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论文文献综述)
马娟[1](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 ——基于《故都的秋》课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
李波[2](2021)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学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中职语文教育尚在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很多弊端,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为不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新的教学要求,及时进行改革,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升学、就业两种不同分流导向的语文教学需要。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而言,专业能力与语文能力的联系更为紧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专业相适应的语文能力更具特色,相关要求更高,实施分层教学的愿望也更为迫切。本论文以罗甸县中等职校为例,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探索,采取分层走班与定向培养目标分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升学班”和“就业班”为其具体的教学组织载体,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以助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获得更加合理、更为优效的提升。本论文以系统的理论作基础,严谨的调研分析和科学的教学实践为根本,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展示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及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张筱雪[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2000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仍然重书面、轻口头;重认知、轻情感;重学校,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偏向于重视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是否能够通过测验、掌握基础知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这样,不仅对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优缺点,并结合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改进建议,从而指导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绪论部分对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评价进行了现状阐述,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理论研究以及推动我国语文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一章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要求进行梳理归纳。分别从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出为了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以大理市D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理市D中学的师生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看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理市D中学的课堂评价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评价内容性对固定。呆板,评价方式“功利”当先,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较低,以及师生对课堂评价内容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第二章中发现的问题,第三章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首先是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第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三是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在这些改进建议里面笔者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表》、《阶段性语文课堂评价表》以及《学生课堂评价内容参考指标》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最后,笔者以大理市D中学一名教师上的《阿房宫赋》为例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分析。在结语的部分,笔者梳理了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通过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指标、课堂评价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更好的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持续改善语文课堂评价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陈佳冰[4](2021)在《“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之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选文系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两版教材的异同,分析部编版教材的变化与创新,以期为一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帮助。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等。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人教版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选文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中异同。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从而得出教材在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别。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语文课程的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现在:坚持立德树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及更注重时代性。第三部分是通过教材的编排组合和内容方面比较两版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差异,前者主要包括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单元组合方式,后者主要包括选文的课型、时代、国别、体裁等方面,由量化统计分析两版教材选文系统的差异。第四部分是基于前三部分的分析基础上得出思考与启示,主要包括部编版教材对人教版的继承以及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体创新特色。第五部分分别从老师角度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对部编版教材选文系统的使用建议,以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更好地挖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价值。
刘丹[5](2021)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的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文中指出练习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的载体,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指导反馈。一套高效、科学、合理的练习系统不仅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水平,也反映着课程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作为教材中连接教与学重要枢纽的练习系统,其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如何设计出一套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课后习题成为教材编写者与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且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版教材,在练习系统的编写方面各有特色。本文围绕两版教材中相同篇目的练习系统进行研究,主要从教材编写与教学使用出发,通过使用列表统计、对比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比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编写特点、理念形式以及使用情况,系统分析人教版与苏教版练习系统的优劣,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编写提出适当建议。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研究背景出发,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现状、内容与方法。主体部分细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教科书中练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及设计原则。第二部分,首先对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的练习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而后按照文言文、小说、古代诗歌、戏剧这四类文体从两版教材中选择一篇或数篇相同篇目选文,对其练习系统从数量、类型、特点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对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课后习题从异同点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编排形式、编排理念以及优缺点。第四部分,人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效果的调查,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教师则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现状,统整得出练习系统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使用问题。第五部分,高中语文教材练习题的编写建议,从前文人教版与苏教版练习系统的对比研究与使用现状出发,为语文教材练习题的编写提出建议。结语部分,总结反思本论文的成果与不足。
