮食"九连增",但如何继续确保粮食丰收,在水土资源日渐短缺、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极端气候渐趋加重、进口粮食数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种业仍是决定中国粮食产量多少的最大影响因素。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只有不断地研究和解决现代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强基固本,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邓林峰[8](2013)在《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文中指出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依赖性最强的产业,农业与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同步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种子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已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特殊商品,对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水稻是湖南主要的种植农作物,近年来,湖南省水稻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因此,对目前湖南水稻种子产业现状及湖南水稻种子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结构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且做出简要评述,并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链理论和水稻种子产业理论。第三部分是国外水稻种子产业的经验和启示。根据国外种子产业的经验和启示,总结出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四部分湖南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主要是根据实际统计的官方数据,运用图表分析阐述我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运用SWOT分析我省水稻种子产业现状,分析出湖南水稻种子产业链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促进湖南省水稻种子产业的建议,根据我省生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优化我省水稻种子产业的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展望与不足之处。
章政[9](2013)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种子是农业的生命之源,种子产业发展将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兴衰。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种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本文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种子学、管理学等理论,选择“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为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从种子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发展历程、规模、效益、政策等方面分析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中国种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总结国际种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促进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更好地为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认识国家种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四个阶段阐述发展历程,从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发展政策等三个方面对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科技研发、市场监管、品种发展、激烈竞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种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际种子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对国际种业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规划布局和营销策略进行梳理,探究其发展经验,借鉴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等进行整理,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国际种业发展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启示。通过对农作物种子产业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国际种业发展经验,提出了推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法律法规,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努力构建与农业生产大国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种业发展体制,全面提高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黄雨[10](2013)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兴则农业兴,加强种子管理对于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子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监管种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种业健康发展。当前,国内种子产业正在面临发展机遇,而现有十分混乱的种子管理体系远远跟不上种子产业发展节拍,甚至会阻碍现代种业成长壮大。本文以我国种子管理体系的建立、发展为研究背景,针对种子管理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外种子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种子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对现代种子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全国种子管理体系自解放初期建立以来,现已形成了从中央、省、地区(市)到县的四级管理体系。我国种子管理具有法定性、专业性、特殊性、地域性、公益性等特点。《种子法》的实施对种子管理工作和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种子管理体系存在着种子管理组织落后、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机构繁杂、品种鉴定、检测难、种子企业竞争力弱、农民维权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种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针对种子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坚持以政府办的种子管理体系为主要力量,对现行的种子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随着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现有的种子管理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无法承担种子监管任务。政府办种子管理体系是种子管理主要力量,要从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制定种子管理标准规范、完善种子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完善、建立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种子管理体系。针对种子管理体系中履行技术职能弱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积极支持引导其开展种子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全面提高种子管理技术水平。