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RP启航——管理软件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程雪军[1](2020)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科技突破、经济深化、社会发展以及法律支持而获得创新发展,但是这种小额、分散、无抵押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主要面对中低净值的“长尾”用户,类似于中国版“次贷”,倘若缺乏有效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与风险防范,则有可能诱发中国版“次贷风险”。目前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引发了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由于该问题横跨法律、金融与互联网三大学科,所以众学科讨论者甚多,但是深入研究者甚少。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其逻辑起点在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法律结构。通过对“消费金融”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有效明晰消费金融的概念与主要模式。然后通过对消费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分析,厘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并进一步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网络借贷进行比较研究,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边界。对比传统金融理论,作为新型金融科技业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虽起源于域外但却在中国迅猛发展,这有其发展的应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本文采用Citespace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1000余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风险调研问卷(2019)》,基于传统金融基础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理论支柱主要包括发展动因、发展模式、风险规制以及法律规制等,并具有逻辑推进关系。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参照互联网技术成熟度曲线,可以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分为萌芽发展、新兴成长、快速成长以及主流市场阶段。并基于数据分析测算出我国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为23062.10亿元左右。此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以及法律、经济、社会、科技视角下的发展动因。而在这些快速发展背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相较于域外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两分法发展模式: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机构的消费金融化,然后对其进行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分析。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也存在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的问题与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以及司法裁判现状,分别选择“两分法”发展模式下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案)与互联网机构的消费金融化(分期乐公司案、腾讯公司案)三起典型案件,对其进行案例剖析与法律问题探究。并基于这些微观法律现象问题,将其上升到宏观法律风险层面。然而,传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非法学分类方法,更多的是构建于行业内部特点之上,而非基于法学视野。通过借鉴“主客体关系”分析方法,本文将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解构为主体风险(经营者主体风险与消费者主体风险)以及行为风险(经营者行为风险与消费者行为风险)。从法学视野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重构之后,本文进一步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域外经验考察。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适格性风险与消费者适格性风险比较研究,深度剖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风险方面,本文对综合利率上限、经营者不正当竞争、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违约信用以及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方面比较研究,并且充分借鉴域外风险规制经验。通过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模式以及风险研究,构建与完善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则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需要明晰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的逻辑以及目标,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行业稳健发展、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以及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二,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构建一种“多位一体”的法律规制体系。其三,从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风险与行为风险两方面加强法律规制,前者包括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与消费者适格性规制;后者包括积极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引入“监管沙盒”以加强对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动态平衡,加快信用体系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规制以构建公平化、法治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以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李征[2](2019)在《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开放市场竞争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知道施工技术与施工能力的门槛不再能带来稳定的利润。因为工程项目在安全生产、保证工期和高度同质化质量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控制好成本,打造出价格的优势来获得竞争中的胜利。如何在保证质量、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解决成本超支的问题,怎样借助成本控制理论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降低成本损失,促进利润增加是项目管理人员继续努力的地方。本文以NSBD02工程施工项目为例,首先阐述了成本及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以及目标成本法、精细化管理法、挣值法等相关成本控制方法;其次分析出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具体有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体系不规范,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分别为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详细介绍了目标成本法、精细化管理法、挣值法等科学方法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具体应用,并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提高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也可为相关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丽琴[3](2019)在《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银联是我国主要的银行卡组织,在卡基支付时代,银联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组织者、引领者、协调者、推动者的核心和枢纽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升级,个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支付逐渐从卡基支付向账户支付迁移,依托于移动通讯终端的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对银行卡卡片支付方式形成明显的替代。在卡基支付时代发挥了核心、枢纽作用的银联,在移动支付时代的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推动全国各省市的银行卡产业发展,做好全国各省市的银行等机构合作与服务,除总部相关职能部门之外,中国银联在全国36个省市及部分主要城市成立了分公司,云南银联是其中一个分公司,负责中国银联各项工作在云南的落地实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支付产业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中国银联面临的竞争格局,介绍了中国银联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任务,在新的竞争形式下对银联与机构的“竞合”关系进行了探讨。