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辣椒新品种赤研2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崔凯[1](2021)在《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黄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传统防治困难,是黄瓜三大病害之一。根际微生物作为植物与土壤连接的桥梁,是抵御土传病原微生物入侵植物的第一道防线,与植物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温室盆栽实验,解析了抗、感枯萎病黄瓜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与枯萎病关系,阐述了根际细菌协助抵抗病原菌的特殊功能。而且,从微生物的角度评估了两种常用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阐述了农药、根际微生物和枯萎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胚根接菌法,对19份不同的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枯萎病抗性鉴定,在接菌浓度为1×107孢子/m L时,病情指数为27.9%~100%,其中,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为抗病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27.9%和47.9%),中农6号和中农38号为感病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93.5%和100%),选为后续实验的种质资源。并且,以上4个黄瓜品种的病情指数随初始接菌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接菌浓度分别为1×105、1×106、1×107孢子/m L时,病情指数分别为5.0%~76.7%、17.5%~87.9%、32.5%~100%。当接菌浓度为1×106孢子/m L,抗、感病品种间病情差异最为明显,其中,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病情指数分别为17.5%、18.3%,中农6号和中农38号病情指数分别为85.8%、87.9%。此外,与抗病品种相比,中农6号和中农38号接种病原菌后,幼苗的鲜重和茎长显着降低,而根长无明显差异。(2)土壤类型是影响黄瓜根际细菌组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黄瓜品种。在东北黑土中,PCo A结果表明,抗、感病黄瓜品种根际细菌的组成差异显着(ANOSIM,R=0.6618和P=0.001);α多样性结果表明,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中农38号;LEf Se分析表明,Bacillus、Arthrobacter、Rubrobacter、Skermanella、Gaiella等细菌属在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更高;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Bacillus在细菌相关性网络中的度最高为27,为关键菌属,发挥稳定群落结构的重要作用。在华北潮土中,抗、感病黄瓜品种根际细菌的组成差异明显(ANOSIM,R=0.3279和P=0.001),而α多样性无显着性差异;LEf Se分析表明,Arthrobacter同时在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根际土壤中富集;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Leptolyngbya_FYG度值最高仅为8。总体来看,抗病黄瓜品种在东北黑土中可能通过选择性地招募Bacillus在其根际富集,以提高其自身对抗枯萎病的抗性。(3)甲基硫菌灵显着改变了东北黑土中黄瓜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其影响程度与农药施用剂量和黄瓜品种有关。推荐剂量(93.8 mg a.i./株)下施用甲基硫菌灵抑制了龙园秀春和中农38号根际细菌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并且低剂量处理(1/10推荐剂量,9.38 mg a.i./株)降低了龙园秀春根际细菌的多样性。LEf Se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降低了Bacillus在龙园秀春根际的相对丰度,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龙园秀春抗枯萎病的能力。(4)多菌灵作为甲基硫菌灵的一个主要代谢产物,也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杀菌剂品种之一。多菌灵的施用显着改变了东北黑土中黄瓜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其影响程度与农药施用剂量和黄瓜品种有关。高剂量多菌灵(93.8 mg a.i./株)处理降低了龙园秀春和中农38号根际细菌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并且低剂量处理(9.38 mg a.i./株)降低了龙园秀春根际细菌的多样性。LEf Se分析表明,多菌灵处理降低了Bacillus在龙园秀春根际的相对丰度。从微生物的角度分析,长期施用多菌灵,可能不利于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王富强[2](2021)在《葡萄KASP标记的开发及在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品种众多,开展葡萄品种鉴定工作对规范种苗市场、维护育种者权益、保证产业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将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技术应用到葡萄品种鉴定中,筛选一套能够区分我国葡萄品种的KASP分子标记鉴定体系,为葡萄新品种保护和维权等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前人筛选的60个葡萄SNP,成功转化51个KASP标记,并筛选出22个高质量KASP标记。22个KASP标记的缺失率均小于0.1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30,杂合率在0.40-0.60之间的标记占77.27%,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大于0.30的标记占95.45%。