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SB和IEEE 1394在竞争中成长(论文文献综述)
丁兆威[1](2017)在《安防连接器市场蓬勃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例如,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就泛指而言,连接器所接通的不仅仅限于电流,在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袁建富[2](2017)在《拖曳阵列探测系统自检及高速数据传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我国有着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以及矿产资源。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强化海洋发展战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海洋声学探测技术在民事以及军事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拖曳阵列声呐作为有效的探测方法,具有数据量大,可以实时采集水声信号的特点。近些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拖曳阵列探测系统的工作要求,研制了用于探测系统的自检子系统以及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传输方案。同时完成了拖曳阵列探测系统的一些可靠性指标的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如下:1、基于拖曳阵列探测系统的特点和工作指标介绍了水下系统、船上系统以及各组成模块,并分别对采集系统和传输系统进行了分析。2、设计了采集模块的自检子系统方案。提出了噪声、直流偏置、通道一致性、通道串扰以及总谐波失真这些测量指标,并对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3、分别在硬件和软件层面上对自检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在硬件上,根据指标要求对DAC、ADC以及基准电压源等芯片进行了合理的选型,并完成了这些模块连接的硬件拓扑结构设计,基于FPGA设计了相关逻辑控制单元。在软件上,基于Qt开发平台,完成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自检数据的计算处理、指标参数的显示以及波形回显的功能。4、针对探测系统大数据传输的特点,设计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传输方案。结合OSI七层模型,设计了基于FPGA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以及UDP传输层协议,同时完成了物理层的设计及实现。上位机数据录取软件基于Qt开发平台,调用了WinPcap网络访问系统,实现了以太网数据包的捕获、过滤、解析以及存储的功能。5、搭建了系统测试平台,对自检子系统及千兆以太网进行了大量实验及测试。此外对阵列探测系统的一些可靠性指标也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采集系统和传输系统的高低温测试以及电子舱的水密性测试。
严宏斌,张旭东,张忠伟,周亚同[3](2015)在《基于嵌入式ARM9的墙面平整度检测仪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和家庭个人装修的流行,作为房屋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墙面平整度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嵌入式ARM9平台,研制了一种激光扫描墙面平整度检测仪。首先阐述了墙面平整度检测仪的硬件平台构建,然后阐述了检测仪的Linux软件平台搭建及应用程序的设计,最后用所研制的仪器在房屋内进行了实际检测测试。检测结果表明:该仪器的墙面平整度检测效果良好。与传统的检测方式相比,该仪器能方便、准确、实时地检测墙面平整度,而且制造成本低廉,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李航[4](2014)在《基于FPGA和千兆以太网(GigE)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图像处理系统目前已在工业检测、医疗探测、安防监控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当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将会更加普遍,但同时对系统的要求也将更高,例如更低的功耗、更强大的功能、更快的运行速度等。为了适应图像处理系统的未来发展要求,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和千兆以太网(GigE)的图像处理系统。本文研究设计的图像处理系统是以高性能Stratix Ⅲ系列FPGA为核心处理器、以千兆以太网(GigE)为数据传输方式,系统包括图像采集部分、图像预处理、图像数据传输以及图像PC显示等四个部分。主要研究了图像处理系统下位机的软硬件设计。其中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电源模块、FPGA外围电路模块、图像采集接口模块、GigE传输模块、存储模块;软件设计包括基于Nios II处理器的SOPC子系统、用Verilog语言实现的图像采集和存储模块、用C语言实现的GigE应用接口程序和图像传输程序。本系统为高速电路,为了保证系统能正常高效稳定地运行,本文也研究了信号完整性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了Cadence PCB SI软件对高速器件DDR3SDRAM存储器的关键信号进行了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再将最优设计方案应用于本设计中。系统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高效实时地完成图像采集、传输等基本功能。