云南银联是中国银联的一个组成部分,支付产业的变革、中国银联面临的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些都是云南银联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国银联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任务就是云南银联的发展方向,而具体到云南这一相对限定的市场,云南银联作为银联整体业务守土一方的职能分公司,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出能动的发展贡献的。因此本文梳理了云南银联的发展情况,通过PEST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阐述云南银联的外部环境、分析云南银联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资源和能力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银联移动支付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云南银联在当地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移动支付产品的竞争策略,即落地推广的实施路径。基于笔者本人就是银联员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支付行业变化发展、云南银联自身竞争能力等的研究梳理,探讨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在云南进行推广的可落地执行的有效策略,进而能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环境下,形成对公司业务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实施方案。
童月飞[4](2016)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社会物流成本核算是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一个难题。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无法准确地核算企业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可以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科学地计算物流每个环节所发生的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从而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经营决策。然而,物流作业细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繁琐程度,同时作业成本核算法也与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相融合,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基于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相集成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集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现有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将作业成本法引入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中,提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然后,确定制造企业物流作业需求,设计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与数据库模型。在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与其关键技术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J2EE的SSH2框架和ExtJS技术,开发一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最后,以某气动元件制造企业为案例,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应用于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制造、仓储管理、销售订单管理、客户服务支持、运输等物流作业活动中,通过对相关物流作业的有效分类实现各类物流成本的输入处理、核算管理和多维分析,并实现物流成本数据与企业ERP系统之间的共享与集成。实际应用验证表明,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能有效地核算和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可以为企业物流成本的分析、预测、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价提供决策支持。
付晓翔[5](2012)在《L公司订单处理流程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相互竞争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更多地体现在产品品种、质量、价格、时间和服务的竞争,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间,即企业能否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进入2l世纪,企业依靠优秀流程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流程管理得到空前重视。但许多流程属自发形成,缺乏从企业战略角度设计,存在随意性大、不合理等问题,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这些流程已不适应企业运作,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企业为此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且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也切实改善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流程再造是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以流程再造理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为指导,围绕着如何改善L公司交货期现状,分析客户订单处理流程,运用成功关键因素法,选取影响及时交付的子流程,完成流程诊断和流程优化方案设计,达到缩短交货周期、提高准时交货率的目标。首先,分析L公司所处行业和其自身的发展现状,准时交货率指标偏低,交货周期缺乏竞争力,投诉持续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业绩也呈现下滑趋势。其次,L公司要维持并扩大竞争优势,准时交货和快速响应客户须有所突破,优化订单处理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订单处理流程整体的分析和梳理,利用流程图工具绘制现有流程,运用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识别出三个关键流程:订单综合评审流程、缺料申请流程、仓库收发货流程。按照20/80原理(柏拉图),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到关键流程中造成延误的问题所在,再运用因果分析法(鱼骨图)进一步查找根本原因。基于订单处理流程优化的目标,运用流程再造合并、消除、自动化的方法(ECRS分析法),去除冗余活动,部分串行流程整合为并行流程,缩短流程处理时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有效沟通,促使信息处理和传递快速高效。最后,分析对比流程优化前后数据,检验优化方案实施效果。本文通过对L公司订单处理流程分析、诊断和优化的过程,将流程再造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营运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对其他同类型企业有现实借鉴作用。
姚晓娟[6](2012)在《PT软件有限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制造业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处于国际供应链低端的粗放型的加工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对研发能力、设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关键环节的强化,促进制造业整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这些调整必然会拉动对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另外,由于行业分工的细化,制造业对该行业的关注重点从之前的独立的CAD、CAE、CAM、CAPP、PDM软件产品需求转为以服务需求为主。比如,需要专业的服务团队系统规划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将产品数据和系统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下;中小型制造业有很多设计项目外包的需求。随着国内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服务商的逐渐成长,改变了之前由国外厂商垄断的市场格局,竞争也逐渐加剧。PT软件有限公司是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领域相关软件产品专业的渠道经销商,面对市场需求及竞争格局的变化,公司必须改变原来“受制于人”的软件产品提供商的定位,向能够带来差异化优势的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本文首先通过对PT公司产品、服务以及当前营销策略的介绍,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进一步对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市场需求、外部环境、竞争者情况以及PT公司开展服务营销的内部资源和不足进行SWOT分析,确定PT公司开展服务营销应该抓住哪些优势和机会以及应该规避哪些劣势和威胁。