经邻接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可将76份葡萄品种分为三大类,并能正确区分开二倍体和多倍体品种,其中70份品种仅用10个标记即可有效区分,表明KASP技术在葡萄品种鉴定中应用具有可行性。2.基于简化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从304份葡萄种质测序获得的4 241 729个SNP位点中筛选出517个高质量的SNP位点,其PIC均大于0.42,可将304份葡萄种质有效分为7大类。其中90.32%的欧美杂种种质(84份)聚类在Ⅰ、Ⅱ两大类,97.96%的欧亚种(193份)聚类在其余5大类中,12份野生种质紧密聚类在一起,表明517个SNP位点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3.517个高质量SNP位点中,有442个成功设计为KASP标记,转化率为85.49%。使用348份葡萄种质筛选出46个优质KASP标记,其中PIC值均大于0.40,均为高度多态性标记。基于46个KASP标记检测获得的基因型,构建348份葡萄种质的SNP指纹图谱,其中333份葡萄种质使用25个KASP标记即可有效区分,鉴定效率达到95.69%。群体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均表明348份葡萄种质可以分为2大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348份葡萄种质细分为6个亚类,其中所有的美洲种群(25份)、刺葡萄(3份)、毛葡萄(1份)、山葡萄(1份)均聚类在第Ⅰ类,77.00%(77份)的欧美杂种和87.50%(7份)的欧山杂种聚类在Ⅰ、Ⅱ-1两类中,而所有的欧亚种种质(210份)均聚类在第Ⅱ-2、Ⅱ-3、Ⅱ-4、Ⅱ-5亚类中,证明美洲种群、刺葡萄、毛葡萄、山葡萄同欧亚种的遗传距离较远,而欧美杂种、欧山杂种介于两者之间,符合葡萄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证明选用46个KASP标记作为我国葡萄品种SNP分子鉴定体系具有可行性。
王有为[3](2021)在《不同黄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种植广泛的蔬菜经济作物。随着近年来黄瓜种植规模增加和连作等问题,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其中黄瓜枯萎病尤为严重。不同作物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与作物的抗病能力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分离鉴定了种植在不同土壤中的不同品种黄瓜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平板对峙法评价分离培养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FOC)的拮抗效果,同时测定了这些微生物的促生能力,获得了具有较好拮抗促生效果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评价了这些拮抗促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黄瓜的促生效果和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品种不同土壤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平板分离鉴定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有所不同。平板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抗性相对较高的龙园秀春和盛秋2号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高于抗性相对较低的蔬研2号品种,高通量测序结果则显示蔬研2号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略高于龙园秀春和盛秋2号品种。平板对峙结果表明,从分离培养的78株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筛选获得了10株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拮抗菌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LH-10和枯草芽孢杆菌LD-15拮抗效果最明显,抑菌率分别为65.2%和67.5%。蜡状芽孢杆菌LD-3、QD-1,高地芽孢杆菌LH-3,苏云金芽孢杆菌QD-15,绿针假单胞菌LD-16和LH-11,纺锤链霉菌LD-13和赫氏草螺菌QH-15也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抑菌率为38.9%到58.4%。通过测定产氨、固氮、溶磷、产嗜铁素和产IAA能力评价了10株拮抗促生菌的促生潜力,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LH-10、枯草芽孢杆菌LD-1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QD-15具有多种促生能力,促生潜力较强。其中LH-10和LD-15具有产氨、固氮、溶磷、产嗜铁素和产IAA的能力;QD-15具有产氨、固氮、产嗜铁素能力,不具备溶磷能力但产IAA能力强。选用铜绿假单胞菌LH-10、枯草芽孢杆菌LD-1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QD-15,采用菌悬液处理黄瓜种子,通过种子萌发试验评价了拮抗促生菌对黄瓜种子萌发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LD-15、LH-10和QD-15均能够促进黄瓜种子的萌发和黄瓜种子根的生长,且LH-10与QD-15混配促生效果最显着。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拮抗促生菌对黄瓜的促生和防治黄瓜枯萎病效果。结果表明LH-10、LD-15和QD-15在盆栽试验中均具有良好的防病能力和促生能力,其中LD-15和LH-10混配处理防病效果最显着,防效为73.91%,高于使用单个拮抗菌液处理的防效;QD-15和LH-10混配处理对黄瓜促生效果最显着,显着增加了植株的生物量。
林永胜,张武君,陈阳,周先治,赖正锋,张玉灿[4](2020)在《25个苦瓜新组合产量、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课题组选育的1629、1731、1712等25个苦瓜新组合为试验材料,以新翠为对照,开展产量、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629、1804与1833等3个苦瓜新组合早(中)熟,瓜色亮绿或白绿、条形端正、光泽度好、产量高,较对照新翠增产2.2%~18.0%,适宜闽南地区春秋季大棚设施栽培。
