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

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

一、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邵晔[1](2020)在《小米发芽过程中淀粉酶系变化及酶活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受到重视,人们对于杂粮的消费日益增加。虽然小米营养物质及资源丰富但因其食用形式较简单,无法得到丰富利用。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小米的发芽条件,可以促进小米淀粉水解为低分子糖,从而生产出高质量淀粉糖浆制品用于发酵工业,以促进小米产业的长期发展。本课题以小米为原料,进行浸米、发芽、干燥等工艺处理,通过考察总淀粉酶活力和麦芽得率两种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探究优化小米发芽的最佳工艺条件。其次研究在制芽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并考察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然后向小米中加入赤霉素和金属离子两类外源物质,探究外源添加物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最后对小米芽进行品质评价,并对糖化工艺进行优化。此项研究不仅拓宽了小米的食用领域,同时提供小米芽制得的高质量糖浆作为发酵工业的主要原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浸米时间、发芽时间、发芽温度为单因素,在此基础上以淀粉酶活力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小米发芽条件的工艺参数为:浸米时间20min、发芽时间64h、发芽温度16℃,淀粉酶活力为218.01U/g。研究在制芽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可知,α-淀粉酶酶活力变化呈先平缓后剧增的趋势,β-淀粉酶酶活力变化呈较均匀增长的趋势,β-淀粉酶在发芽初期就已具备一定的酶活力。且β-淀粉酶酶活力远超于α-淀粉酶酶活力。在干燥过程中,α-淀粉酶活力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β-淀粉酶由于耐热性差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淀粉酶活力下降较明显。在制芽过程中添加赤霉素和金属离子等外源物质可有效的刺激淀粉水解为低分子糖。当K+和Na+浓度分别为60mg/kg和40mg/kg时淀粉酶活力达到最高、当Mg2+浓度为30mg/kg时最为适宜,Ca2+浓度为20mg/kg时最为适宜,Zn2+浓度为20mg/kg时最为适宜,赤霉素的最适添加量为0.1mg/kg。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效果为:Ca2+>Zn2+>Na+>K+>Mg2+。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效果为:Ca2+>K+>Zn2+>Na+>Mg2+。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影响效果为:Zn2+>Mg2+>Na+>Ca2+>K+。添加外源物质对淀粉酶活力均有促进作用。小米芽糖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料水比为1:5、糖化酶添加量为30U/g、淀粉酶添加量为70U/g。在此条件下,麦汁收得率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6.89%和9.85g/100m L。

卢娜[2](2020)在《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啤酒花的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在啤酒酿造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β-酸虽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在啤酒酿造工业中常作为副产物被丢弃。而β-酸经催化加氢得到的氢化衍生物六氢β-酸(HBA)性质稳定,且具有很好的抑菌防腐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在食品防腐保鲜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HBA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不能充分的与致病菌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HB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环糊精(CD)包合技术是提高低溶解度化合物水溶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且环糊精是一种安全性高、毒性低的包合剂,经口服、静脉和非消化道给药后耐受性良好。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2-甲基-β-环糊精(M-β-CD)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以提高其水溶性,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分析所制备包合物的结构特征,考察包合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进而研究了包合物在典型水基食品体系(番茄汁、牛奶)中的防腐保鲜效果,为HBA/M-β-CD包合物在水基体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最后为拓宽包合物的应用领域,将其作为活性物质添加到壳聚糖(CS)中以制备活性抑菌膜,并将其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保鲜。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改善HBA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采用研磨法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证。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1HNMR)结果表明,HBA已成功进入到M-β-CD的空腔中,并且HBA和M-β-CD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HBA/M-β-CD包合物的形貌与它们各自单独的原始形貌均不相同,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包合物的最优构象。相溶解度图表明,HBA和M-β-CD是以1:1主客分子比形成包合物,并且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HBA经过M-β-CD包合后,其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解度为0.83 mg/m L。(2)考察了HBA/M-β-CD包合物对几种常见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果表明,包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食品中常见的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0μg/m L。进而从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讨论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包合物主要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对数期的生长繁殖,破坏菌体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细菌因电解质、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而死亡。(3)将制备的HBA/M-β-CD包合物应用于番茄汁的保鲜,并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12天的储存期间,加入包合物的番茄汁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山梨酸钾组高出约3%,在稳定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及酸度方面也显着优于山梨酸钾组,并且在较小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明显效果。山梨酸钾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食品防腐剂,在维持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番茄红素稳定性方面的效果要好于HBA/M-β-CD包合物。(4)研究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分析在4℃条件下储存27天,包合物对巴氏灭菌乳的感官、p H值、乳糖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酒精测试、煮沸测试和酸度理化特性的影响,考察HBA/M-β-CD包合物作为天然防腐剂在巴氏灭菌乳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经包合物处理的巴氏灭菌乳在储存期间菌落总数、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乳糖含量、感官评分和p H值远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浓度为0.15 g/kg以上的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的防腐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抑制巴氏灭菌乳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其感官和理化特性。进而采用加速预测货架期(ASLT)法预测出添加0.15 g/kg HBA/M-β-CD包合物的巴氏灭菌乳在冷藏(4℃)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1天以上,预测结果与冷藏实验相一致。