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言,圣人不言——道家语言概念探析

道无言,圣人不言——道家语言概念探析

一、道本无言,圣人强言——道家语言观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16)在《清代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散文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也是散文理论总结最为全面的时期。此期的散文批评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审美思想,这些思想立足于以往各代的优秀文论资源,着眼于清代特殊背景下散文发展的现实问题,既有对传统文论中的经典概念和范畴的深化与总结,又有对新的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探索与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文章在对中国古代语言观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先从历时性角度梳理分析了清代各个时期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的发展概况和演变过程,又从共时性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清人对于散文语言审美的各个环节的认识,即从作家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本身的审美特质、语言的欣赏与审美判断三个层面阐释清人对于散文语言审美规律的独特思考。最后,文章依据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一般规律,对清代散文批评者提出的语言审美思想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揭示了它们的价值和影响。

熊毅[2](2011)在《试论《老子》之“强”及其对当下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代表了我们对物事的看法,同时也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出于个体视域的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强的理解往往过于表面,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老子作为两千年前的思想家,强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借着对老子之强的考察,尝试着将老子之思引入当下的时代问题之中,为一些社会问题把脉诊断。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的主要是我们如何将“强”作为一个哲学讨论的对象以及我们如何开始对它的讨论,我分别从强之表现与作为语词的强两个方面来做了考察。第二章是对老子思想的背景及视野做的简单介绍,“域中四大”构成了老子之“强”的理论大背景。第三章分别从自强、物我之强以及超越之强三个方面对老子之“强”做了集中阐释。第四章谈到的是庄子、子思在关于“强”的思考中对老子之“强”所做的补充。第五章重点分析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特点和问题,并就老子思想对个体“生命”的保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罗业恺[3](2009)在《近二十年道教语言研究综述(1988-2008)》文中研究表明道教语言研究一直是道教研究中非常薄弱的一个方面,本文从道教语言语音、词汇、文字、传播及影响等方面,对近二十年道教语言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张爱民[4](2005)在《宋朝道教徒与《庄子》》文中认为《庄子》直指心源的哲理和浓厚的宗教意趣,为道教学者的修仙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庄子》书中的神人、至人思想被道教进一步发挥,其对心性论的探讨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促使了内丹教的进一步发展,尤以道教学者陈景元概括出的“中正为宗”的庄子思想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儒学化的特点。

郭建[5](2004)在《道本无言,圣人强言——道家语言观探微》文中提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非常强调语言的局限性。老庄的言行貌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正确认识道家语言观,是研究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张爱民[6](2004)在《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文中提出庄子(约BC369~BC286),名周,宋国蒙邑人,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到当时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许多重要问题,核心是寻找乱世的个人出路,他独倡游世;在世俗生活的腐烂之外寻找清新的人生,把这种清新的理想与“自然之道”论结合起来。他在很多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关于庄子的研究历来很多,关于其注释,历代均有学者做这一工作,对于其的阐释与接受目前存在一定的学术研究空白。本文拟以理学兴盛的宋代为突破口,从不同的阐释与接受群体的角度来探讨宋代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把握其理学化的基本特点,并试图探讨一些阐释与接受的规律性问题。 学者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都是从一定学术观点出发的,一部庄学史反映了一部中国学术史。先秦两汉时期是其低潮期,鲜有学者关注庄子,魏晋时期玄学兴盛,郭象从玄学出发,他注庄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在阐释庄子之旨上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可他的“独化”之旨,“性足自齐说”是对庄子的阐释性发挥,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崇道之风盛行,成玄英从道教观点出发,其注疏有一定成就,但他又把重玄之道强加给庄子。从唐朝开始,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学家、文论学也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旨趣心领神会。 宋代是中国学术由汉学向宋学转变时期,宋学吸收庄子等道家学者的哲学思想,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论思想,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的主导思想,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化倾向更明显。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倡导道教,建立道官、道职,《庄子》一书受到重视,被列入道家科目,设有博士。 以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家纷纷阐释《庄子》,把其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之一。王安石论证庄子精通、遵守、敬畏儒家,其论证方法在庄学研究领域是个突破,其子王(雨万)、其弟子吕惠卿等均解读过庄子。 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纷纷从庄子那里吸取有用因素,完成了其本体论思想,使儒家哲学具有了形上学的基础,完善了理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宋理学学者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庄子》阐释与接受史上的又一重镇,其口义的形式对评点之学有启发。 《庄子》直指心源的哲理和浓厚的宗教意趣,为道教学者的修仙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庄子》书中的神人、至人思想被道教进一步发挥,其对心性论的探讨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促使了内丹教的进一步发展,道教学者陈景元概括出“中正为宗”为庄子思想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儒学化的特点。 苏轼、辛弃疾、陆游等文学家在思想和创作上也靠近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自然说、刘克庄的自然美学观,明显源于庄子。 隐士们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 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 宋代庄学的基本特点是“理学化”的倾向式阐释接受方式和对《庄子》一书文理与玄理的双重关注。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分析,探讨庄子在宋代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在宋学形成中的作用。主要采用了分析、归纳、对比、统计等方法,从不同的阐释接受群体角度来进行分析,力图较为具体而全面。突出之处在于以宋代为例,探讨庄子的阐释与接受,探讨其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作用。意义在于以对庄子在宋代的阐释与接受为基础,前伸后扩,为研究庄学史尽一点微薄之力。