针对种子管理体系中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薄弱的状况,提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种子管理和维权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种子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发达国家种子管理经验日渐成熟,主要存在事前管理、全程管理、事后管理等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以美国种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从政府管理、行业规范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种子管理体系的特点,提出结合国情,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种子管理经验,对种子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充分发挥种子协会组织在建立现代种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以种子协会组织为主体的行业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种子协会在种子管理方面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等作用,弥补政府依法管理种子中的缺漏,进一步完善现代种子管理体系。经过对种子管理的困境以及国内外种子管理体系的分析研究,政府办的种子管理体系是种子管理的支柱,用改革与创新的思路解决存在问题,对现行的种子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引导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种子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种子管理和服务,为政府办的种子管理体系助一臂之力。随着种子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办的种子管理体系会存在“管理失控”,行业协会恰好能够发挥“第三只手”的作用,借鉴国外种子管理成功做法,培育以种子协会为主行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社会管理职能。
二、蔬菜种子市场亟待整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种子市场亟待整顿(论文提纲范文)
(1)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1.1.2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促进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保障 |
1.1.3 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良种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
2.2.2 创新扩散理论 |
2.2.3 目标团体理论 |
2.2.4 双向沟通理论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3.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3.3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4.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4.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4.3 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现状 |
2.5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 |
第3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 |
3.1 研究区域概括 |
3.1.1 苍南县水稻良种的推广现状 |
3.1.2 苍南县番茄良种推广现状 |
3.1.3 苍南县蔬菜良种推广现状 |
3.2 苍南县良种推广效果分析 |
第4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 |
4.1 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4.2 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 |
4.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 |
4.4 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 |
4.5 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 |
4.6 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种子 |
第5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5.1 种业体系不健全 |
5.2 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
5.3 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
5.3.1 种子科技人员比重不足 |
5.3.2 种子科技队伍文化学历偏低 |
5.3.3 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
5.3.4 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 |
5.3.5 定员编制与担负的任务不协调 |
5.4 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 |
5.5 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 |
5.6 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 |
第6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措施建议 |
6.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 |
6.2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 |
6.3 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
6.4 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
6.5 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
6.6 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LP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科学问题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
2 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 战略研究工具与方法 |
2.2.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2 企业内部因素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3 战略选择分析方法与工具 |
3 LP公司的企业环境分析 |
3.1 LP公司概况 |
3.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产业竞争分析 |
3.2.4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 |
3.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1 LP公司资源分析 |
3.3.2 LP公司能力分析 |
3.3.3 LP公司内部因素评价 |
4 LP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4.1 对LP公司的定性SWOT分析 |
4.1.1 LP公司SWOT各要素分析 |
4.1.2 SWOT矩阵分析 |
4.2 对LP公司的定量SWOT分析 |
4.2.1 因素强度的确定 |
4.2.2 SWOT力度的计算 |
4.2.3 战略类型的选择 |
4.3 LP公司发展预测 |
4.4 LP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4.1 战略选择原则 |
4.4.2 战略目标制定 |
4.4.3 LP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 LP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战略实施 |
5.1.1 市场化竞争 |
5.1.2 科技化提升 |
5.1.3 集团化发展 |
5.1.4 国际化接轨 |
5.2 战略保障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翼城县种子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翼城县种子市场现状 |
2 翼城县种子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
2.1 种子经营户多、点广, 分散经营普遍 |
2.2 销售渠道不合理, 市场行为不规范 |
2.3 农户法律意识淡薄, 维权观念不强 |
2.4 地域宽广, 执法监管难度大 |
3 加强种子监管的对策、建议 |
3.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法制观念 |
3.2 加大监管者培训力度, 提高监管水准 |
3.3 推行市场准入制, 建立种子备案制 |
3.4 开展市场打假, 净化种子市场 |
(4)江苏种业市场现状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技术路线 |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概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
2.2.2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3 种业相关概念及特征 |
