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薇[1](2021)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文中认为老旧小区作为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对于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和极端气候使城市雨洪问题愈发严重,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排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在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中重视其海绵化改造是“城市双修”政策的重要落实。然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的复杂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且各风险因素呈动态变化趋势,开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对风险的预防和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概念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三维体系,明确了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识别和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阐释了不同项目风险类别的作用机理;基于系统动力学软件平台,构建项目风险演化仿真模型,在仿真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从环境政策、思想意识、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4个类别识别出42个初始风险因素,采用WBS-RBS法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出24个风险因素,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借助ISM模型和MICMAC模型探索不同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阐述不同风险类别的相互作用机理。(2)依托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以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结合西安市X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特征分析,从复杂系统与动态分析的交互视角,构建其风险演化SD仿真模型;通过调整环境政策、思想意识、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风险模块中各风险因素的初始值,进行不同模块风险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宏观政策风险、民意风险、施工目标未达到和设计变更风险分别是不同风险模块中敏感性最强的因素。(3)针对不同模块敏感性最强的因素,制定不同的项目风险演化仿真模拟方案,探索主要风险因素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显示,实例项目风险因素中,民意风险和施工目标未达到两个因素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民意风险的发生导致工程进度延误96天,建设资金为2419.07万元,在无任何风险控制措施情况下,实际工程质量为0.180,其次是施工目标未达到风险,而宏观政策与设计变更风险影响相对较弱。本研究探讨了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动态演化态势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成果拓宽了老旧建筑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路,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进行同类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韩俊喆[2](2021)在《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水利建设关系国计民生,治水兴水关系定国安邦。新中国成立以前,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边疆省份,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而土地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因而开展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广西后,为巩固地方政权、稳定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水利建设。通过对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考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0--1965年间,先是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1958年之后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对于开展水利建设,不仅仅是注重水利工程方面的修建,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水电工程,也同样十分重视水利主管机构的组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利法规的制定,而后者作为开展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水利建设的长久发展。此外,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广西各族人民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者作为社会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占据主导位置,有效的保证了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的速度、质量和规模。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切入点,阐明运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水利”与“1950--1965年”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造成周边局势的动荡,亟需中国共产党在短时间内巩固人民政权。与此同时,国内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民经济亦处在崩溃的边缘。在广西,货币市场混乱、匪患严重,时刻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秩序。在广西,封建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水利设施相对简单且工程质量差,因而对于治理水旱灾害收效甚微。此外,广西人文环境的改变也不断的加剧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旱灾害频发的局面,从根本上要求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着眼于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契合了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阶段分析与考察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一,恢复阶段(1950--1952)。