从而确定企业的最优战略;再次,用STP市场定位理论,对PT公司所服务的市场进行明确的细分,确定PT公司应该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对PT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竞争性定位;最后,在目标市场上用7P服务营销组合理论,从服务的产品、人员、服务过程等各个方面制定具体的服务营销策略,确保战略和定位能够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PT公司重新确定的服务营销战略重点为:(1)从产品型经销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2)调整现有的产品线,确保公司逐步向中高端制造业市场拓展;(3)向目标市场重点推广三维数字化设计(CAD/CAE)、数字化制造(CAPP/CAM)及数字化产品管理(PDM/PLM)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维持在二维CAD/CAE市场已经取得的竞争优势。由此,PT公司服务营销定位为:依托其十余年作为国内华北区产品创新数字化相关软件专业分销商所累积的成功经验及资源优势,以制造业客户需求为导向,向其提供贴身的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及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力争五年后成为国内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中高端领域专业的解决方案服务商之一。PT公司具体的服务营销策略主要从服务的产品、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策略、价格以及推广六个方面展开。从客户需求出发,打造系统的服务流程,来确保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使老客户不断回头。在服务的组织设计上,PT公司采用更能支持服务营销策略的流程化组织代替传统的职能化组织。在服务营销管理方面,强化目标管理和企业内部营销来激励员工不断向目标努力。另外,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
王金杰[7](2012)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文中研究表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课题,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层面信息技术的引进、信息化投资、产业层面出现的信息技术吸收沟壑、生产力悖论等实际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多个理论问题,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课题。我国正式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概念至今不过10年时间,国内外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研究刚刚破题,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体系。本文试图基于技术跨越理论,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框架与研究基础,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与工业技术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信息技术范式的过程。本文首先基于技术跨越理论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念进行界定,确立信息技术引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观点,并将信息技术分为晶体管、PC技术、网络技术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阶段,相应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分为四个阶段。本文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起点,在短期内存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均衡,并以此建立了短期内技术融合的数理模型;长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工业化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技术轨道跨域过程,是工业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亦建立相应的数理模型;以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为线索,探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机制,包括技术融合、生产要素配置改变、生产流程优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等。接着本文对于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做出环境分析和判断,并从整体上把握目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其中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是完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和载体,也是进一步探讨的对象。本文收集整理陕西省987家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调研数据,以考察企业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企业引入PC类、网络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哪类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绩效;硬件设施、研发类、管理类、生产类、营销类、系统集成类哪类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绩效,企业层面PC技术基本实现再企业内部的二次创新,促进生产绩效的提升;并以此验证目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处于以PC技术引领向以网络技术引领的转换阶段。本文接着对制造业37个行业信息化投资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建立数理模型,验证了前面关于信息技术引入后与劳动、资本、工业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作用、改变生产要素结构的假设,并得出基本结论为在两化融合对生产绩效存在U型的关系,而U型曲线的拐点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拐点不同。此外,U型曲线的拐点也恰恰是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过程的转折点。最后,本文通过针对以上对于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实状况、企业层面、产业层面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重点和主要领域,并针对企业、产业和政府层面给以系统性的意见和建议。
吕京[8](2011)在《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践;是系统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明者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在新形势下,西部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本研究的目的:论文以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西部地方高校的职能作为切入点,以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体系建设为导向,通过中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探索政府、学校、个人分别在高校服务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绵阳市四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本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扩招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完成的。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角色。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地方高校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新农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建设的紧迫任务。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假设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可持续发展,出路在农业科技进步,方向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力。建立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方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二是高校内部如何深化体制改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校的发展关系十分紧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又复杂的历史任务,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离不开高等院校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平台。因此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如何?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加强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的研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前提,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保证。在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具体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当地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地方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地方高校实现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有大众教育的重任;办学条件的限制;办学理念的困惑;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阻力的羁绊及其教育全球化的压力等。