(5)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HBA/M-β-CD包合物的HBA/M-β-CD-C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SEM和FT-IR光谱表明,HBA/M-β-CD包合物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是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复合膜中包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0%~0.15%),薄膜的含水量降低,溶解度、溶胀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增加。光学测试表明,包合物的加入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透光率,还能有效阻隔紫外光的入侵。加入0.10%HBA/M-β-CD后,薄膜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8 MPa和97.7%。与纯CS膜相比,HBA/M-β-CD-CS复合膜对1,1-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HBA/M-Β-CD包合物的加入使薄膜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采用HBA/M-β-CD-CS复合膜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测定肉样在冷藏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复合膜可有效抑制鲜肉中细菌的生长,并延缓TVB-N含量、TBARS值和p H值的上升,同时能较好的维持鲜肉的感官特性。与PE组相比,复合膜对冷鲜羊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可将含50%瘦肉样品的货架期延长至12天以上,瘦肉含量为80%的样品延长至8天以上。

蒋肖[3](2020)在《黑曲霉来源葡萄糖氧化酶的稳定性改良研究》文中指出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作为一种新型饲用酶制剂,在畜禽生产上通过改善肠道环境、预防肠道感染和腹泻,从而提高饲粮消化利用率,促进其生长。优良的饲用Gox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获得的Gox酶突变体GoxM4为研究材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分子改良研究,获得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显着提高的突变体,并探究Gox的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机理。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理性设计对GoxM4继续进行热稳定性改良研究。通过糖基化修饰、辅基FAD结合能优化、疏水作用力引入和折叠自由能优化等四种策略进行迭代突变,获得了累积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的突变体GoxM8(T31V/Q88R/S94A/T274F/Y278T)。GoxM8的热稳定性显着提高,在80°C下处理2 min后的剩余酶活由GoxM4的40%提高到了80%。基于酶恒定剩余酶活Amin与温度之间的负相关性计算其Tm值,GoxM8较GoxM4提高了9.5○C。Gox M8的催化效率(kcat/Km值)较GoxM4提高了6.8%,分别为28.3 mM-1s-1和26.5 m M-1s-1。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对突变体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理进行了分析,引入新的氨基酸位点后,通过消除辅基FAD的空间位阻、增强疏水核心间的作用力、增强局部静电相互作用,提高了GoxM8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实现了在不损失酶活的前提下显着提高Gox M4热稳定性的研究目标,满足了饲料工业的应用。为提高Gox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性,对GoxM8进行了酸稳定性改良研究。基于蛋白质中氢键的数目会影响氨基酸的pKa值理论结合多序列分析策略,确定了可能与酸稳定性相关的三个位点Ala14、Gln241和Arg499。分别构建单点突变体(A14E、Q241E和R499E)和组合突变体A14E/R499E和A14E/Q241E/R499E进行异源表达和性质测定。五个突变体的最适pH均为5.0,较Go xM8降低了1个单位;在pH 3.0下处理1 h后,GoxM8的剩余酶活为69%,突变体A14E、Q241E的剩余酶活分别为70%、74%,R499E、A14E/R499E和A14E/Q241E/R499E的剩余酶活性均为100%,酸稳定性都有所改善。单点突变体A14E和R499E的比活较Gox M8分别提高了21%和33%,组合突变体A14E/R499E和A14E/Q241E/R499E的比活与GoxM8一致。通过结构分析发现,第14位和241位的氨基酸突变后,改变了局部氢键网络,影响了催化残基His514的pKa值;当241位的Gln突变为Glu后,可消除α-螺旋偶极子产生的影响,从而稳定蛋白质结构。研究结果实现了在不损失酶活的前提下提高Gox的酸稳定性的研究目标。本论文以葡萄糖氧化酶突变体GoxM4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机辅助的理性设计策略,在不影响酶活的前提下显着提高了其热稳定性,解决了葡萄糖氧化酶在生产应用过程中不耐热的问题;首次开展了葡萄糖氧化酶的酸稳定性改良研究,基于酶的嗜酸性机理结合多序列分析的策略,在不影响酶活的前提下有效改善了其酸稳定性,为同类酶的酸稳定性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丽华,高文成,王旭亮[4](2019)在《青梅汁啤酒生产中CCP难点分析与有效实施探讨》文中提出青梅汁啤酒是都市消费新时尚,其安全问题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对青梅汁啤酒生产过程进行品质安全管控并建立体系十分必要,通过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CCP点和HACCP计划的分析,确立了青梅汁啤酒生产过程中原料验收(包括麦芽、大米、青梅汁及啤酒瓶)、发酵、杀菌和成品检验4个关键控制点,同时制定出对应的关键限值,可以有效控制和提升产品品质与安全管理水平,预防食品风险的发生。

鲁健章[5](2014)在《共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其性能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啤酒酿造特别是纯生啤酒的酿造中,高分子物质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蛋白质等不仅增加了啤酒粘度还极易堵塞过滤装置,造成过滤困难,影响生产。啤酒酿造中,高分子化合物含量越高,助滤剂硅藻土的使用量就越大。全球啤酒行业每年消耗的硅藻土是惊人的,初步计算每年硅藻上的使用量在200万吨-300万吨之间,这不仅需要企业付出大量成本,也给环境带来大量的污染。因而,研究如何降低啤酒的粘度,改善啤酒的易滤性,已成为业界和相关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有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啤酒酿造工艺中添加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可以降低啤酒中β-1,3-1,4-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从而降低啤酒粘度,是改善啤酒易滤性的可行途径之一。本研究从改造发酵菌株出发,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p-木聚糖酶的基因工程酵母,赋予重组酵母降解啤酒中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能力。尝试通过酿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改善啤酒过滤困难的问题。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构建了组成型分泌表达β-1,3-1,4-葡聚糖酶(GluZ)和β-1,4-木聚糖酶(XylB)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通过对商品化酵母穿梭质粒YEplac181的改造,构建了组成型分泌表达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重组质粒载体,该载体的表达盒包含了克隆自酿酒酵母基因组的PGK1启动子、MFα1信号肽、ADH1终止子序列,以及来自PUG6质粒的遗传霉素G418抗性基因KanMX,构建了组成型启动了PGKl调控的酵母分泌表达载体YEplac181-PMAK。将全基因合成的β-1,4-木聚糖酶基因(XylB)和来自YEplac181-KPMBT质粒的β-1,3-1,4-葡聚糖酶基因(GluZ)克降到YEplac181-PMAK上,构建了分泌表达XylB的YEplac181-PMXAK质粒和分泌表达GluZ的YEplac181-PMGAK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YEplac181-PMXAK和YEplac181-PMGAK转化S. cerevisiae WZ65,构建了分泌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S. cerevisiae PMXAK和S. cerevisiae PMGAK;同时将重组质粒YEplac181-PMXAK和YEplac181-PMGAK共同转化S. cerevisiae WZ65,构建了共分泌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S. cerevisiae PMG-XAK,经透明圈实验证实三株重组酵母均可以分泌表达有活性的重组酶XylB和GluZ。摇瓶培养60h测得三株重组酵母的发酵液中酶活力分别为:S.cerevisiae PMXAK产XylB酶活为45.4U/mL; S. cerevisiae PMGAK产GluZ酶活为17.9U/mL; S. cerevisiae PMG-XAK共表达XylB和GluZ的酶活分别为21.7U/mL和8.7U/mL。第二,构建了组成型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以YEplac181-PMAK为出发质粒,分别克隆了XylB、GluZ以及凝集素C端320个aa的锚定序列,构建了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表达载体YEplac181-PMXAAK和YEplac181-PMGAAK。