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建立健全水利主管机构为抓手,初步组织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确立了优先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模式,投资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第二,起步阶段(1953--1957)。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严格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投资修建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在勘测、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试办小型水电站。第三,高潮阶段(1958--1960)。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贯彻落实总路线的同时,把批判“反冒进”与宣传贯彻总路线结合,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起来。同时,集中力量布局、勘测、规划、设计全区范围内的水电建设,有步骤的试办中小型水电站,有条件的开展水电电网建设。第四,调整阶段(1961--1965)。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始对区内水利建设进行全面调整,主要是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有效开展了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此外,根据广西各地水利发展的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机电排灌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山区人畜饮水工作,与此同时,开始进行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第四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通过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以安全性需求为主导,一是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二是水利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四是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产量提高,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五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效,总的来说是坚持了“一个核心、一个主体,两个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即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与根本,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同时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广西的治水兴水在拥有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前提下,科学擘画水利建设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广西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三是要坚持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四是要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苏启航[3](2021)在《合肥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调查及提质研究》文中指出合肥逍遥津公园是集生态游憩、康体运动、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绿地,是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合肥十景之一,有合肥金名片之称。本文以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调查和人群对公园植物景观的偏好以及公园植物配置模式分析,得出公园植物提质改造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调查,公园实测乔木8090株,灌木2100株,总计10190株,竹子约210平方米,藤本约130平方米,水生植物约3500平方米,分属93科136属167种,其中优势科4科,分别是蔷薇科(16种)、木犀科(8种)、禾本科(7种)、松科(6种),优势属为松属(5种)。从植物生活型分析,公园的植物主要以乔木为主,然后依次是灌木、草本、藤本;公园乔木中以落叶树种为主,而灌木中以常绿灌木为主。在优势种组成中常绿乔木的优势种主要有桂花、女贞、棕榈、侧柏、香樟,落叶乔木的优势种主要有悬铃木、水杉、银杏为主。根据植物数量特征分析,重要值排在前八位的乔木有桂花、女贞、悬铃木、棕榈、侧柏、香樟、圆柏、水杉。在古树名木中,公园现有古树27株,其中包括朴树1棵为二级古树,麻栎2棵、白皮松1棵、榔榆2棵、银杏1棵、圆柏1棵、薄壳山核桃1棵、广玉兰1棵、浙江桂花1棵、侧柏16棵,均为三级古树,80年以上的古树后续资源有榔榆5棵,龙柏3棵。植物观赏特性而言,观叶和观花植物种类较多,而观姿态、观果和观枝干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2)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运用SPSS 2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人群对于逍遥津公园的植物景观偏好,研究结果如下:人群对逍遥津公园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的喜爱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古典园林区、逍遥湖景区、主入口区、奇异花卉区、文化游赏区、儿童游客区、儿童活动区。在人群基本差异对植物的偏好中,性别对植物景观的偏好无显着差异,而年龄、职业、来源对于植物景观偏好均存在差异性,在年龄方面,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对于青年人不喜欢郁闭度高的植物空间,在日常的生活中因盆景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受到老年人的喜欢;在职业方面,上班族和学生更喜欢大草坪空间,因为能够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在人群来源方面,外地游客相对于本市居民更喜欢古典园林区的许多特色景观园和文化游赏区植物景观与张辽墓、三国文化体验馆相结合,突出文化特性,给外地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植物景观效果。植物景观评价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中,植物的结构特征、空间感受、观赏颜色数量、丰富度、景观特色性、视线引导性对植物偏好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3)根据各分区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逍遥津公园存在以下问题:逍遥津公园缺乏植物规划,公园树木垂直郁闭度过高,导致上中下层植物长势差;植物配置不能满足功能性需求;重点区域植物不够突出,缺乏公园植物特色;缺乏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出现病虫害以及空洞现象。根据公园出现的问题,提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上层植物景观,适当增加中下层植物,形成生态的景观群落;提升植物景观,满足功能最适大众需求;增强植物养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增加特色专类园建设,凸显地域性和文化性。
