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野战医疗方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吕学明,赵振宇,初晨宇,孙新同,张永强,刘强,李博,孟丽丽[1](2021)在《战时重型颅脑损伤“五级救治”体系建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重型颅脑损伤(TBI)伤死率高,易导致并发症和伤情加重。战时野战医疗所条件有限、血源紧张、重型TBI伤员往往批量到达,需要实施分级救治。野战救护能力是军队战伤分级救治体系的核心能力。战时对重型TBI伤员紧急实施减压术后安全后送,争取下一步的治疗机会,有利于降低重型TBI的伤死率和伤残率。该文分析了国内外军队战伤分级救治体系的特点与不足,介绍了某军队医院针对战时重型TBI救治设计、组建"五级救治"体系方案,并结合平时临床实践和实战化演练对方案进行优化。
金海,梁国标,陶英群,田竞,王芳,陆辉[2](2020)在《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的诊断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的诊断现状,为提升诊断水平提出建议。方法:总结颅脑战创伤的伤情特点,分析平时、战时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平时院内颅脑创伤诊断的常用方法,提出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诊断的困难及未来发展策略。结果: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诊断困难主要包括现病史、伤因信息不足,颅脑战创伤诊断设备短缺和伤情复杂等。未来应加强研发便携化的诊断设备、灵敏化的诊断方法和信息化的诊断系统。结论: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诊断仍有不足,未来需针对性采取措施,满足野战相关需求。
王亚鹏[3](2020)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应急医学救援作为一项济人民群众生命之危、保人民群众生命之安的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危化品事故剧增且大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开展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成为一种发展所需和大势所趋,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作为实施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工具载体和物质支撑,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与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外危化品事故救援与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两者结合性研究比较缺乏甚至缺失而两者融合研究又非常必要和急迫的矛盾与现实,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与军队重点科研项目,以危化品事故为前提,以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为对象,重点围绕装备需求分析、体系构建、模块化编配、效能仿真评估等问题开展系统融合研究,以期解决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装备需求有哪些?”“装备体系是什么?”“装备应如何编配?”“装备效能怎么样、如何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及装备建设、发展与运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领域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基础理论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明确了危化品发生泄漏和未发生泄漏两种模式下事故演变链条,每个模式分别有五个演变链条,得出了火灾、爆炸和中毒是危化品事故“头三号公敌”的结论,并把此三个事故类型确定为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以往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总结了危化品事故伤情分布规律;在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一般流程基础上,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八项基本原则,总结提炼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五大环节和四个关键步骤。(2)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界定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明确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研究边界;创新性地引入应用场景分析法,从环境、用户需求和方法手段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采用德尔菲法对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模块、9个二级模块和34个三级模块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类事故救援任务的装备模块体系。(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细化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共包括215类装备(模块);在对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人员进行单元编组设计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研究设计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在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中的编配方案:指挥、侦检洗消、分类后送、急救处置、手术、重症监护、病房、特诊、药房和勤务保障等10个装备单元,215类装备(模块),共计1456件(台/套)装备。补充模块包括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个事故类型救援模块,共计350件(台/套)装备。(5)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在分析界定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基础上,确定了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评估的基本理念,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对比择优”和“基于对比定位”的两类仿真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的两大因素,构建了侦检装备、洗消装备、防护装备、急救装备、后送装备等五类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典型装备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结合防护服效能评估和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说明了评估模型的应用。