分别将重组质粒YEplac181-PMXAAK和YEplac181-PMGAAK转化S. cerevisiae WZ65,构建了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S. cerevisiae PMXAAK和S. cerevisiae PMGAAK;同时将重组质粒YEplac181-PMXAAK和YEplac181-PMGAAK转化S. cerevisiae WZ65,构建了共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S. cerevisiae PMG-XAAK,经透明圈实验证实在三株重组酵母中两种酶均为有活性的展示表达。摇瓶培养60h测得三株重组酵母的发酵液中XylB和GluZ的活力分别为:S. cerevisiae PMXAAK产XylB酶活为8.9U/mL; S. cerevisiae PMGAAK产GluZ酶活为4.1U/mL; S. cerevisiae PMG-XAAK共表达XylB和GluZ的酶活分别为4.2U/mL和2.3U/mL。第三,构建了诱导型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以YEplac181-PMGAAK和YEplac181-PMXAAK为出发质粒,克隆了源自酵母基因组的GAL1启动子,构建了诱导型启动子GALI控制的展示表达载体YEplac181-PMGAAK和YEplac181-PMXAAK。分别将重组质粒YEplac181-GMXAAK和YEplac181-GMGAAK转化S. cerevisiaeWZ65,构建了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S. cerevisiae GMXAAK和S. cerevisiae GMGAAK;同时将重组质粒YEplac181-GMXAAK和YEplac181-GMGAAK转化S. cerevisiae WZ65,构建了共展示表达XylB和GluZ的酿酒酵母基因工和菌S. cerevisiae GMG-XAAK,经透明圈实验证实三株重组酵母均可以展示表达有活性的重组酶XylB和GluZ。摇瓶培养60h测得三株重组酵母的发酵液中酶活力分别为:S. cerevisiae GMXAAK产XylB酶活为15.6U/mL; S. cerevisiae GMGAAK产GluZ酶活为7.3U/mL; S. cerevisiae GMG-XAAK共表达XylB和GluZ酶活公别为7.6U/mL和3.4U/mL。第四,本文对重组酵母分泌表达和展示表达的XylB和GluZ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重组酶XylB具有专一的水解β-1,4-木糖糖苷键活力,GluZ具有专一的水解β-1,3-1,4-葡葡糖糖苷键活力。(2)重组酵母菌株S. cerevisiae PMXAK、S. cerevisiae PMXAAK和S. cerevisiae GMXAAK所产XylB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50℃;重组酵母菌株S. cerevisiae PMGAAK和S. cerevisiae GMGAAK展示表达的GluZ最适反应温度是50℃;S. cerevisiae PMGAK分泌表达的GluZ最适反应温度是40℃。上述6种重组酶在10℃-50℃时都具有较高的的热稳定性,在最适反应湿度下保温1h后仍可保持70%以上的活力(3)重组酵母菌株S. cerevisiae PMXAK、S. cerevisiae PMXAAK和S. cerevisiae GMXAAK所产XylB最适反应pH为5.0;重组菌株S. cerevisiae PMGAK、S. cerevisiae PMGAAK和S. cerevisiae GMGAAK所产GluZ最适反应pH为6.0。上述6种重组酶在偏酸性环境中(pH3.0和pH4.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第五,本文对重组酵母的发酵性能和发酵中降低啤酒发酵液粘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重组菌与出发菌株相比较,生长性能略有下降,但是对啤酒的的表观发酵度和相实发酵度影响不大。(2)重组菌精酶液具有较好的降解麦汁葡聚糖和木聚糖的能力,麦汁粘度随葡聚糖或木聚糖含量的降低而下降。(3)三株共表达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重组菌在主发酵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的降低麦汁的粘度,其中分泌表达菌株降解能力最好,诱导型展示表达菌株降解能力最差。第六,为考察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了实验室小规模酿酒试验。重组菌株酿造的啤酒口味纯正,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啤酒国家标准。重组酿酒酵母在啤酒主发发酵和后发酵中使麦汁中的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降低了60%-70%,与对照组S. cerevisiaeWZ65相比,啤酒粘度下降27%以上,麦汁中β-葡聚糖从312mg/L降至106mg/L和121mg/L,达到了管敦仪等人提出的啤酒在膜过滤除菌前β-葡聚糖含量应低于150mg/L的要求。

周生民[6](2012)在《增强淡爽啤酒泡沫性能的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啤酒清爽性的追求,淡爽啤酒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高浓稀释啤酒生产方法影响了各种理化指标,质量越来越不易控制,提高淡爽啤酒泡沫性能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制麦工艺进行控制,然后计算可得出,通过前期低温13℃发芽,后期18℃19℃的发芽工艺所制得的麦汁,α-氨基氮的含量大于采用高温19℃22℃发芽的α-氨基氮的含量。在糖化工艺中,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高温52℃投料和较长的蛋白休止时间的生产工艺,最有利于α-氨基氮的提高和后期双乙酰的控制。我们还选择添加小麦芽辅料,既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使得麦汁营养成分得以提高,为酵母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源。随着酒花添加量的增多,异α-酸的含量相应的增多,苦味值也随之增加。国内外不管是异α-酸还是苦味值,啤酒中他们的含量都有一个限定范围,超出限定范围啤酒口味都会差很多。异α-酸增强了啤酒泡沫细腻程度,使泡沫如奶油状。利用改进了的制麦工艺和糖化工艺,并通过对整个啤酒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生产出的淡爽型啤酒,口味纯正,泡沫性能得到很大改观。泡持性增强,挂杯持久,泡沫更加细腻,口味更加柔和。相信淡爽型啤酒一定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王延才[7](2010)在《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服务理念 促进酒业健康发展——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会员代表:大家上午好!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至今已走过了5年的历程。这5年,是党和国家深入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5年,也是我国酿酒行业整体走出阴霾,逐渐复苏,取得长足发展的5年。5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酿酒行业经历了市场竞争的历炼,国外品牌的分割,结构调整的阵痛,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行业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经过不懈努力,大胆创新,酿酒行业连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令人鼓舞,使人振奋。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8](2009)在《2008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或许没有哪一年如2008年这样能够如此强烈的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不断发生特殊事件的2008年,诸如原材料价格上涨、雪灾震灾、奥运召开、神七飞天、食品安全问题、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危机等等,

任辉[9](2007)在《食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来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对于指导清洁生产,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的新观点,推出环境友好产品等有很大帮助。在食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中选择啤酒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啤酒产品生命周期长,工艺复杂,设备多,排放多,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啤酒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可以作为典型食品的代表。本文以ISO关于LCA的有关内容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的实际,构建了我国食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包括模型的基本框架及结构组成,确定了各自的内涵。即明确阐述了食品LCA的目标定义和范围界定的具体内容,食品生命周期评价清单分析的内容,清单数据采集的主要途径、进行清单分析的具体方法,食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内容。