邢梅[4](2021)在《触目无非远尘俗,会心皆可入研覃 ——避暑山庄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承德避暑山庄的建造最早可追溯至康熙四十二年,是我国境内保存较为良好、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因山水地形丰富而闻名,山庄内部园林建设因山就势、布局巧妙,造园手法丰富,是我国自然式山水园林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避暑山庄宜照斋位于避暑山庄的山岳地区松云峡末端,是乾隆后期营建的较大型的园林庭院。宜照斋建筑群临靠西北门建设,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清朝高宗皇帝从西北门往来外八庙的必经之地和中途休憩的场所,在避暑山庄山地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宜照斋于清代末期逐渐荒废并走向没落,到了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终究无法逃脱损毁的命运,因此本文将以宜照斋乾隆盛期的历史面貌复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宜照斋建筑群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汇总与整理,包括地方志、人物志在内的重要古籍文献,以及清代的诗词画作、历史影像等。在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还采用近现代的遗址测绘数据与遗址现场的勘测数据对照的方式,以此展开对宜照斋历史沿革变迁、建筑职能延异、建筑布局方式以及造园意境的深入研究。进而得出宜照斋在规划选址、建筑形制、细部装修、室内陈设和景观要素等方面的成就。在弥补宜照斋研究不足的同时,本人还将根据搜集的全部资料,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宜照斋的原貌复原,再现宜照斋的园林情感,最终形成对宜照斋完整的系统研究。
孙媛媛[5](2021)在《淮军圩堡唐五房圩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防御性堡类分布广泛,皖中防御性水圩正是其中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之一。其通常建造于晚清年间,秉承中国古代城建体系,是我国相对最为保守的民居形式。淮军圩堡是皖中防御性水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选取研究对象唐五房圩作为淮军将领唐定奎与唐殿魁府邸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其选址规划、功能布局,反映了清末圩堡建筑除对自然环境的选择性之外,还有着明显的风水观,对于研究清末建筑史有着重要科学价值。淮军圩堡建筑形式独特,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随着社会变迁与使用者观念转变,其防御性的内向空间逐渐向开放的公共空间过渡,建筑空间职能发生变化。但由于区位闭塞、历史性残损等原因圩堡建筑大多为“生活性利用”或废弃闲置,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此外,江淮地区对于防御性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相比于其他地区起步较晚,滞后的保护理念与利用手段进一步损害现有建筑遗存。本文基于淮军圩堡历史人文背景与乡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淮军圩堡唐五房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整体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章节,阐述研究对象背景、意义及内容,其次对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名词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研究方法及思路。论文第二、三章为第二部分,梳理国内外堡类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现状,对比国内外堡类建筑形制与保护利用方法上的异同,形成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现有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三个江淮地区圩堡类建筑具体案例,基于建筑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角度从原型推测、残损原因、保护与利用内容借鉴其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淮军圩堡群的保护措施与利用方法;第三部分为论文第四、五章,系统地介绍与分析淮军圩堡,在全面展示其历史渊源、防御形态、建筑形制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原有建筑整体构成要素,基于原始概貌和现存状况评估,形成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最后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建筑学的视角从周边环境、建筑本体、基址遗存等方面进行唐五房圩具体设计实践研究。本文研究重点是第三部分,从淮军圩堡历史人文背景,建筑特色等方面研究保护利用方法,以唐五房圩为案例验证,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对象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旨在总结淮军圩堡建筑内容以及历史场景延续再生的可能性,希望对我国此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起到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与意义。图 97 表 25 参 51
孟晓勤[6](2021)在《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发展战略制定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各大勘察设计企业纷纷加速转型,从单一行业竞争演变为全行业竞争,从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开始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从市场开拓来说,大型设计单位一般会通过在国内外设立分支机构比如分院或办事处作为进入异地市场的桥头堡,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开始成立具有综合统筹能力的机构——“区域总部”,这就形成了同一区域内各大企业相互竞争的新格局。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成立于2019年底,定位是属地化独立营销机构,远期目标是通过属地化逐步完成区域总部实体化建设,市场范围覆盖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为积极参与热点区域建设,提升重点区域市场占有率,西南区域总部亟需制定发展战略,在众多强劲的竞争的对手中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成功融入H设计院全球化发展体系。本文从阐述论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开始,对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在对西南区域总部现状进行梳理后,分别采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矩阵研究了西南区域总部所处的宏观环境、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勘察设计行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市场一体化进程使得行业格局迈向深度重组,西南区域总部作为属地发展平台是H设计院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部署,做大做强自身是企业整体战略的基本要求;从产业环境来看,西南区域总部面临同质化和非同质化两大竞争对手的挑战,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要同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融合发展;从内部环境来看,西南区域总部现阶段应在市场、业务和管理上齐头并进,才能尽快扎根发展。