陶婧雯[6](2021)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编写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覆盖初中全年级,“活动·探究”单元作为语文教材革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发挥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提供了文本支撑。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未曾出现过的新型单元模式,它依据《课标》(2011年版)中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性理念和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全面改变呈现方式,整个单元的设置以任务驱动,更加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活动的主体性,展现内容的综合性,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它弥补了课堂上难以将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缺失,打破了传统单元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新的编排方式给予了教师践行新教学理念和学生实行新学习方法一个好机会。因而,论文从“活动·探究”单元的编写和教学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了解当前学界对“活动·探究”的研究现状,运用举例分析法系统分析单元的编排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目前“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论文共三个板块: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综述、意义和方法,正文分为四大部分进行具体研究。第一部分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概述,分别从“活动·探究”单元相关概念界定和单元编写理论依据两大方面阐述。第二部分是“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分析,首先分析“活动·探究”单元的整体构成以及单元蕴藏的新内涵,其次从“活动·探究”单元中的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导学系统和作业系统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挖掘其编排的独特性,最后再阐述“活动·探究”单元的作用。第三部分是“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调查,首先分析调查概况,其次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用图表形式深入分析,最后总结“活动·探究”的教学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设计,从前文的单元编写特点和教学现状出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即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指导自主阅读,实现群文整合;落实活动体验,拓展实践平台;设法循序引导,攻克写作困难,并根据具体策略进行教案设计,以期能为“活动·探究”教学提供可行性借鉴。
谢耀东[7](2021)在《“语文主题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连州市北山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们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语文课程中的统领。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以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已成为一线教师的探索和追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的实验教材《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活动于2006年从山东开始施行,立即风靡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加入教改实验。连州市北山中学从2016年秋季开始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的开展遵循“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实现学生课内大量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实验过程中,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使“语文主题学习”在学校得以更加有效的开展,丰富学校主题学习研究的内容,为当地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建议,本论文以北山中学学校、教师、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情况、“语文主题学习”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学校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一些改革策略,以促进学校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进而帮扶本区域更有效地开展此项实验。本篇论文由引言、本体和结束语三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论述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本体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介绍“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来源、基本特点、基本课型和理论依据。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目前业界对“语文主题学习”相关概念的阐释,结合自身理解,界定“主题”“主题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其次,分析其基本特点、基本课型。最后,探讨“语文主题学习”背后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第二部分,根据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及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语文主题学习”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元性原则、课内化原则。第三部分,通过阅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广东省连州市北山中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现状,综合调查结果肯定学校“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所取得的成效,并指出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执行意志不坚决;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习惯难以适应主题阅读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接着从活动各方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活动环境未能起到杠杆作用;实验主体综合能力的欠缺阻滞了活动的深入开展;现行评价机制对活动推进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主题学习活动低效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依据第一部分“语文主题学习”相关概念、实施原则及其理论基础,根据北山中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施现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探讨的“语文主题学习”的改进策略。在教师层面,要提升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知:包括强化教师对主题学习理念的深入理解,强化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学生层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另外要加强交流学习,借鉴经验以促进学校“语文主题学习”的良性发展。结论,主要是对本体研究进行总结,阐析研究的局限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韦佳佳[8](2021)在《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贮藏着丰厚的文章知识、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研习去感受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认传统文化经典,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但在多数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甚微,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言语实践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通过创设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的真实、动态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拉近与文言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走进丰富而独特的文言世界,在古与今的对话中认识历史,感知传统,体悟汉语圆融之美,并以此不断提高自身运用健康优美的汉语言文字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本文基于言语实践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研究,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从教学现实状况出发,探索分析如何在高中文言文中建构言语实践教学策略,不断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论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相关阐述。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言语实践的内涵及基本路径,其次基于言语实践审视文言文教学的含义及价值取向,最后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依据,明晰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二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先从现象层着眼梳理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即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浮浅,学习方法刻板,教师文言文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言语教学效果不佳,再从本质层审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离,素养培养与现实应考冲突,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第三部分根据以上分析论述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建构,这一策略建构以文言文本为附着点,以学生言语能力发展为取向,从四个维度展开,一为确定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二为组织从“静态语言”走向“动态语用”的教学内容;三为开展从“语言获得”走向“言语习得”的教学过程;四为实施从“单一局限”走向“多维动态”的教学评价。最后一部分则在以上教学策略的指导下以《陈情表》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具体介绍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将言语实践落于实处,力图使高中文言文言语实践教学策略的应用实施更具指向性与实操性。