黄小春,陈颖,邢玉婧[4](2017)在《解放军第175医院:一切为了胜利》文中研究指明历经战火洗礼的第175医院,因战而生,为战而备,翻看医院近期的"打仗日志",炮火硝烟扑面而来——盛夏漠北草原,野战医疗队在夜色中进行42小时不间断转场机动,52名队员在微光条件下演练全要素开设、构工伪装、批量伤员救治等课目;秋凉乍起,闽南山区密林深处,12台方舱车队呼啸而至,功能舱完成拼装连接,远程会诊车定位搜索,医疗救护分队信息系统快速开启,一座野战医院在45分钟内拔地而起,数字化卫生营扬威沙场……一帧帧火热的画面,是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以来军队医院
李燎原[5](2017)在《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完善危机干预机制以实现《“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的关键要素,对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高纬度严寒地区面积广阔,该地区气候恶劣、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大量外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既受现有医疗空间损毁、道路交通中断、应急救援时间急促等常规影响,又受限于低温冷害及其次生灾害等地域特殊条件,这对应急医疗保障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我国应急医疗空间缺少对严寒地区地域特殊性的研究,因较长时间以来军队一直承担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主要任务,用于快速投入应急救援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主要集中于军队,民用领域救援队伍、救援设施较为缺乏。通过研究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现存问题,提出适用于严寒地区民用领域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有利于提升严寒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能力。现有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在运行模式上主要体现为“独立式”和“组合式”两类,本文在分析两种模式优劣势的基础上构建出“独立-组合式”运行模式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并在系统建构、功能设置、技术支撑等方面结合民用应急医疗救援的特殊性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灾害前期主要以“独立式”模式运行,灾害中期大量“独立式”向“组合式”模式转化、后期“组合式”向“独立式”模式转化的适应突发事件发展的系统动态转化体系;并通过提炼针对严寒地区地域性适应、快速建造以及功能完善化设计等方面的策略,在设计层面上实现并优化“独立-组合式”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最后从严寒地区火灾、地震、矿难三种典型突发事件的应用示例上说明“独立-组合式”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应用。本研究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的整体功能、模块功能与组件功能分开,使得一类组件用于多种模块、不同模块构成多种体系,从而实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救援效率、改善治疗环境的目标。
杨震[6](2017)在《地震灾害伤病谱与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而地震是常见自然灾害,迄今人类仍然无法准确预测预报。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发生后,往往在瞬间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地震损坏的房屋、交通、通讯等可以重建,因地震失去的生命和健康却永远无法“重建”。因此,地震灾害救援的核心是救人,救人的核心是对幸存者进行医学救援,最大程度保全人的生命和健康。地震发生后即刻形成大批量伤病员。一般认为,伤病员的黄金救治时间为72小时,能否在地震早期进行有效的医学救援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更好解决地震灾害伤病员早期医学救治问题作为全部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围绕影响应急医学救援的三要素——勤务需求、人员及技术、装备及保障进行研究,最终为探讨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勤务组织的一般规律,指导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行动及各类预案、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1.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及现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收集地震灾害相关文献资料,对地震及其引发的灾害类型、地震伤的伤情特征等进行了讨论;二是收集应急医学救援国内外现状相关文献资料,对应急医学救援救治技术及流程、救援装备及力量编成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后续地震伤病谱、伤亡预测模型、以及救援勤务组织实施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2.地震早期伤病谱研究。通过收集地震伤相关研究和数据,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地震伤病员早期伤病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地震伤主要致伤原因、伤病类型及比例构成等研究结果,找到了地震早期伤病谱的一般规律,为地震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编配分组、适宜技术选取、救治流程规范、救援装备配备,以及人员伤亡数量预测等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3.地震伤亡人数预测模型研究。以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区人口密度、烈度与地质结构、发生时间、房屋破坏率等伤亡关联因素为参数,构建数学模型,采用统计软件R工具包对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采取从权方法检验模型,运用R的shiny工具包开发了计算程序,获得了伤亡人数预测值。4.地震灾害医学救援救治流程规范案例研究。以作者参与的芦山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行动真实案例为切入点,以批量伤病员分级救治和时效救治理论为依据,通过系统回顾总结救援行动的成效与不足,深入探讨地震伤病员在现场急救、转运后送和专科救治等不同时间节点,多类救治机构中所需的救治技术和保障手段,为规范伤病员救治流程和科学配置救援资源提供依据。