分析得出,西南区域总部应选择发展型战略作为发展方略,分别从市场、业务和人力资源提出了具体战略,为了确保各项战略得以实施,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以此指导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未来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大型设计企业的区域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赵雪[7](2021)在《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综合治理黄河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实施,中国政府争取到苏联的技术援助,并以苏联的治河理念为指导。有关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关注。而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本身,既直接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同时还记刻下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中的苏联援助研究,是通过社会调研及主要运用史料学的方法,在档案和各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林业、农业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将该时期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活动、苏联理念对中国治黄的影响、苏联援助治黄的意义和问题等内容作为考察视角,以对中国黄河治理史、中苏关系史等进行拓展性与深入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中的苏联援助研究,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的启动、治理黄河中苏联援助的内容、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与问题等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探讨,并从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治理黄河的援助,始终受到中苏关系发展与变化的影响。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是苏联对中国治理黄河提供援助的重要前提,而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苏联给予中国治理黄河的援助半途而废的根本因素。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导致了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工作的中断,而且直接影响到当时黄河综合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
孙钰舒[8](2021)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文中认为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它关系到防洪、供水、供电、粮食、生态等方面。以往的水利工程建筑受财力、政治环境和审美观点的限制,设计往往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唯一需求,加之水工建筑本身的限制性,水利建筑物的形象单一、重复、厚重、单调。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关注水利工程的美化设计,包括工程的生态设计以及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近些年来,在世界建筑风格多元化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风格也较为多样,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欠缺较为系统的指导原则和设计方法。本文通过调查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相关工程实例,对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存在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探索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方法的必要性。(2)以建筑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了影响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因——功能,外因——地形、文化和技术,为后续探讨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的方法做好铺垫。(3)阐述了水工建筑物关注造型的起源及目前发展状态,提出了关于水工建筑物风格的思考、造型设计的原则及造型设计的方法。同时运用相关方法对水闸、泵站等典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途径进行了探讨。(4)最后,将前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具体的工程实例——界牌水利枢纽工程。在满足船舶通航、防洪减灾、水源调控、城市交通等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场地、景观、文化等因素,通过形体、材料以及各种细节处的处理,设计出了满足审美、传承水利精神的现代水利工程。
黄一平[9](2020)在《文伏波与丹江口、葛洲坝工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沈汝潮[10](2020)在《ZNY勘测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咨询行业是工程建设的先导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时期,工程咨询行业的传统“碎片化”咨询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2017年以来,为促进工程咨询行业整合及健康发展,国家多部委相继出台多个指导文件,鼓励工程咨询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已然成为工程咨询行业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在上述宏观背景下,勘察设计类企业如何抓住行业变革机遇,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期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ZNY勘测设计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并采用PEST(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Technology)宏观环境分析方法、SCP(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行业环境分析方法、战略群体图法、EFE(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矩阵分析法、IFE(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矩阵分析法、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及工具对ZNY勘测设计院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ZNY勘测设计院应采取集中产异化战略,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是ZNY勘测设计院进一步发展并达成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ZNY勘测设计院开展业务创新的可行性分析结论是可行的。结合ZNY勘测设计院的实际情况提出ZNY勘测设计院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的实施方案,最后,文章根据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路径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