提出了食品生命周期改善评价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哈尔滨啤酒(长春银瀑)有限公司某一产品为例,对所建立的食品LCA模型分别进行了啤酒酿造系统、啤酒包装系统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改善评价及建议;构建了基于食品LCA的食品清洁生产模式,制定了基于食品LCA的食品清洁生产一般步骤,分析了我国食品企业实施基于食品LCA的食品清洁生产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最后进行全文总结,提出了本论文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志华[10](2005)在《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对引起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物质提纯鉴定到从混浊物质组分的分子结构机理上就如何通过精选优质原料、优化酿造工艺、添加目标试剂、规范操作规程等四个方面来获得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目的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影响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主要得到是一些活性蛋白质与活性多酚组成的复合物,然后对这些活性物质的特性进行的研究,并以此特性为基础,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精选原料主要是控制麦芽及酒花等物质的多酚与蛋白质含量,特别是溶解性不好的麦芽或者已经氧化及陈化酒花是要严格控制;优化酿造工艺是对影响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制麦环节的发芽、焙焦阶段,糖化环节的粉碎、煮沸阶段,发酵环节的冷贮、过滤阶段,灌装环节的灌酒、杀菌阶段进行有效控制;目标添加试剂主要是针对引起啤酒非生物混浊的蛋白质的单宁酸、硅胶、蛋白酶及卡拉胶等试剂,针对多酚的PVPP及甲醛和硅藻土等添加剂进行研究;规范操作规程主要是对影响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重要阶段——过滤阶段的规范化操作进行了研究。 通过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生化和物理手段组合的方式保证啤酒风味稳定性及合理成本下的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问题,这个问题基本解决。

二、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米发芽过程中淀粉酶系变化及酶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米营养与加工利用
        1.1.1 小米的营养价值
        1.1.2 小米的保健功能
        1.1.3 小米的加工与综合利用
    1.2 谷物发芽过程中的化学组分与酶活力的变化
        1.2.1 谷物发芽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
        1.2.2 谷物发芽过程中酶活力的变化
    1.3 淀粉糖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酶制剂种类及作用
        1.3.1 发芽过程中主要的淀粉酶类
        1.3.2 辅料糊化过程酶制剂
        1.3.3 糖化过程中的酶制剂
        1.3.4 酶制剂的作用
        1.3.5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米发芽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小米芽的制备
        2.3.2 小米芽粉的制备
        2.3.3 小米淀粉酶的提取及酶活力的测定
        2.3.4 小米发芽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2.3.5 小米发芽工艺的响应面试验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小米发芽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4.2 小米发芽工艺的响应面结果
        2.4.3 验证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米芽制备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试剂
        3.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小米制芽工艺
        3.3.2 小米芽粉的制备
        3.3.3 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提取及酶活力的测定
        3.3.4 极限糊精酶的提取及酶活力的测定
        3.3.5 干燥条件对淀粉酶活力变化影响的试验设计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小米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
        3.4.2 干燥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源添加物对小米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试剂
        4.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小米制芽工艺
        4.3.2 赤霉素和金属离子的添加
        4.3.3 小米芽粉的制备
        4.3.4 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提取及酶活力的测定
        4.3.5 极限糊精酶的提取及酶活力的测定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钙离子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
        4.4.2 钾离子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
        4.4.3 镁离子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
        4.4.4 钠离子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
        4.4.5 锌离子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
        4.4.6 赤霉素对淀粉酶系活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米芽糖化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试剂
        5.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麦汁收得率的测定
        5.3.2 小米芽样品试样处理
        5.3.3 小米芽试样溶液的测定
        5.3.4 小米芽汁样品制备
        5.3.5 小米芽糖化工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
        5.3.6 小米芽糖化工艺的正交试验
        5.3.7 小米芽糖化工艺的验证试验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小米芽糖化工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5.4.2 小米芽糖化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5.4.3 小米芽糖化工艺的验证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2)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
        1.2.1 啤酒花分布
        1.2.2 啤酒花成分
    1.3 啤酒花的主要生物活性
        1.3.1 镇静作用
        1.3.2 消炎作用
        1.3.3 抑菌活性
        1.3.4 抗氧化活性
    1.4 六氢β-酸的研究进展
        1.4.1 β-酸的再利用
        1.4.2 六氢β-酸的制备
        1.4.3 六氢β-酸的安全性
        1.4.4 六氢β-酸的生物活性
    1.5 环糊精及包合物
        1.5.1 环糊精简介
        1.5.2 环糊精包合物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5.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方法
    1.6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6.1 药物中的应用
        1.6.2 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1.6.3 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6.4 抑菌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HBA/M-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2 HBA/M-β-CD包合物的表征
        2.3.3 HBA/M-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
        2.3.4 HBA与 M-β-CD的分子对接
        2.3.5 HBA/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2.3.6 HBA/M-β-CD包合物的溶出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UV-Vis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形貌分析
        2.4.5 ~1HNMR分析
        2.4.6 分子对接分析
        2.4.7 相溶解度图
        2.4.8 溶解度
        2.4.9 溶出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菌悬液的制备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3.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3.6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7 SEM样本的制作
        3.3.8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BA/M-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4.2 HBA/M-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3.4.3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5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番茄汁的保鲜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汁的前处理