郭健[7](2004)在《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文中研究表明道教内丹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融佛色彩。道教内丹家从内丹学角度出发 ,对佛教的宗派、成佛境界、修行方法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其中有的看法明显与佛教本义不符 ,属于牵强附会 ;但有的看法也能够自圆其说 ,对专门的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正强[8](2004)在《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傅金铨,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道人,江西金溪珊城(今江西省金溪县珊城乡)人,生活于清嘉、道年间,精于道教阴阳双修派丹法,晚年在巴、渝地区传道授徒,影响很大。傅金铨编着有《道书十七种》,收录于《藏外道书》第11册。其中包括傅金铨自撰的几部着作和一些内丹典籍以及部分明、清时人的着作,内容以道教阴阳丹法为主。从研究清代道教史和内丹理论特别是阴阳双修派的内丹理论等角度来说,对傅金铨的内丹思想作全面深入的个案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共分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在引论中首先回顾了有关本论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学方法、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法等等都作了说明。 正文部分分六章。全文围绕傅金铨及其内丹思想展开论述,并和与之时代相近的道教双修、房中、清修等等修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傅金铨这一视角,对道教内丹的思想主旨、方法分野作深入考察,以期对傅金铨乃至整个道教内丹体系获得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第一章,傅金铨的生平和着作:首先,对傅金铨生平及师承授受的考察,以《道书十七种》与相关地方志为基本材料。论文指出,傅金铨自二十多岁起究心丹道,五十余岁入蜀,享年八十以上。师承清虚先生,并有星霁堂吕祖乩降授道之事。弟子众多,以合州知州纪大奎最为有名,其传记见载于《清史稿》。其次,傅金铨《道书十七种》所收着作,可分为傅金铨本人着作、顶批双修经典、房中采战色彩甚浓的双修典籍、其他(与双修内丹关系不大的作品)四类,通过对其中《试金石》、《顶批双修经典》等着作的考察,揭示出傅金锉内丹的阴阳双修、男女双修的特点。章末引用卿希泰《中国道教史》、高罗佩《秘戏图考》、李零《中国方术考》的相关论述,指出傅金栓所倡导的男女双修内丹之学,实为明清之际道教衰落的历史背景下,阴阳(男女)双修派内丹民间化、世俗化、细节化的的结果。 第二章,傅金锉内丹理论的思想背景:首先,以双修丹家对《参同契》、《悟真篇》的阐释为线索,探讨道教内丹双修派的历史发展。参同契本为外丹经典,唐代丹家将之用于指导内修,至张伯端着《悟真篇》,《参同契》的内丹化彻底完成。宋元以来的内丹双修派,大多通过为《参同契》、《悟真篇》作注疏来阐发其阴阳双修内丹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各自的作品,基本反映了道教内丹阴阳双修派理论从初步确立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其次,对元、明以来以陈致虚、陆西星为代表的双修丹家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双修丹家认为,一气分而为阴阳,同自太极所生。阴阳于修炼者而言,即是男女。阴阳合而万物生,丹道与人道一顺一逆,顺交成人,逆合成丹。男子先天既破之后,一生所产,无非阴精,须借彼家“真汞”点化方可成丹。围绕这一理论展开,双修丹家又有“内丹三要论”、“法财侣地说”、“金液玉液论”等等说法。最后,探讨了张伯端以来双修丹家的心性之学,《悟真篇》带有明显的融摄三教的特色,后世双修各家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同,则各有所偏。本章所述丹道背景知识,为深入研究傅金锉本人的阴阳双修内丹思想所必需。 第三章,傅金锉的双修内丹思想:主要对傅金栓的双修内丹思想进行了梳理。傅金锉主张内丹性命双修即是阴阳双修、男女双修,不可单行,并引用《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及前贤丹经为证,其理论并没有超出前代双修丹家如陈致虚、陆西星的范围。傅金锉的贡献着重表现在对双修丹法细节方面的补充叙述。首先,内丹修炼的下手工夫,傅金锉主张从炼心入手,并结合调息等手段,达到河车运行、开关展窍的结果。其次,傅金锉提出了“鼎器筑基”的说法,与之相关联,傅金锉的丹法体系讲究“选鼎有定则,调鼎有法度,用鼎有强弱,换鼎有度数”、“备九鼎以还丹行中关之事”,从筑基至温养,各个步骤皆有“鼎器”参与,似与道教房中术有关。再次,“他家活子时”和“觅信’,、“行符”在傅金拴内丹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结合明清医家的相关“种子论”的说法,双修丹家的“活子时”、“符信”之说作了探索性研究。最后,儒家理学心性论、工夫论是傅金锉内丹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儒家理学的融摄,使傅金锉的双修内丹体系与前人相比,也显得独具特色。 第四章,傅金锉双修内丹“东派”说考辨:将傅金锉与明代内丹双修大家陆西星进行比较。作者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和丹道理论对比两方面的研究,指出学术界盛行己久的傅金锉内丹属“东派丹法”说法的错误所在。首先,陆西星被,称为东派祖师,肇始者实为李西月。傅金锉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关于“东派”的说法。傅金锉对陆西星的了解,很可能也仅限于《玄肤论》与《金丹就正篇》,于其丹法细节很可能并未深究。其次,通过对二人丹法的比较,作者得出结论,陆西星之“东派丹法”,与傅金锉完全属于不同的丹法系统。二人丹法不同之处甚多,最主要的,当是对“有为法”的认识:陆西星丹法“有为”一步仅指“片响采药”而言,傅金锉的“有为”法则涵盖了筑基、玉液、得药、温养的?