二、理论、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概述与管理分析 |
2.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概述 |
2.1.1 老旧小区与海绵城市 |
2.1.2 海绵化改造内涵 |
2.1.3 海绵化改造对象 |
2.1.4 海绵化改造技术措施 |
2.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分析 |
2.2.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体系 |
2.2.2 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重点识别 |
2.2.3 全生命周期维度 |
2.2.4 利益相关者维度 |
2.2.5 项目管理业务维度 |
2.2.6 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难点分析 |
2.3 项目风险演化内涵与基本理论 |
2.3.1 项目风险演化内涵 |
2.3.2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3.3 项目风险致因理论 |
2.3.4 系统论 |
2.3.5 反馈控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识别与演化分析 |
3.1 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研究框架 |
3.2 基于WBS-RBS的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与修正 |
3.2.1 风险因素识别原则 |
3.2.2 WBS-RBS初始风险源识别 |
3.2.3 WBS-RBS耦合的风险因素修正 |
3.3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风险因素描述 |
3.3.1 决策阶段风险描述 |
3.3.2 设计阶段风险描述 |
3.3.3 施工阶段风险描述 |
3.3.4 运维阶段风险描述 |
3.4 风险因素分析 |
3.4.1 风险因素分析模型 |
3.4.2 ISM模型构建与分析 |
3.4.3 MICMAC模型构建与分析 |
3.5 风险演化机理分析 |
3.5.1 环境政策作用机理 |
3.5.2 思想意识作用机理 |
3.5.3 经济管理作用机理 |
3.5.4 工程技术作用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SD仿真模型构建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思路 |
4.1.1 依托工程概况 |
4.1.2 模型构建流程 |
4.2 风险演化的系统分析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系统边界确定 |
4.3 风险演化SD模型构建 |
4.3.1 因果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
4.3.2 动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4.4 系统模型特征方程与参数设定 |
4.4.1 边界点初始值估计 |
4.4.2 权重计算模型构建 |
4.4.3 权重参数计算结果 |
4.4.4 SD模型方程确定 |
4.5 模型测试 |
4.5.1 模型正确性测试 |
4.5.2 量纲一致性测试 |
4.5.3 极端条件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与应对策略 |
5.1 风险模块敏感性分析 |
5.1.1 环境政策风险模块 |
5.1.2 思想意识风险模块 |
5.1.3 经济管理风险模块 |
5.1.4 工程技术风险模块 |
5.2 风险演化仿真与分析 |
5.2.1 模拟方案 |
5.2.2 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
5.2.3 对建设资金的影响 |
5.2.4 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5.2.5 影响分析 |
5.3 风险管控重点分析与应对策略 |
5.3.1 风险管控重点分析 |
5.3.2 风险应对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修正访谈问卷 |
附录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关系调查问卷 |
附录3 ISM模型可达矩阵计算的MATLAB源程序代码 |
附录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仿真系统边界点初始值估计问卷 |
附录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系统动力学因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水利” |
2.“1950—1965年”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亟需巩固人民政权,各项建设百废俱兴 |
(二)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损害经济社会秩序 |
二、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恢复阶段(1950—1952) |
1.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水利建设主管机构 |
2.依托大中专学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
3.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 |
(二)起步阶段(1953—1957) |
1.组建水利主管机构,重视水利技术人才培养 |
2.以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 |
3.重视水电建设的勘探、规划与设计,试办小型水电站 |
(三)高潮阶段(1958—1960) |
1.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全面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实现“五化”目标 |
2.水电建设发展起来,大力兴建中小型水电站 |
(四)调整阶段(1961—1965) |
1.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重点兴建机电排灌工程 |
2.开展水库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山区人畜饮水工作 |
3.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 |
三、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 |
(一)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 |
1.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 |
2.水利技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
3.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 |
4.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 |
(二)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 |
1.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 |
2.安全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 |
四、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一)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 |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和根本 |
2.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