李南[5](2009)在《基于USB2.0的高分辨率线阵CCD图像采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机器视觉技术是综合了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新型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自起步发展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其功能以及应用范围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推广,在工业生产线中对产品的自动检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如谷物外观品质检测、钢板裂缝检测、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缺陷检测等。但是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OLED)缺陷检测的相应机器视觉系统报道并不多。众所周知,OLED由于其具有质量轻、厚度薄、响应速度快和对比度高等优良特性,在平板显示产业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所以开发相应的缺陷检测系统是机器视觉应用的又一热点研究。本设计完成了一套完整的OLED缺陷检测的机器视觉系统中的硬件电路以及相应的驱动软件。文中在对CCD工作原理以及性能做了简要概述后,详细的分析了各重要芯片的工作原理和各功能电路的设计,编写了各功能模块Verilog HDL代码和底层驱动程序。设计主要采用线阵CCD传感器TCD1500C、CCD专用图像处理芯片AD9822、复杂可编程逻辑CPLD器件EPM7128S、以及USB2.0接口芯片CY7C68013A。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个芯片的优异性能,用EPM7128S完成TCD1500C驱动脉冲,电路实现简单灵活,并可方便兼容不同CCD工作。在图像采集中,AD9822是一款CCD专用图像处理芯片,在对CCD信号做高精度A/D转换之前,先做了信号的优化和预处理,提高了图像采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接口采用USB2.0,充分发挥了通用串行总线所具有的即插即用、易扩展等特点。论文首先介绍了整个系统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案,在后续两章节中分别对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系统软件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给出OLED样本采集图片,详细分析了在系统调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并且指出系统仍然存在的不足,给出了改进建议。
贾俊涛[6](2006)在《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接口分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中,为了实现对成像跟踪器实时性能的测试,实现评估系统与被测成像跟踪器之间高速实时的图像数据传输是关键基础。本论文选用连接简便传输速率可达480Mbps的USB2.0接口,设计研制的接口分系统可满足图像实时传输要求。论文根据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对接口的要求,对接口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接口分系统总体方案。论文详细分析了USB总线的体系结构和特点,包括USB系统组成、总线协议、传输类型、数据流模型等。在此基础上,根据USB2.0接口芯片的性能和特点,给出了具体的硬件设计方案;深入研究了USB设备的端点选择、枚举过程以及固件程序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完成了固件程序设计;详细分析了WDM驱动程序的模型、开发工具和设计方法,完成了接口分系统的USB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设计完成了客户端应用程序,提出了利用多线程的编程方法解决共用缓存冲突问题。整个接口分系统采用USB2.0总线作为传输通道,选用FPGA进行控制,实现了图像数据的高速传输,系统工作稳定,USB传输平均速度达到128Mbps,能较好地满足图像数据的实时高速传输要求。此外,就成像跟踪器系统中所使用的TMS320C6x DSP的FLASH引导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成功实现。
袁文迪[7](2006)在《基于USB2.0的多通道生物医学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在Windows XP和LabWindows/CVI平台下》文中研究表明USB技术已臻于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IT产品。在各个生产商推出的多种USB芯片里,以Cypress公司的FX2系列最具代表性。它集成了增强型高速MCU(8051)和串行接口引擎(SIE)自动处理USB协议,并与外设实现紧密连接,增大了的缓冲区(最高设置为四缓冲)。 本文在虚拟仪器软硬件平台上,设计一个基于检测和处理生物医学信号的USB2.0数据采集卡。虚拟仪器是智能仪器发展的新阶段,其面向程序员的软件平台是LabWindows/CVI。利用虚拟仪器软硬件平台,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固件和驱动程序,使其在具有Windows XP和Lab Windows/CVI平台的计算机上运行。本设计初步完成了该方案的系统需求分析、实现。 论文从总体方案、硬件电路、软件程序、性能测试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基于USB2.0在Windows XP和LabWindows/CVI平台下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细节和研究结果。本采集系统的特点是选用高采样率高精度的12位A/D转换芯片进行A/D转换电路设计,并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实现了多通道信号的A/D转换,保证了系统的信噪比,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本系统运用USB2.0 Slave FIFO传输接口技术,实现了发挥USB2.0接口的优势,提高了数据串行传输速度,满足了高数据吞吐量要求。 对本系统的研究可达到高性价比、多功能、低功耗、方便易用等特点的新一代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的目的。