        4.3.2 维生素C的测定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4.3.4 丙二醛的测定
        4.3.5 总糖的测定
        4.3.6 还原糖的测定
        4.3.7 总酸的测定
        4.3.8 番茄红素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
        4.4.2 维生素C含量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4.4 丙二醛含量
        4.4.5 总糖含量
        4.4.6 还原糖含量
        4.4.7 总酸含量
        4.4.8 番茄红素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巴氏灭菌乳的制备与处理
        5.3.2 感官评价
        5.3.3 pH值的测定
        5.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5.3.5 乳糖含量的测定
        5.3.6 酒精和煮沸测试
        5.3.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5.3.8 酸度的测定
        5.3.9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感官特性
        5.4.2 pH值
        5.4.3 酸度
        5.4.4 菌落总数
        5.4.5 乳糖含量
        5.4.6 新鲜度(酒精和煮沸测试)
        5.4.7 挥发性盐基氮(TVB-N)
        5.4.8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HBA/M-β-CD-CS复合膜的制备
        6.3.2 微观结构表征
        6.3.3 物理性能测试
        6.3.4 颜色分析
        6.3.5 光学性能测试
        6.3.6 机械性能测试
        6.3.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3.8 抑菌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微观结构
        6.4.2 物理性能
        6.4.3 颜色
        6.4.4 光学性能
        6.4.5 机械性能
        6.4.6 抗氧化活性
        6.4.7 抑菌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对冷鲜羊肉的保鲜效果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冷鲜羊肉的处理
        7.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7.3.3 TVB-N的测定
        7.3.4 pH值的测定
        7.3.5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7.3.6 感官评价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菌落总数
        7.4.2 TVB-N
        7.4.3 pH值
        7.4.4 TBARS值
        7.4.5 感官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黑曲霉来源葡萄糖氧化酶的稳定性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萄糖氧化酶概述
        1.1.1 葡萄糖氧化酶的来源
        1.1.2 葡萄糖氧化酶的基本性质
        1.1.3 葡萄糖氧化酶的结构特点及催化机理
        1.1.4 葡萄糖氧化酶的生产
        1.1.5 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测定
        1.1.6 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前景
    1.2 葡萄糖氧化酶的分子改良研究进展
    1.3 蛋白质稳定性及其分子改良
        1.3.1 非理性设计策略
        1.3.2 理性设计策略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葡萄糖氧化酶GoxM4的热稳定性改良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合成和测序
        2.1.3 生化试剂、试剂盒和工具酶
        2.1.4 实验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定点突变实验
        2.2.2 Gox各突变体的异源表达
        2.2.3 GoxM4及其突变体酶学性质测定
        2.2.4 GoxM4及其突变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3 实验结果
        2.3.1 高通量平板筛选方法的建立
        2.3.2 GoxM4突变位点的设计
        2.3.3 GoxM4各突变体的筛选结果
        2.3.4 GoxM4及其突变体在摇床水平的表达和纯化
        2.3.5 GoxM4及其突变体的热稳定参数的评估
        2.3.6 GoxM4及其突变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葡萄糖氧化酶GoxM8的酸稳定性改良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引物合成和测序
        3.1.3 生化试剂、试剂盒和工具酶
        3.1.4 实验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1.5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模拟GoxM8 在胃肠道环境中的p H稳定性和活性
        3.2.2 GoxM8及其突变体的定点突变实验
        3.2.3 GoxM8及其突变体的异源表达
        3.2.4 GoxM8及各突变体酶学性质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GoxM8 在胃肠道环境中的pH稳定性和活性的模拟结果
        3.3.2 GoxM8突变体的设计结果
        3.3.3 GoxM8突变体筛选结果
        3.3.4 GoxM8突变体摇床水平的表达和纯化结果
        3.3.5 GoxM8突变体的酶学性质鉴定
        3.3.6 GoxM8 突变体的pKa的计算结果
        3.3.7 GoxM8突变体的结构分析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青梅汁啤酒生产中CCP难点分析与有效实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梅汁啤酒工艺概述
    1.1 工艺流程
    1.2 青梅汁啤酒产品描述
2 青梅汁啤酒CCP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与难点分析
    2.1 青梅汁啤酒CCP点的危害分析
        2.1.1 原料
        2.1.2 包装啤酒瓶
        2.1.3 灭菌
        2.1.4 管道、设备的CIP洗消
        2.1.5 验瓶
        2.1.6 成品检验
    2.2 青梅汁啤酒生产的关键控制点 (CCP) 难点分析
        2.2.1 啤酒原辅料CCP点影响因素及难点分析
        2.2.2 青梅汁原料CCP点影响因素及难点分析
        2.2.3 包装啤酒瓶CCP点影响因素及难点分析
        2.2.4 生产过程CCP点控制及难点分析
3 制定青梅汁啤酒HACCP计划表
4 青梅汁啤酒HACCP计划的实施
    4.1 HACCP体系的全员承诺
    4.2 建立HACCP计划的验证、归档程序
    4.3 建立有效HACCP计划
5 HACCP计划的应用效果讨论

(5)共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其性能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名词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啤酒酿造的原辅料及特性
        2.1 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大麦
        2.2 啤洒酿造的辅助原料
        2.3 大麦和麦芽中与啤酒酿造有关的酶类
    3 啤酒酿造工艺
        3.1 原料粉碎
        3.2 糖化
        3.3 发酵
        3.4 后酵
        3.5 过滤
    4 啤酒过滤技术
        4.1 硅藻土过滤法
        4.2 膜过滤技术
        4.3 错流微过滤技术
    5 啤酒过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5.1 啤酒过滤问题产生的原因
        5.2 解决啤酒过滤困难的措施
    6 β-1,3-1,4-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6.1 β-1,3-1,4-葡聚糖酶的来源
        6.2 β-1,3-1,4-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6.3 β-1,3-1,4-葡聚糖酶的克隆表达和热稳定性研究
        6.4 β-1,3-1,4-葡聚糖酶的检测方法
        6.5 β-1,3-1,4-葡聚糖酶的应用
    7 β-1,4-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7.1 β-1,4-木聚糖酶的来源
        7.2 β-1,4-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7.3 β-1,4-木聚糖酶的克隆表达
        7.4 β-1,4-木聚糖酶的检测方法
        7.5 β-1.4-木聚糖酶的应用
    8 酿酒酵母展示表达系统
        8.1 酿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表达系统的构成及原理
        8.2 常用酿酒酵母展示表达系统
        8.3 酿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表达系统的应用
        8.4 酿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表达系统的缺陷
