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一、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谦,刘钊钊,王兰民,钟秀梅,苏永奇,马海萍[1](2021)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国内外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的介绍,分析不同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方法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研究的主要不足,并根据地基处理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黄土地基抗震设计的任务需求,探讨未来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通过对现有研究和相关领域前沿性科学问题的总结发现:(1)不同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方法的内在机制均主要针对黄土内的架空孔隙和弱胶结等特殊不良结构,通过增加土体密实度和土骨架结构强度,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2)现有黄土地基抗震改良方法中,针对强夯法、挤密桩法的研究和应用较为完备,而在黄土地基设计中防灾目标的统一性、复杂应力及外营力条件下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新型环保加固材料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3)微生物环保固化技术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改良黄土地基地震动效应特征及动力条件下的土-结相互作用、基于性能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及其标准化应是今后黄土地基抗震处理领域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

孙雅妮[2](2021)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环保型桩压浆增强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领域特殊土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粉煤灰水泥注浆加固桩作为一项湿陷性黄土处理技术,既可解决粉煤灰存储问题,又可降低水泥用量。其设计方法与计算理论等相关理论并不完善。论文以复合地基现行地基处理相关规范、工程实践经验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室内缩尺试验和数值计算对这类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复合地基加固机理、沉降理论以及破坏形式。简述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公式适用条件、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公式。基于现有工业废料注浆加固湿陷性黄土研究成果,阐述水泥粉煤灰复合地基的可行性。根据规范确定置换率为12.57%和25.13%的两种设计布桩方案,为后期模型试验提供依据。(2)通过土工试验得出试验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其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44.27 kPa、29.64°,最优含水率为15.05%,为制作室内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室内浸水试验测得经粉煤灰水泥注浆处理后的土样湿陷系数明显减小。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注浆粉煤灰加固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和土压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经加固后土体承载力明显提高,被加固体土压力明显小于加固体;经处理后地基各测点处沉降值变化规律相似。(3)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注浆粉煤灰水泥复合地基模型,对地基在静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分析。数值计算得出土体沉降和应力为缩尺模型试验的2.51倍和1.62倍。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最大值可达272.5 kPa。桩土最大应力比为5.9,介于CFG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之间。分析加固土弹性模量、不同处理深度、不同置换率以及垫层厚度和弹性模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为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何洋[3](2021)在《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沿海滩涂区域已形成新一轮土地开发热潮。然而该地区多为需要加固处理的软土地基,在水泥生产污染大、传统砂石料匮乏以及钢渣大量堆放占用土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钢渣桩复合地基应运而生。该桩体复合地基使用钢渣和矿粉分别作为粗细骨料和胶凝材料,在软土地基的加固、工业废料的回收利用和投资成本的节省等多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钢渣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主要工作任务如下:(1)完成模型试验12组,包括桩长、桩径、桩体强度等级和褥垫层厚度四组变量的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以及与水泥粉煤灰碎石(Cement fly-ash gravel,CFG)桩单桩复合地基的对比,在施加竖向荷载作用下对应力应变和沉降数据进行了测量和采集,研究桩—土相互作用、荷载传递、应力分布和沉降变形等规律。(2)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不同桩长、桩径、桩体强度以及褥垫层厚度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模型试验部分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模拟施加水平地震荷载,研究钢渣桩复合地基在不同地震加速度峰值下的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表明:钢渣桩复合地基呈陡降型曲线沉降,桩体长度从400mm增大到600mm和800mm使沉降减小18%~38%,桩径从50mm增大到60mm和70mm使沉降减小11%~26%;桩体强度的提升能使桩的荷载分担增大;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施加的增加而增大,褥垫层厚度从10mm增加到20mm和30mm使桩土应力比减小14.3%~23.8%,使桩身竖向应力减小11.3%~23.1%;由于桩侧摩阻力在桩身上部呈现负摩阻力,使其中性点在距桩顶三分之一处;受到桩侧摩阻力影响,桩身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距桩顶三分之一处;土体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桩端处土体受桩端应力影响会局部增大;钢渣桩复合地基具有与CFG桩复合地基相类似的承载特性,同样适用于CFG桩复合地基加固的软土地基;数值模拟方法能有效地、真实地反映钢渣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中起到的加固作用;在地震作用下,钢渣桩复合地基水平方向加速度峰值和最大位移分别比土体减小29.3%和12.4%。最终研究成果将为钢渣桩复合地基的推广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图64幅;表10个;参75篇。