马千里[8](2006)在《基于USB的多功能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们所处的工业环境越来越复杂,现场工程师对机电设备检测的易用性、简便性的要求随之不断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了采样和激励信号发生双重功能的机电系统多功能测试系统的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USB的易用性,结合功能强大的DSP芯片,并将先进的FPGA作为控制中枢,体现出了现代虚拟仪器的风格,可以较好的满足当前大部分机电系统量测的要求。 第一章首先综述了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介绍了虚拟器件和接口总线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本设计的应用前景,提出了设计目标。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测试系统的系统硬件构成,包括硬件电路设计的总体思想以及电源模块、D/A模块、FPGA模块等各个子模块的电路设计,并结合应用要求提出了系统抗干扰的设计建议。 第三章详细讨论了FPGA的设计和实现。介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开发流程,重点介绍了本设计所涉及的在FPGA内部的总线控制、中央控制单元、数据转移以及AD采样控制等应用模块,并详细介绍了应用FX2芯片对FPGA实施在线配置方法。 第四章具体阐述了基于EZ USB FX2的USB系统的设计方法,对USB固件的设计流程进行了介绍,给出了设计中端点配置和GPIF接口应用实例,并阐述了USB应用程序和驱动设计的要点。 第五章在介绍了DSP的开发流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利用查表法的原理,生成扫频波,周期信号,白噪声等器的原理,并对发生过程中的误差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本章还给出了DSP通过FPGA与上位机实现通讯的方法,并对利用DSP的串行口实现对DSP的在线可编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阐述。 第六章总结了以上的工作,并结合国内外的测试分析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该系统的不足和设计缺失,提出了近一步的设想和展望。
任莉[9](2006)在《基于USB2.0构建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数据采集系统》文中认为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Distributed Polarization Coupling Analyzer—DPCA)是一种基于白光干涉原理工作的测量保偏光纤绕组中寄生偏振耦合点位置及耦合强度的系统。本系统可以检测出保偏光纤内部耦合强度为-80dB的偏振耦合,在降低光纤陀螺开发成本以及提高光纤陀螺精度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在课题组已完成DPCA的光学部分、机械部分设计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通用串行总线—USB2.0总线接口构建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本文完成的工作:结合DPCA系统已完成的工作,提出了利用传输速率达480Mb/s的USB2.0总线接口构建DPCA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了系统内部的逻辑控制功能,基于信号完整性原理进行了数据采集系统的PCB优化设计。采用了内嵌增强型8051单片机的USB2.0接口芯片实现DPCA同PC机的USB总线接口。采用控制、中断和批量三种方式来实现不同类型数据或命令的传输。采用现代EDA设计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系统的FPGA逻辑功能设计,实现了对DPCA偏振调整、干涉测试等模块的逻辑控制。采用Windows驱动模式WDM,在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下针对本系统开发了满足特定功能的USB设备驱动程序。完成了设计中所采用的主要器件的测试工作以及FPGA的功能仿真。利用USB Control Panel验证了USB芯片的配置,完成了USB芯片的调试工作,并对FPGA的逻辑控制功能进行了时序仿真。工作中的创新点:采用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高速通用串行总线--USB2.0总线作为DPCA同PC机通信的接口,数据传输速率可达480Mb/s。采用内嵌单片机的USB2.0接口芯片,其大容量端点采用量子FIFO方式实现大批量数据的突发式传输,避免了单片机的低工作频率带来的瓶颈。采用内置FIFO结构,接收缓存不再采用单独的FIFO器件,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
王立胜[10](2005)在《面向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的移动终端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地球的提出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信息尤其是空间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希望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享受城市空间信息服务。针对城市空间信息如何为移动用户服务,移动终端如何进行城市空间信息的采集这些问题,开发面向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的多功能移动终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目标就是设计这样一个移动终端,利用它可以在移动环境下享受城市空间信息服务,还可进行信息的采集,是一个具有采集功能的终端信息系统。