5.地震灾害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案例研究。以作者所在救援队多年来参加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实践为切入,按照模块化设计理念,构建了背囊型、车载型和方舱型模块化装备库和灵活、适用、多能、可裁剪、可扩展的模块化装备体系,并以某移动救援医疗装备体系发展历程为案例,探讨了构建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的一般规律。6.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根据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作业地域、使用方式、承担任务和功能配置的不同,分析了地震灾害医学救援行动对救援力量(队员、技术、装备、流程等)的实际需求;以此为牵引,通过研究不同专业背景救援队员的编配整合,适宜救治技术的选取应用,配套救援装备的选择组合等,提出了救援力量编成优化参考建议。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1.本研究以完善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勤务组织为总体目标,系统分析了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三要素——勤务需求、人员技术、及装备保障的各自特征与规律,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了勤务需求、技术能力与装备配套的整合,克服了以往研究仅聚焦于某个环节,缺乏整体性的不足。2.本研究综合了以往多个地震伤的研究结果,对相互独立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获得了基于多个案例的地震伤病谱完整情况,克服了以往因样本量差异和选择偏倚所导致的研究结果片面性。3.研制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地震后人员伤亡预测模型,开发了计算程序,预测准确性较高,预测模型已通过玉树地震进行了验证。4.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国家、省、市三级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医学救援力量模块化构架及抽组模式,为应急医学救援力量规划、队伍建设等提供了参考。5.提出并构建了与模块化救援力量相配套的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提升了地震伤现场医疗救治、医疗后送装备保障能力。
王志敏[7](2016)在《从抗震救灾和军事演习谈方舱医院及其功能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方舱医院参加抗震救灾和军事演习为背景,总结了方舱医院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同时指出其在卫勤保障中仍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参与实战演习和紧急救援提供经验。
马得勋[8](2015)在《军队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野战方舱医院是由医用方舱及配套设施和专业人员所组成的能够机动装载的伤员救治平台,具备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伤病员开展早期施救和部分专科治疗的功能,它的主要任务包括遂行战时的卫勤保障任务和平时的灾害应急救援任务。通过几次地震灾害救援任务的行动实践,有效检验了野战方舱医院的装备平台功能和综合技术优势,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救援保障经验。以担负的新时期军事斗争卫勤保障任务为牵引,结合野战方舱医院的装备特点和建设要求,探索构建出与野战方舱医院相配套的长效训练机制和完善的训练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军野战方舱医院的组训模式、训练内容和方法,以及提高平时训练实效和战时卫勤保障能力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军野战方舱医院训练开展情况分析,结合外军训练开展经验和主要做法,提出我军野战方舱医院训练开展存在的问题矛盾,并通过进行方舱医院训练需求分析,结合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工作要点和方舱医院装备系统自身特性,构建出了我军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基本架构,并通过2轮专家咨询法,最后确定了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确定了各个模块下的要素,并进行了权重确定,论文最后对各个要素进行了内容、标准上的阐述,为我军野战方舱医院的训练体系打造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指导,填补了我军机动卫勤力量训练方面的空白。
王炳南,程正祥,王柯[9](2012)在《方舱医院救治玉树地震伤员377例分析》文中指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震后我院迅速抽组方舱医院奔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截至2010年6月10日,共接诊地震伤员453例,救治377例,手术227例,抢救危重伤员65例,创造了方舱医院收治的多项纪录。现分析报告如下。
何海燕,张连阳,王正国[10](2012)在《外军战伤救治的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常规武器的高技术化及新概念武器和核生化特种武器的应用,导致现代战争的隐蔽性、破坏性、残酷性日益增大,给战伤伤情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复合伤多发伤增多、骨折、失能与精神障碍增多等。战伤急救是指为稳定血流动力学、挽救生命和肢体而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包括战(现)场急救与紧急救治两个环节。加强战伤急救策略和模式研究,是提高我军战伤救治水平的重要举措[1]。1战伤分类与急救1.1伤员分类战伤急救现场常需要在极短时间
二、依托野战医疗方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托野战医疗方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战时重型颅脑损伤“五级救治”体系建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战争中的 TBI |
1.1 现代战争 TBI 呈增加趋势 |
1.2 现代战争战伤致伤因素 |
1.3 现代战争 TBI 伤谱与伤型特点 |
1.4 重型 TBI 救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
1.5 空运后送是增强卫勤救援快速反应能力的关键 |
2 战时重型 TBI 的后送与救治 |
2.1 各国军队的战伤分级救治体系 |
2.2 我军战伤救治体系的特点与不足 |
2.3 针对战时重型 TBI 的“五级救治”方案 |
2.4 战时重型 TBI “五级救治”体系的特点 |
3 战时重型 TBI 分级救治方案的实践与改进 |
3.1 战时重型 TBI EDC 的初期研究 |
3.2 EDC 方法[12] |
3.3 后期治疗 |
4 战时重型 TBI “五级救治”相关问题与思考 |
4.1 创伤死亡曲线的三峰理论 |
4.2 战伤分级救治的目的、作用及思考 |