郭健[9](2003)在《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文中指出

二、道本无言,圣人强言——道家语言观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本无言,圣人强言——道家语言观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清代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的语言观
        一、人学视角下的儒家语言观
        二、自然视野中的道家语言观
        三、自我心性中的佛禅语言观
        四、创作实践中的诗家语言观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观的生成逻辑与本质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学语言观的生成逻辑
        二、中国古代文学语言观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 清代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散文语言审美思想
        一、黄宗羲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二、顾炎武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三、王夫之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散文语言审美思想
        一、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二、魏际瑞、张谦宜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三、方苞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散文语言审美思想
        一、刘大櫆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二、姚鼐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三、程廷祚、戴震、焦循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四、章学诚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五、恽敬、阮元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第四节 晚清的散文语言审美思想
        一、曾国藩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二、刘熙载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三、梁启超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四、章炳麟的散文理论与语言审美观
第三章 清代对散文语言的审美探讨
    第一节 创作层面——语言的生成
        一、作家修养与语言之关系
        (一)品德修养
        (二)艺术涵养
        (三)学问积累
        二、语言创造法度
        (一)学古之法
        (二)修辞之法
        三、语言创造要求
        (一)求实
        (二)求自然无心之妙
        (三)求达
    第二节 文本层面——语言的呈现
        一、形式层——览之有色,扣之有声
        (一)览之有色
        (二)扣之有声
        二、意义层——不尽之尽
        (一)言有尽而意无尽
        (二)玩之有不尽之味
        三、语言的审美风格
        (一)简而明
        (二)雅洁
    第三节 鉴赏批评层面——语言的读解
第四章 清代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的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的总结和深化
        一、对经典概念与范畴的深化
        二、系统化的语言审美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为文学的现代化开路
    第三节、对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试论《老子》之“强”及其对当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作为哲学问题的"强"
    第一节 现象的"强"
        一、物我之强
        二、自强
        三、超越之强
    第二节 语词的"强"
        一、"强"之于语词的多样性
        二、语境的影响
第二章 域中四大:老子之"强"的总体视域
    第一节 域中四大
    第二节 对人之生命的关注
    第三节 对物之生命的关注
第三章 老子之强
    第一节 心与身
    第二节 己与物
    第三节 道之强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庄子》及《中庸》对老子之"强"的补充
    第一节 逍遥之强
    第二节 中庸之强
第五章 老子之强对当下的启示
附录:关于《道德经》中的"反"
参考文献
后记