地方高校只有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剖析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转变教职工的价值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地方高校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阐述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职能以及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第三章,从经济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阐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第四章,以绵阳市的四所高校为个案进行分析,探究理工大学、师范学院、职业学院、医学院等不同类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章,论述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措施;第七章,结论。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9](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文中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其重要性,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自1997年开始采用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调查并发布排行榜。王竹泉等自2007年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并分别发布了"2006年度、2007年度以及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报告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排名。并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分析、各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分析、外向型行业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按渠道和按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着;按渠道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按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行业间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延长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延长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且应付账款延期付款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普遍做法;另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不同的外向型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随外销比例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且供应链整合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助推器。
刘丽莉[10](2010)在《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医药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其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地区医药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医药物流是一个地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医药产业一体化能使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医药物流趋向合理,适应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从而降低医药物流成本,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只有在区域协作的基础上建立医药物流体系,才能发挥医药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呼声日高,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提高医药物流水平,成为提高区域医药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医药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和市场条件,但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地级市及以上)都有各自的医药物流发展规划,都希望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医药物流枢纽,造成了医药物流中心和园区空间分布不合理,医药物流中心和园区规模的层次分布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长三角地区要保证在医药产业方面拥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就应当加快医药物流资源整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盲目发展,恶性竞争,建立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兼顾全局,合理规划的医药物流体系。本文先阐述了长三角的一般情况,采取问卷调研的方式对长三角医药物流的五个方面进行调研:医药物流费用和需求、医药物流结构、医药企业的物流设施保有及物流能力、医药企业物流的信息化情况、长三角医药企业未来几年对物流软件和服务的需求。接着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和台湾的医药物流现状及对长三角医药物流的启示,然后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模型对长三角地区的医药物流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SWOT分析技术对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矩阵得出采取一体化战略和领先战略的总体构思,提出了长三角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和资源整合战略、第三方医药物流战略、医药物流人才战略等三个方面的战略设想。最后提出了:建立长三角医药物流发展的指导政策、建立完善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建立医药物流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医药电子交易场,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行业发展和促进第三方医药物流产业的形成,建立层级化实体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等五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二、ERP启航——管理软件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P启航——管理软件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边界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分析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 |
四、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规制逻辑 |
五、域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与法律规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存在不足 |
第一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法律结构 |
第一节 消费金融概述 |
一、消费金融的界定 |
二、消费金融的主要模式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厘定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边界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结构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本业务模式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建构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基础理论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理论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理论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规制理论 |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理论 |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与动因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 |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具体发展动因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概述 |