安泽伟,曾霞,胡彦师,方家林,程汉,位明明,黄华孙[5](2021)在《SSR分子标记在橡胶树栽培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橡胶树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通过形态特征进行品种鉴定,但橡胶树品种间形态差异较小,品种鉴定难度较大。为建立一种快速、稳定且准确的橡胶树品种鉴定方法,本研究从426对橡胶树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产物清晰且扩增稳定的引物组成核心引物对,利用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构建了129份橡胶树品种的特异DNA指纹图谱,5对引物共扩增出71条带,全部为多态性条带,引物平均PIC值达到0.69。基于129份品种的特异DNA指纹图谱,建立了每份品种的DNA指纹二维码。研究成果的获得为橡胶树品种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稳定、高效的鉴定方法,也为橡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6](2020)在《以科技支撑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文中指出戴雄泽,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辣椒育种、栽培、种子生产和新品种推广,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理论,辣椒雄性不育机理以及蔬菜种子贮藏、杂交种子纯度质量检验等研究,选育辣椒品种65个。其中湘研系列辣椒品种(湘研1号、湘研3~6号)的育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湘研系列辣椒品种(湘研1~10号)的推广和湘研
周银慧[7](2020)在《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商业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属于葫芦科(Cucurbitaeae)一年生藤本蔬菜,主要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目前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其中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湖南、四川等省份较为普遍。随着苦瓜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逐渐被挖掘,苦瓜消费和栽培面积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市场上的苦瓜商业品种不断增多,同时品种资源也日趋混乱。因此,从分子水平角度对苦瓜商业品种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有利于了解商业品种种质资源的遗传分类和亲缘关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SSR分子标记具有数目多、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等特点。苦瓜全基因组中的SSR标记开发已经完成,但全面的转录组SSR标记开发尚未报道。本研究基于苦瓜‘Dali-11’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了一批苦瓜特异的转录组SSR引物。对133份苦瓜商业品种材料进行了RAD(restriction site associated DNA)测序,基于SNP分型数据分析了苦瓜133份商业品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苦瓜种皮颜色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苦瓜转录组中SSR的分布对测序获得的苦瓜59,740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81,511,284 bp)进行SSR位点搜索,共识别出31,066个SSR基序位点,SSR的出现频率达到52.00%,含有SSR位点的序列有19,335个,发生频率为32.37%。2.苦瓜转录组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通过对识别的苦瓜SSR基序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并对引物序列进行特异性比对,一共获得了9,135对苦瓜特异SSR引物。选择MC00(未组装到染色体的苦瓜基因组序列)上的232对特异SSR引物并利用‘谭边大顶’和‘华艺320’两个苦瓜品种进行PCR扩增性验证。结果显示,94.40%的设计引物具有扩增有效性;232对特异SSR引物在‘谭边大顶’和‘华艺320’两个品种之间的多态率为13.36%。3.苦瓜商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RAD测序技术对133份苦瓜商业品种材料进行SNP基因分型,经数据过滤后总共获得59,527个SNP。基于该基因型数据,构建了133份苦瓜商业品种材料的群体结构structure图和系统发育NJ树,两者结果都表明大顶苦瓜材料被分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珍珠苦瓜和油苦瓜材料比较混杂因而没有明显的群体结构。在苦瓜商业品种材料中,遗传多样性关系表明珍珠苦瓜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最高,大顶苦瓜遗传多样性程度最低;大顶苦瓜与油苦瓜的遗传分化程度最高,油苦瓜与珍珠苦瓜遗传分化程度最低。4.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RAD测序获得的基因型数据结合调查的各品种种皮颜色表型数据,对133份苦瓜商品种材料的种皮颜色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MC03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显着关联的位点,候选区间范围为MC03号染色体14.8~15.0 Mb(约200 kb),区间包含25个候选基因。
韩凤英,朱春侠,杜刚强,王勇,杨志刚,李晓奇[8](2020)在《呼和浩特市设施甜椒引种对比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出适宜呼和浩特市保护地栽培用的甜椒良种,笔者对引进的4个甜椒品种开展物候期、植物学特性、产量等方面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呼和浩特市塑料大棚栽培的甜椒主栽良种为萧新19号,其次为中甜2号;辅种品种为奥黛丽和慧丰十号。