赵尔升[4](2021)在《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重心逐渐向西部转移,使得西部这片黄土聚集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今天,黄土地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黄土湿陷性引发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过大,甚至部分原处理地基受地下水攀升浸湿,发生次生病害等方面。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针对兰州地区某工程既有交通工程运营背景下,在类似限高限宽狭小空间内对黄土地基下层浸水饱和发生次生病害所采取的的一种处治手段,即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复合地基,它属于一种新型、桩体具有较高粘结强度的半刚性桩复合地基。本文核心内容为室内设计不同工况下的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二者结合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今后更好地在实际工程中推广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室内模型试验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兰州榆中地区重塑黄土作为模型填土。模型试验具体设计为:采用抽气、注水结合的方法使原本夯实充分的下层土体饱和;通过圆形塑料管预留桩孔,向孔内分层灌入混合料,振捣、夯实成桩;模型箱填筑完成后对未浸水地基、下层部分土体不同程度浸水饱和地基以及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单桩复合地基、群桩复合地基等多种工况分别进行加载试验,通过测试处理前后地基沉降、桩和土不同深度处应力、变形,对比分析处理前后承载性能以及水泥级配碎石桩单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通过室内基本土工试验,明确模型填土、碎石材料力学性质,选取合理的模型试验相似比,运用量纲分析法推导模型试验中各个几何物理参数取值,在此基础上,设计试验方案,规划试验流程;2)分别对原处理地基和下层浸水饱和地基进行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地基下层浸水至20cm时,受土样饱和强度骤减影响,地基变形较大,产生次生病害,此时需对病害地基进行加固处理;3)采用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对病害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随后对单桩、群桩复合地基分级加载,分析沉降特征,得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性能提升,解决了由次生病害引发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又通过分析单桩、群桩复合地基不同深度处的桩、土应力分布情况,得出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具有明显的群桩效应;4)借助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桩长、桩径、褥垫层厚度模型,在改变桩体参数的多种工况下,对比单一变量下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胡益铖[5](2020)在《富里酸环境下CFG桩身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文中认为CFG桩复合地基具有诸多优点,可使用该方法对泥炭(质)土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但由于泥炭(质)土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这些腐殖质可能会对CFG桩的桩身造成腐蚀破坏,对CFG桩的力学性能和工程性状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甚至危及上部结构的安全。因此,研究CFG桩在泥炭(质)土环境中的腐蚀劣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CFG桩身材料试件为研究对象,用富里酸溶液模拟泥炭(质)土环境,通过强度特性试验和室内长期腐蚀浸泡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变化对桩身材料试件强度特性和抗富里酸溶液腐蚀性能的影响,初步揭示了桩身材料试件与富里酸溶液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桩身材料试件浸泡养护在清水中抗压强度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变化对桩身材料试件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增长的影响,得出了粉煤灰掺量为45%时最有利于桩身材料试件在清水中(非腐蚀环境中)的后期强度增长。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非腐蚀环境中的桩身材料试件强度预测模型。(2)从桩身材料试件长期浸泡在富里酸溶液中的表观变化情况可直观地看出,富里酸溶液会对桩身材料试件造成较为明显的腐蚀。从强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富里酸溶液会抑制桩身材料试件的后期强度增长,甚至导致其后期强度降低。从平均耗酸量和平均耗酸速率的变化趋势可看出,富里酸溶液对桩身材料试件的腐蚀可分为快速腐蚀和腐蚀稳定两个阶段。(3)以富里酸溶液中桩身材料试件的强度增长率和抗蚀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认为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可提高桩身材料试件的抗富里酸溶液腐蚀性能,削弱富里酸溶液对桩身材料试件后期强度增长的抑制作用。富里酸溶液环境中桩身材料试件的粉煤灰掺量以35%~40%为宜。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富里酸溶液腐蚀环境中的桩身材料试件强度预测模型。

陈辉[6](2020)在《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提出的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Cement Composite Slag Powder Recycled Aggregate Pile,简称CCSPRA桩),由水泥、矿粉、粉煤灰、建筑垃圾(为废弃混凝土,后同)再生骨料等材料构成。CCSPRA桩可分为不透水桩和透水桩。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所提出的CCSPRA桩桩身材料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矿粉取代部分粉煤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取代天然粗细骨料,通过配合比试验,研究了不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强度随矿粉取代粉煤灰百分比和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利用五水平三因素(矿粉取代粉煤灰、矿粉取代水泥和龄期)的正交试验,研究了不透水桩桩体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对桩体材料强度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拟合,提出了强度预测公式。(2)设计了透水水泥再生骨料桩、透水水泥矿粉再生骨料桩以及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配合比。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再生骨料粒径、水灰比、目标孔隙率以及龄期等因素对透水水泥再生骨料桩桩体材料强度、渗透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矿粉掺量对透水水泥矿粉再生骨料桩桩体材料强度、渗透性能的影响和矿粉与粉煤灰掺量对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强度、渗透性能的影响。(3)利用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了天然地基以及不透水CCSPRA桩、不透水CCSPRA桩联合砂井、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以及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性能影响因素。