    9 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分泌型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重组酵母的构建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和质粒
        1.2 引物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
        1.5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密码子优化和基因合成
        2.2 PCR反应条件
        2.3 PCR产物纯化
        2.4 DNA片段的酶切与连接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6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8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宿主
        2.9 基因测序
        2.10 酵母基因组DNA提取
        2.11 酿酒酵母的感受态制备和质粒的电击转化
        2.12 重组酵母的筛选及PCR检测
        2.13 酵母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2.14 透明圈实验
        2.15 β-1,4-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16 β-1,3-1,4-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β-1,4-木聚糖酶基因的优化和合成
        3.2 β-1,4-木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3.3 β-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3.4 PGK1启动子基因的扩增
        3.5 MFα1基因的扩增
        3.6 PGK1-MFα1基因的连接和扩增
        3.7 ADH1终止子基因的扩增
        3.8 KanMX的扩增
        3.9 PGK1-MFα1的克隆
        3.10 ADH1终止子基因的克隆
        3.11 KanMX的克隆
        3.12 β-1,4-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3.13 β-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3.14 分泌表达β-1,4-木聚糖酶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15 分泌表达β-1,3-1,4-葡聚糖酶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16 共表达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糖酶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17 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塘酶的分泌表达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三章 组成型展示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重组酵母的构建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和质粒
        1.2 引物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
        1.5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PCR反应条件
        2.2 PCR产物纯化
        2.3 DNA片段的酶切与连接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7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宿主
        2.8 基因测序
        2.9 酵母基因组DNA提取
        2.10 酿酒酵母的感受态制备和质粒的电击转化
        2.11 重组酵母的筛选及PCR检测
        2.12 酵母展示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2.13 透明圈实验
        2.14 展示表达β-1,4-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15 展示表达β-1,3-1,4-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16 酵母工程菌株细胞组分的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β-1,4-木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3.2 β-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扩增
        3.3 α-agglutinin基因的扩增
        3.4 β-1,4-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3.5 α-agglutinin基因的克隆
        3.6 β-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3.7 展示表达β-1,4-木聚糖酶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8 展示表达β-1,3-1,4-葡聚糖酶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9 共展示表达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
        3.10 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糖酶在细胞表面的展示表达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四章 诱导型展示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重组酵母的构建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和质粒
        1.2 引物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
        1.5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PCR反应条件
        2.2 PCR产物纯化
        2.3 DNA片段的酶切与连接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7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宿主
        2.8 基因测序
        2.9 酵母基因组DNA提取
        2.10 酿酒酵母的感受态制备和质粒的电击转化
        2.11 重组酵母的筛选及PCR检测
        2.12 酵母展示表达载体的构建流
        2.13 酵母基因工程菌诱导产酶方法
        2.14 透明圈实验
        2.15 β-1,4-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16 β-1,3-1,4-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17 酵母工程菌株细胞组分的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GAL1启动子基因的扩增
        3.2 构建YEplac181-GMXAAK质粒
        3.3 构建YEplac181-GMGAAK质粒
        3.4 展示表达β-1,4-木聚糖酶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5 展示表达β-1,3-1,4-葡聚糖酶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3.6 共展示表达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
        3.7 重组酿酒酵母展示表达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墉酶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五章 重组β-1,4-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性质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β-1,4-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2 β-1,3-1,4-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3 标准曲线制作
        2.4 木聚糖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表达
        2.5 酵母细胞的收集
        2.6 β-1,3-1,4-葡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
        2.7 β-1,4-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内切β-1,3-1,4-葡聚糖酶的底物专一性
        3.2 重组内切β-1,4-木聚糖酶的底物专一性
        3.3 β-1,4-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4 β-1,4-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
        3.5 β-1,4-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
        3.6 β-1,4-木聚糖酶的pH稳定性
        3.7 β-1,3-1,4-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8 β-1,3-1,4-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