陈中钐[9](2020)在《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杂交组合的选育》文中认为夏季高温是影响苦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高温胁迫引起苦瓜生长发育受阻、抗病性减弱、畸形瓜增多、生育期缩短,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20个苦瓜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瓜苗期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筛选出苦瓜苗期耐热性鉴定指标,运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分析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并开展耐热苦瓜杂交组合评比试验,筛选耐热苦瓜杂交组合,以期为苦瓜种质资源耐热性鉴定和评价、探究苦瓜耐热遗传机理及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苦瓜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测定高温胁迫下苦瓜幼苗叶片POD、SOD、CAT、Chl、MDA、REC、Pro、O2·-、H2O2、Pn、F0、Fv/Fm、ΦPSⅡ等13项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苦瓜自交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3个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单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87.258%,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20个苦瓜自交系按照耐热性强弱划分为强耐热、中耐热、弱耐热3种类型,筛选出T9、T10、T13、T14、T17等5个强耐热类型苦瓜自交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苦瓜耐热性评价回归方程:D=-0.650+0.143SOD+0.352Chl+0.088MDA-0.149REC+0.102 H2O2+0.846Fv/Fm,回归方程平均估计精度为96.92%,筛选出SOD、Chl、MDA、REC、H2O2、Fv/Fm等6个指标,可用于苦瓜苗期耐热性鉴定。2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以耐热苦瓜自交系‘0974’、不耐热苦瓜自交系‘1590’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B1、B2),运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分析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模型),一阶、二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得出,控制苦瓜苗期耐热性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8468、-0.5033,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0992和-0.4517,上位性效应以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世代中分别为65.71%、61.2%、71.58%,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因此应在早期世代对分离材料进行人工定向选择,选择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小区环境的一致性,降低环境影响。3耐热苦瓜杂交组合筛选调查50个苦瓜杂交组合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等指标,结果表明,K38、K48采收期最长,K7、K30、K38、K39、K43、K48、K50的生长势和分枝能力均表现强,K38、K48、K40的产量排名前3名,折合667m2产量分别为3297.9kg、3112.8 kg、3011.3 kg,分别较CK增产28.15%、20.96%、17.01%,差异极显着,10个组合对霜霉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通过综合评比,筛选出4个(K7、K38、K39、K48)表现生长势强、抗病、采收期长、产量高、商品性好的耐热杂交组合。
王利群,戴雄泽,马艳青,李雪峰,张竹青,陈文超,欧立军,邹学校[10](2015)在《利用‘伏地尖’辣椒选育的骨干亲本与品种的系谱分析》文中认为阐述了湖南优异地方辣椒品种资源‘伏地尖’的挖掘、评价及其衍生骨干亲本‘5901’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利用‘5901’和衍生亲本选育的品种和推广应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方品种和骨干亲本材料具极早熟、耐低温弱光、前期产量高、配合力及制种产量高等特性。中国1988-2014年直接或间接利用‘5901’选育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辣椒品种共31个。绘制了辣椒骨干亲本‘5901’系谱图,为辣椒骨干亲本的创制及利用提供参考。
二、辣椒新品种赤研2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新品种赤研2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瓜枯萎病 |
1.1.1 黄瓜枯萎病的发生 |
1.1.2 黄瓜枯萎病的致病机制 |
1.1.3 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
1.2 根际微生物 |
1.2.1 根际微生物的功能 |
1.2.2 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
1.2.3 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技术 |
1.3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应用概况 |
1.3.1 甲基硫菌灵 |
1.3.2 多菌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的鉴定和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菌株 |
2.2.2 黄瓜品种 |
2.2.3 培养基和试剂 |
2.2.4 抗性鉴定实验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黄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
2.3.2 不同接菌浓度对枯萎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