于硕[7](2019)在《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文中认为CFG桩复合地基是目前岩土工程中比较受关注的研究方向,随着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已大大无法满足建筑物高度增加所带来的基底压力增大,同时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土体中使用桩基础虽然满足了承载与变形的要求,但对于实际工程,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无法得到满足的状况背景下,具有刚性桩特点,同时桩体材料具有高粘结性的CFG桩复合地基孕育而生,其核心承载技术在于通过褥垫层的合理设置使得桩间土体参与到加固上部结构物的作用中来。同时,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灌注成桩具有施工难度低,对土体扰动较小,经济性能较好等诸多优点。通过桩间土的直接参与使得桩体全长发挥侧摩阻力从而减小了沉降变形,同时土体分担一部分荷载进而提高了承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地基处理中CFG桩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种复合地基加固形式作用于一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土层上即有了研究的意义,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利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机理的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理解其机理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承载力及沉降控制的研究,提出桩间土承载力的修正计算、分析比较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和桩间距确定。下一步结合陕西省富平县嘴头村二期商业高层项目实例工程,将前三章详细的理论基础合理运用于此次实际工程中,做到弥补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研究的现状。CFG桩复合地基的计算设计研究中对地基形式选取,对比了天然地基、CFG桩复合地基、钻孔灌注成桩的桩基础,得出了CFG桩最适用于本工程场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结论。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对单桩承载力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基地压力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沉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比,桩间距确定等进行实际设计计算。在计算完成后,又分析对比了桩体材料对复合地基的影响、不同成桩工艺对其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施工完成后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工艺,布桩设计等相关注意事项。最终发现CFG桩复合地基在处理高基底反力的建筑中沉降与承载力均能很好的满足要求,此外较桩基础相比,造价节约,保护环境,具有很多优点。同时,对比了单桩静载荷实验的实测值和利用DP准则而建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加载过程中,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异同,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与相关问题。利用计算的手段得出结论后,本文结合ANSYS有限元程序,对影响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重要变量做了细致分析,以完善计算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桩土应力比的比较分析和桩、土沉降的影响趋势。最终通过建立简化单桩模型分析出随逐项加载的情况下,在大约基地反力2倍荷载的范围内,褥垫层厚度,桩长,桩身刚度,土体模量与桩土应力比,单桩承载力以及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受力特征。最后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通过改变各个影响因素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的关系,得到在褥垫层厚度等各个影响因素的改变下,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小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取值范围,进一步与CFG桩复合地基与湿陷性黄土这两个重要研究对象相结合,形成了有机整体。希望得出的优化数据范围可以供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最终,本文对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使得其理论研究尽可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提出了一些参数范围和结果供工程实践参考,最终希望CFG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可以在日后运用的更加广泛。对其桩、工作用分析更加深刻,为其发展潜力做了展望。

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8](2015)在《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国内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地基处理新进展,探讨了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潘宏鑫[9](2014)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地基的处理方法已成为工程师们关注的重要环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结合银川地区具体工程案例,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其工程特性、加固机理、垂直荷载作用下的性状以及理论公式。2、对银川地区本工程案例现场试验进行分析研究,就本工程的工程概况、现场试验方案、现场试验结果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3、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结合本工程具体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各参数条件,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讨论。用银川地区工程实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影响其承载特性的一些因素,从而获得适合银川地区地基处理方面的一些承载性能,并进行分析总结。为银川地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建筑工程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张梦[10](2011)在《雷达探测在复合地基质量检测和控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地基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作为一种隐蔽性工程,当前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桩体的完整性进行质量评价。探地雷达技术是采用高频电磁波来探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探地雷达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已经在地质与水文勘探、考古、土木工程、军事与安全等领域中有了广泛应用。