4.3 战时重型 TBI 早期救治在“五级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
4.4 EDC 手术对输血的要求 |
(2)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的诊断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颅脑战创伤的特点 |
1.1 颅脑战创伤的伤情特点: |
1.2 平时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 |
1.3 战时颅脑创伤的的流行病学: |
2 平时颅脑创伤诊断的常用方法 |
2.1 现病史和伤因依据: |
2.2 CT平扫: |
2.3 MRI平扫: |
2.4 MRI功能成像: |
3 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的诊断现状 |
3.1 现病史和伤因信息不足: |
3.2 颅脑战创伤诊断设备短缺: |
3.3 颅脑战创伤的伤情复杂: |
4 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诊断的发展 |
4.1 研发便携化的诊断设备: |
4.2 提出灵敏化的诊断方法: |
4.3 研发信息化的诊断系统: |
(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基本概念约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4.2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分析 |
2.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及伤情分析 |
2.1.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
2.1.2 危化品事故响应等级分析 |
2.1.3 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 |
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分析 |
2.2.1 事发突然难预测,应急响应时效强 |
2.2.2 伤病员量大集中,现场急救任务重 |
2.2.3 致伤因素较复杂,专业救治要求高 |
2.2.4 工作环境较险恶,紧急救援效率低 |
2.2.5 特殊药材需求急,药材筹措难度大 |
2.2.6 参与救援部门多,力量协同困难多 |
2.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流程分析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勤务一般流程 |
2.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基本原则 |
2.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及模块化研究 |
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与特性 |
3.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 |
3.1.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 |
3.2 基于应用场景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1 应用场景分析基本结构 |
3.2.2 基于条件/环境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3 基于用户需求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4 基于方法手段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优化设计 |
3.3.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初步设计 |
3.3.2 基于德尔菲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确定 |
3.3.3 面向任务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 |
4.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依法构建 |
4.1.2 立足现有 |
4.1.3 突出应急 |
4.1.4 规模适度 |
4.1.5 系统配套 |
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方法与流程 |
4.2.1 市场调研法 |
4.2.2 文献分析法 |
4.2.3 专家咨询法 |
4.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方案 |
4.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框架 |
4.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编组分析 |
4.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 |
5.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理论基础 |
5.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 |
5.1.2 仿真评估理论 |
5.1.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模型 |
5.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5.2.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5.2.3 典型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5.2.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5.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3.1 侦检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2 洗消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3 化学防护服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4 集体防护方舱/帐篷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5 化学急救箱/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6 化学急救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7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模型应用示例 |
5.4.1 防护服效能评估示例 |
5.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专家咨询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5)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研究现状 |
1.2.2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保障的基本问题解析 |
2.1 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1 灾害医学 |