针对这样一个终端系统应该包括哪些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应该如何设计,怎样使终端既具有所需的功能又小巧灵活、适于室外作业等情况,本文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分析了整个终端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讨论提出了实现该移动终端的可行方案,并设计了手持式和车载式不同形式的终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情况。在终端的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几项关键技术的研究:采用新型器件进行串口扩展的新方法的实现,蓝牙技术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设计,针对微处理器的串口扩展方法等等。在终端的定位功能方面,讨论了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GPS定位数据的提取及融合处理,并针对城市空间信息应用中对定位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研究利用软件实现差分定位。针对通信功能,研究了GPRS功能模块,相关的AT命令,以及拨号上网过程,实现移动终端与移动代理服务平台之间的连接通信。在终端主机平台上,开发设计了终端应用系统软件。可以进行城市空间信息的查询,包括本地查询和基于移动代理服务平台支持的查询,也可以进行信息的采集。此外移动终端还可实现简单导航功能。真正实现了一个多功能集成的面向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的移动终端系统。
二、USB和IEEE 1394在竞争中成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SB和IEEE 1394在竞争中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安防连接器市场蓬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连接器整体市场分析 |
世界连接器市场 |
世界连接器市场格局变化 |
中国连接器市场分析 |
连接器市场需求分析 |
数据通信行业 |
消费电子市场 |
汽车行业 |
充电桩建设热, 带来充电桩连接器市场暴增 |
轨道交通行业 |
安防行业及安防连接器市场 |
安防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
视频监控市场的持续增长将带动监控镜头市场快速发展 |
安防连接器及精密组件市场分析 |
中国安防连接器及精密组件企业数量 |
连接器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
连接器及精密组件行业发展趋势 |
安防连接器及精密组件发展趋势 |
国际化合作与发展势不可挡 |
连接器技术发展趋势 |
小间距/微型连接器 |
高速传输连接器 |
光纤连接器 |
结束语 |
(2)拖曳阵列探测系统自检及高速数据传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典型的海洋声学探测系统 |
1.3 拖曳阵列探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拖曳阵列探测系统发展趋势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拖曳阵列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1.1 系统目标 |
2.1.2 系统指标 |
2.2 系统总体结构 |
2.2.1 船基系统 |
2.2.2 水下拖缆系统 |
2.3 船海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案 |
2.3.1 船海传输系统 |
2.3.2 USB总线接口 |
2.3.3 IEEE1394接口 |
2.3.4 以太网接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检子系统方案设计 |
3.1 主要性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
3.1.1 静态噪声 |
3.1.2 直流偏置 |
3.1.3 通道串扰 |
3.1.4 通道一致性 |
3.1.5 总谐波失真 |
3.2 自检子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2.1 AD及DA转换单元 |
3.2.2 基准电压源 |
3.2.3 硬件拓扑结构 |
3.2.4 逻辑控制单元 |
3.3 自检子系统软件设计 |
3.3.1 人机交互界面 |
3.3.2 指标参数运算 |
3.3.3 软件基2法FFT设计 |
3.3.4 基于QCustomPlot波形显示界面的开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4.1 千兆以太网总体方案设计 |
4.1.1 OSI模型 |
4.1.2 传输层协议 |
4.1.3 IP数据报 |
4.2 千兆以太网传输方案硬件结构 |
4.2.1 信号调理单元 |
4.2.2 UDP传输协议栈的实现 |
4.2.3 数据链路层的实现 |
4.2.4 物理层的设计及实现 |
4.2.5 光电收发单元 |
4.3 千兆以太网软件系统设计 |
4.3.1 软件总体方案 |
4.3.2 关键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及测试 |
5.1 自检子系统功能实验 |
5.2 千兆以太网可靠性传输实验 |
5.2.1 丢包率测试 |
5.2.2 最高传输速率测试 |
5.3 拖曳阵列探测系统可靠性测试 |
5.3.1 高低温度测试 |
5.3.2 电子舱水密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基于嵌入式ARM9的墙面平整度检测仪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 系统硬件平台的构建 |
2.1 微处理器及存储模块 |
2.2 电源、时钟和复位模块 |
2.3 USB和LCD接口电路模块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3.2 主要模块驱动的移植 |
3.3 检测软件的实现 |
3.4 激光图像检测算法的改进 |
4 检测结果分析 |
4.1 墙面不同凹凸情况下的检测结果 |
4.2 特殊光照下的检测结果 |
5 结论 |