针对实际工程中复合地基桩基的桩身质量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采用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主要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从模拟结果中可以较好的分辨桩顶、桩身、桩底反射,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可行性。使用该技术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精度。进行探地雷达检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质量试验研究。探讨了探地雷达检测过程中天线频率选择、检测时间、检测方法等一些重要问题。针对不同时期桩长和桩体缺陷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打桩20天后就可采用探地雷达检测方法。而且通过对龄期、配合比、含水率、天线选择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了这些参数对检测质量的影响规律,并据此为工程应用提出了相应合理建议。为探地雷达技术用于复合地基桩基完整性的检测,奠定了基础。进行探地雷达检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质量试验研究。主要分析了配合比和含水率的影响。通过探地雷达检测复合地基质量工程实例应用,并与同步的另外公司检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雷达探测技术可较精确的检测夯实水泥土桩的桩长、桩径,发现桩体不均匀缺陷。试验和工程实际应用证明复合地基质量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具有简单、方便、无损害、检测数据详细全面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基于物理加固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1.1 强夯法
    1.2 挤密桩法
    1.3 黏性土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
    1.4 加筋处理技术
2 基于化学加固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2.1 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
    2.2 石灰改良黄土抗震处理技术
    2.3 化学灌浆及酸改性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2.4 工业废弃物加固黄土的抗震性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评述
    3.1 黄土地基设计中防灾目标的统一性
    3.2 复杂应力及外营力条件下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
    3.3 新型环保加固材料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
    3.4 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标准化
4 研究展望
    4.1 微生物环保固化技术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
    4.2 改良黄土地基地震动效应特征及动力条件下的土—结相互作用
    4.3 基于性能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及其标准化
5 结论

(2)湿陷性黄土地基环保型桩压浆增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相关研究
        1.2.1 理论分析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计算
        1.2.4 工程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加固理论
    2.1 概述
    2.2 注浆粉煤灰水泥桩复合地基
        2.2.1 加固机理
        2.2.2 设计参数
        2.2.3 破坏形式
        2.2.4 承载力计算方法
    2.3 沉降计算
        2.3.1 加固区土层压缩量计算方法
        2.3.2 下卧土层压缩量计算方法
    2.4 小结
3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室内模型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模型
        3.2.3 参数测定
        3.2.4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2 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3.3.3 最优含水率
        3.3.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静载数值计算
    4.1 概述
    4.2 有限元分析原理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4.3.1 基本假定
        4.3.2 计算参数
        4.3.3 模型构建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地应力场平衡
        4.4.2 桩土位移云图
        4.4.3 桩土应力云图
        4.4.4 结果分析
    4.5 承载效应影响参数分析
        4.5.1 加固体弹性模量影响
        4.5.2 处理深度影响
        4.5.3 置换率影响
        4.5.4 褥垫层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荣誉获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3)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地基概述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
        1.2.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2.3 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
    1.3 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4 钢渣混合料及钢渣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5 数值模拟在复合地基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模型试验设计
    2.1 复杂岩土工程试验系统介绍
        2.1.1 模型箱体
        2.1.2 液压系统
        2.1.3 数据采集系统
    2.2 相似理论基础
        2.2.1 相似理论概述
        2.2.2 相似理论基础
        2.2.3 物理相似模型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步骤
    2.3 模拟试验设计
    2.4 试验内容
    2.5 试验方案
        2.5.1 地基土
        2.5.2 模型桩
        2.5.3 褥垫层
        2.5.4 测量传感器
        2.5.5 测试方法及测试元件布设
        2.5.6 加载程序
        2.5.7 测试数据输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变桩长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1.1 荷载—沉降曲线
        3.1.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1.3 桩身应力分布
        3.1.4 桩侧摩阻力分布
        3.1.5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2 变桩径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2.1 荷载—沉降曲线