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内容,并分析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韩璐[9](2021)在《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语文又是一门语言课程,应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因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所以,近年来,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突破了传统作业的局限性,将语文学习扩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渐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本研究针对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一手数据资料。研究表明,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对实践性作业认识不到位;实践性作业占比小且易流于形式;实践性作业创新性不足;作业成果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作业评价和反馈不够及时;作业评价的效果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作业观影响;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有限;作业布置忽视学生个别差异;家长对实践性作业持不同态度;教师工作压力日益加重;实践性作业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基于此,本研究总结了一系列提升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质量的对策:提高教师对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认识水平;适度增加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比重;探索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更多可能性;确保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顺利实施;优化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评价及反馈,以期增强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实效性,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陈楚楚[10](2021)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日益重要。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作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探索其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符合新课程改革趋势,也符合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被誉为“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而湘江战役则是这伟大史诗中的重要一篇。桂林红色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湘江战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体现了较大的教育价值。本文以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深挖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索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及策略,以此为指导开展实践课例研究,借此传播优秀地方红色文化,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容和特征。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分为四类:红色名人、红色历史、红色文化遗址遗存和纪念设施、红色文学艺术。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特征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区域性、丰富性、实践性、时代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实需求和现状分析。从必要性、可行性和现状分析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必要性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且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理念。可行性指湘江战役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且语文教学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发现师生存在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和对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走进语文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丰富教材内容,提供课堂实践资源保障;充实课程教学,打造多元化的语文课堂。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原则、途径和策略。在实施中遵循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基本原则,探索出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满足学科、学生的需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第五部分,主要陈述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运用策略中所提及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实践课例进行反思。
二、加强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语文能力情况调查 |
第二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学习 现状调查 |
第三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教师 授课情况调查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第一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
第三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选择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根据分流指向实施教学目标分层 |
第三节 紧跟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分层 |
第四节 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教学评价分层 |
第五节 建立准确有效的反馈机制实施动态调节 |
第四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
第二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2、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的时代要求 |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 |
1、语文课堂评价概念 |
2、语文课堂评价理念发展历程 |
(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 |
3、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学科特色 |
4、语文课堂评价分类 |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 |
1、重视语文课堂评价是新的时代要求 |
2、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 |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设计 |
1、调查的目 |
2、调查对象 |
3、研究方法 |
4、资料收集与整理 |
(二)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 |
1、现有的语文课堂评价内容 |
2、现有语文课堂评价内容的特点 |
3、对现有课堂评价的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
4、大理市D中学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培训情况 |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1、语文课堂评价内容本身问题 |
2、师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认识的问题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的改进建议 |
(一)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 |
1、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符合语文学科的评价目标 |
2、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识 |
3、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力 |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
1、明确课堂评价依据 |
2、完善课堂评价指标 |
3、课堂评价方式多元化 |
4、熟悉课堂评价操作规范 |
(三)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 |
1、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
2、提高语文课堂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
3、保障语文课堂评价过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的结合度 |
(四)以《阿房宫赋》为例的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
1、教师对《阿房宫赋》的课堂评价 |
2、对《阿房宫赋》课堂评价示例的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教职人员用) |
附录四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学生用) |
致谢 |
(4)“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综述 |
(一)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二)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五、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论 |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七、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二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三节 两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异同 |
第二章 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排组合的差异 |
第二节 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内容方面的差异 |
第三章 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思考与启示 |