3.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 |
4.水利建设必须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广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1.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2.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的体制机制 |
3.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 |
4.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合肥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调查及提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相关概念 |
1.1.2 植物调查和植物景观偏好以及景观提质相关概念 |
1.2 国内外关于公园植物景观提质改造的研究 |
1.2.1 国外公园植物景观提质改造的研究 |
1.2.2 国内公园植物景观提质改造的研究 |
2.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收集 |
2.5.2 定点测量和实地调查 |
2.5.3 美景度评价法 |
2.5.4 归纳总结法 |
3.逍遥津公园总体设计及植物景观与其它专项关系研究 |
3.1 逍遥津公园总体设计 |
3.1.1 合肥逍遥津公园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
3.1.2 逍遥津公园历史沿革 |
3.1.3 设计目标与布局 |
3.1.4 设计结构与分区 |
3.2 逍遥津植物景观与其它专项关系 |
3.2.1 道路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
3.2.2 夜景照明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
3.2.3 水环境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
3.2.4 视线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
4.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资源调查 |
4.1 科属种组成特征分析 |
4.2 科属种的多样性分析 |
4.3 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
4.4 植物优势种组成分析 |
4.5 树种重要值分析 |
4.6 古树名木统计 |
4.7 公园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5.人群对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偏好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公园样地选择 |
5.1.2 公园样地照片选取与问卷设计 |
5.1.3 数据收集 |
5.2 样本基本情况信息统计分析 |
5.3 受访者对不同功能分区的植物偏好分析 |
5.4 受访者基本差异对植物偏好的差异性分析 |
5.4.1 性别分析 |
5.4.2 年龄分析 |
5.4.3 职业分析 |
5.4.4 受访者来源分析 |
5.4.5 文化程度分析 |
5.5 受访者对植物景观评价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
6.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分析与优化 |
6.1 研究设计 |
6.2 各分区植物配置模式分析与优化 |
6.2.1 主入口区P-1 |
6.2.2 儿童活动区P-2 |
6.2.3 儿童游客区P-3 |
6.2.4 逍遥湖景区P-4 |
6.2.5 古典园林区P-5 |
6.2.6 文化游赏区P-6 |
6.2.7 奇花异卉区P-7 |
6.3 各分区植物景观小结 |
7.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1.1 逍遥津公园植物调查结论 |
7.1.2 人群对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偏好研究结论 |
7.1.3 逍遥津公园各分区植物景观研究结论 |
7.2 逍遥津公园优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合肥市逍遥津公园现状植物调查统计表 |
附录 B 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偏好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4)触目无非远尘俗,会心皆可入研覃 ——避暑山庄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及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以往研究状况 |
1.3.1 研究现状 |
1.3.2 文献查阅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宜照斋的历史沿革 |
2.1 避暑山庄的整体营建 |
2.2 宜照斋的营建背景 |
2.2.1 康熙时期的营建背景 |
2.2.2 乾隆时期的规划布局 |
2.3 宜照斋的修建与变迁 |
2.3.1 乾隆年间 |
2.3.2 嘉庆时期 |
2.3.3 道光至清末年间 |
2.3.4 建国以后 |
第3章 宜照斋的总体规划 |
3.1 选址 |
3.2 题名立意 |
3.2.1 宜照斋 |
3.2.2 属霄楼 |
3.2.3 却炎榭 |
3.2.4 就松室 |
3.2.5 积嘉亭 |
3.3 平面布局 |
3.4 立面布局 |
3.5 游览路线 |
3.6 使用功能 |
3.6.1 避暑赏景 |
3.6.2 题诗、书法 |
3.6.3 读书 |
3.6.4 用膳 |
3.7 建筑样式规划 |
第4章 宜照斋单体建筑及外檐装修 |
4.1 门殿及东西值房 |
4.1.1 遗址现状 |
4.1.2 清代文献档案 |
4.1.3 清代绘画 |
4.1.4 复原研究 |
4.2 二宫门 |
4.2.1 遗址现状 |
4.2.2 清代文献档案 |
4.2.3 清代绘画 |
4.2.4 复原研究 |
4.3 属霄楼 |
4.3.1 遗址现状 |
4.3.2 清代文献档案 |
4.3.3 清代绘画 |
4.3.4 复原研究 |
4.4 宜照斋 |
4.4.1 遗址现状 |
4.4.2 清代文献档案 |
4.4.3 清代绘画 |
4.4.4 复原研究 |
4.5 却炎榭 |
4.5.1 遗址现状 |
4.5.2 清代文献档案 |
4.5.3 清代绘画 |
4.5.4 复原研究 |
4.6 就松室与耳房 |
4.6.1 遗址现状 |
4.6.2 清代文献档案 |
4.6.3 清代绘画 |
4.6.4 复原研究 |
4.7 积嘉亭 |
4.7.1 遗址现状 |
4.7.2 清代文献档案 |
4.7.3 清代绘画 |
4.7.4 复原研究 |
4.8 净房 |
4.8.1 遗址现状 |
4.8.2 清代文献档案 |
4.8.3 复原研究 |
第5章 宜照斋内檐装修与陈设 |
5.1 宫门及值房 |
5.2 属霄楼 |
5.3 宜照斋 |
5.4 却炎榭 |
5.5 就松室及耳房 |
5.6 积嘉亭 |
5.7 净房 |
第6章 宜照斋的景观要素 |
6.1 山石 |
6.2 植被 |
6.3 动物 |
第7章 研究总结 |
7.1 复原结果 |
7.2 未尽事宜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A 《御制诗全集》中嘉庆年间宜照斋的记载诗句 |
附录B 毕业设计—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 |
致谢 |
(5)淮军圩堡唐五房圩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选题缘起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内容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皖中防御性水圩 |
1.3.2 淮军圩堡 |
1.3.3 保护的内涵 |
1.3.4 利用的内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
2.1 国外防御性堡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 |
2.1.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 |