        3.2.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2.3 桩身应力分布
        3.2.4 桩侧摩阻力分布
    3.3 变桩体强度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3.1 荷载—沉降曲线
        3.3.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3.3 桩身应力分布
        3.3.4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4 变褥垫层厚度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4.1 荷载—沉降曲线
        3.4.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4.3 桩身应力分布
        3.4.4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5 钢渣桩与CFG桩复合地基的对比
        3.5.1 荷载—沉降曲线
        3.5.2 桩土应力比
        3.5.3 桩身应力分布
        3.5.4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4.1.1 ANSYS的主要组成部分
        4.1.2 ANSYS的分析类型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
        4.2.1 桩体、土体的本构模型
        4.2.2 基本假定
    4.3 数值模拟分组方案
    4.4 单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4.4.1 桩长的影响
        4.4.2 桩径的影响
        4.4.3 桩体强度的影响
        4.4.4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4.4.5 地震作用下钢渣桩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黄土与饱和黄土特性
        1.1.2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
    1.2 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1 柔性桩、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3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1.2.4 半刚性桩轴力传递特征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及计算设计理论
    2.1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1.1 桩体的置换作用
        2.1.2 褥垫层的应力调整作用
        2.1.3 排水作用
        2.1.4 桩间土性质改良
    2.2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计算方法
        2.2.1 半刚性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2.2 复合地基中对于β值得影响因素总结
        2.2.3 半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模型试验设计方案
    3.1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及相似比推导
    3.2 模型箱与反力架制作
    3.3 室内模型地层与填土处理
        3.3.2 重塑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物理指标控制
        3.3.3 黄土注水饱和过程
    3.4 模型桩成桩工艺
        3.4.1 模型桩碎石材料参数
        3.4.2 模型桩成桩过程
    3.5 模型试验测试系统
        3.5.1 土压力计布置及采集系统
        3.5.2 沉降量测
    3.6 试验加载系统
        3.6.1 试验加载系统介绍
        3.6.2 试验加载步骤及方式
    3.7 本章小结
4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模型试验数据处理原则
    4.2 不同工况下地基载荷试验沉降分析
    4.3 复合地基承载沉降分析
    4.4 复合地基应力分析
        4.4.1 单桩复合地基应力分析
        4.4.2 群桩复合地基应力分析
        4.4.3 单桩复合地基与群桩复合地基应力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数值模拟分析
    5.1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介绍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5.2.2 定义材料及属性
    5.3 模型的建立步骤
    5.4 不同桩长的数值分析
        5.4.1 沉降特征
        5.4.2 桩身应力分布情况
        5.4.3 桩土应力比
    5.5 不同桩径的数值分析
        5.5.1 沉降特征
        5.5.2 桩身应力分布情况
    5.6 不同褥垫层厚度的数值分析
        5.6.1 沉降特征
        5.6.2 桩身应力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富里酸环境下CFG桩身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CFG桩复合地基的产生
        1.1.2 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研究现状
    1.3 腐殖质简介
        1.3.1 腐殖质的性质、分类及来源
        1.3.2 胡敏酸的性质
        1.3.3 富里酸的性质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理论依据
        2.2.1 桩身材料硬化机理
        2.2.2 桩身材料腐蚀破坏类型及机理
    2.3 试验设计及操作
        2.3.1 试验原材料
        2.3.2 配合比设计
        2.3.3 强度特性试验设计
        2.3.4 泥炭(质)土环境模拟
        2.3.5 腐蚀浸泡试验设计
第三章 CFG桩身材料试件强度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试验结果
        3.2.2 试件强度随浸泡养护龄期的变化情况
        3.2.3 粉煤灰掺量对清水中试件强度的影响
    3.3 机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富里酸溶液对CFG桩身材料试件的腐蚀性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富里酸溶液中的试件表观变化情况分析
    4.3 富里酸溶液浸泡后的试件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4.3.1 试件强度随富里酸溶液浸泡龄期的变化情况
        4.3.2 粉煤灰掺量对富里酸溶液中试件强度的影响
        4.3.3 强度增长率及抗蚀系数分析
    4.4 平均耗酸量及平均耗酸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
        4.4.1 平均耗酸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
        4.4.2 平均耗酸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
    4.5 机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桩身材料试件最适宜粉煤灰掺量探究
    5.1 前言
    5.2 补充试验设计及操作
        5.2.1 补充强度特性试验设计
        5.2.2 补充腐蚀浸泡试验设计
    5.3 补充强度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5.3.1 强度增长率对比分析