第一节 部编版对人教版的继承 |
第二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体创新特色 |
第四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学习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的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练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一)练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2.建构主义学习心理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理论 |
(二)练习系统设计的原则 |
1.目标性原则 |
2.启发性原则 |
3.多样性原则 |
4.阶梯性原则 |
5.量力性原则 |
二、人教版和苏教版相同篇目练习系统的概述 |
(一)人教版和苏教版练习系统简介 |
1.人教版练习系统简介 |
2.苏教版练习系统简介 |
(二)人教版和苏教版相同篇目练习系统的分析 |
1.文言散文相同篇目练习系统对比研究 |
2.小说相同篇目练习系统对比研究 |
3.古代诗歌相同篇目练习系统对比研究 |
4.戏剧相同篇目练习系统对比研究 |
三、人教版和苏教版练习系统对比分析 |
(一)两版教材练习系统设计形式的对比 |
1.一课一练与专题合练 |
2.逐层递进式与由分到合式 |
3.均呈现递进式的习题排列形式 |
(二)两版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理念的对比 |
1.均以核心素养为本,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2.均强调实践性,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
3.人教版重视基础积累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
4.苏教版注重知识整合与文体鉴赏能力的培养 |
(三)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特点的对比 |
1.人教版练习系统优点 |
2.苏教版练习系统优点 |
3.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不足之处 |
四、人教版与苏教版相同篇目练习系统使用效果调查 |
(一)练习系统教学使用调查概况 |
1.调查问卷及访谈纲要的设计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3.调查问卷的发放 |
(二)师生调查结果 |
1.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 |
2.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总结 |
(三)人教版与苏教版练习系统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1.人教版与苏教版练习系统使用情况对比 |
2.练习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高中语文教材练习题的编写建议 |
(一)重视文化传承,培养人文情怀 |
(二)题型设置力求多样,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
(三)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高语用能力及思维品质 |
(四)增强习题趣味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
(五)重视学习方法的习得,增强习题的可操作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人教版与苏教版课后习题使用效果对比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六 关于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采访纲要(教师)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编写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概述 |
(一)“活动·探究”单元概念概述 |
1.“活动”概念界定 |
2.“探究”概念界定 |
3.“活动·探究”单元 |
(二)“活动·探究”单元编写理论依据 |
1.课标要求 |
2.“从做中学” |
3.建构主义学习观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编排分析 |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整体构成 |
1.文本阅读 |
2.实践活动 |
3.写作表达 |
(二)“活动·探究”单元的新内涵 |
1.统编本“活动·探究”单元与传统阅读单元目录编排对比 |
2.“活动·探究”单元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对比 |
(三)“活动·探究”单元编写的特点 |
1.“活动·探究”单元的范文系统 |
2.“活动·探究”单元的知识系统 |
3.“活动·探究”单元的导学系统 |
4.“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系统 |
(四)“活动·探究”单元的作用 |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2.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3.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调查概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1.教学观念落后,目标设置偏离 |
2.自主阅读能力低,文本整合意识弱 |
3.忽视语文活动体验,难以调动客观条件 |
4.写作未受重视,创作效率低下 |
四、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策略 |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
1.组织教育培训,提高教研意识 |
2.依据任务引领,统筹规划目标 |
(二)指导自主阅读,实现群文整合 |
1.搭建阅读支架,鼓励个性阅读 |
2.开展群文阅读,提升整体意识 |
(三)落实活动体验,拓展实践平台 |
1.围绕单元主题,开发课程资源 |
2.增设活动方式,确保过程完整 |
(四)设法循序引导,攻克写作困难 |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真情实感 |
2.注重开源引流,践行连读悟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语文主题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连州市北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基于新时期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2.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3.基于部编版教材对阅读教学的新定位 |
(二)选题的目的 |
(三)选题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状况 |
(五)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一、 “语文主题学习”概述 |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
1.主题 |
2.主题学习 |
3.语文主题学习 |
(二)语文主题学习概说 |
1. “语文主题学习”的根与源 |
2. “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特点 |
3. “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课型 |
(三)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论依据 |
1.语文课程标准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元认知理论 |
二、 “语文主题学习”实施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合作性原则 |
(三)多元性原则 |
(四)课内化原则 |
三、 “语文主题学习”在北山中学实施现状 |
(一)实施情况调查 |
1.学校概况 |
2.调查目的 |
3.调查对象 |
4.调查内容 |
5.调查过程 |
6.结果分析 |
(二)主要问题 |
1.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执行的意志不坚决 |
2.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习惯难以适应主题阅读活动 |
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
(三)原因分析 |
1.活动各方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活动环境未能起到杠杆作用 |
2.活动主体综合能力的欠缺阻滞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
3.现行评价体制阻碍了活动的推进 |
四、 “语文主题学习”的改进策略 |
(一)提升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知 |
1.强化教师对主题学习理念的深入理解 |
2.强化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
1.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
2.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 |
3.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乐读 |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1.评价主体多元化 |
2.评价内容多维度 |
3.评价方式多样化 |
(四)加强交流,借鉴经验 |
1.善于向本区域“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学校借鉴经验 |
2.要立足于群体发展,在交流互助中不断提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北山中学“语文主题学习”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2 北山中学“语文主题学习”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3 北山中学“语文主题学习”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言语实践相关研究 |
2.文言文教学相关研究 |
3.言语实践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相关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言语实践与高中文言文教学概述 |
(一)言语实践的内涵及基本路径 |
1.言语实践的内涵 |
2.言语实践的基本路径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含义及价值取向 |
1.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含义 |
2.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
(三)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依据 |
1.理论依据 |
2.现实依据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存问题 |
1.高中生对文言文喜爱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
2.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目的浮浅,多为功利应考 |
3.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刻板,停留机械背诵 |
4.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重言轻文 |
5.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
6.高中文言文言语教学效果不佳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现存问题归因 |