2.1.2 国外防御性堡类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概述 |
2.2 国内防御性堡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 |
2.2.2 国内防御性堡类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概述 |
2.3 国内外堡类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对比 |
2.3.1 国内外堡类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案例分析 |
2.3.2 国内外堡类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对比 |
2.4 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理论相关研究 |
2.4.1 淮军圩堡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4.2 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
3.1 霍邱李家圩 |
3.1.1 原状推测 |
3.1.2 残损原因 |
3.1.3 保护措施 |
3.1.4 利用概况 |
3.2 肥西刘老圩 |
3.2.1 原状推测 |
3.2.2 残损原因 |
3.2.3 保护措施 |
3.2.4 利用概况 |
3.3 霍山四望堡寨 |
3.3.1 原状推测 |
3.3.2 残损原因 |
3.3.3 保护措施 |
3.3.4 利用概况 |
3.4 实践案例对比 |
3.5 案例借鉴启示与意义 |
3.5.1 案例借鉴意义 |
3.5.2 基于案例的保护措施启示 |
3.5.3 基于案例的利用方法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
4.1 淮军圩堡基本概况 |
4.1.1 淮军圩堡基本概况 |
4.1.2 淮军圩堡建筑特色研究 |
4.1.3 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现状概述 |
4.2 保护与利用关系辨析 |
4.2.1 保护与利用关系辨析 |
4.2.2 淮军圩堡利用的意义 |
4.3 淮军圩堡保护与利用原则 |
4.3.1 基于保护的利用原则 |
4.3.2 可持续性原则 |
4.3.3 活化利用与动态发展原则 |
4.4 周边环境整治与提升 |
4.4.1 历史环境保护 |
4.4.2 环境模式的选择与介入 |
4.4.3 环境要素的提取与景观廊道的构建 |
4.5 建筑本体的保护与利用 |
4.5.1 建筑保护范围的确定 |
4.5.2 建筑遗存修缮与复原 |
4.5.3 建筑空间提升与风貌延续 |
4.6 建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
4.6.1 物质要素的保留 |
4.6.2 建筑遗址的适应性利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五房圩保护与利用设计实践 |
5.1 唐五房圩的调查研究 |
5.1.1 唐五房圩整体概述 |
5.1.2 唐五房圩遗址勘测 |
5.1.3 唐五房圩推测复原 |
5.1.4 唐五房圩现状评估 |
5.1.5 唐五房圩残损原因 |
5.2 唐五房圩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 |
5.2.1 唐五房圩的发展定位 |
5.2.2 唐五房圩的规划目标 |
5.3 唐五房圩保护设计实践 |
5.3.1 建筑景观的整体保护 |
5.3.2 内外壕沟水系的沟通 |
5.3.3 主体建筑的修缮与局部复原 |
5.3.4 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 |
5.4 唐五房圩利用设计实践 |
5.4.1 建筑环境的展示利用 |
5.4.2 建筑本体的展示利用 |
5.4.3 风貌协调建筑的重塑 |
5.4.4 建筑遗址的展示利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肥西县旅游规划总图 |
附录B 唐五坊圩周边圩子分布概况 |
附录C 唐五坊圩保护规划范围图 |
附录D 刘老圩保护规划范围图 |
附录E 霍山四望堡寨保护范围 |
附录F 李家圩周边风水图 |
附录G 李家圩周边建筑分层规划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发展战略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起源 |
2.1.2 企业战略管理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发展战略理论 |
2.3.2 竞争战略理论 |
2.3.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第3章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现状 |
3.1 H设计院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
3.1.1 企业历史沿革 |
3.1.2 企业发展现状 |
3.2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现状及问题 |
3.2.1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现状 |
3.2.2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目前问题 |
第4章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3 购买者分析 |
4.3 内部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第5章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战略制定 |
5.1 发展使命和愿景 |
5.2 发展定位和思路 |
5.3 发展目标 |
5.4 发展战略 |
5.4.1 市场战略 |
5.4.2 业务战略 |
5.4.3 人才战略 |
第6章 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战略实施保障 |
6.1 文化制度保障 |
6.2 企业能力保障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 |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 |
第二节 中苏关系的恶化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治理黄河的启动 |
第一节 治理黄河的历史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黄河问题 |
第三节 国家治理黄河机构的建立 |
第四节 黄河综合规划的制定 |
第三章 20 世纪50 年代治理黄河中苏联援助的内容 |
第一节 中国提出援助治理黄河的请求 |
第二节 苏联决定援助中国治理黄河 |
第三节 苏联援华专家的保障条件 |
第四节 苏联援助治黄工作的开展 |
第五节 苏联专家撤走后的黄河治理 |
第四章 20 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与问题 |
第一节 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 |
第二节 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问题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辞 |
(8)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存在问题 |
1.3.1 形式单调 |
1.3.2 缺乏自己的风格 |
1.3.3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欠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5.1 水利工程 |
1.5.2 水利工程建筑物 |
1.5.3 建筑造型 |
1.5.4 研究范围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的目的 |
1.6.2 研究的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影响水工建筑物造型的关键要素 |
2.1 建筑功能要素 |
2.1.1 建筑功能的概念 |
2.1.2 水利功能 |
2.1.3 拓展功能 |
2.2 地理要素——地形地貌 |
2.2.1 地形地貌的概念 |