2.3.1 种子的概念 |
2.3.2 种子产业概念与特征 |
2.3.3 种业体系内涵 |
第三章 江苏种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江苏种业发展历程 |
3.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1949-1957年) |
3.1.2 “四自一辅”(1958-1977年) |
3.1.3 “四化一供”(1978-1995年) |
3.1.4 “种子产业化”(1995-2000年) |
3.1.5 “种业市场化”(2000年至今) |
3.2 江苏种业发展现状 |
3.2.1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 |
3.2.2 江苏省种子市场需求量 |
3.2.3 江苏省种子市场制种状况 |
3.2.4 江苏省种子企业状况 |
第四章 江苏种业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分析 |
4.1 市场结构含义及类型 |
4.1.1 完全竞争市场 |
4.1.2 完全垄断市场 |
4.1.3 寡头垄断市场 |
4.1.4 垄断竞争市场 |
4.2 市场结构的衡量 |
4.2.1 绝对集中度分析 |
4.2.2 产品差异性分析 |
4.2.3 进入壁垒分析 |
4.2.4 退出壁垒分析 |
4.3 江苏种业市场行为分析 |
4.3.1 定价行为 |
4.3.2 品牌推广行为 |
4.3.3 科技创新行为 |
4.4 江苏种业市场绩效分析 |
4.4.1 企业利润状况 |
4.4.2 企业净利率分析 |
4.4.3 企业资产收益率(ROA)分析 |
第五章 江苏种业发展及结构存在问题 |
5.1 市场监管不完善 |
5.2 “育繁推”仍然脱节 |
5.3 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 |
5.4 企业科研创新能力薄弱 |
5.5 高水平科研人才缺乏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创新财政支种方式 |
6.2.2 提升种子市场监管能力 |
6.2.3 完善商业化育种政策体系 |
6.2.4 优化种子产业结构 |
6.2.5 发挥种业协会服务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1.1 发展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2 原因分析 |
2.1 种子产业平均利润较低,科研投入风险水平较高 |
2.2 种业科技投入尚待提高,传统体系束缚依旧存在 |
2.3 种业科技发展规划尚待完善, 科技创新资源缺乏系统整合 |
2.4 科技制度尚不完善,公共资源共享困难 |
3 对策建议 |
(6)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种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1.1.2 种业企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种业企业发展及对策研究现状 |
1.2.2 种业企业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种业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的历程回顾 |
2.1.1 “四自一辅”,产品经济阶段 |
2.1.2 “四化一供”,商品经济阶段 |
2.1.3 政企分开,市场化探索阶段 |
2.1.4 产业化发展阶段 |
2.2 中国种业发展的成绩 |
2.2.1 新型种业市场体系已经建立 |
2.2.2 育成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 |
2.2.3 种子生产加工水平显着提高 |
2.2.4 建设了诸多基础设施 |
2.2.5 种业企业逐步成长 |
2.3 中国种业企业现状分析 |
2.3.1 种业企业发展趋势 |
2.3.2 中国主要种业企业 |
第三章 “种业新政”对中国种业企业发展影响 |
3.1 “种业新政”的相关政策 |
3.2 “种业新政”后扶持种业企业发展的措施 |
3.2.1 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具体措施 |
3.2.2 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出台 |
3.2.3 成立农业部种子管理局 |
3.2.4 通过种业基金改善企业融资问题 |
3.2.5 设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带动企业科研创新 |
3.3 种业新政实施后种业企业变化 |
3.3.1 种业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
3.3.2 种业企业加快兼并重组的进程 |
3.3.3 种业企业加科研投入大大加强 |
3.3.4 种业企业人才智力引进工作卓有成效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种业企业发展经验 |
4.1 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现状(美国) |
4.1.1 管理规范,行业协会作用大 |
4.1.2 各个环节实现现代化 |
4.1.3 种企自由竞争,大集团产生 |
4.1.4 种子质量管理严格,标准高 |
4.1.5 商业育种集中在企业,育繁推一体化 |
4.2 国际成功种业企业经验介绍 |
4.2.1 孟山都模式 |
4.2.2 杜邦-先锋模式 |
第五章 中国种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当前的科研体质制约企业研发实力发展 |
5.1.1 育种模式落后 |
5.1.2 抑制企业科研投入 |
5.1.3 科研成果转让操作不规范 |
5.1.4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
5.1.5 科研单位缺少经营能力 |
5.1.6 基础设施不能物尽其用 |
5.2 缺少大型种业集团 |
5.3 外资种业企业占领市场 |
5.4 行业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
5.5 种子生产加工环节发展滞后 |
第六章 推进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的建议 |
6.1 加强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环境 |
6.1.1 对《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进行完善修改 |
6.1.2 改革管理体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
6.1.3 重视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
6.2 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
6.2.1 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加快行业兼并重组 |
6.2.2 改变种业科研投入机制,商业育种以企业为主体 |
6.2.3 建设与种业有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6.3 种业企业加快改革创新 |
6.3.1 进行种业企业产权改革 |
6.3.2 加快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
6.3.3 加强科研投入,发展生物技术 |
6.3.4 实施资本运作,参与行业整合 |
6.3.5 重视种子加工处理,提高种子质量 |
6.3.6 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对千阳县发展现代种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成效 |
1.1 健全了种业管理机构 |
1.2 规范了生产经营行为 |
1.3 提高了市场种子质量 |
1.4 推动了品种更新换代 |
1.5 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丰 |
2 存在问题 |
2.1 种子企业发展艰难 |
2.2 品种多乱杂现象普遍 |
2.3 种子专业人才缺乏 |
2.4 基本设施比较简陋 |
2.5 工作经费十分拮据 |
3 机遇和挑战 |
3.1 发展机遇 |
3.2 面临挑战 |
4 思路与目标 |
4.1 指导思想 |
4.2 发展目标 |
5 建议与对策 |
5.1 建立和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
5.1.1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
5.1.2 积极争取政府扶持 |
5.1.3 加强种子基地建设 |
5.2 加强和完善品种管理机制 |
5.2.1 建设农作物品种试验站 |
5.2.2 科学发布品种信息 |
5.2.3 加强新品种维权工作 |
5.2.4 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 |
5.3 加强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管 |
5.3.1 做好检验机构的资质认证 |
5.3.2 做好检验人员的业务培训 |
5.3.3 做好种子质量的监督检验 |
5.4 建立和完善种子市场监管机制 |
5.4.1 成立种子市场执法机构 |
5.4.2 做好种子市场的监督检查 |
5.4.3 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
5.5 加强和完善种子行业监管 |
5.5.1 成立种子行业监管站 |
5.5.2 坚持持证生产、经营 |
5.5.3加强种业信息管理 |
5.6 建立和完善现代种业内部管理体系 |
5.6.1 完善供养保障机制 |
5.6.2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
5.6.3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
5.6.4 建立种子服务平台 |