(4)基于FPGA和千兆以太网(GigE)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成果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现有方案分析与比较 |
2.2 本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Stratix Ⅲ系列FPGA芯片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1.1 电源模块电路整体规划 |
3.1.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1.3 电源模块电路仿真 |
3.2 FPGA的外围电路设计 |
3.2.1 FPGA时钟电路设计 |
3.2.2 FPGA配置电路设计 |
3.3 图像采集接口设计 |
3.3.1 工业相机接口介绍 |
3.3.2 CameraLink接口基本结构 |
3.3.3 CameraLink接口电路设计 |
3.4 存储模块设计 |
3.4.1 Flash存储器电路设计 |
3.4.2 DDR3 SDRAM存储器电路设计 |
3.5 GigE传输模块设计 |
3.5.1 GigE体系结构 |
3.5.2 GigE技术接口方式介绍 |
3.5.3 GigE传输模块规划 |
3.5.4 GigE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3.6 系统PCB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DDR3 SDRAM信号完整性仿真及应用 |
4.1 信号完整性基本知识 |
4.1.1 传输线理论 |
4.1.2 信号反射 |
4.1.3 信号串扰 |
4.2 DDR3信号完整性仿真及应用 |
4.2.1 Cadence PCB SI软件简介 |
4.2.2 DDR3信号质量要求 |
4.2.3 DDR3数据信号仿真分析 |
4.2.4 DDR3差分时钟信号仿真分析 |
4.2.5 DDR3地址信号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 |
5.1 基于Nios Ⅱ的SOPC设计 |
5.1.1 NiosⅡ处理器简介 |
5.1.2 SOPC设计规划 |
5.1.3 SOPC设计实现 |
5.2 图像采集及存储程序设计 |
5.3 Nios Ⅱ程序设计 |
5.3.1 GigE应用接口程序设计 |
5.3.2 图像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5.4 系统软件综合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系统PCB布局布线图 |
(5)基于USB2.0的高分辨率线阵CCD图像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历史 |
1.3 OLED 显示技术发展历史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图像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案 |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CPLD 内部模块结构 |
2.1.2 软件设计 |
2.2 CCD 工作原理 |
2.2.1 电荷产生与存储 |
2.2.2 电荷的转移 |
2.2.3 电荷的检测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CCD 电路设计 |
3.1.1 TCD1500C 的特性 |
3.1.2 TCD1500C 的基本结构 |
3.1.3 TCD1500C 的基本工作原理 |
3.1.4 TCD1500C 驱动电路设计 |
3.2 AD 转换电路设计 |
3.3 CPLD 电路设计 |
3.3.1 EPM7128S 特性 |
3.3.2 EPM7128S 内部时序设计 |
3.4 USB 电路设计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USB 相关软件设计 |
4.1.1 USB 简介 |
4.1.2 USB 通信协议 |
4.1.3 USB 固件程序设计 |
4.1.4 USB 驱动程序设计 |
4.2 TWAIN 接口设计 |
4.2.1 TWAIN 协议三要素 |
4.2.2 TWAIN 体系结构 |
4.2.3 TWAIN 源编写 |
4.3 BMP 图像格式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试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硬件电路调试 |
5.2 系统软件设计调试 |
5.2.1 USB 设备的安装 |
5.2.2 TWAIN 接口调试 |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典型问题与解决办法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6)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接口分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简介 |
1.3 评估系统接口分系统方案选择 |
1.4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USB 总线体系结构分析 |
2.1 USB 系统中基本概念 |
2.2 USB 系统描述 |
2.3 USB 总线协议 |
2.4 USB 数据流模型及其应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评估系统接口总体方案设计 |
3.1 评估系统接口总体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 接口分系统功能描述 |
3.3 接口分系统设计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USB 芯片选型 |
4.2 USB 芯片简介 |
4.3 EZ-USB FX2 的接口方式 |
4.4 数据传输控制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固件程序设计 |
5.2 USB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5.3 客户端应用程序设计 |
5.4 提高传输性能的方法与实现 |
5.5 系统调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6 TMS320C6x DSP 的FLASH 引导方法研究与实现 |