(3)近二十年道教语言研究综述(198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教的语言观研究
    (一) 言意关系
    (二) 言意关系对美学的影响
二、道教典籍语音研究
    (一) 上古音研究
    (二) 中古音研究
三、道教典籍之词汇研究
四、道教典籍之语法研究
五、道教典籍之文字研究
    (一) 俗字研究
    (二) 符箓研究
六、道教传播与语言影响研究
    (一) 传播媒介研究
    (二) 影响研究
七、道教特殊形式语言研究
    (一) 隐语研究
    (二) 咒语研究
八、现状与展望
    (一) 现状
    (二) 展望

(6)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宋朝前《庄子》的阐释与接受
    (一) 先秦时期《庄子》知音少
    (二) 两汉时期《庄子》开魏晋玄学先河
    (三) 魏晋南北朝《庄子》扮演主角
    (四) 唐代《庄子》成神仙
二、 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
    (一) 宋代儒学复兴、转型的学术文化背景
        1 、 宋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2 、 宋代学术的思想特征
    (二) 统治者的重道对《庄子》阐释与接受的影响
    (三) 政治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庄子》的阐释和接受的影响
        1 、 荆公新学
        2 、 新学学者解《庄》之作
    (四) 理学家的哲学创新离不开《庄子》
        1 、 理学大儒(新儒学家)与《庄子》
        2 、 林希逸阐释与接受《庄子》的特点
    (五) 《庄子》成为道教徒的政治哲学书
        1 、 《庄子》对道教内丹派的影响
        2 、 陈景元等阐释《庄子》敷陈新义
    (六) 《庄子》在宋代的文学价值体认
        1 、 宋代的道教和理学对文学家及诗学的影响
        2 、 《庄子》与蜀学代表人物苏轼
        3 、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4 、 “清虚集心腑”
        5 、 《庄子》与文论家的理论探索
    (七) 《庄子》与隐士生命价值的文明化
    (八) 《庄子》与佛教的传播
三、 宋代《庄子》阐释与接受的特征、规律
注释:
参考文献:
    着作类:
    论文类:
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7)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教内丹家眼中的佛教宗派
二、道教内丹家眼中的成佛境界
三、道教内丹家眼中的佛教修行方法

(8)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第一章 傅金铨生平和着作
    第一节 傅金铨的生平
    第二节 傅金铨着作考查概要
    第三节 章末结语
第二章 傅金铨内丹理论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参同契》、《悟真篇》与历史上的内丹双修派
    第二节 元明以来的双修内丹理论
    第三节 双修丹家的心性之学
    第四节 章末结语
第三章 傅金铨的双修内丹思想
    第一节 性命双修与阴阳双修
    第二节 丹道探微
    第三节 心性论
    第四节 章末结语
第四章 傅金铨双修内丹“东派”说考辨
    第一节 陆西星“东派”一名之由来及傅金铨着作中对陆的态度
    第二节 陆西星、傅金铨丹法比较
    第三节 傅金铨的丹法更接近孙陶一派
    第四节 章末结语
第五章 傅金铨双修内丹与房中术
    第一节 房中、“阴丹”与采战
    第二节 傅金铨双修内丹的房中特色
    第三节 章末结语
第六章 从傅金铨看内丹清修、双修之同异——以“玄关”为中心
    第一节 傅金铨《度人梯径》之“玄关”试释
    第二节 内丹清修派的“玄关”说
    第三节 从内丹学的“先天”、“后天”说来看“玄关”之含义
    第四节 章末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声明
后记

四、道本无言,圣人强言——道家语言观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散文语言审美思想研究[D]. 刘丹. 青岛大学, 2016(02)
  • [2]试论《老子》之“强”及其对当下的启示[D]. 熊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3]近二十年道教语言研究综述(1988-2008)[J]. 罗业恺. 宗教学研究, 2009(03)
  • [4]宋朝道教徒与《庄子》[J]. 张爱民.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 [5]道本无言,圣人强言——道家语言观探微[J]. 郭建. 怀化学院学报, 2004(06)
  • [6]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D]. 张爱民.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 [7]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J]. 郭健. 宗教学研究, 2004(01)
  • [8]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D]. 谢正强. 四川大学, 2004(02)
  • [9]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J]. 郭健. 中国道教, 2003(03)

标签:;  ;  ;  ;  ;  

道无言,圣人不言——道家语言概念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