        3.9 β-1,3-1,4-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
        3.10 β-1,3-1,4-葡聚糖酶的pH稳定性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六章 重组菌株的发酵性能
    1 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
        1.2 培养基
        1.3 菌株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生长曲线
        2.2 发酵力试验
        2.3 凝聚性试验
        2.4 热死火温度试验
        2.5 木聚糖含量与麦芽汁粘度的关系
        2.6 葡聚糖含量与麦芽汁粘度的关系
        2.7 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主发酵过程中分解木聚糖和葡聚糖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曲线
        3.2 发酵性能
        3.3 凝聚性
        3.4 热死灭温度
        3.5 麦芽汁粘度与β-葡聚糖含量的关系
        3.6 麦芽汁粘度与与木聚糖含量的关系
        3.7 木聚糖在啤酒主发酵过程中的降解
        3.8 葡聚糖在啤酒主发酵过程中的降解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七章 基因工程菌株酿酒试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酵母菌株及原料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麦汁培养基的制备
        2.2 啤酒酿造试验方法
        2.3 理化指标和性能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啤酒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3.2 酵母菌性能测试
    4 讨论与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具有降解木聚糖和葡聚糖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1.2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
        1.3 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性能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增强淡爽啤酒泡沫性能的生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啤酒的发展历史
        1.1.1 世界啤酒发展历史
        1.1.2 中国啤酒发展历史
    1.2 淡爽啤酒目前的现状
        1.2.1 淡爽啤酒的发展趋势
        1.2.2 淡爽啤酒的类型
    1.3 淡爽啤酒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淡爽啤酒研究的内容
        1.4.1 原料
        1.4.2 糖化工艺
        1.4.3 发酵工艺
        1.4.4 灌装与储存
第2章 淡爽啤酒的生产工艺及理化指标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啤酒酵母扩培工艺
        2.2.1 酵母
        2.2.2 酵母扩大培养
    2.3 麦汁制备工艺
        2.3.1 原料的选择
        2.3.2 糖化工艺的选择
    2.4 过滤
    2.5 发酵
        2.5.1 酵母的添加
        2.5.2 啤酒发酵
    2.6 啤酒理化指标检测
        2.6.1 啤酒浊度的测定
        2.6.2 啤酒酒精度的测定
        2.6.3 原麦汁浓度的测定
        2.6.4 啤酒总酸的测定
        2.6.5 色度的测定
        2.6.6 双乙酰的测定
        2.6.7 泡沫性能的检测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对泡沫的影响
        3.1.1 制麦工艺
        3.1.2 发芽工艺控制
        3.1.3 讨论
    3.2 糖化工艺对泡沫的影响
        3.2.1 工艺过程
        3.2.2 正交试验设计
        3.2.3 实验步骤
        3.2.4 结果与分析
    3.3 添加小麦芽辅料
        3.3.1 不同辅料的添加
        3.3.2 不同辅料的对比
        3.3.3 不同小麦比例的添加
    3.4 啤酒花的添加
        3.4.1 啤酒花
        3.4.2 氧化性对啤酒花的影响
        3.4.3 酒花添加量对啤酒泡沫的影响
    3.5 啤酒检测结果
        3.5.1 pH 的影响
        3.5.2 啤酒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3.5.3 色度
        3.5.4 α-氨基氮,异α-酸,二氧化碳,泡持性
        3.5.5 双乙酰
        3.5.6 啤酒中试理化检测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制麦工艺总结
        4.1.2 糖化工艺总结
        4.1.3 其它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7)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服务理念 促进酒业健康发展——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总体情况概述
2 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1 利润情况
    2.2 上缴税金情况
    2.3 销售利润率情况
    2.4 资产负债率情况
    2.5 进出口情况
3 第三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3.1 积极构建酒类产业安全体系, 切实提高行业安全水平
        3.1.1 积极促进完善行业标准体系
        3.1.2 逐步探索建立具有酒行业特色的信用体系
        3.1.3 推动企业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3.1.4 完善酒行业应急机制, 全力维护行业利益
        3.1.5 积极配合卫生部等九部委开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3.2 积极开展调研、组织活动, 促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3 促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行业人力资源体系
        3.3.1 以表彰行业高、精、尖人才为手段, 激励行业高级人才培养
        3.3.2 逐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
        3.3.3 举办白酒、啤酒、葡萄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
    3.4 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促进行业科技创新
    3.5 进一步规范健全酒类生产许可制度, 强化酒类生产经营许可管理
    3.6 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3.6.1 自然灾难面前凸现酒业爱心
        3.6.2 面对金融危机, 协会与企业并肩作战,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减少政府负担, 危机中破浪前行
        3.6.3 与国际酒饮料政策研究中心 (ICAP) 联合主办了“2008世界酒业大会”
    3.7 积极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3.7.1 完成了《白酒调整产业政策研究》、《啤酒工业循环经济重点技
        3.7.2 2006年6月, 协会在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召开“白酒产业
        3.7.3 2006年9月, 组织召开了“2006中国啤酒产业循环经济技术报
        3.7.4 2006年10月, 酒精分会在河南省南阳市组织召开“酒精行业
        3.7.5 2009年9月, 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
        3.7.6 参与编写了《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酿酒行业“十
        3.7.7 参加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
        3.7.8 与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 组织相关技术工作人员50多人, 开展
    3.8 着力完善行业新型服务体系, 全力维护行业利益
        3.8.1 夯实服务基础,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3.8.2 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 提高协会服务意识
        3.8.3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协会服务水平
        3.8.4 加强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协会综合服务能力
        3.8.5 加强行业调研, 重视会员发展, 完善会员服务和管理工作
        3.8.6 以服务为中心, 提倡协商机制,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3.8.7 创新服务理念, 拓展协会服务职能, 切实履行好服务企业的宗旨
4 第四届理事会工作展望

(9)食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LCA 及其发展历史和国内外LCA 研究应用现状
        1.2.1 LCA 发展历史
        1.2.2 LCA 的总体描述
        1.2.3 LCA 在方法论及具体应用上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LCA)概述