1.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相离 |
2.素养培养与现实应考的冲突 |
3.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
三、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建构 |
(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 |
1.转变理念,明确言语能力的培养价值 |
2.把握教材,提炼独特言语能力培养点 |
3.分析学情,确定切合言语水平的目标 |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静态语言”走向“动态语用” |
1.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实现文本动态化 |
2.提取言语表达资源,实现语言实践化 |
(三)教学过程的开展:从“语言获得”走向“言语习得” |
1.创设言语活动情境,触发言语体认 |
2.组织言语对话实践,深化言语体悟 |
3.引导个体言说表达,生成言语运用 |
(四)教学评价的实施:从“单一局限”走向“多维动态” |
1.立足多元内容,采用全面性评价 |
2.基于生成过程,实施动态化评价 |
四、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以《陈情表》为例 |
(一)教学设计分析 |
1.分析言语实践篇目 |
2.确定指向能力的《陈情表》教学目标 |
3.组织动态实践的《陈情表》教学内容 |
4.安排习得言语的《陈情表》教学过程 |
(二)教学实践分析 |
1.多重朗读,融情入境,积淀语感 |
2.角色造境,移情亲历,深入体验 |
3.合作借力,互鉴自省,深化体悟 |
4.读写迁移,思维聚焦,阐发生成 |
(三)教学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提出 |
(二)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类型及意义 |
(三)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设计原则 |
(四)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具体内容 |
(五)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问题及对策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理性思考 |
一、概念界定 |
(一) 语文课外作业 |
(二)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 |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 生活教育理论 |
第二章 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内容 |
(四) 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 |
(一) 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认知及态度 |
(二)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布置情况 |
(三)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设计情况 |
(四)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实施情况 |
(五) 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评价及反馈 |
第三章 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问题及成因 |
一、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问题 |
(一) 部分教师对实践性作业认识不到位 |
(二) 实践性作业占比小且易流于形式 |
(三) 实践性作业创新性不足 |
(四) 作业成果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
(五) 作业评价和反馈不够及时 |
(六) 作业评价的效果有待提升 |
二、原因分析 |
(一) 受传统作业观影响 |
(二) 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有限 |
(三) 作业布置忽视学生个别差异 |
(四) 家长对实践性作业持不同态度 |
(五) 教师工作压力日益加重 |
(六) 实践性作业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 |
第四章 提升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质量的对策 |
一、提高教师对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认识水平 |
(一) 加强教师语文实践性作业相关理论学习 |
(二) 增进教师间语文实践性作业经验交流 |
二、适度增加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比重 |
(一) 学校应加大语文实践性作业推广力度 |
(二) 教师灵活布置语文实践性作业 |
三、探索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更多可能性 |
(一) 丰富语文实践性作业形式 |
(二) 拓宽语文实践性作业渠道 |
四、确保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顺利实施 |
(一) 教师合理把控语文实践性作业难度 |
(二) 教师明确阐述语文实践性作业要求 |
(三) 学生端正对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态度 |
(四) 家长指导应遵循适时适度原则 |
五、优化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评价及反馈 |
(一) 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性作业完成过程 |
(二) 追求评价方式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继承革命传统文化 |
2.助力桂林经济发展 |
3.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
(二)文献综述 |
1.红色文化 |
2.红色文化与教育的研究 |
3.红色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红色文化 |
2.湘江战役 |
3.语文课程资源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査法、访谈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容和特征 |
(一)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容 |
1.红色名人 |
2.红色历史 |
3.红色文化遗址、纪念设施 |
4.红色文学艺术 |
(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特征 |
1.区域性 |
2.丰富性 |
3.实践性 |
4.时代性 |
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实需求和现状分析 |
(一)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
1.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
2.课标要求和部编版语文教材理念要求 |
(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
1.湘江战役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
2.语文教学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 |
3.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语文教育资源 |
(三)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1.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
2.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的分析 |
三、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
(一)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
(二)激发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
(三)丰富教材内容,提供课堂实践资源保障 |
(四)充实课程教学,打造多元化的语文课堂 |
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原则及策略 |
(一)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原则 |
1.科学性原则,突出学科特点 |
2.区域性原则,突出地域特点 |
3.多元化原则,促个性化发展 |
4.时代性原则,符合时代发展 |
5.适度性原则,找准定位 |
(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
1.在口语交际中融合 |
2.在阅读教学中拓展 |
3.在写作教学中渗透 |
4.在综合性学习中延伸 |
(三)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
1.朗读会 |
2.红色读书会 |
3.结合家乡红色旅游景点设计导游词 |
4.语文研学活动 |
五、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与反思 |
(一)阅读教学课例——《李天佑:誓与阵地共存亡》 |
1.《李天佑:誓与阵地共存亡》教学设计分析 |
2.教学总结 |
(二)写作教学课例——“学习描写景物” |
1.教学设计 |
2.教学总结 |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课例—“参观湘江战役酒海井纪念馆”红色语文研学活动 |
1.“参观湘江战役酒海井纪念馆”红色语文研学活动设计 |
2.活动总结 |
(四)实践反思 |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2.引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应妥当取材 |
3.教学实践应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 |
4.“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问卷调查(教师) |
附录三: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访谈记录表(教师) |
附录四:阅读教学课例——《李天佑:誓与阵地共存亡》教学设计 |
附录五: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遗址遗存、纪念设施 |
致谢 |
四、加强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 ——基于《故都的秋》课例比较[D]. 马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D]. 李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D]. 张筱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4]“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D]. 陈佳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的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D]. 刘丹. 延安大学, 2021(11)
- [6]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编写与教学研究[D]. 陶婧雯. 延安大学, 2021(12)
- [7]“语文主题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连州市北山中学为例[D]. 谢耀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8]基于言语实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韦佳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性课外作业的现状调查研究[D]. 韩璐.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陈楚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