2.3.3 不同接菌浓度对黄瓜生物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根际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黄瓜品种和土壤类型 |
3.2.2 试剂和材料 |
3.2.3 仪器和设备 |
3.2.4 温室盆栽实验 |
3.2.5 根际细菌的高通量测序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测序结果 |
3.3.2 根际细菌的α多样性 |
3.3.3 根际细菌的β多样性 |
3.3.4 根际细菌的Venn图 |
3.3.5 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 |
3.3.6 根际细菌的LEf Se分析 |
3.3.7 根际细菌的相关性网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在土壤中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和材料 |
4.2.2 仪器和设备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4 仪器检测方法 |
4.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检测条件验证 |
4.3.2 标准曲线 |
4.3.3 添加回收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甲基硫菌灵对黄瓜根际细菌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黄瓜品种和土壤类型 |
5.2.2 试剂和材料 |
5.2.3 仪器和设备 |
5.2.4 温室盆栽实验 |
5.2.5 根际细菌的高通量测序 |
5.2.6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残留量 |
5.3.2 稀释曲线 |
5.3.3 甲基硫菌灵对根际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5.3.4 甲基硫菌灵对根际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
5.3.5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Venn图 |
5.3.6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 |
5.3.7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LEf Se分析 |
5.3.8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Bacillus的相对丰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菌灵对黄瓜根际细菌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黄瓜品种和土壤类型 |
6.2.2 试剂和材料 |
6.2.3 仪器和设备 |
6.2.4 温室盆栽实验 |
6.2.5 根际细菌的高通量测序 |
6.2.6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多菌灵的残留量 |
6.3.2 稀释曲线 |
6.3.3 多菌灵对根际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6.3.4 多菌灵对根际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
6.3.5 多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Venn图 |
6.3.6 多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 |
6.3.7 多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LEf Se分析 |
6.3.8 多菌灵处理下Bacillus的相对丰度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葡萄KASP标记的开发及在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SNP分子标记的开发 |
1.3.2 SNP标记的检测 |
1.3.3 KASP技术在作物品种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1.3.4 SNP标记在葡萄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KASP技术在葡萄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KASP标记的转化 |
2.2.2 KASP标记的筛选 |
2.2.3 KASP标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2.2.4 KASP标记在葡萄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2.3 讨论 |
第三章 葡萄KASP标记的筛选与分子标记鉴定体系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获得517个优质SNP位点 |
3.2.2 517 个优质SNP位点的分析验证 |
3.2.3 KASP标记的转化 |
3.2.4 KASP标记的筛选 |
3.2.5 KASP标记的鉴定效率分析 |
3.2.6 348 份葡萄种质的遗传分析 |
3.2.7 348 份葡萄种质的指纹图谱构建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全文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不同黄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根际土壤微生物 |
1.1.1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 |
1.1.2 不同品种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 |
1.1.3 不同土壤间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 |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 |
1.2.1 PGPR的防病作用 |
1.2.2 PGPR的促生作用 |
1.3 黄瓜枯萎病 |
1.3.1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 |
1.3.2 黄瓜枯萎病危害症状 |
1.4 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