二、域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 |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具体发展模式 |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一、电子商务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二、分期购物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三、网络借贷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与风险重构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现状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依据与规制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司法层面的规制现状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案例与问题剖析 |
一、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与陈建民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
二、崔华与分期乐网络科技公司等培训借款合同纠纷案 |
三、腾讯公司与力天无限网络技术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
第三节 法学视野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重构 |
一、传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与反思 |
二、法学视野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 |
第五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域外考察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风险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适格性风险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消费者适格性风险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行为风险 |
一、综合利率上限风险 |
二、经营者不正当竞争风险 |
三、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
四、消费者的违约信用风险 |
五、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 |
第六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及路径建构 |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与目标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目标 |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重构 |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多位一体”的法律规制体系重构 |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建构 |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风险的法律规制 |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风险的法律规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中图示清单 |
附录二 文中表格清单 |
附录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的立法情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象及分析 |
2.1.1 施工项目成本的特点 |
2.1.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象 |
2.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
2.2.1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
2.2.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
2.2.3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 |
2.3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
2.3.1 目标成本法 |
2.3.2 精细化管理法 |
2.3.3 挣值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构成及控制内容 |
3.1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概况 |
3.1.1 工程项目的施工范围 |
3.1.2 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 |
3.1.3 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机构 |
3.2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构成及分析 |
3.3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内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 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
4.1.1 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 |
4.1.2 施工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不重视 |
4.2 成本控制体系不规范 |
4.2.1 责权划分不清 |
4.2.2 缺少监管机制 |
4.2.3 缺少奖惩机制 |
4.3 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 |
4.3.1 施工准备阶段忽视成本预测与计划 |
4.3.2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不足 |
4.3.3 施工阶段缺乏成本分析 |
4.4 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
5.1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策略 |
5.1.1 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 |
5.1.2 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
5.1.3 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
5.1.4 强化过程成本分析 |
5.1.5 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
5.2 NSBD02工程施工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中国银联战略格局与市场竞争策略 |
3.1 中国银联概况 |
3.2 支付产业的变革和机遇 |
3.3 中国银联面临的竞争格局 |
3.4 中国银联的战略定位 |
3.5 新“竞-合”关系 |
4 云南银联发展现状及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
4.1 云南银联发展现状 |
4.2 PEST分析 |
4.3 SWOT分析 |
5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竞争态势分析 |
5.1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体系 |
5.2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VS国际卡组织支付 |
5.3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VS移动互联网支付 |
6 云闪付APP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比较 |
6.1 产品功能比较 |
6.2 合作商户及用户活跃度比较 |
6.3 限额及费率比较 |
6.4 风控对标比较 |
6.5 战略价值和体系地位比较 |
6.6 三个APP的未来竞争形势分析 |
6.7 对云闪付APP即银联二维码支付产品差异化发展的启示 |
7 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的竞争策略 |
7.1 立足云南当地提升银联的品牌价值 |
7.2 打造云南当地市场的战略联盟 |
7.3 与微信和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的差异化竞争 |
7.4 移动支付用户的拓展 |
7.5 移动支付场景的打造 |
7.6 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卡和受理网络建设 |
7.7 县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8.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 |
1.2.2 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1 物流成本意识及理念落后 |
2.1.2 作业成本法应用不广泛 |
2.1.3 物流成本财务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
2.2 作业成本法理论概述 |
2.2.1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 |
2.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
2.2.3 作业成本法的执行步骤 |
2.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
2.4 传统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
2.4.1 独立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
2.4.2 结合传统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
2.5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
3 关键技术 |
3.1 数据采集 |
3.1.1 原始单据数据 |
3.1.2 接口类数据 |
3.2 与财务核算系统集成 |
3.2.1 集成财务核算系统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
3.2.2 与财务核算系统集成的优势 |
3.3 异构数据集成与系统部署模式 |
3.3.1 WebService技术 |
3.3.2 SaaS平台 |
4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原材料采购作业需求分析 |