        5.3.2 强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5.4 补充腐蚀浸泡试验结果分析
        5.4.1 试件表观变化情况分析
        5.4.2 强度增长率及抗蚀系数对比分析
        5.4.3 强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5.4.4 平均耗酸量及平均耗酸速率对比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富里酸溶液腐蚀浸泡试验过程中试件的表观变化情况
    pH值6.00富里酸溶液中各组试件的表观变化情况
    pH值5.50富里酸溶液中各组试件的表观变化情况
    pH值5.00富里酸溶液中各组试件的表观变化情况
附录 C 补充腐蚀浸泡试验过程中试件的表观变化情况

(6)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G桩及其复合地基
        1.2.2 透水混凝土
        1.2.3 联合法地基处理技术
        1.2.4 建筑垃圾再利用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试验研究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再生粗细骨料
        2.1.2 水泥、矿粉及粉煤灰
    2.2 配合比设计计算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配合比计算
    2.3 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3.3 结果分析
    2.4 正交试验
        2.4.1 正交试验特点
        2.4.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2.4.3 正交试验结果
        2.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5 不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强度公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桩桩体材料试验研究
    3.1 试验原材料
        3.1.1 再生骨料
        3.1.2 水泥、矿粉及粉煤灰
        3.1.3 减水剂
        3.1.4 抗分散剂
    3.2 配合比设计计算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配合比计算
    3.3 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沉降有限元分析
    4.1 MIDAS软件简介
    4.2 地质条件
    4.3 计算模型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天然地基及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及分析
        4.4.2 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目的
    1.3 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实验研究
        1.3.3 数值分析
        1.3.4 工程特性方面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1 桩、土研究中的问题
        1.4.2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4.3 有限元模拟分析中的问题
        1.4.4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性状研究
    2.1 发展与概述
    2.2 CFG桩复合地基的技术优势及加固机理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与加固机理
        2.3.1 置换率对承载性能的影响
        2.3.2 桩土应力比与桩土荷载分担比的相互推导
    2.4 CFG桩复合地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2.4.1 负摩阻力的形成原因
        2.4.2 负摩阻力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的受力特征
        2.4.3 CFG桩复合地基负摩阻力影响因素
    2.5 CFG桩复合地基中褥垫层的设置
        2.5.1 褥垫层的作用
        2.5.2 不同褥垫层模量
        2.5.3 不同褥垫层厚度
    2.6 CFG桩复合地基湿陷起始压力
        2.6.1 湿陷起始压力的实质
        2.6.2 影响因素及分析
3 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计算研究
    3.1 地基基础加固机理的发展变迁
    3.2 地基土强度控制与变形控制的统一性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指标
        3.3.1 桩间土承载力修正值计算
        3.3.2 偏心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3.3.3 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3.3.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3.5 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强度及承载力公式总结
    3.4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3.4.1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的解析方法
        3.4.2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复合模量法
    3.5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距计算
        3.5.1 通过地基承载力控制桩间距
        3.5.2 总沉降控制下的桩间距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加固中的应用
    4.1 工程实例
        4.1.1 工程概况
        4.1.2 勘察及现场原型实验研究工作量
    4.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特征
        4.2.1 区域构造体系
    4.3 场地工程地质实验研究
        4.3.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3.2 场地稳定性及适应性研究
        4.3.3 现场钻探实验得出的地层土体数据
        4.3.4 地下水
    4.4 地基土工程性质实验研究
        4.4.1 室内试验
    4.5 现场原型场地岩土工程实验研究
        4.5.1 场地湿陷性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
        4.5.2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4.5.3 地基土的变形指标
        4.5.4 地基土特征
    4.6 CFG桩设计
        4.6.1 地基条件及地基处理要求
        4.6.2 地基加固方案比选
        4.6.3 CFG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4.6.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6.5 CFG桩布桩设计,施工工艺与要求
    4.7 CFG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7.1 ANSYS简介
        4.7.2 有限元分析准则及参数选取
5 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承载性能分析
    5.1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模型
        5.1.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参数选取