6.1 FLASH 芯片在线烧录 |
6.2 DSP 程序自举 |
6.3 本章小结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接口分系统实物图 |
附录3 成像跟踪器实物图 |
(7)基于USB2.0的多通道生物医学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在Windows XP和LabWindows/CVI平台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创新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研究方案的设计 |
2.1 整体方案 |
2.2 芯片选择及性能参数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主要电路设计 |
3.2 固件设计概述 |
4 系统上位机程序设计 |
4.1 驱动设计概述 |
4.2 与LabWindows/CVI链接的DLL设计 |
5 系统测试 |
5.1 硬件电路测试 |
5.2 数据采集实验软件平台搭建 |
6 结论 |
6.1 不足与改进 |
6.2 前景与展望 |
6.3 总结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8.1 附录1 电路图 |
8.2 附录2 固件代码 |
8.3 附录3 系统软件代码 |
8.4 综述 |
8.5 致谢 |
8.6 个人简介 |
(8)基于USB的多功能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测试系统概述 |
1.1.1 传统的测试系统 |
1.1.2 虚拟仪器概述 |
1.1.3 虚拟信号发生器技术 |
1.1.4 虚拟仪器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 |
1.2 测试系统中的总线技术 |
1.2.1 总线技术介绍 |
1.2.2 USB总线技术在测量控制领域的应用 |
1.3 国内外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或前景 |
1.4.1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4.2 应用前景 |
1.4.3 课题目标 |
第二章 硬件系统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思想 |
2.2 硬件平台构成 |
2.2.1 电源模块 |
2.2.2 USB模块设计 |
2.2.3 D/A模块 |
2.2.4 FPGA模块 |
2.2.5 DSP模块 |
2.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2.3.1 电源的抗干扰设计 |
2.3.2 FPGA和DSP的抗干扰设计 |
第三章 FPGA程序设计 |
3.1 可编程逻辑器件 |
3.1.1 CPLD和FPGA |
3.1.2 Cyclone系列的FPGA |
3.2 FPGA开发概述 |
3.2.1 HDL概述 |
3.2.2 HDL开发流程 |
3.2.3 Quartus II软件 |
3.3 系统的FPGA模块设计 |
3.3.1 总线控制模块设计 |
3.3.2 中央控制单元模块设计 |
3.4 基于FPGA的采样控制 |
3.4.1 AD7865的采样过程 |
3.4.2 利用有限状态机来控制AD采样 |
3.5 FPGA的在线配置 |
3.5.1 FPGA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文件 |
3.5.2 基于微处理器的被动串行配置 |
3.5.3 基于FX2的Cyclone配置方法 |
第四章 USB系统的设计 |
4.1 EZ-USB FX2芯片介绍 |
4.1.1 GPIF接口 |
4.1.2 FX2的端点缓存配置 |
4.2 USB的固件开发 |
4.2.1 固件框架 |
4.2.2 用户请求的响应 |
4.3 USB驱动程序设计 |
4.3.1 Winndows驱动程序模型(WDM) |
4.3.2 编写客户化的驱动程序 |
4.3.3 应用软件设计 |
第五章 DSP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
5.1 DSP系统构成 |
5.1.1 DSP系统的设计流程 |
5.1.2 DSP系统的开发工具 |
5.1.3 TMS320VC5509A DSP处理器 |
5.2 基于DSP的信号发生器 |
5.2.1 查表法 |
5.2.2 查表法生成正弦信号 |
5.2.3 线形扫频信号的生成 |
5.2.4 混合法提高信号精度 |
5.2.5 白噪声的产生 |
5.3 DSP与FPGA的通讯 |
5.3.1 5509的存储器映射 |
5.3.2 波形数据的输出控制 |
5.3.3 DSP与上位机的通讯 |
5.4 DSP的在线系统编程方法 |
5.4.1 TMS320VC5509A的启动引导模式 |
5.4.2 AT25256A芯片及其读写操作 |
5.4.3 接口电路和配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USB2.0构建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 |
1.2 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的意义 |
1.2.1 光纤陀螺 |
1.2.2 偏振模式耦合的形成和检测 |
1.2.3 白光干涉及其应用 |
1.3 USB2.0 接口总线概述 |
1.3.1 接口总线的选择 |
1.3.2 USB 接口总线的发展和特点 |
1.3.3 USB 系统结构模型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2.1 DPCA 系统原理及整体结构 |
2.1.1 测试原理与系统计算模型 |
2.1.2 DPCA 整体结构 |
2.2 基于USB2.0 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思想 |
2.2.1 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 |
2.2.2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2.3 USB2.0 数据采集系统工作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 USB2.0 接口实现 |
3.1 USB2.0 控制接口电路实现 |
3.1.1 USB 事务处理 |
3.1.2 USB 数据传输 |
3.1.3 USB2.0 接口芯片性能及特点 |