4.1.2 仓库作业管理需求分析 |
4.1.3 生产作业管理需求分析 |
4.1.4 销售作业管理需求分析 |
4.1.5 运输作业管理需求分析 |
4.1.6 作业成本核算需求分析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1 系统时序图设计 |
4.2.2 分摊模型模块设计 |
4.2.3 报表统计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5 案例应用 |
5.1 案例背景介绍 |
5.2 物流成本核算现状 |
5.3 物流成本核算 |
5.3.1 确定作业和作业中心 |
5.3.2 确认和计量资源 |
5.3.3 统计资源动因量并归集作业成本的具体资源耗费 |
5.3.4 按照成本动因把成本分配到核算对象 |
5.4 数据多维度分析 |
5.4.1 资源利用率分析 |
5.4.2 产品单位成本核算 |
5.4.3 客户盈利分析 |
5.5 会计账户处理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L公司订单处理流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写作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回顾 |
2.1 流程再造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1 流程的概念 |
2.1.2 流程再造理论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1 流程再造理论的内涵 |
2.1.2.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2.2 流程再造的动因 |
2.3 流程再造方法 |
2.4 业务流程再造原则和实施步骤 |
2.4.1 业务流程再造原则 |
2.4.2 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步骤 |
2.5 流程诊断工具 |
2.5.1 因果分析图(鱼骨图)法 |
2.5.2 柏拉图法 |
2.5.3 关键成功因素法 |
2.6 流程优化工具 |
2.6.1 流程四要素法 |
2.6.2 ECRS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L 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3.1 L 公司所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L 公司基本概况 |
3.1.2 L 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3.2 L 公司流程优化发起动因 |
3.2.1 L 公司外部环境 |
3.2.2 L 公司内部环境 |
3.2.2.1 业绩提升压力 |
3.2.2.2 客户满意度压力 |
第四章 L 公司订单处理流程诊断 |
4.1 L 公司订单处理流程整体框架分析 |
4.1.1 订单处理全流程框架 |
4.1.2 关键流程的选取 |
4.2 订单综合评审流程诊断 |
4.2.1 工程新产品成本评估流程 |
4.2.2 计划交货期评估流程 |
4.2.3 新客户信用评估流程 |
4.3 缺料申请流程诊断 |
4.3.1 缺料申请流程描述 |
4.3.2 缺料申请流程诊断 |
4.4 仓库收发货处理流程诊断 |
4.4.1 仓库收发货处理流程描述 |
4.4.1.1 收货流程描述 |
4.4.1.2 出货流程描述 |
4.4.2 仓库收发货处理流程诊断 |
4.4.2.1 收货流程诊断 |
4.4.2.2 出货流程诊断 |
4.5 L 公司订单处理流程诊断总结 |
4.5.1 公司新客户发展策略 |
4.5.2 流程及控制 |
4.5.3 信息处理系统 |
4.5.4 人员及职责 |
第五章 L 公司流程优化方案及实施效果分析 |
5.1 流程优化的目标 |
5.2 订单综合评审流程优化 |
5.2.1 工程新产品成本评估流程优化 |
5.2.2 计划交货期评估流程优化 |
5.2.3 新客户信用评估流程优化 |
5.3 缺料申请流程优化 |
5.3.1 简化批准流程 |
5.3.2 ERP 系统功能发掘 |
5.3.3 运用先进管理方法 |
5.4 仓库收发货处理流程优化 |
5.4.1 收货流程优化 |
5.4.2 出货流程优化 |
5.5 流程优化实施效果分析 |
5.5.1 订单综合评审流程(优化后) |
5.5.2 缺料申请流程(优化后) |
5.5.3 仓库收发货处理流程(优化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PT软件有限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文献 |
2.1 服务营销理论 |
2.1.1 服务的定义及特点 |
2.1.2 服务营销 7P 组合 |
2.2 软件行业服务营销理论发展 |
2.3 SWOT 分析 |
2.4 STP 理论 |
3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概况及 PT 公司经营现况 |
3.1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概况 |
3.1.1 有关概念解释 |
3.1.2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发展历程 |
3.1.3 国内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及市场格局 |
3.2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服务营销特征 |
3.3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服务发展的趋势 |
3.4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开展服务营销有利条件 |
3.5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开展服务营销的制约因素 |
3.6 PT 软件有限公司简介 |
3.7 PT 公司营销现状 |
3.7.1 营销战略 |
3.7.2 公司业绩 |
3.7.3 公司现有的服务内容 |
4.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
4.1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市场分类 |
4.2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市场需求分析 |
4.2.1 市场对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产品方面的需求 |
4.2.2 市场对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服务方面的需求 |
5 PT 公司服务营销定位 |
5.1 PT 公司服务营销 SWOT 分析 |
5.1.1 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市场机会 |
5.1.2 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威胁 |
5.1.3 主要竞争者分析 |
5.1.4 PT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5.1.5 PT 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5.1.6 SWOT 分析 |
5.2 PT 公司 STP 市场定位 |
5.2.1 PT 公司服务市场细分 |
5.2.2 PT 公司服务目标市场选择 |
5.2.3 PT 公司市场定位 |
6 PT 公司服务营销策略 |
6.1 服务产品策略 |
6.1.1 服务内容 |
6.1.2 服务方式 |
6.2 价格策略 |
6.3 人力资源规划策略 |
6.4 服务过程策略 |
6.4.1 销售流程 |
6.4.2 虚拟样机服务流程 |
6.4.3 PLM/PDM 项目实施流程 |
6.4.4 ATC 培训流程 |
6.4.5 咨询投诉处理机制 |
6.5 有形展示策略 |
6.6 推广策略 |
7 PT 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7.1 创建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营销组织 |
7.2 服务营销管理 |
7.2.1 实行目标管理 |
7.2.2 内部营销—人力资源激励的利器 |
7.3 借助信息化系统,更好的服务客户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关理论 |
1.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关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分析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发展规律与技术范式 |
2.1.1 技术内涵及内在逻辑 |
2.1.2 技术范式理论 |
第二节 技术跨越理论与综述 |
2.2.1 技术跨越的内涵 |
2.2.2 技术跨越的路径研究 |
2.2.3 技术跨越的模式 |
2.2.4 技术跨越的实现能力 |
2.2.5 技术跨越机会选择 |
第三节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关理论 |
第四节 技术扩散理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机理研究 |
第一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
3.1.1 信息化的主要内涵 |
3.1.2 工业化的主要内涵 |
3.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机理分析 |
3.2.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演化 |
3.2.2 基于技术周期视角两化融合的内涵界定 |
3.2.3 短期两化融合的机理与数理分析 |
3.2.4 长期两化融合的机理与数理分析 |
3.2.5 生产要素的配置及结构变革 |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机制分析 |
3.3.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逻辑 |
3.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系统机制 |
3.3.3 市场与政府对于两化融合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环境与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成效 |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约因素分析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制约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层面两化融合理论综述 |
5.1.1 信息技术的采纳对生产绩效影响 |
5.1.2 企业信息化投资绩效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陕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问卷设计与基本描述 |
5.2.1 设计准则 |