    2.1 资源与环境
        2.1.1 环境与生态系统
        2.1.2 人类与资源
        2.1.3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
    2.2 可持续发展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2.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2.2.3 中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2.3 清洁生产概述
    2.4 生命周期评价(LCA)与可持续发展
        2.4.1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主要特点
        2.4.2 生命周期评价(LCA)与可持续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品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建立及释义
    3.1 食品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建立
        3.1.1 食品LCA 的目标定义和范围界定
        3.1.1.1 食品LCA 的目标定义
        3.1.1.2 食品LCA 的范围界定及功能单位的确定
        3.1.2 食品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3.1.2.1 数据采集
        3.1.2.2 数据分配
        3.1.3 食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1.4 食品LCA 环境改善评价
        3.1.4.1 问题识别
        3.1.4.2 环境改善评价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啤酒酿造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4.1 我国啤酒工业概况
    4.2 我国啤酒企业生产布局与本文实证分析思路
    4.3 实证对象企业概况
    4.4 目标定义、范围界定与功能单位
        4.4.1 目标定义
        4.4.2 范围界定
        4.4.3 具体研究对象与功能单位
        4.4.4 啤酒酿造系统各阶段、单元过程的组成及啤酒酿造过程分析
    4.5 清单分析
        4.5.1 原辅材料消耗
        4.5.2 水资源消耗
        4.5.3 能源消耗
        4.5.4 环境排放
    4.6 清单数据结果分析及解释
        4.6.1 数据可靠性分析
        4.6.2 清单解释
    4.7 啤酒酿造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4.7.1 分类
        4.7.2 环境影响潜值计算
        4.7.3 数据标准化
        4.7.4 加权评估
        4.7.5 环境影响负荷和资源耗竭系数的计算
    4.8 问题识别及改善评价
        4.8.1 问题识别
        4.8.2 改善措施及方案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啤酒包装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5.1 目标定义、范围界定与功能单位
        5.1.1 目标定义
        5.1.2 范围界定
        5.1.3 具体研究对象与功能单位
    5.2 清单分析
        5.2.1 原料消耗
        5.2.2 水资源消耗
        5.2.3 能源消耗
        5.2.4 环境排放
        5.2.5 银瀑啤酒包装系统生产噪声及其测量
        5.2.6 清单分析解释
    5.3 影响评价
        5.3.1 分类
        5.3.2 环境影响潜值计算
        5.3.3 数据标准化及加权评估
        5.3.4 环境影响负荷和资源耗竭系数
        5.3.5 啤酒包装系统评价结果
    5.4 问题识别和改善评价
        5.4.1 问题识别
        5.4.2 改善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食品LCA 的食品清洁生产
    6.1 引言
    6.2 生命周期评价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
    6.3 基于食品LCA 的食品清洁生产模式
        6.3.1 食品清洁生产的实施步骤
        6.3.2 基于食品LCA 的食品清洁生产模式
        6.3.3 基于食品LCA 的食品清洁生产一般步骤
    6.4 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实施基于食品LCA 的食品清洁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6.4.1 存在的问题
        6.4.2 拟采取的解决途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啤酒非生物稳定性概述
    1.2 非生物混浊形成机理及成分
    1.3 非生物混浊中的蛋白质
        1.3.1 啤酒中的蛋白质
        1.3.2 活性蛋白质
    1.4 非生物混浊中的多酚
        1.4.1 啤酒中多酚的来源
        1.4.2 多酚物质根据化学性质区分
        1.4.3 活性多酚
    1.5 引起非生物混浊重要外界因素-氧
    1.6 非生物混浊形成过程
    1.7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啤酒生产中保持非生物稳定性的方法
        1.7.1 国外对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
        1.7.2 国内对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
        1.7.3 目前控制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1.8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8.1 论文研究的思路
        1.8.2 论文研究的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主要实验材料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溶液
    2.2 样品提取鉴定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冷热循环强化实验
        2.3.2 硫酸铵沉淀界限实验
        2.3.3 酒精冷混浊实验
        2.3.4 TBA值的测定
        2.3.5 成品啤酒风味保鲜期的预测
        2.3.6 双乙酰的测定
    2.4 实验方法
        2.4.1 麦汁的制备
        2.4.2 啤酒酿造流程
        2.4.3 过滤流程控制
        2.4.4 单宁酸大生产添加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1 沉淀样品的提取与鉴定
    3.2 啤酒非生物稳定性控制方法
        3.2.1 冷混浊控制方法
        3.2.2 氧化混浊控制方法
        3.2.3 铁蛋白混浊控制方法
        3.2.4 酒花树脂控制方法
        3.2.5 草酸钙控制方法
        3.2.6 碳水化合物控制方法
        3.2.7 其他物质控制方法
    3.3 精选优质原料
        3.3.1 麦芽
        3.3.2 大米
        3.3.3 酒花
    3.4 优化酿造工艺
    3.5 添加目标试剂
        3.5.1 单宁酸处理
        3.5.2 硅胶处理
        3.5.3 卡拉胶(Carrageenan)处理
        3.5.4 PVPP处理
        3.5.5 蛋白酶处理
        3.5.6 各种添加剂处理比较
    3.6 规范操作流程
        3.6.1 复合预涂操作
        3.6.2 两次预涂
        3.6.3 过滤中的氧控制
        3.6.4 过滤中的时间控制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 其他成果
8. 致谢

四、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米发芽过程中淀粉酶系变化及酶活力的研究[D]. 邵晔.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卢娜. 新疆大学, 2020(06)
  • [3]黑曲霉来源葡萄糖氧化酶的稳定性改良研究[D]. 蒋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青梅汁啤酒生产中CCP难点分析与有效实施探讨[J]. 王丽华,高文成,王旭亮. 现代食品, 2019(13)
  • [5]共表达β-1,3-1,4-葡聚糖酶和β-1,4-木聚糖酶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其性能的应用研究[D]. 鲁健章. 浙江大学, 2014(07)
  • [6]增强淡爽啤酒泡沫性能的生产工艺的研究[D]. 周生民.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
  • [7]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服务理念 促进酒业健康发展——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王延才. 酿酒科技, 2010(05)
  • [8]2008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工作报告[J].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 啤酒科技, 2009(03)
  • [9]食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实证分析[D]. 任辉. 吉林大学, 2007(03)
  • [10]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D]. 李志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05(04)

标签:;  ;  

啤酒生产中添加剂的正确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