(8)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关于水稻种子产业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水稻种子产业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SWOT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链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
2.1.3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
2.2 产业链相关理论 |
2.2.1 产业链的主要类型 |
2.2.2 产业链环节理论 |
2.3 水稻种子产业链相关概念界定 |
2.3.1 种子概念 |
2.3.2 种子产业 |
2.3.3 水稻种子产业的内涵 |
2.3.4 种子产业链 |
2.3.5 种子产业化 |
2.3.6 种子产业化体系 |
第三章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1 湖南水稻种植状况 |
3.2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育种环节的产业现状 |
3.2.2 生产环节的现状 |
3.2.3 销售环节的产业现状 |
3.3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SWOT分析矩阵 |
3.4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育种环节 |
3.4.2 生产环节 |
3.4.3 经营环节 |
第四章 国外水稻种子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
4.1.1 政府管理阶段 |
4.1.2 立法过渡阶段 |
4.1.3 垄断经营阶段 |
4.1.4 跨国公司竞争阶段 |
4.2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特征与发展情况 |
4.2.1 种子管理制度化 |
4.2.2 种子管理规范化 |
4.2.3 种子生产标准化 |
4.2.4 种子投入过程程序化 |
4.2.5 种子公司经营规模化 |
4.2.6 种子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 |
4.3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3.1 深化改革,健全种子市场机制 |
4.3.2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种子监管机制 |
4.3.3 注重科技创新,培育改良种子品种体系 |
4.3.4 积极与国际种子市场接轨 |
第五章 促进湖南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建议 |
5.1 增加科技投入,提升水稻种子创新能力 |
5.2 引进先进育种技术,促进品种的更新 |
5.3 建立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促进种子生产规模化 |
5.4 加强质量管理,实现种子生产的标准化 |
5.5 引进人才,提升科研水平 |
5.6 加强水稻种子市场监管,保证市场正常运转 |
5.7 加强水稻种子的市场营销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
5.8 加快水稻种子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2.1 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1.1 计划体制阶段 |
2.1.2 经营双轨制阶段 |
2.1.3 种子产业化阶段 |
2.1.4 种子市场化阶段 |
2.2 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种子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
2.2.2 种子产业发展效益分析 |
2.2.3 种子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
3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科技研发不协同 |
3.1.1 种子科研单位 |
3.1.2 种子企业 |
3.2 市场监管不完善 |
3.3 品种发展不均衡 |
3.4 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 |
4 国际种业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4.1 经验 |
4.1.1 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Pioneer) |
4.1.2 先正达集团(Syngenta) |
4.1.3 孟山都公司(Mensanto) |
4.1.4 利马格兰集团(Limagrain) |
4.1.5 规划布局 |
4.2 启示 |
4.2.1 重视发展战略 |
4.2.2 加强科技创新 |
4.2.3 强化服务意识 |
5 推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
5.2 构建全面而科学的管理体制 |
5.2.1 强化种子管理职能 |
5.2.2 发挥种子行业协会作用 |
5.2.3 建立规范化的品种评价体系 |
5.2.4 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 |
5.3 推进机制创新 |
5.4 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
5.5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能力 |
5.5.1 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
5.5.2 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 |
5.6 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
5.7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能力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健全的种子管理体系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
1.1.2 种子管理体系的创新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
1.1.3 进行种子管理体系创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1.1.4 种子管理体系的创新能够培育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种子管理的现状、特点、面临问题及分析 |
2.1 种子管理的现状 |
2.1.1 国家种子管理现状 |
2.1.2 安徽省地方种子管理现状 |
2.2 种子管理特点 |
2.3 种子管理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
3 积极支持引导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种子公益性、基础性研究 |
4 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种子管理和服务 |
5 国外种子管理模式 |
5.1 国外种子管理模式 |
5.2 美国种子管理体系 |
6 种子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6.1 现行政府办的种子管理体系创新 |
6.2 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对种子管理体系进行创新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积极支持引导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种子管理公益性基础性研究 |
7.2 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种子管理和服务 |
7.3 对现行政府办的种子管理体系进行创新 |
7.4 借鉴国外种子管理成功做法,大力扶持以种子协会组织为主体的行业管理体系建设 |
7.5 培育以种子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管理体系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职发表论文 |
四、蔬菜种子市场亟待整顿(论文参考文献)
- [1]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苏加前. 西南大学, 2020(01)
- [2]LP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范传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翼城县种子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李素平. 农技服务, 2016(14)
- [4]江苏种业市场现状与结构优化研究[D]. 白晓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李万君,李艳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2)
- [6]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霍玉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7]对千阳县发展现代种业的思考[J]. 李剑英. 中国种业, 2013(09)
- [8]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D]. 邓林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章政.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2)
- [10]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D]. 黄雨.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