5.2.2 设计框架 |
5.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节 企业两化融合数据分析与绩效研究 |
5.3.1 主要变量设定 |
5.3.2 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分析结论 |
5.4.1 企业信息化绩效分析 |
5.4.2 扩展性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产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信息化投资绩效的模型构建 |
第三节 数据和变量 |
6.3.1 主要变量设定 |
6.3.2 简单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分析结论 |
6.4.1 产业信息化绩效分析 |
6.4.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状况对比 |
6.4.3 扩展性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
第一节 战略重点和主要领域 |
7.1.1 战略重点 |
7.1.2 主要领域 |
第二节 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
7.2.1 基于企业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
7.2.2 基于产业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
7.2.3 基于政府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的职能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地方高校的教育职能 |
第二节 地方高校的科研职能 |
第三节 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能 |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 |
第三章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 |
第一节 地方高校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
第二节 地方高校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
第三节 地方高校提升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
第四章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西南科技大学 |
第二节 绵阳师范学院 |
第三节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
第四节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第五章 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高校社会服务范例解析 |
第二节 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启示 |
第六章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前瞻性思考 |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目标及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的探讨 |
第三节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的完善 |
第四节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资源的整合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10)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范围和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难点与力图实现的创新 |
1.4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物流概念概述 |
2.1 物流概述 |
2.1.1 物流的定义 |
2.1.2 传统物流 |
2.1.3 现代物流 |
2.1.4 我国物流的发展历程 |
2.2 医药物流及医药物流中应用的物流技术 |
2.2.1 医药物流的定义 |
2.2.2 医药物流中应用的物流技术及方案 |
2.3 医药物流体系及医药物流的特点 |
2.3.1 医药物流体系 |
2.3.2 医药物流的特点 |
第三章 长三角及其他国家(地区)医药物流现状及对比分析 |
3.1 长三角市场环境及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
3.1.1 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物流需求 |
3.1.2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现状调查分析 |
3.2 其他国家和地区医药物流发展情况分析 |
3.2.1 美国医药物流系统的现状 |
3.2.2 日本医药物流系统的现状 |
3.2.3 欧洲医药物流系统的现状 |
3.2.4 台湾地区医药物流系统的现状 |
3.3 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需求量的分析和预测 |
4.1 预测方法 |
4.1.1 多元回归分析 |
4.1.2 线性回归模型 |
4.1.3 灰色模型 |
4.2 长三角医药物流需求量预测 |
4.2.1 线性回归模型 |
4.2.2 灰色(GM)模型 |
4.2.3 模型的比较、评价及预测 |
4.3 医疗保障政策带来医药物流需求的扩容 |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体系的发展战略 |
5.1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的SWOT分析 |
5.1.1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的优势分析 |
5.1.2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的劣势分析 |
5.1.3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的机会分析 |
5.1.4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的挑战分析 |
5.1.5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SWOT分析矩阵 |
5.2 长三角医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 |
5.2.1 长三角医药物流发展的理念 |
5.2.2 长三角医药物流的发展目标 |
5.3 长三角医药物流的发展战略 |
5.3.1 总体战略 |
5.3.2 具体战略 |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发展的对策 |
6.1 建立长三角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 |
6.1.1 制定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指导政策,引导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 |
6.1.2 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6.2 建立完善多元投资融资体系 |
6.2.1 政府财政直接出资形成风险投资基金 |
6.2.2 向发展医药物流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 |
6.2.3 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医药物流行业领域 |
6.3 建立医药物流人才支撑体系 |
6.3.1 着力引进物流高级人才 |
6.3.2 加强医药物流人才培养 |
6.3.3 注重现有人员培训 |
6.3.4 推行医药物流职业认证制度 |
6.4 构建电子交易场,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行业发展 |
6.4.1 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
6.4.2 构建医药电子交易场 |
6.5 促进第三方医药物流产业的形成,建立层级化实体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
6.5.1 促进企业转型 |
6.5.2 建立层级化实体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不足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ERP启航——管理软件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D]. 程雪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NSBD02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 李征.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
- [3]云南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王丽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4]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 童月飞.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8)
- [5]L公司订单处理流程优化[D]. 付晓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6]PT软件有限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姚晓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7]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D]. 王金杰. 南开大学, 2012(07)
- [8]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 吕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9]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A].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 2010
- [10]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 刘丽莉. 江苏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