3.1.4 USB 接口电路实现 |
3.2 USB2.0 固件程序开发 |
3.2.1 C 语言及Keil uVisi0112 开发环境简介 |
3.2.2 USB2.0 接口芯片固件程序设计 |
3.3 数据采集系统的FPGA 主控芯片设计 |
3.3.1 FPGA 芯片EP2C8Q208及其开发平台 |
3.3.2 DPCA 数据采集系统主控芯片FPGA 设计 |
3.3.3 FPGA 各功能模块状态图实现 |
3.4 USB2.0 数据采集卡的PCB 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SB2.0 总线驱动程序设计 |
4.1 WDM 驱动程序模型概述 |
4.1.1 WDM 驱动程序模型的分层结构 |
4.1.2 两个重要的概念—IRP 和URB |
4.1.3 WDM 型的USB 驱动程序架构 |
4.2 WDM 驱动程序的开发平台 |
4.3 利用Numega DriverStudio 开发USB 总线驱动程序 |
4.3.1 利用 DriverStudio 生成驱动程序开发框架 |
4.3.2 DPCA 驱动程序开发中关键例程部分代码的实现 |
4.3.3 USB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通信 |
4.4 USB 驱动程序的安装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器件的测试和功能仿真 |
5.1 USB 2.0 接口芯片性能测试 |
5.2 FPGA 主控芯片控制逻辑仿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课题 |
致谢 |
(10)面向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的移动终端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论文创新点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终端整体架构及一般移动终端的设计 |
2.1 移动终端整体架构设计 |
2.2 基于PDA的手持移动终端设计 |
2.2.1 手持移动终端的设计实现 |
2.2.2 蓝牙功能在手持移动终端中的应用 |
2.2.3 手持移动终端的应用 |
2.3 基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的设计 |
2.3.1 FT2232C的功能特征与应用设计 |
2.3.2 基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实现 |
2.3.3 终端主机的软件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移动终端的设计 |
3.1 基于笔记本电脑的车载终端设计 |
3.1.1 车载终端的设计实现 |
3.2 基于PDA的车载终端设计 |
3.2.1 TL16C554的功能特征及应用设计 |
3.2.2 基于PDA的车载终端的实现 |
3.2.3 蓝牙技术在基工PDA的车载终端中的应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终端定位功能及移动通信功能的集成 |
4.1 终端定位功能 |
4.1.1 GPS定位系统的组成 |
4.1.2 GPS定位原理 |
4.1.3 终端对GPS定位数据的获取及融合处理 |
4.2 终端移动通信功能 |
4.2.1 GPRS相关的AT命令 |
4.2.2 GPRS的硬件功能模块 |
4.2.3 终端移动通信功能的实现 |
4.2.4 终端与移动代理服务平台之间的通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开发 |
5.1 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 |
5.2 移动终端的基本功能 |
5.2.1 基于本地信息的查询 |
5.2.2 基于移动代理服务平台支持的查询 |
5.2.3 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 |
5.3 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 |
5.3.1 终端导航功能的开发 |
5.3.2 移动终端今后的发展趋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USB和IEEE 1394在竞争中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安防连接器市场蓬勃发展[J]. 丁兆威. 中国公共安全, 2017(12)
- [2]拖曳阵列探测系统自检及高速数据传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袁建富. 天津大学, 2017(06)
- [3]基于嵌入式ARM9的墙面平整度检测仪研究与实现[J]. 严宏斌,张旭东,张忠伟,周亚同. 电子设计工程, 2015(11)
- [4]基于FPGA和千兆以太网(GigE)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D]. 李航.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5]基于USB2.0的高分辨率线阵CCD图像采集系统[D]. 李南.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成像跟踪器性能评估系统接口分系统软件设计[D]. 贾俊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7]基于USB2.0的多通道生物医学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在Windows XP和LabWindows/CVI平台下[D]. 袁文迪. 中国医科大学, 2006(09)
- [8]基于USB的多功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 马千里. 浙江大学, 2006(12)
- [9]基于USB2.0构建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数据采集系统[D]. 任莉. 天津大学, 2006(05)
- [10]面向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的移动终端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的研究[D]. 王立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