2.1.2 组织行为学 |
2.1.3 模块化设计 |
2.2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的应用现状 |
2.2.1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理论与实践现状 |
2.2.2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地域性探索现状 |
2.2.3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技术应用现状 |
2.3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的影响因素 |
2.3.1 突发公共事件特征 |
2.3.2 严寒地区地域环境 |
2.3.3 应急医疗救援模式 |
2.3.4 可移动医疗空间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的严寒地区民用化建构 |
3.1 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建构 |
3.1.1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现状分析与设想 |
3.1.2 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的影响因素 |
3.1.3 “独立-组合式”民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建构 |
3.2 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设置 |
3.2.1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设置现状分析 |
3.2.2 民用化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特殊性 |
3.2.3 “独立-组合式”民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设置建构 |
3.3 严寒地区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技术支撑 |
3.3.1 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特殊性 |
3.3.2 “独立-组合式”民用应急医疗空间技术支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
4.1 针对医疗需求的功能完善化设计 |
4.1.1 系统组合灵活性设计 |
4.1.2 内部空间精细化设计 |
4.1.3 保障设施系统化设计 |
4.2 针对应急需求的快速建造 |
4.2.1 快速运输 |
4.2.2 快速搭建 |
4.2.3 快速组合 |
4.3 针对严寒特征的地域适应性 |
4.3.1 强风环境的适应性 |
4.3.2 极端低温的适应性 |
4.3.3 冰雪条件的适应性 |
4.4 典型突发事件应用示例 |
4.4.1 针对严寒地区火灾事件的应用 |
4.4.2 针对严寒地区地震事件的应用 |
4.4.3 针对严寒地区矿难事件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严寒地区村镇医疗应急调研问卷 |
附录 B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访谈问卷 |
附录 C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访谈问卷 |
致谢 |
(6)地震灾害伤病谱与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3.1 地震医学救援及现状研究 |
1.3.2 地震早期伤病谱研究 |
1.3.3 地震伤亡人数预测模型研究 |
1.3.4 地震灾害医学救援救治流程案例研究 |
1.3.5 地震灾害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案例研究 |
1.3.6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 |
1.3.7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系统评价法 |
1.4.2 Meta分析法 |
1.4.3 文献研究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1.4.6 软件编程法 |
第2章 地震及应急医学救援研究现状 |
2.1 地震概述 |
2.2 地震灾害 |
2.2.1 地震灾害的分级 |
2.2.2 地震灾害的响应 |
2.2.3 地震灾害的特点 |
2.2.4 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 |
2.3 地震伤特点 |
2.3.1 地震致伤原因 |
2.3.2 地震伤病特点 |
2.4 应急医学救援研究现状 |
2.4.1 应急医学救援救治技术及流程研究现状 |
2.4.2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究发展现状 |
2.4.3 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震早期伤病谱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合格文献标准的确定 |
3.3.2 确定检索策略 |
3.3.3 合格文献筛选 |
3.3.4 标准化信息提取 |
3.3.5 统计分析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4.1 文献一般特征 |
3.4.2 基于文献分析的地震早期伤病谱分布 |
3.4.3 不同骨折类型的meta分析 |
3.5 主要结论 |
3.5.1 地震早期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机械性损伤 |
3.5.2 地震早期伤病类型以外科系统伤病为主 |
3.6 讨论分析 |
3.6.1 以机械性损伤为主骨折最多 |
3.6.2 骨折伤中四肢骨折占比最高 |
3.6.3 挤压综合征占比变异较大 |
3.6.4 其他部位伤及疾病比例较低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震伤亡人数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地震伤亡因素分析 |
4.2.1 地震伤亡人数的关联因素 |
4.3 模型建立 |
4.4 其他人员伤亡关联因素 |
4.4.1 房屋受损估计 |
4.4.2 震区PGA估计 |
4.4.3 在室率 |
4.5 模型的拟合与实证检验 |
4.5.1 模型的拟合 |
4.5.2 实证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 |
5.1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适宜技术的选择 |
5.1.1 选择适宜技术的前提条件 |
5.1.2 以往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 |
5.1.3 提出适宜技术的选择方案 |
5.2 地震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的抽组 |
5.2.1 救援队分组及人员编组 |
5.2.2 救援队员遴选原则 |
5.3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 |
5.3.1 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5.3.2 模块化定义 |
5.3.3 模块化原理 |
5.3.4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的模块化构建 |