        5.1.2 基本假定
    5.2 CFG桩复合地基控制各变量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5.2.1 随荷载增加-不同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5.2.2 随荷载增加-不同桩长的影响
        5.2.3 随荷载增加-不同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2.4 随荷载增加-不同土体模量的影响
    5.3 CFG桩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
    5.4 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起始压力的分析
        5.4.1 两变量的各影响因素
        5.4.2 随褥垫层厚度增加桩间土受荷分析
        5.4.3 随桩长增加桩间土受荷分析
        5.4.4 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对湿陷起始压力的检测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基处理分类
2 土工程实录集中地基处理特点
3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3.1 换填垫层法
    3.2 预压地基
    3.3 夯实地基
    3.4 复合地基
        3.4.1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
        3.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3.4.3 旋喷桩复合地基
        3.4.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3.4.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3.4.6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
        3.4.7 多桩型复合地基
        3.4.8 桩网复合地基[14]
        3.4.9 桩-筏复合地基
4 地基处理后检验
    4.1 载荷试验
    4.2 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基处理组合地基的检验
    4.3 出现个别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检验[140]
5 展望

(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复合地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方法、内容
第二章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理论
    2.1 桩体材料和配比
    2.2 工程特性
    2.3 加固机理
    2.4 垂直荷载作用下的性状
    2.5 理论公式
第三章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
    3.1 工程概况
    3.2 现场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
    4.2 有限元本构模型
    4.3 三维有限元模型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雷达探测在复合地基质量检测和控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探地雷达检测复合地基的技术基础
        1.2.1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
        1.2.2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相关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雷达探测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2.1 时间域有限差分法
    2.2 基于GPRMax的探地雷达试验模拟
        2.2.1 GPRMax正演模拟的相关技术
        2.2.2 GPRMax正演模拟模型1模拟分析
        2.2.3 GPRMax正演模拟模型2模拟分析与试验对比
        2.2.4 GPRMax正演模拟桩体缺陷模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夯实水泥土桩探地雷达检测技术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介绍
        3.2.1 试验概况
        3.2.2 雷达参数设置
        3.2.3 天线频率选择
    3.3 试验检测结果
        3.3.1 桩长检测结果
        3.3.2 桩体缺陷检测结果
    3.4 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4.1 雷达天线的选择
        3.4.2 龄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4.3 配合比
        3.4.4 波速误差分析
        3.4.5 含水率影响 .
    3.5 试验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FG桩探地雷达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介绍
    4.3 不同配合比检测结果及分析
    4.4 含水率影响及试验结果分析
        4.4.1 土壤含水率对介质电磁性质的影响
        4.4.2 含水率对探地雷达检测桩的影响试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探地雷达检测复合地基工程实例应用与分析
    5.1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5.1.1 工程概况及检测方法
        5.1.2 检测结果
        5.1.3 与同步的另外公司检测结果对比
        5.1.4 工程应用总结
    5.2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5.2.1 工程概况及检测方法
        5.2.2 检测结果
    5.3 碎石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5.3.1 工程概况及检测方法
        5.3.2 检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谦,刘钊钊,王兰民,钟秀梅,苏永奇,马海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
  • [2]湿陷性黄土地基环保型桩压浆增强机理研究[D]. 孙雅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D]. 何洋.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水泥级配碎石夯挤桩处理黄土地基次生病害试验研究[D]. 赵尔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富里酸环境下CFG桩身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D]. 胡益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D]. 陈辉. 苏州大学, 2020(02)
  • [7]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D]. 于硕.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J]. 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 岩土工程技术, 2015(06)
  • [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D]. 潘宏鑫. 宁夏大学, 2014(08)
  • [10]雷达探测在复合地基质量检测和控制应用研究[D]. 张梦. 湖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