2.2.2 地形的分类 |
2.2.3 地形与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 |
2.2.4 地形与水工建筑物造型的关系 |
2.3 文化要素 |
2.3.1 文化的概念 |
2.3.2 水文化 |
2.3.3 地域文化 |
2.4 技术要素 |
2.4.1 结构的创新 |
2.4.2 新材料的应用 |
2.4.3 生态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工建筑物造型构建的方法论 |
3.1 水工建筑物的起源 |
3.1.1 国外水工建筑物的起源 |
3.1.2 国内水工建筑物的起源 |
3.2 水工建筑物的发展状态 |
3.3 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的方法 |
3.3.1 关于水利工程建筑风格的思考 |
3.3.2 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的原则 |
3.3.3 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的内容 |
3.3.4 水闸的建筑造型设计 |
3.3.5 泵站的建筑造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案例 |
4.1 项目概述 |
4.2 工程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
4.2.1 功能要素 |
4.2.2 地理要素 |
4.2.3 文化要素 |
4.2.4 技术要素 |
4.3 工程总体构思 |
4.3.1 规划设计理念 |
4.3.2 工程总体布局 |
4.4 造型设计 |
4.4.1 单体介绍 |
4.4.2 造型设计理念 |
4.4.3 风格与造型设计的内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主要创新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实践 |
致谢 |
(10)ZNY勘测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综述 |
1.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概述 |
1.3.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勘测设计院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路线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路线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基于SCP视角的工程咨询行业发展分析 |
2.2.1 工程咨询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2.2.2 工程咨询行业市场行为分析 |
2.2.3 工程咨询行业市场绩效分析 |
2.2.4 水利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启示 |
2.3 工程咨询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3.1 工程业务市场规模 |
2.3.2 工程咨询行业竞争格局 |
2.3.3 区内行业竞争现状 |
2.4 水利工程咨询行业客户分析 |
2.4.1 客户群体分析 |
2.4.2 客户需求变化 |
2.5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EFE矩阵) |
2.5.1 行业外部机会 |
2.5.2 行业外部威胁 |
2.5.3 EFE矩阵分析 |
第三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ZNY勘测设计院的基本情况 |
3.1.1 ZNY勘测设计院的历史发展沿革及企业文化 |
3.1.2 ZNY勘测设计院组织架构及职能 |
3.1.3 ZNY勘测设计院当前发展战略 |
3.1.4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管理机制 |
3.1.5 ZNY勘测设计院人员素质构成 |
3.2 ZNY勘测设计院经营情况 |
3.2.1 ZNY勘测设计院行业地位及竞争优势 |
3.2.2 ZNY勘测设计院财务状况分析 |
3.2.3 ZNY勘测设计院主要业务情况及业务分析(波士顿矩阵) |
3.2.4 ZNY勘测设计院盈利能力分析 |
3.2.5 ZNY勘测设计院经营能力分析 |
3.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IFE矩阵) |
3.3.1 ZNY勘测设计院内部优势 |
3.3.2 ZNY勘测设计院内部劣势 |
3.3.3 IFE矩阵分析 |
第四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分析 |
4.1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目标体系设计 |
4.1.1 ZNY勘测设计院的目标体系组织设计 |
4.1.2 ZNY勘测设计院的体系架构设计 |
4.2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推导 |
4.2.1 战略制定 |
4.2.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方向 |
4.3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内容 |
4.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概述及流程 |
4.3.2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前价值链 |
4.3.3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后价值链 |
4.3.4 业务创新前后价值链对比分析 |
4.4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实施方案探讨 |
4.4.1 组织架构搭建 |
4.4.2 人才定向培养 |
4.4.3 业务发展与实施 |
4.4.4 经验总结与反馈机制 |
4.4.5 树立品牌 |
4.5 业务创新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落地保障策略 |
5.1 ZNY勘测设计院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路径 |
5.2 准备层保障策略 |
5.2.1 人才保障策略 |
5.2.2 制度保障策略 |
5.2.3 专业技术保障策略 |
5.2.4 信息化管理保障策略 |
5.2.5 BIM技术保障策略 |
5.3 发展层保障策略 |
5.4 目标层保障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理论、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D]. 王雨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D]. 韩俊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合肥逍遥津公园植物景观调查及提质研究[D]. 苏启航.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4]触目无非远尘俗,会心皆可入研覃 ——避暑山庄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研究[D]. 邢梅.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5]淮军圩堡唐五房圩保护与利用研究[D]. 孙媛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2)
- [6]H设计院西南区域总部发展战略制定研究[D]. 孟晓勤.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D]. 赵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D]. 孙钰舒. 扬州大学, 2021(02)
- [9]文伏波与丹江口、葛洲坝工程建设研究[D]. 黄一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ZNY勘测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D]. 沈汝潮.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