5.3.5 不同系列救援装备体系的组成和编配 |
5.4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勤务组织 |
5.4.1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组织流程 |
5.4.2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行动的保障 |
5.4.3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实施要点 |
5.4.4 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现场组织 |
5.4.5 地震灾害现场急救原则 |
5.4.6 地震灾害伤病员分流与转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救治流程案例研究—以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行动为例 |
6.1 背景 |
6.2 主要经过 |
6.2.1 应急响应-初级治疗阶段 |
6.2.2 转运后送-二级治疗 |
6.2.3 综合救治-三级治疗 |
6.3 主要特点 |
6.3.1 短时伤病人数达到高峰 |
6.3.2 批量伤病员转运后送 |
6.3.3 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 |
6.4 主要结论 |
6.5 主要体会 |
6.6 案例小结 |
第7章 地震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案例研究—以武警某医院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建设为例 |
7.1 背景 |
7.2 功能定位 |
7.3 建设概况 |
7.4 主要车辆 |
7.4.1 卫勤指挥和宿营车 |
7.4.2 外科手术检验方舱车 |
7.4.3 医疗设备装载车 |
7.4.4 野战救护车 |
7.5 救援小组 |
7.6 案例小结 |
第8章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和代表性论着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军队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 我国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构建依据与需求分析 |
3.1 卫勤训练一体化构建的现实依据 |
3.1.1 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
3.1.2 满足现代化战争卫勤保障任务的需要 |
3.1.3 更新新时期卫勤理论的需要 |
3.1.4 开展科学组训工作的需要 |
3.2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的特点 |
3.2.1 高技术、局部战争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概念 |
3.2.2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及对卫勤保障的影响要求 |
3.3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的特点与要求 |
第四章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设计 |
4.1 设计方案与指标初步遴选 |
4.1.1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机制要素的导向性分析 |
4.1.2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方案设计与指标遴选 |
4.2 训练体系的专家咨询 |
4.2.1 专家遴选 |
4.2.2 权威性分析 |
4.2.3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4.3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确定 |
4.3.1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基本架构 |
4.3.2 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要素与具体内容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军队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构建研究第一轮专家咨询 |
军队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构建研究第二轮专家咨询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9)方舱医院救治玉树地震伤员37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情况 |
1.2 伤情及治疗 |
1.3 救治措施 |
1.3.1 第一时间展开方舱医院 |
1.3.2 快速准确分诊 |
1.3.3 合理配置医疗力量, 熟练运用救治原则 |
1.4 结果 |
2 讨 论 |
2.1 医疗方舱为救治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撑 |
2.2 科学组织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2.3 雄厚技术力量是确保救治质量的根本保证 |
2.4 适应特殊环境是提升救治效果的重要内容 |
四、依托野战医疗方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战时重型颅脑损伤“五级救治”体系建设与思考[J]. 吕学明,赵振宇,初晨宇,孙新同,张永强,刘强,李博,孟丽丽. 人民军医, 2021(09)
- [2]野战医疗条件下颅脑战创伤的诊断现状与发展[J]. 金海,梁国标,陶英群,田竞,王芳,陆辉.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20(09)
- [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D]. 王亚鹏. 军事科学院, 2020
- [4]解放军第175医院:一切为了胜利[J]. 黄小春,陈颖,邢玉婧. 军营文化天地, 2017(12)
- [5]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李燎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6]地震灾害伤病谱与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成研究[D]. 杨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2)
- [7]从抗震救灾和军事演习谈方舱医院及其功能改进[J]. 王志敏.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09)
- [8]军队野战方舱医院训练体系的构建研究[D]. 马得勋.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8)
- [9]方舱医院救治玉树地震伤员377例分析[J]. 王炳南,程正祥,王柯. 人民军医, 2012(12)
- [10]外军战伤救治的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J]. 何海燕,张连阳,王正国.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