1.4.1 选育抗病品种 |
1.4.2 农业防治 |
1.4.3 化学防治 |
1.4.4 生物防治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黄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比较 |
2.2.1.1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平板分离 |
2.2.1.2 16S rDNA序列测序分析 |
2.2.1.3 高通量测序 |
2.2.2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2.2.2.1 拮抗菌的筛选 |
2.2.2.2 拮抗菌的鉴定 |
2.2.3 根际土壤微生物促生潜力的研究 |
2.2.3.1 拮抗菌产氨能力的测定 |
2.2.3.2 拮抗菌固氮能力的测定 |
2.2.3.3 拮抗菌溶磷能力的测定 |
2.2.3.4 拮抗菌产嗜铁素能力的测定 |
2.2.3.5 拮抗菌产IAA能力的测定 |
2.2.4 根际土壤微生物盆栽试验 |
2.2.4.1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4.2 拮抗促生菌菌悬液的制备 |
2.2.4.3 拮抗促生菌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4.4 拮抗促生菌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病试验 |
2.2.4.5 拮抗促生菌对黄瓜的盆栽促生试验 |
2.2.4.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黄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比较 |
3.1.1 根际土壤微生物分离结果 |
3.1.2 高通量测序 |
3.1.2.1 物种组成分析 |
3.1.2.2 多样性分析 |
3.2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3.2.1 拮抗菌的筛选 |
3.2.2 拮抗菌的鉴定 |
3.3 根际土壤微生物促生潜力的研究 |
3.3.1 拮抗菌产氨能力测定 |
3.3.2 拮抗菌固氮能力测定 |
3.3.3 拮抗菌溶磷能力测定 |
3.3.4 拮抗菌产嗜铁素能力测定 |
3.3.5 拮抗菌产IAA能力测定 |
3.4 根际土壤微生物盆栽试验 |
3.4.1 拮抗促生菌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 |
3.4.2 拮抗促生菌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 |
3.4.3 拮抗促生菌对黄瓜的盆栽促生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不同黄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比较 |
4.2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4.3 根际土壤微生物促生潜力的研究 |
4.4 根际土壤微生物盆栽试验研究 |
5 结论 |
6 创新之处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25个苦瓜新组合产量、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5个苦瓜新组合产量的比较分析 |
2.2 25个苦瓜新组合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2.3 25个苦瓜新组合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SSR分子标记在橡胶树栽培品种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方法 |
1.2.1 叶片DNA的提取与检测 |
1.2.2 SSR-PCR反应 |
1.2.3 指纹图谱数字身份证构建 |
1.2.4 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SR核心引物筛选 |
2.2 核心引物检测能力分析 |
2.3 橡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 橡胶树品种SSR数字指纹图谱 |
3 讨论 |
3.1 橡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3.2 橡胶树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
(7)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商业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苦瓜的起源以及主要生物学特征 |
1.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应用 |
1.2.1 分子标记的类型 |
1.2.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1.3 苦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研究进展 |
1.4 分子标记在苦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5 作物种皮颜色性状的遗传定位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1.1 植物材料与数据来源 |
2.1.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1.3 实验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苦瓜叶片DNA的提取 |
2.1.2.2 苦瓜转录组SSR位点识别及引物设计 |
2.1.2.3 苦瓜转录组SSR引物PCR扩增 |
2.1.2.4 聚丙烯凝胶电泳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苦瓜转录组SSR位点的数量与分布 |
2.2.2 苦瓜转录组SSR位点的基元重复类型与频率特征 |
2.2.3 苦瓜转录组SSR引物的设计 |
2.2.4 苦瓜转录组特异SSR引物的扩增有效性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苦瓜商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苦瓜材料的种植 |
3.1.2.2 苦瓜叶片DNA的提取 |
3.1.2.3 苦瓜 RAD 测序及数据过滤 |
3.1.2.4 群体遗传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苦瓜RAD测序结果分析 |
3.2.2 苦瓜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3 不同类型苦瓜商品种的遗传分化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苦瓜种皮颜色表型调查 |
4.1.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统计 |
4.2.2 苦瓜种皮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8)呼和浩特市设施甜椒引种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参试品种及来源 |
1.2 试验地点及棚型结构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指标测试。 |
1.3.3 观察记载项目。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甜椒品种物候期比较 |
2.2 不同甜椒品种形态指标比较 |
2.3 不同甜椒品种果实性状比较 |
2.4 不同甜椒品种产量比较 |
3 小结 |
(9)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杂交组合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1.1 高温胁迫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2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3 高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4 高温胁迫对植物酶促防御系统的影响 |
1.5 高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 植物耐热性鉴定与评价 |
3 植物耐热性遗传规律研究 |
4 耐热苦瓜品种选育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苦瓜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生理指标测定 |
1.3.2 光合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单项指标的耐热系数及相关性分析 |
2.2 主成分分析 |
2.3 综合评价 |
2.3.1 隶属函数分析 |
2.3.2 权重确定 |
2.3.3 综合评价 |
2.4 不同苦瓜自交系耐热性聚类分析 |
2.5 逐步回归分析及耐热性鉴定指标的选择 |
3 讨论 |
第三章 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群体构建 |
1.2.2 试验处理 |
1.2.3 性状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世代热害等级次数分布 |
2.2 遗传模型选择及适应性检测 |
2.3 遗传参数估算 |
3 讨论 |
第四章 耐热苦瓜杂交组合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1.3.1 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 |
1.3.2 抗病性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瓜苗期蔓枯病发病情况 |
2.2 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 |
2.3 果实性状 |
2.4 产量性状比较 |
2.5 霜霉病抗病性比较 |
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1 苦瓜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
1.2 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 |
1.3 耐热苦瓜杂交组合筛选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利用‘伏地尖’辣椒选育的骨干亲本与品种的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辣椒骨干亲本‘5901’的创制 |
2.2 骨干亲本‘5901’的利用 |
2.2.1 直接应用于生产 |
2.2.2 直接利用‘5901’选育辣椒品种 |
2.2.3 利用‘5901’创制新的育种材料和选育新品种 |
2.3 ‘5901’成为辣椒骨干亲本原因分析 |
3 讨论 |
3.1 骨干亲本的选择与研究 |
3.2 辣椒亲本系谱研究 |
四、辣椒新品种赤研2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D]. 崔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葡萄KASP标记的开发及在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D]. 王富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不同黄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差异研究[D]. 王有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25个苦瓜新组合产量、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J]. 林永胜,张武君,陈阳,周先治,赖正锋,张玉灿. 福建农业科技, 2020(08)
- [5]SSR分子标记在橡胶树栽培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 安泽伟,曾霞,胡彦师,方家林,程汉,位明明,黄华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2)
- [6]以科技支撑蔬菜产业提质增效[J]. 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湖南农业, 2020(07)
- [7]苦瓜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商业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 周银慧.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8]呼和浩特市设施甜椒引种对比试验[J]. 韩凤英,朱春侠,杜刚强,王勇,杨志刚,李晓奇. 现代农业, 2020(05)
- [9]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杂交组合的选育[D]. 陈中钐.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利用‘伏地尖’辣椒选育的骨干亲本与品种的系谱分析[J]. 王利群,戴雄泽,马艳青,李雪峰,张竹青,陈文超,欧立军,邹学校. 园艺学报, 2015(11)